最新刑事诉讼法重点名词解释+简答题
2023年刑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司考自考大全
![2023年刑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司考自考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0dfb6b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4.png)
刑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司考、自考大全)零号石头整顿1、刑事诉讼:在我国,刑事诉讼是指公检法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旳参与下,根据法律规定旳程序,查证、核算被告人与否实行了犯罪,与否应当受到刑罚惩罚以及应当受到何种刑事惩罚旳活动。
2、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旳调整公检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所必须遵守旳法律规范。
3、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旳利害关系或者其他也许影响案件公正处理旳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旳其他诉讼活动旳行为。
4、被害人: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益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旳人。
5、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祈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旳人。
6、送达: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旳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献送交诉讼参与人以及有关单位旳活动。
7、犯罪嫌疑人:在立案侦查和审查阶段中,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旳人。
8、被告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被检察机关或自诉人正式向审判机关提起诉讼,规定审判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旳人。
9刑事诉讼旳基本原则:刑事诉讼法规定旳,贯穿于刑事诉讼旳全过程或重要诉讼阶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照旳基本准则。
10、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针对控方面旳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从实体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助于被指控人旳证据和意见,论证控方旳指控不能成立,维护被指控人旳合法权益,使其免受不公正看待和处理旳一系列诉讼行为旳总合。
11、立案管辖: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旳职权范围。
12审判管辖: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旳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一般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旳权限划分。
13、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等根据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旳分工制度。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65faf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8.png)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刑事诉讼法是一部规范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
下面对刑事诉讼法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刑事诉讼:指公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刑事公诉,以依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刑事法律纪律的一种诉讼程序。
2. 刑事案件:刑法规定的被解释为犯罪的行为,并由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判和裁决的案件。
3. 犯罪嫌疑人:指刑事案件中被公安机关侦查取证后,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的个人。
4. 公诉机关:指掌握刑事审判权的机关,在法定范围内行使追究犯罪行为的公诉权。
5. 受害人:指直接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个人、组织或者国家利益。
受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有特定权益和地位。
6. 鉴定:指专门机构或鉴定人根据实际情况,对刑事案件涉及的技术问题、专业问题等进行科学鉴定、评估,形成的证明文件。
7. 预审: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审查刑事案件是否应当提起公诉的机关进行的审查,分为常规预审和简易判决。
8. 逮捕:指对犯罪嫌疑人的自由人身进行限制,并将其移交给刑事机关的强制措施。
9. 取保候审:指对被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由审判机关决定取得保释人或者担保人的保证,限制其人身自由,但暂时不入押。
10. 审判:指由法院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公正、公平、公开的审理,对事实、证据和法律进行综合判断,并作出判决。
11. 上诉:指一方当事人对原审法院判决不服,向上一级法院提出请求变更、撤销原判决或裁定的诉讼行为。
12. 附带民事诉讼:对刑事案件中涉及的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请求,可与刑事诉讼同时提起的一种特殊诉讼程序。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诉讼的程序、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保障了被告人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正和法制秩序的稳定。
刑事诉讼法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复习
![刑事诉讼法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93d61f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2.png)
刑事诉讼法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复习一、名词解释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沂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证明对象,是指司法人员和诉讼当事人及其律师在诉讼中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各种案件事实。
4.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5.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或审判的顺利进行,依法责令其不得擅自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6.第二审程序,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人或人民检察院因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而提起上诉或抗诉的案件,依法进行重新审判的程序.7.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
8.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
9.犯罪嫌疑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被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和被检察机关审查是否提起诉讼的人。
10.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11.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
12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遇有法定的紧急情况下依法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13.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控诉或者辩护地位的主要诉讼当事人。
14.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某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刑诉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刑诉名词解释及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0846ed59b0717fd5370cdcb4.png)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资料(名词、问答及部分案例)一、名词解释1、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2、辩护人:是指在诉讼中接受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或经人民法院指定,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进行辩护的诉讼参与人。
3、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权限范围上的分工。
4、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5、指定辩护:指司法机关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以协助其行使辩护权,维护其合法权益。
6、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或其他高科技设备所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7、拘传: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方法。
是强制措施中最轻的一种。
8、逮捕:是在一定时期内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方法.是强制措施中最重的一种.9、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被害人或者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10、审查起诉:主要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以决定是否将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项诉讼活动.11、简易程序:是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简单轻微的刑事案件依法适用较普通程序简易的一种刑事审判程序.12、上诉不加刑:是指第二审法院审理只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重被告人刑罚的一项特殊原则。
13、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并由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诉讼程序。
14、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简答题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eb42f2b9fab069dc5022016a.png)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1.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以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储存的信息证明案件情况的证据。
2.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依法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或者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所进行的诉讼活动。
3. 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者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4.侦查终结:侦查终结,是指侦查机关通过一系列侦查活动,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和应否对其追究刑事责任而决定结束侦查,依法对案件作出处理或提出处理意见的一项诉讼活动。
5.起诉:起诉,是指依法享有刑事起诉权的机关或者个人,对刑事被告人提起公诉,要求法院予以审判,以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行为。
6.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
7.审判管辖: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系统内各级法院、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法院以及专门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问题。
8.拘传:拘传,指公检法强制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的强制方法。
9.传唤:传唤,公检法使用传票通知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指定时间自行到指定的地点接受询问的诉讼活动。
10.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是指公检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内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处所或指定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和控制的强制方法。
11.拘留: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12.逮捕:逮捕,是指公检法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fa1c66bbe1e650e52ea99ca.png)
1、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处理刑事案件的活动,即国家的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贪污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惩罚犯罪分子的活动。
广义(法院审判、公诉机关的起诉和侦查机关的侦查等活动的总称)2、刑事诉讼历史类型:是以某种标准为依据,对历史上存在过的和现代的刑事诉讼所作的划分或分类。
3、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的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诉讼参与人:是参加刑事诉讼活动,享有一定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司法人员以外的人。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5、当事人:是在诉讼中处于追诉(原告)或被追诉的地位,执行控诉(起诉)或辩护(答辩)职能,并同案件事实和案件处理结果具有切身利害关系的诉讼参与人。
(自诉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6、自诉人:是指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通常也就是该案件被害人。
7、被害人: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8、犯罪嫌疑人:是侦查起诉阶段被怀疑犯有某种罪行,并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当事人。
9、被告人:即被有起诉权的公民个人或机关指控犯有某种罪行,并被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当事人。
10、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是向司法机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其因犯罪行为而造成的物质损失的人。
是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一方。
11、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是对犯罪行为赞成的物质损失依法负有赔偿责任并被司法机关传唤应诉的一方当事人。
12、其他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以外的诉讼参与人。
(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13、法定代理人:是依照法律规定对被代理人负有专门保护义务的人。
(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有责任机关团体代表。
)14、诉讼代理人:是受被代理人的委托或法院的指定依法参加诉讼的人。
15、证人:是直接利害冲突双方以外的向司法机关提供自己感受到的案件情况的诉讼参与人。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63题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63题](https://img.taocdn.com/s3/m/f78959c7a216147916112889.png)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63题刑事诉讼法简答题63题1、什么是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有哪些特点?答:(1)法定的专门机关主持进行(2)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
(3)依法进行,即必须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
(4)内容是解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是否应当受到刑事处罚,处以什么样的刑罚的问题。
(5)特定的诉讼形式下进行。
(6)目的是通过准确、及时、合法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从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2、简述外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将弹劾式诉讼的优点和纠问式诉讼制度的优点结合而成的一种诉讼制度。
特点1、侦控审分离;2、对被告人实行无罪推定,被告人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3、自由心证制度。
3、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1)加强惩罚犯罪,同时重视保障人权。
(2)建立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机制。
(3)确立了一系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原则。
(4)实行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结合的诉讼模式。
(5)赋予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权。
(6)规定了一些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
如两审终审制、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等。
4、简述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答:(1)侦查;(2)审查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侦查监督(3)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审判监督;(4)执行监督.5、简述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诉讼权利答: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有:(1)请出控告;(4)法庭调查权,陈述权; 物证辨认权; 发表意见权; 申请新的证人到庭权,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5)法庭辩论权,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与公诉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展开互相辩论;(6)依法提出申诉权,等等。
8、简述自诉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权利义务答(1)起诉权(2)自诉人负责举证责任。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6dab0b9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e.png)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
一、什么是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理过程中,通过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和法院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宪法和刑事法律的规定,实施刑事诉讼手段,达成刑事审判结果的法律原则和程序。
二、刑事诉讼法下的简答题
1. 什么是刑事诉讼权?
刑事诉讼权是指国家根据《宪法》和《刑法》的规定,依法向实施刑事活动的个人施加刑事处罚的权利。
2. 刑事诉讼法下有哪些司法行政机关?
刑事诉讼法下有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以及审判监督机构等司法行政机关。
3. 刑事诉讼法下的程序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下的程序包括立案审查、调查取证、审判等环节。
4. 什么是刑事处罚?
刑事处罚是指在刑法规定的案件审理程序中,根据刑法规定的罪行,由审判机关对犯罪行为的当事人依法采取措施,以强制要求其遵守法律的行为。
5. 刑事诉讼法下的复核机制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下的复核机制主要是指:(1)内部复核机制,即案件审理机关根据规定,从自己内部设置一定的机构或者人员,对自己审理的案件进行复核;(2)审判监督机构的复核机制,即审判监督机构可以对案件审理机关的判决、裁定等一系列重要程序进行复核;(3)检察机关的复核机制,即检察机关可以复核案件审理机关的判决、裁定等重要程序。
刑诉名词解释及简答
![刑诉名词解释及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1dc5ec2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3.png)
刑诉名词解释及简答刑诉名词解释及简答1. 补充侦查:公安机关或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在原有的检察工作基础上,就案件中的部分事实情况进行重新侦查的工作。
侦查实验:为查明或确定与本案有关的某一特定事实或情节在某种情况下能否发生而按照原来的条件进行模拟实验的一种侦查方式。
2. 取保候审:指公、检、法依法责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缴纳保证金或提供保证人,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监视居住: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专门机构依法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限制在其住处或指定居所,不准其擅自离开,并对其行动予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指工,检,法为有效同犯罪作斗争和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暂时限制或剥夺某人人身自由的各种方式和手段。
附带民事诉讼: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而进行的诉讼活动3. 法定不起诉的情况:a. 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b.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c.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d. 依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e.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4. 自诉案件包括:a. 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b. 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伤刑事案件:故意伤害案轻伤、重婚案、遗弃案、妨碍通信自由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侵犯知识产权案、属于刑罚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3年以上刑罚的其他轻微刑事案件。
c. 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害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5. 中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a. 反革命案,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b. 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c. 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74b204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1.png)
名词解释:1.控审分离: 指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必须分别由专门机关或个人以及专门行使审判权的机关来承担, 而不能把两种职能集中由一个机关或个人来承担, 如果没有法定控诉机关或个人的起诉, 法院就不能主动审判任何刑事案件, 。
2.控审对等: 是现代刑事诉讼程序的核心机制, 是“平等武装”理念的具体化, 是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 是程序正义的基本含义。
这项原则主要是控辩双方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
即控诉一方与被告人一方都是诉讼的主体, 法律地位完全平等, 不应存在谁高于谁的问题;法官在控辩双方的平等参与下, 居中公断。
3.审判中立: 指审判者不仅不能由控辩双方的主体或与案件有直接、间接利害关系的人来担任, 而且审判者应当对控辩双方不偏不倚, 保持等距离的地位, 即控辩审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当保持等腰三角形的结构。
4.司法公正: 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司法活动, 应当充分体现公平合理性, 维护社会正义,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现行法所设定的内容和价值。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
5.自由心证: 又称“内心确信证据制度”, 是指法律对证据的证明力不作预先规定而由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加以自由判断的证据制度。
6.诉讼参与人:是指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 负有一定诉讼义务的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的人员以外的人。
根据《刑事诉讼法》82条规定:诉讼参与人包括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员和翻译人员。
上述诉讼参与人通过行使诉讼权利, 承担诉讼义务, 对刑事诉讼的进程和结局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 保证诉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7.当事人: 指与案件的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 对刑事诉讼进程发挥着较大影响作用的诉讼参与人。
根据我过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当事人包括: 自诉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8.法定代理人: 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无行为能力货限制行为能力的人负有保护义务的人。
刑诉法期末复习重点
![刑诉法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4c26cb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9.png)
刑诉期末一、名词解释1.刑事辩护(108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针对侦查、检察机关的追诉及自诉人的起诉,根据事实和法律,从实体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和处理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和。
2.自诉人(66页)自诉案件的原告人,即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主体。
3.速裁程序(318页)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认罪认罚且民事赔偿问题已经解决的案件,在被告人同意的前提下,所适用的比简易程序更为简化的审判程序。
4.酌定不起诉(286页)又称相对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虽然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做出的不起诉决定。
5.书证(142页)以文字、符号、图像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或者物品。
6.死刑复核程序(340页)法院对判处死刑(包括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进行审核的特别审判程序。
7.逮捕(196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逃避或妨害侦查、起诉、审判的进行,防止其发生社会危险性,而依法对其予以羁押、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项强制措施。
8.两审终审制(325页)一个案件至多经过两级法院审判便告终结的审级制度。
9.监视居住(190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命令其不得擅自离开住所或者居住并对其活动予以监视和控制的一种强制方法。
二、法条填空第二十一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一)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第二十六条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e816ea0284ac850ad024242.png)
名词解释:1.控审分离:指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必须分别由专门机关或个人以及专门行使审判权的机关来承担,而不能把两种职能集中由一个机关或个人来承担,如果没有法定控诉机关或个人的起诉,法院就不能主动审判任何刑事案件,。
2.控审对等:是现代刑事诉讼程序的核心机制,是“平等武装”理念的具体化,是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是程序正义的基本含义。
这项原则主要是控辩双方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
即控诉一方与被告人一方都是诉讼的主体,法律地位完全平等,不应存在谁高于谁的问题;法官在控辩双方的平等参与下,居中公断。
3.审判中立:指审判者不仅不能由控辩双方的主体或与案件有直接、间接利害关系的人来担任,而且审判者应当对控辩双方不偏不倚,保持等距离的地位,即控辩审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当保持等腰三角形的结构。
4.司法公正: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司法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公平合理性,维护社会正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现行法所设定的内容和价值。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
5.自由心证:又称“内心确信证据制度”,是指法律对证据的证明力不作预先规定而由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加以自由判断的证据制度。
6.诉讼参与人:是指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负有一定诉讼义务的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的人员以外的人。
根据《刑事诉讼法》82条规定:诉讼参与人包括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员和翻译人员。
上述诉讼参与人通过行使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对刑事诉讼的进程和结局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保证诉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7.当事人:指与案件的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对刑事诉讼进程发挥着较大影响作用的诉讼参与人。
根据我过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包括:自诉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8.法定代理人: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无行为能力货限制行为能力的人负有保护义务的人。
9.诉讼代理人:是受被代理人的委托或者法院指定依法参加诉讼,以维护被代理人合法权益的人。
刑法、刑事诉讼法重点名词解释
![刑法、刑事诉讼法重点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71effd076a20029bd642da7.png)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1、证据P156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2、强制措施P209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
3、侦查P268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4、公诉P302公诉是指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关和官员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法院通过审判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给予相应制裁的一种诉讼活动。
5、审判P320审判是原告、被告或控辩双方在法庭上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证据并进行辩论,法官站在第三方的地位上,基于国家权力依法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刑法1、犯罪构成P54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2、犯罪客体P57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犯罪预备、未遂、中止P161、P164、P169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4、从犯和胁从犯P188、P190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是胁从犯。
5、共同犯罪P175-178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从犯罪的客观方面来看,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6、想象竞合犯和牵连犯P201、P210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通说认为,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6deb00b7b0717fd5360cdc2e.png)
不起诉:人民检察院对于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不应或不必对犯罪嫌疑人定罪,从而决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一种诉讼活动。
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或发现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提请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并予以纠正的审判监督行为。
证明责任:是指公、检、法等专门机关收集、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
两审终审制:是指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第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法律规定的上诉人不得再对其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不得再按照上诉程序对其提出抗诉。
反诉:是指自诉案件的被告人作为被害人,控告自诉人犯有与本案有联系的犯罪行为,要求人民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诉讼。
鉴定结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书面结论。
证明要求:是指法律要求公安司法人员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
自诉人: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人。
证明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的活动。
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材料。
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并由人民法院进行重新审判的诉讼程序。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或者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
1.刑事诉讼有哪些特点?(1) 刑事诉讼必须由法定的专门机关主持进行,其他国家机关无权进行。
(1分)(2)刑事诉讼活动必须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5ceae252be23482fb4da4c3f.png)
3。参加法庭辩论,有权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与公诉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展开互相辩论;
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重大的犯罪案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才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17、试列举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答:(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的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二、无罪推定原则
三、控审分离原则
四、平等对抗原则
五、诉讼迅速原则
六、有效辩护原则
七、禁止重复追究原则
八、适度原则
5、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哪些?
答:一、加强惩罚犯罪,同时重视保障人权
二、建立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制度
三、确立了一系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原则
10、对哪些人可以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
答: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3条的规定,任何公民对于有下列情形的人都可以立即扭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处理:
1.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通缉在案的;
3.越狱逃跑的;
权利:1。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及简答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及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63dbe93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6a.png)
刑事诉讼: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
刑事诉讼法:标准刑事诉讼的法律,在我国指国家制定的标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展刑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法律。
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负有一定诉讼义务的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人。
一般可分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两类。
当事人:与案件的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对刑事诉讼进程发挥着较大影响作用的诉讼参与人。
其他诉讼参与人:除当事人以外,参与诉讼活动并在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当一定诉讼义务的参与人。
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在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职权范围上的分工。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按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讯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即立案管辖〔职能管辖〕和审讯管辖两个局部。
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或者部门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各自直承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也就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在直承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权限划分。
审讯管辖,指人民法院审讯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讯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包括级别管辖、地域管辖、指定管辖、专门管辖。
自诉案件,指由被害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即不需要经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不通过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而由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起的诉讼直接立案和审讯的刑事案件。
在我国有三种类型:〔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细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进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回避,指与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的审讯人员、检查人员和侦查人员等不得参与该案诉讼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刑事诉讼法
名词解释
1物证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
2书证指以文字、图画、符号等所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对案件起证明作用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品。
3辩护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方的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指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
4取保候审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其不逃避或者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工作,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随传随
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5死刑复核死刑复核程序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依法进行审查和核准的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所独有的一项特殊程序。
6侦查(刑事侦查)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
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措施。
7公诉指享有刑事控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进行审判并予以刑事制裁的诉讼活动。
8自诉指刑事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等,以个人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和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
9无罪推定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在法院依法确定受追究者有罪前,应推定其为无罪。
10监外执行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由于出现不适宜在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拘役所等羁押场所执行刑罚的法定情形,而需要改变执行场所和方式的刑罚执行
变更。
11侦查终结指侦查机关对自己立案侦查的案件,经过一系列的侦查活动,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和应否对其追究刑事责任而决定结束
侦查,并对案件依法作出处理的一种诉讼活动。
12审查起诉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依法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诉讼活动。
13直接证据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精品文档
简答题
1辩护律师的权利和地位
律师可以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委托,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担任辩护人。
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享有比其他辩护人更多的诉讼权利,是刑事辩护的主力军。
2无罪推定的具体含义
在法院依法确定受追究者有罪前,应推定其为无罪。
3证据的种类
证据的种类是指表现证据事实内容的各种外部形式,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主要包括以下七种:A 物证、书证B 证人证言C 被害人陈述D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E 鉴定结论F 勘验、检查笔录G 视听资料
4侦查行为的种类
侦查行为有八种:A 讯问犯罪嫌疑人 B 询问证人、被害人 C 勘验、检查 D 搜查E 扣押物证、书证和查询、冻结存款、汇款F鉴定G辨认H通缉
5强制措施的种类
我国法定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
6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具体含义
上诉不加刑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时,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判重于原判决所判刑罚的审判原则。
7监外执行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