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合集下载

《司马朗传》阅读练习

《司马朗传》阅读练习

《司马朗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

【参考文档】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阅读附答案-范文word版 (4页)

【参考文档】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阅读附答案-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阅读附答案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古诗司马朗传翻译赏析

古诗司马朗传翻译赏析

古诗司马朗传翻译赏析文言文《司马朗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着,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

”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惧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司马朗字伯达文言文阅读答案

司马朗字伯达文言文阅读答案

司马朗字伯达文言文阅读答案司马朗字伯达文言文阅读答案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其境过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分)(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2分)【答案】7.(2分)A(因为)8.(2分)C9.(4分)①谢:道歉。

②异:认为……奇特(奇异)。

③窃:私下。

④去:离职,离开。

(每个1分)10.(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

关于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

关于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

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关于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上学期间,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朗的文言文阅读理解1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中):30 司马朗传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中):30 司马朗传

一、趣文导读愚子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日:“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日:“君子之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日:“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日:“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而改容日:“子之愚甚也l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日:“非其父不生其子。

”【译文】齐地有一个富人,家中积聚千金。

他的第二个儿子非常愚笨,当父亲的又不教育他。

一天,艾子对他的父亲说:“您的儿子虽然长得很漂亮,可是不通事务,将来他可怎么能够撑得起这个家呢?”父亲一听恼怒地说:“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自负多能,岂有不通世务的道理呢?”艾子说:“也不必考验别的事,单只问您儿子所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这一点,我情愿担当诬蔑不实的罪名。

”父亲便把他儿子叫来,当场询问这件事。

他儿子乐地笑着说:“我岂能不知道这点小事情!米每次都是从布袋里倒出来的。

”父亲听了,立刻凄怆悲伤地改变了面容说:“你的愚笨可算是达到极点了!那米不是从田里取来的吗?”艾子叹道:“不是这样的父亲,是生不出这样的儿子来的!”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司马朗是晋宣帝司马懿的长兄,东汉末年政治家。

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作者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文言原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文言文翻译司马朗传

文言文翻译司马朗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汉末,群雄割据,朗生于乱世之中,幼而聪颖,有异才。

年十五,已通《春秋》、《左传》,能辩析大义,深得父兄器重。

朗性刚毅,好学不倦,尤善骑射。

年二十,举孝廉,累迁侍御史、卫尉。

时董卓擅权,天下大乱,朗以直言极谏,屡被贬谪。

然朗不屈不挠,始终以国家大义为重。

初平元年,朗随父司马防至京师,值董卓擅政,朗与父议曰:“董卓跋扈,必乱天下。

吾等宜早为之所。

”防然其言,遂与朗共谋讨卓。

未几,卓被杀,朗因功封关内侯。

建安元年,朗迁骑都尉,参预国政。

时曹操权势日重,朗虽为曹氏亲信,然始终以忠义自守,不阿谀奉承。

曹操欲使朗为五官中郎将,朗固辞不受,曰:“臣以微薄之才,充任此职,恐有负国家。

”曹操深为感动,遂罢其事。

朗在朝,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常与权臣曹植辩论,屡挫其锋。

曹操尝问朗:“吾儿植才,何如卿?”朗答曰:“臣不敢妄言,然植才虽高,然过于放纵,恐难成大器。

”曹操默然,深以为然。

朗虽位居高官,然廉洁自守,不事奢华。

每有赏赐,皆分给亲族故旧,以助其困。

时人称为“廉吏”。

黄初三年,朗病逝,享年五十六岁。

曹操闻之,痛哭流涕,曰:“朗死,吾失一良将矣!”追赠司空,谥曰“忠武”。

司马朗,忠诚正直,才智过人,为一代名臣。

其言行举止,皆可为后世楷模。

然世事无常,英雄豪杰,亦难逃生死轮回。

朗虽逝,其精神永存于世,令人敬仰。

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

汉朝末年,群雄割据,司马朗生于乱世之中,自幼聪颖,有非凡之才。

十五岁时,已经通晓《春秋》、《左传》,能够辨析大义,深受父兄的器重。

司马朗性格刚毅,好学不倦,尤其擅长骑射。

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累次升迁至侍御史、卫尉。

当时董卓擅权,天下大乱,司马朗因直言极谏,屡次被贬谪。

然而司马朗不屈不挠,始终以国家大义为重。

初平元年,司马朗随父亲司马防来到京城,正值董卓擅政,司马朗与父亲商议说:“董卓跋扈,必将乱天下。

我们应当早作打算。

”司马防认为他说得对,于是与司马朗共同策划讨伐董卓。

司马朗古文阅读

司马朗古文阅读

名句默写 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 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 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 不悔的句子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 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 4.《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 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语句是:
•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 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 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 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 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 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 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 稚弱,无仰高之风, • 司马朗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 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 有希望高攀的习性, • 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 者异之。 • 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 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 到惊讶。
•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 险,欲徙居温。 •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 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 地。 •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 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 耳。 • 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 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 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这只是躲避早 上灭亡的时刻罢了。
• 雪梅 • 作者: 卢梅坡
•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司马朗》原文及译文

《司马朗》原文及译文

《司马朗》原文及译文《司马朗》原文及翻译三国志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

”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惧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2020年古诗文《司马朗》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0年古诗文《司马朗》阅读训练及答案

古诗文《司马朗》阅读训练及答案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解释下列中加点的词。

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4.翻译下列句子。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1.A(因为)2.C3.①谢:道歉。

②异:认为……奇特(奇异)。

③窃:私下。

④去:离职,离开。

4.(1)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

(2)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

司马朗字伯达原文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原文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原文翻译翻译: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

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

”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

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

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

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

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

”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

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

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

”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

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

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

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

建安二十二年(217),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

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

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

司马朗阅读答案及翻译

司马朗阅读答案及翻译

司马朗阅读答案及翻译司马朗阅读答案及翻译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7.以下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以其境过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8.以下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沉着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典范,成心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以下中加点的词。

(4分)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10.翻译以下句子。

(4分)(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分)(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2分)7.(2分)A(因为)8.(2分)C9.(4分)①谢:抱歉。

《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译文

《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译文

《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译文《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译文

《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译文

《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译文《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司马朗为人的文言文翻译

司马朗为人的文言文翻译

朗幼时聪颖异常,虽家道中落,然志向未改。

每遇疑难,必遍访名师,以求真知。

及长,涉猎经史,尤精于《春秋》之学,对历代兴衰,国家治乱,多有独到见解。

时人谓其才学横溢,堪比古人。

朗性谦逊,不以才自傲。

与人交往,和蔼可亲,虚怀若谷。

遇有疑难,常与朋友商讨,以求解决。

其言辞谦逊,不矜不伐,故人皆乐与之交。

朗居官以清廉著称,政绩斐然。

其为政之道,以民为本,力求使百姓安居乐业。

遇有冤案,必亲审亲判,不徇私情。

故其所处之地,民安物阜,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朗虽身处高位,然生活简朴,不事奢华。

常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自勉,告诫子弟勿忘先祖遗风。

其教子有方,使子孙皆成贤达之才。

朗于国家大事,敢于直言进谏,不避权贵。

曾因直言进谏,被权臣陷害,险些丧命。

然其忠心不改,终得明君识才,得以重用。

朗一生,勤于国事,为民请命,功绩卓著。

其为人之道,诚、孝、仁、爱,无不彰显。

故世人皆称其为“一代贤臣”。

夫司马朗者,非徒才学出众,亦以德行立身。

其为人正直,忠诚于国,关爱百姓,堪为后世楷模。

虽已逝去千年,其精神风貌,仍为世人所传颂。

朗之为人,可分述如下:一、正直无私。

朗居官以清廉著称,政绩斐然。

遇有冤案,必亲审亲判,不徇私情。

其正直无私,为世人所敬仰。

二、忠诚爱国。

朗一生,勤于国事,为民请命,功绩卓著。

其忠诚爱国,堪为后世楷模。

三、关爱百姓。

朗为政之道,以民为本,力求使百姓安居乐业。

其关爱百姓,深受民众爱戴。

四、谦逊有礼。

朗性谦逊,不以才自傲。

与人交往,和蔼可亲,虚怀若谷。

其谦逊有礼,使人乐于与之交往。

五、教子有方。

朗教子有方,使子孙皆成贤达之才。

其教子之道,堪为后世家长之典范。

总之,司马朗为一代贤臣,其为人之道,诚、孝、仁、爱,无不彰显。

其精神风貌,仍为世人所传颂,成为后世楷模。

三国★司马朗传译释详解课件

三国★司马朗传译释详解课件
朗司 传马
见:被 赂遗:是以财物赠送或买通他人。 悖逆:犯上作乱 宗:宗室 东:向东(迁) 谒者:官名
朗司
传马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 者,惟同县赵咨,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 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 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 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继:过继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
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
族。 嗣:继承;接续
朗司 传马
翻译答案:
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 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 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这只是躲避早上 灭亡的时刻罢了。
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 走,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 马朗迁往黎阳
徙居:迁居 喻:比喻、道理 岂唯:难道只是;何 止。即:就是 去:离开 是:这 朝:早晨
望:名望 带山:沿山一带 奸宄;违法作乱的事情
窃:私下 或:有的 寇抄:抢劫
朗司
传马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
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 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 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 将兴至治也。威德以(之)隆,功业以(之)著,而 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 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 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都:建都 因:因承 为:担任 将:带领 诣:送 到 几:表疑问,相当于“何” 因:于是 阳九之会: 灾难之年或厄运 诚:确实 所以: … …的原因

司马朗译文

司马朗译文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 刺史李邵家居野王, 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 喻,岂唯虞、虢?温 与野王即是也;今年 去彼而居此,是为避 朝亡之期耳。
【译文】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 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 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 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 “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 虞国和虢国吗?温地和野王两 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 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 上灭亡的时刻罢了。
朗知卓必亡,恐 见留,即散财物以赂 遗卓用事者,求归乡 里。到谓父老曰: “董卓悖逆为天下所 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 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 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 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 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译文】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 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 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 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 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 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 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 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 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 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 在这里。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 地,难以自安,不如 及道路尚通,举宗东 黎阳。黎阳有营兵, 赵威孙乡里旧婚,为 监营谒者,统兵马, 足以为主。若后有变, 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 惟同县赵咨,将家属 俱与朗往焉。
【译文】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 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 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 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 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 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 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 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 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 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 往黎阳。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译文】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 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 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 治书御史,当徙西,以 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 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 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 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 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 逃亡者,执以诣卓,卓 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 谓朗曰:“卿与吾亡儿 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 同岁,几大相负!” 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 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

《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国志-司马朗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司马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司马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司马朗传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注】①抄:掠夺。

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湖北咸宁三校九下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朗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注】①抄:掠夺。

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③宗:宗族,宗室。

1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谢之谢:道歉B.此朗之所以于邑也邑:同“悒”,愁闷不安C.捐弃居产捐:捐献D.不为衰世解业解:懈怠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监试者异之莫有从者
B.唇齿之喻久之,关东兵散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执以诣卓
D.为天下所仇为监营谒者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
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1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2)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答案】16.C17.A18.C
19.(1)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2)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C.“捐弃居产”的意思是:抛弃了住房财产。

“捐”是“抛弃”的意思,不是“捐献”。

故答案为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者”分别为“的人”和“的人”;B.选项中的“之”的意思分别为“助词,的”和“补足音节,不译”;C.选项中的“以”分别是“因为”和“介词,把”;D.选项中的“为”分别是“被”和“担任”的意思。

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章第3段的内容看,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

这可从“朗知卓必亡”可知。

选项中的“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于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这样说。

故答案为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亡(灭亡)、见(被)、以(用来)、遗(给)”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乃(表判断)、安(安居)、及(趁)、举(全)、东(向东)”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
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

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

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

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

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

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

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

”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

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

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

(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

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

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

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

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

”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

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

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

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

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