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课时教学设计格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看图介绍朱德和战士们以苦为乐的场景,感受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10.看图介绍朱德工作繁忙的情景,战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读文,指名读相关句子。)
11.引读第3句话:读好“累坏了怎么办?”,体会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
12.说话练习:假如你是一名红军战士,会怎么“劝”朱德不要去挑粮呢?
2.师生共同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6.指名学生背诵。
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提示句子:
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你工作那么忙,累坏了怎么办?
你都四十多岁了。
13.劝了很久没能劝住朱德,没办法,有个战士:引读第5句话。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扁担藏起来?
(学生回答。)
14、扁担不见了,朱德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第6句话)
讨论:朱德为什么不找扁担,而重做了一根扁担呢?(指名说,进一步体会战士对朱德的关心。)
5.引读句子: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讨论:挑粮困难重重,充满了危险,为什么大家还争着去,抢着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红军是一支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队伍。)
6.那争着去挑粮的仅仅是战士们吗?
引读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
看图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同志是什么样儿的?
(指名学生说,评价。)
7.指名读文中第2句,完成填空:
3.学习2个生字:朱、必,能按照笔顺正确,美观地书写。
4.学习本文会写的字10个,会认的字9个。
5.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
6.重点理解课题,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15.朱德为什么又要在扁担上做个记号,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指名说说,小结:这是朱德专用的扁担,不要乱拿,同时表示朱德挑粮的决心没有动摇,引读第7句话。)
(三)总结全文,读背成语: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以苦为乐
(四)学习生字,指导“必”的笔顺,描红生字。
(五)作业:了解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
第二课时
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
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元帅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朱德和战士们挑粮的感人事迹。
2.通过学文感悟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体会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4.那挑粮的路上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读句子: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教师评价: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五六十里”体会远;
结合看图理解“山高路陡”,再读句子。
想象说话:走在陡峭不平的山路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自由说话,特别要结合文中“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体会危险。再读句子。)
教学
内容
最美的花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
重点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个人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出示句子:
他()草鞋,()斗笠,()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
(指名回答,小结:用几个准确的动词吧朱德挑粮的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
8.在指名读第2句话,评价:从“满满”这个词感受到什么?
(指名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过渡:路途那么遥远,山路时那样艰险,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争着去,抢着去,可是,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他是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真是战士们的好榜样啊!
教学
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个人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读课题:朱德的扁担
指名读,注意:“的”和“担”是轻声,读好。
齐读课题。
相机教学生字“朱”,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
(二)看图认识扁担。
(三)看图介绍朱德:
指名学生介绍。
教师小结:朱德爷爷和毛泽东等人带领战士们打败敌人,建立了新中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曾当过红军的总司令,所以大家亲切地称他“朱总司令”。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十大元帅,而且排在第一名,是个了不起的人。
(四)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
(六)学习感悟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评价。
2.看图介绍“井冈山会师”,高兴地齐读第一句话。
3.结合“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介绍当时的背景。引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1、2句话,然后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说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茅坪去挑粮?
3.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
五、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学习。
1.今天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一、直揭课题,引导质疑。
1.教师板书课题,夸张双引号,学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察与以往课题有什么不同?
2.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学生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同桌互相学习。
2.检测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3.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的疑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说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从哪儿体会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生切入文中抓彭总的动作、语言、神态理解体会彭总的品质,并穿插着交流资料。
一、谈话揭题。
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
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
10.看图介绍朱德工作繁忙的情景,战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读文,指名读相关句子。)
11.引读第3句话:读好“累坏了怎么办?”,体会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
12.说话练习:假如你是一名红军战士,会怎么“劝”朱德不要去挑粮呢?
2.师生共同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6.指名学生背诵。
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提示句子:
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你工作那么忙,累坏了怎么办?
你都四十多岁了。
13.劝了很久没能劝住朱德,没办法,有个战士:引读第5句话。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扁担藏起来?
(学生回答。)
14、扁担不见了,朱德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第6句话)
讨论:朱德为什么不找扁担,而重做了一根扁担呢?(指名说,进一步体会战士对朱德的关心。)
5.引读句子: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讨论:挑粮困难重重,充满了危险,为什么大家还争着去,抢着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红军是一支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队伍。)
6.那争着去挑粮的仅仅是战士们吗?
引读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
看图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同志是什么样儿的?
(指名学生说,评价。)
7.指名读文中第2句,完成填空:
3.学习2个生字:朱、必,能按照笔顺正确,美观地书写。
4.学习本文会写的字10个,会认的字9个。
5.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
6.重点理解课题,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15.朱德为什么又要在扁担上做个记号,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指名说说,小结:这是朱德专用的扁担,不要乱拿,同时表示朱德挑粮的决心没有动摇,引读第7句话。)
(三)总结全文,读背成语: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以苦为乐
(四)学习生字,指导“必”的笔顺,描红生字。
(五)作业:了解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
第二课时
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
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元帅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朱德和战士们挑粮的感人事迹。
2.通过学文感悟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体会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4.那挑粮的路上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读句子: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教师评价: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五六十里”体会远;
结合看图理解“山高路陡”,再读句子。
想象说话:走在陡峭不平的山路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自由说话,特别要结合文中“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体会危险。再读句子。)
教学
内容
最美的花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
重点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个人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出示句子:
他()草鞋,()斗笠,()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
(指名回答,小结:用几个准确的动词吧朱德挑粮的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
8.在指名读第2句话,评价:从“满满”这个词感受到什么?
(指名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过渡:路途那么遥远,山路时那样艰险,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争着去,抢着去,可是,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他是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真是战士们的好榜样啊!
教学
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个人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读课题:朱德的扁担
指名读,注意:“的”和“担”是轻声,读好。
齐读课题。
相机教学生字“朱”,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
(二)看图认识扁担。
(三)看图介绍朱德:
指名学生介绍。
教师小结:朱德爷爷和毛泽东等人带领战士们打败敌人,建立了新中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曾当过红军的总司令,所以大家亲切地称他“朱总司令”。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十大元帅,而且排在第一名,是个了不起的人。
(四)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
(六)学习感悟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评价。
2.看图介绍“井冈山会师”,高兴地齐读第一句话。
3.结合“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介绍当时的背景。引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1、2句话,然后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说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茅坪去挑粮?
3.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
五、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学习。
1.今天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一、直揭课题,引导质疑。
1.教师板书课题,夸张双引号,学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察与以往课题有什么不同?
2.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学生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同桌互相学习。
2.检测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3.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的疑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说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从哪儿体会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生切入文中抓彭总的动作、语言、神态理解体会彭总的品质,并穿插着交流资料。
一、谈话揭题。
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
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