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共51页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而《梁惠王下》属于《孟子》中的一篇。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D。
王日:“叟2!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3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S 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O。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8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9。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2.3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PPT课件人教版
.圣人而治天下(形容词作动词,重用)
(7)则是重
.利盗跖也(形容词作动词,增益)
(8)而天下始人含其明
.矣(形容词作名词,视觉)
(9)胶
.离朱之目(名词作动词,粘住)
(10)非所以明
.天下也(形容词作动词,明示)
-13-
孟子见梁惠王
凝听作家故事
胠箧
了解作品背景
首 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4)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10-
孟子见梁惠王
凝听作家故事
胠箧
首 页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把握文脉主旨
何适而无有道邪(到……去)
(5)适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惑乱天下的主要原因。因而庄子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求摒弃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回到“至德之世”,这表现了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
中消极颓废的一面。
-16-
孟子见梁惠王
句段点评
胠箧
多维探究
首 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审美鉴赏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
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
(2)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被动句)
(3)何适而无有道邪(宾语前置)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
《孟⼦·梁惠王下》原⽂翻译《孟⼦·梁惠王下》原⽂翻译 孟⼦见齐宣王⽈:“所谓故国者,⾮谓有乔⽊之谓也,有世⾂之谓也。
王⽆亲⾂矣。
昔者所进,今⽇不知其亡也。
”王⽈:“吾何以识其不才⽽舍之?”⽈:“国君任贤,如不得⼈,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贤,未可也;诸⼤夫皆⽈贤,未可也;国⼈皆⽈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之。
左右皆⽈不可,勿听;诸⼤夫皆⽈不可,勿听;国⼈皆⽈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可杀,勿听;诸⼤夫皆⽈可杀,勿听;国⼈皆⽈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国⼈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母。
” 齐宣王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对⽈:“于传有之。
” ⽈:“⾂弑其君可乎?”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谓之⼀夫。
闻诛⼀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齐⼈伐燕,胜之。
宣王问⽈:“或谓寡⼈勿取,或谓寡⼈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举之。
⼈⼒不⾄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对⽈:“取之⽽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有⾏之者,⽂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也。
” 齐⼈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诸侯多谋伐寡⼈者,何以待之?”孟⼦对⽈:“⾂闻以七⼗⾥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畏⼈者也。
书⽈:‘汤⼀征,⾃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奚为后我?’民望之若⼤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耕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若时⾬降,民⼤悦。
书⽈:‘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征之,民以为将拯⼰于⽔⽕之中也,箪⾷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兄,系累其⼦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倍地⽽不⾏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后去之,则犹可及⽌也。
” (节选⾃《孟⼦·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译文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译文《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孟子》原文
《孟子》原文2017-08-21 10:21 来源:六道香文化.《孟子》第01章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最新)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孟子全集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莫不是想为国家谋取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其实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得利,士人和庶民问如何使自身得利,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仁者,就是爱人;义者,就是正义。
大王也只需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何必只说利益呢?”二、《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吾闻子好辩,然则何如辩?”孟子对曰:“辩论之道,在于正言。
正言者,必以道正己,而后正人。
大王欲闻正言,请以正己始。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我听说您擅长辩论,那么辩论之道是怎样的呢?”孟子回答说:“辩论之道,在于说真话。
说真话的人,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言行,然后才能端正他人。
大王想要听真话,请先端正自己。
”三、《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孟子见滕文公,公曰:“子何以教我?”孟子对曰:“君子之教,仁也;小人之教,利也。
仁者,爱民;利者,利己。
大王欲行仁政,必先以仁心爱人。
”译文:孟子拜见滕文公,公说:“先生,您有什么教我的?”孟子回答说:“君子的教育,在于仁;小人的教育,在于利。
仁者,爱护百姓;利者,只顾自己。
大王想要施行仁政,必须先以仁心去爱人。
”四、《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吾闻子善辩,然则何如辩?”孟子对曰:“辩论之道,在于明理。
明理者,必先知理,而后言理。
大王欲闻明理,请以知理始。
”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王说:“老先生,我听说您擅长辩论,那么辩论之道是怎样的呢?”孟子回答说:“辩论之道,在于明理。
明理的人,必须先了解理,然后才能谈论理。
大王想要听明理,请先了解理。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翻译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翻译译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翻译译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翻译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
作者:孟子
学习目标
了解回顾 孟子其人其思 想观点
积累文言重 点实词虚词、 词类活用及特 殊句式等知识。
掌握孟子 的说理艺术, 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
感知孟子 的义利观,体 会其对现代社 会的借鉴意义。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 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 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 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能说不多了。
如果
满足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
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 先
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没有讲求‘仁’ 却 抛弃他的父母的,没有讲求‘义’ 却轻视他的国君的。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 何必说‘利’呢?”
仁 政 思 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
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2.3-孟子见梁惠王(共17张PPT)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 说,被尊为“亚圣”。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治上主张 统治者施行“仁政”,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一书全面反映 了孟子的思想,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善用 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孟子生于战国中期,激烈争辩的现实需要和策士纵横文风的沾染, 使《孟子》与《论语》的“慎言”拉开了距离,而呈现出雄辞激越和 气势磅礴的风格。战国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 言善辩”著称。他所谓“知言”的本领根植于“养气”,而“养气”就是对 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不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 具体运用于对话和论辩中,形成了刚柔相济而析义极精的论辩艺术, 充分表现了《孟子》散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孟子的论辩 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他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 物身份开展辩论,由远而近,步步紧逼,层层推理,运用犀利的语言、 严密的逻辑力量,把自己的观点阐发得非常透彻,确实有“若决江河, 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他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且比喻多 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雄辩滔滔,气势夺人 《孟子》是记述孟轲及其弟子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 人修养的书,《孟子》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 很大发展。一般认为,《孟子》与《论语》的语言特色基本相同, 多由对话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 于气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语句品评】 1.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 不为大盗守者乎? 【句意品读】人们熟知的那些智者、圣人,他们为社会或国家做出了 重大的贡献,为社会或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但他们的 成果却往往被“大盗”盗取和利用。 【知行启迪】庄子的这一观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圣人之道不仅有利 于善人,也能给“大盗”带来好处。联系当今社会,比如人情事理本 是我们礼仪之邦文明的象征,但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潜规则。
2.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这就是一般人所说 的聪明做法。 2.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那些所谓的圣人, 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52021/8/252021/8/252021/8/258/25/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5日星期三2021/8/252021/8/252021/8/25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52021/8/252021/8/258/25/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52021/8/25August 25,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52021/8/252021/8/252021/8/25
《孟子》【原文】【注释】【译文】
《孟子》【原文】【注释】【译文】《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祁阳二中高二语文《孟子见梁惠王》《胠箧》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 行;天下之善人不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 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竭:缺失。掊pǒu:抨击。 纵:放宽。舍shě:放弃。
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 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 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 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 嘴唇缺失了,牙齿就会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 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 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 才能治理好啊。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 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 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害它的国 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拥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 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 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不能说不多了。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 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 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苟为:如果,假如 后义:以义为后,即 轻视义。后文的“先利”,意思是重视利益。 不夺不餍: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祁 阳 二 中 高 二 语 文 备 课 组 赵 桂 生
孟 子 见 梁 惠 王
教学目标
1.认识庄子对儒家仁义的虚伪和当时社会的 黑暗的揭露和批判。 2.了解庄子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 原始的政治主张,同时了解庄子社会观和政治 观的消极面。 3.把握文中疑难词语。
教学难点
儒道的对立和互补。
第一课时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 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 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 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 善用比喻,以雄辩著称。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五马分尸,可为寒心哉!”孟子曰:“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利者,未之有也。
仁者无敌,义者无难。
王欲得天下,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子欲孝,而亲不待;子欲悌,而兄不待;子欲忠,而君不待;子欲信,而友不待;此五者,君子所以庇其身也。
不仁不义,而可以庇其身者,未之有也。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其所待者近,则必有所归。
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孟子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与之谋曰:‘吾闻之也:‘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今天子无道,诸侯力政,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今吾狄人所为,非仁义也。
吾闻之也:‘仁者无敌。
’吾欲以仁义伐之,何如?’众曰:‘善。
’遂起而攻之,狄人亡去。
大王之仁,盖有如此。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仁者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孟子曰:“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行仁政,可乎?’孔子对曰:‘有诸?’景公曰:‘吾欲招怀天下之民,而天下之民归我,为之奈何?’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欲为仁者,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梁惠王文言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孟子拜访了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问:“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士人和庶人问:“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上上下下都争着追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必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必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这段文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关于仁义与利益的关系。
孟子认为,国家的治理不应只追求利益,而应以仁义为本。
只有当国君、大夫、士人和庶人都能以仁义为先,才能使国家安定、繁荣。
这段文言文反映了孟子思想的核心,即仁政和王道,对后世的政治、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及译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及译文(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作者:孟子及其学生【原文】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à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对我本人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