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化数学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班化数学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例〔内容提要〕每一次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应引起我们的思考。“但究竟什么是学情分析?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怎样通过有效的“学生解读”服务现实课堂教学呢?笔者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例,谈谈小班化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关键词〕学情分析有效
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关注学生的真实发展,关注学习起点的把握,“学情分析”高频率地出现在教学预案的设计中。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教师已从单一的教学内容的分析,逐步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学习基础等作为活动设计的重要一环,纳入到教学目标与预案设计的前期设置之中。
一、小班的学情内容的分析究竟有哪些呢?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在小班中,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小班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小班化班级由于学生人数占优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小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
分析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在小班中,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二、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有效的“学生解读”服务于现实的小班课堂教学呢?
笔者认为立足于“儿童立场”的“学情分析”,更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因此在分析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逻辑的同时,更需要分析学生群体、个体的特点。现结合“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一课的“学情分析”的展开为例来谈谈个人的思考和实践。
(一)观察——摸清学生群体、个体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比如群体思维外显的班级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冲突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并注意个体的思维提炼。而群体思维内敛的班级中,教师要多鼓励多种思维方式的交流,引导学生在吸纳方式中内化知识、方法结构。
在认知倾向的定位中,教师要将小班学生的实际状态作为教学的整体来把握。
观察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言语和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过程,细致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认知倾向等,进而设计符合特定学生的思维路径。
(二)调查——把握学生群体、个体的经验储备与可能状态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经验储备、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数学问题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学习内容和目标,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1.从教材内容的分析中剖析学生的可能状态。
如“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中,首先是借助教学内容的分析,对学生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握。
(1)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其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数乘法的计算学习,对于“转化”的方式解决小数乘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其二,在章节学习之前学生已进行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对于其计算的算理有了清晰的理解:即哪一位上的数去除,商就在哪一位:对于商中各位的意义,余数的意义,不够商的O等多种情况与整数除数进行类比联系后有了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
(2)已具备的方法基础:转化思想的建立,整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分析。
(3)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将除数仍按小数进行计算;不会将作为除数的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小数除小数的计算困难;商的位置不准确,即算理不明确;其他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教学中教师会将算理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过程进行分析认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2.借助问卷分析准确了解现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