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考考点聚焦: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高考考点聚焦: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张元忭,号阳 和,谥文恭; 张汝霖的父亲, 张岱的曾祖父。
耕耘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 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 “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 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 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 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 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1 解读高考 2 技法攻略 3 真题演练
CONTENTS


高考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之一——省略句 由于古今语言习惯不同,古代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是阅读、理 解古代文言文的关键。对于这些句式,需要着重掌握的 考点解读 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古今汉语在表 达过程中都有成分省略的现象,但在古代汉语中,省略 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一些不能省 略的成分在古代汉语中也都省略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和用法之——省略句
省略句
《屈原列传》出现了很多省略句,如“遂绝齐”“绝”后省略了介词 “于”;“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复”前省略了主语“怀王”。
省略句一般指文言文中省略了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的句子, 其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包括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但省略形式有多种,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 略介词等。省略句给我们理解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 们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需要对它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准确 填补省略的成分。
参考译文
我的祖父名为张汝霖,号雨若。他幼年 爱好古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不肯苦练书法, 字丑陋拙劣,参加科举考试,总是考不中。 于是向官府捐纳财货入太学读书,艰难窘迫 坎坷不顺长达二十年。曾祖父张文恭去世后, 家中灾难渐渐袭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抽 走梯子,让人用轴轳传送食物,不下楼的时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书接上回,我们今天来学一学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省略句式】一、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例: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3、自述省例:(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4、对话省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梁惠王下》二、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三、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②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6、分句的省略例: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A、今以钟磬置水中B、吾从而师之C、沛公居山东时D、百姓之不见保答案:选D。

如有疑问,详细解析请扫二维码(可放置二维码)。

文言文的省略句式

文言文的省略句式

文言文的省略句式1. 文言文省略句多少种类型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例如:①旦日,客从外来,(我)与(客)坐谈。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二、谓语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左转·曹判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三、省略宾语。

(1)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2)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谋。

(同上)四、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2. 文言句式,省略句要怎么判断非我也,是兵也是判断句没错,但是不知道同学觉得哪里省略了?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文言文-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

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一)主语省略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如: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

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省主。

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

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二)谓语省略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

译时一般要补出。

1、承前省.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

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2、蒙后省。

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蒙后谓省谓。

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3、对话省.如: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

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文言文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的五种形式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句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中高考中,文言文句式是必考项,尽管讲解的无数遍,但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

文言文句式,也叫特殊句式,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主要分: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前三种句式相对简单,后一种倒装句比较难。

今天我们先来讲解一下文言文省略句的五种形式。

一、主语省略主语即动作发起者,在文言文中,省略主语的情况比较常见,主要包括承前省略、蒙后省略、自述省略和对话省略。

1.承前省略一是动作主体前后一致,前面的一个主语可以涵盖后面的主语,所以后面的省略;二是后句主语已在前句最后出现,为了承接顺畅,后面的主语省略。

原句: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加上省略的主语: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为赵国将军,(廉颇/他)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

原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加上省略的主语: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翻译: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蛇/它)有着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就会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人们)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

2.蒙后省略原先应该有两个主语,后面一个主语出现了,那么前面一个主语就省略了。

原句: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加上省略的主语: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翻译: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你)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了,你再进去。

”3.自述省略一般出现在第一人称文章中。

原句: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加上省略的主语:(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文言文句式——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省略句
2、子曰:“贤哉,回也! (省略主语 “回”)一箪食, (省略主语“回”) 一瓢饮......。”
二、蒙后
1、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 二十里耳。 (省略了主语“公)度我至军 中,公乃入。” 2、(省略主语“项王”)又闻沛公已破咸 阳,项王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三、对话
1、(省略主语“曹刿”)问:“何以战?” 2、 (省略主语“曹刿”)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省略主语“邹忌”)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 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 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 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 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辄 ( (2)比 (
) 立即,就,便
文言文中普遍的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 况,对于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我 们完整的理解句子的意思。
一、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 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 的原因之一。
例子:一、承前
1、太丘舍去,(省略主语“太丘”)去后(省略主 语“友人”)乃至。
题目:下面句子补充的成分错误的是( D )
A、(子)胡不见我于王。 B、(陛下)诚宜开张圣听。 C、(臣)受命以来 D、(梨花)散入珠帘湿罗幕
题目: 下面省略成分不同的一项是( B )
A、即书诗四句。 B、受之天也。 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D、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题目:下面不属于主语省略的是( A )
A、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征于色,发于声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挺剑而起

2019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之省略句(学生版)

2019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之省略句(学生版)

文言句式:省略句班级姓名学习目标:掌握省略句句的特点,能准确识别和翻译省略句。

学习过程:回归课本:划出主谓宾,补出省略的内容,翻译句子(一)省略类型1、主语省略:(1)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2)君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3、宾语省略:(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2)“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3)”相如闻,不肯与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省略(1、于:表地点、表对象、表被动;2、以)(1)沛公军霸上(2)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促织》5、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

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过秦论》(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二)译法:把省略的词语补出,翻译后加括号。

巩固练习:划出主谓宾,补出省略的内容,翻译句子(1)指出省略句式类型,并翻译句子。

1、医和曰:“上医医国,其次疾。

”2、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3、人皆有兄弟,我独无?4、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白之。

5、夫樊将军,秦王购之千金。

6、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7、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9、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权以视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1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12、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1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文段训练,翻译划线的句子(文段一)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

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

吴人以为妖,遂杀之。

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

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文言文省略句-高考语文知识点

文言文省略句-高考语文知识点

文言文省略句-高考语文知识点
(一)省略主语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如:①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②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③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

(沈括《活板》)⑤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 )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 (四)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③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④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特殊句式之省略句特殊句式之省略句一、基本概念。

省略句就是指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

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存在这种语法现象。

不过文言文讲究语言精练,省略句更多一些。

而近些年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这方面也有明确要求,即“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在被考查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这几种特殊句式中,相比较而言,省略句显得更为重要一些。

因为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特别多,如果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明确省略的成分,在理解时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应该准确补出,否则,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人物影响得分。

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省略句,切不可等闲视之。

二、抓住特点,识别类型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兼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

下面结合每一类型的特点具体来谈。

(一)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省略可以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

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行文的罗嗦,可将后一个主语省略,翻译时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只要根据前一个主语即可推测出来。

如: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明年”后省略主语“秦”,可根据前面一句“秦伐赵,拔石城”推测出来。

2.蒙后省。

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啰唆,可将前一个主语省略,翻译时前一个句子的主语只要根据后一个主语就可推测出来。

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度”前省略主语“公”可根据后一句“公乃入”推测出来。

3.对话省。

在人物对话的语境里,当交代清楚对话双方之后或对话者人名已在前文出现过,为了行文简洁,可以将作主语的对话双方省略,翻译时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鸿门宴》)“甚急”前省略主语“今日之事”,可以根据上文“今日之事如何”推测出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省略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省略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省略句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省略句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省略句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

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A主语省略1、(苏子)举酒属客。

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

(《赤壁赋》)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

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

(《赤壁赋》)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

(《赤壁赋》)4、(兰芝)乃投水而死。

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

(《孔雀东南飞》5、(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

(《孔雀东南飞》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

(《孔雀东南飞》7、(我)终老不复取。

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

(《孔雀东南飞》8、(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

(《鸿门宴》)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游褒禅山记》)2、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

(《孔雀东南飞》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

(《孔雀东南飞》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

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

(《荆轲刺秦王》)5、人不敢与(之)忤视。

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

(《荆轲刺秦王》)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荆轲刺秦王》)7、前为(之)谢曰。

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荆轲刺秦王》)8、使(之)毕使于前。

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荆轲刺秦王》)9、竖子不足与(之)谋。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省略句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语法现象。

理解省略句对于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省略句,顾名思义,就是在句子中省略了某些成分。

它的出现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首先,主语的省略较为常见。

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如果主语不言自明或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及,那么在后续的表述中就可能会省略主语。

比如《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前面已经交代了“武陵人”,后面就省略了主语“武陵人”。

其次,谓语的省略也时有发生。

例如《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这里就省略了谓语“鼓”。

宾语的省略同样不少见。

像《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不习乎?”这里就省略了宾语“之”,代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还有介词的省略。

比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省略了介词“己”。

那么,为何文言文会有这么多省略现象呢?这与古代的书写材料和表达方式有关。

在古代,书写材料昂贵,书写工具不便,为了节省篇幅,能简则简。

而且,古人在表达上追求简洁含蓄,省略某些成分不仅不影响意思的传达,反而增添了一种韵味和节奏感。

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

通过对前后文的仔细分析,来补出被省略的成分,从而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翻译省略句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但补充的时候也要注意适度,不能随意添加,要遵循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比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翻译时就要补充出“渔人”这个主语,变成“(渔人)见到渔人,于是非常惊讶,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再比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这里省略了“村中人”,翻译时要补充出来,以便意思表达清晰。

总之,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是文言文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语文知识点讲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高考语文知识点讲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高考语文知识点讲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高考语文知识点讲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1. 省主语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

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

(《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

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

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3、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文言文省略句总结高一12班制作:何杰峰组员:孔达豪,李宛蔚,谭嘉恒一、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1、(吾)借书满架,偃仰啸歌《项脊轩志》2、(吾)不能竟书而搁笔《与妻书》3、(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4、(吾)送客(于)湓浦口《琵琶行》5、(盲人)危而(辅助者)不持《季氏将伐颛臾》6、(财)均(则)无贫,(上下)和(则)无寡《季氏将伐颛臾》7、(皇上)名琴垂拱《谏太宗十思疏》二、省略谓语。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阿房宫赋》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三、省略宾语。

有名词,动词宾语的省略;也有介词宾语的省略1、使(之)不上漏《项脊轩志》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其)左右《兰亭集序》3、引(之)以(之)为流殇之水《兰亭集序》4、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5、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6、何以伐(之)为《季氏将伐颛臾》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季氏将伐颛臾》8、不患(财)寡而患(分)不均《季氏将伐颛臾》9、为(吾)击破沛公军《鸿门宴》10、欲呼张良于(之)俱去《鸿门宴》11、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12、毋从(其)俱死也《鸿门宴》四、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1、长叹(于)空房中《孔雀东南飞》2、自挂(于)东南枝《孔雀东南飞》3、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阿房宫赋》4、廊腰(像)缦(一样)回《阿房宫赋》5、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项脊轩志》6、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7、感(于)斯人言《琵琶行》8、沉吟放拨(于)弦中《琵琶行》9、威震(于)四海《过秦论》10、身死(于)人手《过秦论》11、委命(于)下吏《过秦论》12、加彘(于其)肩上《鸿门宴》13、还军(于)霸上《鸿门宴》。

文言文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

常见的文言文省略句
文学术语
中文名
常见的文言文省略句
属性
文学术语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

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

中学课本中出现的省略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如果不断重复前边的词句就会显得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会多起来。

主语的省略大致有以下三种。

1、承前省。

如:(1).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承接前面的主语“疾”省略。

译: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承接前面的主语“木”省略。

译: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变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

(木)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2、蒙后省。

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语“公”省略。

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

对话中,根据对话的情境,对话双方都明确所指,亦不会令读者产生歧义的内容作主语,可以省略,如:(1)、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们)曰:“(廉将军)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

这种情况,读者可根据对话内容自觉补全省略的主语。

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谓语的省略谓语是一个句子中最主要的成分,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都相对较少。

在语言高度凝练的文言文作品中,如果前后相连的句子用的是相同的动词作谓语,后面句子的谓语则往往省略。

高中语文 高三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高中语文 高三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高考考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是高考语文试题特殊句式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主要涉及文言字词理解及句式翻译。

省略句的应用,形式多样,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省略句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困难和翻译错误。

省略句这一大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

考试频率为必考。

【知识建构】【问题解决】问题一:什么是省略句?请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省略句: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一种语法修辞手段。

问题二:省略句的句式特点(补充完整句子并总结特征)第一组:(苏子)举酒属客。

(《赤壁赋》) 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

于是(苏子)饮酒乐甚。

(《赤壁赋》) 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

(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坐须臾。

(《鸿门宴》)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译:刘邦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 (《鸿门宴》)译: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情)很危急!”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作战”,鲁庄公回答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省略句形式它们的特征是:省略主语。

第二组: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译: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很旺盛,再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文言文省略句句式解析参考

文言文省略句句式解析参考

文言文省略句句式解析参考
文言文省略句句式解析参考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

(《狼》)
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

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

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

(《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

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

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