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 新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智慧和忠诚完成了任务,展现了古代使者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中的一些词句和古代礼仪可能对学生来说较陌生,需要加以解释。
同时,学生对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能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了解古代使者的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把握。
2.难点:古代礼仪和词句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的含义、古代礼仪等。
2.相关资料:收集关于唐雎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3.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唐雎的图片,简要介绍唐雎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总结,会用自己的话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2、归纳出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总结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2、交际的运用【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尼克松:满脸狐疑,周恩来解释说:工、农、兵、学、商。
可见,语言技巧在外交场合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极有性格的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和犀利的言辞保全自己国家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二、走进作者: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谷梁传》。
曾任谏大夫、宗正等。
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
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三、检测预习:(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辱”的意思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一、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意义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测1.请同学们说出课文内容(可在各小组中选举一人,并根据回答情况评分)2.翻译重点语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
挺剑而起(二)考考同学们的探究能力。
1.依照下列板书整理文章思路。
使秦原因: 秦王: 欲易安陵 安陵君: 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秦王: 轻寡人与 针锋相对: 唐雎: 千里不易 反击护国:秦王: 天子之怒 唐雎: 布衣之怒取得胜利: 秦王: 长跪而谢 唐雎不辱没使命唐雎:不辱使命小结: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
“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作者以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为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你觉得哪些语言最有特色,为什么?2.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
请同学们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的句式说话。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从语言中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指导,参看答案)“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写出了秦王虚与委蛇、咄咄逼人的气势。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写出了唐雎坚定的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写出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
22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重点)【能力目标】 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衬托、语言等写作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情感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战国的烽烟已消失于历史的黄尘古道,但岁月的风沙永远也掩埋不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所造就的特殊英雄群体的光芒。
他们勇敢机智,他们不卑不亢,他们甚至为了捍卫自己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一起翻开《战国策》,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面对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1.了解编者、作品。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
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弗.(f ú) 雎.(j ū) 怫.(f ú) 跣.(xi ǎn) 抢.(qi ān ɡ) 傀.(ɡuī) 祲.(j ìn) 缟.(ɡǎo) 挠.(n áo ) 谕.(y ù ) 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③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④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⑤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2)一词多义: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③徒以有先生也(因为)④以君为长者(把)⑤以头抢地耳(用)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能力目标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四教学方法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新课(2分钟)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
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
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学习目标(3分钟)1 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 借助工具书,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分角色表演读,培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 积累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字词,尤其是古今词义差异大的字词,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重点)4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难点)三自主学习(10分钟)1 《战国策》:战国时代( )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 )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是什么意思?3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4、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回答问题重温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2.分析人物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国家利益面前坚持原则的立场。
2.引导学生学会用智慧的语言与人交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一.重点1.了解人物性格。
2.分析人物语言。
二.难点1.通过了解文章大意,了解人物性格。
2.分析文章的情节起伏三.教学突破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辅助工具多媒体幻灯片教师准备恰到好处的引导,使学生深刻的体会文章人物形象。
学生准备1.反复品读唐雎与秦王的对话。
2.试着扮演唐雎和秦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课程导入出示文章题目图片ppt1,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文第二课时(板书唐雎不辱使命)。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一)回答问题温习课文内容;(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二.讲授新课(一) 1.师: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出示ppt3)根据问题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这则故事发生在何时?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有谁?(3)最后结果是怎样的?2.生: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注:代表声音洪亮,口齿清晰,精神饱满)。
2分钟3.师:依次出示ppt4 ppt5 ppt6请学生代表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4.师总结出示答案:(1)发生在战国末期,秦将兼并天下之际。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国的拥有。
(2)故事中的人物有秦王安陵君唐雎使者主要有秦王和唐雎(板书秦王唐雎)(3)故事的结局是秦王放弃了吞并安陵国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5.师:这么难得的结局,唐雎是用怎样的唇舌把强大的秦王推向妥协的呢?今天同学们就自导自演一出唐雎舌战秦王完成使命的精彩瞬间吧!(二)师:出示ppt7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身份。
师:请同学们以导演的身份自导自演第一幕唐雎会见秦王,这是矛盾的发展, 也是唐雎与秦王的第一次较量,出示ppt8。
人教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课文主题。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3. 实践法: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4. 讲解与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解释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的含义。
5. 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自我反思。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写作练习评价: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批改,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课文句子和修辞手法的准确性以及文章的逻辑结构。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最终成功完成使命的故事。
文章通过唐雎的智勇双全,展现了古代使者的人格尊严和爱国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使命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2. 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唐雎在与秦王斗争中的智勇双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古代使者的使命和责任。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容。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分析唐雎的智勇双全和使命精神。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堂练习(1)唐雎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什么?(2)唐雎在与秦王的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特点?(3)文章通过唐雎的形象,传达了什么样的价值观?(1)勇敢无畏(2)智慧灵敏(3)忠诚使命八、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通过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体会到了他的勇敢、智慧和忠诚。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记述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以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学情分析:从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文言积累和文言储备,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之前他们还学习了人物类的范文《陈涉世家》,对于分析人物形象也掌握了一些方法。
初三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也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些都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设想:本节课可以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主要以字词理解和疏通文意为主,以自学、总结、展示为主要活动,通过关键句子的翻译疏通故事情节,力争使学生当堂学习、当堂识记。
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以语言描写、课本剧和预设问题三个角度进行,最后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课堂训练。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
4.理解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以文言现象的积累培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以关键句的翻译疏通文意。
3.从朗读、课本剧、心里揣摩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重点字词,感知故事情节,理解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难点:从不同角度理解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手段或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课本剧表演、课文朗诵五、教学过程(一)开放式导入外交是一种国与国之间重要的政治关系,在中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外交家,他们的故事如星子般熠熠生辉,请大家列举几个例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气概,成功地完成了使命的故事。
文章通过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展示了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教育学生学习唐雎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可能影响他们对文意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古代礼仪制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2.难点: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理解唐雎与秦王的斗争策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意思,了解课文背景。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课文原文、注释、相关历史知识、教学设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拟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场景,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章节(课题)名称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学时3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高明的说话技巧等。
并背诵全文。
过程方法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并指导和培养这种说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那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布衣精神。
学生特征分析学生虽然对文言常用词语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整理和归纳能力。
例如“其,之,故,是”等词语;学生对于身处旋涡中心的唐雎颇感兴趣,因此有着浓厚的学习热情。
但对系统的学习尚不够成熟,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中的帮扶至关重要。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学习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要辨证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
教学难点学习唐雎高超的说话技巧。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课前导入1、.导言:请学生介绍课文大意。
学生回答。
2.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二、学习新课注意人物语气。
指导朗读。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3.讨论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学习课文第三段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并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充分理解与掌握第二段、第三段课文内容三、小结四.作业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o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o感受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理解国家利益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准确翻译课文。
o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难点:o深入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古代英雄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简要介绍《战国策》及其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课文:教师先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概括大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故事情节。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o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o分析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通过对比来突出唐雎的勇敢和智慧。
o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唐雎语言和行动的句子,分析他是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的。
3.探讨文章主题:o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一:唐雎不辱使命自读要求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1.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朗读。
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
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自读点投 1.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
[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2 唐睢不辱使命教学目的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背诵课文,了解《战国策》。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背诵课文,了解《战国策》。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教学设想1.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
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只需要对个别词句略加点拨。
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
可以让学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这段对话,以便加深理解。
2.引导学生从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3.在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还有很多,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品格。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战国策,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课文选自《战国策》,那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当时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
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课题)
名称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 时)
学时
3
总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高明的说话技巧等。并背诵全文。
过程
方法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 力。学 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并指导和培养这种说话技巧。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 。”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视死如归、一身凛然正气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 导学生 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 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并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充分理解与掌握第二段、第三段课文内 容
个
性
化
教
学
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 整
板书设计
第一层(2)唐雎坚决抵制
秦王的骗局,第一个回合。
唐雎同秦王
进行针锋相对
的斗争的经过。
第二层(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第二个回合,高潮。
6.学生齐读第三段。
第2、3段主要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1.分角色朗读。
背诵第三段,翻译第二段
教学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唐雎那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布衣精神。
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虽然对 文言常用词语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整理和归纳能力。例如“其,之,故,是”等词语;
学生对于身处旋涡中心的唐雎颇感兴趣,因此有着浓厚的学习热情。但对系统的学习尚不够成熟,因此学习 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中的帮扶至关重要。
教学 重点
结合文本,学习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要辨证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
教学难点
学习唐雎高超的说话技巧。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课前导入
二、学习新课
三、小结
四.作业
1、.导言:请学生介绍 课文大意。
学生回答。
2.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人物语气。
指导朗读。
一 、学习课文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