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ce7ebba204a1b0717fd5ddea.png)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如何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1) 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2) 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3) 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4)俄罗斯:1991——现今一.列宁时期的探索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⑵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2、实施: 1921年开始实施3、内容⑴农业方面:取消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方面: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⑶贸易方面:恢复自由贸易。
4、成效⑴促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⑵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政治上:1922年苏联成立。
(1922-1991)最初加入4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1、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在:允很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思考: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持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二.斯大林时期的探索1.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⑴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⑵重点:实行重工业的建设,实行农业集体化建设政治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如何评价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4、评价:(有何利与弊?)⑴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⑵但这个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59a3c0b844769eae009ed55.png)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提纲Ⅰ、单元知识线索:一、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二、1978年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Ⅱ、主要内容:①20C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阶段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方针政策的制定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内政策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政策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成功Ⅲ、知识点解析:一、20C世纪50——70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及重大举措:1、过渡时期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结果:经济成长过渡时期的含义:从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1949——1956)内容:一化三改(关系:同时并举;实质: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一五计划: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①方式:重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②实质: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③意义:84页2、中共八大——经济建设蓬勃开展——结果:经济好转八大内容:84页3、八届二次会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结果:经济困难三者错误的实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4、经验教训: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充分认识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④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二、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①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②内容: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③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④最终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最主要的形式)3、国企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1992年中共十四大历史意义:89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陆省会城市从东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34dcdb75ef7ba0d4b733b33.png)
四、经济体制改革( P54-57)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拔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 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 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 D)
A.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4.2011 年 3 月 21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之夜”主题晚宴,主题之一是“江苏愿与各国朋友一
起,加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友好合作”。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框架
3
2015 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 -必修 2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链时间轴
4
2015 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 -必修 2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1.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 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 A )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①、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c772c576137ee06eef9180c.png)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口诀:一桥二铁三公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时间:1954年9月2、召开地点:北京3、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重要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1、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2、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最新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复习知识结构
![最新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复习知识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fa5e06f550e2524de5187e75.png)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政治: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条件: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外交: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方针:过渡时期时间:1953年内容(目的)社会主义工总路线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业化的开端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轻、农之间的关系)一、过渡(发展生产力)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时期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1949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1956) 原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土地改革后个体农耕落后性使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工业化要求②方式:初级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土地私有)高级生产合作社(土地公有)社会主义概况:2、手工业改造:三大改造①原因:手工业规模小,分散性特点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生产关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要求系调整)②方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试办)3、资本主义①原因:资本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象工商业:②方式:国家资本主义主义形式1953年个别企业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时间:1956年内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①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中共八大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建设的指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导方针)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
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二、十年探经验:从具体国情出发,认清国内主要矛盾。
索时期失误:片社会主义总路线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面追求经“大跃进”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破坏, (1956 济建设高人民公社化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1966)速度教训:必须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力背景:1959--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调整: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果: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https://img.taocdn.com/s3/m/33a12c8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b.png)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程标准】1、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开始了三大改造。
2、以后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1960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也有曲折失误,如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
3、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拉开帷幕。
4、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更是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知识整合】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时间:1949年—1952年。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㈠、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最新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复习知识结构
![最新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复习知识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fa5e06f550e2524de5187e75.png)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政治: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条件: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外交: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方针:过渡时期时间:1953年内容(目的)社会主义工总路线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业化的开端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轻、农之间的关系)一、过渡(发展生产力)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时期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1949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1956) 原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土地改革后个体农耕落后性使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工业化要求②方式:初级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土地私有)高级生产合作社(土地公有)社会主义概况:2、手工业改造:三大改造①原因:手工业规模小,分散性特点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生产关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要求系调整)②方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试办)3、资本主义①原因:资本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象工商业:②方式:国家资本主义主义形式1953年个别企业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时间:1956年内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①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中共八大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建设的指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导方针)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
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二、十年探经验:从具体国情出发,认清国内主要矛盾。
索时期失误:片社会主义总路线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面追求经“大跃进”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破坏, (1956 济建设高人民公社化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1966)速度教训:必须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力背景:1959--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调整: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果: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丨考纲考点分析(上)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丨考纲考点分析(上)](https://img.taocdn.com/s3/m/b7a77d07195f312b3069a588.png)
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丨考纲考点分析(上)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本节内容适用范围:高一预习,高三、高二复习时间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1956知识体系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历史必修二专题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历史必修二专题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6e4b5c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e.png)
历史必修二专题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将建立起社会公有制,消灭一切专制的政治形式,建立完备彻底的民主制度;国家将失去暴力性质,成为单纯的管理机关和服务机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大全: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1、内容(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958)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专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复习提纲--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复习提纲--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cb241e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3.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过渡时期(1949-1956)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义社会,而不时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②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③在城市合理调整工商业。
"3.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尤其是重工业发展严重不足。
2.内容: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3.统购统销政策(1953-1952)原因①一五计划,保证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②配合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1953年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这标志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正式出台。
过程1953年11月开始实行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的计划供应。
1954年9月实行棉布计划供应、棉花计划收购。
1992年底,全国844个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粮食市场形成,统购统销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内容①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简称统购)的政策,统购价格及统购粮种均由中央统一规定。
②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简称统销)的政策。
③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官制,并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复习提纲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0774a2f192e45361066f55b.png)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基本知识点(单选、多选、辨析知识点)1.《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当探索中国社会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确立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P75-76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又想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p783.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p784.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p795.毛泽东提醒人民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转化问题,认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可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p796.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简单地说来,前者是分清敌我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问题。
解决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p79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的方针。
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这一问题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P80-81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P8110.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20世纪60年代),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6636ed1a37f111f1855b5b.png)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2、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知识整合】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P50-51)1、提出: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2、实施:1953年——1957年()3、成就:(1)鞍钢三大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2)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P51)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
㈡、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6、结果:到1956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三、探索与失误——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P51-53)1、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 提纲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 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040d500453610661ed9f494.png)
第四单元知识点第十八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条件:①政治上: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②经济上:到1952年底,___________基本好转;③借鉴_____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必要性:①我国_______基础差底子薄;②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___________对峙,帝国主义包围2.方针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1)核心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体两翼)。
2)特点(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举;3.实践:①一五计划(1953--1957)内容(特点):优先发展_______,并处理好____________________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有步骤地完成三大改造;影响(一五计划成果图):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等重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_____体系;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____________;社会主义_________由此全面展开。
②三大改造(1953--1956)a.目的:为了适应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b.过程: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高级;手工业:参加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策略:_____________,方法(创举):和平_____________-政策步骤: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______________——全行业公私合营c.实质:把生产资料______________变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d.意义:①社会主义__________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②为中国社会主义________开辟了道路。
③______________确立.(二)、曲折发展时期(十年建设+十年文革) (1957—1966年;1966—1976年):1.成就:1)中共八大: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丨考纲考点分析
![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丨考纲考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54aca1fe4733687f21aa3c.png)
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的探究?丨考纲考点分析时间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展了不断探究,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开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开展国民经济、“一五〞方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开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究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究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立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究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开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立的总道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三:以经济建立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立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究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立道路的探究;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究。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确实立等。
知能强化课Ⅰ凯歌行进—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立的起步(1949~1956年)知识体系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小平文选》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 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 系。(2分 )
②理论认识不成熟 ③对国情认识不足
14
(三)、纠正错误:
★调整什么?
①开始: 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 ②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③成效: 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四)、十年探索成就:
(1)基础工业建设: (2)交通建设: (3)能源建设: 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
15
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 创新。
明天见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
(1)内容:①规定“过渡时期”的含义…… ②规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过渡时期总任务:“一化三改造”) (2)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
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 设同步进行 (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发展同步进行) (3)两者关系: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中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各种经济并存;社会主义革命势在必行。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
1、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制定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启示一: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义
启示三:生产关系
建设必须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原因:周、邓主持工作 (自主阅读)--李先念
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②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
其宝贵的发展机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18
【试试你的判断力】 ★哪一幅最能反映“文革”期间我国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A
B
年代 66 73 75
高级(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概念解释
国家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 家资本主义,资本主 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 某些企业。如官办或 官商合办的银行、铁 路、公用事业,工人 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 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 迫。
主要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 的农业国变成先进 任务 的工业国。
经济 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 方针 稳步前进。
C、意义
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 得的初步成果。
(二)、探索中的失误:
(1)表现: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特点: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指导思想)
三大改造中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 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
合作探究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基础的奠定
政治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巩固政权,取得和平的环境
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的根 本好转
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的确立
路线、计划指 导,法律保证
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宪法
途径: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社会
政治
经济
资本 国体 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主义 政体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
和制、独裁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新民 国体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主主
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义
家
农民的个体经济、合
政体 民主集中制的共和国 作经济、国家资本主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志) (3)实质:19“5左7年”,倾苏冒联进提错出误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图幻灯片 33 (4)泽影东响也:①提国出民中经国济用比15例年严左重右失时调间,生主产要力工极业大产破品坏
产量赶②上导英致国1,95但91—95189年61先年改严为重7的年经,后济改困为难3年 (5)赶原上因英:①国。缺乏实践经验
(2007江苏卷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
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 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 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 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 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 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工业化是主体(核心),三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一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经济前提 物质基础
必要条件
“三改” 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的核心 总路线的主体
实质是发展生产力和变 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方针: 国家资本主义 政策: 赎买 过程: 初级(统购统销、加工订货)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 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 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 ------《邓小平文选》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 表现及原因。(4分 )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一)成功的探索 1、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依据、内容、意义)(自主阅读)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
A、背景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内容 主要 无产阶级
矛盾 资产阶级
先进的社会制度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 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
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 (1949—1952)
C
年代
66 73 75
年代
66 73 750
D 年代
66 73 75
“文革”十年,留给我们哪些重要的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④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2006.12
LYM
20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 追求高速度; 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⑸抓住发展机遇。 (6)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
地球人都知道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 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 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 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 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 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 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 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 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 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 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 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国国民“民文收经化入济大(就1陷革9损6入命6失-混”-人-乱动1民9:乱7币6十年50年)00,在亿经元济。上这,个只数是 ①④企经字业济相管计当理划于混废建乱置国;;⑤②30物经年质济全供工部应作基紧瘫本张痪投;;⑥③资人交的民通80生运%活输,超下阻降塞; 2、过19了73建、国193705年年全经部济固复定苏资:产的总和。
②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巨大,失误严重 ③1966--1976年: “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 ④1978—今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2006.12
LYM
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具体表现: 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 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 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
羊(5卖)存牛在,的不问积题极:生产改,造甚后至期出,现急破躁坏和农粗具糙的(急现于象求。成)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大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探究
在三大改造中,中国政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 造成社会主义工商业,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 政府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就是必须实行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经济结构。 私营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文革”中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受挫(1966--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