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

合集下载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导语:李白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热烈的向往之情。

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

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

又如:《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

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

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

浅析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1]

浅析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1]

浅析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摘要: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

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他的山水诗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将生命快意的抒发与自然生意的摹写交合一体,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独到兴象类型的山水仙游诗风,,达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巅峰。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浪漫主义想象主观色彩清新俊逸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光照千古,后人称其为“诗仙”。

李白是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千余首诗歌,其中山水诗的数量,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贯穿李白山水诗创作始终的浪漫主义基调,是诗人个性的必然反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但李白的山水诗也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我们可以从他的山水诗中感受到他那宏伟的气魄、磅礴的激情、昂扬的基调、雄奇的想象和强烈鲜明的色彩。

一、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1、李白山水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山水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也融入了山水之中,他笔下的山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观点,随意写景,随意抒情,为了承载其驰骋不羁的想象,李白常用借用神话传说创造一个虚拟的现象世界。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①”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

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此外,李白还借助夸张、比拟、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他的奇思妙想。

因此,他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

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内容提要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大量千古不朽的诗篇。

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

从古至今,李白的抒情诗倍受人们的重视。

李白的诗歌中着重描写客观事物在他胸中激起的感情风涛,努力展现自已炽热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题材广泛想象细节描写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大量千古不朽的诗篇。

其中,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

从古至今,李白的抒情诗倍受人们重视。

而笔者则偏爱于李白的山水诗。

在这些诗篇中李白着重抒写客观事物在自已胸中激起的感情风涛,努力展现自已炽热的内心情感。

一、李白创作特色形成的原因唐代诗人,大都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或因出仕,或为求名。

而李白的创作也离不开他一生的坎坷经历。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有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当时的蜀中是一个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因此,儒、道都对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大约18岁左右,李白学习了纵横术,又因为李白有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达长安,为争取政治出路而拼搏,但终于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但不满两年,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随后被迫辞官离京。

此时李白的诗歌创作已逐步趋于成熟。

此后11年里,他继续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可是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见面。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简述李白诗歌的特点

简述李白诗歌的特点

简述李白诗歌的特点
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情志激昂著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以下是李白诗歌的特点及其拓展:
1. 丰富多彩的题材:李白的诗歌涉及了各个领域的题材,包括山水田园、历史传说、宴会歌咏等等。

他善于以写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同时也能将历史传说和个人感受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2. 奔放豪放的意境:李白的诗歌语言豪迈激昂,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奔放的想象力和个性的张扬。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营造出壮丽磅礴的意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3. 抒发真我情感:李白的诗歌常常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他倾注了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和不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4. 唯美浪漫的意境: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他经常通过描绘奇幻的场景、瑰丽的色彩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来营造浪漫的意境。

他的诗歌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让读者沉醉其中。

5.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李白的诗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五言、七言、绝句、律
诗等等。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诗体和韵律,通过变化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豪放奔放的风格,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作展现了他广阔的想象力、深邃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诗歌创作。

浅析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浅析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在平时教学 中 , 常向学生推荐 《 我 读 者》 杂志 。其 中许 多文 章 不仅 文 辞优 美 , 而
且 常常观 点 独 到 , 逻辑 缜 密 。在 写作 时 , 学 生常 常 受到 它 的启 发 。现 在作 文 的 一个 很
重 要 的 评分 标 准 要 看 是 否 立 意 新 颖 , 路 思 是 否 清 晰 。 新 的见 解 , 是 凭 空就 可 以产 不 生 的 , 往 取 决 于 阅 历和 人生 体 会 。事 实 往 是 , 多数 学 生 阅 历和 人 生 体 会 都 不 够 丰 大
而退 , 是 更激 发 起 一种 探 险 的激 情 。 而 2语 言 的 清 新 明丽 。 .
清 新 明 丽 是 李 白 山水 诗 语 言 的 基 本
如 王 维 、 灵 运 、 白 、 浩 然 等 , 李 白 谢 李 孟 而 是 其 中最 杰 出也 是 最 特 殊 的 一 位 。 “ 唐 盛 风 骚 绝 往 昔 , 添 风 华 一 谪 仙 ” 而 其 大 更 ,
文 章 的 条 理 以及 写作 的 角度 , 自己 以启 给 迪 , 曰后 的写作 也 会 大 有裨 益 。 对 自然 会 有所 提 高 。
, 到意想不到的效 ,
果 。当然 , 可 以 也
背 一 些 优 美 的 诗 句 ,使 它 们 转 化
高 中的 课程 比 较 多 ,不 同 的科 目 有 不 同的特点 , 学
响 , 有 各 家 之 长 。 李 白 的 山水 诗 可 以 说 兼 是 中 国 古代 山 水 诗 之 冠 ,超 越 前 人成 为 我 国 山水 诗 的一 座 高 峰 。
积累
读 书 写

查字 典
“ 书 破 万誊 , 笔 如 有 神 读 下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及成就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及成就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及成就李白漫游一生,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其成就之高,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

他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特色,这是以往山水诗人及同时人所不及的。

首先,李白的山水诗描绘的地域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浪游一世,祖国大地的名山大川大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壮丽诗篇。

他写山,蜀中的峨眉山壮丽隐约,具有神秘风韵;庐山娇媚灵秀,宛如出水芙蓉;泰山雄伟奔放,充满奇情壮采;华山险峻奇伟,显得神奇莫测。

总之,这些山都在诗人的巨笔挥洒之下各成异彩。

他写水,有咆哮奔腾“天上来”的黄河,雄伟壮阔“随荒而流”的长江。

同时,李白还写下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山水,像“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的戴天山,“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悠悠汾水”,“浩浩灞水”等在诗人笔下均有记载。

西至巴蜀,东至大海,南至五岭,北至燕山,可以说,李白笔下的山水,纵横万里,地域极为广阔。

而最早自觉创作山水诗的谢灵运,他所描绘的地域,绝大部分仅限于永嘉、会稽、澎蠡湖等江南地带。

之后的谢朓,也主要是描写江南宣城的风光。

二谢的视野囿于江浙一带,格局狭小,当然,这与当时南北分裂有关。

与李白同时的优秀山水诗人像孟浩然、王维,他们的山水诗中所涉及的地域与李白的相比,也仍要逊色得多。

孟浩然笔下无非是长江、吴越一带的自然景色,故乡襄阳的山山水水。

而王维也主要是写写辋川附近的山水及终南山的景致。

由此看来,诗史上没有哪个山水诗人的视野超越过李白的。

其次,李白笔下的山水各具特点,具有性格美。

李白善于捕捉描写对象的典型性,加以准确描写,使他们展现出各自的性格和不同的面貌。

如对庐山与黄山的描绘,这两座名山皆以秀美、壮奇著称,而诗人善于抓住庐山的灵秀,黄山的奇、怪的典型性,来表现两座山的不同特点。

写庐山,侧重它与长江、鄱阳湖等景色相映成趣的水光山色。

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最著名的山水诗

李白最著名的山水诗

李白最著名的山水诗一、李白的山水诗概述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众多主题,其中山水诗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写,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二、李白的山水诗特点1.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李白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

他不仅描绘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色,还将人文景观与之融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形象。

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他将黄鹤楼与江水、楚山相连,营造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2. 壮丽优美的诗句李白的山水诗语言华丽,诗句优美。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意境。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用“白云飞却暮山红,青枫浦上不胜情”一句,将庐山飞瀑的壮丽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思考李白的山水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考。

他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并从中汲取哲理与智慧。

他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约取夜栖雪作泥,远象湘中白草堤”,抒发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感慨。

三、李白最著名的山水诗赏析1.《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有名,山下白云飞却暮,山上青枫浦上不胜情。

2.《登金陵凤凰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李白的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李白的山水诗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成为了后世山水诗的重要借鉴。

他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深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激发了后世诗人对自然的追求与崇敬。

五、结语李白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与智慧。

李白的山水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典范,更是历史时代的见证,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导语: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热烈的向往之情。

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

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简淡清幽的情趣。

又如:《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

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

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

李白的诗歌风格与诗人形象塑造

李白的诗歌风格与诗人形象塑造

李白的诗歌风格与诗人形象塑造
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唐朝时期著名的古代中国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他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李白的诗歌风格
1.自然主义:李白崇尚自然,他的诗作中常出现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并
以其美丽、神奇之处来抒发情感。

2.豪放奔放:李白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他展现出无拘束、不受限制的写作
风格,表达对自由、豪迈和享乐生活的向往。

3.端庄高雅:尽管有时候李白笔墨纵横、放肆豪放,但他也能够写出端庄高
雅之作,使其诗集更加完整多样。

李白塑造的诗人形象
1.仙客形象:李白经常将自己描绘成一个神仙、仙客的形象,展现出超然世
俗、飘逸无拘的生活态度。

2.酒仙形象:李白以饮酒为乐,他在诗作中频繁提到与酒相关的事物,将自
己塑造成一个豪放的饮酒诗人。

3.游历者形象:李白喜欢四处游历,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自己在不同地方所
见所闻,给人一种浩渺云天、追求永恒之感。

李白的影响
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最有创造力之一的诗人,
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都对其进行过模仿和
吟咏。

2.形成唐代詩風:李白在其时代塑造了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风格,奠定
了以豪放奔放为主要特征的唐代诗风。

结论
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在其创作中展示了深厚而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同时
也塑造了自由豪放、飘逸无拘的诗人形象。

他的作品和形象给后世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独特性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独特性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独特性【摘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他的山水诗,成就更为非凡,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和丰富浪漫的想象见长,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奇峰突起,佳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情景描写一、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诗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

如《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

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

还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以上一类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

它们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

他的山水诗,遣词造句,纯任自然,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毫无斧凿痕迹。

写山水自然,绘云月风景,其实是将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寂寞,挥洒在大自然的万水千山之中,决不是超现实的。

李白山水诗的了不起之处,就在于心无杂念,鄙弃利禄功名。

他的山水诗,基本特征就是突破庸常,反抗尘俗。

展读这些山水诗,我们能够呼吸到一口口新鲜而又清凉的空气。

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

李白的诗歌特点

李白的诗歌特点

李白的诗歌特点
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点有:
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
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
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
4、语言清新俊逸.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风格特色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风格特色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风格特色摘要:李白的山水诗综合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形成魅力动人的意境。

他的山水诗以雄奇、豪放,在中国文坛上卓有成就,突破了中国山水诗用山水自娱的传统。

他的山水诗语言明朗、活泼,个性率真明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风格特色李白(701-762),唐代诗人,李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先世与隋末移居中亚碎叶城,李白就出生在这里。

他热爱祖国的山水,游历祖国大川,写下许多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他的山水诗以新颖的风格突破了中国山水诗的传统。

一、李白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一)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时期,他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的权贵,不肯屈服与当时的黑暗势力,因而受到了朝廷的冷遇和打击。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到处游山玩水。

且以千姿百态描写了中国雄奇壮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向往。

在诗人的如此多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他独特的风格之一。

如以下的作品都具有此特点。

如《度荆门送别》:度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的由来,当时诗人年仅二十六岁带着报答祖国和建立自己工业的美好愿望,离开四川、出三峡、度荆门,从而到达江汉平原。

诗人从两岸极高的山峰中出来,面对渐渐变小而最后消失的远山,面对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平原诗的广阔和长江的美丽,抒发了内心对祖国山河的崇拜之情。

作者在写出美景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他意气风发。

显示出了明朗清新、意境开阔的特点。

(二)情景交融、蕴味悠长李白在写山水诗的时候,最喜欢以景来写情,用景物来抒情。

在写作的时候,诗人通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具有特色的,而他又加以感受某些方面,并加以描绘。

把自己的感情也融入在那些山山水水之中。

李白的写诗风格和特点

李白的写诗风格和特点

李白的写诗风格和特点李白的写诗风格和特点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整理的李白的写诗风格和特点吧!李白的写诗风格和特点篇1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

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

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

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

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

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山水诗特点论文

李白山水诗特点论文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特点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5]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热烈的向往之情。

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

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

又如:《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

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

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

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

《李白诗的独特风格和意境鉴赏》

《李白诗的独特风格和意境鉴赏》

李白诗的独特风格和意境鉴赏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唐朝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和富于情感为特点,才华横溢的创作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详细探讨李白诗的独特风格和深远意境。

李白诗的独特风格1.豪放自由:李白的诗作充满豪情壮志,展现出他心胸开阔、个性豁达的特点。

2.奇思妙想:他常常运用奇思妙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以启迪与想象空间。

3.绚丽多彩:笔触鲜明,用色丰富多样,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意境鉴赏1.自然意境:李白篇章中常描绘山水田园之美,以及自然景观带来的心灵愉悦与寄托。

2.人生哲理:通过揣摩自然万物,李白的诗作常常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的探索,给读者以启示。

3.情感表达:他善于通过抒写个人情感来触动读者内心。

不论是苦难、忧愁还是欢乐、自由,李白都能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具体案例赏析1.《静夜思》:此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寂静深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登上巫山后回望白帝城的壮丽景色,展现出李白豪情壮志和自然意境的结合。

> 戍楼西南倚,飞峙巴山郫。

连峰去无限,直欲临清水。

3.《行路难·其三》:这首诗记录了李白流浪过程中所遭遇的艰辛与困境,在表达苦难同时传递着积极坚持向前的信念。

>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结论李白的诗作在豪放奔放、奇思妙想和富有情感表达等方面,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他通过自然意境、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诗歌意境。

无论是为了向读者传达对故乡的深情厚意,还是探讨人生的哲理和状况,李白都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学才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导语: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期,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大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也是时代造就的一位伟人。

其诗大多数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主题想象丰富,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往往以豪迈旷达的襟怀、奔腾澎湃的感情、傲视人生的个性、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其诗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不拘以往格局,摒弃消极婉约的手法,以强烈抒情,善于夸张的艺术特色,为中国古代浪漫诗歌立下典范,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尤其在山水诗方面独树一帜,颇值得研究。

一、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艺术夸张,充分地表现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特惊人,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超越自我。

他那种洒脱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歌大胆运用恰当的艺术夸张,给诗歌带来神奇的魅力。

李白的夸张手法是很富有创造性的,对于事物的美好和丑恶具有爱憎分明的态度,非夸张就很难表现他那巨大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夸张都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觉得非如此不可。

如《蜀道难》,他用“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形容蜀道的险峻。

二、形式自由,题材广阔,浪漫主义范围比较广泛李白诗歌突破了形式的束缚,自由活跃,摒弃了建安以来柔靡婉约消极的风格,使其诗风更为雄浑,积极向上,情感更加真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摘要】:李白一生是漂泊的一生。

在漫游中,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

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李白游赏山水,原始的驱动力不在于官场的得志与失意,而来自于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

李白的山水诗俊逸清新,意境开阔,情景交溶,韵味悠长,雄奇奔放,气势磅礴,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特点与风格【提纲】:一.与漫游结缘的李白二.李白山水诗的特点三.李白山水诗的风格一、与漫游结缘的李白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1],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

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游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

四十一岁时,经道士吴筠推荐[2],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于是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3]”满怀激情前去赴任。

但是,在长安工作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倍出。

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

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李璘幕府工作。

后来,唐肃宗李亨借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存诗九百多首。

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李白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天南地北、大河上下,凡精美之处,几乎没有李白没去过的。

在漫游中,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

他对待一切具体的事物,都和这种世界观和生活态度联系起来,看待一切都有他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审美判断,因此,他在诗歌的表现上也就具有了自己的特点。

二、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1.李白山水诗中的自我意识。

自汉以来,中国传统士人以儒学为宗,等级观念森严,崇尚修身养性,为人克己内敛,行事循规蹈矩,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而李白却不然,他虽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与理想,但却永远保持着一份自由自我的超然与纯真。

究其原因,一方面,盛唐初期的国运昌隆与政治文化开明增强了李白等布衣阶层知识分子的自信心,所以李白感受到了盛唐时代精神,同样是怀抱理想,热衷功名;另一方面,儒家的正统思想又直接促使了李白的一种雄心壮志与社会责任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唐朝是门阀士族政治的转折点,经过隋末农民起义的扫荡和李唐王朝的打击,长期左右中国政治的门阀大地主退出了政治舞台。

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大批士人得以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

魏征、张九龄、张悦等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际会,鼓舞着一代知识分子以积极上进、建立功勋为己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5];还有,申管、晏婴、鲁仲连、陶朱、吕尚、留侯,诸葛亮等是李白所崇尚的功成名就与青史留名的人物,他们对于李白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6]。

因而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之下,盛唐之音表现在李白身上,则是在追求人生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人格理想等诸多方面的统一。

李白以坚持独立人格为人生最高理想,对自我价值认识特别强烈,这有别于历代封建知识分子。

当然,李白的这种独立人格在其山水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等。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7]”,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

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无法比拟的巅峰之作。

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因此李白写山水诗不单纯写山水,李白的山水诗是难以脱离社会生活对其影响的。

李白并没有把他的山水诗按山水诗写,他完全是用自己的心灵任意挥洒。

因此,李白的山水诗也就拥有了他自己的灵魂。

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太阳照孤帆本是常事,两岸青山相对也是很平常。

青山像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看到红霞照耀就感到那片帆是从“日边来”,有李白对太阳的特殊观念。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日乃人君之象。

所以,他才把孤帆飞驶和他的被征联系在一起,而觉得那种景象特别壮丽,以致觉得天门特意为他大开。

这里,李白对常人不易动情的事物产生了感情,是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的。

2.李白山水诗的时代精神李白山水诗数量之广,涵盖面之宽,对风格、内容之开拓创新,实在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比拟的。

李白忘情山水并非抛却功名,相反,李白极重功名。

在处于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的盛唐时期,李白也是意气风发,他时常以大鹏作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现存李白诗作中有大量的干谒求仕、酬赠往还的作品,清晰地记录了李白为走上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对他的人生理想作了详细地描绘:“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

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莺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

此则未可也。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8]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虽然极度强盛,但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

这在李白的(《古风》第三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李白历来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权贵的清高人物,故而当李白于希望与梦想落空之时,再加之其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所见所闻,他对统治阶级极端厌恶蔑视,于是他便把他的哀愁、苦闷寄向了山水。

从而在这时,李白又形成了另一种与“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并行不悖的人生价值趋向,那就是通过对山水田园的吟咏,表达洋溢着乐观情绪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追求,探索人的精神价值与生命自由解放的价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白与一般山水诗人不同,自然山水在他心中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热烈的情绪。

山水与李白的个性精神与思维表达方式浑融一体,折射着李白傲岸不群,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

在李白看来,追求功名和山林之志并无实质性的冲突,都是对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李白游赏山水,原始的驱动力不在于官场的得志与失意,而来自于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这种热爱在诗人的诗篇中也有着坦率地表露。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等。

3.李白山水诗的水意象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山涧小溪,既有波澜壮阔,也有涓涓细流,可谓意态多姿,风情万种。

李白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诗气势奔放,先声夺人。

那些奔腾不息的水便起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公无渡河》中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比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这些大水创造了雄伟奇特的气势,增添了李白诗的豪情。

水有澎湃的,也有宁静的。

宁静的水烘托出诗歌优美的意境。

李白的诗充满了天真朴素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9],李白诗中的静水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清。

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涧水,清清的江水,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营造出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意境。

比如《送友人》写道:“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

”一条清亮的河在城边曲折地流淌,远处是一带青山,绵延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共同描绘出送别时清幽宁静的环境。

三.李白山水诗的风格。

1、李白的山水诗俊逸清新,意境开阔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

于是他漫游天下,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俊逸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例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从峨眉山上的明月写到平羌江水中的明月,空间距离的跨度很大。

但因明月常在诗人心头,又因江水长流,伴诗人远游,所以能够统一起来,谱成一曲人与月无限亲情的月光曲,寄寓了游子初次离乡时的深深眷恋之情。

[10]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

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

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特点。

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俊逸清新,境界开阔的感受。

2、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时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