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与粘膜病

合集下载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牛病毒性腹泻也称黏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一、病原病原为腹泻病毒,本病毒有囊膜,对胰醚、乙醇、氯仿等敏感,对低PH(PH<3.0)敏感,对热不稳定,56℃很快失活。

大多数毒株对低温稳定。

二、流行病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头、猪、鹿及小代鼠。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亚临诊感染居多,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发病率通常约为5%以上,病死率90-100%。

老疫区则病例较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

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舍饲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式。

近年来,猪对本病病毒的感染率日趋上升,不但增加了猪作为本病传染源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本病毒与猪温病毒在分类上同为瘟病毒属,有共同的抗原关系,使猪瘟的防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三、临床症状潜伏期7-14天。

1、急性急性者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0-42℃,持续4-7天,有的可发生第二次升。

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

继而又有白细胞微量增多,有的可发生第二次白细胞减少。

病牛精神沉郁,厌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可能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

通常在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液。

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通常死于发病后1-2周,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

2、慢性慢性病牛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主要表现为鼻镜上的糜烂,此种糜烂可在全鼻镜上连成一片。

眼常有浆液性分泌物。

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跛行。

淋巴结不肿大,大多数患牛均死于2-6个月内,也有些可拖延到1年以上。

母牛在妊娠期感染常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犊牛。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研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研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研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是影响牛群的一种重要的传染性疾病,它会给牛只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同时也对畜牧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科研工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诊治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信息。

本文将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疾病特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传播。

患病的牛只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发热、呼吸困难、暂时性粘膜损伤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和流产,甚至死亡。

由于病毒感染后患牛只会有一部分表现出症状,而另一部分可能表现为隐性感染状态,这就给疾病的诊断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诊断方法1. 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是最为常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牛只的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一般来说,出现腹泻、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的牛只有可能患病,但这种方法不能100%确定诊断结果。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确定病情的可靠方法之一,包括病毒抗体检测、PCR检测、病毒分离等。

病毒抗体检测能够判断牛只是否存在病毒感染,PCR检测能够确定病毒的存在和种类,病毒分离则能够帮助科研人员研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三、治疗方法目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治疗并不是特别理想,一般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处理,例如对发热的牛只进行退热治疗、对腹泻的牛只进行止泻治疗等。

对于胎儿畸形和流产的情况,也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包括保温、营养补充等。

防疫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和隔离措施。

疫苗接种能够帮助牛只产生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和疾病的发生,而隔离措施则能够有效地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减少疾病的传播范围。

四、预防工作预防工作是控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养殖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和牛只饮食的健康。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对养牛业影响凸显——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意义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对养牛业影响凸显——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意义

牛病毒性腹泻 病 的危 害及防控意义
张守红 ’ ,李金 岭 ,李玉彬 。 玉甫 ,岳 ,谭景库
(. 1 黑龙江省双城畜牧兽 医局 , 黑龙江双城 1 0 0 2 黑 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 5 1 0; . 黑龙江双城 1 0 3 黑龙江省双 5 1 1 1; 城双龙动物诊所 ,黑龙江双城 1 0 1; . 1 5 1 4 黑龙江省铁路 兽医卫生处绥化段 ,黑龙江绥化 1 2 5 0 4; 5 5 黑龙江格跃 玛蓝十字兽医诊断 中心 。黑龙江哈 尔滨 1 0 0 . 5 0 0)
牛 病 毒 性 腹泻 /黏膜 病 ( V / B D
给予 足够 的重 视 。
生 免疫 抑 制 ,引起 持 续 性 病毒 血 症 ,
MD) 是 由 牛 病 毒 性 腹 泻 病 毒 ( V V)引起 牛 的一 种重 要疫 病。 B D
该 病毒 属 于 黄病 毒 科 (l ii d e, Fa vr a) v i
B V具 有 较 大 的 变 异 性 ,根 VD 据 病 毒 的 基 因 组 差 异 及 其 在 细 胞 培 养 方 面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的 不 同 ,将
如果小牛正 常产 出,病毒血 症能持 续 地带入成年 期 ,这 种牛临床貌 似
健 康 ,血 清 中 又 无 保 护 性 抗 体 ,但 体 内 始 终 带 毒 ,是 牛 群 中 最 危 险 的
更 多 的 引起 牛 的 肺 炎 性 死 亡 。 然 而 各 个 基 因型 的 亚 型 间 在 血 清 学 反 应
近 年来 ,大批 地从 外 国引进 种 牛 ,
使许 多地 区传入 本病。 因此 ,必须 旦 感 染 , 常 常 通 过 胎 盘 而 使 胎 儿 产
投稿 信箱s d 2 0 @2 3 n t 9 y k 0 7 6 . e I 2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制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制措施

r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nline _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制措施迪力穆拉提•图尔荪(新疆温宿县恰格拉克乡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843108)摘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牛感染病毒后发生的一种 传染病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 o 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virus ,BVDV )为BVD-MD 的病原。

在临床病例中以8月龄-2 岁龄的牛发病率最高,患病牛发病以后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高 烧,黏膜出现糜烂和坏死,以及腹泻症状。

BVDV 也可感染其他反刍动物和猪,但是其他动物感染BVDV 后一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多是隐性带毒者。

本文对BVD-MD 的病原,流行病学、发 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牛业发展。

关键词:牛;中山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预防1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virus,BVDV)也被称为黏膜病病毒(mucosal disease virus,MDV)O 其隶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MDV 的病毒粒子外观呈现圆形, 病毒粒子直径约为50 nm,表层有囊膜。

MDV 对氯仿和乙醚具有 高度的敏感性袁对外界的环境不具有耐受性袁一般的消毒剂均可将MDV 杀灭。

2流行病学自然感染条件下,牛等反刍动物和猪均对BVDV 易感,但8月龄-2岁龄的牛易感性最高,其他年龄的牛感染BVDV 后呈隐 性感染。

BVDV 在一年四季中均具有很强的流行性,但在冬季和春季流行广泛。

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牛和带有BVDV 的牛,其排泄 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对健康牛进行感染。

BVDV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感染,也可以进行垂直传播。

流行特点:新疫 区中的急性病例占主要部分,但是不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相当高;舍饲牛和放牧牛均可感染,肉牛比奶牛更易感染叫3发病机理BVDV 感染牛后,主要是在呼吸道黏膜中进行增殖,BVDV 进入到血液中后发生毒血症,随后进入到淋巴组织中,使淋巴坏死,从而使多个器官(脾脏、淋巴管等)产生损伤。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需要采用实验室检测对病毒进行识别,为病毒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随着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的深入研究,已经建立了多种诊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诊断方法,本文将主要的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和选择。

1 临床表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对牛具有较大的危害,该病的潜伏期7~10d。

该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病症潜伏期一般在1周左右,病牛将出现持续高烧、精神不振等症状。

严重时,将会引发腹泻,致使牛体内水分流失,使其体温升高,进而引发牛的死亡。

(2)慢性病症病牛的体温长期偏高,临床表现不如急性腹泻剧烈,但同样会对牛造成较大影响。

而且,牛的眼角、鼻腔会出现大量的分泌物,导致牛逐渐消瘦,使其失去健康的体征。

该病后期,病牛会极度消瘦,黏膜会出现大量的充血,肠道伴有粘液、气泡等,导致牛无法正常采食,使其逐渐衰弱而死亡。

所以,需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避免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应结合实验室诊断的方式,使病变能够得到及早预防,降低粘膜病对牛的影响。

2 实验室诊断技术2.1 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诊断结果较为准确。

采用该技术检测时,需要对BVD-MDV抗原进行检测,对其分布状况进行确定,对抗原,需要采用过氧化物酶进行处理,制作组织切片,抗原将固定在组织中,确保抗原检测精确度。

切片需要采用0.02%蛋白酶进行处理,在4℃环境下,对切片进行消化处理,提高切片对酶的亲和度。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属于持续性的病毒血症,对组织的影响较为严重,对病毒抗原应进行严格检测,提高病原检测技术的有效性。

对BVD-MDV可以采用间接鉴定形式,通过过氧化物酶对切片的着色检查,借由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进而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确保染色后的细胞能够肉眼可见。

2.2 蛋白A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电镜检查是病毒诊断的重要方式,能够实现病毒粒子的检测,对病毒粒子进行敏感识别。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2015年第7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芦刚(盘锦市双台子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盘锦124000)科研◎畜牧兽医[中图分类号]S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7-0242-01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本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的黏膜病。

1病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

为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80nm,呈圆形。

本病毒能在胎牛肾,睾丸,肺,皮肤,肌肉,鼻甲,气管及猪肾等细胞培养物中增殖传代,也适应于牛肾传代细胞系。

BVDV株中有的能引起培养细胞形成空泡及死亡,有的毒株只能使培养细胞产生较少的可见变化,感染细胞呈现正常状态。

病毒主要分布在血液,精液,脾,骨髓,肠淋巴结,妊娠母畜的胎盘等组织及呼吸道,眼鼻的分泌物中。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敏感,pH为3以下易被破坏,50℃氯化镁中不稳定,56℃很快被灭活,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70℃可存活多年。

流行病学: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人工感染。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毒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今年来自欧美一些国家猪的感染率很高,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呈亚临床感染。

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直接或间接接触都可传播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都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不论是放牧还是舍饲,大小都可感染发病,发病率不高,约为5%,病死率为90%-100%,老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

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治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治

物多 因食入 被污 染 的饲 料 、饮水 或 吸入 带 毒 的 飞沫 而 被 感 染 , 病
毒 可 通 过 胎 盘 引起 垂 直 感 染 , 带 病 公 牛通过 自然 交配 或人工 授精 方式感 染母 牛 。本病一 年 四季均
4 2 ℃, 高 热稽 留 , 精神沉郁 , 食 欲
单股 R N A病毒 ,呈球形 ,有囊 膜, 直 径5 0 ~ 8 0 n m, 其对 高温较 为 敏感 , 5 6℃ 条 件 下 可 很 快 被 灭
奶 牛 翻 胃 吐 革 是 由于 奶 牛 脾 胃 受 寒 或 脾 胃虚 弱 而 致 的 一
瘤 胃蠕动 4) .  ̄ / 2 mi n ,其被 毛粗 乱
急性病例发病突然 ,体温 4 0  ̄
间皮肤溃烂 ,皮肤与蹄壳结合部 出现 分离 。
3 . 2 病 理 变 化 病 死 牛 消 化 道
被感 染 。 该 病 毒 与 猪 瘟 病 毒 为 同 属 病毒 , 这 两 种 病毒 含 有共 同 的可 溶 性抗 原 , 因而 二者 在 琼 脂 扩 散 试验 、 中和 试 验 、 免 疫 荧 光 试 验
3 . 1 临床 症状 患 牛体 温 3 9 . 5 ~
牛易感 性较 高 。患病动 物 是本病 的主要 传 染源 ,病 毒通 过病 畜 的
排 泄 物 向外散 播 。本病 主 要经 呼 吸道和 消化道 引起感 染 ,易感动
牛 病 毒 性腹 泻一 黏 膜 病 的病 原 为 牛 病 毒 性 腹 泻 病 毒 属 黄 病 毒科 、 瘟 病 毒 属成 员 , 该 病 毒 为
严 重腹 泻 , 粪 便恶 臭 , 粪 中常带 有 黏 液 或血 液 ,部 分病 牛发 生蹄 叶
炎, 其趾 问皮 肤溃 烂 , 皮 肤 与蹄 壳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及防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及防制
膜 有较 规 贝 的纵 向排列 的 出血 条纹 , 0 空 肠 和 甸 肠 有 点 状 或 斑 状 出血 , 黏 膜 呈 片 状 脱 落 ; 盲肠 和 大 结 肠 末 端
二 ,流 行病学
流行 ,发病后 可获得长期坚强免疫,
( )传染源 病牛和 带毒牛是 老 疫 区为 散发 。 一
入 使用,有资料表 明猪瘟兔化弱毒
疫苗对 B VD 的 防 制 有 较 为 理 想 的
性 ,保证疑似 病例及时 送往专业 实 效 果 ,然而 ,其 防制 机 理 有 待 研 究 ,
验 室 进 行 诊 断 。 目前 ,世 界 上 许 多 养 牛 业 发 达 国 家 都 建 立 了该 病 的流 尚 不 能 与 国家 防 控 体 系 相 融 合 ,难 以 推 广 应 用 。 因此 ,尽 早 研 制 和 生 产 用 于 B D 防控 的 疫 苗产 品 ,是 防 V 控 和最 终消 灭 B D所 必需 的 。 V
等 在纽 约首 次发 现 ,牛病 毒性 腹泻 病 清 型 。病毒 可 在
( ) 由牛病毒性腹泻病 毒引 BvD 是
胎 牛 的 肾、脾、
起的牛传染病 , 其特征是急性糜烂性 睾九、气管、鼻 口炎、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胃肠炎 甲、肺 、皮肤等
和腹泻。在多数牛群中感染率高,但 组 织 细 胞 中生
临 床 发病 率 低 。 本病 呈 全 球 性 分 布 , ;长 。常 用 的是胎
各养牛业发着 严重 的污 染 。

;原 代细 胞或 二倍

体细 胞 , 的毒 有

病原学
株 有 致 细 胞 病 变 作 用 , 的 毒 株 则 有
干 的病毒 在 一 0 ~ 一 0 6℃ 7 ℃可 保 存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技术

2024年第3期世界热带农业信息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病原体是一种BVDV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该病毒可以引起牛只的急性和慢性感染,导致牛只出现繁殖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和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BVD-MD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牛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中国,随着养殖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BVD-MD病例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加强BVD-MD的防控工作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BVD-MD的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分析和防控措施分析展开讨论。

1流行病学分析BVD-MD传播和流行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一些地区疫情发生率高,尤其是在传统牛业发达的地区,病毒传播更加广泛。

同时,在冬春季节,气候干燥,牛只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疫情[1]。

此外,牛只之间的密切接触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集体饲养场、交易场所等场所易于形成传染病的传播源,也是疫情发生高危区域。

因此,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理和监测,对疫情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BVDV病毒具有强大的潜在传播能力,因为感染病毒的牛只往往并不会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病毒很容易通过牛只间的接触和体液等途径传播,从而增加了病毒在养殖场内流行的可能性。

因此,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应加强对病毒的诊断和研究,以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临床症状分析BVD-MD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感染的牛只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发热、腹泻、消瘦、呼吸困难、泪流、鼻流等症状。

一些牛可能只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情,有些病例甚至可能无症状[2]。

在慢性期,牛只可能表现出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不育、泌乳量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等症状。

BVDV感染还可能引起牛只永久性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这是一种严重的病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防治
•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对于发 病的牛为了增强其抵抗力,防止 继发感染,应投予营养剂和抗生 素类药物。为了缓和其因下痢引 起的脱水症状要进行补液。 目前国外已选育出弱毒株并制成 疫苗,接种后免疫持续时间较长, 但有接种反应,孕畜不宜使用。
• 本病一般称为牛病毒性腹 泻或牛黏膜病,是一种广 泛传播的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发热、鼻漏、腹 泻、咳嗽、消瘦、白细胞 减少、消化道和鼻腔黏膜 发生腐烂和溃疡及淋巴组 织显著损伤。
病 因
•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 传染病。本病菌传染源为 患病牛及带毒牛,如患病 牛的鼻漏、泪水、尿、粪 便、乳汁以及精液等均含 有病毒。本病以直接接触 或间接接触方式传播。
• 在自然条件下牛、水牛和鹿对 本病易感,在牛群中任何年龄 牛均可以感染本病,但幼龄牛 易感性较高,成年牛对本病抵 抗力较强。本病多发生于冬春 季节。一般经口感染此病,在 牛群中有时发病率高,致死率 很高,但偶然也出现发病率不 高,而致死率很高的现象。
症 状
• 本病潜伏期7-14天,人工感 染2-3天。在临床上分为急 性、慢性经过。 急性病牛主要表现为突然 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 持续2-3天。
• 重症时孕牛发生流产,乳 房形成溃疡,产奶量减少 或停止。病母牛所产的犊 牛发生下痢,在口腔、皮 肤、肺和脑有坏死灶,在 体温升高的同时白细胞减 少。
• 慢性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或 逐渐发病,生长发育受阻, 消瘦,体重逐渐下降。比较 特殊的症状是鼻镜上的糜烂, 这种糜烂可在鼻镜上连成一 片。此外,由于蹄叶炎而致 的跛行最为明显,病程较长,1年以上。
•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 水肿和糜烂。特征性损害 是食道黏膜有大小不等的 形态与直线排列的糜烂, 胃黏膜水肿和糜烂。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原学和流行现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原学和流行现状

群 ;②根 据 种 系 进 化 划 分 。B VDV 物 型 除 了 与 宿 主 细 胞 作 用 不 同 外 ,
基 因组 长 约 l . b 由一 个 开 放 血 清型相 同。生物 型的差 异在黏膜 25 , k
病 ( MD)致病 机制 中发挥 关键 作 用 。
况作 以一 综述 ,以期 为该 病防 治提 供 式 阅 读 框 ( R ) 两 侧 的 5 O F和 ’及 3 ’

些参 考 。

端 非 编 码 区组 成 ,根 据 D V V病 毒
( )V V的危害 持续性 感染 二 BD
V V 基 因组 5 U R序 列 ,将 病 毒 分 为 是 B D 的 主 要 致 病 特 征 之 一 , 目 ’T

B D V V病原 特征
B D 型 和 B D 型两 种 基 因型 , V V1 V V2
前研 究认为 ,由于 B D V V的非 自限 性感染 使其在畜体 内持续 存在 ,在
布 ,大 多数 养牛 国家 都 有流行 ,每 年 死 于该 病 的牛 不少 于 f0 i 万头 ,因持 0 续 感染 等造 成 的间接 损 失达到 数百 亿 美 元 。 此 外 ,该 病 还 可 感 染 猪 、羊 、 鹿 、骆 驼等 多种 动 物 ,给 养殖 业 的健 康 发展 造成 了 巨大 的损 失 。 目前 ,疫 苗 接种 或 淘汰 持续 感染 牛是 该病 的 主
要 综合 防治措 施 。据 调查 我 国 已有 2 0
用牛肾继 代细胞株 MD K培养增殖 个亚型 ; B ③根据致细胞病变效应 。根
病毒 及 制备 疫 苗 。
B VDV 的 病 原 种 类 划 分 方 法 有
据 是 否 使 培 养 细 胞 产 生 细 胞 病 变 效

奶牛和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抗体检测

奶牛和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抗体检测

1 材 料 和方 法
1 1 材 料 .
1 1 1 被 捡 牛血 清 ..
无 菌 方法 从 牛 的 静脉 采 血 分
法计算 中和抗体 指数 。
离 血清 , 中黄 牛血 清 10份 , 牛 1 3份 ,6(水 其 2 奶 9 5 ̄ 2 浴 箱灭 活 3 i , H n g液 1 5倍 比稀 释后 用 细 0m n 用 ak : 胞 中和试 验检测 B D M 中和抗体 。 V/D 1 I2 标 准抗原 和 阴、 .. 阳性 血清 由 中国兽 医药 品 监察所 提 供 。B D M V / D病 毒 O eo 2 V株 , 号 rgn C 4 批
12 1 T I 测 定 将 标 准 抗 原 稀 释 成 1 ~ 一 . . C D O 1 0~, 个稀 释度接 种 4个细胞 孔 , 阳性 和空 白对 每 设 照 , 天 观 察 C E情 况 , 每 P 7 d终 判 , 果 T I 5为 结 CD0
1 5. /mL。 0 74
113 培 养细胞 无 菌手 术 采 集健 康 犊 牛睾 丸 组 ..
织 弃被膜 和结 缔组 织 , 涤 后 按 常规 方 法 制备 犊 牛 洗 睾 丸原代 单 层 细胞 , 经检 测 无 B D MD V / V污染 。所
用 犊牛血 清无 B D MD抗 体 。 V/
1 2 方 法 .
脾脏 中分离 到该 病 毒毒 株 , 明我 国也 有 本 病 。随 证
后在 2 0多个省 、 、 市 自治 区查 出本 病 , 染 的动物 有 感 牛、 绵羊 、 山羊 、 、 驼和鹿 等 。笔者对 甘肃某 些地 猪 骆
区奶牛 和黄牛 B D MD血 清 中和抗 体 进行 检 测 , V/ 结
16 0

牛羊病防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传染病防治课件)

牛羊病防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传染病防治课件)
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 免疫预防:使用牛粘膜病弱毒苗和灭活苗接种,增强免疫力。但弱
毒苗不稳定;也有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成功的例子。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概念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 毒属)引起的传染病。
特征为腹泻、粘膜坏死、双相热(在数日内连续出现2次发热,每次 发热持续时间2-3天,两次发热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都类似,发热间期1-6 日不等)、白细胞减少、病死率高。
病原
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又称粘膜病病毒,黄 病毒科,瘟病毒属 1.球型,有囊膜,直径35-55nm,单股RNA; 2.可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生长; 3.抵抗力一般; 4.耐过牛可获得长期免疫。
流行病学
各年龄牛易感。黄牛>水牛>牦牛,犊牛发病较多; 病牛为主要传染源,分泌物、排泄物含毒; 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多见,也可垂
直传播; 全年发病,寒冷季节如冬春多发。
症状
潜伏期:7-10天 急性型:少见,多见于流行初期 1. 突发,T 40-42℃,双相热,在发热期白细胞明显减少,呼吸心跳加快,精神沉
2. 蹄间和蹄冠部皮肤糜烂、溃疡。 3. 特征性病变为食管粘膜有纵行排列的小糜烂斑。 4. 消化管淋巴结水肿。 5. 先天感染的犊牛常见断: 流行特点,急性病例
症状病变可初诊。
类症区别: 口蹄疫, 牛瘟等。
实验室确诊: 病原分离鉴定, 血清中和试验。
防治
加强检疫,防止病原引入。 发现病例及时隔离、诊断、淘汰、消毒;尸体、排泄物、分泌物、
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 2. 咳嗽、流泪、流涎、流涕。 3. 粘膜充血、水肿、坏死性炎症: ① 鼻镜、口腔粘膜糜烂、呼气恶臭; ② 严重腹泻、水泻,含粘液、坏死片; ③ 蹄冠部皮肤糜烂、坏死、跛行。 4. 孕牛流产;病程1-2周,或有3-4周,高致死。

牛病毒性腹泻与粘膜病精品PPT课件

牛病毒性腹泻与粘膜病精品PPT课件
本病多发于寒冷季节,过分拥挤可促进本病发 生。
BVDV的病原学
• 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 有囊膜,直径25-30nm,正链RNA
• 胎牛肾、睾丸、猪肾、胎羊睾丸可增殖 传代 BVDV。BVDV 可以分成致细胞病变 型(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CP)。
BVDV的基因结构及其蛋白
5'-Npro(P20)-C(P14)-Erns(gp48)-E1 (gp25)E2(gp53)-P7- NS2-3 (P125)-NS4A (P10)- NS4B (P30)- NS5A (P58)- NS5B (P75)-3',其中C,ERNS, E1,E2是病毒的结构蛋白。其余为非结构蛋白。
近年来,为了避 免非特异性染色反 应,则可以使用单 克隆抗体+生物素化 抗鼠抗体-链酶亲和 素过氧化物酶检测 方法。
分子生物学诊断
1
2
RT-PCR 核酸探针检测
RT-PCR
RT–PCR 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分 子生物学技术,对于检测 BVDV 的 RNA 是一个合适的方法。根据 BVDV 基因组序列合成一对或几对特异性 引物,可以高度特异、敏感的检测 出器官、组织、细胞培养物中的 BVDV,并可区别 CSFV、BDV,还可 对 BVDV 的基因型和生物型作进一 步的鉴定
内容摘要
1
BVDV的流行病学
2
BVDV的病原学
3 BVDV的基因结构及其蛋白
4
BVDV的研究进展
5 6
BVDV的主要诊断方法 BVDV的防治
BVDV的流行病学
传 染 源: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直接或 间接接触也可以传播;吸血昆虫也是重要的传播 媒介。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治疗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治疗


特克 塞尔 、 夏洛莱 、 萨伏克羊等 .
牧 局 种 鸡 场 政 制 成 的 股 份 制 企 业 、 t 心 r :; 凭 供 弛 特 的 人 才 f虻势 和
地 理 位 簧 与 中 闰 农 、啦大 学 和 呻1 科 院 等 科 研 单 位 建 立 了 广 泛 的 合
作关 系, 现 饲养 的品种有北 农大粉 3 号 岛产 柴鸡 高产 绿 壳 蛋
大 肠 有 卡 他 性 、 出。 血 性 、 溃 疡 性 以 肌 注 或 静 注 。
至 不 同 程 度 的 坏 死 性 炎 症 肠 . 淋 巴
3
2

-2
中药 :乌 梅 、 柿
结肿大 。
蒂 、 黄连 、河 子 各
20
克 、
3 预 防与治疗
山 楂 炭 30 克 、 姜 黄 、 茵 陈各 15 克
3● 1 预 防● .
吹过 。 1 3 安 装 喷 雾或喷淋 设 施

10 % 以 上 。 要 密切关 注天 气形 势 和 观 察奶 牛 表
传染性疾病 。 多呈 亚 临床性经 过 、 法 。
温 和 的一 种 传染 性 疾 病 多呈 亚 临 ,
3 2 治疗 .
床性经 过或 隐性感染 ,少 数为急性
目前 对 本病 尚无 有
犊 牛 白痢是 由致病 性 大 肠
11 .
对 于 设 有 集 中挤 奶 厅
的牧 场
温 度 稍 高时开 启 风 扇 即可 , 当温 度 超 热 应 激 程 度 调 整 热 应 激 补 充 料 的 比例 。 选 变 化情况 调 整 中午喂量 . 一 般 控制 在 日喂
奶 牛 过道 、 待挤厅 和 挤 奶 厅 的 防暑 降 过 3 2 ℃ 时 就要 考 虑 开 启喷 淋 或 喷 雾设 施 。 用 奶 牛适 口 性 好 的饲 料 , 尽 量不 用影 响奶 量 的 15 %一 25 % :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1

四、症状
潜伏期 7~14天。 急性 多见于幼龄犊牛,表现突然发病,体 温升高达40~42℃,白细胞减少,精神沉郁,厌 食。鼻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鼻镜及口腔粘 膜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腹泻,开始 水泻,以后带有粘液和血液,甚至在腹泻粪便中 混有脱落的粘膜。有些病牛出现蹄叶炎及趾间皮 肤糜烂,导致跛行。多数以死亡为转归。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肠粘膜出血、糜烂和溃疡
六、诊断
1. 临诊诊断 根据犊牛腹泻,血痢,粪便中 带有血液、粘膜,病死率高粘膜糜烂出血, 肠粘膜脱落等
2.病毒分离鉴定 取发热期病牛的血液、 尿、鼻眼分泌物,病死牛取脾、骨髓、淋巴结 等病料,接种牛肾、睾丸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也可接种易感犊牛进行病毒分离。
2.传染源 病牛和带毒动物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病毒 经各种排泄物和分泌物排出。绵羊多为隐性感染 并可排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另外 也可通过胎盘发生垂直感染。 4.流行特点 新疫区的牛发病率约5%,其致死率多达 90~100%,而老疫区发病很少,多数为隐性 感染。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腹泻,脱水消瘦,衰竭死亡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鼻粘膜严重出血
五、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病变表现在消化道和淋巴组织。 鼻镜、鼻孔粘膜、齿龈、上腭、舌面两侧及 颊部粘膜有糜烂及浅溃疡,严重病例在咽、喉头 粘膜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最有特征性的病变是 食道粘膜糜烂,大小不等呈直线性排列。 瘤胃粘膜出血、糜烂,真胃粘膜炎性水肿、 糜烂。
3.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抵抗力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不强,56℃很 快即被灭活,对脂溶剂敏感,-70℃可保存多 年。常用消毒药对本病毒有良好消毒效果。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HB01株)的研制与免疫效果评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HB01株)的研制与免疫效果评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种疾病是严重威胁牛群健康的病原体,对牛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控制这些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制出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

本文将介绍一种三联灭活疫苗的研制过程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首先,研究人员从三种病原体中分离出不同株系,并通过不同培养基和条件进行大规模培养。

研究人员通过多次传代,筛选出适宜的毒株C1和HB01分别用于制备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牛副流感的病毒抗原。

同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鉴定E2蛋白的序列。

在获得病毒抗原和E2蛋白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灭活方法制备了三联疫苗。

灭活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证病毒的完全灭活,同时尽量保持病毒抗原的免原性。

制备好的灭活疫苗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疫苗的病毒含量、清晰度和稳定性等指标的检测。

接下来,研究人员进行了免疫效果评价实验。

实验使用健康的牛作为试验动物,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种三联疫苗,对照组接种无关疫苗或生理盐水。

在接种后的特定时间点,研究人员从试验动物体内采集血清样本和黏膜组织样本,利用血清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免疫效果的评估。

实验结果显示,接种三联疫苗后,实验组牛的抗体水平显著增加,且黏膜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牛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免疫效果评价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了保护效力评价实验。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牛暴露在病原体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牛的发病情况和病程。

实验结果显示,接种三联疫苗的实验组牛具有显著的抗病毒能力,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 养牛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 养牛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养牛技术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复杂、临床症状多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热、腹泻、黏膜溃疡、母畜繁殖障碍、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1、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在基因结构抗原方面存在着相关性。

该病毒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仅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间存在一定的变异,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能力,可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两种生物类型。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但处于血液和组织内的病毒在低温条件下稳定,真空冻干的病毒可在- 70℃~- 60℃的温度下保存多年,在26℃~37℃的条件下放置24 h,大部分病毒丧失活性,在pH值3以下或56℃条件下几分钟即可将其完全灭活。

对氯仿、乙醚、胰酶等较敏感,一般消毒药即可将其杀灭。

2、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春季发病率较高。

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在规模化牛场常呈暴发性流行,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牛对该病都有易感性,但以6~18个月龄的牛发病率较高。

肉牛的发病率要高于奶牛。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同属内的猪瘟病毒和绵羊边界病毒存在抗原相关性,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而且能够突破宿主特异性发生交叉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不仅可感染牛,也能感染绵羊、山羊、猪、鹿和其他反刍动物。

病牛和康复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

病牛及带毒牛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以及流产的胎儿都含有大量病毒。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健康牛可通过与病牛直接接触被感染,也可经被病牛污染的饮水、饲料、器具等被感染。

牛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病毒性腹泻

牛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病毒性腹泻

牛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牛病毒性腹泻又称黏膜病,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常以腹泻为主要特征。

1.病原本病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为披盖病毒科,瘟病毒属。

2.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牛都有易感性,但以犊牛的易感性高且常出现症状,耐过的牛能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急性期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脏均含有病毒,口服和注射均可使健康牛感染发病。

在自然条件下,羊在传播本病上可能起重要作用,人工接种可使绵羊、羚羊、家兔、仔猪和鹿等动物感染。

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及带毒动物。

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食入或吸入病毒感染和传播。

本病常年发生,以冬春多见,发病率2%~50%,严重病群病死率超过90%。

3.临床症状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持续2~3天,有的还发生第二次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鼻镜及口黏膜糜烂,舌面坏死,流涎增多。

鼻眼有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加快,轻咳,体温下降时出现3~5天的大量腹泻,混有坏死的细胞、组织和血液,粪便恶臭。

有的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

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多发病后1~2周死亡,病死率30%。

慢性病牛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主见于鼻镜上有糜烂,可连成一片。

眼常见有浆液分泌物。

在口腔内很少有糜烂,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跛行最明显。

皮肤成为皮屑状,多数死于2~6个月后,也有一年以上的。

4.解剖病理改变80%患畜在鼻唇镜及鼻孔有糜烂及浅溃疡。

口腔黏膜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

特征损害是食道黏膜糜烂呈大小不等形状与直线排列。

瘤胃黏膜偶尔出血和糜烂,第四胃炎性水肿和糜烂。

肠壁水肿、增厚。

大小肠呈急性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以及不同程度的溃疡性和坏死性炎症。

犊牛有严重小脑发育不全与脑窒积水。

蹄部趾间皮肤呈急性糜烂溃疡和坏死。

5.诊断据临床症状和口腔、食道、胃肠的特殊病变,可作初步诊断。

确诊需实验室分离鉴定病毒。

6.防治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发生,加强检疫。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制
B V Dv ) 引起 的 . 在 我 国 的 大 部 地 区 牛 的检 测 中黏 膜 病 抗 体 阳性 率在 4 6 . 2 %  ̄ 6 5 %. 抗 原检 测 阳性 率在 5 . 4 0 / o , , , 7 7 . 2 %. 并 且 呈 漫 延 趋
1 . 1 . 4流 行 特 点 该 病 潜 伏期 为 1 2天 。 流 行 特 点 是新 生犊 、 新 疫 区发 病 急 、 发病率低、 死 亡 率 高 。新 疫 区 发 病 率 约 为 5 %并 且 以青 年 牛居 多 ,
叉反应M 1 . 1流行 病 学 特 点
1 . 1 . 1 传 染 源 带 毒 病 牛 特 别 是 持 续 性 感 染 动 物 是本 病 的 主要 传 染 源 带
毒 牛 的 分 泌 物 或 排 泄 物像 唾 液 、 泪液 、 鼻 汁、 精液 、 粪 尿 和 乳 汁 都
牛受到感染后 , 就 会 出现 发 热 和 腹 泻 的症 状 。 通 常 先是 发 热
和情 绪 低 沉 . 然后等 2 ~ 7天就 会 出现 腹 泻 。病 牛 一般 出 现两 次 发 热过程后 . 就 会 出现 腹 泻 , 这 时肠 胃黏 膜 也 会 发 生 糜 烂 。
1 . 2 . 1 . 1 急 性 症状
1 . 2 . 1 . 2慢 性 症状

该 病 毒 在分 类 学上 属 黄病 毒科 f F l a v i v i r i d a e ) ,瘟 病 毒 属 ( P e s t Mms ) B V D V与 属 内 的猪 瘟 病 毒 f C l a s s i c a l s w i l r e f e v e l v v i ms . C S F V )  ̄羊 边 界病 毒( B o r d e r d i s e a s e v i r u s , B D V ) , 在 血 清 学 上 有 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