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拉深模具设计
拉深模具的设计拉深模具的分类及典型结构拉深模按其工序顺序可分...
拉深模具的设计拉深模具的分类及典型结构拉深模按其工序顺序可分为首次拉深模和后续各工序拉深模,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压边圈的结构和定位方式上的差异。
按拉伸模使用的冲压设备又可分为单动压力机用拉深模、双动压力机用拉深模及三动压力机用拉深模,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压边装置的不同(弹性压边和刚性压边)。
按工序的组合来分,又可分为单工序拉深模、复合模和级进式拉深模。
此外还可按有无压边装置分为无压边装置拉深模和有压边装置拉深模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拉深模典型结构。
1一凸模;2一定位板;3一凹模;4一下模座图 1 无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1.首次拉深模(1)无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图1)此模具结构简单,常用于板料塑性好,相对厚度时的拉深。
工件以定位板 2 定位,拉深结束后的卸件工作由凹模底部的台阶完成,拉深凸模要深入到凹模下面,所以该模具只适合于浅拉深。
(2)具有弹性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这是最广泛采用的首次拉深模结构形式(图2)压边力由弹性元件的压缩产生。
这种装置可装在上模部分(即为上压边),也可装在下模部分(即为下压边)。
上压边的特征是由于上模空间位置受到限制,不可能使用很大的弹簧或橡皮,因此上压边装置的压边力小,这种装置主要用在压边力不大的场合。
相反,下压边装置的压边力可以较大,所以拉深模具常采用下压边装置。
(3)落料首次拉深复合模图 3 为在通用压力机上使用的落斜首次拉深复合模。
它一般采用条料为坯料,故需设置导料板与卸料板。
拉深凸模 9 的顶面稍低于落料凹模 10 ,刃面约一个料厚,使落料完毕后才进行拉深。
拉深时由压力机气垫通过顶杆 7 和压边圈 8 进行压边。
拉深完毕后靠顶杆 7 顶件,卸料则由刚性卸料板 2 承担。
1一凸模;2一上模座;3一打料杆;4一推件块;5一凹模;6一定位板;7一压边圈;8一下模座;9一卸料螺钉图 2 有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4)双动压力机上使用的首次拉滦模(图4)因双动压力机有两个滑块,其凸模 1 与拉深滑块(内滑块)相连接,而上模座2(上模座上装有压边圈3)与压边滑块(外滑块)相连。
拉深模具压料筋设计
拉深模具压料筋设计
拉深模具压料筋设计是模具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的作用在于支撑模具表面的薄壳结构,防止在拉深过程中出现变形和裂纹。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工件的材质、尺寸、加工工艺等多个因素,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首先,需要根据工件的形状和结构,在模具表面设计出合适的压料筋位置和数量。
一般来说,压料筋应该分布在工件的凸起部位和边角处,以支撑工件表面的薄壳结构,避免出现变形和裂纹。
其次,需要考虑到压料筋的尺寸和形状。
一般来说,压料筋的宽度和高度应该适中,以避免过度切削和损伤工件表面。
此外,压料筋的形状也需要根据工件的形状和结构进行合理的选择,以保证良好的支撑效果。
最后,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压料筋的材质和加工工艺。
压料筋的材质应该具有足够的硬度和强度,以保证长时间的使用寿命和稳定的支撑效果。
而在加工工艺方面,需要注意保证压料筋的精度和表面光洁度,以避免对工件表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综上所述,拉深模具压料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结合多个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保证工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 1 -。
拉深件模具设计
筒形工具盒学校:江西机电学院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班级:10大模一班姓名:林佳佳学号:2号指导老师:徐秋如老师完成时间:2012年7月6日目录第一章工件的工艺性分析 (1)1.1 工艺性分析 01.2拉深时的工艺性 (1)1.3材料的工艺性 (2)第二章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1)第三章拉深工序尺寸的确定 (3)第四章必要的工艺计算 (5)4.1排样方案的确定及计算 (5)4.2冲压力的计算 (6)4.3压力中心的计算 (8)4.4工作尺寸的计算 (8)第五章模具的总体设计 (8)5.1模具类型的选择 (9)5.2定位方式的选择 (9)5.3料方式的控制 (10)5.4 卸料零件的确定 (9)5.5顶件装置的确定 (9)5.6导向方式的选择 (10)第六章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10)6.1凸凹模 (10)6.2拉深凸模 (11)6.3落料凹模 (11)第七章辅助装置的设计 (12)7.1固定卸料装置 (12)7.2刚性推件装置 (12)7.3螺钉与销钉的选择 (12)7.4弹性压边装置 (12)第八章模架的选用 (12)心得小结 (14)参考文献 (14)第一章工件的工艺性分析1.1 工艺性分析拉深件名称:筒形工具盒生产批量:中小批量材料:08钢料厚:1mm技术要求:工件要求平整,无拉深痕迹,未注公差IT14.零件图如下:零件图拉深件的工艺性是指拉深件对拉深工艺的适应性。
在一般情况下,对拉深件工艺性影响最大的几何形状尺寸和精度要求。
良好的拉深工艺性应能满足材料较省、工序较少、模具加工较容易、寿命较高、操作方便及产品质量稳定等要求。
此工件为无凸圆筒形工件,要求内形尺寸,没有厚度的要求。
此工件的形状满足拉深工件的要求,可用拉深工序加工。
1.2 拉深时的工艺性分析拉深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是指拉深零件采用拉深成形工艺的难易程度。
良好的工艺性是指坯料消耗少、工序少,模具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产品质量稳定、废料少和操作简单方便等。
模具设计与制造第7章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尺寸测量
使用测量工具对拉深制品的尺 寸进行测量,以检查其是否符 合设计要求。
壁厚测量
使用壁厚测量仪对拉深制品的 壁厚进行测量,以检查其是否 均匀。
强度测试
对拉深制品进行拉伸或压缩试 验,以检测其力学性能是否满
足要求。
提高拉深制品质量的措施
选用优质材料
选用质量稳定、性能良好的材料,以提高拉深制品的基 本质量。
的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压力过大会导致工件破裂或模 具损坏,而压力过小则会导致
工件起皱或形状不规整。
压力控制需要与速度控制和温 度控制等参数进行协调,以确 保整个拉深过程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
拉深工艺的速度控制
速度控制是拉深工艺中的另一 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到工
件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
速度控制需要考虑到工件的材 质、厚度、润滑条件以及模具
拉深工艺的应用领域
汽车行业
汽车覆盖件、油箱、仪 表盘等部件的制造。
家用电器行业
电子行业
航空航天行业
空调、冰箱、洗衣机等 产品的外壳和内部零件
的制造。
手机、电脑等产品的外 壳和内部结构件的制造。
飞机蒙皮、机身部件等 高精度、高质量要求的
零件的制造。
拉深工艺的发展趋势
高精度、高质量
柔性化、个性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拉深工艺的精度和 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精度、高质 量的模具和加工设备成为发展的趋势。
破裂。
凸模设计
凸模的作用是将材料拉入凹模, 因此需要具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 凸模的直径应与凹模相匹配,以
保持适当的间隙。
压边圈设计
压边圈的作用是控制材料流动, 防止材料起皱。压边圈的宽度和 重量应适中,以确保压力均匀。
拉深模具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拉深模具设计系 (部) 工程技术系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系主任2012年5月3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兹发给模具设计与制造班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内容如下: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拉深模具设计2、应完成的项目:(1)模具结构必须满足精冲工艺要求,并能在工作状态下形成压应力体系;(2)模具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功能可靠,导向精度好;(3)认真考虑模具的润滑、排气,并能可靠清除冲出的零件及废料;(4)合理选用精冲模具材料、热处理方法和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性;(5)模具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3、参考资料以及说明:[1] 王芳.冷冲压模具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2] 徐政坤.冷压模具及设备.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3] 成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 丁松聚 .冷冲模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5] 杨占尧.冲压模具图册.高等教育出版社[6] 马正元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7] 模具实用技术从书编委会.冲模设计与应用实例.1986[8] 齐占庆主编.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 孙锡红.模具制造工.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4.、本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于2011年10月25日发出,应于2012年1月10日前完成。
指导教师:签发2011 年10 月25 日学生签名:2011 年10 月28 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不论冲压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大小如何,其生产过程一般都是从原材料剪切下料开始,经过各种冲压工序和其他必要的辅助工序(如退火,酸洗,表面处理等)加工出图纸所要求的零件。
对于某些组合冲压件或精度要求较高的冲压件,还需要经过切削,焊接或铆接等加工,才能完成。
冲压件工艺过程的制定和模具设计是冷冲压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进行冲压设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产条件,综合考虑影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各方面因素,合理安排零件的生产工序,最优地选用,确定各工艺参数的大小和变化范围,设计模具,选用设备等,以使零件的整个生产过程达到优质,高产,低耗,安全的目的冲压工艺规程是模具设计的依据,而良好的模具结构设计,又是实现工艺过程的可靠保证,若冲压工艺有改动,往往会造成模具的返工,甚至报废。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拉深是是利用拉深模将平板毛坯压制成开口空心件或将开口空心件进一步变形的冲压工艺。
2.拉深凸模和凹模与冲裁模不同之处在于,拉深凸、凹模都有一定的圆角而不是锋利的刃口,其间隙一般稍大于板料的厚度。
3.拉深系数m是拉深后的工件直径和拉深前的毛坯直径的比值,m越小,则变形程度越大。
4.拉深过程中,变形区是坯料的凸缘部分。
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和径向伸长的变形。
5.对于直壁类轴对称的拉深件,其主要变形特点有:(1)变形区为凸缘部分;(2)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与径向的伸长,即一向受压、一向收拉的变形;(3)极限变形程度主要受传力区承载能力的限制。
6.拉深时,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是拉深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
7.拉深中,产生起皱的现象是因为该区域内受较大的压应力的作用,导致材料失稳_而引起。
8.拉深件的毛坯尺寸确定依据是面积相等的原则。
9.拉深件的壁厚不均匀。
下部壁厚略有减薄,上部却有所增厚。
10.在拉深过程中,坯料各区的应力与应变是不均匀的。
即使在凸缘变形区也是这样,愈靠近外缘,变形程度愈大,板料增厚也愈大。
11.板料的相对厚度t/D越小,则抵抗失稳能力越愈弱,越容易起皱。
12.因材料性能和模具几何形状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拉深件口部不齐,尤其是经过多次拉深的拉深件,起口部质量更差。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采用加大加大工序件高度或凸缘直径的方法,拉深后再经过切边工序以保证零件质量。
13.拉深工艺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筒壁传力区最大拉应力小于危险断面的抗拉强度。
14.正方形盒形件的坯料形状是圆形;矩形盒形件的坯料形状为长圆形或椭圆形。
15.用理论计算方法确定坯料尺寸不是绝对准确,因此对于形状复杂的拉深件,通常是先做好拉深模,以理论分析方法初步确定的坯料进行试模,经反复试模,直到得到符合要求的冲件时,在将符合要求的坯料形状和尺寸作为制造落料模的依据。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本章内容简介:本章在分析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介绍拉深工艺计算、工艺方案制定和拉深模设计。
涉及拉深变形过程分析、拉深件质量分析、圆筒形件的工艺计算、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变形特点、拉深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确定、拉深模典型结构、拉深模工作零件设计、拉深辅助工序等。
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拉深变形规律、掌握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掌握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掌握拉深工艺性分析。
重点:1. 拉深变形特点及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拉深工艺性分析。
难点: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变形特点;2.拉深件质量分析;3.拉深件工艺分析。
拉深:利用拉深模将一定形状的平面坯料或空心件制成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
拉深工艺可以在普通的单动压力机上进行,也可在专用的双动、三动拉深压力机或液压机上进行。
拉深件的种类很多,按变形力学特点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如图5-1所示。
图5-1 拉深件示意图5.1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5.1.1 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图5-2所示为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
直径为D、厚度为t的圆形毛坯经过拉深模拉深,得到具有外径为d、高度为h的开口圆筒形工件。
图5-2 圆筒形件的拉深1.在拉深过程中,坯料的中心部分成为筒形件的底部,基本不变形,是不变形区,坯料的凸缘部分(即D-d的环形部分)是主要变形区。
拉深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坯料的凸缘部分材料逐渐转移到筒壁的过程。
2.在转移过程中,凸缘部分材料由于拉深力的作用,径向产生拉应力,切向产生压应力。
在和的共同作用下,凸缘部分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其“多余的三角形”材料沿径向伸长,切向压缩,且不断被拉入凹模中变为筒壁,成为圆筒形开口空心件。
3.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程度,通常以筒形件直径d与坯料直径D的比值来表示,即m=d/D(5-1)其中m称为拉深系数,m越小,拉深变形程度越大;相反,m越大,拉深变形程度就越小。
5.1.2 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拉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塑性变形过程,其变形区比较大,金属流动大,拉深过程中容易发生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传力区的拉裂而使工件报废。
拉深模具设计要点
拉深模具设计要点拉深是一种利用模具将平面金属片加工成三维形状的工艺方法,而拉深模具的设计则是实现该工艺方法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拉深模具设计的要点,并探讨如何提高拉深模具的性能和效率。
一、拉深模具的种类按照不同的结构和用途,拉深模具可分为单向拉深模具、多向拉深模具、复合拉深模具等。
单向拉深模具只能将金属片拉深成一个方向的凸轮形状;多向拉深模具能够将金属片拉深成多个方向的形状,适用于复杂的零件生产;复合拉深模具则是结合两种或以上的拉深形式,可以实现更为多样化的零件加工。
二、拉深模具的设计要点1. 材料选择拉深模具的制造材料需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高温耐性等性质,以确保模具的耐用性和稳定性。
常用的材料有合金钢、硬质合金、高速钢等。
2. 模具结构设计模具的设计应考虑加工时的工艺流程和金属片的物理特性,以确保成品的质量。
模具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到材料密度改变的情况,特别是拉深部位的弯曲角度、曲面度和收缩率等,同时也需考虑到模具的割缝和表面质量等因素。
3. 模具形状和尺寸设计在拉深模具的形状和尺寸设计上,设计师需考虑到零件的性能要求和装配要求,并确保模具能够适应所选定的加工设备。
同时,模具的深度、前侧角度、后侧角度、侧壁角度等参数也需符合零件加工的要求。
4. 模具表面的处理模具表面的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艺,可有效提高模具的耐用性和零件质量,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氮化、硬质化、涂层等。
在选择表面处理时,需要考虑到材料的成本和零件的性能要求。
三、拉深模具的加工与维护在拉深模具加工时,操作人员需根据零件的要求精确调整机器参数,以确保零件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同时,模具的维护也是不可忽视的,需要经常检查模具的磨损程度、裂纹和变形情况,及时更换或修理模具,以保持模具的正常使用寿命。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拉深模具已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加工方法,而模具设计则是实现该方法和产生高质量产品的重要保障。
为了提高拉深模具的性能和效率,设计师需要考虑到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模具形状和尺寸设计等多个方面,以制作出高质量、耐用的模具,为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拉深模具的设计及要求
拉深模具的设计及要求拉深(又称拉延)是利用拉深模在压力机的压力作用下,将平板坯料或空心工序件制成开口空心零件的加工方法。
它是冲压基本工序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日用品、仪表、航空和航天等各种工业部门的产品生产中,不仅可以加工旋转体零件,还可加工盒形零件及其它形状复杂的薄壁零件,如图4.1.1所示。
a) 轴对称旋转体拉深件b)盒形件c) 不对称拉深件图4.1.1拉深件类型拉深可分为不变薄拉深和变薄拉深。
前者拉深成形后的零件,其各部分的壁厚与拉深前的坯料相比基本不变;后者拉深成形后的零件,其壁厚与拉深前的坯料相比有明显的变薄,这种变薄是产品要求的,零件呈现是底厚、壁薄的特点。
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不变薄拉深。
本章重点介绍不变薄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拉深所使用的模具叫拉深模。
拉深模结构相对较简单,与冲裁模比较,工作部分有较大的圆角,表面质量要求高,凸、凹模间隙略大于板料厚度。
图4.1.2为有压边圈的首次拉深模的结构图,平板坯料放入定位板6内,当上模下行时,首先由压边圈5和凹模7将平板坯料压住,随后凸模10将坯料逐渐拉入凹模孔内形成直壁圆筒。
成形后,当上模回升时,弹簧5恢复,利用压边圈5将拉深件从凸模10上卸下,为了便于成形和卸料,在凸模10上开设有通气孔。
压边圈在这副模具中,既起压边作用,又起卸载作用。
图4.1.2 拉深模结构图1-模柄2-上模座3-凸模固定板4-弹簧5-压边圈6-定位板7-凹模8-下模座9-卸料螺钉10-凸模4.2圆筒件拉深的变形分析4.2.1拉深变形过程圆筒形件是最典型的拉深件。
平板圆形坯料拉深成为圆筒形件的变形过程如图图4.2.1 拉深变形过程4.2.2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拉深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是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
凸缘区起皱是由于切向压应力引起板料失去稳定而产生弯曲;传力区的拉裂是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
同时,拉深变形区板料有所增厚,而传力区板料有所变薄。
拉深模具设计说明书
前言冷冲压是建立在金属塑性变形的基础上,在常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
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
冷冲模在实现冷冲压加工中是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没有先进的模具技术,先进的冲压工艺就无法实现。
冷冲压的特点有:1,节省材料2,制品有较好的互换性3制品有较好的互换性4生产效率高5操作简单6由于冷冲压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律,故生产的制品成本较低。
冷冲压加工在汽车、拖拉机、电机、电器、仪表和日用品生产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电子工业产品生产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主要加工方法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冲压及模具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工艺分析计算方法现代化现在已开始采用有限变形的弹塑性有限方法,对复杂成形件的成形过程进行应力应变分析的计算机模拟。
二.模具设计制造技术现代化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开展模具计算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的研究。
采用这一技术,一般可提高模具设计制造效率的2-3倍,应用这一技术,不仅可以缩短模具设计制造周期,还可提高模具质量,减少设计和政治早人员的重复劳动,使设计者有可能把精力用在创新开发上。
三.冲压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与柔性化为了适应大批量,高效率生产的需要,在冲压模具和设备上广泛应用了各种自动化的进出料机构。
对于大型冲压件,专门配置了机械手和机器人,这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冲压件的生产品质和生产率,而且也增加了冲压工作和冲压工人的安全性。
在中小件的大批量生产方面,现已广泛应用于多工位压力机活、或高速压力机。
在小批量生产方面,正在发展柔性制造系统(FMS)。
四.为了满足产品更新换代快和小批量生产的需要,发展了一些新的成形工艺,简易模具,数控冲压设备和冲压柔性制造技术等。
拉深模设计毕业论文
拉深模设计毕业论文拉深模设计毕业论文一、引言在当今工业发展的背景下,拉深模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制造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拉深模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对其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拉深模设计的原理拉深模设计是一种通过应用力和压力,使金属板材在模具中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形状的制造工艺。
其原理基于材料力学和塑性变形理论,通过控制模具的形状和应力分布,实现对金属板材的塑性变形。
三、拉深模设计的方法1. 材料选择: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拉深性能,因此在拉深模设计中,需要根据所需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常用的材料有冷轧钢板、不锈钢板等。
2. 模具设计:模具的设计是拉深模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模具的形状和结构直接影响到拉深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因此,在模具设计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几何形状、材料的性能以及制造成本等因素。
3. 模具材料选择:模具材料的选择也是拉深模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模具材料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硬度,以保证模具在拉深过程中不发生变形或损坏。
四、拉深模设计的应用拉深模设计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家电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以下是拉深模设计在这些领域中的具体应用:1. 汽车制造:在汽车制造中,拉深模设计用于制造车身外壳、车门、引擎盖等部件。
通过拉深模设计,可以使金属板材具备所需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实现轻量化设计。
2. 家电制造:在家电制造中,拉深模设计用于制造冰箱门、洗衣机筒体等部件。
拉深模设计可以使得家电产品具备更加美观、坚固的外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拉深模设计用于制造飞机机身、发动机外壳等部件。
通过拉深模设计,可以使得航空航天产品具备更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拉深模设计的重要性拉深模设计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拉深模设计可以实现对金属板材的塑性变形,从而满足产品的几何形状和性能要求。
其次,拉深模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落料—拉深复合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完整版】
落料—拉深复合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零件简图:如右图所示生产批量:大批量材料:08钢材料厚度:2mm1.冲压件工艺性分析该工件属于典型圆筒形件拉深,形状简单对称。
所有尺寸均为自由公差,尺寸容易保证。
高度尺寸91mm可在拉深后采用修边到达要求。
2.冲压工艺方案确实定该工件包括落料、拉深两个根本工序。
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方案一:先落料,后拉深。
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拉深复合冲压。
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拉深级进冲压。
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两道工序两副模具,生产效率低,难以满足该工件大批量生产的要求。
方案二只需一副模具,生产效率较高,尺管模具结构较方案一复杂,但由于零件的几何形状简单对称,模具制造并不困难。
方案三也只需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但模具结构比拟复杂,送进操后不方便,加之工件尺寸偏大。
通过对上述三种方案的分析比拟,该件假设能一次拉深,那么其冲压生产采用方案二为佳。
3.主要设计计算(1)毛坯尺寸计算根据外表积相等原那么,用解析法求该零件的毛坯直径DD=√ ̄〔d2* d2+4*d2H-1.72rd2-0.56r*r〕D=√ ̄(160*160+4*160*91-1.72*12*160-0.56*12*12)D=283.65 mm(2)排样及相关计算采用有废料直排的排样方式,相关如下示冲裁件面积A=∏*D*D/4=∏=63159平方毫米条料宽度B=D+2a+C=283.65+2*1.8+1=288.25 mma——侧搭边值,查冲压教程表得最小侧搭边值a=1.8mmc——导料板与最宽条料之间的间隙,其最小值查冲压教程表得c=1步距s=D+a=283.65+1.5=285.15 mm式中a1——工件间搭边值,查冲压教程表得a1=1.5mm一个步进距的材料利用率∩=A/BS*100℅∩℅∩=76.8℅式中:A——一个步距内冲裁件的实际面积B———条料宽度S———步距〔3〕成形次数确实定该工件为简单圆筒形拉深件,求出拉深相对高度H/h=91/160=0.57。
模具设计第五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4)由于拉深过程中材料厚度变化及回弹变形等原因,复杂拉深件 坯料形状和尺寸设计值与实际值往往存在误差,坯料形状和尺寸 最终是在试模后确定。 2.拉深模凸、凹模的加工方法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表5-4 拉深凸模常用加工方法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表5-5 拉深凹模常用加工方法
一、拉深变形分析
26627D
图5-3 拉深件的网格变化
二、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
1.起皱
26627D
图5-4 起皱破坏
二、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
(1)影响起皱的主要因素 1)坯料的相对厚度t/D。 2)拉深系数m。 (2)起皱的判断 在分析拉深件的成形工艺时,必须判断该冲件 在拉深过程中是否会发生起皱,如果不起皱,则可以采用无压边 圈的模具;否则,应该采用带压边装置的模具,如图5-5所示。
26627D
图5-10 圆筒形件
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解 由于t=2mm>1mm,所以按中线尺寸计算。 1)确定修边余量。 2)计算坯料展开直径。 3)确定是否用压边圈。 4)确定拉深次数。 5)确定各次拉深直径。 6)求各工序件高度。 7)画出工序图,如图5-11所示。
26627D
四、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26627D
图5-9 多次拉深时筒形件直径的变化
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2.拉深系数
表5-3 圆筒形件带压边圈时的极限拉深系数
3.拉深次数 4.圆筒形件拉深各次工序尺寸的计算
(1)工序件直径 从前面介绍中已知,各次工序件直径可根据各 次的拉深系数算出。
Hale Waihona Puke 26627D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拉深模的分类及典型结构
3—定位圈; 4—凸模; 5— Nhomakorabea6—打料杆; 7—螺母; 8—模柄; 9、
14—
10—打料盘; 11—凹模;
12—
13—凸模固定板
拉深模的分类及典型结构
1.2 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带凸缘制件落料拉深复合模
1、4、10、11、19—内六角螺钉;
2—下模座; 3—固定卸料板;
5—上模座; 6—
7、12—圆柱销; 8—打料杆;
1—顶杆; 2—安全口; 3—通气孔; 4—打料杆; 5—上模座;6—打料盘; 7—凹模; 8—凸模; 9—挡料销;10—压边圈; 11—定距块;12—下模座
拉深模的分类及典型结构
1.2 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带凸缘制件的拉深模
1—定程块; 2—六角螺母;
3—上模座; 4—
5—内六角螺钉; 6—打料盘;
9—模柄;
13—凸凹模(落料凸模、拉深凹模);
14—打料块; 15—落料凹模;
16—
17—压边圈;
18—顶件杆
拉深模的分类及典型结构
1.2 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落料拉深压形复合模
1、5、8、11、19—内六角螺钉;
2—下模座; 3—导向装置;
4—固定卸料板; 6—垫板;
7—
9—打料杆;
10—模柄; 12—圆柱销;
7—
8—凸模;
9—压边圈; 10—
11—卸料螺钉
拉深模的分类及典型结构
1.2 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无压边装置的后次拉深模 1—上模座; 2—垫板; 3— 4—凸模; 5—定位板; 6— 7— 8—下模座
拉深模的分类及典型结构
1.2 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有弹性压边装置和打料装置的后次拉深模
第08章--拉深模具设计PPT课件
以由弹簧或橡皮产生,也可以由气垫产生。
5
带凸缘零 件的拉深模结 构,毛坯用定 位板定位,在 下模座上安装 了定距垫块, 用来控制拉深 深度,以保证 制件的拉深高 度和凸缘直径。
图8.6 凸缘件拉深模(定距垫块) 6
图8.7 凸缘件拉深模(打料块定距)
毛坯用固定挡料销定位,打料块同时起定距垫块的作用, 作用同样是控制拉深高度和凸缘直径。
第8章 拉深模具设计
8.1 单动压力机首次拉深模
8.1.1 无压边圈的拉深模
适用于底部平整、 拉深变形程度不大、 相对厚度(t/D)较大和 拉深高度较小的零件。
1
图8.1 无压边圈有顶出装置的拉深模
8.1.2 带压边圈的拉深模
板料毛坯 被拉入凹模。 在拉簧力的作 用下,刮件环 又紧贴凸模, 在凸模上行时 可以将制件脱 出,由下模座 孔中落下。
下止点
30°
60°
曲轴转角α
90° 23
8.6.4 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
1. 凸、凹模间隙 2. 凸、凹模圆角半径 3. 凸、凹模工作尺寸及公差 4. 凸模通气孔
24
8.6.5 模具的总体设计
模具的总装图如 图8.26所示。
采用正装式结构, 落料拉深凸凹模安装 在上模;
刚性卸料板卸去 废料,也起导尺作用,
线,
若落料拉深力曲线处于许用负荷曲线之下,则所选设备符合
工作要求;
若落料拉深力曲线超出许可范围(见图8.25),则需选择标称
压力更大型号的压力机,继续以上校核过程。
26
图8.25 许用负荷与实际负荷
27
用导尺和固定挡 料销定位;
打料块将卡在凸 凹模内的工件推出。
图8.26 落料首次拉深复合模 25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t D
Ky (1
m1 )
以后各次拉深中制件不起皱的条件是: 实践证明:
t di1
K
y
(
1 m1
1)
直壁圆筒形件的首次拉深中起皱最易发生的时刻:拉深的初期
(二)拉裂 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拉深件就会在底部圆角与 筒壁相切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
为防止拉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板材成形性能,采用适当的拉深比和压边力; (2)增加凸模表面粗糙度;改善凸缘部分的润滑条件; (3)合理设计模具工作部分形状;选用拉深性能好的材料等。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 工艺计算
非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 成形方法
盒形件的拉深
拉深工艺设计 拉深模具的类型与结构
其他拉深方法 拉深模工作部分的设计
返回
拉伸:
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具将冲裁好的平板毛坯压制成各种开口的空心工 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加工成其它形状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加 工方法。拉深也叫拉延。
(二)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1.压边力Q引起的摩擦力:
m
2Q dt
2.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半径产生弯曲变形的阻力
w
1 4
b
rd
t t
/
2
3.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后又被拉直成筒壁的反向弯曲w 力 仍按上式进行计
算,拉深初期凸模圆角处的弯曲应力也按上式计算
w
w
1 4
b
rd
t t
2)筒底圆角半径rn
筒底圆角半径rn即是本道拉深凸模的圆角半径rp,确定方法如下:
r r 一般情况下,除末道拉深工序外,可取 pi = di。 对于末道拉深工序: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82449 9(76 3.8)6.2 87.584 87.52 20.572 20m8m
案例分析(毛坯尺寸计算) 电容器外壳 由图4-2可得:
d1=17.6mm d2=21.2mm h1=26.8mm h=28.6mm r=1.8mm h/d=28.6÷21.2=1.35
r
y
α
O
y
a)
b)
圆心重心位置
a)圆弧与水平线相交
b)圆弧与垂直线相交
O
2)作图解析法 ①将零件按母线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几何部分;
②求出各简单几何部分的重心至旋转轴的旋转半径r1、r2、 r3……rn;并求出各部分母线长度l1、l2、l3……ln;则其 乘积之和lr= l1r1+l2r2+l3r3+……+lnrn;
当零件尺寸标注在外形时
D dD m a0 x .7 5 0 d
D pD m a0 x.7 5 Z0 p
当零件尺寸标注在内形时
dddm in 0.40 d
dpdm in 0.4Z0 p
D0 -Δ
Z /2
D +Δ 0
Z /2
Dp
dp
Dd
a)
零件尺寸标注
dd
b)
对于多次拉深,工序尺寸无需严格要求,凸、凹
(2)凸模圆角半径的确定 首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
rp1=(0.7~1.0)rd1 最后一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
r—零件圆角半径。
rpn=r
如果r<t时,则rpn≥t,然后整形。
中间各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
rpi-1=0.5(di-1-di-2t)
式中 di-1,di—各工序的外径(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拉深模具设计本章内容:各种拉深模具结构与工作原理,单动压力机拉深模、双动压力机拉深模;首次拉深模、以后各次拉深用拉深模(后次拉深模);单工序拉深模、落料拉深模、落料拉深冲孔模、落料正反拉深冲孔翻边模等。
本章难点:单动压力机拉深复合模的工作原理、结构。
8.1 单动压力机首次拉深模单动压力机首次拉深模所用的毛坯一般为平面形状,模具结构相对简单。
根据拉深工作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8.1.1 无压边圈的拉深模适用于底部平整、拉深变形程度不大、相对厚度(t/D)较大和拉深高度较小的零件。
图8.1 无压边圈有顶出装置的拉深模图8.2 无压边圈工件拉深模8.1.2 带压边圈的拉深模图8.3 带固定压边圈的拉深模图8.4 有弹性压边装置的正装式拉深模图8.5 有弹性压边装置的倒装式拉深模图8.6 凸缘件拉深模(定距垫块)图8.7 凸缘件拉深模(打料块定距) 8.2 单动压力机后次拉深模由于首次拉深的拉深系数有限,许多零件经首次拉深后,其尺寸和高度不能达到要求,还需要经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拉深,这里统称为后次拉深。
后次拉深模的定位方式、压边方式、拉深方法以及所用毛坯与首次拉深模有所不同。
图8.8 无压边圈的后次拉深模图8.9 无压边圈的反向后次拉深模图8.10 有压边圈的反向后次拉深模图8.11 双动正反向拉深原理图8.12 有压边圈的后次拉深模8.3 单动压力机落料拉深模拉深工序可以与一种或多种其他冲压工序(如落料、冲孔、成形、翻边、切边等)复合,构成拉深复合模。
在单动压力机的一个工作行程内,落料拉深模可完成落料、拉深两道(甚至更多道)工序,工作效率高,但结构较复杂,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模具中所复合的各冲压工序的工作次序。
8.3.1 凸缘制件的落料拉深模图8.13 带凸缘制件落料拉深复合模8.3.2 球形制件落料拉深模图8.14 球形制件落料拉深复合模8.3.3 矩形制件落料拉深模图8.15 油箱落料拉深复合模图8.16 矩形制件落料拉深复合模8.3.4 落料拉深压形模图8.17 落料拉深压形复合模8.3.5 落料拉深冲孔模图8.18 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图8.19 拉深切边冲孔复合模8.4 单动压力机落料、正反拉深、冲孔和翻边复合模图8.20 落料、正反拉深、冲孔翻边复合模8.5 双动压力机拉深模图8.21 双动压力机大型零件拉深模(凸模导向)图8.22 双动压力机大型零件拉深模(压边圈导向)8.6 拉深模设计实例如图8.23所示零件,材料为08钢,厚度1mm t =,大批量生产。
试确定拉深工艺,设计拉深模。
8.6.1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该零件为带凸缘筒形件,要求内形尺寸,料厚1mm t =,没有厚度不变的要求;零件的形状简单、对称,底部圆角半径2mm r =>t ,凸缘处的圆角半径2mm 2R t ==,满足拉深工艺对形状和圆角半径的要求;尺寸0.1020.1mm φ+为IT12级,其余尺寸为未注公差,满足拉深工艺对精度等级的要求;零件所用材08钢的拉深性能较好,易于拉深成形。
综上所述,该零件的拉深工艺性较好,可用拉深工序加工。
图8.23 带凸缘筒形件8.6.2 工艺方案确定为了确定零件的成形工艺方案,先应计算拉深次数及有关工序尺寸。
板料厚度t =1mm ,按中线尺寸计算。
1. 计算坯料直径根据零件尺寸查表4-2(P111)得切边余量2.2mm R ∆=,故实际凸缘直径t (55.4d =+2 2.2)mm 59.8mm ⨯=。
由表7-6查得带凸缘圆筒件的坯料直径计算公式为222221122436.2884 6.28 4.56D d rd r d h Rd R d d =++++++-确定各参数为116.1mm d =, 2.5mm R r ==,221.1mm d =,27mm h =,326.1mm d =,459.8mm d =, 代入上式得:32002895mm 78mm D =+≈。
式中:3200mm 2为筒形部位的表面积,2895 mm 2为凸缘部位的表面积。
2. 判断可否一次拉深成形根据/1/78 1.28%t D ==,t /59.8/21.1 2.83d d ==,/32/21 1.52H d ==,t /21.1/780.27m d D ===,查表4-6(P120)可知1[]0.35m =,说明该零件不能一次拉深成形,需要多次拉深。
3. 确定首次拉深工序件尺寸初定t 1/ 1.3d d =,查表7-8得1[]0.51m =,取10.52m =,则:110.5278mm 40.5mm d m D =⨯=⨯=取11 5.5mm r R ==为了使以后各次拉深时凸缘不再变形,取首次拉入凹模的材料面积比最后一次拉入凹模的材料面积(即筒形部位的表面积)增加5%,故坯料直径修正为3200105%2895mm 79mm D =⨯+≈可得首次拉深高度为:22221t 1111110.250.14()0.43()()H D d r R r R d d =-+++- 220.25(7959.8)0.43(5.5 5.5)mm 21.2mm 40.5⎡⎤=⨯-+⨯+=⎢⎥⎣⎦验算所取1m 是否合理:根据/1/78 1.28%t D ==,t 1/59.8/40.5 1.48d d ==查表4-7(P120)可知11[/]0.58H d =。
因为1111/21.2/40.50.52[/]H d H d ==<,因此所取1m 是合理的。
4. 计算以后各次拉深的工序件尺寸查表7-8,得到2[]0.75m =,3[]0.78m =,4[]0.80m =,则:221[]0.7540.5mm 30.4mm d m d =⨯=⨯=332[]0.7830.4mm 23.7mm d m d =⨯=⨯=443[]0.8023.7mm 19.0mm d m d =⨯=⨯=因为323.721.1d =>,419.021.1d =<,故共需四次拉深。
调整以后各次拉深系数,取2[]0.77m =,3[]0.80m =,4[]0.844m = (必须保证421.1d =)。
所以以后各次拉深工序件的直径为2210.7740.5mm 31.2mm d m d =⨯=⨯=3320.8031.2mm 25.0mm d m d =⨯=⨯=4430.84425.0mm 21.1mm d m d =⨯=⨯=以后各次拉深工序件的圆角半径取:22 4.5mm r R ==,33 3.5mm r R ==,442.5mm r R ==设第二次拉深时多拉入3%的材料(其余2%的材料返回到凸缘上),第三次拉深时多拉入1.5%的材料(其余1.5%的材料返回到凸缘上),则第二次和第三次拉深的假想坯料直径分别为3200103%2895mm 78.7mm D '=⨯+=3200101.5%2895mm 78.4mmD ''=⨯+=以后各次拉深工序件的高度为 22222222222220.250.14()0.43()()0.25(78.759.8)0.43(4.5 4.5)mm 24.8mm 31.2t H D d r R r R d d '=-+++-⎡⎤=⨯-+⨯+=⎢⎥⎣⎦22223333323220.250.14()0.43()()0.25(78.459.8)0.43(3.5 3.5)mm 28.7mm 31.2t H D d r R r R d d ''=-+++-⎡⎤=⨯-+⨯+=⎢⎥⎣⎦最后一次拉深后达到零件的高度,上一道工序多拉入的 1.5%的材料全部返回到凸缘,拉深工序至此结束。
将上述中线尺寸计算的工序件尺寸换算成与零件图相同的标注形式后,所得各工序件的尺寸如图8.24所示。
图8.24 各次拉深工序尺寸5. 工艺方案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本零件需要落料(制成79mm φ的坯料)、四次拉深和切边(达到零件要求的凸缘直径55.4mm φ)共六道冲压工序。
考虑该零件的首次拉深高度较小,且坯料直径(79φmm)与首次拉深后的筒体直径(39.5φmm)的差值较大,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将坯料的落料与首次拉深复合。
因此,该零件的冲压工艺方案为落料与首次拉深复合→第二拉深→第三次拉深→第四次拉深→切边。
以下仅以落料与首次拉深复合为例介绍拉深模设计过程。
8.6.3 落料与首次拉深复合工序力的计算1. 落料力取08钢的强度极限为b 400MPa σ=,因此:落料力79π140099274N bF Lt σ==⨯⨯=100kN ≈。
板厚1mm t =,可以采用刚性卸料板卸料。
2. 拉深力与压料力拉深力L 21b 0.70 3.1440.51400N 35608N 36kN FK d t σ==⨯⨯⨯⨯=≈ 压料力2222Y 1π()/4 3.14(7940.5) 2.5/4N 9029N 9kNF D d p =-=⨯-⨯=≈3. 初选压力机标称压力确定机械式拉深压力机标称压力时必须注意,当拉深工作行程较大,特别是落料拉深复合时,由于滑块的受力行程大于压力机的标称压力行程(即曲柄开始受力时的工作转角α大于标称压力角),必须使落料拉深力曲线位于压力机滑块的许用负荷曲线之下(见图8.25),而不能简单地按压力机标称压力大于拉深力(或拉深力与压料力之和)的原则去确定规格。
图8.25 许用负荷与实际负荷实际生产中可以按下式初步确定拉深工序所需的压力机标称压力:g F ≥L Y (1.8 2.0)()F F +~本例拉深的高度不大(121.2mm H =),因此有:g F ≥L Y 1.8()N 81(kN)F F +=由于此复合模工作时落料工序和拉深工序是先后进行的,并未产生落料力和拉深力的叠加。
按落料力初选的压力机标称压力为g F ≥1.25125kN F =综合以上两方面,初步确定所需压力机的标称压力:gF ≥125kN 。
待确定压力机型号后再校核。
8.6.4 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落料凸模、凹模的刃口尺寸计算参见冲裁模设计计算过程。
拉深凸模、凹模工作部分尺寸计算如下:1. 凸、凹模间隙由(表7.9.2)查得凸、凹的单边间隙为(1 1.05)Z t =~,取 1.05 1.05mm Z t ==。
2. 凸、凹模圆角半径由前述计算,凸模圆角半径p 5mm r=,凹模圆角半径d 5mm r =。
3. 凸、凹模工作尺寸及公差由于此次拉深为中间工序,由凸、凹模工作尺寸及公差计算式,取凸模制造公差p 0.02δ=,凹模制造公差d 0.04δ=,有: p 00p min 0.0239.5d d δ--== d 0.040.04d min 000(2)(39.52 1.05)41.6d d Z δ+++=+=+⨯= 4. 凸模通气孔根据凸模直径大小,取通气孔直径为5mm 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