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组织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讲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二讲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 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包括两个互相联系 的部分:
•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
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 长之和
• 如果以Q表示国民生产总值,qi表示i区域的生产总值,
则有公式:
Q qi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 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 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认为,以前只注 意产量与资本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只能 叫部分生产率。
• 这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因为 投入量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效率的变化。
• 全要素生产率: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或衡量
生产效率的变化,必须使用“全要素生产率”, 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 一、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 (一)区域开发的含义 • (二)区域开发的特征
• 1、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的明确性。 • 2、开发的时效性。 • 3、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 4、开发目标要达到区域的普遍增长
• (三)区域开发的内容 • ——开发模式构建 • ——产业部门更替 • ——产业部门间转移。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 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 域关系更趋紧密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9. 720.9.7 Monda y, September 07,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0:3 1:3710: 31:3710 :319/7/ 2020 10:31:37 AM
• ——发展轴在不断地丰富之后,力量更强大 最后 将成为一条发展地带。发展带是发展轴的成长结 果及其演化的最后形式。

《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2)资料

《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2)资料

供给方面:
循环积累 低收入
低储蓄率
低生产率
2022/2/8
资本形成不足
需求方面: 低收入
低生产率
低购买力
资本缺乏 投资引诱小
17
3.卡尔多的发达地区循环积累观点
✓相对效率工资:货币工资与生产力增长率之比。 一个区域的相对效率工资越低,则其产出增长率越 高。
✓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产 出增长率和生产力增长率上升,进而使相对效率工 资下降。较低的相对效率工资又促使区域产出增长 率上升。如此构成循环,结果是发达区域会获得更 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特点: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生产、经营
特征的一致性,且相互之间存在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联系或类 似。
✓常见类型:
– 工业区、农业区、商业贸易区等。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 工业区就可以分为原材料工业区、加工工业区;加工工业 区又可分为机械工业区、电子工业区等。
– 部门经济区也可以按其内部行业的数量分为综合性部门经 济区和单一部门经济区。
投资
乘数k 加速数v
收入
二者循环往复,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022/2/8
11
(二) 区域增长极理论
1.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具有推动性的经济 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 位的集合体。
– 1950年《经济学季刊》发表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 一文,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 而非地理空间。
2022/2/8
33
第四节 经济区与区域管制
一、经济区
(一) 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
域。 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 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 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区域发展与规划课件_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区域发展与规划课件_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第二、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地区由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阶段 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阶段
3、库兹涅茨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 究的深化
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 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 结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 收入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一样,不断下降。
生产要素的表现:
从主要生产要素变化的角度说.世界经济、大的国家 或区域的经济都是沿着“资源经济一劳动经济一资本 经济—知识经济”的过程发展的。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的投人主要靠资源, 特别是土地资源,相应的产业是农业,包括种植业、 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然后靠劳动力.简单的、廉 价的劳动力,相应的是轻工业、餐饮业等;
(三)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
区域经济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渐 进过程通常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一 般包括:
1、待开发阶段 2、成长阶段
(1)外部推动型。 (2)国家投人型。 (3)自身积累型。 (4)边贸启动型。
3、成熟阶段
经过成长阶段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区域经济发 展将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经济增 长势头减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工业化已有较久的 历史,达到了较高水平,第二产业也较发达,基础 设施齐备,交通运输与信息通信已基本形成网络, 生产部门相当齐全,协作配套条件优越,区内资金 积累能力强,人口素质高。
制造业演化过程:
(一)重工业化过程
德同经济学家霍夫曼(walther Hoffmann)对重工 业化的研究非常深入。他用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 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来反映重工业化程度,后来 人们称此为霍夫曼系数或霍夫曼比例,即: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 业净产值

经济地理学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资料

经济地理学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资料
2.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数量,质量,组合 经济活动类型,规模,效益
3.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对数量的要求减少,对 质量的要求增大,且劳动力质量的贡献越来越大
生产属性:人口 劳动力数量 人口的二重性
消费属性:人口 市场容量,潜力
(一) 资源禀赋 4.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第四节 经济区与区域管制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 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 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 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社会目标是 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环 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 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
(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三) 乘数-加速原理
1.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 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 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2.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 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 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 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
➢ 道理: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 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经济地理学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2、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1966年,布德维尔提出: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 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 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含义: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
3、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例如: 贫困人口收入增加→营养改善→劳动生产率 提高→贫困人口收入进一步提高。 或贫困人口收入下降→(恶性循环)…
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 循环过程。 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 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 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 — 低购买力—投资引 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
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 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 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 该计算在内。
比如,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 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中。
国内生产 总值 ( GDP):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 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增加值)。
(一) 区域增长极理论
1、佩鲁的增长极定义: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 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 合体。
佩鲁认为: 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 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 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 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拓展学习: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区域发展经济学课件 (4)

区域发展经济学课件 (4)
12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 常见的有两大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生产) 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 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地区主导产 业与辅助产业结构等等。
15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它又可分为 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 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
•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 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利业、公路及内 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具有内在 本质差别的两个概念,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发展的核 心是质的提高。如果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增加了,产业 结构没有升级,发展质量没有提高,那么就是没有发 展的增长,是低质量的增长。
6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与任何经济社会现象一样,区域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性。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水平和演进状况,可以将区域经 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迈 进,都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 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 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 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 增加的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

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

区域经济发展课程提纲第一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节区域的内涵及其规定性一、区域的界定1.区域的定义2.构成区域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的性质区域作为容纳经济活动的地域综合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规定性。

(1)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区域内部地域具有相对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可以是形态上的,也可以是功能上和管理上的一致性。

按照统一性的不同,可以将区域分为三类:(a)均质区域:统计学上或形态统一的区域。

(b)功能区域:内部各单元彼此密切联系而形成的功能一体化区域。

(c)规划区域:亦称为管理区,是指实施同一计划或政策的区域。

这种区域实质上是一种内部各单元计划或政策统一的特殊均质区。

(2)空间性:即区域占据一定地表空间,具有一定地理位置、范围、形状和连续性。

(3)、连续性:即一个区域在地理空间上必须是连续分布的,而不是多个离散的社会经济体的集合,空间上不连续的,具有相似性的一系列综合体,在分类学上不被作为同一个区域。

(4)、系统性:指区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各种活动/场所、交通/路径构成的系统。

(5)、开放性:指区域与环境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这集中表现在:垂直开放性和水平开放性。

第二节中国早期空间区划的思想溯源中国地域区划思想的源流可追溯至早期诸侯分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形诸于文字的《尚书》中《禹贡》一篇,尽管具体的写作时间无法考证,但其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体现区划思想的地理文献。

在基本属于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论述中,《商君书》考察的则是在诸侯割据状态下,为实现“体国经野”的统筹区域规划思想,如何在既有资源的条件下,安排迁民农垦,实现(城市)野(郊野地区)土地使用和布局的一体化。

《商君书》所体现的是在封建诸侯主导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如商鞅等思想先觉者进行区域整体布局的规划思想。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空间区划思想的最早的文献表述。

同时也可视其为中国经济区域思想和观念的最早形成。

国与野的结合是中国封建诸侯城邦经济的表现,也是中国经济区域的地域空间雏形。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六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六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

环境问题多样化和全球化
多样化 空气污染、水污染、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噪声污染、辐射污染 全球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性气候变化 10 臭氧层耗竭与破坏
20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20
11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
西方八大公害事件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寂静的春天》,使人类开始认识到环境污染造 成的危害是长期的、严重的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该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五大趋势:一 是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二是人口剧增;三是粮食短缺和普遍营养不良;四是 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五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社会应该走最可取的道 路——人类自我限制增长 英国经济学家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副标题: 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 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 美国农业学家莱斯特· 布朗:《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我们的共同未来》 20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日本九州熊本县甲基汞引起水污染事件
日本嵩山县镉污染事件 日本四日市重金属粉尘和二氧化硫事件
日本九州爱知县等23个县食用米糠油进入氯联苯事件
20 12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
20 8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分析得到。 • 一般情况下取α=0.3,β=0.7。
(四)生产函数模型的应用
• 1.地区(部门)经济技术管理水平的比较 • 取α=0.3,β=0.7,或用回归的方法求出α、
β之后,反求A。 • 不同地区,A不同,Ai代表i地区的经济技术
水平。 • Ai越大,i地区技术管理水平越高。
Ai Yi Ki Li
人口与劳动力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力 保障,也是区域消费的主要对象。
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区位 基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经济资 源。
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要素及其配置
• (一)生产要素 • 资源(R)、劳动力(L)、资金(K)、技术(T) • (二)生产要素的配置 • R,L,K,T • RL,RK,RT;LK,LT,KL • RLK,RLT,RKT,LKT • RLKT • (RLKT)
2.区域规模经济报酬分析
• 用回归的方法求出α、β后,根据二者之和的大小,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 规模报酬分析:
• 当α+β=1,规模报酬不变,产出量增加比例与投入量的增加比例相同 • 当α+β<1,规模报酬递减,产出量的增加比例小于投入量的增加比例 • 当α+β>1,规模报酬递增,产出量的增加比例大于投入量的增加比例 • 希望α+β>1,产出的增长快于投入的增长,是集约式增长,是高效率
(三)生产函数模型Leabharlann • 一般生产函数P

k
b a1 1
ba2 2
,...,
bam m
•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 AK L
• K=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 • L=社会劳动力(区域)或职工人数(部门) • A隐函了技术的作用,称技术因子,也称是经济技术管理水平, • α、β需通过间接途径求得,如可用多区域或多部门统计数字回归

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 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 之路;
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
3、“两个大局”论
(1)“两个大局” 的具体内容:改革开放 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 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时候,沿海又要帮助和 支持内地的发展。
(2)“西部大开发” 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推进。 在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 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 发出“西部大开发”的 伟大号召,党的十六大 又进一步作了部署。
(2)“空间”的含义:
①“空间”与“区域”的联系和区别:“空 间”与“区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活 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 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 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 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 “指示器”。
②“空间”的基本内涵:“空间”不仅仅反 映平面,而且反映立体,包括地面、地下、地上, 还包括某个范围内经济变量、经济现象之间的 相互关系。
因此,“区域”这一概念,内含着人类所拥有的 经济资源在总量稀缺条件下分布不均匀以及某些生产 要素不能流动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本质特征。
②“区域”的本质内涵:
“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 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 然赋存的不均匀。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5:50:3 405:50: 3405:5 0Monday, September 07, 2020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9.72 0.9.705 :50:340 5:50:34 Septe mber 7, 2020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图 六国劳动力的三次产业分布
(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3o2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47)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4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 联产业、基础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的产业类型。 例如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支柱产业—延长其生命力
➢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 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 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2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 1、市场机制 ➢ 2、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引导和 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环保产业,重点产业等
14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 组合方式。
此处主要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 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5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
(2)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 为新的主导产业。

经济地理学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3节详解

经济地理学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3节详解

2、产业集群的特点——p219-220
1)组成要素: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所组成。
2)企业构成: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跨国公司)。 3)内部联系: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显示出专业化和网络化特征。 4)植根性: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网络关系和企业的活动是 构建在地方社会结构之上的。 5)空间性:具有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或者积聚。具 有明显的空间范围和边界(美国硅谷、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中国北京中关
기타 개념; ---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 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 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 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 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 制定等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民间团体。
C사
企业的衍生和 发展主要植根 于当地,与当
기업 (공급자) 정부지원기관
기업 (공급자) 협회조합
地社区相融合。 还有地方政府、 大 네트워크 특성 海外
물질적 흐름 비물질적 흐름
集群的小企业
发展提供服务。
2、中心和辐射型(Hub and Spoke)产业集群:
村、温州);
박삼옥 -- p340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p220 박삼옥(朴杉沃)· Ann Markusen → 9类 1、马歇尔式产业集群:小企业为主,不存在主 导企业。小企业间存在着供给或需求联系。企业之间的分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_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_第四节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_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_第四节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划分方法
多因素法:即按多项经济发展指标来综合评价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具体分四步:
1.确定指标并标准化 2.求出各项指标权重 3.将每个区域的各项指标加权求和,求出各区域的经济发 展的综合水平公式:Fi= ∑CjZij 其中:Fi―i区域的经济发 展水平; Cj―j项指标的权重 Zij――i区域j项指标值
129
(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新产品阶段:布局在高梯度的大城市
成熟阶段:布局在第二梯度地区
标准化阶段:布局在低梯度地区转移
12-
10
(三)梯度发展的动态研究
迈达尔对梯度发展的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 梯度发展中有三种效应在起作用: 极化效应 扩展效应 回程效应
4.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确定各地区经济发展梯度
126
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划分方法
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总量指标:GNP、GDP、人均GN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 资额、出口额、从业人数 结构指标: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比重;乡村 人口比重;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制造业占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 科技指标: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每万名职工中具有中级以上 职称的人数、专利申请数、科技发明数、科技投资占社会总投 资中的比重、R&D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社会进步指标:失业率、学龄儿童入学率、每万人拥有的医生 数、床位数
全国
东部
197789 15413 100 117933 23302 151 46362 11107 33493 9309 72
60
中部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这些指标包括:预期寿命、人均日 消费动物蛋白、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 职业教育入学比例、每间居室平均居住 人数、每千人中读报人数、从事经济活 动人口数、每个男性农业工人的农业产 量、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的比例、人 均消费电力、人均消费钢、人均消费能 源(标准煤)、制造业占GDP比重、 人均对外贸易额、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 济活动人口的比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 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区域, 沿海地区又主要受到三个直辖市 和5个“新兴工业省份”(广东、 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的巨 大拉动。
第二节 区域经济 的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的概 念 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 段
1、区域经济发展的概 念
概 念 的经 形济 成发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全部内涵, 就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财富积累和劳务生产的增加, 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经 “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
济 增
目前这已为国际社会所承 认。经济增长是一种动力, 但其本身并不是目的。因
长 此除经济增长以外,发展

首先是社会性的。发展还

与和平、人权、民主管理、
环境以及文化和人们的生
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社会财富的增加,即各种产品和劳务
区 总量的不断增长。以货币形式表示,则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意味
义 着更多的民众参加到经济发展过程
中来,由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产
业工人,聚集到城市里从事效率更
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活动,带动城
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强调:发展的特性
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变动过程, 它不仅涉及物质产品生产的增长, 而且涉及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完善 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动。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共51页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共51页
劳动力分布不均匀,工资固定,各地区工资水平不同,劳 动力供应是无限的
消费地点已经预先确定,消费地的规模是已知的,一个工 厂只有一个市场
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
49-13Fra bibliotek(二)布局指向性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位有一种吸 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 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 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点。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 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 向型等类型。
49-
14
(三)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运输指向型产业:又称运费最低点指向型产业
当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由运费的高低决 定时,则这类产业的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称为运输 指向型产业
运输指向型产业又分为原料地指向型、燃料地指向型和市 场指向型
如果只在原料地和市场区之间进行选择,用原料指数来判 断
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因素:运费、劳动力、 集聚
(一)前提 (二)布局指向性 (三)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四)劳动力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五)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49-
12
(一)前提
分析对象是一个单一单位,一个孤立的国家或一个特定的 地区,影响区位的只有经济因素,其他条件相同
一些资源普遍分布(遍在原料),一些资源集中分布(地 方原料)
劳动力系数越大,产业越容易被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吸引 用临界等费线来判断产业能否会布局在劳动费用较低点
49-
16
(五)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韦伯认为集聚也可带来节约。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 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 聚因素决定 等费用线 临界等费用线

02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02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要克服由于地区市场狭小、投资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 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全面地大规 模地进行投资,即在国家经济各部门同时增加投资,并合 理分配投资,满足和增加各方面的需求,使市场扩大,特 别是对基础设施大幅度投入,以给经济一次大的推动,从 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快速发展,使发展中 国家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 理论依据:
供给:区内供给:要素、技术、经济规模、组织管理方式等
区外供给: 外因 区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结构 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资金、劳动力、技术等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环境的分析
1.经济环境 2.行政环境 3.公共服务环境 4.法制环境
5.社会文化环境
6.自然地理环境
三、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机制 1.需求拉动机制
2、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 国家或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 演进过程。
3.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包容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二、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与发展环境分析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内因 需求:区内需求:消费、投资、储蓄等 区外需求:
2.供给驱动:要素投入(包括中间品投入)驱动
3.产业传导机制:连锁效应 通过产业或生产的经济联系而产生连锁反应,具有 自强化属性,可导致累积性或乘数效应。 (1)前向关联 (2)后向关联 (3)旁侧关联
四、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述评 1.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2.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发展极”具有两种作用——“极化效应”和“扩散 效应”。
4. 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5. 纳克斯、罗森斯坦· 罗丹的“平衡发展”理 论 6. 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向 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转变,提高 经济质量和效益。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提 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生态 安全。
推动社会进步
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分工 和专业化,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发 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强调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区域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区域应该根据自身 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关注创新和知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强调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网络的 建设。
05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和进 步。
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谐 性和需求性。公平性是指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 资源分配应公平合理;持续性是指经济发展不应超过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是指全球应共同 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谐性是指人 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 展;需求性是指应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对清 洁空气、水源、土地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求。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提升
总结词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推动创新活动方面的能 力和水平,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等方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需要从政策、资金、人才 等多方面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阶段
进一步审查它形成的前提条件,详估经济、社会、自然、劳动力等因素
确定地域生产综合体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主要国民经济职能
确定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合理经济结构和各部门企业之间的比例以及需要 解决的特殊社会经济问题
基本建设阶段
建立建筑业基地和建筑机构
建筑施工 综合性的改造、扩展与完善阶段 主体部门的改造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新区开发和老区改造所采用的新的地域组织形式
定义:最早提出:巴朗斯基,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经济区形成的基 础和核心
科洛索夫斯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 条件、运输状况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 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之间的经济结合(相互 制约的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 H.H.涅克拉索夫:生产综合体是在国家一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的专业化部门的空间结合,它具有统一的生产性 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共同的建筑基地和动力基地,是“某个或几个 专业化部门的企业同(地区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之间的一种 卓有成效的结合”。强调了专门化部门企业的地位 特点:整体性、目的性、地域性、管理的特殊性 21
制定综合发展远景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
监督规划和计划的实施 草拟加入该综合体的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建议 向国家计委提出综合体发展的有关建议,而且该机构未做出决定前国家 计委不能通过任何关于综合体的计划文件
21
7
(四)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组建过程
调查阶段
对可能成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地区进行较广泛的科学调查和研究 着重对它形成的自然经济前提条件进行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的评估
经验表明,建立积极的企业驱动力和灵敏的经济基础,是
尽快形成经济群落的必要途径 经济群落的演进,要靠主导产业的发展
主导产业把新的财富带进区域经济系统,不仅促进了本身的发展, 而且带动了支持性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基础的变化,
使经济群落向前演进,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1 14
四、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组织理论
21
1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组织理论
一、区域产业组织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三、区域经济群落理论 四、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
21
2
一、区域产业组织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产业集聚区的理论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机制有两个: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 政府在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方面应该注意
核心的主导产业(出口导向生产者) 支持性产业或相关性产业(部件、原材料和支持性服务提供者) 灵敏的经济基础,包括人力、技术资源、金融设施、基础环境、 税收环境、自然
21
12
(三)经济群落的特征
积极的企业驱动力
企业类型的多样化
国际联系广泛性 企业灵活性大 企业间的关联程度高 供应渠道良好
主导产业的培育
加强孵化功能 注重人才培养
加强基础设施
21
3
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一)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实质和特点
(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形成 (三)专业性的管理委员会模式 (四)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组建过程 (五)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布局结构
21
4
(一)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实质和特点
21
新的支系部门工程建设
8
(五)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布局结构
地域生产综合体由专门化要素、辅助要素、服务要素组成
三大要素组成工业枢纽或地域工业中心,由六个圈层组成
21
9
三、区域经济群落理论
(一)经济群落的概念 (二)经济群落的组成 (三)经济群落的特征 (四)经济群落的形成与演进
5
(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形成
是在总结了前苏联工业化初期多项大型综合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
渐发展起来的
扎波罗热工程(1930~1934):由第聂伯水电站和冶金、煤炭化学等 方面的工业企业组成的综合体(综合化) 乌拉尔―库兹涅茨大型综合工程(1932~1936):乌拉尔铁矿区和西 西伯利亚库兹涅茨的大煤田从地域上合理地结合起来(联合化)
贝加尔沿岸综合工程(1934~1936):电力、冶金、生活、服务。除
综合化和联合化外,还提出了考虑生产废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服务体系(居住、文化机构、医院等)的建立
21 6
(三)专业性的管理委员会模式
专业委员会由企业、研究机构、地方领导、国家机关和所属加盟共和 国政府机关及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 西西伯利亚石油和天然气管理委员会 归口:国家计委 构成:各大型联合公司经理、各专业科研所所长、各总局局长、秋明 和托木斯克州党、政领导人、苏联国家计委、俄罗斯国家计委工作人 员 任务:
21
10
(一)经济群落的概念
该理论由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院(SRI)、 迈克尔· 波特等人提出 经济群落是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 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经济群落实质上是在一定区域内围绕区域主导产
业集聚而形成的综合性的经济实体
21
11
(二)经济群落的组成
经济群落由三部分组成
(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概念
(二)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类型
(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间布局
(四)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模式
(五)高技术产业
(六)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演进机制
21
15
(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概念
高技术:是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 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 起先导作用的高技术群
灵敏的经济基础
具有高适应能力的人力资源
易得技术
易于企业融资 先进的基础设施 税收环境优越
21
良好的自然资源
1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经济群落的形成与演进
经济群落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形成所需时间较长
从发达国家早期形成的经济群落来看,其形成过程花了30~40年
的时间。因此,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群落还只是 一个目标,还未成为现实
国际上普遍认为高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