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总论 笔记2

合集下载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三章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三章

第三章传播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Communication共同交换、共享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信息的流动传播学中,对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施拉姆认为,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

2、“影响”说:沃伏·韦伦认为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强调了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

3、“反应”说: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和各不相同的反应”。

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4、“互动”说:格伯纳认为: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借用社会学术语,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过程”说: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

强调了信息由传播者经媒介流向受传者这一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从四方面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传播的类型信息的类型、流动的范围和状态等不同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自我传播: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外部:适应环境。

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符号和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1,符号和信号时代复杂程度有限传播速度缓慢——生理局限性2,说话和语言时代口语传播的局限1)发声功能传递信息—人体能量限制—近距离内传递和交流;2)音声符号转瞬即逝—保存和积累性弱。

传播学笔记第二版祥解

传播学笔记第二版祥解

课程安排1、传播,传播学2、传播学的重要学派3、传播研究方法4、信息、符号与讯息5、传播类型6、传播模式7、传播者8、传播内容9、传播媒介10、受众11、传播效果导论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活动的类型1、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3、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3、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cation)4、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第二节传播与信息一、什么是信息Co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s,communis的意思是共同分享某种东西。

❑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和思想等。

二、什么是信息化1、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可以理解为相对工业化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

3、可以理解为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三、什么是信息社会1、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2、信息社会的特点❑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劳动力主体的转变。

❑交易结算的转变❑贸易的全球性特征。

⏹第三节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1、传播: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核心。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传播成立的前提条件。

(5)社会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小结: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二章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二章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边缘学科,研究对象、概念、范畴、方法等于其他学科大量重叠——至今无自身核心理论框架施拉姆: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其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梅尔文·德弗勒:1,社会如何影响大众媒介?什么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导致大众媒介以目前的形式运作?2,大众传播如何发生?在原理上还是细节上不同于人际关系?3,接触大众传播的好处?如何在心理、社会、文化上影响人们?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具体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传播史;2,人类传播形态——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传播活动的本体运动规律人类传播过程的研究: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活动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的互动关系;2)微观层面:细分传播活动过程——拉斯维尔5W5W公式的缺陷:A,未考虑社会制度对媒介的影响;B,忽略传播动机(受众心理动机、社会文化动机)——WHY;C,未包含反馈,单向而非双向。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方法的综合性。

定性与定量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与量化事实体系一、定性研究方法系统定性研究(质化研究)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结构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1,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传播:意义的社会生产——内容内容:特定主体性与美学的表现,特定语境的再现讯息、传播者、再现的社会结构话语、主体性、语境大众传播即是社会现象,又是话语现象语言话语分析2,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方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的过程。

意义的理解过程参与观察法、符号互动论、民族志学方法、小组座谈法、投影技法民族志(ethnography )方法: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1《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由郭庆光所著的经典传播学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的定义、过程、功能、社会影响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传播的定义、分类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语言简练易懂,而且有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在阅读第二章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时,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书中的内容也不是完美的。

有些部分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对于没有学过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地思考。

总体来说,《传播学教程》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存在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本优秀的传播学教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2《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书名:《传播学教程》作者:陈兵阅读时间:2023年2月-4月阅读地点:家中【背景介绍】《传播学教程》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的入门书籍,作者陈兵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的专家。

本书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结合案例,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是传播学概述、人类传播的起源与发展、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和公共传播。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概述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与互动。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

3.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二、传播过程理论1.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模式,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和效果。

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2.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施拉姆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过程模式,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和情境六个要素。

3. 格伯纳的传播流模式格伯纳提出了传播流模式,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流、影响流和意见流三种传播方式。

三、传播媒介理论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2. 库尔特·卢因的媒介选择理论卢因提出了媒介选择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媒介。

3. 奥尔波特和霍夫兰的媒介效果理论奥尔波特和霍夫兰认为,媒介效果取决于受众的心理特征、媒介内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等因素。

四、传播效果理论1. 传播效果的定义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传者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2. 传播效果的分类根据传播效果的性质,可分为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和态度效果。

3. 传播效果理论(1)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并非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意见领袖间接产生。

(2)凯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创新与普及”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和传播者的创新性。

(3)贝克特的“说服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说服信息的强度、受众的易受性、传播者的可信度和说服技巧。

五、传播者与受传者理论1. 传播者的定义传播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主动发出信息的人或组织。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又是一门边缘学科,他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的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p1)2.传播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写到: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精神象征和传递保存手段。

美国学者皮尔士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是观念或意的传递过程,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的特殊作用。

(P2)3.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他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的。

(p5)4.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p5)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p10)6.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7.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2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2

第六章传播过程1、传播过程及其特征1960[美] 传播学家D.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他认为:①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②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视角)过程:指事物运动的程序和状态结构:整体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2、传播模式模式:指对客观事物的内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美]学者多伊奇认为模式在社会科学中的功能有四:①构造功能②解释功能③启发功能④预测功能模式分类:按所用符号分类:文字模式、图标模式、数学模式按模式作用分类:结构性模式、功能性模式评价和判断模式的标准:①模式的概括性如何?包括了多少内容?是否有效?②模式的收获或者启发性如何?是否有助于发现新的关系、事实或方法?③根据它得出的推断在有关研究领域内是否有意义?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无关键意义?④据此作出的测量的准确程度如何?⑤模式有何创见?它还有多少不确定之处?它提供了多少新的见解?⑥模式的简明程度、即表述上是否经济、简略?⑦模式的现实性如何?即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以它来表明某种实际情况。

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五种类型28个模式:①基本模式: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等8种②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其修正);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等5种③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间接与直接模式;议题设置模式;大众传播依赖模式;沉默螺旋模式等5种④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效果模式;信息寻求模式等3种⑤其他: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比较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等7种✓线性传播过程模式视传播过程为单向、流动的观点为线性传播观,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是社会和文化娱乐的提供者。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工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具有强大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在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的分析。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及时了解把握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起“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包含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行为规范上有重要作用。

传播学总论读书笔记摘抄

传播学总论读书笔记摘抄

传播学总论读书笔记摘抄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介研究、受众分析、信息编码与解码、传播效果等。

在阅读《传播学总论》这本书时,我做了一些读书笔记,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核心观点和概念。

首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描述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过程,包括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这个过程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环节可能出现的障碍和误解。

其次,书中强调了媒介的重要性。

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们还决定了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的媒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传播效果,这些特性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再者,受众分析是传播学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不同背景、兴趣和动机的个体。

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对于设计有效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书中还提到了传播效果的研究。

传播效果不仅包括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还包括信息对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信息如何影响社会和个体。

此外,书中探讨了传播伦理的问题。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有责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避免误导和操纵受众。

传播伦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

最后,书中还讨论了新媒体对传统传播模式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即时和互动。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对传播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阅读《传播学总论》,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笔记摘抄只是书中内容的一小部分,但它们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思考传播学的基础。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人传播社会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传播:人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部进行处理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和群体价值。

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容分析法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卢因:把关人概念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2.政治大选3.经济广告4.媒介技术发展·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语言是唯一可以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口语局限性: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传递和交流;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声音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记忆力;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代表:廉价报刊的出现·德国古登堡印刷术: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传播时代:·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音信息系统(将媒介功能进行整合,开启多媒体平台时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信息碎片化·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递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是信息载体·能指和所指:所谓能指也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人们以符号位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堂笔记总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堂笔记总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章大众传播研究导论第一节人类研究与科学方法论(methodology),认识论的一个分支,或许可以称为寻找解答的科学,科学的研究要满足逻辑与实证两点。

认识论:知识的科学方法论(方法)包含于认识论一、一般的人类研究用因果和概率(casual and probabilistic)的推理来进行预测。

二手知识具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作为推理的依据)●传统:人生活的文化知识体系可能传递错误的二手知识●权威——带来知识亦可能阻碍人们对知识的接受,有自我膨胀的倾向(于丹)误读二、研究中的错误和解决方法(一)不确切的现象(Rainy Days and Mondays)●自发的观察●自觉的观察(生活)(二)过度概化(以偏概全)●没有足够样本●重复研究——三角验证法(三)选择性观察(先有结论,后根据结论观察)a)事先设定观察对象b)设定观察事件(四)非逻辑推理(典型谬误)三、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1)言之成理——逻辑;(2)并且符合我们的观察——实证科学的三个层面:理论(theory)、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理论(theory):是对某种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理论的特点:①理论不是哲学或信仰②社会规律:理论反映了规律③理论用来描述和解释总体而非个体(强调概率模式)④理论通过变量语言表现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第二节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一、自愿参与社会研究的一个基本伦理准则是:参与者必须处于自愿(知情同意)(自愿参与为什么难以做到?)二、对研究对象无害社会研究最重要的伦理准则是必须对研究对象无害(对调查对象的伤害可能出现在哪些方面?)三、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方法(一)知情同意:签字否则,就1.纯自然观察2.不会对研究对象造成伤害(二)匿名与保密匿名(anonymity):就是当研究者和读者都不能将回答和回答者对应起来时,这个研究就可以说达到了匿名的要求保密(confidentiality):就是当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研究对象的回答,但承诺不会将其公开时,该研究就达到了保密的要求(三)减少欺骗的伤害奥许实验(Asch experiment)米尔格拉姆实验(Stanly Milgram’s experiment)从社会招募饰演人员,人员为25~50岁,职业各异实验目的(假):惩罚是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抽签分学生与教师两组实验真相:所有社会招募人员都为教师,学生为实验辅助人员真实实验目的:当人们在权威的压迫下是否会屈从权威任务报告(debriefing):和对象交流,让他们了解其在研究中的经历——让受试者不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质疑(四)提供真实的分析和报告(五)遵守职业伦理规范第四节大众传播研究的定义和作用一、大众传播研究的定义大众传播研究是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大众传播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大众传播状况和大众传播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①调查②研究——大众传播研究的两个阶段(1)大众传播的调查工作是指运用观察、问卷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它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2)而大众传播的研究工作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加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大众传播研究的一般过程是:1.感性认识阶段2.理性认识阶段3.实践阶段4.检验阶段5.新研究的开端文献综述——对业界过去的研究的总结研究方法:● 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访问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可以通过实验法进行研究——原理:刺激-反映原理● 采取文献研究法——第二手资料 二、大众传播的基本用途(一) 探索探索性研究的目的:(了解)1. 满足研究者的好奇心和对事物更加了解的欲望 2. 探讨对某议题进行细致研究的可能性 3. 发展后续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方法(二) 描述大众传播研究能够用系统地、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将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清楚、准确地描述出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b5E2RGbCAP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 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 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p1EanqFDPw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 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DXDiTa9E3d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RTCrpUDGiT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

传播学复习笔记整理.

传播学复习笔记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的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结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二、研究对象:既有特殊性和确定性,又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根据科学提炼,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三、学科特点:1、整体性:分析问题会更加客观更加具体。

(全面性)2、互动性:既有传者活动又有受者的共同参与。

(共动性)——辩证的方法3、开放性:具有学科的包容性,融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等。

(即是对象和知识及方法的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PS·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新闻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项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对象。

●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作用。

●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一、知识体系(层次)1、理论传播学2、历史传播学3、实用传播学4、边缘传播学二、理论框架(重心)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6、传播对象论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9、传播效果论PS·a、传者分析;b、媒介分析;c、内容分析;d、受者分析;e、效果分析第三节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一、哲学方法:用全面辩证发展的分析方法二、专向方法:是从社会方面进行研究1、社会学方法(分析社会责任、社会角色)2、心理学方法3、语言学方法(信息传播、语言、符号)三、横向方法(自然科学方法)1、控制论:(1)具有一定目的性。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研究所(1973)
(5)卡尔?霍夫兰(karl howland,1916-196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即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
贡献:
A. 二战期间主持研究电影对军人的影响,被认为是现代态度研究的开端。
主体性 是指不同于传统哲学对主体认识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人在认识过程中随时受到现存名种思想体制的制约和束缚。人的主体是一个受到各种限制的,早已由一系列对世界代表系统所决定了的“屈从体”(subject:既是“主体”,又是“屈从”的意思),“已经被安排在意识形态结构为我事先排定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也是由语言来决定的。语言就是“世界的代表系统”。
d.进化论的许重要概念和机制都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所使用。
(2)弗洛伊德
a.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今天的许多重要传播学理论都在个体当中寻求个体行为变化的力量,如海德的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佩蒂和卡尔奥普的态度变化的详尽可能性模式。这些理论都假定,个体失衡的、不一致的和谐的状态,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而产生了个体行为的变化。
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制定分类表
将讯息内容分类,统计
验证先前假设,得出结论
不足:①分析须能代表总体,分析才有效
②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严密与科学
c. 实验法
源自实验心理学,分为控制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卢因和霍夫兰最早使用。
步骤:提出假设——简化众多影响因素,确定一对自变量与因变理——建立控制组和实验组——实验刺激——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B. 首次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并将之用于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研究,并从信源可信性。传播技巧等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的方法
1.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学者们普遍认为: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具体而言,分为三个部分:
a. 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史)
话语是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话语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说什么,而且在于它怎么说;话语与权力(广义的支配力)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所谓说话,归根到底是说话的权力,意义即自称为意义的权力。
话语的基本材料是语言及其它符号,因此“话语”的基本观点就是:语言是人与真实交换过程的主要媒介,通过语言,真实才得以进入社会,也只有通过语言,真实才能进入主体范围之内,并且可以经过分析得到解释。因此,语言和其它符号系统就成了人文科学重要的分析客体和工具。
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意义”的理解(verstehen)过程。“意义”是由人们赋予自己的社会情境和活动。定性的诸多方法中,诠释取向的研究方法引人注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符号互动论、民族志、小组座谈、投影技法等方法。
b.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研究产生了影响,霍夫兰开创的人格研究是从C?赫尔德学习理论又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c.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了批判的传播研究。如阿多诺的《权威人格》对偏见的研究。
d.深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帕洛阿尔托小组的研究是交往传播,他们重视作为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的个人与他人的传播关系,完成了从关注个体内在动力向关注个体交往或关系模式的转向。
定性研究就是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解构假设命题,得出理论性结论。
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传播在人文科学传统中被视为意义的社会生产,即特定主体性与美学的“表现”(expression),和对特定语境的“再现”(repressentation)这种意义的生产与三个基本传播过程要素相关:
d. 个案研究法
源自心理学,传播学中应用不太广泛。
用于检验某一对象各方面的特征,或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怀特首先将本方法应用于传播学研究(把关人现象研究)
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其结果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的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作为其它研究的基础。
4.定性研究方法
步骤:提出研究假设
根据需要确定本项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全面普查、抽样调查)
设计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特征指标,意见态度,行为倾向〉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推断性分析,结果性分析〉
b.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认为,内容分析就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控制实验法:指在室内进行的,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实验因素,且实验本身具有严密逻辑性;情境纯粹,标准化程度高,但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
自然实验法:指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可以用两种方式或媒介将信息发送出去,然后进行比较,测定实验结果,也可以事先设计好研究方案与程序,等待时机,事件一旦发生,立即介入。真实准确,是现实生活逻辑的实在反映,但难以控制,相对于控制实验法,结论会比较粗糙,但实践指导性强。
(一)传播学史
1、 传播学诞生的的时间、地点
作为一门学科,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地点美国。
2、诞生的主要背景
(1)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在日常政治活动中及竞选中比较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一战中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宣传战,使人们对宣传的作用有了相当的认识;二战中,美国成立军情局,对传播技巧,传播与态度改变展开了大规模研究。
第二,语言可以在传播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模型。双方都处在沟通状态,引入并发展某些主题,同时关闭某些话语空间。可对这咱互动形式进行语言分析。
第三,在“话语层面上,各种语言范畴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贯的结构,是一个带着讯息、可被诠释的文本。对这个文本,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以此指出并说明某种隐于其中的社会特性。
思想、实践、技术的发展
b. 人类传播的形态
传播的四种形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c. 人类传播的结构与过程
揭示传播活动的本体运动规律
五个层面:结构和功能主义观点、认知和行为主义观点
相互作用观点、阐释的观点、批判的观点
2.传播这研究的方法体系
传播学研究方法基本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这两类研究方法体系是建筑在传播学两大基础学科之上的,受现代社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影响至深。社会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定量研究方法(实证研究、量化研究),而人文科学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方法(思辨研究、质化研究),因此,就形成了两个方法体系。
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种理论影响很大。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展现行为的基础是他们赋予物体和情境的意义。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衍生出来的,而且这个意义在互动的诠释过程中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a.它系统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影响了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又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重要思想来源。
b.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库利、帕克等美国社会学家引向了社会学领域;库利、帕克是芝加哥学派的领袖,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c.达尔文的理论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开展。
语境 指我们在分析文本时所必须考虑的某种情境和历史过程。
因此,我们从人文科学研究传播时,实际上也将传播视为某种语境。在众多的、复杂的研究方法中较为基础的方法便是语言话语分析。它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话语的最基本元素是不同形态的发言和陈述。通过语言,人们可以展现许多日常行为。而这些发音和陈述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一种社会结合的动作。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正在于使用。
话语 主体性 语境 (人文科学)
讯息 传播者 再现的社会结构 (社会科学)
福柯的“知识话语理论”:话语实践是指严肃语言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言语,称为“陈述”。严肃言语是权威性主体以某种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所说的话(写作、绘画等),这些话要求人们承认其真理性。即陈述是专家们以专家身份所说的话,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
3.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源于心理学、社会学)
操作程序:
确立研究假设 →确立研究方法 →收集各种数据 →整理分析数据→提出研究结论 、验证最初假设
a. 实地调查法(美国传播学研究传统方法)
(2)经济上: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市场拓展和营销行为的增加,大量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公司等机构应运而生;一方面,美国大众传播业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逐渐形成独立的产业——大众传播业。
(3)社会上:科技革命带动传播业的发展,广播、影视、电视的普及,促进社会繁荣的同时,媒介中的暴力、色情对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产生严重影响,美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和研究传播业。
(3)卡尔?马克思
4、传播早期人物及其贡献
(1)哈罗德?拉斯韦尔 Harold Lasswell,1902-1977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一生致力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探讨政治学,试图用一系列自然科学理论建立政治学体系,1933年,被任命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战时通讯委员会第一主任。
贡献:
A. 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1927年发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成为宣传学经典之作。
B. 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
C. 进行宣传研究的同时,其研究领域也逐步扩大至大众传播。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与舆论》出版,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基本传播过程,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产生的效果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