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总论 笔记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传播学史
1、 传播学诞生的的时间、地点
作为一门学科,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地点美国。
2、诞生的主要背景
(1)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在日常政治活动中及竞选中比较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一战中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宣传战,使人们对宣传的作用有了相当的认识;二战中,美国成立军情局,对传播技巧,传播与态度改变展开了大规模研究。
(2)经济上: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市场拓展和营销行为的增加,大量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公司等机构应运而生;一方面,美国大众传播业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逐渐形成独立的产业——大众传播业。
(3)社会上:科技革命带动传播业的发展,广播、影视、电视的普及,促进社会繁荣的同时,媒介中的暴力、色情对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产生严重影响,美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和研究传播业。
(4)学科背景:传播学的学科基础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具有多学科综合而成。
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
(1)达尔文:《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是达尔文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领域,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产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
a.它系统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影响了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又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重要思想来源。
b.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库利、帕克等美国社会学家引向了社会学领域;库利、帕克是芝加哥学派的领袖,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c.达尔文的理论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开展。
d.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都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所使用。
(2)弗洛伊德
a.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今天的许多重要传播学理论都在个体当中寻求个体行为变化的力量,如海德的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佩蒂和卡尔奥普的态度变化的详尽可能性模式。这些理论都假定,个体失衡的、不一致的和谐的状态,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而产生了个体行为的变化。
b.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研究产生了影响,霍夫兰开创的人格研究是从C?赫尔德学习理论又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c.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了批判的传播研究。如阿多诺的《权威人格》对偏见的研究。
d.深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帕洛阿尔
托小组的研究是交往传播,他们重视作为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的个人与他人的传播关系,完成了从关注个体内在动力向关注个体交往或关系模式的转向。
(3)卡尔?马克思
4、传播早期人物及其贡献
(1)哈罗德?拉斯韦尔 Harold Lasswell,1902-1977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一生致力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探讨政治学,试图用一系列自然科学理论建立政治学体系,1933年,被任命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战时通讯委员会第一主任。
贡献:
A. 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1927年发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成为宣传学经典之作。
B. 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
C. 进行宣传研究的同时,其研究领域也逐步扩大至大众传播。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与舆论》出版,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基本传播过程,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产生的效果怎样。
D. 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提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
(2)库尔特?卢因 Kurt lewin,1890-1949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一生致力于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控制的研究,是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
贡献:
A. 将物理学中的“场论”引入心理学,形成了群体动力论。
【群体动力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必须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成员个体的简单相加;在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一个群体中最重要的是凝聚力。
B. 提出“把关”的概念。
(3)保罗?扎拉斯菲尔德 Paul Lazarsfeld 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贡献:
A. 开创了媒体研究的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B. 他试图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C. 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研究中心】
(4)威尔伯?施拉姆 Willbur Schram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贡献:
A. 把美国的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标志是《大众传播学》
B. 其次,施拉姆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
《大众传播学》(1949)《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1954)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
C. 再次,施
拉姆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
创立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1984)
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研究所(1984)
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1955)
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研究所(1973)
(5)卡尔?霍夫兰(karl howland,1916-196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即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
贡献:
A. 二战期间主持研究电影对军人的影响,被认为是现代态度研究的开端。
B. 首次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并将之用于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研究,并从信源可信性。传播技巧等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的方法
1.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学者们普遍认为: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具体而言,分为三个部分:
a. 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史)
思想、实践、技术的发展
b. 人类传播的形态
传播的四种形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c. 人类传播的结构与过程
揭示传播活动的本体运动规律
五个层面:结构和功能主义观点、认知和行为主义观点
相互作用观点、阐释的观点、批判的观点
2.传播这研究的方法体系
传播学研究方法基本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这两类研究方法体系是建筑在传播学两大基础学科之上的,受现代社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影响至深。社会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定量研究方法(实证研究、量化研究),而人文科学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方法(思辨研究、质化研究),因此,就形成了两个方法体系。
3.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源于心理学、社会学)
操作程序:
确立研究假设 →确立研究方法 →收集各种数据 →整理分析数据→提出研究结论 、验证最初假设
a. 实地调查法(美国传播学研究传统方法)
步骤:提出研究假设
根据需要确定本项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全面普查、抽样调查)
设计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特征指标,意见态度,行为倾向〉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推断性分析,结果性分析〉
b.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认为,内容分析就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制定分类表
将讯息内容分类,统计
验证先前假设,得出结论
不足:①分析须能代
表总体,分析才有效
②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严密与科学
c. 实验法
源自实验心理学,分为控制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卢因和霍夫兰最早使用。
步骤:提出假设——简化众多影响因素,确定一对自变量与因变理——建立控制组和实验组——实验刺激——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控制实验法:指在室内进行的,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实验因素,且实验本身具有严密逻辑性;情境纯粹,标准化程度高,但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
自然实验法:指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可以用两种方式或媒介将信息发送出去,然后进行比较,测定实验结果,也可以事先设计好研究方案与程序,等待时机,事件一旦发生,立即介入。真实准确,是现实生活逻辑的实在反映,但难以控制,相对于控制实验法,结论会比较粗糙,但实践指导性强。
d. 个案研究法
源自心理学,传播学中应用不太广泛。
用于检验某一对象各方面的特征,或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怀特首先将本方法应用于传播学研究(把关人现象研究)
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其结果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的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作为其它研究的基础。
4.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就是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解构假设命题,得出理论性结论。
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传播在人文科学传统中被视为意义的社会生产,即特定主体性与美学的“表现”(expression),和对特定语境的“再现”(repressentation)这种意义的生产与三个基本传播过程要素相关:
话语 主体性 语境 (人文科学)
讯息 传播者 再现的社会结构 (社会科学)
福柯的“知识话语理论”:话语实践是指严肃语言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言语,称为“陈述”。严肃言语是权威性主体以某种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所说的话(写作、绘画等),这些话要求人们承认其真理性。即陈述是专家们以专家身份所说的话,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
话语是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话语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说什么,而且在于它怎么说;话语与权力(广义的支配力)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所谓说话,归根到底是说话的权力,意义即自称为意义的权力。
话语的基本材料是语言及其它符号,因此“话语”的基本观点就是:语言是人与真实交换过程的主要媒介,通过语言,真实才得以进入社会,也只有通过语言,真实才能进入主体范围之内,并且可以经过分析得到解释。因此,语言和其它符号系统就成了
人文科学重要的分析客体和工具。
主体性 是指不同于传统哲学对主体认识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人在认识过程中随时受到现存名种思想体制的制约和束缚。人的主体是一个受到各种限制的,早已由一系列对世界代表系统所决定了的“屈从体”(subject:既是“主体”,又是“屈从”的意思),“已经被安排在意识形态结构为我事先排定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也是由语言来决定的。语言就是“世界的代表系统”。
语境 指我们在分析文本时所必须考虑的某种情境和历史过程。
因此,我们从人文科学研究传播时,实际上也将传播视为某种语境。在众多的、复杂的研究方法中较为基础的方法便是语言话语分析。它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话语的最基本元素是不同形态的发言和陈述。通过语言,人们可以展现许多日常行为。而这些发音和陈述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一种社会结合的动作。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正在于使用。
第二,语言可以在传播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模型。双方都处在沟通状态,引入并发展某些主题,同时关闭某些话语空间。可对这咱互动形式进行语言分析。
第三,在“话语层面上,各种语言范畴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贯的结构,是一个带着讯息、可被诠释的文本。对这个文本,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以此指出并说明某种隐于其中的社会特性。
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意义”的理解(verstehen)过程。“意义”是由人们赋予自己的社会情境和活动。定性的诸多方法中,诠释取向的研究方法引人注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符号互动论、民族志、小组座谈、投影技法等方法。
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种理论影响很大。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展现行为的基础是他们赋予物体和情境的意义。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衍生出来的,而且这个意义在互动的诠释过程中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民族志方法源于人类学。这种方法有三个原则:第一,广义来说,民族志学研究应关注所有的文化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宗教或艺术;第二,由于研究者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研究工具,有必要参与长期的参与观察;第三,必须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法,以核对观察中发现的资料。
小组座谈法(focus group)一般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组织、引导6-12人的一个小组针对某个主题互相自由地讨论。
投影技法
不论何种定性研究的方法,一般都遵循下列程序:
(1) 资料收集:深度访谈,文献分析
,观察
(2) 分析定性资料:
(3) 定性研究报告
5.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差异与结合
(三)、传播
1.对传播的思考
我国学者对传播的定义认识的共同点:第一,认为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即认为传播是动态的;第二,认为信息是交互流动的,即强调信息流动的双向性。
西方学者对传播的定义的认识:
(1)强调“共享”
“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施拉姆,1949)
(2)强调“互动、关系”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格伯纳,1967)
(3)强调“符号”
“传播就是用语言交流思想。”(霍本,1954)
(4)强调“目的、影响、反应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霍夫兰,1953)
由上可以看出,最普遍意义上的传播必然包含以下两个因素:
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传播的方式)。
由此,我们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2.传播的类型
A.二分法:
亲身传播——指以人体为媒介(主要以语言和身体非语言符号为手段)的信息流动方式。
大众传播——指以机械、电子化的大众媒介(以系统化、规范化的符号系统为手段)进行的信息流动方式。
B.四分法:
自我传播——个体自我的思维过程。
人际传播——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基本要求是两个及两个人以上,不在组织内进行的,非组织目的的传播。
组织传播——指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其内部的传播是为了协调关系,提高内部运行的效率;外部的交流是为了适应环境,满足社会对其的需要,实现组织目的。
大众传播——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这种传播中传播者职业化,讯息大量复制,传播媒介也是机械和电子设备系统,受众非个性化。
群体传播,是指非组织化的群体内部的,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3.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1)符号和信号时代
这个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动物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这一时代人类传播更多地是在遗传的或本能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利用有限的声音和体语符号,如喊叫、尖叫、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等。
(2)说话和语言时代
这个时代开始于9万到4万年前,说话和语言时代的到来,对人类传播的发展及至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局限性:靠人体发声——空间限制;保存性差;准确性、完整性差。
(3)文字时代
文字及其媒介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
影响。首先它使得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变革,出现和形成了特定的阶层来使用文字及媒介,文化积累及宗教成为行业,即有了图书馆,宗教教义和经文可以记载,文化得以积累。其次它使得大规模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
弥补了口头语言时空障碍的缺陷,具有规范、便携,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由简单容易变的复杂、繁多。
(4)印刷时代
印刷技术使讯息的大规模复制得以实现,打破了权贵、僧侣对文化的垄断,报纸、杂志、书籍的普及为社会教育、科技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社会意识的解放、民主启蒙提供了手段。
库利指出,这些新媒介在四个方面比早期媒介更有效。
表达性 它们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
记录永久性 可以超越时间
迅速性 可以跨越空间
分布性 可以到达所有阶层的人们
(5)大众传播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从20世纪初电影、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开始,人类的传播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
实现了空间和时间上的突破,传播内容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解决了印刷媒介对受众文化素养的要求问题,构建了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6)网络传播时代
所谓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性和全球网络传播。
问题:网络病毒,虚假信息,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不良网站和电子垃圾、知识产权侵犯
4.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第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第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密切相关。传播本身正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
第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一种传播类型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映。
(四) 信息、符号与讯息
1.信息及相关概念
《企鹅信息词典》(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概括:
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一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第二,有的信息学家认为,信息从它本身来说,可以被看作一咱客观存在。
第三,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领域,指包括所有在电脑系统中反映事实、事件和概念的不同方式。
三论中的信息:
第一,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第二,信息,是两次不确定之差
第三,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传播学中的信
息:
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这种创造物是人大脑收集、加工、处理的结果,它可以是内储形态的人的创造物,也可以是外化形态的人的精神创造物。具体而言,它既包括人内向自我传播所用的材料,也包括外化出来的、用符号形态流通的消息、文献、新闻、资料、数据等。
噪音 所谓噪音,就是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在人类社会传播中,这种干扰可能来自于机械本身,也可能来自于周围环境;它可能是物质层面的噪音,但更可能是意义层面的噪音。
冗余信息 即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反馈 所谓反馈,就是将输出再回输到系统中去。在人类传播中,反馈“指接受者对于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前馈 大众传播中的前馈,“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系统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的总和。”这个定义强调,系统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内部存在着有机关联,同时,系统又不断与环境发生信息交换,处于有机变动之中。
2.三论
3.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
信息是物体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既然物质是客观的,物质运动也是客观的,信息也是客观的。
(1)普遍性
事物的运动普遍存在,信息也就有了普遍性。
(3)表达性
信息是事物运动及存在状态的反映,表达了运动变化的方向性,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化程度及系统朝着有序或无序方向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表达了物质系统的差异性。
(4)流动性
事物产生的信息,必然会向周围环境流动,这种流动过程就是信息、获取、传递、变换、储存的过程。
其他性质
1.载体性 为了信息得以交换和传递,须依附与某种载体,即符号。
2.分享性 信息在不减少持有的情况下传递给另外的人,具分享性。
3.信息社会
指信息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自身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影响:
首先,带来了产业的巨大变化,一是现代信息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以往产业革命时期没有的新兴产业,如计算机软件、硬件、电子、通讯产品;二是传统产业步入倒退;三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主要地位。
其次
,带来了生产要素结构与管理形式的变化。
再次,加速全球化进程。
5.符号的概念、特征、类型
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食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某物、某事的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特征:(1) 指代性 符号与所指代物之间没有并必然的联系,只有与这个事物建立联系之后才获得了它存在的地位。
(2)社会共有性
一种符号都是在特征的社会中经过历史的积累而创造、发展与丰富的,因此具有社会性,是一切社会成员共有的,社会成员利用共有的符号系统进行交流、互动。
(3)发展性
一方面,人们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符号,以适应日益丰富的生产及生活实践,另一方面,旧有的符号也在不断的被淘汰,改革和更新。
6.有关符号的理论
(1)现代符号学理论
索绪尔与结构主义符号学
符号由“能指”与“所指”这两种元素构成;符号很少作为孤立的个体产生意义,而是通过关联制造意义;语言、符号及其意义是被历史地、文化的、社会地创造的;语言由两种维度构建:纵向聚合,横向组合。
皮尔士与逻辑符号学
皮尔士认为,人类所有经验都组织在三个水平上,分别称为第一性、第二性、第二性,第一性是指可以独立的、不涉及他者而存在的事项,第二性是指依靠同他者相互作用而获得存在的事项,第三性是指通过连接其它实项而获得存在的实项。符号就是依靠连接其它实项而存在的东西。它是三位一体的,包括依次发生的三重关系:使联系过程开始的东西,其对象,符号所产生的效果
区分了三种基本的符号:记号,标记,象征符
卡西尔与美学符号学
卡西尔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活动才能创造出使自身区别于动物的文化实体。这些符号包括语言交际、神话思维和科学认识等。人之所以与动物有异,原因就在于人具有符号化的能力,即能够使用语言等符号对客观世界进行概念化。
卡西尔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这些精神文化(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的性质,分析了艺术符号与日常符号的差别,指出“美必然的,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它不是事物的直接属性,而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
卡西尔《人论》:人是符号的动物。
符号互动论
芝加哥学派提出,库利、米德提出,布鲁默总结。
核心观点:
社会是一个意义系统;
从行为学观点看,社会现实和物质现实都是标明的意义构成;
符号是结合人们的纽带,人们对其它人的看法及对自己的信念,是从符号互动中产生出的个人意义构成;
在特定情况下,个人行为受人们与那咱情况相联系的看法和意义支
配。简言之,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之所以认识自我,形成群体,构成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进行的。
6.讯息
讯息的原义为消息、音讯、文电、文告,在传播学中,讯息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符号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发出讯息,接收者对这个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