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毕业论文《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得益彰。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已相当突出。
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得益彰。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
货币政策目标单一多目标

中国不具备实施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条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7月8日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并不具备瞄准“低通胀”的单一政策目标的条件,由此不能仅仅依赖价格型工具,而要在需要时使用数量型工具。
周小川在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全球大会上称,过去经济学界比较认同央行瞄准“低通胀”这一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因为这可以避免其他政治因素影响货币政策。
在本次危机前,全球许多央行都实施了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结果他们大多在过去十年内享受了低通胀。
但有一种看法认为,新兴市场的低通胀很可能是受到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影响。
周小川说,中国非常慎重地考虑过货币政策目标的问题,最终决定不能采用单一政策目标,而是瞄准四大政策目标:低通胀、增长、就业与国际收支账户平衡(含汇率政策)。
周小川表示,单一政策目标发挥积极作用,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即央行调整政策利率,会传导至长期利率,会刺激或抑制投资,最终影响增长和就业。
“但这一传导机制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
”其二,是国际收支账户无需央行干预。
但在中国,当国际收支账户出现巨额顺差时,“我们就得用基础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以达到收支基本平衡。
”然而顺差又是贸易政策、经济政策及汇率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中国难以采用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周小川说。
同样出于这两个原因,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中国还不能仅仅依赖价格工具;相反,数量型工具往往必要、甚至在某些场合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货币政策多目标如何实现次优选择虽然给货币政策设定多目标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有影响,但从当前的客观现实看这是必需的。
这样,就有了如何实现次优选择的问题。
一方面,货币政策的不同目标应有轻重缓急,要因时而定;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本职工作”也不能忘,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包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今年头两个月,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个百分点。
3月,在公布的2月份经济数据中,尤其是CPI数据,在去年11月转正后,今年2月加速上升,达到2.7%。
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

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摘要:本文讨论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总结了以往研究者对货币政策作出的不同评价,分析了货币政策目标取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如何选择恰当的货币政策目标取向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取向,评价,必要性,重要性正文: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货币政策已经成为调节和维持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也成为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
针对货币政策目标取向,以往学者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有些学者认为货币政策只应该追求短期价格稳定,而不应考虑长期增长目标;而另一些学者则坚信更重要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能当做辅助手段。
然而,这种看法却忽略了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运行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际上,货币政策可以用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调整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平衡国内经济结构,以及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此外,货币政策也可以更有效地抗击风险,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
因此,重视货币政策目标取向的确非常有必要,我国应该从宏观发展情况、金融市场活动和物价水平等方面,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目标取向,以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在选择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取向之前,首先要考虑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即90后需要总体发展目标,如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以及建立更好的社会服务体系。
其次,应根据当前金融市场活动的情况,如金融市场的主动性、金融稳定性及流动性等来衡量货币政策所涉及的金融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适用性。
此外,也应考虑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例如贸易余额和通货膨胀率,确定货币政策所要追求的价格稳定性目标。
最后,要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稳定货币政策目标取向,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的宏大目标。
此外,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创新货币政策手段,包括金融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减少宏观调控成本,以促进国家经济效益最大化。
除了全面考虑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在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目标取向时,也要根据金融市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措施。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摘要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对其选择的科学与正确与否尤为重要。
自中央银行产生以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便是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
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的这四大目标之间并非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因此,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运行时,便不可能兼顾所有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在一个国家的所处的经济环境、面临的经济问题和推崇的经济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不同的。
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总会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对目标有所侧重。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大致上可分为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三种观点。
198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无论从选择、制定或是执行、实施均处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
后来随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目标组合,既充分遵循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现阶段国情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此目标是我国体制转换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科学的具有充分可行性的选择。
货币政策涉及面广,对经济的影响广泛,在对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地复制西方的具体经验,也不能盲目独断,我行我素。
最科学的方法时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货币政策目标。
Abstract:Monetary policy, which is the major means of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ies. Monetary policy target is the cor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a right and scientific choice of the targe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ince the central bank has been established, choosing the ultim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macro-economy in every country. During a long-time practice, four traditional ultimate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have formed, which are price stability, full employ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These four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do not exist independently;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the unity of a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when countries make and implement thei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ey can not cover all the targets. As a result, they have to face a problem of choosing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urrent economic problems and the well-acclaimed economic theory,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llprefer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Most Western country governments will make monetary poli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at time. With regard to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options, economic theorists hold different views which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single-target theory, the twin goals of theory and multiple goals. Since 1984, China's monetary policy exploration in terms of selection, formulation or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in a difficult and tortuous path. Subsequently, in 1995,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defined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 of China as "to maintain stability of the currency and thereby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To combine the two goals, not only obeys the general rule of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 choice, but also conforms to the present country condition and meets the innate demand of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sustaining rapid-grown, healthy national economy.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target is a science-based choice with full possibility to carry ou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In conclusion, monetary policy covers wide range aspects of the society and has large effect on the economy. So when select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China can neither blindly copy the Western countries’ specific experience nor persist in its own way. The most scientific way to set monetary policy goals is to combine the right experience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正文:一、导言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之一的货币政策在一国的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对于作为其核心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的正确与否更是重中之重。
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下的双目标标制

通货 膨胀 之苦 , 国中央银 行则实施 单一货 币政 策 目标 —— 币值稳定 , 币值稳 定作 为主要 目 德 将
标 , 他 目标 只 有 在 实 现 币 值 稳 定 之 后 才 可 以实 现 。 2 其 近 O年 美 国 、 国 的 经 济 增 长 与 币 值 稳 定 德 状 况 如 表 l所 示 。 2 O年 间 , 国 通 货 膨 胀 率 高 于 德 国 . 时 经 济 增 长 率 也 高 于 德 国 。 然 多 重 目标 使 美 联 储 美 同 虽 在 处 理 经 济 增 长 与 币 值 稳 定 之 间有 比较 大 的 弹 性 区 间 , 通 货 膨 胀 率 仍 处 于 可 接 受 范 围 之 内 。 但
关 键 词 : 币政 策 目标 { 融 稳 定 ; 济 发 展 货 金 经
中 用 分 类号 : 8 1 o F 2 _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35 3 ( o 2 0 — 0 o0 lO -2 o 2 o )20 5- 3
货 币 政 策 目标 是 多 重 目标 为 好 , 是 单 一 目标 为 好 , 在 理 论 界 和 实 际 工 作 部 门 都 是 一 个 还 这 有 争 论 的 问 题 。凯 恩 斯 学 派 认 为 经 济 现 象 错 综 复 杂 , 题 是 多 方 面 的 , 此 货 币 政 策 目标 以 多 问 因 重 目标 为 好 , 主 张 权 衡 性 货 币 政 策 ; 币 学 据 代 表 人 物 弗 里 德 曼 认 为 多 重 目标 难 以 兼 顾 , 并 货 而 且容 易引起 过 头的政策 行 为 , 固此 认 为 以 单 一 货 币 政 策 目标 为 好 , 主 张 实 行 “ 一 规 则 ” 并 单 的货 币 政 策 , 根 据 经 济 增 长 率 和 人 口增 长 率 确 定 一 个 相 对 固 定 的货 币 供 应 量 增 长 率 。 即 在 经 济 发 达 的 国 家 中 , 的 实 行 多 重 货 币 政 策 目标 , 的 实 行 单 一 货 币 政 策 目标 , 们 都 有 有 他 有 取 得 成 功 的 经 验 , 为 明 显 的 是 美 国 与 德 国 美 国 联 邦 储 备 体 系 是 实 施 多 重 货 币 政 策 目标 最
一文读懂货币政策目标的三个层次,以及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央行通过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实现操作目标,再依次实现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即狭义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然而,以上目标有些是相互冲突的,必须有所取舍。
例如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通常GDP增速较高时,容易触发通货膨胀。
再如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经常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有些目标高度相关,例如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从中选择一个即可。
就业数据较好时,经济增速不会太差;反之亦然。
但也有例外!美国在后金融危机的2009年三季度,出现了“失业式复苏”,即GDP 增速转为正增长,失业率却继续上升。
各国央行会根据本国国情在以上四大目标中选择单个或多个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对应着价格稳定与经济增长。
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对应着价格稳定与充分就业。
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即保持物价稳定,这与其核心国家德国历史上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有关。
无论单目标,还是多目标,物价稳定是必不可少的,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选择单目标,其他目标可以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和其他经济政策实现。
中介目标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的效果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等金融变量影响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
利率、货币供应量等金融变量作为中央银行相对容易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一是可测性,能够比较精确地统计。
二是可控性,央行有把握控制这些指标在预期范围内。
三是相关性,与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中介目标分为数量型与价格型两类!数量型包括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价格型主要是市场利率。
从1984年起,我国以信贷规模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998年改为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精选的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写作论文的参考范本。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之第一篇:多措并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部分阻滞之处,突出表现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市场体系分割、M2增速偏低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等。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商业银行存在制度性缺陷等。
今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需要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改革,多措并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政府随之加强了逆周期调控力度,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仍然存在不畅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自2018年年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此举不仅将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减缓经济下行压力,还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具体表现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存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影响,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当前我国经济内部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外部面临经贸摩擦、贸易环境恶化等极大不确定性考验,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1)融资利率总体较高。
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货币政策相关论文货币政策作为总量调控手段其一大特点便是对整体经济影响的全局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货币政策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相关论文篇一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货币作为一项创新型的支付工具,以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和发展。
但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尤为明显。
本文将电子货币引入传统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之中,深入探讨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我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对策建议从货币的发展历史来看,货币先后经历了实物货币、金融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趋势势不可当,货币形态演变的速度明显加快,各种各样的电子货币应运而生,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纸币向电子货币过渡的关键时期。
虽然目前电子货币只具有有限法偿地位,尚无独立信用创造能力,但是随着电子货币在虚拟空间中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经济活动将会进一步发展,这反过来会加深人们对电子货币的信任程度,从而加速电子货币对传统通货的取代,并且促使其逐步脱离与实体货币的关系。
一旦电子货币完全取代了一般的通货,由于其发行和流通不需要任何载体,这时的货币将变成只是一个抽象的计价单位,不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虽然这种以崭新技术支撑的货币形式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支付习惯,但与此同时,电子货币的发展必将对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提出挑战,也给央行的货币体系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
因此,探讨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调控政策的影响,可以为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合理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以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
一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在国际上,对于电子货币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巴塞尔委员会1998年发布的,即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政策)【圣才出品】

第19章货币政策19.1 复习笔记一、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内容货币政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货币政策,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广义的货币政策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供给数量的一切措施。
货币政策包括:(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从确定目标,运用工具,到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其中主要有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
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关系:金融政策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外汇政策、支付清算政策,与证券市场及保险市场等运行和发展相联系的所有政策及法规,以及各种金融子市场的监管政策和协调政策等。
货币政策是金融政策的核心部分。
【例19.1】货币政策[厦门大学2013金融硕士;武汉理工2007研]答: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有关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包括宏观经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的总和。
货币政策按其执行主体的不同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措施的总和。
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即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在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经济运行始终与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覆盖整个社会,其中包括货币流通状况、货币供应与信用总量增长速度,以及结构比例等,对各项经济活动和整体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
以调控货币流通、货币供应和信用规模为中心内容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性的和全方位的,突出表现为:①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③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目标单一多目标

中国不具备实施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条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7月8日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并不具备瞄准“低通胀”的单一政策目标的条件,由此不能仅仅依赖价格型工具,而要在需要时使用数量型工具。
周小川在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全球大会上称,过去经济学界比较认同央行瞄准“低通胀”这一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因为这可以避免其他政治因素影响货币政策。
在本次危机前,全球许多央行都实施了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结果他们大多在过去十年内享受了低通胀。
但有一种看法认为,新兴市场的低通胀很可能是受到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影响。
周小川说,中国非常慎重地考虑过货币政策目标的问题,最终决定不能采用单一政策目标,而是瞄准四大政策目标:低通胀、增长、就业与国际收支账户平衡(含汇率政策)。
周小川表示,单一政策目标发挥积极作用,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即央行调整政策利率,会传导至长期利率,会刺激或抑制投资,最终影响增长和就业。
“但这一传导机制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
”其二,是国际收支账户无需央行干预。
但在中国,当国际收支账户出现巨额顺差时,“我们就得用基础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以达到收支基本平衡。
”然而顺差又是贸易政策、经济政策及汇率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中国难以采用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周小川说。
同样出于这两个原因,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中国还不能仅仅依赖价格工具;相反,数量型工具往往必要、甚至在某些场合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货币政策多目标如何实现次优选择虽然给货币政策设定多目标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有影响,但从当前的客观现实看这是必需的。
这样,就有了如何实现次优选择的问题。
一方面,货币政策的不同目标应有轻重缓急,要因时而定;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本职工作”也不能忘,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包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今年头两个月,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个百分点。
3月,在公布的2月份经济数据中,尤其是CPI数据,在去年11月转正后,今年2月加速上升,达到2.7%。
浅谈货币政策毕业论文

浅谈货币政策毕业论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如何对实质经济产生作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货币政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货币政策毕业论文篇一摘要:本文首先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和形状做了一个简要的概述,并对宏观经济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选取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的四个指标,采用NS模型对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准确的衡量,并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实证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宏观传导效应,结论表明,量化宽松期间,美国货币政策主要影响了我国长期固定收益国债的短期因子和中期因子,对短期因子有显著的向上的冲击,对中期因子有显著的向下的冲击。
其中美元M2对利率曲线的影响程度最大,影响时间最长。
关键词:量化宽松;利率期限结构;NS模型;VAR模型1利率期限结构的相关概念1.1利率期限结构的三大理论利率期限结构是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利率所组成的一条曲线。
因为在某个时点,零息票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等于该时期的利率,所以利率期限结构也可以表示为某个时点零息票债券的收益率曲线。
由于不同期限的利率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利率期限结构可能有好几种形状:向上倾斜、向下倾斜、下凹、上凸等。
为了解释这些不同形状的利率期限结构,人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假设,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些假设包括:市场预期假设、市场分割假设和流动性偏好假设。
(1)市场预期假设认为在市场均衡条件下,远期利率代表了对市场未来时期的即期利率的预期。
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意味着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会上升;向下倾斜的收益率曲线是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会下降;上凸型的收益率曲线则是市场预期较近的一段时期短期利率会上升,而在较远的将来,市场预期的短期利率将会下降;下凹型的则相反。
(2)市场分割假设认为由于法律制度、文化心理、投资偏好的不同,投资者往往会比较固定地投资于某一期限的债券,这就形成了以期限为划分标志的细分市场。
我国货币政策探究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探究论文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后,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矛盾逐步暴露出来。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由1993--1996年的抑制总需求膨胀转为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
与之相适应,中国货币政策也由坚持适度从紧以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防范通货紧缩。
1997年至1999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在缓解外部冲击、促进内需增加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面对通货紧缩、国内需求不足、失业增加、国内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处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难度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步履唯艰、居民消费和非国有投资低迷等不利条件,中国货币政策无论是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工具还是传导机制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在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任务仍很艰巨,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诸多挑战。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将近两年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中遇见的矛盾和挑战作初步的理论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绐终是货币政策理论中争论最多的问题,尤其是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单目标论”的规定实际上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只是1993和1994年是中国高通货膨胀年份,“单目标论”的法律在当时背景下容易通过。
1997年以后中国进入负通货膨胀率,不仅理论上“单目标”与“多目标”之争仍在继续,而且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求货币政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中国货币政策实质上面临多目标约束,这些目标有: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多目标约束主要来自中央政府,这可以从每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中央银行分行长会议主报告看出。
实际上在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均进入低通货膨胀时期,各国也面临货币政策目标的动摇不定。
金融硕士考研知识点讲解:货币政策

金融硕士考研知识点讲解:货币政策金融硕士考研知识点讲解:货币政策考研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为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复习备考,本文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金融硕士考研知识点讲解:货币政策,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一、货币政策定义1. 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 货币政策包括:⑴政策目标;⑵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⑶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1. 各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表述有差异。
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也在演变。
2. 在一个国家的特定时期,货币政策有追求多项目标的,最多的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稳定币值(包括稳定汇率)。
后者,称为单目标;前者,称为多目标。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它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
三、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1.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2. 中国货币政策应有怎样目标的讨论:⑴强调物价稳定是惟一目标。
但同时有另一种单目标: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
⑵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
⑶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诸方面。
四、对目标不应作过分机械的论证1. 现代货币政策的实践说明,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稳定币值——无论是否有明文的规定——都是货币政策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目标。
回溯历史,也无不如此。
2. 不过,虽都强调稳定币值,但却实际有不同的方针:⑴力求保持币值的稳定;⑵维持低通货膨胀率;⑶对高通货膨胀率无可奈何之下把增长与就业摆在首位,等等。
3. 第三种情况,在当今世界并不罕见;虽然没有稳住货币,但通常都有反通货膨胀的纲领。
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选择的原因分析和目标权衡机制的建立

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选择的原因分析和目标权衡机制的建立摘要: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和单一目标制一直是各国央行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国中央银行应从国际收支、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等方面考虑,应当采取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
同时,应寻求建立一种机制,以实现多目标之间的动态切换。
关键词:货币政策单一目标多目标权衡机制1.我国货币政策是多目标制的原因1.1维持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21世纪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引起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外汇储备过多表明我国出口大于进口,而出口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但同时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如果外汇储备过大,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针对2010年下半年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认为:“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刻不容缓。
1.2“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失效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没有确定的理论基础,它只是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观察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但是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经济体。
我国的失业率是基本恒定的,其原因在于政府对失业率的大小有很强的控制力。
这一控制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致使农村中存在大量的过剩的劳动力。
而是政府对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单位的人事权具有很强的控制力[2]。
这表明充分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这两种货币政策目标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1.3多目标有利于货币政策的相机而动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制,而西方国家主要采取反通货膨胀的单一目标制,在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和单一目标制的分歧并不是很大。
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

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沈伟基陈涛,《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摘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要素体系的核心,它的合理确定对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向、力度及对政策功能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惟一的和一成不变的,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不应把币值稳定固定为单一目标或首要目标,而应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把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经济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共同纳入最终目标集,并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目标的顺序。
关键词:货币政策功能;单一目标;多重目标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2)06—0030—05一、关于货币政策功能及政策目标的争论由于货币政策所能实现的最终目标取决于人们对货币政策功能的认识,所以学者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定位首先是以对货币及货币政策功能的分析为基础的。
(一)马克思对货币作用的分析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商品经济总体运行中的作用,认为货币不仅可以实现一切商品的“惊险跳跃”,并且是“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在货币脱离了黄金而形成了人们可以调控其数量的纯粹信用货币制度以后,货币又可以充作人们自觉变更某些宏观经济变量(产值、物价、利率、实际工资、就业量等)的工具。
这其实隐含了货币政策对多种经济变量具有调控功能的观点。
(二)西方学派对货币政策功能与目标问题的分歧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主流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并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因而货币具有中性特质,它对宏观经济运行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只是罩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
由于“货币中性论”完全否定了货币与货币政策对实质经济的重要作用,因此货币政策的功能与目标问题并未被纳入理论研究的视野。
大危机时期,凯恩斯否定了这种“面纱论”,并在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的“货币非中性论”的基础上,强调货币及货币政策对推动经济增长及增加就业的重要性。
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杨思群
【期刊名称】《财经问题研究》
【年(卷),期】1992(000)003
【摘要】货币政策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高效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能否运用好宏观货币政策.要使宏观货币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货币政策本身运行的出发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因此它是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货币政策目标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理论界历来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单一目标论”.即货币政策目标仅是稳定通货.
【总页数】5页(P48-52)
【作者】杨思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2.0
【相关文献】
1.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J], 林琼慧
2.浅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J], 陈成富;惠峰;王金栋
3.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界定 [J], 赵振祥;汪运栋
4.试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J], 梁国方;卞志村
5.论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J], 朱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论文: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74791 公共政策论文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
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
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
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
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
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
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目录摘要 (2)Abstract (3)一、货币政策目标概述 (4)(一)概念 (4)(二)特征与分类 (5)(三)货币政策目标内容 (5)二、货币政策单一目标 (5)(一)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内容 (5)(二)实施货币政策单一目标的条件 (5)三、货币政策多目标 (6)(一)多目标制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6)1、货币政策政策自身波动 (6)2、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增大 (6)(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对立矛盾 (6)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6)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6)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6)(三)多目标货币政策次优选择的实现 (7)四、中国货币政策 (7)(一)中国实行多目标货币政策的客观原因 (7)1、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之间的关联 (7)2、货币政策的多目标之间的平衡 (7)3、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7)4、中国国情需要执行多目标货币政策 (7)5、中国之行多目标货币政策需要注意的事项 (8)(二)中国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及其实现顺序 (8)(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8)(四)实现货币政策多目标次优选择 (9)五、总结 (9)参考文献 (9)摘要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的期望达到对宏观经济总体所能发挥的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主要项目目标的要求,然而完全的满足和实现在实际中又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一般各国都会以其中一项作为主要目标,发展快速和稳健的国家,都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或唯一目标。
我国国情特殊,经济情况复杂,而相应的货币政策执行体制还不是很成熟,在这一的情况下,执行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就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本文既对我国货币政策是执行单一目标制还是多目标制进行比对探讨。
分析货币政策单一目标和多目标的执行优势。
最后总结出合适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体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稳定币值;次优选择AbstractThe expectations of monetary policy is monetary authorities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o achieve the overall macroeconomic can play including economic growth, full employment, price stability and the balance of the four main project goal request, however, completely satisfy and implementation in practice,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so generally countries with one as the main target, develop fast and steady state, all the price stability as the first or the only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special economic situation was complex,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system is not very mature, and in this cas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s a single goal or multiple targets has become influenc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big problem, this paper is to perform a single monetary policy in our country both targeting or targeting for more discussion.Analysis of the single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objective edge.Finally summed up the appropriate monetary policy target system of our country.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Economic growth;Stable currencies.Suboptimal choice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概述(一)概念中央银行或者是政府为了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就叫做货币政策,特别指的是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1]。
用来达到特定的政策目标——例如,对通货膨胀的抑制、实现经济增长或者是完全就业。
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对银行最低准备金进行操作或者设置。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它们一个是从政策措施来讲的,另一个是从经济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二者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面。
(二)特征与分类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具备有长期性、可驾驱性和趋同性这些特征,从概念来说,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货币政策。
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中央银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者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了利率政策、信贷政策和外汇政策[2]。
广义货币政策指的是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3]。
(三)货币政策目标内容从实践上总结世界各国基本上将经济增长、维持物价稳定、金融稳定、保持就业率与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我国实行的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所以货币政策是围绕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高就业率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来设定的。
二、货币政策单一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内容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就是保存物价稳定,也就是保存币值稳定。
这一目标内容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采用,在以往一个较长时期内被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的国家中央银行执行着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使得其货币市值保持了稳定和低膨胀。
但是,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既通货膨胀目标制适用于平常时期,在遇到金融危机等市场短期失灵这一特殊时期就表现出其脆弱的一面。
(二)实施货币政策单一目标的条件在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的全球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在过去的经济学界比较认同央行瞄准“低通胀”这一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因为这可以避免其他政治因素影响货币政策。
并且周小川表示,要让货币政策单一目标发挥积极作用,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国际收支账户无需央行干预。
但是在我国,当国际收支账户出现巨额顺差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基础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来达到收支基本平衡。
但是顺差又是贸易政策、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4]。
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顺畅的,也就是央行调整政策利率,会传导长期利率,会刺激或抑制投资,最终影响增长和就业[5]。
但是,因为中国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所以是很难实现货币政策单一目标的,基于这两个原因,中国在货币政策工具的12345选择上不能仅仅依赖于价格工具;反而,通常需要使用数量型工具,而且在有些场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从实践检验的效果来看,单一目标制在兼顾物价和就业目标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从长期效果来看,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实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困难。
尽管存在着这样的困难,从选择性上来说,国家货币机制还是应当尽量的以单一目标既保持币值稳定为恰当,这点可以从全球货币流通最主要的美元为例,美国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但美国依然坚持货币单一目标机制的政策。
三、货币政策多目标相对于单一目标制,多目标制货币政策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理想化的构想,实际操作几何倍的难度递增。
从长期来看,物价的稳定和充分就业是互相矛盾的,在执行时候很难兼顾。
这一点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就可以看出来,充分就业和短期内通货膨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另外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来说多目标也产生更大的影响。
(一)多目标制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1、货币政策政策自身波动货币政策的最为直接的目标就是经济增长和稳定币值,就要根据市场需要而暂时予以一方的偏重,但这种偏重又不能被完全掌控,直接引发其它目标后果,而这个后果又会成为下一个政策目标的主要方向,既跷跷板模式,静态是平衡的,可一侧偏重便失去平衡,而政府需要在保持运动中的平衡将需要十分精密的力度掌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2、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增大近几年,无论是实行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的各国政府,其货币政策操作力度越来越大,操作频率也越来越高,客观的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效率,而且使得货币政策的弹性降低。
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货币政策,直观的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弹性与效率在降低,而且面对不断增长的居民储蓄及社会投资需求,货币政策很多时候显示出无奈。
(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对立矛盾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通常通货膨胀率升高会影响就业率,而在物价飞升比较快的时期仍然不影响充分就业,或者在失业率较高时期而物价还能维持稳定。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的表现形式和真实内在性质很多样化,出现通货膨胀率较高然而经济繁荣的情况也属于正常,上世纪后半页出现了许多这样的新兴国家;也可能出现经济增长缓慢但是物价稳定的情况,以美国为例,主要发达国家都在执行着稳定货币的政策。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在本国通货膨胀而别国相对物价稳定或者本国物价稳定而别国相对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产生过节收支的顺差和逆差。
(三)多目标货币政策次优选择的实现从眼前的客观现实来看,给货币政策设定多目标对货币政策会影响其有效性和独立性,但是对其的实现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怎样实现次优选择。
第一,对于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有轻重缓急,要因时而定。
要保持经济增长就必须接受适当的物价上涨,就要求货币政策目标兼顾经济增长与稳定币值。
对于实际操作来说,多目标中的各个单目标之间有些方面存在矛盾,有些必须平衡,有的时候必须进行选择取舍,这些目标不可能完全的一致,因此,在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上没有最优选择,只能是次优选择。
第二,不能将货币政策的本职工作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忘记,这也包含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必须有所作为。
货币政策本身控制的是引起经济增长过热的关键因素货币,所以对于通货膨胀是最为有效的,利率政策对于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刺激和调节作用是明显的,货币政策本身就可以直接调整利率,而且还可以调整利差来控制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