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及训练

合集下载

肌力训练技术与方法

肌力训练技术与方法
返回
第七页,共89页。
基本概念
10.等速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 又称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速度运动。 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调节外加阻 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预先设定速度进行运动。
11.肌肉长度-张力关系(muscle length-tension relation) 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能影响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肌力。 当肌肉收缩时肌肉处于适宜的预先拉长状态,才能产生最 大 肌力。肌肉收缩时初长度已处于缩短状态或过分拉长状态, 其收缩效果下降。
返回
第二十六页,共89页。
临床应用
适应证 5.骨关节畸形 6.脊柱稳定性差 7.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 8.内脏下垂、尿失禁
返回
第二十七页,共89页。
临床应用
禁忌证 1.全身有严重感染和发热不宜进行。
2.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 况。
3.皮肌炎、肌炎及发作期患者及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 或抗阻训练。
运动学概要
肩部肌群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 收缩使肱骨头紧压于关节盂从而防止半脱位; 脑损伤及脊髓损伤会引起这些肌肉的瘫痪; 这些肌肉瘫痪和上肢本身重力的作用易导致肩关节半脱位。
返回
第四十一页,共89页。
肘部和前臂肌群
运动学概要
屈曲: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三块肌肉收缩引起 伸直:肱三头肌收缩引起 前臂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收缩引起 前臂旋后:肱二头肌、旋后肌 、肱桡肌收缩引起 注:腕及手部肌群的运动学概要作为自学内容。
注: 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旋后肌略,作为 自学内容。
返回
第三十七页,共89页。
解剖学概要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级别与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的分级: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健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

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

初练者可以把哑铃的重量调到8到12RM的程度,每组做8到12个左右。

每组做完休息不超过一分钟,每个动作做完休息不超过2分钟。

做下面运动前先热身10分钟,可以小跑。

胸部:哑铃卧推4组
哑铃飞鸟4组
俯卧撑4组(数量20到30个)
肱二头肌:哑铃单臂弯举6组
弯举6组
腿部:深蹲6组
箭步蹲4组
提踵6组
肱三头肌:哑铃俯身臂屈伸4组
窄距俯卧撑4组
哑铃颈后臂屈伸4组
背部:宽、窄距引体向上各4组(尽量做10个以上)
哑铃划船4组
肩部:推举4组
前平举4组
侧平举4组
腹肌:仰卧举腿4组
腹肌每组做到力竭或者15到25个。

每组做完的休息时间为20
秒到30秒。

腹肌一周练3次左右。

一天锻炼胸肌、肱二头肌,第二天锻炼腿部、肱三头肌,第三天锻炼背部、肩部,第四天休息。

练四天一个循环。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等 领 域 的 应 用现 状 , 对 法 医学 领 域 的 应 用前 景 进 行 了展 望 。
关 键 词 :法 医学 ; 肌力; 综 述『 文 献 类 型1 ; 功 能评 定
中图分类 号 :D F 7 9 5 . 1
文献标志码 :A
d o 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4 — 5 6 1 9 . 2 0 1 3 . 0 1 . 0 1 3
点 实验 室 , 上海 2 0 0 0 6 3 ;3 . 南通 大 学 附属 医 院 , 江 苏 南通 2 2 6 0 0 1 ) 摘 要 :等速 肌 力 测 试 与训 练技 术被 认 为是 目前 最 为 先进 的肌 肉功 能评 定 技 术 ,是 一 种全 关 节 范 围的 连 续 动 态测 试 。 在 肌 肉功 能 评 定 方 面具 有 较 强 的针 对性 , 能客 观 、 量化 地 反 映 关 节 活 动 范 围 内的肌 力 情 况 。本 文 综 述 了等 速 肌 力 测 试 与 训 练技 术 的基 本 概 念 、 发 展 简 史及 影 响 因 素 . 阐述 了 该技 术 在 康 复 医 学 、 运 动 医学
法 医 学 杂 志 2 0 1 3年
2月 第2 9卷 第 1期

4 9・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黄 婷 婷 - 一 , 范 利 华 , 高 东 , 夏 睛 , 张 敏
( 1 . 华 东政 法 大学研 究生教 育 学院 , 上海 2 0 0 0 4 2 ;2 . 司法部 司法鉴 定科 学技 术研 究所 上海 市法 医学重
t i c l e r e v i e ws t he k e y c o n c e pt s ,b ie r f hi s t o r y o f d e v e l o pme n t a n d i n lu f e n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i s o ki n e t i c t e c no h l ・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

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等速肌力测试实验报告引言:肌力是衡量一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肌力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等速肌力测试,探究不同因素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并分析测试结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双臂肌力测试仪进行等速肌力测试。

实验对象为20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在20-30岁之间。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静态肌力测试和动态肌力测试。

实验一:静态肌力测试静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特定动作中的最大肌力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的静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静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俯卧撑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0次;在握力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35kg;在深蹲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实验二:动态肌力测试动态肌力测试是通过测量实验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动作的次数来评估其肌力水平。

实验对象进行了仰卧起坐、跳跃和引体向上的动态肌力测试。

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在动态肌力测试中的成绩,我们发现不同动作对肌力表现的影响同样是不同的。

在仰卧起坐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40次;在跳跃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50次;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实验对象的平均成绩为15次。

这表明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也是有差异的。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是有差异的。

俯卧撑、握力和深蹲等动作对上肢和下肢肌力的评估有着不同的作用。

2. 动态肌力测试相对于静态肌力测试,更能反映出肌肉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3. 个体差异对肌力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个体的体质和训练程度会导致肌力水平的差异。

结论:等速肌力测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估肌力水平的方法。

通过对静态肌力和动态肌力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动作对肌力的要求和表现,并为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等速训练技术讲解

等速训练技术讲解

峰力矩角度(AOPT): 指力矩曲线中峰力矩所对应的角度,代表肌肉收缩的最佳用力角度。 指定角度的峰力矩值:等速仪器可自动计算出关节活动中任意角度所对应的力矩值,一般可事先指定两个角度,目的在于比较两侧指定角度的力矩值。
峰力矩
峰力矩角度Biblioteka 等速肌力测试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指单位时间内肌肉的作功量,反映了肌肉作功的效率。等速肌力测试中,AP值与测试速度有关,即在一定范围内测试速度越快,AP值越大,说明测试中测试速度越快,肌肉作功的效率越高。
多关节运动模块
等速肌力测试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峰力矩peak torque ( PT)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牛顿·米(N·m) . 峰力矩体重比(PT/BW) 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缩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的个体或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
为何等速训练优于其他肌力训练方式
常用等速肌力测定训练设备
肌力测定为主设备 (配计算机系统) CYBEX(美国) Biodex (美国) IsoMed (德国) CON-TREX (瑞士) Moflex Kin-Com LID等等
肌力训练为主设备 (不配计算机系统) 不能获得力矩、关节角度变化等相关数据资料。 可进行肌肉的离心、向心、持续被动训练等。 BodygreenS06 BodygreenS1000
4、通过这样的等速运动可大幅降低因使用重量块进行的重力训练所产生加速度与减速度的运动伤害。 5、协助全身的肌肉训练、康复训练、身材体能的保持,特别针对脑损伤、脊髓损伤、骨关节等康复训练者、中老年人及慢性关键炎患者设计的肌力训练器材。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浩天揽云FBI 2008-10-07 11:00:16 回复在康复后期需要通过等速测试来判断康复情况,很多断友有疑虑,整理小文如下,仅供参考,敬请指正!1 等速运动的定义及特点等速运动是指在关节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一旦预先设定,无论受试者肌肉收缩产生多大的张力,肢体的运动始终在某一预定的速度(等速)下进行,肌肉张力大小的变化并不能使肢体产生加速或减速(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在等速运动过程中,等速仪器提供一种与肌肉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

这种顺应性阻力使肢体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

由于等速运动时,肌纤维伸长或缩短,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类似等张收缩。

而肌肉收缩时因阻力可变,在每个角度都能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张力,又类似等长收缩。

因此,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张和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优点。

但也有人认为,等速运动提供的动作较简单局限,与肢体运动时的自然动作有一定差距,在肌肉测试和训练中存在一定的局限。

2 等速肌肉测试的临床应用传统的等长肌肉测试仅反映关节运动中某一角度肌力的大小;等张肌肉测试只能反映关节运动过程中最弱的肌力。

而等速肌肉测试可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力矩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作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功能的测试,上述各项参数经等速仪器的计算机处理后,可作为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

弥补了前两种肌肉测试方法的缺陷。

等速肌肉测试作为一种新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评定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不少学者运用测试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进行等速测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等速肌肉测试的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各项测试数据中,峰力矩(PT)值的可信度最好,总功(TW)和平均功率(AP)中等,而肌肉耐力略低。

肌肉向心收缩测试的ICCs值高于肌肉离心收缩。

等速肌力训练

等速肌力训练
等速肌力训练
等长、等张和等速肌力训练优缺点
等长肌力训练优点:
不伴关节活动,适用于关节活动度受限或肢体固定 具有防止肌萎缩、消肿、刺激本体感受器的作用 操作简便,方便于床上或家中运动 花费少
等长肌力训练缺点:
缺乏关节活动,对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少 仅增强在训练角度下及其周围约20°的静态肌力,
肉的早期训练 可提供反馈信息,进行最大或次大肌力收缩练习 可作全幅度及短弧度练习
1
等速运动肌肉遇到顺应性阻力
关节和肌肉 的杠杆作用
力 矩
关节活动度
等长、等张和等速肌力训练优缺点
等速肌力训练缺点:
训练花费时间较多 需要受过培训的操作人员 仪器费用较高,不易普及
等速肌力训练一般原则
肌力较弱(3级)时,利用CPM作被动 活动 肢体能对抗重力时,开始进行等速训练
等长、等张和等速肌力训练优缺点
等张肌力训练缺点:
活动范围内阻力矩与最大肌力矩不一致 训练开始时受惯性力量影响 训练时较强肌可能代替较弱肌群收缩 对关节痉挛、关节内伤病、运动时疼痛者不
适宜 不易进行不同运动速度的训练
等长、等张和等速肌力训练优缺点
等速肌力训练优点:
提供顺应性的阻力,始终最大肌力,提高训练效率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可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 提供不同速度训练,适应日常功能和竞技运动需要 在CPM装置下可进行3级以下肌力运动,有利于肌
短弧等速肌力训练:限定运动活动范围,选择 “疼痛弧”的两侧进行等速肌力训练
一般采用慢速及中速(如60°/s ~150°/s )进 行训练
见下图
短弧等速肌力训练示意图
力 矩
关节活动度
4、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
原理:等长肌力训练具有生理溢流作用 训练目的: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群都能

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等速肌力使用方法等速肌力是一种训练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在进行等速肌力训练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方法,以确保训练效果最大化。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等速肌力使用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训练技巧。

一、均匀加速法均匀加速法是等速肌力训练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需要保持一致的速度进行肌力训练。

首先,选择合适的训练重量,将其固定在器械上。

然后,通过肌肉的协调运动,使器械保持均匀的加速度,将重量抬起并放下。

在进行训练时,我们要注意保持身体的稳定,不要用其他肌肉群来帮助完成动作,以充分发挥目标肌肉群的力量。

二、等速动作法等速动作法是一种更高级的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需要保持动作的稳定和平衡,以确保重量的运动速度始终保持一致。

在进行训练时,我们要尽量避免突然加速或减速的情况发生,保持动作的稳定性。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训练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增强肌肉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

三、重力平衡法重力平衡法是一种相对较难的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重力平衡点,使器械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衡。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训练重量,并将其固定在器械上。

然后,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重心,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器械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衡。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锻炼肌肉的平衡感和控制能力,提高肌肉的整体稳定性。

四、配重调节法配重调节法是一种适用于不同肌肉群的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配重的方式来调整训练的难度。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训练重量,并将其固定在器械上。

然后,根据个人的训练需求,逐步增加或减少配重,使训练变得更具挑战性。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肌肉力量水平和训练目标,进行个性化的等速肌力训练。

五、逐渐增加重量法逐渐增加重量法是一种适用于提高肌肉力量的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需要逐渐增加训练重量,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首先,选择一个适中的训练重量,并将其固定在器械上。

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

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BTEPrimusRS第一部分:等速相关理论简单回顾1、定义:等速运动训练是运用特殊设备让速度恒定,阻力是随使用者施力大小改变的,因此等速训练具有其他阻力训练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运动过程中不管你的力量有多大或多小其运动的速度一样维持不变,然而肌肉在等速的情况下收缩训练,等速训练的这种特性可以增强肌力、肌耐力、和爆发力,并且绝对的安全,是现今在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界公认最安全也是最有效的肌力训练方式。

2、与等长和等张的比较:等长训练等长训练是指在肌肉两端(起止点)固定或超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肌肉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

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

这种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收缩又称为“等长收缩”等长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快,用时少。

训练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动作时所选用的角度。

如某块肌肉某个部位比较薄弱,那就应选择好练这薄弱部位的最淮动作角度进行超负荷训练。

每次训练课一个部位的肌肉应反复进行等长收缩1一5次,然后休息2一3分钟,休息时可练其他部位的肌肉,因等长训练时间较短,消耗能量相对较少,不易发生酸疼。

每周进行一次正规的等长训练就能保持增长的力量。

等长训练可引起血压增高,因此高血压、心脏病及动脉硬化者一般不宜进行等长训练。

等张训练肌肉长度缩短张力不变的收缩训练,称为等张训练。

每次训练课一个部位的肌肉应以最大重量进行3旬4组的练习,每组做166次。

负荷标准是以能重复的最多次数(RM)来表示。

一个RM指尽全力只能举一次的重量;两个RM指尽全力只能举两次的重量。

依此类推。

显然,RM越小,重量越大。

实践证明,用次数少、接近最大重量的练法最能增长力量,也最能长肌肉。

等张训练一般比等长训练时间长,消耗的能量多,易使人疲劳,引起肌肉酸痛。

因此,等张训练后需要较长的时间休息恢复。

等张训练要先练大肌群,若先练小肌群,身体疲劳了,再练大肌群效果就不会好。

等速训练动作速度不变,器械的阻力与练习者用的力量成正比,保证动作过程中肌肉始终受到最大的负荷刺激。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黄婷婷;范利华;高东;夏晴;张敏【摘要】Isokinetic technology in testing and training is the most advanced practical technique in the evaluation of muscle function. This method is a continuous dynamic test in the full range of the joint motion which has strong pertinence at the aspect of assessing muscle strength,and is an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reflecting each point's muscle strength in the range of the joint mo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key concepts,brief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sokinetic technology in testing and training,introduces the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ort science,etc.,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exploration in forensic science.%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先进的肌肉功能评定技术,是一种全关节范围的连续动态测试,在肌肉功能评定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客观、量化地反映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肌力情况.本文综述了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及影响因素,阐述了该技术在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对法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法医学;肌力;综述[文献类型];功能评定【作者】黄婷婷;范利华;高东;夏晴;张敏【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上海200042;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3;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3;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3;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3;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1肌力检查有助于诊断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恢复情况,尤其对评定周围神经疾病或损伤所致的肌力下降十分重要,在神经科、骨科、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和法医学鉴定等领域运用广泛。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简介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简介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简介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一、等速肌力训练的定义及原理1.定义: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即在预定角速度的前提下,利用专门的仪器,根据关节活动范围中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使瞬间施加的阻力与肌力相对等,整个关节活动只能依照预先设定的角速度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的阻力仅使肌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运动角速度的大小。

2.等速运动测定仪及其测定原理等速运动测定仪即为可实现上述等速运动的专门仪器,其核心部分是肌力感应系统和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3.与生理肌肉收缩运动的比较传统的肌肉生理收缩运动分为等长收缩运动和等张收缩运动两大类。

等速运动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活动中任何一点的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因此在肌力评定和训练上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

二、等速肌力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适应症: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高者各种原因(骨折术后、关节切开引流术后、制动时间过长、人工韧带置入者等)所致关节活动受限者肌力下降者、关节炎术后、骨折术后、脊髓损伤患者、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健康人群力量训练、运动员训练、肌源性肌无力。

禁忌症:失稳,局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急性肿胀,急性拉伤,急性扭伤,严重疼痛、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滑膜炎或渗出,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三、等速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1. 注意仪器的正确操作在测试前必须先进行校准:操作应按各种类型的等速运动测定仪随机说明书进行:应对仪器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

2. 测试时的注意事项测试前应正确摆放患者体位,近端肢体应良好固定,防止产生替代动作;测试前应告知患者正确地按照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必要时可给予3-5次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进行双侧同名肌群肌力比较时,应以先测定健侧、后测定患侧的顺序进行,以利于双侧的比较;测试中可适当给予鼓励性指令,以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从而获得最大肌力;进行含离心收缩的测试时,要注意重复次数,避免次数过多产生延缓性肌痛现象。

2等速肌力测定与训练

2等速肌力测定与训练
速度慢到极限为0时, 就产生了最大力矩, 即最大等长力量
0
Muscle Force
速度与力距成反比
Velocity of Contraction
(三)力量控制精度测试: (force control accuracy test) 作重复的次大强度收缩运动若
干次,观察力矩曲线的匀称性, 可作为运动协调性的评价指标。
五 测试方案的选择
速度 肌肉收缩方式
慢速 中速
快速
(一) 慢速测试:<60°/s 测试肌肉的力量 分析动作中的薄弱环节 重复4—6次
(二) 快速测试:>180°/s
测试肌肉的耐力 重复20-30次
速度与力矩的关系
速度越高力矩越低, 反之速度越低力矩越高
F1
速度快到无限时,就无 法完成动作,力矩为0
与相应的肌力改变相匹 配,从而使预定的角速 度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 保持恒定
(二)等速运动仪特点
提供肩、肘、腕、髋、膝、踝和腰背等多个 部位、多个功能动作的肌力测试
提供多种形式的肌力测试
提供多种力学参数, 是目前评定肌肉功能、 研究肌肉力学特性的 最佳方法(峰力矩值、 功、力矩加速能等)
提供临床上对各种疾患的 肌力量化测定(关节稳定 性、肌腱韧带损伤等)
4. 提高力量阶段 等速,等张,被动,离心反馈模式下适当 的测试和训练,恢复肌肉力量和耐力
5. 恢复功能阶段 等速向心/向心,等张模式下,进行功 能,本体感觉,加/减速训练
6. 完全恢复阶段 使用所有五种模式,完全提高和恢复 关节肌肉力量和神经肌肉控制
康复治疗“力量评定、训练”的内涵
文化程度、精神心理状态 3、操作者:操作熟练规范程度,方
案,等
八、等速训练

等速肌力训练促进下肢骨损伤后肌力的恢复

等速肌力训练促进下肢骨损伤后肌力的恢复
我们采用等速肌 力测试 技训 练系统 , 对于 下肢骨 等骨折 的病 人 进行悻屈肌及伸肌 功能评价硬肌 力训 练取得 较满 意的疗效 . 现 总结 如 下 ,
1 资料 与 方法 1 1 对 象 .
下肢骨损协患者 l . 1 例 , 3 . 4例 男 l 女 例 年龄 8 0岁 。 ~7 平 均 3. 46岁, 均为 单侧 下肢骨 损 伤 、 股骨 骨 折 7例 , 骨 骨 折 2 腔 例、 股骨 髌骨骨折 2 , 例 殷骨 、 腓骨骨 折 1 , 骨 、 骨 、 骨 例 股 腔 腓 骨折 2 。肌 力训练平均 时间为术后 6个月( ~1 个 月) 倒 1 2 。 1 2 肌 力 剥 试 及 训 练 仪 器 .
采用 C |x30型 等 逮 肌 力 l y 一3  ̄ 试及 训 练 系统 ( u e L t xk u R no o aN Y r) okr m 、 o 进行膝屈伸肌力测试及 肌力训练  ̄ k
※: 惠侧 训 练 前 后 比较 尸<00 5
1 3 测 试 方 法 及 指 标 .
患者取坐位 于测试椅 上 、 屈髋屈膝 .测试前 , 对测力系 统进行常规标定 一测试速 度为 慢速 (0/) 中速 (8 s 和快 6 ̄s 、 1  ̄/) 速(0 ̄s三种 。测 试顺 序 为慢 速 、 30/1 中速和快 速肌 力测 试。每 种测 试速度为 1 , 组 每组测试前先进行 4次亚极量 屈伸膝作 为 准 备活动 , 然后 尽全力屈伸 晦 . 中慢 中速测 试时各屈伸膝 4 其 次、 快速测试共 屈伸 膝 3 o次:每组 测 试 间隙应 在 如 s 上 测试 指标为峰 力矩 、 均功率等 平
AU. 0 2 r o
49 3
文草 号:0 l 44m J (9—2 编 】【_ 0 ( M5 0 D3 4  ̄ 0

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等速肌力使用方法

等速肌力使用方法等速肌力训练是一种通过保持一定速度进行肌肉锻炼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耐力和促进肌肉发展。

本文将介绍等速肌力使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的等速肌力训练器械等速肌力训练可以使用各种器械,如等速跑步机、等速划船机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械非常重要,应考虑自己的体力水平和锻炼目标。

初学者可以选择较简单的等速跑步机,而有经验的运动员可以选择更具挑战性的器械。

2.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在进行等速肌力训练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非常重要。

首先,保持躯干挺直,避免上身前倾或后仰。

其次,保持肩膀放松,不要用力挤压颈部或肩膀。

同时,注意保持肌肉的放松状态,不要过度紧张。

最后,注意呼吸,保持稳定的呼吸节奏。

3.控制速度和时间等速肌力训练的关键在于保持一定的速度进行锻炼。

开始时,可以选择较慢的速度,逐渐增加难度。

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

根据自己的体力水平和锻炼目标,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包括每次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4.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强度等速肌力训练是一个逐步提高强度的过程。

开始时,可以选择较低的强度和短暂的时间进行锻炼,然后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

这样可以避免肌肉过度疲劳或受伤。

要注意听从自己的身体信号,如果感到疲劳或不适,应及时停止锻炼。

5.注意休息和恢复等速肌力训练是一种高强度的锻炼方式,需要给身体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在每次锻炼后,要适当休息,让肌肉得到充分的修复和生长。

同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支持肌肉的生长和恢复。

6.定期评估和调整等速肌力训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定期评估和调整锻炼计划。

通过定期评估,可以了解自己的进展和改善情况,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可以增加锻炼的强度、时间或次数,也可以尝试不同的锻炼器械或方法,以保持锻炼的效果和兴趣。

总结起来,等速肌力训练是一种通过保持一定速度进行肌肉锻炼的方法。

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选择适当的器械,控制好速度和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强度,注意休息和恢复,定期评估和调整锻炼计划。

等速肌力测试

等速肌力测试

解读报告 结合临床

等速肌力测试在等速仪器提供的恒定速度和顺应性阻 力条件下,可测试关节运动中任何一点的肌肉输出 的最大力矩值,同时等速肌力测试还可获得肌肉做 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数据,并且一次测试可 同时测得主动肌和拮抗肌两组肌力,可了解拮抗肌 群间的平衡情况。因此。等速肌力测试要优于传统 的等长肌力和等张肌力测试方法。


步骤14. 按下“OK”以保存速度并返回到评估设置。 新的速度设置将出现在屏幕的中间。 要编辑速度: 再次按下“Set / Edit Sets and Speeds(设定/编 辑设置和速度)”按钮。在设置和速度对话框,按 下想要修改的速度并单击“Edit(编辑)”按钮。 您现在可输入新的速度。按下“OK”以确保您做 的改变并返回到评估设置。“按下Cancel(取消)” 将使您返回评估设置,但将废弃最近的设置和速率 改变。
பைடு நூலகம்




步骤4. 在屏幕右下角的设置/速度列表框中单击或 按下第一项待执行设置。 步骤5. 为了使患者逐渐适应试验,电击右下方的 “Start(开始)”,开始实践测试。 步骤6. 因为等动力的方式要求指定活动量程,设置 /编辑ROM对话框将出现。 单击“Set BOR(设置 BOR)”并指示患者将工具移至要求量程的起点。 单击“OK”保存该位置 接下来,按下“Set EOR(设置EOR)”按钮,并让 待试验的对象交工具移至量程的终点。 单击“OK” 保存该位置。指示患者将其手从附件移开–手将移 回起点位置。



步骤7. 试验现在将开始。向试验对象说明,附件必 须移动通过将计为有效rep的运动的全程。 患者施加的力将以两个垂直的黑色点线之间的彩色 线表示(图4)。这些垂直的表明为试验设定的活 动范围的边界。白色图示区按照您在评估设置中为 “Side 1(侧1)”和“Side 2(侧2)”输入的侧 和功能标记。 全部重复动作完成时,每项设置将停止。 (如果执行一项比较评估,并且将对患者的另一肢 实施实践试验,按下“Test 2(试验2)”按钮, 让患者用另一肢抓住附件并重复步骤5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等速肌力训练
收费
等速肌力测定次96 全额支付等速肌力训练次45 全额支付
实验对比疗效
观察等速肌力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
方法41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试验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等速肌力训练.结果训练后试验组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积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膝关节伸屈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有明显改善.
目的:研究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
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5例,均给予神经促通技术及有氧运动训练;A组配合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即屈肘角速度为210°/s,伸肘角速度为60°/ s,10个肘屈伸动作为一轮,每日3~4轮,每周3次.治疗前后使用BIODEX Ⅲ等速仪检测2组患者肘屈伸的各生物力学指标;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各生物力学指标2组均有改善,A组明显优于B组(P<0.05);FMA积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组高于B组(均P<0.05);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2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可作为偏瘫患者上肢肌力训练的备选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