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在免疫抗原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
免疫学研究中的抗原识别与特异性
免疫学研究中的抗原识别与特异性抗原是机体中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包括细胞表面分子、蛋白质、多糖、脂类等。
在生物体中,抗原是非常广泛的存在,包括自身抗原和异己抗原。
自身抗原是指人体内自身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外来抗原则是指来自自己以外的物质。
抗原识别与特异性是免疫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免疫系统如何区分自身抗原和异己抗原,如何识别不同种类的抗原,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抗原识别抗原识别是免疫系统中最为基本的反应,是免疫系统区分自身和异物的重要机制。
抗原识别一般通过免疫细胞表面的识别分子,即受体来实现。
受体是一种膜蛋白,有着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在人体中,大部分免疫细胞都有着自己的受体,用于识别抗原,从而发挥免疫反应的功能。
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有不同的受体。
例如,B细胞有着能够识别特定抗原的B细胞受体,而T细胞则有着T细胞受体。
B细胞的受体是一种通过基因重组形成的分子,可以根据所接触到的不同抗原的特点进行变异。
T细胞受体也是一种膜蛋白,具有高度多样性。
它们通过识别抗原上的肽段来进行特异性的识别。
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特异性是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础。
一般来说,免疫应答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虽然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识别受体和分子,但都拥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础特性,即只与特定抗原发生反应。
在体液免疫应答中,多能引发产生针对抗原的抗体。
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它会绑定特定的抗原,从而拦截、破坏抗原。
这种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免疫应答被称为体液免疫应答。
与免疫系统的其他反应一样,产生一个特异性免疫应答需要通过抗原识别和处理来实现。
免疫系统将抗原分解成肽段,并将这些分子展示在免疫细胞表面,使得这些T细胞和B细胞能够进一步识别它们。
之后,免疫系统会迅速产生特定的抗体,这些抗体将与抗原发生结合,从而中和或去除抗原。
抗原特异性的形成抗原特异性的形成是通过T细胞和B细胞在识别抗原的过程中,进行信号传导和反应选择而实现的。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动物微生物课件)
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 二次免疫
抗原
直接刺激
B细胞 吞噬细胞 呈递抗原 T细胞 淋巴因子
摄取、处理
特异性结合
记忆细胞
增殖 分化 二次 应答
浆细胞 分泌
抗体
三、体液免疫应答特点 •1.BC对TD-Ag的免疫应答特 点 大多数天然蛋白
质抗原都属于 TD-Ag,TD-Ag刺 激B细胞发生免 疫应答必须有Th 细胞辅助,如动 画所示。
产生效应方式 抗原类型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 原结合
宿主细胞外的病原体 和毒素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 触,使靶细胞破裂, 释放淋巴因子
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 细胞、癌细胞和异体 细胞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
•各自有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T细胞 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在病毒感染中,体液免疫可阻止病毒的 血行播散,要彻底消灭病毒却需依赖细胞免疫。
感应阶段(Ag识别阶段):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递呈和特异性识别。 反应阶段(增生分化阶段):指免疫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后传递活化 信号,自身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 效应阶段:引发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效应。
三、免疫应答结果
抗原进入机体与免疫细胞作用,可能产生3种结果: 1.正常免疫应答: 机体建立特异性免疫,对机体起免疫保护作用。 2.免疫耐受: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原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 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 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遭破坏或对致病抗原(如肿瘤抗原或病毒 抗原)产生耐受,均可导致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 3.病理性免疫应答: 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变态反应), 对机体造成免疫损伤。
4.2特异性免疫(讲义)-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讲系列(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2 特异性免疫知识点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知识点2:体液免疫 ★★★1. 概念:B 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因此这种主要靠 抗体 “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 基本过程(1)B 细胞活化:通常情况下,B 细胞的活化需要 病原体 与B 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 辅助性T 细胞 传递的第二信号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 细胞因子 的作用。
(2)抗体的作用: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 循环 并与特定 病原体 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一些病原体直接接触病原体 摄取 抗原呈递细胞 传递 辅助性T 细胞 结合 B 细胞 增殖分化 记忆B 细胞 浆细胞 增殖分化产生分泌 抗体结合病原体 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吞噬消化),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B细胞的特异性和多样性: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人体内B细胞的种类在109以上,至少可以产生109种独特的抗体,可以识别自然界存在的种类繁多的病原体。
3.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可以长时间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新的记忆B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导致人或动物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如图。
【微点拨】➢记忆细胞能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其能够长期保留对相同抗原的记忆。
【典例1】(2022秋•即墨区校级期末)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C.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从而抑制病菌的繁殖D.免疫细胞清除进入机体的麻风杆菌【分析】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的特有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 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选择题(17)免疫调节__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巧刷高考题型
选择题(17)免疫调节——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巧刷高考题型1.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前体细胞不同,成熟场所也不同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C.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侵入内环境中的病原体D.DNA疫苗注入机体后不能直接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一段时间后患者可自愈。
EBV是一种DNA病毒,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其DNA在受感染的细胞内呈线性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或呈环形游离于宿主细胞DNA之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EBV侵入了B淋巴细胞,则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B.被感染后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会引起效应T细胞的免疫应答C.采用EBV特异性抗体检测和借助PCR技术进行EBV的核酸检测都可以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方法D.注射免疫球蛋白或口服干扰素对该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3.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通过识别、结合并裂解靶细胞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效应T细胞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人体初次接触抗原不能产生记忆细胞4.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因抗击血源性丙型肝炎(即由输血造成的丙型肝炎)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RNA病毒。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丙型肝炎病毒虽然属于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通过输血引起的对HCV的免疫反应既有非特异性免疫又有特异性免疫C.利用抗体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HCV,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的原理D.为获得较多的病毒用于实验,实验室可利用动物血清来体外培养HCV5.向某哺乳动物体内按一定方式注射m抗原和n抗原后,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应答过程,并评估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因其免疫系统与人类相似度较高。
2. 抗原制备:选择一种常见的抗原,如牛血清白蛋白(BSA),通过纯化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抗原溶液。
3. 免疫程序: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抗原溶液,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
4. 免疫指标测定:采集小鼠血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测定血清中特定免疫球蛋白(如IgG、IgM)的水平。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免疫应答:实验组小鼠在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迅速启动,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对照组小鼠未注射抗原,免疫系统无明显应答。
2. 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如IgG)的水平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这表明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系统成功识别并产生了针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3. 免疫细胞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免疫细胞的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细胞活性较高,表明其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增强。
4. 免疫记忆效应:在实验组小鼠中,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形成了对抗原的记忆效应。
再次注射相同抗原时,免疫应答更为迅速和强烈。
而对照组小鼠未形成明显的免疫记忆效应。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在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些实验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究免疫系统对不同类型抗原的应答差异,以及免疫细胞的分化和调控机制。
此外,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和单细胞测序,深入研究免疫系统的细节和复杂性。
肺炎支原体的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
激光生物学报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Vol. 30 No. 2Apr. 2021第30卷第2期2021年4月肺炎支原体的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刘 瑶1,2,廖国阳1,2*(1. 昆明医科大学,昆明 650550;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昆明 650118)摘 要:人肺炎支原体(MP )是一种细菌性病原体,是全球公认的导致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因。
MP 是一类能够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细菌个体和基因组都最小的病原体。
它能引起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症状,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肺外感染及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耐药菌株或多重耐药菌株的感染,将更加剧这一因素的危险性。
从病原生物学的方向对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制、诊断治疗现状和疫苗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MP 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致病机制;黏附机制;诊断;疫苗中图分类号:Q 9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7-7146.2021.02.004A Review of the Pathogenic Biology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LIU Yao 1, 2, LIAO Guoyang 1, 2*(1.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50, China; 2. Institute of Medic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Scienc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Kunming 650118, China)Abstract: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is a kind bacterial of human pathogen, which could cause primary atypical pneu-monia in the worldwide, as well know. According its bacteria size and genome size, MP could be defined as a smaller patho-genic bacteria, which caused both upper and lower human respiratory infections. The patients infected MP are also accompanied by various extra-pulmonary infections and other different severe comorbidites. If they are infected by drug-resistant strains or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they are su ffered from higher risk. This review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MP, the progress on it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vaccine studies, 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its contro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Key words: Mycoplasma pneumoniae ; pathogenesis; adhesion; diagnosis; vaccine(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 , 2021, 30(2): 117-122)收稿日期:2020-11-12;修回日期:2020-12-24。
动物免疫技术实验报告
动物免疫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免疫技术,研究动物体内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免疫后产生的抗体特性,为进一步的免疫学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g。
2. 抗原:纯化的蛋白质抗原。
3. 佐剂:弗氏佐剂。
4. 免疫试剂:PBS缓冲液、EPPENDORF移液枪、离心管等。
5. 检测试剂:ELISA试剂盒。
实验方法:1. 抗原制备:将蛋白质抗原与弗氏佐剂混合,制备成免疫原。
2. 免疫程序: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在第0天和第14天分别进行皮下注射免疫原,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的PBS缓冲液。
3. 采血:免疫后第28天,对小鼠进行心脏采血,分离血清。
4. 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浓度和活性。
实验结果:1. 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通过ELISA实验得到了验证,显示出良好的免疫效果。
3. 实验组小鼠在免疫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免疫原的安全性良好。
实验讨论:本实验通过动物免疫技术成功诱导了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为研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实验中使用的弗氏佐剂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增强剂,显著提高了免疫效果。
此外,通过ELISA方法对抗体的检测,进一步证实了免疫原的有效性和特异性。
结论:动物免疫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免疫应答的方法,本实验成功地诱导了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为免疫学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抗原和佐剂的组合,以及免疫程序的优化,以提高免疫效果和疫苗的保护力。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免疫学基础与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 王五, 赵六. 动物免疫技术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 34(2): 123-128.实验日期:2024年4月21日实验人员:XXX指导老师:XXX[注:以上内容为示例文本,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需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调整。
(新高考)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第8单元 第7课时 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 新人教版
第7课时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的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考点一免疫失调与免疫学的应用1.过敏反应2.自身免疫病3.免疫缺陷病(1)原因: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叫作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源于选择性必修1P79“思考·讨论”:(1)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HIV侵染人体细胞时,进入细胞的并不是只有其RNA:HIV是一种囊膜病毒,通过囊膜和宿主细胞膜融合,使囊膜内包括蛋白质外壳在内的所有物质被吞噬进入细胞。
(3)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的变化图中的A、C阶段分别说明什么问题?提示A阶段说明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C阶段说明辅助性T 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4)为什么免疫系统能成功地抵御大多数病菌,却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提示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辅助性T细胞,当辅助性T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考向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1.假性过敏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在临床上的症状类似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红肿、刺痛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下列关于假性过敏的描述,错误的是( )A.假性过敏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B.患者的血液中浆细胞数量不会显著增多C.患者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D.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就能诱发假性过敏答案 D解析由于假性过敏反应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所以浆细胞数量不会明显增多,B正确;患者出现了类似过敏反应,所以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C正确;假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不是受到外界过敏原刺激产生的,D错误。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
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
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
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实验过程: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实验一:免疫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实验一:免疫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
二、目的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材料:家兔,小鼠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三、方法和步骤1、动物编号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
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
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2、动物抓取及注射按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
免疫体液免疫实验报告
免疫体液免疫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免疫体液免疫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免疫体液免疫是指通过注射病原体抗原,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实现对某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 人工合成抗原或从宿主体提取抗原。
- 获得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兔子。
- 注射抗原给实验动物,诱发机体生成特异性抗体。
2. 免疫动物制备- 将实验动物注射抗原剂量,观察实验动物产生的免疫反应。
- 采集实验动物产生的抗体,如小鼠产生的抗体可以通过小鼠尾静脉血采集。
3. 发酵抗体产生- 将采集到的抗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
- 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法分离抗体。
4. 抗体纯化- 使用离心、凝胶过滤或质谱等技术纯化抗体。
实验结果:- 实验动物注射抗原后,观察到动物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 通过分离和纯化,得到高质量的抗体。
实验结论:通过免疫体液免疫实验,成功地从实验动物的血液中获得了特异性抗体,实现了对特定病原体的治疗和预防。
这证明了免疫体液免疫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免疫体液免疫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免疫体液免疫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技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而实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实验过程中,我更加熟悉了抗原的选择、免疫动物制备和抗体的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
同时,我也意识到抗体的质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验中需要谨慎操作和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提高了实验技术水平,还了解了免疫体液免疫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免疫体液免疫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我国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定)概要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黎晓敏 教授
前
言
佐剂是先于抗原或同时注射于动物体内,能非
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 而本身并无抗原性,不能引起免疫应答反应的物质, 又称免疫佐剂(immuno-logic adjuvant)或免疫增强剂
1.1 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是免疫刺激性佐剂; 如:单磷脂A(MPL):与抗原提呈细胞的TLR4相互作用,
导致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
细菌DNA:对于免疫细胞有直接的免疫刺激作用 三萜配糖(皂角苷):通过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发
挥作用
另一类是抗原输送系统。
2018/11/14 6
1.2 根据其性能差别分为:
③黏膜免疫不仅能有效的诱发黏膜免疫,同时又诱发系统免疫 应答。
2018/11/14 20
黏膜免疫佐剂的重要性:从黏膜途径投入的抗原物质, 特别是可溶性抗原通常并不会诱导出所期待的黏膜免疫反应, 因此需要安全有效的黏膜疫苗佐剂来提高黏膜疫苗的效力。
目前报道的最效的黏膜免疫佐剂是CT、LT,它们能促 进和增强许多不同的细菌和病毒抗原的免疫原性,但是所造 成腹泻性不良反应,使得它们不能应用于临床。只有通过基 因突变产生的无毒性或减毒CT、LT以及CAP则可作为安全有 效的黏膜佐剂。动物细胞因子、CPG序列、微生物及其代谢 产物是目前常用的黏膜佐剂。
2.1.2 结构重组、表位暴露使抗原分子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抗原分子的易接近性 (accessibility) 是决定该抗原分子免疫原性 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加强抗原递呈、激活抗原提呈细胞系统(APCs)、 促进 APCs 对抗原摄取、加工和递呈作用。
2023北京高二(上)期末生物汇编:免疫学的应用
2023北京高二(上)期末生物汇编免疫学的应用一、单选题1.(2023秋·北京东城·高二统考期末)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某种灭活的病毒疫苗正式投入市场前,研发人员采用四种不同方案对人群进行接种,并在接种后第0天、第28天检测人体产生抗体情况,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本实验,选择方案3进行疫苗接种的效果最佳B.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的灭活病毒疫苗相当于抗体C.注射灭活病毒疫苗可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接种两次疫苗效果好于一次是因为机体会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2.(2023秋·北京丰台·高二统考期末)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易引发女性宫颈癌。
目前上市的HPV疫苗大部分是以HPV的衣壳蛋白制备的。
我国自主研制的HPV疫苗是首个由发展中国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获世卫组织认可的疫苗。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HPV疫苗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B.HPV疫苗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C.HPV侵入人体可能引起细胞发生基因突变D.HPV疫苗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3.(2023秋·北京丰台·高二统考期末)RNA疫苗是目前预防新冠病毒的第三代疫苗。
RNA疫苗的基本原理是将控制新冠病毒抗原蛋白(S蛋白)合成的RNA导入人体,在体内表达出S蛋白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制备RNA疫苗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新冠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离开活细胞不能增殖B.RNA疫苗包裹在纳米脂质体颗粒中可避免人体RNA酶的水解C.RNA疫苗能直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D.相比灭活疫苗,注射RNA疫苗产生的抗体种类较少4.(2023秋·北京海淀·高二统考期末)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常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B.白细胞可识别“非己”的HLA发起攻击而引发免疫排斥C.活化的B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裂解来自供体器官的细胞D.使用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5.(2023秋·北京通州·高二统考期末)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易引发女性宫颈癌。
兽医免疫学06.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 初次应答
动物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也就是某种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引 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初次应答。
初次应答有以下几个特点: A. 具有潜伏期: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在一定时期内体内 查不到抗体或抗体产生很少,这一时期称为潜伏期。 B. 先IgM后IgG: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可在几 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接着才产生IgG,即IgG抗体产 生的潜伏期比IgM长。 C. 总量低维持短: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较低,维持时 间也较短。其中IgM的维持时间最短,IgG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Ir)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有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参与,并在遗传基因的调控下进 行,它包括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 疫应答。便于理解,一般将免疫应答的发生过程认为地分为三 个阶段:
致敏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这三阶段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且目前还有很多环节尚未 清楚。
兽医免疫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绪论 抗原 免疫系统 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变态反应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防治技术
第六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
3.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T淋巴细胞借助其表面TCR识别抗原多肽-MHC II分子; B淋巴细胞借助其表面SmIg识别TI抗原和TD抗原。
(二)反应阶段 又称增殖与分化阶段,此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在深化中提能] 1.明确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2.“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一 产生抗体 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
(3)仅图示实验能否充分证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有记忆 T 细胞?请说明理由。不__能__,__因___为__缺__少__不__移__植__脂__肪__组__织__的__直__接__感_ 染__病__原__体__的__对__照__组__。
[在深化中提能] 1.归纳总结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学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必明 1.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 的特异性免疫。 2.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 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B 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
直接与 B 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 T 细胞表面的 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 B 细胞结合。另外还需要细胞 因子的作用。 2.记忆 B 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 后的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 3.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会发生变化, 细胞毒性 T 细胞能识别变化的信号。在细胞免疫过程中, 靶细胞、辅助性 T 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 T 细胞活化过程。
2.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 T 细胞会储存在脂肪 组织中。研究人员进行了有关实验,过程如下图:
(1)实验鼠 B 不患病是 非特异性免疫 和 特异性免疫 共同 作用的结果。
必刷15 机体的免疫调节与疫苗的研发(共26题)-2023年高考生物必刷题(原卷版)
必刷15机体和免疫调节与疫苗的研制高考题目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
2..(2020·新课标Ⅲ·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3.(2019·全国卷Ⅲ,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
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表。
小鼠分组A组B组C组D组初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再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抗原甲抗原乙(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_。
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专题题型归纳解析—生命活动调节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专题题型归纳解析—生命活动调节生命活动调节在高考试卷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会出现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中同时出现有关的考点的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生命活动调节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及固定说法,应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因“自创术语”或“词不达意”而失分。
生命活动调节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两大部分内容。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以生长素的调节为主,容易出现实验设计题。
单一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排除、对照组的设置以及语言的准确性是这类题目得分的关键。
【题型1】过程表述类【典例分析1】(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某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B细胞活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过敏原后,分泌细胞因子IL-33,活化肺部的免疫细胞ILC2.活化的ILC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参与B细胞的激活。
(1)除了IL-4等细胞因子外,B细胞活化还需要的信号有。
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肥大细胞被激活的过程是。
【答案】(1) 过敏原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 细胞产生的信号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吸附的抗体结合【详解】(1)由图示可知, IL-4等细胞因子可以参与B细胞的激活,除此之外B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还有过敏原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辅助性T细胞识别过敏原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
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肥大细胞被激活的过程是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吸附的抗体结合。
【变式演练1-1】(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手指割破时机体常出现疼痛、心跳加快等症状。
下图为吞噬细胞参与痛觉调控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5)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该药的作用机制是。
【答案】(5)抑制NGF与NGF受体结合,进而抑制感受器的兴奋,使大脑皮层不能产生痛觉【详解】(5)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使得NGF不能与NGF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引起感受器兴奋,也不能将兴奋传导大大脑皮层,因此感觉不到疼痛。
小鼠在免疫抗原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
实验目的:验证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小鼠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免疫器官的反应状况,再观察T细胞和B细胞在此应答的反应状况。
实验假设:小鼠免疫灭活疫苗之后,机体会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一方面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之后,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T细胞从CD4,CD8双阳性选择为单阳性T细胞,并逐步转移,最终到达淋巴结等组织产生效应;另一方面,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以应对抗原。
由于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免疫细胞在胸腺和脾脏内的数量和种类将发生变化,另外小鼠血清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因此假设,在排出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的情况下,有以下结果: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
预期结果:预计结果与假设一致,即: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
实验方法:一、小鼠免疫后与对照组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观察实验原理:实验采取DH5α灭活菌液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注射,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会对其产生免疫应答,然而抗原在体内具有一定的半衰期,重复注射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强度。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研究进展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宫颈癌健康网讯: 李娟王佑春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每年约有50万新发病例,25万人死亡,是引起妇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中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占80%左右[1]。
1977年德国学者Zur Hausen等从宫颈癌标本中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DNA,推测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有关。
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证据表明,HPV与人类多种癌症,特别是与宫颈癌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组织在22个国家进行了针对引起侵袭性宫颈癌(ICC)的HPV类型的调查[2]。
组织学确诊为ICC的1000个病例中有99.7%发现HPV DNA阳性,其上HPV的类型主要为HPV16(53%)和HPV18(15%)。
1 机体对HPV感染的免疫反应 HPV属乳头多瘤空泡病毒科(Papovaviridae)乳头瘤病毒属,是一类感染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的小DNA病毒。
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长7.5~8.0kb,含8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依功能不同分3个区:(1)早期区(early region,E区):分别编码E1、E2、E4、E5、E6、E7等六个早期蛋白,参与病毒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调控和转化等功能。
(2)晚期区(late region,L区):编码主要外壳蛋白L1和次要外壳蛋白L2。
(3)非编码区(uncoding region,UCR)或上游调控区(URR):含有HPV 基因组DNA的复制起点和HPV表达所必需的调控元件。
按照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将HPV分为低危型(HPV1,6,11等)和高危型(HPV16,18,31,45等)。
低危型HPV 主要引起表皮细胞良性增生,如HPV6和11型可引起生殖器疣和儿童复发性乳头瘤。
高危型HPV与宫颈上皮内瘤的发生和恶变以及其他上皮性肿瘤的发生相关。
抗原注入小鼠体内引起的免疫应答简答
抗原注入小鼠体内引起的免疫应答简答
抗原注入小鼠体内后,会激活小鼠的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抗原识别:抗原被小鼠的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识别并摄入。
2. 抗原展示: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加工并展示给T细胞。
3. T细胞活化:T细胞通过与树突状细胞上表面的MHC分子结合,并接收到树突状细胞发出的信号,被激活并开始增殖。
4. T细胞分化:活化的T细胞分化为不同的亚群,包括辅助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
5. 抗体产生:刺激获得了记忆细胞的B细胞分化成抗体产生的浆细胞,开始制造并释放特异性抗体,并在免疫应答结束后留下记忆细胞用于记忆性免疫。
6. 免疫效应:特异性抗体能够与抗原结合并中和其活性,或通过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进行攻击,实现对抗原的清除。
整个免疫应答的过程涉及多个免疫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免疫应答,如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疫苗技术实验报告模板
疫苗技术实验报告模板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疫苗技术的研究,探究其在预防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免疫防御方面的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疫苗技术是一种预防性医学手段,通过引入疫苗,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在接种疫苗后,会产生特定抗体并形成免疫记忆,一旦再次接触到相同致病微生物,免疫系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阻止病原体的侵袭,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实验中,我们会选择一种常见疾病的病原体,制备相应的疫苗,然后进行小鼠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
疫苗的选择和制备过程会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特性有所区别,一般包括选择合适的病原体株系、培养、灭活或减毒处理等步骤。
实验中,我们将分为两组,一组为接种组,接种相应疫苗后观察小鼠的免疫应答和防御效果;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接种疫苗,观察小鼠对病原体的反应。
通过对两组数据的比较,可以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和预防效果。
三、实验步骤1. 选择适合的病原体株系,并进行培养和扩增。
2. 对病原体进行灭活或减毒处理。
3. 将灭活或减毒后的病原体制备成疫苗。
4. 分组:接种组(接种疫苗)和对照组(不接种疫苗)。
5. 定期观察小鼠的免疫应答,包括体温变化、抗体产生情况等。
6. 感染小鼠:对接种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分别进行病原体感染。
7. 观察小鼠对感染的反应,包括疾病症状、存活率等。
8. 收集实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接种组小鼠在接种疫苗后,免疫应答明显增强。
接种组小鼠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持续时间更长。
在病原体感染后,接种组小鼠表现出较弱的病症,存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疫苗的接种能够有效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减轻疾病症状并降低病死率。
五、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疫苗技术在预防传染性疾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提高抗体水平,并在感染病原体时有效减轻疾病症状和降低病死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验证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小鼠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免疫器官的反应状况,再观察T细胞和B细胞在此应答的反应状况。
实验假设:小鼠免疫灭活疫苗之后,机体会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一方面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之后,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T细胞从CD4,CD8双阳性选择为单阳性T细胞,并逐步转移,最终到达淋巴结等组织产生效应;另一方面,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以应对抗原。
由于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免疫细胞在胸腺和脾脏内的数量和种类将发生变化,另外小鼠血清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因此假设,在排出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的情况下,有以下结果: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
预期结果:预计结果与假设一致,即: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
实验方法:一、小鼠免疫后与对照组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观察实验原理:实验采取DH5α灭活菌液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注射,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会对其产生免疫应答,然而抗原在体内具有一定的半衰期,重复注射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强度。
当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之后,机体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大小会发生变化,即表明小鼠产生的免疫应答程度。
实验材料:1. BALB/c小鼠:6-10周龄,雄鼠,清洁级,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2. DH5α灭活菌液(2×109个/ml):制备方法:将DH5α扩增至饱和,取出35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重悬计数,121℃,20min灭活,计数并稀释。
(3次接种,每次500ul)3. 工具:1ml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眼科剪,眼科镊,眼科弯镊,废物筒,解剖板,离心管(离心管架),小鼠尸体袋。
4. 试剂:生理盐水(3次接种,每次500ul)实验方法:①第一次抗原免疫小鼠1. 做好准备工作,注射器内装入1ml DH5α灭活菌液和生理盐水2. 腹腔注射:小心抓起小鼠,使小鼠腹部朝上,用酒精棉球擦一擦,向小鼠的中线略左的位置,先挑其表皮,再斜向下插入0.5-1cm的距离,注射后拔出,用剪刀剪去耳朵做好标记。
3. 鼠笼做好标记,等待一周后,再第二次免疫小鼠。
②第二次免疫小鼠大约一周后,根据做好的标记,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免疫,再放回鼠笼,等待一周。
③第三次免疫小鼠大约一周后,根据做好的标记,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免疫,再放回鼠笼,等待一周。
④取小鼠血清,脾脏,胸腺及腹股沟淋巴结a. 小鼠的眼部取血1. 离心管,离心管架准备,套上保鲜膜,并做好标记。
2. 对应标记的取血:小心抓起小鼠,暴露其眼球,小心剪去眼球以及相应血管,并轻轻抚摸小鼠胸部,尽量收集血液。
3. 等小鼠不再流血后,脱臼法处死小鼠,血液静置一小时,并编号。
b. 脾脏,胸腺及腹股沟淋巴结的摘取1. 取处死的小鼠,腹部朝上,使腹腔伸展,并固定四肢。
2. 解剖剪去上皮,小心将上皮撕开,在腹股沟约三叉血管交叉处寻找类似球形实心组织,即为淋巴结。
3. 小心剪开腹部,在小鼠右侧肠道位置找到脾脏并取出。
4. 小心剪开胸骨,在心脏上部找到两瓣白色的器官,即为胸腺。
c. 血清分离1. 静置的血清,离心5min,3000rpm2. 小心取上清液,编号,若为淡黄色,即可收集保存,否则重复第一步。
3. 冷藏血清,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数据获取及处理:获得免疫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器官之后,将其置于一张纸上对比拍照,并通过照片观察可得到相应结论。
二、小鼠免疫后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绝对数的变化实验原理:利用200目钢丝筛网,研磨胸腺和脾脏并过滤掉结缔组织,即可获得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合物,通过红细胞裂解液的作用使红细胞裂解,即可获得纯的淋巴细胞,通过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即可反应各个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
实验材料:1. BALB/c小鼠:6-10周龄,雄鼠,清洁级,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2. DH5α灭活菌液(2×109个/ml):制备方法:将DH5α扩增至饱和,取出35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重悬计数,121℃,20min灭活,计数并稀释。
(1次接种,500ul)3. 工具:1ml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眼科剪,眼科镊,眼科弯镊,废物筒,解剖板,离心管(离心管架),小鼠尸体袋,细胞计数板(载玻片),显微镜,擦镜纸,天平,离心机,200目筛网。
4. 试剂:生理盐水(1次接种,500ul),75%酒精,1×PBS,RBC裂解液,3%冰醋酸。
实验步骤:①小鼠免疫:本实验需要免疫一次的小鼠,实验方法与三次免疫小鼠的第一次相同。
②眼球取血:方法同前面的取血方法相同。
③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淋巴细胞分离1. 摘取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置于两份PBS溶液中,做好标记。
(方法与脾脏和胸腺的观察的摘取方法相同)。
2. 用200目筛网研磨过滤,并转移到15ml离心管中,编号。
3. 2500rpm,10min离心(天平配平)。
4. 弃上清,对脾脏细胞加入1mlRBC裂解液重悬裂解,5min;对胸腺细胞加入1mlPBS,待用。
5. 脾脏溶液加1×PBS终止裂解,配平,4℃离心2000rpm,10min。
6. 向脾脏细胞加入1mlPBS重悬,将脾脏细胞和胸腺细胞悬液混匀,各取10ul,编号。
7. 加入等体积的冰醋酸,PBS稀释,方法如下:免疫后:脾脏200倍,胸腺10倍对照组:脾脏100倍,胸腺100倍8. 细胞计数a. 取计数板和盖玻片,用酒精洗净后用擦镜纸擦干b. 盖玻片置于计数室上部,用枪吸取10ul待测细胞溶液,加至载玻片边缘,待其自行渗入。
c. 显微镜观察计数(10×10,100倍)最后结果=四个大格子总数×0.25×104×稀释倍数数据获取和处理: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板的四个大方格,做到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所有细胞后,最后细胞的个数=四个大格子总数×0.25×104×稀释倍数,并记录下来。
三、小鼠免疫后T细胞的发育分化的情况观察实验原理:①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
本次实验使用荧光素标记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相应的细胞进行检测。
②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在液流状态下,通过检测大批量的单个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并将其分类的一种技术。
一般通过快速测定荧光,电阻,光散射和光吸收等方法来测定细胞的各种参数。
测量样品要求:单细胞悬液,细胞大小0.2-50um,样品至少有20000个细胞,浓度105−107个/ml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
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
这两种信号同时被前向光电二极管和90°方向的光电倍增管接收。
光散射信号在前向小角度进行检测,这种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
这些荧光信号的强度代表了细胞表面物质的浓度,经过光电倍增管将相应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器的处理,最后将分析结果显示在计算机上。
抗体选择:由于需要将CD4,CD8阳性分离,因此标记CD4,CD8分子,于是采用:FITC-CD4,PerCP-CY5.5-CD8两种荧光标记细胞。
同型对照:用与检测特异性无关的同型同亚型同荧光抗体染色,作为同型对照。
实验材料:Ep管(Ep管架),离心机,移液器(枪头),吸水纸,流式管,废液缸。
1×PBS,大鼠血清(iso),抗体FITC-CD4,PerCP-CY5.5-CD8以及同型对照抗体。
FITC-CD4:用量0.3ug/5×106个细胞PerCP-CY5.5-CD8:用量0.3ug/5×106个细胞Iso:FITC-Rat IgG2a:用量0.3ug/5×106个细胞PerCP-CY5.5- Rat IgG2a:用量0.3ug/5×106个细胞实验步骤:1. 由细胞计数的结果,计算出需要从分离的胸腺和脾脏细胞所取的体积(每管需要1-5×106个),取样与1.5mlEp管中,空白一管,单标两管,同型对照一管,样品两管,做好标记,并加入PBS补满1ml。
2. 4000rpm离心5min。
3. 弃上清,加入75ulPBS重悬细胞。
4. 加入10ul大鼠血清封闭,4℃避光放置30min。
5. 加抗体,按如下方法添加。
4℃避光放置30min。
6. 1ml1×PBS洗一次,4000rpm,5min离心。
7.弃上清,200ulPBS重悬细胞。
8.200目筛网过滤至流式管中,上机测试。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经过FACScabibur流式仪的检测,得到一系列的流式图,经过软件flowjo7.6的处理,可得一系列的流式结果,经过对照与免疫组的对比,即可得到实验结果。
四、小鼠免疫后B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原理:小鼠免疫产生特异性应答之后,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从而转变为浆细胞,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而对于本次实验,灭活DH5α会诱导B细胞产生IgG抗体,因此仅需检测IgG的作用效果,即可了解B细胞功能的变化情况。
①抗原抗体反应a. 玻片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是指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颗粒性抗原物质混合,在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两者作用出现凝集物即为阳性;无凝集物即为阴性。
b. 试管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已知的颗粒性抗原来检测抗体及其相对含量,用生理盐水将待测血清进行倍比稀释,然后加入等量的抗原悬液,经过一定时间后,根据凝集程度可以判断抗体效价。
②Elisa法测定IgG含量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过量的抗体或抗原包被于载体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使酶标记抗体(抗原)也结合在载体上,经洗涤除去游离抗原后,加入底物成色,定性或定量分析待测物的存在或者含量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