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脉诊

合集下载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疗系统,其中诊断脉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许多中医师依然依靠脉诊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歌诀和顺口溜。

一、脾脉:“沉细前浮后,尺脉切薄弦,两伏鬓部起,微弱无力拍。

”脾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重要脉象之一。

口诀提到的“沉细前浮后”是指浅部脉搏比较浮,而深部脉搏则比较细。

薄弦的脉搏是指脉搏弱而细,我们可以在尺部脉搏中发现这种脉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脉象特征,例如细微无力和两侧脉搏不同等。

二、肝脉:“左浮右沉细,尺脉缓结弦。

”肝脉是人体五脏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脉象。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左浮右沉细”这句话,这是指左边的脉搏比右边高,并且左右两侧的脉搏应该都是细弱的。

缓结弦是在运用压脉技巧时感受到的另一种脉搏特征。

三、心脉:“沉细前浮后,平和㫖数名,右弱左盛贵,细数动中空。

”心脏是人体的泵,也是中医中另一个重要的脏器。

这个口诀介绍了心脏脉象的特征,其中“沉细前浮后”是指浅层脉搏比深层的脉搏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平和的脉象是指脉搏稍微有点速度,而鸣动中空则暗示着中断、不连续的脉搏。

四、腎脉:“沉细前弦后,尺関石滑脑,右高左低遇,双侧力量差。

”腎脏是人体的血液净化器和荷尔蒙调节器。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沉细前弦后”的描述,这是指浅表的脉搏比较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滑脑是指脉搏手感滑而柔软。

此外,左右两侧的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五、肺脉:“外浮内沉细,尺関曲直分,上滑下涩声,数急汗为功。

”肺脏是呼吸器官,负责我们的呼吸功能。

口诀中提到的“外浮内沉细”是指外层脉搏比内层的脉搏浮,深层脉搏则比浅部脉搏细弱。

尺关曲直分是指在压脉时,我们会观察到尺部和关节部的脉搏特征。

这个口诀还提到了其他的脉象特征,如下滑声音和略带急促的脉搏,这些都是中医师可以用来诊断肺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好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诊脉这门“绝活”。

中医的脉诊,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有点像呼吸、心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神秘。

你可能会问,脉诊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触摸你手腕的脉搏,来判断你的身体状况。

听起来很神奇对吧?其实,掌握了方法,咱们也能变成小中医,嘿嘿。

1. 中医诊脉的基本方法1.1 脉诊的准备工作首先,脉诊可不是随便摸一下就行的。

你得先找个安静的地方,最好把光线调得柔和些,营造点氛围。

呼,深呼吸,放松心情,心里想着“我这次一定能发现真相!”还记得那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吗?要是你一紧张,脉搏都可能跟着“跳了个调”。

接着,确保你的手是暖的,别让病人感觉像是碰到冰块了。

用温暖的手指轻轻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哦对,小心别用力过猛,像是在捏个橙子那样,轻松一点就好。

1.2 如何摸脉然后,你就可以开始摸脉了。

记住,这可不是一击就灵,而是一种感受。

你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在脉搏上,体验一下那种跳动的感觉。

不同的脉象就像不同的音符,有的可能像小溪流水,有的则像滔滔江水,呼啸而来。

其实,脉分好多种,比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

一听这名字是不是有点神秘?浮脉就像水面上的波动,沉脉则像深海的宁静,滑脉则给人一种像在溜冰的感觉,顺滑舒适。

你就当是听音乐,只需用心去感受,咱们绝对能找到节奏!2. 注意事项2.1 注意卫生说到这里,咱就得提提注意事项了。

首先,卫生一定不能马虎。

记得在做脉诊之前,洗手是必须的,给自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免得把“脉”给捉得不清不楚。

这就像吃饭前要洗手没道理嘛,爱护自己和他人,才能更好地为对方服务。

2.2 不同体位的影响还有哦,脉象在不同的体位下会有变化的。

让病人坐着的时候,脉象可能显得有些紧绷;站着的时候,又可能会显得更飘浮。

你可以试试,“您能不能坐着试试?如果您觉得不舒服,随时告诉我哈。

”这样一来,双方都放松,脉象自然就能更真实地展现出来了。

3. 诊脉后的体会与总结3.1 温馨交流最后,别忘了和病人进行温馨的交流。

中医最实用的五种脉象

中医最实用的五种脉象

中医最实用的五种脉象中医学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一直都是中医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脉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触摸脉搏,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状况,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其中,有些脉象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下面将按类别介绍五种中医最实用的脉象。

一、脾虚脉脾虚脉是中医诊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脉象。

感觉是脉搏柔和无力,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搏动,有时感觉不像脉搏,更像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声音。

中医认为,这种脉象预示着脾气虚弱,消化功能下降,大便稀溏等症状。

脾虚脉出现时,应该采取益脾健胃的中药调理,正常饮食生活习惯,多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运动等。

二、肾虚脉肾虚脉也是中医诊断比较重要的脉象之一。

感觉是脉搏弱缓,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搏动。

肾虚脉与脾虚脉相似,但两者存在区别。

肾虚脉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例如脉搏玄约,且暂时中断。

中医认为肾虚脉出现时,预示肾脏功能下降,引起了各种相关疾病。

一般来说,肾虚脉出现在中年人或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应采取滋补肾气的方法,如适当食用肾气补益的食物,如海参、龟肉等,多进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三、血瘀脉血瘀脉感觉呈现出脉搏沉紧,节律不规则。

中医认为血瘀脉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中,产生一种紧束或沉重的感觉。

血瘀脉和肾虚脉和脾虚脉有所不同,后两种脉象是气虚,而血瘀脉则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应该采取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适当进行针灸、艾灸,进行拔罐等治疗方式,并避免长期久坐,加强运动,保持情绪平稳。

四、阳虚脉阳虚脉的感觉呈现出脉搏缓慢无力。

中医认为阳虚脉出现时,是由于阳气严重不足,引起了胃肠蠕动、气血循环等功能减退的表现,使体力逐渐消耗。

应采取温脾胃,补益阳气的中药治疗,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过度疲劳。

五、气滞脉气滞脉感觉呈现出脉搏紧绷、不畅等现象。

中医认为,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机郁滞,使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出现气滞脉时,应采取行气化滞的方法,如适当进行按摩、艾灸等调理方法。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19) 微脉
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临床意义: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36
切 诊
(20) 伏脉
1、脉象特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比沉脉更深。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 力)
37
切 诊
(21) 牢脉
1、脉象特征:
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2、临床意义: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50
二、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51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52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25
切 诊
(8) 细脉
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湿邪为病。
26
切 诊
(9)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 珠。 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主妇人的孕脉 见于青壮年
27
切 诊
(10) 涩脉
55
3、按胸腹
(1)按虚里: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胸胁:
56
(3)按腹部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虚;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3、脉形:形是指脉动的轴向长短和径 向的粗细。脉形受形体高矮影响,形体高 大者则脉形较大较长;形体矮小者则脉形 临床意义 主痰饮、实热、食积诸证。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总按、单诊等指法。 沉弦脉 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二(较、一脉 )象比细鉴类别法较短。此外,也与气血的充盈度、心 脏收缩力的强弱、血管紧张度等因素有关, 1、归类:阴脉(沉涩弱弦微等);
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 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 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上已日趋完善, 并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运用,直至当今脉诊仍是中 医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之一。
寸口脉法
部位: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
脉),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 在此部位切按动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证的方法之一。
适中,则脉象指感盈满和缓,从容有力。 一的突出表现,而脉率适中,脉的形和势和缓、从容,即称为浮脉;
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 浮缓脉 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如因脏气衰败,阴掖亏耗,真元衰惫,致气血运行不相顺接而见脉促者,其脉必促而无力,多是虚脱之象。
4、脉势 势是指脉象搏动往来的趋势, 可见于正常人,又称为平缓脉。
(三)其他脏腑பைடு நூலகம்脉象的关系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 影响体现在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 化之源,又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 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 液,调节血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 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中医脉诊从脉搏中解读身体健康状态

中医脉诊从脉搏中解读身体健康状态

中医脉诊从脉搏中解读身体健康状态脉搏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古代中医经典中就被广泛应用。

中医脉诊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强弱、快慢、滑数等特征,以及脉搏的节律和质地等信息,揭示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从中医脉诊从脉搏中解读身体健康状态的角度进行探讨。

1. 脉搏的判断和定位在进行脉诊之前,中医师首先会确定患者的脉搏位置。

常见的脉搏位置有两寸、关门、尺泽等,通过定位不同的脉搏位置,可以对不同的脏腑功能进行判断。

2. 脉搏的节律和速度观察脉搏是否有规律的跳动,以及脉搏的速度快慢,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正常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并且速度适中。

若脉搏速度过快或过慢,可能与心脏血液供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相关。

3. 脉搏的质地通过触摸脉搏的质地,可以判断患者体内气血的运行状况。

正常的脉搏应该有力有弹,如弦索般有弹性。

若脉搏质地偏硬或偏软,可能与气血不足、体内湿热等病理状态有关。

4. 脉搏的强弱脉搏的强弱反映了患者体内脏腑功能的强弱程度。

正常的脉搏应该有适度的强弱感,若脉搏偏弱可能与气血不足、虚寒等问题有关;若脉搏过于强盛可能与实热、肝火旺盛等病理状态有关。

5. 脉搏的滑数滑数是指脉搏的触感是否顺滑,如丝绸之滑。

滑数可以反映血液的流通情况。

若脉搏滑数偏滞或偏数,可能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如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察,中医师能够初步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判断其是否患有某种疾病。

当然,脉搏的判断和解读需要中医师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分析。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技术之一,通过脉搏的触感和特征,可以揭示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康状态。

但值得注意的是,脉诊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诊断,不能代替其他医学检查。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师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

总而言之,中医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脉搏中解读身体健康状态。

通过触摸脉搏的节律和速度、质地、强弱以及滑数等特征,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健康。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是中医临床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本次脉诊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很多体会和感悟。

在实验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把握和比较不同脉象的特点来诊断患者的病情,这种以触摸患者动脉搏动的方法,直接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独特魅力,也加深了我对脉诊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教学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操作脉诊仪器。

在脉诊实验中,老师详细讲解了脉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我们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脉诊仪器,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老师还重点讲解了脉象的判断和诊断,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捕捉患者的脉象,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诊断。

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脉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在实验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患者的脉象,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和解读患者的脉搏,同时还需要根据脉象的变化和特点,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不仅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经验和沉稳的心态。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脉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学习中医的决心。

实验教学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脉诊实验中,我们需要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相互配合,共同观察、讨论和分析患者的脉象,从而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诊断。

通过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巨大威力,也提高了我在团队中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通过本次脉诊实验教学,我对中医脉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我也感受到了学习中医需要沉下心,细致入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1. 引言
中医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触诊脉搏
来判断患者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为了保证脉诊技术的准确性
和标准化操作,制定本操作规范。

2. 技术操作要求
2.1 操作环境
- 脉诊应在安静、明亮、通风良好的诊室内进行。

- 应提供为患者量身定制的舒适的诊疗床椅。

- 床椅表面应干净整洁,以确保患者的舒适感和防止交叉感染。

2.2 操作准备
- 医生应洗手并戴好消毒的一次性手套。

- 患者应放松身体,保持平静的呼吸。

- 已经确认患者病史和主诉,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2.3 操作步骤
1. 医生应首先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和体态,以获取患者的整体状况。

2. 医生应先触诊患者的两侧脉搏,遵循从浅到深、从缓到急的顺序,分别触诊寸、关、尺三脉。

3. 医生应注意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记录在病历中。

4. 医生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触诊其他脉搏如舌下、胞宫等辅助脉搏。

5. 医生应根据触诊结果作出判断,结合辅助检查和病史信息,确定诊断。

2.4 操作注意事项
-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保持专注和耐心,避免分心或操之过急。

- 医生在触诊脉搏时应使用适当的力度,避免太轻或太重,以保证准确的触诊结果。

- 医生应注意记录触诊到的脉搏特征和所感知的异常情况,以备后续分析和诊断。

3. 结论
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脉诊技术的操作,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医生在进行脉诊时应仔细遵循操作要求,并关注操作注意事项,以提高诊断水平和服务质量。

中医脉诊案例

中医脉诊案例

中医脉诊案例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节律等来判
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是中医师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中医脉诊的经典案例。

案例一,李某,男,45岁,主诉胸闷气短,心悸。

脉象,左尺脉沉细,右尺脉弦数。

舌质淡红,苔薄白。

经过脉诊和舌诊,结合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为心气虚,肝阳上亢。

治疗方案为益心气、降肝阳。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案例二,王某,女,30岁,主诉月经不调,腹痛。

脉象,尺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经过脉诊和舌诊,结合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为肝郁气滞,脾虚湿困。

治疗方案为疏肝解郁、健脾祛湿。

经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患者月经逐渐恢复正常。

案例三,张某,男,50岁,主诉头晕耳鸣,失眠。

脉象,尺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经过脉诊和舌诊,结合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为肝肾不足,心神不宁。

治疗方案为滋肾安神、养肝清热。

经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患者头晕耳鸣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以上案例仅为中医脉诊的一部分实例,说明了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准
确性。

通过观察脉象,结合舌诊和病史,中医师可以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脉诊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也是中医疗效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中医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希望广大中医师能够不断加强对脉诊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
脉膊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不高有关。
弦脉的形成可能与动脉壁弹性差或动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壁增厚,舒张时血管直径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动脉紧张力高及血压增高等因素有关,疼痛及肝病时出现弦脉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变化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因素比较复杂。
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脉象的描记:以脉搏描记器描出脉搏波曲线,可分为波辐、主波、升枝、降枝、切迹及重波等。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如浮脉是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可描得明显的曲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施加外压(相当于切脉重按)时,脉波反而减低;沉脉则相反,不加外压时描不出波形,要加相当的外压才能描出波形曲线;洪脉曲线是波幅特别高,主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当于切脉时的来盛去衰;弦脉曲线在主波上升后,延续一个短时间开始下降,故主波顶点是平坦的;相当于切脉时如按弓弦;数脉与迟脉是脉搏的速率改变,描记所得与切脉是完全一致的;滑脉曲线上升与下降均迅速,重搏波明显,显得来往流利如珠;细脉波幅低,上升与下降斜率均较小;涩脉波形的上升与下降均较细脉更缓慢,脉峰及下降支均见细小切迹,切脉时感到不流利。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浮脉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主病在表 ,为阳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始得,主病在里 ,为阴证。
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 证。
涩脉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 气滞、血瘀、精亏等证。
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饮、 食积、实热等证。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证。
各类脉象所反映疾病信息
浮脉
多见于外感表证,亦见于 虚阳浮越证。
未来发展趋势及推广前景预测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未来脉诊仪器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脉象信息的自动分析和诊断。
推广前景
随着现代脉诊仪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领域的应 用将逐渐普及,有望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脉诊仪器的推广和 应用也将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和药物。辨证施治的前提是准确辨证,而脉诊是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诊在四诊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即脉诊。脉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脉象可以反映人 体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与发展
目录
• 脉诊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 • 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中的脉诊 • 常见脉象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现代科技手段在脉诊研究与发展中
应用 • 现代脉诊仪器研发及推广前景
01
脉诊基本概念Leabharlann 历史沿革脉诊定义及作用01 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人 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了解病情。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脉法大全寸部脉法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 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 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 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 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 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惊悸时生;右寸见小,怯弱日甚;左寸见虚,心中恍惚; 右寸见虚,胃内衰微;左寸见细,运行乏力;右寸见细,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 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左寸见急,心疼不免;右寸见急,喉痛安辞;左寸见短,三焦之气怯;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左寸见代,心痛勿讶;右寸见代,痰塞何妨;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 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左寸见躁,无血养神;右寸见躁,无精定魄;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左寸见石,阴寒直捣于膻中;右寸见石,冷气逼居于脘内; 左寸见散,心有无可奈何之象; 右寸见散,肺有但出无入之悲。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而脉诊又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我参与的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

脉诊是一门细致入微的技术。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包括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等。

刚开始接触脉诊时,我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

因为不同的脉象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别,需要我们通过触诊多次,并与正常脉象进行对比,才能逐渐掌握。

实验教学中,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脉搏模型,让我们可以多次触诊并比对,这对我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逐渐地,我开始能够感受到不同脉象的特点和变化,也能够根据脉象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但通过实验教学,我对于脉诊的技巧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也体会到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思维方式。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调节。

在脉诊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单一的脉象,而应该把握脉象的整体特点,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分析。

实验教学中,老师经常给我们提供一些患者的案例,让我们通过触诊脉搏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这样的练习,我逐渐明白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思维方式,并且能够更加综合地去分析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体会。

通过实际操作和触诊,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脉诊的技巧和方法,也更加明白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思维方式。

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脉诊方面的不足,需要继续努力和实践。

这次实验教学对于我进一步学习中医诊断学,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中医 脉诊

中医   脉诊

脉诊(一)操作方法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中医诊脉

中医诊脉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

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

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

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

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号脉方法1、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3、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

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

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

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三)其他脏腑功能活动与脉象形成密切 相关:
• • • • 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脉有胃气” 肝:主疏泄,藏血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全身阴阳之根本──“脉贵有根”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二、诊脉部位
《素问•三部九候论》三部九候诊法; 《灵枢•终始》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 《素问•五脏别论》独取寸口法; 《伤寒杂病论》寸口、趺阳或太溪的诊法。 《难经》阐发“独取寸口”的理论, 《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确 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一直沿用至今。
(二)外部因素影响
l.情志 2.劳逸 3.饮食 4.季节 “春胃微弦”、“夏胃微钩”、 “秋胃微毛”、“冬胃微石” 5.昼夜 6.地理环境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第三节
病理脉象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病理脉象. 一、常见病脉 由于对脉象感觉与体会的差异,历代医家 对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亦存在着差别。

(但无明显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 临床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 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2.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常见于失血、伤阴之际。 3.革脉 脉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临床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五)五十动 •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时间一般不少于50次脉 跳 • 意义; • 1.仔细辨别脉搏的节律有无变化。 • 2.仔细体察脉象的位、次(数)、形、势等 特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四、脉象要素
脉象的种类很多,常从位、数、形、势 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 (一)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二)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三)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四)脉势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三、诊脉方法
(一)时间:清晨 (二)体位:病人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平展, 与心脏同一水平。 直腕、仰掌,手指放松, 使寸口部充分伸展, 局部气血流畅。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三)指法 • 1、选指 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 • 以指目按脉脊。
• 2、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无名指 在关后(近心端)定尺,注意随病人手臂长短而 调整布指的疏密。小儿可采用“一指定关”而不 细分三部。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3、运指 :举法、按法、寻法、总按、单 诊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四)平息
• 要求医生在诊脉时要调匀呼吸,静心凝神,体察 脉象,并以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的脉率。 • 平息:①是以医生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 来检测病人脉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平静状态下 呼吸每分钟16~18次,每次呼吸脉动• 4次,间或5 次。“一息四~五至”(约60~90次/分)。②诊 脉时平息,有利于医生集中思想精神,专一地体 察脉象。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一)浮脉
[脉象特征] 轻取即得, 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 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 一般见于表证; 也可见于虚证; 还可见于正常人中的瘦人 及秋令之时。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相类脉]
1.散脉
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 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二)沉脉
[脉象特征] 轻取不应, 重按 始得,举之不足,按之 有余。 [临床意义] 多见于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 虚。 亦可见于正常人中的胖 人 及冬令之时。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参考:《脉诀刊误》指出:“轻手于皮肤之间不
可得。徐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到筋下部 乃有力,此沉脉也。”沉脉的特点可概括为“举 之不足,按之有余”(《脉经》),并不包含脉率 或脉形等内容。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1)感染、发热性或外伤应激性疾病,心率 反应性加快,脉率随之加快。如病毒性心 肌炎、急性风湿热、甲亢等。 • (2)失血或缺氧,心率代偿性加快,脉率随 之加快。如贫血、外伤性失血过多。 • (3)心脏本身或心外因素所致心脏传导系统 及自律系统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 心动过速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四)数脉
[脉象特征] 脉来急促, 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 每分钟约在90—140次之间。 [临床意义] 多见于热证, 亦见于里虚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数而有力──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 (体温上升1°C, 脉率约增快10次/分) • 数而无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 若心气心血不足,心脏勉为其力,亦可见脉细数无力。 • 危重病脉浮大虚数而无力,按之空豁──虚阳外浮 • 生理性数脉: • ①正常人激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亦可见脉数有力 • ②年龄越小,脉率越快 • 5~6岁儿童一息六至(100~120次/分) • 新生儿~3岁以内小儿一息七、八至(130~160 次/分) • 寒热虚实皆可见数脉,不可概作热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相类脉]
缓脉 脉象特征: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
(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多见正常人。 二是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
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如微风轻拂柳梢。
临床意义:多பைடு நூலகம்于湿病,脾胃虚弱, 亦可见于正常人。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机理分析】 • (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 生化不足,则脉管不充,脉气鼓动无力, 则脉见怠缓迟纵之象。 • (2)湿邪重浊粘腻,阻遏气机,脉管不充, 脉来亦缓。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二)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全赖气的推动,心搏的强弱、节 律亦赖气的调节。 血:充盈于脉内,血的盛衰盈亏、粘滞程度、流动速度、流量 等直接对脉象发生影响。 气血不足──脉细弱或空豁无力 气滞血瘀──脉细涩不利 气盛血流薄疾──脉洪大滑疾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一)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上 :天地人 中:天地人 下 :天地人
三部九候诊法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二)人迎寸口诊法(简介)
对人迎(颈总动脉)和寸口(桡动脉)脉 象互相参照分析比较的一种诊脉方法,见 于《灵枢· 终始》。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相类脉] 疾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疾脉 的脉象特点是脉率比数脉更快,相当于脉 搏每分钟140-160次。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 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疾脉多因真阴衰竭于下,孤阳亢极于上, 虚阳浮越所致。其有阴阳偏盛之分。 • (1)阳亢无制,真阴垂绝,见于外感热病之 热极时,则脉疾而有力,按之坚硬。 • (2)阴邪暴虐,虚阳外越,元气欲脱时,则 脉疾而弱,按之不鼓指。 • 两者均无冲和之象,预示病情危重。 • 但是,新生儿~3岁以内小儿一息七、八至 (130~160次/分)为平脉。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二)有神
“有神”,即脉有神气并与胃气的盛衰 有关。 主要特征: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当然,观察脉神推测病情还必须与全身 情况相结合。 有胃即是有神——和缓,有力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三)有根
• “有根”,即脉有根基说明肾气的盛衰。 • 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二个方面,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机理分析】 • (1)脉管的搏动有赖于血液流动,而血液流动又有 赖于阳气的推釜动。如果寒邪侵袭,困遏阳气, 或阳虚内寒,尤以心阳不振,无力鼓动气歪动。 如果寒邪侵袭,困遏阳气,或阳虚内寒,尤以心 阳不振,无力鼓动气血而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 脉来迟慢而无力。 • (2)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寒气郁结成实邪,阻滞 气机,脉见迟而有力。 • (3)邪热结聚,阻碍气血运行,也可见到迟脉,且 迟而有力。如阳明腑实证脉迟即属此类。故迟脉 不可盖以寒而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称为平脉、 常脉。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有胃”、“有神”、 “有根”。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一)有胃
“有胃”,即脉有胃气。脉之胃气,主 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 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表现为: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脉律调匀,不疾(快)不徐(慢),节律一致 脉势缓和,来去从容,流利 其中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冲和)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脉 诊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 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 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 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脉诊有着悠久的 历史。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的搏动 2、脉管的舒缩 3、心阴和心阳的协调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一)个体因素影响 1.性别 2.年龄 3.体质 有六脉同等沉细而无病者,称为六阴脉; 有六脉同等洪大而无病者,称为六阳脉;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4.脉位变异 有的人脉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 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三)仲景三部诊法 (简介)
• 侯胃气 诊趺阳脉
侯肾气 诊太溪脉
脏腑病变 诊寸口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