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18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腑实重证的辨证治疗与预后( ) 阳明腑实重证的辨证治疗与预后(212)
辨表里虚实证是否当下( ) 辨表里虚实证是否当下(217)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220)
252、253、254条:阳明三急下证 、 、 条
1、含义: 、含义: 急下:指用峻烈的攻下法(治法) 急下:指用峻烈的攻下法(治法) 指病情危急,有可下证,需紧急攻下,刻不容缓(病情) 指病情危急,有可下证,需紧急攻下,刻不容缓(病情) 急下存阴:急引火热之邪从大肠而出, 急下存阴:急引火热之邪从大肠而出,使津液不致尽劫
3、条件:阴津重伤,有可下证 、条件:阴津重伤, 4、目的:急下腑实,以保存阴液 、目的:急下腑实, 5、对急下存阴的探讨: 、对急下存阴的探讨:
(1)排除肠腔有害物质,从根本上扭转病情恶化趋势 )排除肠腔有害物质, (2)降低肠内压,改善微循环 )降低肠内压, (3)使消化腺分泌功能趋向正常 )
诊断: 诊断:有燥屎 审证求因: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宿食未尽, 审证求因:所以然者,本有宿食 宿食未尽, 宿食未尽 燥实复结 治疗:宜大承气汤 峻下燥结,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燥结,邪去正复 峻下燥结
腑实内结,大便乍难乍易的证治( 腑实内结,大便乍难乍易的证治( Nhomakorabea42) )
小便不利——热壅气机 热壅气机 小便不利 证候 病人 大便 乍难——燥结阻滞,排便困难 燥结阻滞, 乍难 燥结阻滞 乍易——津液入肠,燥结得润 乍易 津液入肠, 津液入肠 微热——邪热深伏 邪热深伏 微热 喘冒——邪热迫肺,上扰清宫 邪热迫肺, 喘冒 邪热迫肺 不能卧——气喘,头重,睡卧不宁 气喘,头重, 不能卧 气喘 决诊: 决诊:有燥屎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治疗:宜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2.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两证。 ⑴阳明热证是燥热之邪未与有形积滞相结合,而弥漫全身,为有热无 积之无形实邪。 ⑵阳明实证是燥热之邪与宿食等相结合,形成燥屎,而阻塞于肠道, 为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3.作为提纲的意义。 ⑴揭示了阳明病里热实的证候特征,反映了阳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即“胃家实”。 ⑵本篇中凡称“阳明病”者,多属胃家实;凡称“胃家实”者,则必 属阳明病。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 本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1.阳明生理 阳明,是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而言,且与手太阴
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示指(原称食指) 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凹陷处两 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二者经脉相连,其腑 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
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湿、主升、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概要 阳明病概说
5.阳明病证治分型 ⑶阳明病变证
①湿热发黄证 湿热并重——茵陈蒿汤证 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证 湿热兼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②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 ③蓄血证——抵当汤证 ⑷阳明病辨证:阳明中寒证——吴茱萸汤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6.阳明病治则治法
阳明热证——清法为主。以白虎汤为代表方。 阳明实证——下法为主。以调胃承气汤为代表方。
概要 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吴茱萸汤证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243) • [病机]:阳明虚寒,寒浊上逆 • [病证]:食谷欲呕——胃家虚寒,腐化无权,寒浊上逆。 • • • • • [治则]:温中和胃,散寒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辛苦,大热,暖胃逐冷,降逆,散寒。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甘温益胃阳,降浊阴。
[提要]:论阳明病的分类及特点
三承气汤鉴别表
调胃承气汤证
•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 汤。(249) •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207)
[病因]:(1)太阳病三日,用发汗法,病邪不能解除,邪气由表入里, 传变,转属到阳明。(2)伤寒病,误用吐法,耗伤胃中津液,邪气内陷, 化燥成实,腑气不通。 [症状]: 蒸蒸发热-----胃热炽盛,蒸腾于外 腹胀满------胃中燥热结聚,腑气不畅。 不吐不下------燥热结聚于胃,影响胃气通降 心烦------胃热炽盛,循经上扰心神 [病机]:燥热结聚,胃热不调 [治则]:泻热和胃(泻热下实,和胃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少阳阳明证
• • • • • • • [病机]:津亏便结 [治法]:润燥导下 [方药]:蜜煎方 土瓜根方 猪胆汁方 [方义]:外导外治法 1 白蜜甘平无毒,有润燥滑利之功,适用于肠中津亏 的便燥。 • 2 土瓜根味苦寒无毒,有宣气润燥之功,故宜腑气不 畅,气血不利之便秘。 • 3猪毛里求斯汁苦寒润燥,清肠中之热,故宜肠燥有 热之便秘。
241条,结合病史---------阳明里实,攻下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下后邪热未尽,宿食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故仍宜大承气汤 下之。
阳明病篇:腑实证(1)
(邪热壅肺证)阳明实证的第一组证候,是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的成因是什么?它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样就形成了阳明腑实证。
因为有热,它就要伤损津液,这叫热盛伤津。
津伤了以后,它就当然容易化燥了,津液不足它当然干燥了,因燥成实,你想消化道里的内溶物已经非常干燥,就容易形成有形之邪的留滞,这就叫因燥成实。
所以,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就造成了阳明腑实证。
它的证候特征,必须有两个条件,要诊断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
一个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没有这个条件,没有里热盛,你不能诊断阳明腑实证;再一个条件是腹部的实证表现,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也包括了不大便这样一组证候。
这两种证候必须同时存在,你才能够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全身毒热盛,或者说全身热盛,我在这里也用这个毒字,也可以不用这个“毒”字。
如果只有全身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充其量只能诊断为阳明胃热弥漫证,诊断为阳明热证,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没有第一组症状,没有潮热、谵语、大汗出,没有这些症状,而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肚子胀,按之疼痛,那你只能诊断是杂病的腹满,而且这种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
所以,只有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你才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就阳明腑实证来说,我们用的是调胃承气、小承气和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是偏于泻热的;小承气是偏于通腹部实邪的阻滞的;而大承气汤呢,是两者兼备的,既可以泻热,又可以通腹部的实邪的阻滞,以此我们来区别这三个承气汤。
在讲方剂的时候,大家都说,痞满燥实兼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痞满为主的,小承气汤适应证;以燥实为主的,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
可是到了临床上呢,许多新毕业的同学还是不会区分,还是不会用。
所以我就想,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它呢?我们应当知道它的证候特点是两组证候,一组是热盛的,一组是实证的。
单有热盛,充其量白虎汤。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什么是阳明病?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寒病、热病、温病、燥病、湿病、风病、火病七大类,其中热病是病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热病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类。
其中,阳明病源于“夏热而生,病热而成”,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外邪入侵,内经不调,饮食积热等。
阳明经为一经脉,是人体三经之一,由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工作,调整体内外部环境的水分代谢平衡。
如果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阳明经气血失调,便容易形成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失眠多梦、便秘慢性等。
由于阳明经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导致阳明病不仅局部症状明显,全身表现也比其他热病更为严重。
阳明病本证及其病因病机阳明病本证是指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尿黄、大便干结、腹胀等。
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中心,主管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温热调节,具有着重要的生命力学意义。
阳明病本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积热和清阳上亢,病机为阳明经气血流失、盛火妄行。
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
阳明病实证是指阳明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病程、不同脏腑互动和情志影响下发生的不同表现和病理状态,主要分为表型、腑实型、气滞型、湿盛型和热盛型等。
它们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与阳明病本证病因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表型阳明病实证的表型病因主要与节气、气候和生活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红目赤、咳嗽等。
表型阳明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腑实型阳明病实证的腑实型病因主要与阳明经脏腑、五脏六腑不同感染和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胸闷、胁痛、腹满、干呕等。
腑实型阳明病治疗以和血滋阴为主。
气滞型阳明病实证的气滞型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久坐或久卧、饮食不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胸胁胀痛、四肢困重、口干不渴、大便秘结、溲赤等。
气滞型阳明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湿盛型阳明病实证的湿盛型病因主要与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干燥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闷、身重、四肢不爽、大便难行、腥臭味重,湿盛型阳明病治疗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为主。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 69 )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伤
寒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
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 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猪苓汤的禁例( 224 )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 必少) 阳 明 治禁:不可以与汗猪多苓胃汤中—燥——虽—能多滋汗阴伤,津利,水胃力燥强渴饮 病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
利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证见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三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阳
合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病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治后 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170 )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证
渴欲饮水
邪已入里,热炽津
见
无表证者
同学们,上课啦!阳明病提纲开讲!
同学们,上课啦!阳明病提纲开讲!阳明病是里证、实证、热证(阳明病有里实热证,还有里虚热证。
比如竹叶石膏汤,竹皮大丸都是属于阳明里虚热证),也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与太阴病互为表里(太阴为里证、虚证、寒证)。
一、必要条件1、胃家:不仅包括西医解剖中的胃,还包括整个胃肠系统,甚至包括脑和神经系统,因为肠内燥屎内结引起高热,严重的高热可引起狂躁、脑神经错乱,出现精神失常的表现。
2、实证:相对于虚证的状态(实证:腹胀拒按、烦躁、高热、谵语等症状)。
二、补充条件1、寒与热:不恶寒但发热或是高热(阳明外证之白虎汤有背微恶寒)。
2、汗:爱出汗,多汗,大汗(尤其阳明外证→白虎汤)。
3、头身:一般无症状,或是烦痛。
4、二便:大便干、干燥不通,大便难下;小便淡黄、浓黄或黄赤。
5、舌质舌苔:舌质红或是淡红,舌苔薄黄→干黄→黄燥→舌苔焦黑。
6、饮食:饮食正常或亢进。
7、口味:燥或苦(阳明湿热)或口气臭秽,口不仁。
8、口渴:口渴或大渴,喜饮冷水,饮水量大,饮水能解渴;太阴病不喜饮水或饮热水,饮热不多,不想下咽,饮水不能解渴,这是阳明与太阴病的鉴别点。
9、脉象:洪大、洪数、洪滑。
三、体质辨证阳明证,多见于石膏体质(烦躁,发热,高热)或大黄体质(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大便秘结、口唇红、舌苔多厚,黄腻)或黄连体质(干瘦多火,目光有神,言多,舌红少苔)。
四、分类1、阳明内证:各类承气汤,烦躁、腹胀不通、潮热、大便不通、谵语、狂躁。
2、阳明外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表现为高热、发烧、出汗,背恶寒、大烦渴、大饮。
3、阳明湿热证: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胸肋苦满,口苦、面黄,身黄,小便黄、大便不通,人困倦,皮肤油腻,舌质红舌苔黄腻。
4、阳明瘀热证: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抵当汤等方子:面黑,舌苔紫暗,胸满,脉涩,疼痛处固定不移,月经紫暗有块,言胸满。
5、阳明中风证:白虎汤。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水,脉洪滑。
五、代表药物石膏、大黄、知母、防己、黄芩、黄连、黄柏、芒硝、连翘、茵陈。
第0章阳明病辨证并治课件-文档资料
不吐不下——未经吐下,证属胃实 证 阳明病 心烦——腑实热结,浊热上扰
补充:当有腹满,不大便,发热等症
治:可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导热下行 (缓下)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27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 明 病
发潮热-阳明旺于申酉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汗多肌疏,微恶风寒 大渴,舌上干燥——热盛津伤 心烦——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变 证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18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169)
28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249)
原因:吐后
邪不外解
胃津损伤,外邪内陷
伤寒
(外感病)
主证:腹胀满者——化燥成实,腑气郁结
当见秘、痛(补) 病机:燥热初结阳明
治疗: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29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2.小承气汤证
阳明多汗伤津致便硬谵语的证治(213)
热盛---汗出津伤---屎硬---谵语(因果关系)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30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与禁忌(214)
证
谵语-胃中浊热,上扰心神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阳明病实证
腹满当下证治
腹满不减—肠中燥屎,阻滞不通 减不足言—即使稍减,不足言减 治疗:当下之—腑实燥结,当用攻下 方:宜大承气汤—热实得泻,腑气得通
证候
热实腹满
少阳阳明合病宜下的证治(256) 少阳阳明合病宜下的证治(256)
实大滑数
(顺)木不克土
阳明 少阳
合病下利——热结旁流 热结旁流——大承气汤 合病下利 热结旁流 大承气汤
阳明病,其人多汗—胃热熏蒸、津液外出 胃中燥,大便必硬—津伤肠燥、腑气不通 硬则谵语—胃热上蒸、扰乱神明
“多汗是胃燥之因,便硬是谵语之根” –柯韵伯 “谵语由便硬,便硬由胃燥,胃燥由津液少,层层相因 ,病情显著。” –徐灵胎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 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 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 澀者,裏虛也,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4)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 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
阳明腑实轻证证治 谵语—腑气不通,浊热上扰心神 主证 潮热—阳明实热之邪深陷胃肠 脉滑而疾—热尚盛,燥实结聚未牢,津伤不重 阳 明 病 治疗:小承气汤—轻下热结,微和胃气 腹中转气,更服一升 观察证情:与承气汤一升 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气血亏虚) 邪实正虚—难治,不可与承气汤(耗伤正气)
下后燥屎复结(241条)
治疗经过:大下后 虽经大下, 治疗经过:大下后——虽经大下,热实未尽 虽经大下 六七日不大便——数日之后,热邪复聚 数日之后, 六七日不大便 数日之后
阳 明 病
证候
烦不解——邪热上扰 邪热上扰 烦不解 腹满痛——腑实壅滞 腑实壅滞 腹满痛
诊断: 诊断:有燥屎 病因:所以然者,本有宿食 宿食未尽, 病因: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宿食未尽,燥实复结 宿食未尽 治疗:宜大承气汤 峻下燥结,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燥结,邪去正复 峻下燥结
阳明病的证治
阳明病的证治
一、阳明病正治法:
阳明清法
内热亢盛伤津、耗气证:白虎堂。
热盛伤阴水热内结证:猪苓汤。
2.阳明下法:
阳明内结偏燥证:调胃承气汤。
阳明内结偏满证:小承气汤。
阳明内结大实满证:大承气汤。
肠燥便秘证:麻子仁丸。
燥屎结聚直肠证:蜜煎、猪胆汁、土瓜根。
3.阳明病并病证治:太阳+阳明合病,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
4.阳明病禁下证:
阳明病有面部赤色者,为热欲外解;呕多者,为热在上焦;心下硬满者,为邪未入府。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
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5.阳明变治法
阳明发黄证:①里热夹实:茵陈蒿汤;②热邪偏重:栀子柏皮汤。
兼夹表邪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经典】阳明病
【经典】阳明病阳明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
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一、临床表现简介《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总结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三、中医诊断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
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
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六经辨证:阳明病
六经辨证:阳明病
阳明病症是外感热病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病邪已由寒化热,病位也由表入里,主要在阳明经及肠胃,主要临床表现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不大便,腹胀痛等。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阳明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阳明腑证:本证是里热炽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的病症。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尤以日哺潮热,大便不通为主要见症。
阳明病为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随着病程的进展,若正气出现不足,病邪亦逐步消退,可向少阳病发展。
2)阳明经证:本证是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也有归纳为“四大症”的,即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病机分析:本证以热邪充斥阳明经为特征。
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故壮热;热盛迫津外泄则汗出;病邪已由寒化热,由表入里且里热炽盛,故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是区别太阳表证与阳明里证的主要标志;热盛伤津则烦渴;里热炽盛,邪正斗争激烈,故脉洪大,表示病还在继续发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均为邪在气分,里热炽盛的征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
本证当与太阳中风证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汗出等症状,其主要区别是有无恶寒这一症状,恶寒者为表证未解属太阳中风证,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为本证。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四大症”,在排除表证的前提下即可诊断。
阳明病篇详解
胸膈的证治。
【释义】
1、原有脉证:
脉浮紧——邪热亢盛。 咽燥口苦——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阳明病 腹满而喘——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
邪热炽盛,蒸达于外。
身重——热壅气滞。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烦躁 误汗 心愦愦 谵语 温针 怵惕 烦躁不得眠 以热助热,热扰神明。 伤津胃燥,邪热上扰。
身黄——后果
1.茵陈蒿汤证 【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①,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② 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6) 【词解】
① 热越:即热邪向外发泄。
② 水浆:泛指饮料。
【提要】
论湿热郁蒸于里而致发黄的证治。
【释义】
本条文讨论两个问题: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 喘冒①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
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 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②,惕而不安③ ,微喘直视,脉 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2)小承气汤证 【原文】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 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 更莫复服。(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 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 ,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 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 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提要】阳明腑实轻证的证治。
阳明病辨证
(三)病因病机 胃热炽盛,充斥内 外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四)治则方药 辛寒清热---白虎 汤
石膏 白虎汤
滋阴降火 清胃热 润燥滑肠
知母粳米和中Fra bibliotek甘草(五)临床应用
1.呼吸系统疾 2.传染性疾病
3.儿科疾病
4.内分泌疾病 5. ......
(六)白虎加人参汤证
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 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 禁忌证 汤主之。 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 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 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老黄苔
此证为燥屎内结,痞满燥实, 四证俱备,属阳邪亢极,阴津将竭。
【重证临床表现】:
若热灼神明,谵语如 见鬼状,不识人事,循 衣摸床,惕而不安,直 视微喘。 四肢厥逆,面赤溲赤, 脉沉有力,腹满坚痛。
正阳阳明,邪气最盛,病
情最重,治疗稍缓,则会急 转直下,危象丛生,故在正 阳阳明证候中,有三急下之 说。
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 化出焉。”
胃
饮食
肠
以通为顺
六腑
实而不满
胃、肠
脾的运化
肺的肃降
阳明--太阴
二、阳明病理
(一)病因
感邪因素 体质因素 治疗因素
(二)病位 胃肠系统 (三)病性 里、热、实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小承气汤主之----轻下热结,以和胃气 补叙证情:与承气汤一升 腹中转气,更服一升
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
邪实正虚-----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太阳病误治伤津致热结成实的证治(250)
若吐——胸膈无痰 太阳病 太 阳 误 治 邪 传 阳 明 若下——肠无燥结 若发汗——汗出过多 微烦——热邪尚轻 证候 转属阳明 小便数——津液下泄 误治伤津
阳 明 病
若能食:胃气素强,感受风邪 病从热化,阳邪能消谷 不能食:胃气素弱,感受寒邪
名中风
名中寒
病从寒化,阴邪不消谷
1.试探法运用 目的:以测燥屎成否
条件:不大便六七日,潮热腹满痛等证尚未显著,阳明腑实证
成与未成,难以决断之时,以小承气汤试探之。 方法:(1)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是肠中有燥屎,因小承气 汤药力不足,只能推动矢气之故,需用大承气汤攻下。 (2)不转矢气,大便先硬后溏---燥屎未成,不可攻之 2. 3. 大承气汤运用指征:潮热、大便硬 误攻变证:损脾伤正---腹胀满不能食,饮水则哕
大便已硬—里热炽盛,燥屎已成 治疗 : 大承气汤主之---峻下热结 (续后)
(续前) 禁 例 其热不潮---里热未盛,燥屎未结 处理-----未可与承气汤 (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 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 汗多,微发热恶寒----表证未罢
缓 证 下 治
其热不潮----燥热不甚
腹大满不通---痞满显著 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便因硬——肠液减少
治:与小承气汤——轻下热结,其病即愈
3.大承气汤证
辨阳明病下后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238)
初治:下之——下法不当,热重药轻,燥结未去
阳 明 病
可攻
心中懊恼而烦——腑热未去,上扰胸膈 胃中有燥屎者——腹满谵语,腑实复聚
不可攻: 初头硬,后必溏——非燥屎阻结 辨证:若有燥屎者——腑热结实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五)下法禁例
• • • • • • 津亏便秘者(203) 伤寒呕多,病机向上,无腑实证者(204) 病位偏上者---心下、胃脘部(205) 邪热郁于经,腑未成实者(206) 表邪未解而发热恶寒者(189) 胃中虚冷而不能食者(194)
三、阳明病寒证
•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寒与阳明中风 • (原文190/P240)
治则:泻热润肠通便
辨汗出过多,津伤便秘证
(原文245/P229)
阳脉微—浮取脉微,正虚邪轻 ( 汗出少---正胜邪微,微汗可解,为自和。 一 ) 汗出多—多汗伤津,里邪反实—是为太过 ( 阳脉实—浮取脉实,邪盛于表 二 ) 因发其汗-一表实发汗,汗彻即可 出多者—多汗伤津,必致病变,亦为太过
脉 证 病 人
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之证 (239)
不大便五六日——里有热邪
绕脐痛——燥屎壅结,腑气不通 病人 烦躁——浊热上扰,神志不宁 发作有时——腹痛烦躁,时时阵发 此有燥屎——燥屎内结,故不大便
辨阳明腑实大便硬结微甚的证治(215)
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241)
治疗经过:大下后——虽经大下,热实未尽
六七日不大便——数日之后,热邪复聚
2、证候
(1)阳明腑实,见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252) 病程: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伤寒 证候 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大便难——阳明腑实内结 身有微热——肌表热不高,热邪内结深伏
病机:燥热亢极,真阴枯竭
治疗:急下
(2)阳明腑实,见有发热汗多(253)
发热(持续性) 汗多(大汗淋漓)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207)
不吐不下——未经吐下,证属胃实 证 阳明病 心烦——腑实热结,浊热上扰
补充:当有腹满,不大便,发热等症
治:可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导热下行 (缓下)
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胃实的证治(248)
原发病:太阳病
病程:三日
病 人
但初硬后溏----肠燥脾弱,里热不盛-----不可攻之
(续前)
误治变证 (1)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中气受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运化障碍 (2) 其后发热者---下后伤阴,余热复聚
重申戒语
必大便硬而少者---热邪轻,结便少----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误攻则生变
总结:
1.
鉴别:
阳明腑实证
病机:燥热与肠中宿滞结为燥屎,腑气不通(实证,重在阳明) 证候: 便秘、腹胀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汗出,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秘、胀、痛、热、汗、谵)
治则:攻下腑实,荡涤积滞
脾约证
病机: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以致肠燥便秘(虚实夹杂,重在阳明 太阴功能失调) 证候:便秘、无多大痛苦,口渴、舌干苔黄脉细数
病人 现在症 烦不解——邪热上扰 腹满痛——腑实壅滞
诊断:有燥屎 审证求因: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宿食未尽, 燥实复结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燥结,邪去正复
腑实内结,大便乍难乍易的证治(242)
小便不利——热壅气机
证候
病人 大便 乍难——燥结阻滞,排便困难 乍易——津液入肠,燥结得润 微热——邪热深伏 喘冒——邪热迫肺,上扰清宫
伤津热结—大便硬少---小承气汤和之
辨阳明实证时大、小便的关系 (原文251/P236)
二三日 脉弱---弱而不实,正气不足
无太阳证---恶寒发热//柴胡证---寒热往来
病 人
烦躁---热邪入里,上扰神明 心下硬---积滞内阻,秽热不行----必不大便 至四五日 虽能食---胃气未伤,食亦不多
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胃气—令小安
(大便得通,烦躁稍止) (续后)
(续前)
至六日:若仍不大便---与承气汤一升----加重药量
六七日:
尚未可攻 若不大便,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 后必溏---燥结未成---攻之必溏 可攻者 须小便利---津渗膀胱 屎定硬---肠中枯燥
宜大承气汤---去热除燥,通积泻实
根据小便情况来推测肠燥便硬的程度
6、运用:急腹症、感染性休克并脑水肿、脑疝
原文第255条:辨腹满当下的证治
腹满不减——肠中燥屎,阻滞不通 证候 减不足言——即使稍减,不足言减
阳明病
治疗:当下之——腑实燥结,当用攻下 方:宜大承气汤——热实得泻,腑气得通
256:辨少阳阳明合病宜下的脉证治法
实大滑数
(顺)木不克土
阳明 少阳
合病下利——热结旁流——大承气汤
里热亢极,逼津外亡
(3)误汗伤津,旋即腹满痛者(254)
特 点
发展迅速,病程短
病情重,硬满疼痛拒按
热炽津竭,来势凶猛
3、条件:阴津重伤,有可下证
4、目的:急下腑实,以保存阴液 5、对急下存阴的探讨:
(1)排除肠腔有害物质,从根本上扭转病情恶化趋势
(2)降低肠内压,改善微循环
(3)使消化腺分泌功能趋向正常
(原文203/P236)
病史:本自汗出---阳明里热,迫津外出
医更得发汗,病已差----本病虽愈,重汗伤津
现在证:尚微烦不了了---肠燥热扰
阳 明 病
此必大便硬---津伤便结 问诊知原:当问其小便日几行---借以明确水液情况 若本小便日三四行---津液偏渗膀胱 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小便量少,肠液增多 机理:今为小便数少----津液不偏渗膀胱 以津液当还于胃中---胃肠津液,逐渐充足 故知不久必大便---里气已和,硬便得润
(四)下法辨证 (原文208/P234)
辨阳明病可攻与否及大、小承气汤证的区别
脉迟---燥屎壅塞,气血受阻,脉道不利 主 汗出不恶寒—阳明外证 阳 证 身重---热盛伤气,且燥实内阻,气机壅滞 明
病
短气、腹满而喘---腑热壅滞极甚,上逆犯肺 潮热---邪归阳明,燥热结实
手足濈然汗出—肠胃燥实,热迫津液,外应四肢
结 果
太过者
阳绝于里---阳热内盛 亡津液—阴液外亡
大便因硬
承上条反复辨析胃热津亏之脉证
(原文246/P229 )
脉象 浮—为阳气盛 芤---为阴血虚
病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机
浮芤相搏---阳盛阴虚,阴不和阳 胃气生热---津液愈伤,胃热愈炽 其阳则绝---阴津虚亏,阳邪盛极
总结:
247条讨论麻子仁丸脉证病机
245/246条
不能卧——气喘,头重,睡卧不宁
决诊:有燥屎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重证的辨证治疗与预后(212)
辨表里虚实证是否当下(217)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220)
252、253、254条:阳明三急下证
1、含义: 急下:指用峻烈的攻下法(治法)
指病情危急,有可下证,需紧急攻下,刻不容缓(病情) 急下存阴:急引火热之邪从大肠而出,使津液不致尽劫
治疗经过:发汗不解——非表证不解,乃病邪有传变之势 蒸蒸发热——内热较盛,向外蒸腾 主证 属胃也——太阳转属阳明,燥结成实
当见秘、胀、烦、谵、脉滑数(补)
病机:热结于胃,肠燥成实 治疗: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肠通便(缓下)
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249)
原因:吐后
邪不外解
胃津损伤,外邪内陷
伤寒
(外感病)
从汗多、脉象辨识病证转属阳明
补充麻子仁丸证病机(胃强脾弱/胃热津伤)
脉证(浮涩/浮芤;大便硬、小便数/汗出多)
(三)导下法
原文233/P232
自汗出—津液外泄
证 阳 明 病 治
若发汗—津液重伤 小便自利----津液下泄
为津液内竭---汗利耗阴,体液内亏
虽硬不可攻---肠燥便硬,非阳明热实 当须自欲大便时 蜜煎导通之---润燥导引 土瓜根汁导/大猪胆汁导—清热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