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朴素美

合集下载

浅议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

浅议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

浅议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进一步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和谐思维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标准、规律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美学学科,但却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

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对于丰富中国现代美学,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和之美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

《易传》中有关“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带“中”的卦艾都是吉卦、吉艾。

“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种“执中”、“尚中”的中和思维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除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外,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和思维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原则,反对“过”与“不及”。

从哲学视角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表现。

辩证法认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度两端的关节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因此,凡事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

中和思维正是对“度”的正确把握。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明确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观点。

《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

在孔子的影响下,荀子一也主张根据“中庸之道”来修身养性,培养中和思维。

从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

《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张海明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朴素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对朴素之哲学思想渊源及具体表现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归纳,并对有关朴素的某些误解作了澄清,指出朴素既是一种事物的本然状态,同时也可以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巧,两种朴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总页数】9页(P38-46)
【作者】张海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中国美学史上审美直觉理论的发展轨迹 [J], 唐虹
2.克罗齐与西方美学现代转型——试论克罗齐学说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J], 张敏
3.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形态之本源说——读劳承万《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J], 吴高泉;黄华军
4.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气”及其美学意义 [J], 蔡育曙
5.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又一次交锋——“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黄健云;张玉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探讨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探讨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探讨美学思想是人类文化发展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艺术、美感、审美、美学创造等方面的问题。

古代文学中也不乏美学思想的探讨和表达,这些思想和观点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古代文学中,美的审美观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对自然美的追求。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其中所描绘的农村景色、野花野草、山水田园等,无不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

这些描写常常以简练、凝练的语言形式呈现,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除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古代文学中还存在一种以内心感受为主题的美学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情感表达等方面。

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审视和理解。

这种以人的内心为创作核心的美学思想在古代文学中非常显著,它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古代文学中还有一种与美学思想紧密相关的观念是意境。

意境可以理解为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和情感,它通过对语言、形象、节奏等方面的处理来实现。

在古代文学中,意境常常运用于描述景色、表达思想等方面。

比如,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他通过对黄河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等情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意境,从而给人以深思和感动。

意境的塑造是古代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美学手法,它使得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此外,古代文学中还存在一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学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艺术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人类生活和社会现实,抵制虚构和浮夸。

比如,在明代文学家冰心的作品中,她以真实的视角描绘了女性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挣扎,展现出一种真实而动人的美感。

这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真实性,使得作品更具有可信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表达丰富多样,不仅反映出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注重了人的内心感受和思想表达,同时强调了作品意境的营造和真实性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凝聚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剧,穿越时空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

一、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首先体现在其与自然融合的方式上。

古人重视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结合。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他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这种对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融合的美学观念,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具深度和意境。

二、儒家思想的美学价值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思想体系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过对友情、师生关系和家庭情感的描写,展示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价值观。

这种美学思想使得作品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

三、艺术表现与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的传达。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使用夜晚静谧的意象和抒发内心郁结情感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种以诗歌形式表现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审美的享受和价值。

四、意境与传神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传神之美,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之一。

古代文人透过字里行间的精妙表达和意境的烘托,将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思考内化于诗意之中。

例如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设置,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意境和传神之美,使得作品更具有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的力量。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价值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从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儒家思想的美学价值、艺术表现与传神之美,以及意境与传神之美等方面,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朴素美与华丽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朴素美与华丽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朴素美与华丽美作者简介:杨清,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10级研究生。

摘要:朴素美与华丽美作为两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有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正是在它们二者相互兼容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关键词:朴素美;华丽美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一、朴素美与华丽美概述什么是美?美的范畴是什么?眉目清秀、五官端正是美,脸色红润、头发乌亮是美,身体健康、充满活力是美,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也是美;穿金戴银、衣着华丽是美,涂脂抹粉、浓装重彩是美,刻意雕琢、高贵典雅是美,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也是美,本文将要论述的是很少被人们探讨的朴素美与华丽美。

其实,如果全面考察各种审美现象,可以发现朴素美和华丽美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自然界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美学形态。

(《论美的第三种形态》,宁夏社会科学,2003)1.朴素美古人最初是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也就是指用语言描绘客观事物时,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华丽词语,以表现客观事物最真实、自然的状态。

其次,朴素美还表现在要准确、大量地使用常用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没有一个生字,可是作者用极简单极平常的词语“直”、“圆”,把沙漠的全景都表现出来了。

再次,朴素的语言还可以表现生活的真实之美,准确运用白话语言和地方方言,逼真贴近的反映现实生活,如《琵琶记》中赵五娘的说词,用的全是平常话,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最后,朴素美还体现在运用精炼、简洁的语言,要避免重复,删除繁冗的文字,该简的地方就简,才能显出精炼之美。

综上所述,朴素美应是不刻意雕琢,极为平淡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求真求实的审美形态。

2.华丽美华丽美是与朴素美相对的一种审美表现形态,如果说朴素美美在自然质朴、含蓄委婉的话,那么华丽美则是美在色彩鲜明、铺张渲染;如果说朴素侧重表现事物的本来颜色,而华丽则重在表现艳丽的色彩。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追求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与追求。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追求,反思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前进方向。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思想与追求,为读者展示其不朽的魅力。

一、自然与美的融合古代文学中,自然是一种重要的美学元素。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将自然界视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古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赞美,他们描绘了壮丽的山水、宏伟的建筑、美丽的花草等等,通过这些描绘,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的追求。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自然景物来烘托情感,通过对四季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

通过这种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方式,作者将美学思想渗透到文学作品中,使读者感受到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二、情感与美的共鸣古代文学作品中,情感是一种重要的美学表达方式。

古人认为,情感是人类内心最真实、最深刻的体验,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可以触动读者的共鸣。

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各种情感,如爱、恨、忧愁、喜悦等等。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浪漫的追求。

他的诗中流露出豪迈的情感和奔放的个性,让人感受到他对世界的痴迷与坚持。

这种情感与美的共鸣,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道德与美的关联古代文学中,道德观念与美学思想紧密相连。

古人认为,美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道德的体现。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美丑对立的描写,以此表达道德观念与美学思想的结合。

例如,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描写各种可怕而丑陋的妖怪形象,让人感受到美与丑的对立。

通过这种对美丑对立的描写,作者传达了他对善恶界限的思考和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四、艺术形式与美的展现古代文学中,各种艺术形式为美的展现提供了平台。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每种形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美学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在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欲、朴素自然的风格,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种从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

强调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正欣赏它们的干扰来表现出它们的本来面貌;主张“少即是多”,珍视简朴这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与卓越。

然而简洁明晰、纯净精致、实用而朴素无华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的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看似简单随意的形式,却包容了饱满而丰富的内涵。

北欧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与古老东方拈花不语的玄理禅境不谋而合,从简约主义艺术中,中国人突然发现了遥远却曾经熟悉的自己,它的简约凝练,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纯朴的气息。

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

有着“尚清”“尚和”的审美追求,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这与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不谋而合。

一、儒家“文质彬彬”“绘事后素”的简约之美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论语•八佾》中记载相关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

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

”可知“素” (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

论文学中的朴素美

论文学中的朴素美

精心整理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一、文学作品中朴素美的概念文学作品中的平淡朴素,就是指文学作品的题目、语言、行文,不做作,不雕饰,不堆砌,不尚词藻,并且要求精练。

宋代散文大家在诗歌的创作中,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人留下了大量的意境深远,风格朴素的诗篇。

如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描绘了茫茫草原的美丽风光。

每当读这首诗,那水草丰茂牛羊遍野的塞外草原景象就会自然地展现在读者的前面,使人如身临其境。

全诗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而是以其朴素的语言施展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又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这首诗中,人们很容易被作者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可见,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美学思想最早在先秦时期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

《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

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朴素的灵魂是单纯,率真。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这正是司空图对朴素的写照。

文学语言的朴素美是一种平易自然、不需雕琢粉饰、活脱脱地再现生活真实的语言美.这种语言或如抽穗高梁,茁壮结实,或如素花衣衫,洁净淡雅.或如春耕泥土,气味芬芳;或如倾听谈心,娓娓动人。

朴素的语言为什么美呢?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缩短了与生活的距离,传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文章写得平淡朴素,是自然美,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特别是诗歌里则是与矫揉造作、言之无物、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截然相反。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朴素”观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朴素”观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朴素”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一门长期被忽略的学科,关于它的系统研究,真正兴起应始于80年代,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因此,作为一名涉足未深、学识浅薄、文笔拙劣的大学生,要完成它,我感觉很吃力。

但不论如何,我还是坚持做了下去。

这毕竟是我努力完成的一个“作品”,敝帚自珍嘛,是好是坏,任各位评说吧。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是对已有文学作品的评论、解释、考证和裁判,是接受主体将阅读体验与理性思考、将审美感悟与价值评判融为一体的深度直觉活动和知识再创造过程,是讲究学理的客观分析和公正评价,是既褒奖优长、也披露拙劣,给人以灵性开导的一门学科。

它不是好多人理解的给文章“找缺点”、“找毛病”。

而文学理论,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所获得的一种原理,即批评的理论,它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文学构思、创作、接受都有指导作用的文学原则、原理。

我的这篇文章,严格来说,应属文学批评研究的领域,而我想通过对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朴素”观作一个历时性的纵向梳理、分析和评判,归纳出其发展规律,引伸出对现代文学创作和接受有一定启迪和指引作用的文学理论,因此,就把文章的题目定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朴素’观”。

中国古代文论,形式各样,呈多元化的状态,有些属于哲学范畴,有些属于美学,有些纯粹就是诗歌等文学样式,体系性不强。

可以是片断式的感悟评点,如孔子“绘事后素”说,庄子的“法天贵真”说;可以是史书中专设的文典记录,如《汉书·艺文志》;可以是作家以诗论诗的文学作品,如杜甫《戏为六绝句》,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可以是书信、文章的序跋或笺评,如曹植《与杨德祖书》,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可以是针对文学功能、创作构思、文体特征等专题而发表的专论,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可以是随笔式的诗话、词话和曲话,如严羽《沧浪诗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李调元《雨村曲话》等。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与审美理念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与审美理念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与审美理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古代就有着独特的美学与审美理念。

这些思想在文化传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的诗、书、画、乐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与审美理念。

一、古诗之美中国古代诗歌中,特别注重意境,追求言简意赅、情感深刻的艺术效果,这就形成了具有特殊审美特征的古诗之美。

古诗中“意境”的概念是指将一种诗意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的视野中,通过内在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心灵直面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领略诗歌美的效果。

例如《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人感觉到徜徉在月色河畔之中。

此外,古诗还善于运用韵律、修辞手法等艺术手段来营造诗歌的美。

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沉,瑞雪飞来,白玉京华。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段诗歌不仅在韵律上十分优美,同时运用了很多隐喻手法,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二、书法之美中国古代的书法审美理念被称为“墨意”或“书法意境”。

书法师以笔墨,借助形势、空间、颜色、层次等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

中国古代有“方寸之间见性情”之说,即书法应当要正确地表达出作者的个性特点,可以利用笔触、墨迹等形式构建自己的个性风格。

同时,还需要运用不同的书体技法和修辞手法,来强调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书法,具有书写雄健纵放、点画自然的特点,其意味着书法家的个性、创造力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征。

三、绘画之美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理念的核心是“意境”。

绘画家通过画笔的描绘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让观者感受到凝练的美感。

绘画中常用“写意”和“工笔”两种不同的手法。

写意主张通过大范围的简略的笔触表现出画作的整体意味,强调画意于笔墨之中。

古代诗词中的美学思想

古代诗词中的美学思想

古代诗词中的美学思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中,诗词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

古代诗词不仅注重意境和艺术表现,更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五种美学思想,即朴素自然、雅致恬淡、婉约柔美、豪放奔放和典雅庄重,来探讨古代诗词中的美学思想。

朴素自然——追求内敛与纯真古代诗词中朴素自然的美学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诗人通过细致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自身情感相融合,以表达内心的真挚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凝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传达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雅致恬淡——追求优雅与宁静雅致恬淡的美学思想强调内敛而高贵的艺术表现。

古代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词中以秋景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出一种恬静而优雅的情怀。

婉约柔美——追求柔美与细腻婉约柔美的美学思想注重对美的感悟和表现。

通过柔美而抒情的语言,表达出深切的情感和内心的细腻。

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首词以田园景色为背景,通过词人细腻的描绘和贴切的感受,展现出一种婉约柔美的意境与情感。

豪放奔放——追求激情与张扬豪放奔放的美学思想追求意境的跃然纸上,以及激情的张扬和豪放。

诗人通过奔放的词句和激烈的形象描写,表达出无拘无束的个性和激情四溢的情感。

明代文学家杨慎夫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首词以长江为背景,通过词人豪放奔放的笔触和形象描绘,彰显出澎湃的激情和豪情万丈的意境。

典雅庄重——追求庄重与端严典雅庄重的美学思想强调庄重、端严的艺术表现。

古代诗人通过凝练而含蓄的语言,展示出一种朴实、深沉的气质和情感。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真:法贵天真,不失性命之情。

朴:天然淳朴,去掉人工雕凿。

庄子崇尚自然朴素,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饰,虚伪的花饰。

《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其表现在文学上则为否定五彩文章、五音六律,认为它们破坏了自然真美。

他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并不是主张一切听天由命,而是反对那些违反自然规律,桎梏人性的做法,对于适应自然规律与人性发展的行为还是较为推崇的,其中就包括合乎规律的笔法技艺。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中庖丁给梁惠王解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

进刀时豁豁的,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及为何技艺如此高超,庖丁说:“我追求的是道,已超过一般的技艺了。

”为何庖丁说自己的技艺是一种道,这就要先了解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寓意。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已经达到审美的境界。

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由技巧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

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除了,于是解牛成了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

庖丁从解牛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里,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是“自由王国”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已经超出了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

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古琴之美庄子对中国古代君子古琴之美有突出的贡献,他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

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与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与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与审美意识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积淀了丰富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追求。

古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哲学思考,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和审美意识,并分析其对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一、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追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美学追求体现在对文学形式的塑造、艺术表达的方式和意蕴的探索等方面。

首先,古代文学注重形式的塑造。

在诗歌创作中,古代文人追求音律和韵律的完美结合,注重押韵和节奏的和谐,以及音律上的对仗和变化。

这种形式追求不仅使诗歌具有美妙的声韵之美,还能传递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在散文创作中,古代文人注重结构的安排,追求错落有致的句式和段落,以及节奏感和节奏的变化。

这种书写形式的追求使得古代散文具备丰富的变化和动感。

其次,古代文学注重艺术表达的方式。

古代文人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比喻,通过言语的表达让读者产生共鸣。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运用了景物的描绘和自然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辛酸的心情。

这种艺术表达方式的运用丰富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最后,古代文学注重意蕴的探索。

古代文人深入生活的细节中,通过对人性、爱情、道德等主题的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哲理和智慧。

例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浮华,寓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识体现在作品的意境、美感和价值观等方面。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追求意境的营造。

古代文人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等的描写,以及对情感和心理的刻画,营造出精彩绝伦的意境。

诸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通过描绘秋夜的风声与屋顶的茅草的声音,构筑了一个寂静而宏伟的场景,营造出秋天的壮丽景色。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追求美感的呈现。

古代文人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展示和表达,以及对音韵的诗意处理,使作品具有美感。

东方美学鉴赏

东方美学鉴赏

东方美学鉴赏
东方美学是一种关注自然、内心和精神境界的审美体验。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净化,关注灵魂的升华和亲近。

东方美学重视自然、简洁、雅致、幽深、清新、淡雅、朴实等美学特点。

其中主要包括:
1.自然美学:讲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向往自然。

自然是美
的源泉,人只有融合于自然,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体验。

2.朴素美学:追求简单、朴实、毫无虚饰的美。

在东方美学中,朴素美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体现了一种赤子之心、清纯之美,代表了一种真实而无偿的美。

3.平和美学:追求平静,寻求安定。

东方美学注重人与精神世
界的亲近,重视内心的平静以及灵魂的净化。

4.幽深美学:即寻找那些深入心灵的美,让人深处其中。

幽深
的美体现了一种虚实关系,让人沉浸在那种神秘莫测的氛围中。

5.清新美学:即让人感到清新雅致、神清气爽的美态。

清新美
让人感到怡然自得、心情舒畅,让人能够在自然和谐中享受生命的美好。

总之,在东方美学中,人们通过领略自然、品味艺术、净化心灵和修复精神来体验美的存在。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思想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思想

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思想,并分享我对它的感受。

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影响。

其中,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道家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则强调人的内心修行和超越世俗。

这些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是内在的美。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注重其内心世界的描写,而非外貌的描述。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心思细腻、情感丰富,这使得他成为一个深具内在美的人物。

这种内在美的追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于人性的理解和重视。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强调的是情感的表达和共鸣。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通过共鸣来传递情感。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受到这份深情并与之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共鸣使得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

另外,中国古代文学注重的是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指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创造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过对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描写,作者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

例如,在《诗经》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深邃而富有韵味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还注重的是审美的追求。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对词句的精选和运用,追求语言的美感和韵律。

例如,在唐诗中,诗人们通过对词句的精心雕琢,使诗歌在音韵上具有和谐的美感。

这种审美的追求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了艺术的瑰宝。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思想的探讨,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内在美、情感的表达和共鸣、意境的营造以及审美的追求,使得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了艺术的价值,更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滋养。

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作者:张妮来源:《艺术研究》2021年第04期摘要:朴素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它体现在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人们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直到今天,在很多艺术形式当中,仍然把“朴”作为审美追求。

农民画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绘画种类,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非常具有艺术感染カ。

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朴拙,这正折射出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心理——对“朴”的追求。

通过阐述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将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例具体指出农民画所体现出的中国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朴拙金山农民画审美心理从古至今,“朴”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朴的崇尚和追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源。

老子《道经》有“见素抱木之说,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符,强调“道”“气”,是本质、原始、本真之美。

最初,“朴”与“道”相关联,形容种原始的混沌状态,后来除了形容事物最为原始的本真面貌也表现一种真挚淳朴的美好品格。

正是在这两层含义的基础上,“朴”这一范畴开始进入人物品评和文学艺术当中,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有着独特蕴含的美学范畴。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朴”,拥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伴随着中国艺术不断走向成熟。

直到今天,“朴”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这当中,中国的民间艺术表现得尤为突出。

农民画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绘画种类,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朴拙,这正折射出中国艺术的审美心理——对“朴”的追求。

本文就将在阐述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的同时,以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例,具体分析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一、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1.“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的形成和发展“朴”作为审美范畴始于先秦老庄哲学,到了魏晋,艺术进入自觉时代,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飘逸、自然和真实成为美学追求,这在精神层面与“朴”的美学特征相吻合。

简析书法美在甲骨文中的朴素性体现

简析书法美在甲骨文中的朴素性体现

简析书法美在甲骨文中的朴素性体现一般人在提到“朴素美”最先想到的是毫无修饰随心所欲的带有偶然性审美感受。

但真正的“朴素美”并不是一孤立的艺术审美概念评价。

而是一重要的美学范畴,所指的是那些在创作过程中不留痕迹不刻意矫揉造作,自然率真浑然天成的艺术对象传达给欣赏者的一种自然情感和审美理想。

庄子有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即高境界的朴素美。

庄子的这一“朴素”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人和艺术家们产生了巨大影响。

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笼罩下的竹林名士们摒弃世俗对功名利禄的追逐,纵游天地、寄情山水,追求内心的澄澈明净。

他们这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便是对庄子所倡导的“朴素美”的追随。

在唐代,诗人李太白倡导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文境界同样与庄子的美学思想同出一脉。

在主张“尚意”的宋代,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米芾“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等艺术观念都是深受“朴素美”影响。

可见“朴素美”早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审美追求,我这里要说的是在书法艺术领域内作品创作的“朴素美“。

蒋勳先生在《汉字书法之美》一书中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照这样看来,最初的书法是不是可以追溯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期?那些结绳记事的远古先民是不是可以算作最早的书法家?一个结,一件心事,一份记忆,那些大大小小的绳结是他们用来记录生活回忆过去唯一的线索。

如果说把那些绳结当做书法难免牵强附会,但后来的仓颉造字时期,那锤刻在一片片龟壳上的文字却当真是最初的书法了。

《九势》中曾提到“书肇于自然”,意思大概是说由于象形所致,字的形体有着类似于图画的物象声动之美,这种美是与生俱来的,和自然最为接近的美。

之前对这句话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真正实践临习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记事刻辞后,才对这句话所传达的美学真谛有所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朴素之美中第二段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朴素之美中第二段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朴素之美中第二段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道家的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本色观。

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

二是恬淡观。

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

清雅、简洁,以清廉为贵。

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

其实,这种观点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朴素美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一.朴素美 (4)1.1朴素美的由来 (4)1.2 朴素美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意义 (5)二.朴素美在古代美学中的分论 (5)2.1老子:语言真诚朴素之美 (5)2.2庄子:文学平淡真实之美 (6)2.3孟郊:诗歌淳朴素淡之美 (7)2.4李贽:提倡简朴质直之美 (8)2.5阿炳:音乐情真意切之美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朴素美显示出质朴无华、淡雅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美学思想朴素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平淡Abstract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shows its simple,plain and elega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is not only a basic living principle but an acceptable belief of aesthetics. What's called the utmost qualities of beauty are simplicity and plain,purity and natural. Regarded as one of the styles of art forms and an aesthetic pleasure,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had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Key words:aesthetic thought simple beauty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ature flat前言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的,不同的人生有着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平凡的美丽。

那么,我就要说说朴素美,朴素美是一种自然美,心灵美,具有美好的意境。

它不华丽,不庸俗,不虚假,不贪婪。

带着几分诗意,几分感悟,几分平淡。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朴素美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朴素。

朴素,可以是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有条理,充实起来。

朴素是可信的,可爱的,可敬的。

外表的朴素不是真朴素,真朴素是心灵的朴素。

心灵朴素的人真实自然,心灵朴素的人平和宁静。

一个人,只有不怀非分之想,内心一派澄澈,才能安于过朴素的生活,也才能享受到宁静淡泊的日子的快乐与幸福。

1.1朴素美的由来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朴素”这两个字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来的,也称素朴。

他认为素朴是完美的对现实的摹仿,重在客观描述,属于现实主义。

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

因此,在我国古代美学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朴素美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意义朴素,是一种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状态。

未经雕饰的原木是朴,没有染色的白帛为素。

朴素之美即是一种本色之美、自然之美。

朴素美的思想反映到文艺观上,即提倡文风的自然素朴、简洁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

那些天然淡雅、言近旨远的文章最为文论家所乐道。

朴素为美的文艺观,在内容上要求抒写真情实感,要有感而发,反对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形式上要求简洁平易、素朴明朗,反对雕饰堆积、精刻细摹;风格上要求清新淡雅、浑融天成,反对柔靡华艳、冗杂寡味。

朴素的灵魂是单纯、直率的。

古人曾经用朴素无华、淡雅之类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很好的说明了朴素美是最原始的风格。

它有力的反映出原始人的美学思想和自然本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朴素美这一风格,使我们对古代美学思想更加的怀念、渴望。

二、朴素美在古代美学中的分论朴素,是一种美的精神境界,是悬缀在人生命长链上的一颗明珠,它永远是刻在人们灵魂中的美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质朴无华、淡雅大方,它展露出人性之纯真。

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山间野菊,淡雅素洁。

如清澈山泉,潺潺流淌。

君子之交淡如水。

朴素之美源于一颗真诚、淳朴的心。

2.1 老子:语言真诚朴素之美朴素自然的语言是在自然环境下的自然表达,它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朴素”这两个字就来源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提倡“不美”之美,即“朴素”美。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对奴隶主统治阶级无限膨胀的欲望和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极度的憎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一些极端的主张,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他认为仅有这些消极的措施还不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老子说:“天下之弱莫过于水,天下之攻强者莫之能胜”,也指出“扑拙”的力量,语言平淡朴素。

他认为未加雕饰的朴素语言才是美的。

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和虚伪的修饰。

在美学观上,老子提倡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

关于老子的美学思想,大家多注意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实,老子的美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看法,能使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在我们生活中,像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等等,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束缚、不雕琢、不虚伪的语言,真诚而又朴素!2.2庄子:文学平淡真实之美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真正懂得美,追求美的人。

庄子曾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认为,天地宇宙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万物亦按照各自的规律自由地存在或生长,“朴素”之美属于自然之态,这是天地宇宙本身的属性,是最高的美。

“朴素”所强调的是自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不用人工雕饰。

在他看来,只有保持事物的本色,普天之下没有可以和它比美的。

他觉得,朴素之美是天地最高的美,要领略到这种大美,需做到“淡然无极”,如此方能使“众美从之”。

这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要求。

而要达到这种淡然空净的高度,必须以“真”为基础。

他说:“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种“真”的思想强调的是自然。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庄子认为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表现人的情感,不矫揉造作,不加虚饰,不受礼俗的影响。

如果违背这个道理,文章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感染人的力量。

因此,可以看出庄子所提倡的是一种超乎言意之表、高乎声色之上的朴素之美、自然之美。

因此朴素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之所以喜欢文学中的文字,是因为它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细品起来,却是那么幽香。

是一种活脱脱地再现生活真实的语言美.这种语言如春耕泥土,气味芬芳;如倾听谈心,娓娓动人。

可见朴素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3 孟郊:诗歌淳朴素淡之美在许多诗里可以找到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各种美,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悲壮沧桑,有的宁静细腻……我以为诗之美,首要在于感情,其次在于内容,最末在于文采。

在那些让我记忆深刻的诗歌中,有一些诗,读来明白如话,朴实无华。

因为朴素,所以美丽;因为真诚,所以感人。

而我对孟郊的《游子吟》记忆犹新,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游子吟》中:“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这真切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描写着最平常不过的场景,抒发着每个人都有的感情,却只有这三十几个字成为了绝唱。

我常想,每一个母亲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故事,这故事不轰轰烈烈,不为人所知,朴素真实,正如游子身上的一针一线,一头是游子,一头是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