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 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各方面的努力,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治理旨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社会治理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综述。
社会治理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当时,社会治理被定义为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政策和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治理的概念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现如今,社会治理被认为是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各方的共同责任,通过合作、协商、参与等方式,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和市民的参与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政府开始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并与之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阶段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三者之间的合作和共享责任,实现社会治理的共治。
社会治理的理论包括社会合作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
社会合作理论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协作,通过合作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社会契约理论认为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契约关系,通过遵守契约约束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的重要性,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可以提高社会的治理效果。
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包括社会参与、社会调节、社会服务等。
社会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组织和市民的参与,可以提高社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社会调节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整社会利益的分配、社会关系的协调等方式,实现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社会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提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而言,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作者:沈兴辉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村镇、市郊演化为城市,引起了学界对城市发展尤其社区建设的普遍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
各类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文献材料、学术成果源源不断的涌现,为社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在充分研究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社区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从社区概念、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发展的历史沿革、社区服务以及社区文化等几个方面对社区研究进行了详细分类,在此基础上,笔者就我国社区建设方向提出个人看法,并就社区研究的新领域做出预测。
[关键词]社区概念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34-01一社区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学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多强调地域性的概念,通过与社会、国家、城市、社会群体等不同概念的对比中得出社区的含义,“更多的社会学家是从一定地域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或者从社区的功能与地域空间相结合的角度社区下定义”。
一种观点从社区与社会对比的角度诠释社区概念,“在方法论上,社会是一个一般的概念,它的性质是无法使用实证资料来论证的”,“研究者只能做出范围较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社区研究,从社区研究中取得实证资料来论证社区的性质并进而推出社会的性质”。
这种定义方法将社区作为社会的特例,是从哲学角度对社区进行的界定。
它比较重视社区、社会的对比,并对这两种经常被人们搞混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基本厘清了社区、社会的含义;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用对比的方式告诉了人们社区不同于社会,而缺乏从自身出发的论证,没有明确指出社区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因而无从说明社区的本质。
另一种观点是从社区与国家、城市及社会共同体的对比关系中对社区加以解释。
该观点认为国家“始终是和主权不可侵犯的要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社区是“早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自己的共同体方式”,社区要表达的是“居住在同一社群、同一地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因而从本质上或者是产生历史上,社区和国家都是截然不同的。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思考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简单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献综述社区是社会结构中较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
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已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的新格局。
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政府与社区互动不足、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本文综合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思考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单建议。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观点(一)社区支持系统(CSS:Community Support System)社区支持系统在美国的社区医疗保障制度构建方面贡献突出。
目前,较为明确的社区支持系统概念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帮助,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服务网络,它可以使弱势人群免于在社区内遭遇歧视或排挤。
美国学者Judith Clark Turner、William J. TenHoor(1978)指出了社区支持系统需要包含的几大要素:对目标人群需求状况进行严格评估;协助目标人群获取受助资格;社区支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生存、工作的需要,直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严格保护目标人群的权利,包括社区内及社区外,例如社区成员在社区外医院、企业的权利也要得到该支持系统的保护。
(二)社区能力建设(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国外对于社区能力建设的定义较多,角度也各不相同。
社区能力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由Labonte R.、Laverack G.等学者提出。
Labonte R.及Laverack G.(2011)认为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领导组织为了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34CENTRAL ISSU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徐晓灵,生于1998年,本科生,苏州大学在读,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苏州大学 徐晓灵,葛若冰,陈静雯,陈彦廷摘要:在各社区都在积极响应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力求实现社区“多元共治”之时,外来社会组织和社区自生社会组织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从体制、资源、共治主体等多方面对当前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机构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综述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8-0034-0002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引入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之外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党的十九大强调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背景下,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成为弥补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处理社会事务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其尚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社会组织的界定本文认为社会组织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机构社会组织,即专业社会组织,他们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
谢双鞠认为,社会组政府通过被政府购买服务来嵌入到社区之中,从而发挥联系政府和居民的纽带作用。
第二种是非专业化社会组织,他们是一种草根组织,于海利等认为,它是新型的群众组织形式,介于社区主体组织和居民个体之间,它长期生根于社区,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切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一般没有专职人员,具有业余性社区治理的性质。
二、机构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一)机构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1.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由于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是一种上传下达模式,黄晓春认为,基层政府更多地考虑体制机制和风险权衡问题,容易导致社会治理复杂化、低效化。
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下放,从而使政府角色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引言: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而来。
在现代化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社区管理也有其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尚且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正视并重视这些问题,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我国现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社区开始承接政府下放和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成为城市社会体系的最基层单元,故社区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改善城市社区工作,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字:城市;社区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研究一、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其中社区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属性,包括社区组织机构、社区工作人员等方面。
而社区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则是社区管理的客体,其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权益的保护与实现。
[1]现阶段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社区管理主体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以社区党政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社区与中介组织共同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系统。
而在这些主体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无法真正人认识到自己也应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一)社区管理现状石玉庆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摸索。
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文献综述
社区治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的研究----以涿州地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及运行为例一、前言现实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之一。
社区作为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单元,其是否良性发展,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传统模式下,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主要由居民委员会这一带有官方背景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来推行,至今已经有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
但是,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尤其伴随着近些年来住房制度的变革和人们权利意识的兴起,业主自治日益走向社区建设的前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在小区的业主自治,是近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行最终形成了业主委员会。
实际情况表明:业主委员会是一种可行的能有效管理社区的一种良好的管理模式,实行业主自治将是今后提高我国城市住宅区管理水平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业主委员会在实践运行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
因此,找到问题所在,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完善业主委员会的首要任务。
二、主体部分(一)、社区治理社区是一个组织系统,它是社区内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有序地形成的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社会共同体。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社区管理需要靠社区管理者和社区管理组织来完成。
显然,社区管理的主体就是在社区管理中履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人员和组织。
城市社区管理人员主要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助理人员、社区性公共服务机构中的管理人员构成,通过对社区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协调、控制、以实现共同目标,创建和谐社区。
当前我国存在几种主要的城市社区管理组织,包括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
这和农村社区管理主体稍有不同,农村社区管理主体中没有居民委员会,而存在着村民委员会。
目前,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城市的多数区政府正在将管理重心下移,根据街道的行政运行需要逐步下放行政管理权,使得街道成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文献综述
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文献综述发布时间:2021-07-20T04:21:09.82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0期作者:冯晨[导读]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迅猛。
社区是城市的微细胞,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所在。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摘要:智慧社区是一种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是社区治理信息化和智慧化的突破口。
本文基于我国智慧社区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应用内容、建设和治理等四个方面,分析当前文献中研究的不足,提出研究方向及趋势。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迅猛。
社区是城市的微细胞,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所在。
智慧城市好比是一个面,智慧社区就是组成这个面的许许多多的点。
智慧社区作为基层社区治理信息化和智慧化的突破口,它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信息化为驱动力,旨在解决社区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
一、研究综述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不仅给社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也能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和治理水平。
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对智慧社区展开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 CSSCI 来源期刊的文献梳理分类,发现有关智慧社区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分别是:智慧社区基本概念、应用内容、建设和治理等。
(一)智慧社区基本概念研究智慧社区概念最初在中国被称作智能化社区,是指在社区范围内,有意识地综合利用各种手段,为社区各类群体提供服务,满足社区发展的各种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兴起,我国学界逐渐将智能化社区演变为智慧社区。
目前,学界关于智慧社区基本概念的界定,分别是从技术导向型、功能导向型和目的导向型这三个层面开展研究。
第一、技术导向型。
这类概念的主要观点是以构建智慧社区所运用到的各类现代信息技术为切入点,进而形成大规模信息职能处理的新型管理形态的社区。
比如:张彭等(2012)认为智慧社区是要对住宅、家具、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而构建的关键在于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最终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
农村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农村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农村社区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农村社区的特点,总结农村社区管理与改革经验,进一步认识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工作,就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解决社区建设与管理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社区规划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通过调控农村土地的使用,调整城乡空间结构,统筹区域基础设施,使城乡融为一体。
二、主题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农村社区管理思想的一些文章和书本。
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关于农村社区管理的一些概念和观点,主要是参考的是美国Eeoeity Berkeley编写的《建设健康城市论坛的未来》、宋芳《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探析》、黄序《全面推进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等资料。
在这些资料里,作者们分别阐述了农村社区管理的内容、特征、在西方的实践以及社区管理视角下现在农村社区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等等。
199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对94种有关社区的界定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多数社会学家将社区的含义界定在以下三种特征的范围内:地域性,共同性,互动性。
吴振坤认为社区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一定数量、共同生产或生活的人群;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人们在其中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3、有相对完备的生活设施;4、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与社区经济、文化相联系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在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社区分为城市和乡村社区两类。
关于农村社区管理对策等问题,主要参考的是陈宗胜《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常倩倩《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王璐《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差异一体化的对策研究》、百度贴吧等资料。
社会治理 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参与,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
1. 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互助关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创新理论:该理论主张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
二、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1. 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强调社区居民的自治和参与,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来实现社区治理。
2.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或企业来提供,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 数字化治理模式:该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等方面。
三、社会治理的问题与挑战
1. 社会治理的责任分配问题:如何合理分配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和角色?
2. 社会治理的协调机制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来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600字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在网上,图书馆等搜集整理成本核算相关研究资料,并仔细整理阅读,为研究定下方向,做前期理论准备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了解西安市兴隆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对社区的看法,调查社区现在工作情况,询问社区管理模式,了解某市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相关的建议。
(三)国内外研究简要评价
总体来看,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问题的比较少,缺乏一些归纳总结性的分析。因而,在具体的城市社区管理实践中难以取得共识。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选题既梳理和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的相关理论,从而丰富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的研究理论,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提高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
(5)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同
三、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组织机制落后
(二)社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社区管理权责落实不到位
(四)居民参与度低
四、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社区组织机制
(二)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三)规范社区管理权责
(四)创建居民参与机制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3、研究条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结果。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方面。如,齐美尔、沃思提出的社区失落论,他们认为城市的强刺激环境使人们渐渐失去本真,进而形成阴暗奸诈而又冷漠无情的人格,人与人之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因为人口集聚、大量涌入城市,并且存在差异,使得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使得滕尼斯提出的理论不再适用,这就是“社区失落”;继而刘易斯、甘斯提出了社区继存论,把城市居民分为五类进行分析;费舍尔、雷顿提出了社区解放论,即个人在社区行为上是自由的,可以同时参加多种社会关系而不受约束。这种理论主张应打破对邻里关系的强调,社区居民不再局限于地域和场所,可以更加自由的广交好友,建立更为先进的初级群体关系。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社区管理文献综述标题: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并转交给社区。
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社区,社区管理,城市正文:一、前言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
社区和社区管理的研究始于国外,现已积累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
社区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两大类。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
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模式。
城市社区基本理论涵盖了城市社区的概述、主体和体制。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许多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社会治理文献综述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转型、优化社会结构、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
围绕这一问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脉络;2.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3.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4.社会治理的方法、机制和路径。
首先,对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介绍的学者包括邵光学、刘娟和戚学祥、钟红等。
戚学祥和钟红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背景,“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关系的变化。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呈现出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治、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到服务的变迁历程”。
(戚学祥、钟红,2014)通过比较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结构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模式的不同,清晰的展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叠,政府乎垄断所有的社会资源,并通过计划包办所有的会事业,以此巩固新生政权……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协调个人、群体、社会间的资源分配关系,以最大的物质保障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戚学祥、钟红,2014),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社会矛盾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有的依靠政治控制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难以奏效,“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巨大冲击,经济与社会体制双重转型带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的社会变迁释放了社会活力,但也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单一地靠运用政治教化和经济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好社会问题”(戚学祥、钟红,2014)。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2900字
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目录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1)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 (1)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 (1)三、关于社会治理的对策方面 (2)四、研究评述 (3)五、参考文献 (3)一、关于社会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le Governance)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在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学者开始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展开对治理的讨论,如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区域治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等。
学者对社区治理研究的侧重不同导致其对社区治理内涵的概括略有差别,但总体上都包含了社区多元主体,主体间互动与协同,社区持续稳定发展和社区公共利益实现等方面。
如乔恩·皮埃尔(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社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相互合作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1]。
踪家峰(2013)认为,社区治理是指实现多元主体决策的制度机制[2]。
王佃利(2004)认为,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在相互依赖中,通过沟通、协商、合作的机制,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增进公共利益[3]。
总的来说,社区治理是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社区管理方式,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社区管理方式的扬弃,希望通过纳入更多的利益主体,并促进其相互协调互动,最终达到联合行动,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目的。
二、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方面中国社区数量多,社区之间发展差距大,不同规模的社区面临不同的治理问题。
学者对治理问题的讨论往往从一个具体的领域或者特定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道路交通和社区环境治理方面,赵蕾(2013)在研究中指出新建道路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机动车增长带来的道路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需要借鉴西方交通需求管理理念,即通过综合运用和完善行政限制、拥挤收费和外延支撑等方面的政策来缓解交通拥堵,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社区管理文献综述标题: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并转交给社区。
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社区,社区管理,城市正文:一、前言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
社区和社区管理的研究始于国外,现已积累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
社区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两大类。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
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模式。
城市社区基本理论涵盖了城市社区的概述、主体和体制。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
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许多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
社区治理文献总结汇报范文
社区治理文献总结汇报范文社区治理是指社区成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和合作,共同解决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利益冲突,以达到增进社区福祉的目标。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治理逐渐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社区治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汇报。
首先,在社区治理领域,学者们对社区治理的概念和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有的学者将社区治理视为一种政策和政府的行为,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促进社区成员参与和合作。
还有的学者认为社区治理是一种基于社区资源和能力的自治行为,社区成员主动参与并合作,共同管理和解决社区问题。
这些不同的观点展示了社区治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其次,社区治理的实践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区居民等多个参与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来保障社区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非政府组织通过组织居民参与各种社区活动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合作能力;企业通过投资和合作来支持社区的发展和改善。
同时,社区居民也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责任感。
社区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社区成员的有效参与和共同合作。
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理解和参与热情。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社区参与机制和组织体系,促进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合作。
此外,还需要加强社区治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的社区信息和参与渠道,方便居民了解和参与社区事务。
社区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社区治理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社区治理中提供参考。
然而,社区治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权力滥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如加强社区民主和法治建设、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和规则等。
综上所述,社区治理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区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
社区治理的文献综述
社区治理的文献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曹冬翔指导教师李义波摘要: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建设上的应用,社区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产物,符合现代社会的民主诉求。
社区治理是一个引进的概念,其在中国境内的发展还处于探索过程中。
本文对社区治理在中国境内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社区治理;主体;网络;发展途径一、社区治理的涵义(一)治理理论治理governance,又译作管治、善治,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理论范式,与传统的行政模式相比,治理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它最基本的涵义在于要求人们重新理解政府,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依靠合作网络的权威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
“俞可平认为,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需要的过程。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5]虽然学术界对“治理”有不同的观点,但其三个内涵比较明确: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二是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和权力依赖性;三是自主自治网络体系的建立。
通过设计多元、有效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安排,重构政府、企业、社会、居民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协商互动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是社会治理的主要目的。
[14](二)社区治理的内涵和特征我国社区治理模式从过去的行政型社区———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治理模式到合作型社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最后发展到自治型社区———社区主导、政府支持的社区治理模式。
[4]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的应用。
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社区治理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构成多元化、多样性;(2)社区治理的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之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教育;(3)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是一个关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域;(4)社区治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是一种多向度的上下互动的过程。
社区物业文献综述
单位代码01学号0分类号密级毕业设计(文献综述)VB实现小区物业管理系统院(系)名称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0x年x月x日VB实现小区物业管理系统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现代城市中的居民小区也广泛地引入了信息管理机制。
本文以Visual Basic 6.0和ACCESS 2000作为开发工具,设计了一套针对现代小区物业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主要实现了业主信息管理、物管费用管理、业主投诉管理和小区设备的运维管理等模块。
业主信息管理智能化,将会大大减小手工管理业主信息所产生的信息量,同样也可以使查询整理更加方便,不会因为过多的资料堆积而影响查询速度。
物管费用管理智能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手工计费所造成的计算错误,同时能够更精确的管理各个费用数据。
业主投诉管理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好处在于,能够更详细更方便的查看投诉内容及时间,同样也可以免除过多的纸张资料的堆积。
将小区设备的运维管理添加进物业管理系统中,是考虑到设备的类别和种类较多,进行智能化管理将会缩小信息量,避免资料的堆积,也方便查询和维护。
关键词:数据库,物业管理,信息管理,Visual Basic目录1 绪论 (1)2 有关Visual Basic软件概述 (2)2.1 Visual Basic的发展 (2)2.2 Visual Basic的功能特点 (3)3 ACCESS的简介 (5)4 系统的总体设计 (6)4.1 幸福社区物业系统的设计思路 (6)4.2 系统的研究意义 (7)4.3 系统设计 (7)4.4 小结 (7)结论 (9)参考文献 (10)1绪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的社区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如何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想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必须全方位地提高物业管理意识。
只有高标准、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1.引言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
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
实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由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构成。
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的均衡、良好发展。
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对居民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我国城市归属感不高。
【1】
以下,是我通过整合一些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文献,总结出的目前城市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提高社区归属感的方法。
2.正文
2.1.什么是社区归属感?
通过对文献中的定义的概括,我认为社区归属感可被是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
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经常被混淆,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的程度和层次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
通过心理学的解释我归纳出:归属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属性的连续性的辨识基础上,才有归属感的追寻和建构的可能。
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探讨影响现代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4】 2.2中国城市归属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2.1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
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
不但职工的住房与伙食均、医疗、甚至子女幼儿园由单位提供,就连结婚与外出旅行等等也要单位批准。
一个较大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种种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消失。
7这种小而全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
因为单位情结的存在,使得居民很少和社区发生联系,社区意识淡薄。
市场经济的到来,单位制逐渐解体,所有的人一下子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和“社区人”。
这使得处在转型期的人们一时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到茫然所失。
【2】
2.2.2农村城市化及居民的大规模迁居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而这些人口转移至城市,或者农村所在地升级为城市,都会带给居民迁居从新组成新社区的结果,这些居民或远离了原来的旧社区来到了新社区;或是驻守原来的社区,原社区经过更新,大量外来居民迁入,导致原社区的变质,社区居民需要再磨合。
【4】
2.2.3我国社区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又存在管理体制的缺陷
社区的概念和实践均源于西方,实际上社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一个地域的居民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是一个自治组织,他们参与社区事物,对社区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而我国的社区目前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仍是自上而下传统行政管理性质,街道、居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常存在着追求政绩,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现象,这种思维指导下的社区建设只能是单一靠政府或社区管理者们来实施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更多的是被动的。
【5】
2.2.4传统血缘文化对建立社区归属感的牵制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地域和社区人群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互相信任、互惠和相互间合作基础上。
而我国传统以来,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强调差序格局,即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是依据是否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为依据的。
这种以血缘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最密切的,
而社区的地域很难提供一种比血缘更为牢固的基础。
因此在这种社区成员的邻里关系,我们无法给予其信任,这种互动模式极大地不利于居民发展社区内帮助互动关系,因而就不利于一种共同的情感认同,不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形成。
【5】 2.3.如何培养城市社区成员归属感
2.3.1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能够激发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从而积极的去关注自己社区的各项事务,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社区事务的做出。
这样的结果就能够使得居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社区。
对社区的自我管理实现了居民的民主情节,对于自己同意的社区事务,也使得居民能够更容易接受社区事务处理的结果。
【3】
2.3.2构建城市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它对人的精神状态、归属感及社区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区文化的目的是以其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紧张和精神压力随之加大,而社区文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融合性,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3】。
2.3.3搞好社区生活条件建设
包括三个方面: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配套的教育机构、文体设施、公共交通等);完善社区服务(如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援助低收入家庭等);整治社区环境(如拆除非法建筑、增加绿地面积等);【4】
2.3.4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
包括三个方面:大力培养和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普及居民参政议政的知识),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如建立业主委
员会等群体决议机构),提高社区自治能力,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区参与的组织体制。
【4】
3.结论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有四点:社区满意度、社会关系、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居住年限;而培育社区归属感的方式有三点:一是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二是优化社区生活条件以提高社区成员满意度,三是加强社区民主建设以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四是构建城市社区文化。
【6】
4.参考文献
【1】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论文》,湖南大学毕业论文,2001年
【2】李洪涛:《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对武汉市城市居民的调查与分析》优秀硕士生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安娟:《社区归属感与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中国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
【4】张玲:《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建设》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9年
【5】高翔:《城市化与社区归属感研究》云南大学毕业论文,2012年
【6】凡路:《从归属感看中国社区建设》苏州大学毕业论文,2006年
社区管理期末考试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2012312410
姓名:鲁国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