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_0

合集下载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及原因研究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及原因研究
年 受 灾 区 域 平 均 占 全 省 区 域 的 5 % 以 上 。 据 此 可 5
见河南 省 灾荒 之严 重 。
份 。 即 使 到 今 天 , 南 仍 是 一 个 灾 害 多 发 区 。 灾 害 河 发 生 必 然 带 来 严 重 的 经 济 衰 退 , 碍 河 南 经 济 发 展 阻 的速度 , 响河 南 经济腾 飞 和 中部崛 起 战略 的进 程 。 影 因 此 , 者 希 望 通 过 对 历 史 上 河 南 自然 灾 害 特 点 、 笔 原 因 、 响 分 析 , 寻 那 些 可 以 人 为 干 预 减 少 灾 害 发 生 影 探
( ) 灾 害 的 烈 度 和 强 度 上 考 察 二 从
每一 次 的灾害 都必 然会 造成 大量 的灾 民和 广大
的 受 灾 面 积 , 产 损 失 也 是 巨 大 至 极 。 如 12 财 9 8年 ,
据官 方资 料 , 年河 南 灾 民人 数 为 4 1万 余 口。而 该 0 12 9 9年 3月 1 t 申报 》 6 E《 的一 件调 查 材料 称 共有 灾 民 7 1万余 人 ] 6 。 啪 。1 3 ‘ 9 1年 , 河南 省 赈 务 委 员 据
经 济 凋 敞 。 考 究 河 南 灾 害严 重 的 原 因 , 了河 流 较 多 、 除 气候 过 渡 性 明 显 的 自然 因素 外 , 主 要 的 是 水 利 废 最
弛 、 种 比例 失调 、 村 经 济 的 破 败 。今 天 , 力发 展 经 济 、 整 并 优 化 种 植 结 构 比 例 、 视 农 村 基 础 设 施 栽 农 大 调 重 建设 , 其 是 水 利 灌排 设 施 建设 应 是 历 史提 供 给 河 南 防 灾 减 灾 的 经 验 和 教 训 。 尤
。仅 此 数 例 , 以 说 明 灾 荒 破 坏 力 足

民国时期黄河水灾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民国时期黄河水灾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河南的产业单一 ,居 民十九业农” 农村副业不 发 “ ,
故作物产量 较低 ” ] 。河南 豫东南 黄淮 平原原 来是人
达, 灾害的发生 和人为 因素 的共 同作 用 , 造成河南生 态 环境脆弱 ,河 患频 仍 , “ ……丰欠不 常 ” u 。民国时 期 , J 黄河水灾与 当时 国内的军 阀混战 、 治腐 败和外 来侵 政
里 ” 。大部分受灾地方水很 深 , 池县水深竞 高达 1 J 渑 2 余 i。洪水也并非 即涨 即退 , n 多数地 方遭 洪水 浸泡数
大 的影响。土壤沙化后 , 即使积极耕作 改 良, 土壤肥力 状况也难 以改善 , 因为地 下水 很难 借助 毛细管 上升 补
给土壤 , 土壤持水量小 。另外 , 由于砂质 土耕作层 薄 , “
的影 响。河南社会 就像 “ 一个人 长久 地站在 齐脖 深 的 河水 中 , 只要涌来一 阵细浪 , 陷入灭顶之灾” J 就会 。灾
烟稠 密的一 片沃壤 , 黄河 的多次决 口泛 滥不 仅破坏 但 了交通 , 了村落 , 了农 田 ; 水退沙 留 , 摧毁 淹没 而且 使这

带变成 了旱 涝交错 、 沙碱 遍地 的地 区。黄河决 口泛
有遗 留, 亦没人 土 中 , 村落 皆成荒 漠 , 不独 被一 时之 盖
患, 并土地房屋而亦 毁之 。 滑县 的灾情更 加严 重 , 水 ” “
耕种 , 即使勉 强耕种之地 , 产量 也相 当低 。由于黄河 的
粗泥沙含量较高 , 以决 口泛滥对 灾 区土壤 沙化有 很 所
行 平地 , 深可丈余 , 东西宽五 十余里 , 长九 十余 里 , 南北 县境半入水 中 , ……淹没村庄 四百余 , …… 田禾五千 方
史时期 曾经给 中华民族 带来了很 多的利益 , 同时也给 沿河居 民带来 了不少的 灾难。 民国时期 , 但 由于 自然和人为 因 素的影 响, 黄河 灾害严重 , 给河 南的生 态环境造成 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 :黄河水 灾; 乡村环境 ; 民国时期 ; 南省 河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民国时期,中国的乡村社会常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困扰,而河南省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不幸成为水旱灾害的重灾区之一。

在那个时代,水旱灾害给河南乡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痛苦,也暴露了当时农村社会脆弱的防灾能力和低水平的生产力。

水旱灾害是指由于降水过少或过多引发的灾害现象。

在民国时期,河南省遭受的水旱灾害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旱灾,由于降雨不足导致作物无法生长,甚至失收;另一种是水灾,主要源于洪水、内涝等水文灾害,导致田地被淹没,房屋被破坏,农民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水旱灾害给河南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首先,旱灾和水灾直接影响了农田的生产能力,许多农田因为水灾而无法耕种,造成庄稼减产,进而引发农民因食物不足而饥饿的问题。

其次,由于农田被淹没,许多农民失去了财产,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不仅如此,水旱灾害还会引发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乡村社会的灾情。

在民国时期,河南乡村社会面临的挑战巨大,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防灾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应对水旱灾害。

政府在防灾救灾方面的投入也较少,缺乏强有力的灾害应急措施。

这使得农民在面对水旱灾害时无法及时获得帮助,生活贫困的问题更为突出。

然而,民国时期河南乡村社会也展现了自己的坚韧与团结。

在灾害面前,农民相互帮助,学会了共同抵御灾害的能力。

他们通过互助组织、合作社等形式,共同筹集资金和物资,为受灾的农民提供帮助和救济。

农民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成为他们抵御灾害的有力武器,也保护了乡村社会的稳定。

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水旱灾害的频发加剧了乡村社会的贫困和落后,甚至导致一些农村居民的流失。

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的薄弱和贫困也导致了更加容易受到水旱灾害的侵袭。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缺乏防灾设施和资金,使得他们更难以应对灾害的到来。

总之,民国时期的水旱灾害对河南乡村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无论是农田的减产、农民的生活困境还是整个乡村社会的不稳定,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

灾荒与社会秩序——以民国时期河南灾荒为中心的考察

灾荒与社会秩序——以民国时期河南灾荒为中心的考察

恶劣 。1 9 2 1 年河南遭受水患 , 除豫北十余县外 , 全省 9 0 余 县均 洪水横流 , 田地房屋毁之一旦 。1 9 3 1 年, 河南数十县治 , 一片 汪
洋, 低洼之 地 , 尽 成泽国 , 灾情极 为惨 重 , 全省 8 2 县 受灾 , 五千 万亩耕地被 淹。1 9 3 8 年国民党政府炸毁花园 口堤坝 , 黄河水 自 花园 口穿堤而出 , 导致豫东平 原成为长达 9 年的黄泛 区。蝗 灾
的作用。灾荒发生之后 , 会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 , 出现一系列社
l O 6 元 。粮价的飞涨 , 使得灾民在无粮可食的状况之下 , 只能靠
食用野菜 、 麸皮 、 谷糠 等进行充饥 , 而营 养不 良、 瘟疫 等随之威 胁着灾民的生命 。 ( 2 ) 农业 基本 生产 资料的缺失。在灾荒之中 , 河南灾民为换
期 对 当前 的 防 灾救 灾有 一 定 的 启 示 。
中, 南 召小麦斗价三十余千 , 为平 日的二十倍 以上 ; 邓县小麦 斗
价二十三 干 , 小米 每升五千 , 且有价无市。1 9 4 2 —1 9 4 3年中原大
旱灾 中, 小米每斗涨到 1 3 o元至 1 4 o元 , 玉米每斗 涨至 9 8元到
件 。1 9 3 8 年 花园 口决堤之后 , 据调查 , 在河南扶沟 的农村 , 大概
河南的 自然灾害种类主 要有水、 旱、 蝗、 震、 风、 冷灾 、 雹等, 而水 、 旱、 蝗是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民国时期河南最严重的灾 害类型是旱灾 ,这其 中尤以 1 9 2 o年旱灾 、 1 9 2 8 -1 9 3 o年旱灾 、 1 9 3 6 —1 9 3 7年旱灾和 1 9 4 2 —1 9 4 3年旱灾等几乎席卷全省 的特 大旱灾影响最 为恶劣 。 如1 9 2 8 -1 9 3 o年旱灾之中 , 河南 “ 灾民累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社会因素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 :民国;河 南;灾荒 ;原 因
中图分类号 :K 5 /6 . 文献标识码 :A 2 82 2 9
文章 编号 :10 — 5 X( 0 ) 9 0 2 — 4 0 3 8 4 2 1 0 — 14 0 1
民国时期河南省与四川 省 、陕西省并列为我 国灾荒最
严重 的三大区域 ,表现在灾 荒频度高 、受灾面积广 、灾荒
众 的剥削较 以前都 更为残 酷 。这 突出 地表 现在赋税 征收 日益加重上。首先统治阶级对农 民正税征收 日益 加重 。当
时有学者对晚清时 田赋收税 与民国时期作一 比较 :光 绪二 十八年 (9 2年) “ 国最好 的稻田每亩税不过 四角” 10 , 全 , 而 河 南在 国 民党 时期 的 12 9 9年 亩 税 竞 达 116元 .是 .9
的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 否相互适应 ,是人类社会
10 9 2年的 29 。③由此 可见 ,民国时期 政府 对农 民剥 . 9倍 削 的残酷 程度 远远 甚 于清朝 。其 次 。民国时期 附加税 的 增 多也说 明了这一点 。13 9 4年 ,河 南 的附加税 名 目高 达
4 种 ,居全 国前列 。④当局加捐加税简 直无孔不 人 ,甚至 2 灾 民逃 亡乞食 .也需先 交纳 “ 民出境人 头税” 灾 ,灾 民卖 儿鬻 女骨 肉分 离 ,也要抽 “ 特别税 ” 这 一时期 ,不仅 。⑤ 附加税名 目繁多 ,而且税额往 往超 过正税 的好几倍 ,甚至 有 时达数 十倍 。这种非正 常 的对 农 民的掠夺 时人 多有抨 击 。孙晓村就指 出 : “ 附加税既名为 附加 ,则顾名思 义 , 当能不超过正税 ,而各省 目前情形几无不超 过 ,……主仆
的人 口压 力下 ,其所 承受的压 力 已超 过其 承受 的最大极 限 .从而大大加速 了农民生活的贫困落后程度 .使 大多数 人 口经常性地处于饥饿半饥饿状 态。在歉 收之年 ,人 民因 饥寒大批死亡更为常见 ,更 不用说 防灾抗灾 的能力 了。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摘要:河南省与四川省、陕西省并列为我国近代灾荒最严重的三大区域,这种与同期中国其他省份相比较而言,发生灾荒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的局面与河南省的自身情况有关。

这不仅表现在与河南省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及森林植被等自然因素相关联,而且更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密切联系。

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灾荒一、自然因素[1]我国数千年以来之所以不断发生灾荒,自然条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是不容否认的。

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的时期,自然条件的支配力更加显著,这也是事实。

[2]因而抛开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去认识该地区的灾荒成因,是片面的,不全面的。

所谓自然条件就是指属于人类生活体之外,并给予人类生活以某种程度的阻碍或便利的各种固有的自然力。

一个地区与灾荒直接相联系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该地区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及森林植被等方面,河南省之所以水、旱、蝗等自然灾害频发,就是与其自然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一)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全境处于北纬31.3°-36.2°和东经110.1°-116.9°之间,南北纵横530km,东西横越580km。

地势基本上是西高东低。

根据中国大陆地貌自西向东呈现出的三个巨大地貌台阶逐级急剧降低的特点,河南在全国地貌中的位置是跨第二和第三两级地貌台阶。

正因为河南地势处于全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西部、南部为连绵起伏的山地,东部乃广阔的平原,山丘与平原分界明显,但丘陵过渡地带很短,所以这就使迎风坡山区极易形成多发性的暴雨中心,还成为全国洪水模数的高值区。

丘陵过渡带短,洪水缺乏缓冲,直泻平原,且龚岗、塬地往往切割很深,地高水低,干旱严重。

河南省西部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太行山、嵩山、伏牛山等,是水汽自东向西距离海洋最近的第一道屏障。

进入河南省的水汽气流主要自东南方向,西部山脉与水汽入流呈迎风坡势态,空中水汽受到地形的影响急剧上升,特别是在地形起伏缺口地带或喇叭口地形的上前方,气流运动更加剧烈,极易产生强烈暴雨。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作者:王鑫宏柳俪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5期摘要: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猖獗,给河南人民带来恶劣的影响。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河南特殊的地形、气候和农作物,社会因素则包括人口因素、生态破坏、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24-02民国时期河南省自然灾害屡屡发生,造成饥荒连连,其受灾的总县数和灾荒发生的总次数在全国处于前列。

在河南发生的灾害类型中,旱灾最为频繁。

1920年华北五省发生了特大旱灾,其中河南是重灾区之一,这场旱灾使河南一半以上的县受灾,数百万民众亟待救济,河南处于一片乱象之中。

本文以1920年河南省旱灾为例,探讨导致民国时期河南旱灾迭发的因素。

应该说,旱灾的出现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使的结果。

对于河南而言,其所处的特殊气候带、其独特的地形和特殊的粮食作物等是促使旱灾出现的主要客观因素,具有不可逆转性。

而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如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经济转型、军事战乱等一系列因素加重了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的严重程度,所谓人祸加重了天灾。

一、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

从气候条件来看,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由北向南依次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大多数地区属于中间过渡地带,因此,河南的气候具有较强的过渡性,特点是温暖适中,兼具南北气候之特性,可谓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

这种气候条件的益处是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

但与此同时,由于气候过渡性明显,河南境内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天气变化较为反复无常,灾害性天气较为常见,这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极为不利。

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地 填补 了这 一空 白。本 书 内容 的厚重 、 思路 的清晰 、 功 底 的扎实 、 观点 的严 密 、 论据 的翔 实 , 达 到 了炉 均 火 纯青 的程 度 , 体表 现如下 。 具
( ) 料翔 实, 一 史 内容 厚 重
汇编 5 O余部 、 相关 论文 6 0余篇 、 相关 专著 7 0余 部 、
垒 一 1
21 0 1年 3月 , 装书 局 出版 了河 南 师范 大 学 苏 线 全 有教授 、 风华 副 教 授 主 编 的《 代 至 民 国 时 期 李 清
性史 学著 作而 言 , 以理 服人 固然重 要 , “ 切 用 事 可 一
实说 话 ” 具 有根 本 性 的意 义 , 料 的 充 分 翔 实 是 更 史 衡 量其成 败优 劣 的最 基本 准则 。没有充 分 的史料 做 支 撑 , 论 只会 陷 入 空谈 , 议 以至 于 虽笔 下 千 言 , 空 实


汇总 , 及 当时 的《 公报 》 《 涉 大 、 申报 》 《 、 新华 日报 》、 《 国河 南 日报》 《 南 民报 》 数 十种报 刊 。对 于 民 、河 等
如此琐 碎 的材 料而 能 梳 理得 一 目了然 , 非一 E之 绝 t
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 , 界 便 开始 关 注 对 自然 学
史研 究 的 最得 力 之 作 。 该 书借 鉴 于 前 人 , 又 突破 前 人 , 众 家 之 长 , 一 家之 功 。 无 论 是 内容 的 厚 重 、 而 集 成
思路 的 清晰 、 功底 的扎 实 、 点 的 严 密 、 据 的 翔 实 , 达 到 了 炉 火 纯 青 的 程 度 。 由 于各 种 主 观 和 客 观 条 观 论 均
进 一步 重视 。 本 书 的 重 大 成 果 突 破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及原因研究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及原因研究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及原因研究武艳敏【摘要】国民政府时期的河南连年灾荒,多灾并发.灾荒不仅破坏了河南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河南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考究河南灾害严重的原因,除了河流较多、气候过渡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是水利废弛、栽种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的破败.今天,大力发展经济、调整并优化种植结构比例、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灌排设施建设应是历史提供给河南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0(026)004【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国民政府;河南;自然灾害;特点;原因【作者】武艳敏【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8.1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灾荒最频繁、最严重的时期,河南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在灾荒发生的频度、广度还是强度上,河南均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是一个全国罕见的“集灾害之大成”的省份。

即使到今天,河南仍是一个灾害多发区。

灾害发生必然带来严重的经济衰退,阻碍河南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河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战略的进程。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历史上河南自然灾害特点、原因、影响分析,探寻那些可以人为干预减少灾害发生的因素,为河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灾荒在中国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故被外国人冠以“饥荒的中国”[1]。

时人董时进称灾是中国的特产[2](P11-12)。

位于华夏腹地,扼九州通衢的河南省更是灾荒频发地之一。

宋时有郑侠流民图,明时有杨东明灾民图,均为河南凶岁多灾之铁证。

随着民国初建,时间推移,河南省的灾荒却日见增多,1927—1937年短短的十年之间,河南省无一年不灾,而且是多灾并发,面积广大。

河南省的灾荒具备下列特点:一是无年不灾。

自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没有一年没有灾荒,而且灾种较多,水旱交乘、风雹相夹,疾疫乘之,其中水旱灾更为突出。

民国时期农业经济与河南乡村社会研究

民国时期农业经济与河南乡村社会研究

民国时期农业经济与河南乡村社会研究作者:胡雪萍来源:《卷宗》2019年第13期摘要: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农业发展史,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民国时期,因天灾和人祸所致,农业经济损失惨重,灾荒不断,对河南乡村民生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乡村社会的改变又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国时期;农业经济;乡村社会;河南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民国时期农业经济与河南乡村社会研究”(项目编号:Yxm2018110)。

河南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长期属于我国政治、經济、军事、文化中心,地势平坦,平原广阔,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农业经济发达。

近代以来,“河南可谓是一个净粹的农业经济社会”[1]。

民国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经济基础,而乡村社会所提供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又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 民国时期河南省农业发展情况1.1 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自然条件的优劣差异,对农业生产拥有很大影响,有时候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农业发展要素中的外部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诸如山川、河流、气候、土壤等。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因辖境在黄河以南而得名。

“河南”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职方》及《尔雅·释地》,而作为正式行政区域名称,则始于秦朝设置的“河南县”(治今洛阳)。

自元朝开始,“河南”一词开始作为省级区划名称,并沿用至今。

相传,在帝舜时代,划中国为九州,河南曰豫州,故河南省简称“豫”,居黄河流域之中部,又居九州之中央,故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据民国《河南新志》记载,民国时期河南省面积为:“东西最广处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北最长处一千二百九十里,面积约五十四万四千三百余方里。

[2]”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民国时期,即1912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揭示其对当代环境保护的重要影响。

一、环境状况与问题的出现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

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工业废物排放增加,严重污染了水体和大气。

例如,上海的工业废物、废水直接排放到黄浦江,导致江水浑浊,鱼类减少。

此外,过度的砍伐森林、滥用化肥农药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等问题,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早期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环境保护运动。

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环境状况,提出了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论述和观点。

例如,陈寅恪曾在《随园诗话》中提到"天则之行也,天无忘也;地则之行也,地无忘也",表达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一些权威性的报刊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例如《申报》在1933年至1935年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

三、环保组织的成立与活动除了理论上的关注,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环保组织,他们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然公园保护协会。

这个协会成立于1927年,由李大钊等人发起,旨在保护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生态环境。

此外,一些研究机构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研究,例如熊十力先生组织成立的水文研究,旨在了解和解决水文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民国时期,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成为环境保护的关键手段。

例如,1933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排污条例》,规定了工厂、厂矿的废水、废气排放标准,并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来监督实施。

此外,国民政府也颁布了一些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水法》,规定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五、环境保护意识对当代的影响尽管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但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运动为当代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的社会危害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的社会危害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的社会危害【摘要】在民国时期,河南遭受了严重的灾荒,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政治动荡导致了救灾困难,粮食匮乏引发了社会动荡,疾病的蔓延加剧了人员伤亡,灾难影响了社会稳定。

救灾不力导致了恶性循环,使灾难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河南灾荒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应引起我们对灾难的重视,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和应对措施的建设,以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各种灾害的威胁,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历史教训,不断完善应对灾害的体系,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社会危害、政治动荡、救灾困难、粮食匮乏、社会动荡、疾病蔓延、人员伤亡、社会稳定、救灾、恶性循环、重视、应对措施、重建。

1. 引言1.1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的社会危害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影响深远且持久。

灾荒导致政治动荡,使得救灾工作困难重重,政府面临巨大压力。

因为粮食匮乏,社会动荡不断加剧,导致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疾病也随着灾荒蔓延,加剧了人员伤亡的情况,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灾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救灾不力导致恶性循环,使得灾荒的影响持续扩大,对当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河南灾荒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应引起我们对灾难的重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重建社会秩序和稳定做出努力。

2. 正文2.1 政治动荡导致救灾困难在民国时期,河南遭受了严重的灾荒,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动荡导致了救灾困难。

政府机构的不稳定导致了救灾工作的混乱和延误。

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对立和争斗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救灾工作,造成了灾情的进一步恶化。

政治动荡还导致了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灾区面临着物资匮乏和救援困难。

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资源而忽视了对灾区的援助,使得灾民们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政治动荡还导致了救援人员的流动性增加,使得救灾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协调。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战乱、政治变革、社会动荡,也见证了社会风貌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起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

首先,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表现出了多元与开放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蔓延,大量外来文化、理念和技术进入中国。

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倡导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

西装、领带、高帮皮鞋等西式服饰逐渐流行起来,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

酒吧、夜总会等西式娱乐场所也开始出现,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消遣娱乐的场所。

此外,电影、广播等新兴媒介的出现也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其次,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企业不断涌现,新的职业机会诞生。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向城市寻求机会,他们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更好的收入和生活环境。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社会底层的劳动力。

城市迅速扩张,新的建筑和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出现。

同时,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社会群体开始形成,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此外,尽管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变迁中充满了积极的变化,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负面影响。

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不仅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

社会道德观念开始动摇,追求物质和享乐的倾向逐渐增强。

同时,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社会犯罪率上升,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增多。

此外,贫富差距的拉大也引发了社会不公和民生问题,许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面临各种困境。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变迁表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这段时期的社会变迁,不仅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也对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国时期河南生态环境改造——以植树造林为例

民国时期河南生态环境改造——以植树造林为例

周楠(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历史时期河南森林资源曾经十分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唐宋以来森林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随之恶化。

到了民国时期,河南森林资源几乎被破坏殆尽,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无年不有、无灾不重。

当时,河南许多社会人士已经对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有了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并作了详细地阐述。

为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木材匮乏的现状,民国时期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河南省政府积极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

关键词: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民国时期;河南一、河南森林演变概述竺可桢的研究表明,在距今3000-5000年间,河南气候远比现代温暖湿润,和现在的长江流域相似。

这一时期河南森林资源丰富,据凌大燮估计,公元前2700年,河南森林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3%;[ 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第26~36页。

]此外一些考古资料及史料记载,也证明了这一时期河南森林资源丰富,伏牛山麓鲁山钻孔孢粉分析显示,早全新世森林树种以松为主,于臭椿、栎、鹅耳枥属、漆树混交;中全新世,以栎树为主,针叶阔叶林混交,有臭椿、桦木、松、榆、胡桃等。

豫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出的动物骨骼中,可以鉴别出来的有竹鼠、貘、犀牛、大象、水牛等等。

[ 杨东健、刘东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4册。

]这同样证明了豫北有大面积的森林分布。

此外,在豫西诸文化遗址、郑州商城遗址都出土木炭遗存,在南阳盆地的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多种喜暖动物,还有竹炭灰。

这些都说明,当时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是被天然森林所覆盖的。

早期的文史资料也记载了至青铜器时代末的河南森林。

《诗经?商颂》曰:“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描述了商代人居住的河南境内森林茂密的情景。

商代已设有专门掌管森林的职官“司木”,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林政已较为发达。

而此时的森林也开始遭到一定的破坏。

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是一段特殊时期的社会现象与历史事实。

它不仅被后人所关注,更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此作为引路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指南。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在民国时期,由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问题十分突出。

其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封建文化的束缚,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妇女地位的低下,教育水平的低落,以及道德观念的混乱。

①封建文化的束缚:封建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核心,它不仅代表着历史文化的落后,更是束缚着人们思想的禁锢。

在民国时期,封建文化体系的影响非常广泛。

文化教育方面的封建制度,包括科举制度,让封建思想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崇尚忠孝节义、尊重长辈等封建观念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这些都让很多人无法接受新思想,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价值的停滞状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民国时期,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

地方官员和地主富豪的剥削和压迫日益加剧,而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却受到了限制。

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人们生活压力大,不仅无法解决它们自己的问题,并且也制约了地方政府的管理。

③妇女地位的低下:民国时期,妇女地位比较低下,几乎是支配社会的男性。

女性被认为毫无地位和地位,没有文化和义务,只能依靠男性。

在教育领域,妇女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古代文化和习俗的压迫。

在就业市场,女性缺乏机会和就业机会。

在家庭,沉重的家务压力给她们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④教育水平的低落:民国时期,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机会有限。

这导致了很多人没有受过教育,而且还要面对社会和就业市场的竞争。

另外,由于教育水平的不足,许多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创新、科学及其价值的认识相当肤浅,造成科学文化的滞后与社会发展的阻滞。

⑤道德观念的混乱:在民国时期,道德观念的混乱也是一大问题。

浅析民国时期灾荒对河南乡村民生环境的影响

浅析民国时期灾荒对河南乡村民生环境的影响
同时 , 灾荒 的频繁 出现往往又导致物价波动: 粮食短 缺造成 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 。 再加上部分商人 的囤积居 奇, 乘人 之 危, 使灾 民的损失更加难以估计 , 民手 中的物 品如房产 、 而灾 家具和土地等 的价格却一 落千丈, 民为了活命 , 以十分 灾 便 低廉 的价格出卖他们的物品和土地, 粮贵物贱更加重 了灾民 的贫困。 困的灾民们为 了暂且维生, 贫 除了到处逃荒之外 , 他
试从 乡村 自然 环 境 和社 会 环 境 两 个 方 面 来论 述 民国 时期 灾荒 时河 南 乡村 民生 环境 造 成 的影 响 。
关 键 词 : 民 国时期 ; 灾荒 ; 南 ; 河 民生环 境
中图分 类号 :2 59 K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 9 (0 0 0 —0 8 0 17— 5 6 2 1 )9 0 0 — 2 涨之后, 沙淤性寒质紧, 禾苗秀而不实。”这样就使 当地的生 回
态系统 , 再加上蝗虫、 、 雹 霜等灾害的不 时肆虐 , 更使 乡村 的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河南是一个 以农业为 主的大省, 土地 是农 民的命根子 , 粮食生产是农村的主要支柱产业。但是连 年的灾荒 、 土地盐碱化 、 收益不及投入, 破坏 了农业生产的基
皆有其之相互关系 , 如大旱之 常伴 以蝗灾 , 旱灾害之常随 水
旱 灾 ,9 1 水灾 以及 14 年 的 中原 大 旱 都 是 民 国时期 有 13 年 92
《 法兰克 日报》 的记者史沫特莱访 问中国时河南给她留下了
如 此 的 印象 : 南 “ 军 阀 混 战 、 水 泛 滥 、 馑 连 年 的 重 灾 河 是 河 饥
名 的重大 自然灾害 。每次灾 荒过后 , 不仅饿殍遍野 , 村落成

民国时期河南的城市化发展

民国时期河南的城市化发展

民国时期河南的城市化发展民国时期的河南城市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进程。

受资本主义的影响,城市的工业化、人口数量、商业及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都有所改变,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上呈现不平衡的崎形特点,城市生产力水平不高,消费性特点突出。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结屏。

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中原地区成为我国城市的最早诞生地。

民国时期河南的城市化进程是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同时进行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上是由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开埠所形成市场格局所定的,内地商业和交通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处于停滞状态,当时的开封和郑州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城市有所发展。

本文以郑州、开封的发展为例,对民国时期的河南城市化发展作以论述。

1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发展工业化进程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铁路成为帝国主义掠夺、侵吞中国财富的重要工具。

1906年一1908年,京汉、陇海铁路建成通车,铁路沿线地区的煤矿、机械工厂开始兴起和发展。

郑州处于京汉铁路沿线,郑州陆续兴建了机务修理厂、电务修理厂等几家铁路工厂。

以铁路工人为主体的第一批产业工人开始在郑州地区诞生。

产业工人的出现为郑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1915年北洋政府在巩县兴建了一个完善的兵工厂,这是当时河南省首屈一指的大型工厂。

1918年,北洋政府又兴建了郑县(现郑州)兵工厂。

除官办工厂外,民族资本企业也有了较快发展,1914年,开封普临电灯公司资本家魏子青招股集资25万元办起了明远电灯股份两合公司!‘]。

同时,1916年郑州开始开办德丰而粉厂。

1917年兴建的郑县而粉厂资本有10万元,并购有新式机器加工而粉。

在机铁业中,较有名的有华兴厚铁工厂和打动机器厂。

开封南关的民生火柴厂民国6年开始营业,机器21架,销路除本省各县外,可至苏、鄂、陕等省,工人共420余名。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一、前言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简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

二、封建社会时期1. 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代诗词中常有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词。

2. 治水工程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治水工程,如岳阳楼、都江堰等。

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水患问题,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水利遗产。

三、民国时期1.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初步建立民国时期开始逐步建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1929年颁布了《森林法》,1931年颁布了《水利法》。

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政策。

2. 生态环境破坏加剧民国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城市垃圾、废水、废气排放等问题日益突出。

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 环保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保法律制度。

1956年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1965年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条例》等。

2. 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五、改革开放以来1. 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政府也开始大力推动环保工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2.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环保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为全球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六、现在和未来1. 环境保护仍面临许多挑战尽管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环境问题也不断涌现。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民国时期,河南的旱、涝、风、雹、蝗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其发生的频率之高、危害之重,均为史所罕见,标志着河南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河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除自然原因外,还与当时的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战争不断、饥荒频发等社会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战争、饥荒与河南生态环境民国以来,“刀兵水火,人祸天灾,荡析流离,迄无宁岁”,全国农业崩溃已达极点,“而河南尤甚。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河南成为各派军阀征战的重要场所,战火所及,烽烟四起、村落为墟、农田荒芜,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战火所及,人民成万、成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死亡或外逃,数千个村庄变成阒无人迹的“死村”,上万顷良田沃野变成狐兔出没的荒野。

在此期间,直军、皖军、陕军、奉军、国民军前后入驻河南,总数达20万,甚至30-40万,除耗费全省财政收入的80-90%外,日常又分驻各地,“吃地面”,有些地方每亩土地摊派总数等于甚至超过当年的产值。

尽管连遭水、旱、兵、蝗灾害,但钱粮和各种赋税不仅极少减免,反而提前预征(从1930年预征至1936年)。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但这个政权“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经济上的解放。

”[2]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依然为争权力、抢地盘而相互混战。

如1929年10月,冯玉祥起兵反蒋,河南的氾、巩、登、密、偃、孟、洛、宜、新、渑、嵩、伊、临汝、自由、平等二十余县,周围千余里,“各军驰骤,遍地烽烟,饥疲灾民,拉充夫役,续命谷粮,搜作军需,牲畜驱供运输,栋梁拆作爨薪,炮火所及,尸骸纵横,间有逃出火线,战后归来,庐舍荡然,衣食住尽付灰烬……”[3]这次战役,以密县“供应浩繁,损失尤巨”。

据《河南民报》报道,该县财物损失约值287400余元,军队派款45000余元,搜索粮食396800余斤,摊派草料值洋63800余元;全县牲畜,甚至均为军需之品,壮年男丁,全系应役之人,倒毙道途,死于炮火者800余人。

试论民国时期河南灾荒对河南社会的影响

试论民国时期河南灾荒对河南社会的影响

试论民国时期河南灾荒对河南社会的影响苏新留【摘要】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河南灾荒严重,给河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灾荒严重发展的最主要的后果是造成人口的流移和死亡.水旱灾害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极大的危害,突如其来的水灾会在瞬间将人葬身于波涛之中,遥遥无期的旱灾带来的灾难更加可怕,它逐渐地吞噬着灾区的生灵.灾害所造成的恶劣环境使灾民无法生活,被迫远走他乡,造成了充满血泪的流民潮,有的流民加入到土匪行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7【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民国时期;灾荒;河南社会【作者】苏新留【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8.9水旱灾害是河南的主要灾害。

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频仍,河南人民深受其苦。

灾荒严重发展的最主要的后果是造成人口的流移和死亡。

河南民众安土重迁的特点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人口损失。

灾害所造成的恶劣环境使灾民无法生活,被迫远走他乡,造成了充满血泪的流民潮,有的流民加入到土匪行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鲜有研究。

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就灾荒与人口的损失、灾荒与灾民离村和流民潮等方面作一探讨。

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一、灾荒与人口的损失传统社会灾荒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严重灾荒的发生往往造成人口的损失。

历史上每一次严重灾荒的发生,史料中多半就有人口死亡和流移的记载。

民国时期,由于河南频受灾荒冲击,再加上救济不力,灾荒造成了大量灾民的流移和死亡。

1920年河南旱灾,尽管这次灾荒没有“丁戊奇荒”持续的时间长,但灾民因灾饿毙流移的势头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由于旱灾地区有8个县流行了霍乱等传染病,导致大量灾民死亡。

如济源县9月份“疫疠大发,死者约五千余人,户尸遍野,豺狼满道,几成禽兽世界”。

[1]逃难的灾民,由于受到严寒的威胁而变成冻馁,来自内乡的呈文描述了灾民惊心动魄的遭遇:岁已云暮,大雪尺余……千山之中,万壑之间,往往有全家老幼冻饿以死此道途之上,冰天雪地,饿殍枕藉,比比皆是,然此犹死于故乡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民国时期,河南的旱、涝、风、雹、蝗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其发生的频率之高、危害之重,均为史所罕见,标志着河南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河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除自然原因外,还与当时的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战争不断、饥荒频发等社会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战争、饥荒与河南生态环境民国以来,“刀兵水火,人祸天灾,荡析流离,迄无宁岁”,全国农业崩溃已达极点,“而河南尤甚。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河南成为各派军阀征战的重要场所,战火所及,烽烟四起、村落为墟、农田荒芜,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战火所及,人民成万、成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死亡或外逃,数千个村庄变成阒无人迹的“死村”,上万顷良田沃野变成狐兔出没的荒野。

在此期间,直军、皖军、陕军、奉军、国民军前后入驻河南,总数达20万,甚至30-40万,除耗费全省财政收入的80-90%外,日常又分驻各地,“吃地面”,有些地方每亩土地摊派总数等于甚至超过当年的产值。

尽管连遭水、旱、兵、蝗灾害,但钱粮和各种赋税不仅极少减免,反而提前预征(从1930年预征至1936年)。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但这个政权“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经济上的解放。

”[2]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依然为争权力、抢地盘而相互混战。

如1929年10月,冯玉祥起兵反蒋,河南的氾、巩、登、密、偃、孟、洛、宜、新、渑、嵩、伊、临汝、自由、平等二十余县,周围千余里,“各军驰骤,遍地烽烟,饥疲灾民,拉充夫役,续命谷粮,搜作军需,牲畜驱供运输,栋梁拆作爨薪,炮火所及,尸骸纵横,间有逃出火线,战后归来,庐舍荡然,衣食住尽付灰烬……”[3]这次战役,以密县“供应浩繁,损失尤巨”。

据《河南民报》报道,该县财物损失约值287400余元,军队派款45000余元,搜索粮食396800余斤,摊派草料值洋63800余元;全县牲畜,甚至均为军需之品,壮年男丁,全系应役之人,倒毙道途,死于炮火者800余人。

[4]1930年5月,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又爆发了中原大战。

这场大战,历时7个月,壮丁死30万,伤无数。

河南因处于战争的主战场位置,罹祸最深。

如豫东扶沟,本是“蕞尔小县,地瘠民贫,连年水旱,又遭蝗虫,早已十室九空”,该年春孙殿英以五六万军队驻此月余,继以刘桂堂军万余人到县驻扎,达半年之久,加以该县地处战争要冲,“大军络绎过境者又不知凡几,以上所需给养款项,尽皆取之地方,此外明派暗掠,更难数计。

”据统计,各军在该县征派的数目为:派款55万余元,“无形讹索约三十余万元”;派小麦15000石,“无形者倍之”;派面馍300万斤,麸料260万斤,“无形者两倍以上”;柴草800万斤,“无形者亦在千万之数”;派车5 000余辆,“无形拉去者约三千辆”;征兵2000名,“拉夫达万名以上”;其次房屋被毁,多为断瓦颓垣,“战区田禾,颗粒寸薪全无,门桌等木器亦被折(拆)去,”共计损失值银洋达400万元。

“三等小县,出此巨款,遭此奇灾,竟酿成灾黎遍地,饿殍载道,啼饥之声,待哺之状,实令人目不忍睹”。

[5]本来“豫省历年灾歉,重罹灾镝,民濒绝境,已无生机”,[6]又加上这连年的战祸,河南广大农村经济更加破败,政府、民间财力枯竭,人民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

根本谈不上发展生产,更遑论去改善生态环境了。

战争不仅使广大农村经济凋敝,还造成土匪活动猖獗。

民国前、中期,河南土匪之多、匪祸之列,居全国之首,几乎无一年、无一县能够幸免,以致被外省报刊称为“土匪世界”。

土匪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破坏性很大。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破败,从而使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而荒芜。

农村经济破败又为土匪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以致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正如当时河南民国日报所评:“自民国后,内争未息,战乱迭兴,(河南)无一次能幸免。

始因募民而充兵,继因散兵而成匪,终因剿匪而又增兵,展转往复,愈积愈多。

兵匪循环,民无噍类。

奸淫烧杀,村舍为墟,如豫西、豫南各县,常至数十百里尽成野无人烟之灾区,农村日见衰落,经济亦即陷于绝境”。

[7]豫西南地区的邓县就因土匪猖獗导致该县农田荒芜面积达11 000顷,占全县面积的一半。

[8]该县“民国十五六年,地方军互相水火,死者甚众,民国十八年(1929年)匪焰愈张,良善民众非被残害,即相率逃亡,强悍者随匪流窜,亦多不得其死所。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复遭瘟疫,仅留住民,几死伤殆尽,直至二十六年(1937年),匪氛始见平息,经此十年之天灾人祸,更迭相袭,以故田园尽无,墟无人烟矣。

”对此种惨景,河南民国日报的记者描述道:“荒区太大了……到了中间,极目四望,就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

周围三四十里之内几乎看不到村庄,遍地都生着很高的茅草,其荒凉的程度与塞北的沙漠相差无几”,[9]“沿途所见即村庄零落,鸡犬不闻”,“人烟尤稀,即断垣残壁亦甚少,里尽废墟,荆棘满地,一望无际,从树木围成弧形圈及不烂磙石横竖处,依稀尤可寻旧人居。

区内雉兔成群,豺狼野猪,闻亦常见不鲜。

”[10]战争、匪祸、天灾往往相互交织,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在豫西诸县,军阀肆虐,战争迭起,“乃兵灾未已,继以匪祸,嵩、洛、汝、郏之间,变为巢窟,千百啸聚,掳人勒赎,财物横被掠夺,妇孺痛遭荼毒,任意抢劫,惨无人道”,“去岁旱魃为虐,播种维艰,炎天烈日,禾苗焦枯,讵入秋后,豫西、豫北又复飞蝗蔽天,所过之处,如风卷残云,顷刻立尽,……值此四散流离之时,忽又山洪暴发,黄沁漫溢,洪波巨浸,一望无际,沿河一带,尽成泽国,牲畜庐舍,漂没无算”。

[11]豫西南唐河县,民国十年(1921年)以来,也是灾祲连年,匪荒迭乘,兵灾交加,“自著匪万林、安于江等蹂躏全县,民已十室九空”,接着“又有鲁窜大杆李XX等破城陷镇,人民的财产损失更不可以数目计,加以马文德、李鸿翥、徐寿春、樊钟秀、岳维峻等匪军之搜刮,人民更是困苦颠连,莫可告谢”。

1928年,该县又复旱魃肆虐,赤地千里,以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期间,所有车队,均开往前方,鲁山、宝丰的朱邪子、崔二旦等乘虚率匪四五千人于三月间,将该县市镇源潭攻破,掳去肉票1000余名,烧毁房屋3 000余间,“从前繁华之市场,竟变为可怜之焦土……”。

自入秋以来,自县西北的桐河镇,至西南的苍台镇,“到处均为所蹂躏,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所过之处,庐舍为墟,寸物不留,更可惨者,迄今二麦未种,积谷一空,死者未能安葬,骨肉遍野,生者痛哭流涕,揭借无门,野餐露宿,疾疫繁生……”[12]说到战争对河南社会经济乃至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我们不能不提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

自1938年起,河南省旱灾、蝗灾、匪灾、黄泛等接踵而至,且全省110县中几无一县未受日寇的蹂躏。

据统计:在八年的抗战期间,河南人口减少了641万,人民房屋损失6930930间,农具损失24995172件,牲畜损失5791405头,衣服损失68 889 669件;粮食,战前正常收获量为320210163担,战时正常收获量下降为248 631 770担,1945年收获量仅81778607担;土地,战前河南可耕面积为162 665 000亩,到1946年降至126 580 000亩,农田荒芜面积达37085000亩。

[13]其中,豫西及宛西23县除人口损失外,损失粮食8 668 384市石,拆毁房屋205375间,牲畜损失315394头,农具及家具78611943件,“凡敌寇所到之处,铁器约被搜括95%以上”。

豫北27县仅在抗战后期因各种灾祸死亡者即达180万人,房屋损失478,954间,牲畜损失679500头。

[14]如新乡县,据不完全统计,1938-1945年间,伤亡27142人,终身残废、流离失所者74010人,两项合计占全县人口的40%以上;损毁民房98641间、抢掠粮食18420吨、牲畜7709头。

[15]又如,豫西南泌阳县“距城五六里之富有村庄”,在抗战爆发后的一两年内,即“大多沦为废墟,未耕之荒地,更满目皆是,其灾情之重,较之邓县荒区或有过之”。

[16]另外,像花园口决堤事件虽然是是国民党当局人为造成的,但这笔帐也应当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头上。

试想,如果不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国民党会制造花园口决堤事件吗?同样,在1941-1942年大旱期间,日本侵略军为了消灭中国抗日军民,在河南境内发动大扫荡19次,小扫荡500余次[17],并实行了野蛮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这不仅给河南人民造成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破坏了河南本已十分脆弱的经济,而且严重削弱了当时河南省政府的抗灾、救灾能力。

所以应当说,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天灾共同酿成了河南乃至全国这次罕见大饥荒。

稍后的1944年春,日寇曾以重兵20余万进攻豫西,豫西23县相继失陷,以淅川、内乡战祸最重,两县民众非死即逃,交通要道各地多属十室九空,致使两县农田荒芜达20万亩。

[18]夏明方指出:如果没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大片领土的侵占,对大量资源的掠夺以及对中国工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如果没有因此而造成的生产不足、物资匮乏、财税锐减以及战时的消耗不断增加,那么完全可以断言,中国的社会经济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迅速走向恶性发展的道路的,中原人民乃至大后方的人民生活也就不至于那样迅速陷入普遍贫困的境地。

[19]同样,如果没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河南生态环境也不会那么急速恶化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河南广大农村已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了。

然而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悍然发动了反共内战。

为此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搜刮。

如1946年,河南的麦收并不好,各地又发生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但国民党政府在河南的征实征购粮食数目仍达380万石,虽有河南人士向政府呼吁,但减少的数目却寥寥无几(后减为340万石)。

而且事实上经过各级地方政府的层层加码,老百姓的实际负担还远不止于此数。

据当时的田赋科长回忆,农民用(人力或畜力)车送交粮,常遭到挑剔和留难,或说粮食不干净,或说不合规格,致使农民几天交不上粮食而大受损失。

还有的征收人员以大斗收小斗出,以达到勒索中饱的目的。

当时收粮人对老百姓的刁难花样百出,常常把农民逼得卖车辆、卖牲口,最后只剩单人。

[20]更严重的是,“老百姓每把所有的粮食全部缴官,仍然不敷,因之有弃家逃亡者,有服毒自杀者”。

据国民党的报纸报道,安阳县韩陵乡艾亭村的村民李金声,今年(1946年)收了70石麦,而乡长却派了他90石,他把收的麦子全部缴上,还欠20石,全家害怕催逼,12口都服毒自杀了!同村还有一个张金然,他只收3斗麦子,而保长却派了他6斗,他多方拼凑缴齐,一家3口也跳井自杀了!这种情形并非个案,“类此的事情,在河南恐怕到处难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