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考

合集下载

中医与健康生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温州医科大学

中医与健康生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温州医科大学

第一章测试1.“有病不治,常得中医”重在阐述()。

A:生病后要忍耐B:皆非C:人体的自愈能力D:有病不要去找医生看答案:C2.人与社会环境也存在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关系说明了()。

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辨证论治D:均非答案:A3.中医“四大经典”包括下列哪些著作。

()A:《难经》B:《黄帝内经》C:均是D:《神农本草经》答案:ABCD4.心情不好可能导致()。

A:疾病恢复受影响B:身体疼痛C:胃口不好D:睡眠不好答案:ABCD5.中医学提供了一种认识生命现象的角度。

()A:错B:对答案:B6.本课程主张:学医,尤其学习中医,不仅要把医术学好,而且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学以致用,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

()A:对B:错答案:A7.“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出自《史记》。

()A:对B:错答案:B8.杏林家称谓一个中医,是一种美誉。

()A:错B:对答案:B9.中医的历史称谓包括青囊家。

()A:错B:对答案:B10.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本课程主要从哪个角度阐释睡眠()。

A:皆非B:时间C:空间D:年龄答案:B2.“不时不食”出自()。

A:《黄帝内经》B:均否C:《伤寒论》D:《论语》答案:D3.属于顺应自然规律的做法的是()。

A:熬夜B:日出而作C:日落而息D:均是答案:BC4.下列哪些会影响睡眠()。

A:睡前吃了太多不好消化的食物B:心情激动C:均否D:心情烦躁答案:ABD5.吃主食和肥胖没有绝对的联系。

()A:对B:错答案:A6.正常人体内的水是活动的。

()A:错B:对答案:B7.一般认为整夜难以入睡主要和心有关。

()A:错B:对答案:B8.中医说的心下,有时就是指胃。

()A:对B:错答案:A9.用手指把整条经络按一遍,一般特别酸、胀或疼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找的穴位。

()A:错B:对答案:B10.不时不食。

出自《论语·乡党》。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五行配五脏,属于木的是()A:肝B:肺C:心D:脾答案:A2.指出下面错误的是()。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汉书·艺文志》中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里的“中医”不是中西医的“中医”,“中”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应念“zhòng”,即相当于“击中、中的”,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就是说有些疾病不治疗也可以痊愈,或者说不治疗就是最好的治疗。

许多的疾病,人体是有自愈功能的,不通过治疗也能够痊愈,这与个人的体质有很大关系。

比如普通感冒,一个年轻力壮小伙子可能发热几天,然后自己痊愈,但若是一位奄奄一息的卧床病人,可能就因为这一场普通感冒而丧生。

同样一个手指小伤口,正常人手指自己就会自己凝血止血,但若是受伤者是血友病患者,那就麻烦了,流血不止,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脱离开具体病人来谈需不需要治疗是很片面的,尤其是一些小毛病,有些需要治疗,而有些让身体自愈可能会更好。

这就相当于孩子遇到一个小挫折,有时候帮他一把会很快克服,但是有时候放开手脚让他自己慢慢解决,我们在暗中观察,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笔者以前也写过,久治不愈的小毛病,如果现代设备查不出具体问题,倒不如不治。

这些小毛病很多都与人的情绪心理、生活习惯、周围环境、个人体质、遗传基因有关,它们对身体影响比药物还明显,只要对生活没有大的影响,不如放手不治,然后从自己的心理、习惯、环境等入手,做一些改变,有时会更有效,但若只是靠药物,别的不改变,经常会失望,甚至发出良医难寻的感慨。

许多人说有些小毛病并不好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看看上面这些影响因素一切就明白了。

中医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患者”,这类病人没有明确疾病,但对疗效的期望值很高,永不满足,并且还喜欢较真,喜欢话疗,喜欢更换医生,并且翻脸的速度很快,当面说你是神医,出门就骂你是庸医。

给这类病人最好的处方就是,“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几个字。

可是现代这个社会仿佛病了,有的病人虽然是大病,但是却因为对自己健康不关注、经济条件差、对医生不够信任等,却不去治疗。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考详解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考详解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考罗宝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350122)摘要:“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为医学谚语,但其语义却存歧见。

本文溯源谚语出处,考察其文献语用情况,认为其义应为“有了疾病不去治疗,亦能得到中等水平的疗效”。

其内涵反映了古代医疗水平低下,民众为防止医药之弊,退而求稳的医疗观念,其医学意义应该一分为二看待。

关键词:语义;内涵;意义;基金资助: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No.FJ2015B127),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No.JAS150274)On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LUO Bao-zhen(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 China)Abstract:“有病不治,常得中医”is a proverb,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which is controversial. This paper traced its original sources, studied its pragmatic uses in documents and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overb means “Illness can be partly cured without being treated”, which implies that in ancient times, as medical treatment skills were at a low level, people preferred not to see doctors to avoid the adverse effect of medicine. But this concept should be viewed reasonably, as everything has its good and bad sides.Key words: semantics; connotation; influenceFunding: Fujian provincial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projects (No.FJ2015B127),Young and Middle-aged Teacher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Fuji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o.JAS150274)谚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产生于汉代,宋明之后被频繁征引并衍生多个谚语。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考罗宝珍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考罗宝珍

・2925・当代医药论丛杂志・论著・“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考罗 宝 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摘要:“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为医学谚语,但其语义却存歧见。

文章溯源谚语出处,考察其文献语用情况,认为其义应为“有了疾病不去治疗,亦能得到中等水平的疗效”。

其内涵反映了古代医疗水平低下,民众为防止医药之弊,退而求稳的医疗观念,其医学意义应该一分为二看待。

关键词:语义;内涵;意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基金资助: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N o.F J2015B127),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N o.JAS150274)Meaning of ‘Having disease without treatment, always having a general effect’LUO Bao-zhe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ji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 China ) Abstract: ‘Having disease without treatment, always having a general effect’ is a proverb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it is controversy over the understanding its semantic meaning. This paper traced its original sources and studiedits pragmatic uses in documents. Consequently, it concluded that the proverb means ‘Illness can be partly cured without beingtreated’, which implied that due to medical treatment skills were poor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preferred not to see doctors to avoidthe adverse effect of medicine. But this concept should be viewed reasonably, as everything has its good and bad sides.Key words: Semantics; Connotation; Infl uence; Having disease without treatment, always having a general effectFunding: Social Science Program of Fujian Province (No.FJ2015B127), Young and Middle-aged Teachers Education Scientifi c Research Project of Fujian Province (No.JAS150274)通讯作者:罗宝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上街邱阳路1号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邮编:350122,E-mail:baozhenluo@・2926・谚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产生于汉代,宋明之后被频繁征引并衍生多个谚语。

中医背景

中医背景

中医与养生的背景知识“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

“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

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

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

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

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这个词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中国所有民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等;狭义上是指中国以汉民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人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阴平阳秘,则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字的真正含意。

也有学者认为,“中”指的是“中原”的意思,这是与“藏医”、“蒙医”相区别。

中医的特色是: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经络,脏腑,气血为形态功能基础,七情六淫为病因,阴阳失调,邪正相争为发病主要矛盾的独特理论体系;以药物内服外治,针灸,推拿,气功等为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以及体现中医整体观点,包含理,法,方,药的“辩证论治”临床治疗原则。

中医起源很早。

在成书于战国到泰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中医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中医辩证论治原则。

关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思考

关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思考

关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思考发表时间:2017-06-27T11:21:46.4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作者:王汝建[导读]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属于医学谚语,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主要定义为:有了疾病不去治疗。

(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福康医院中医科四川成都 610107)【摘要】“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属于医学谚语,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主要定义为:有了疾病不去治疗,仍可达到相应的中等水平治疗效果。

有研究证实,“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能够反映医疗水平的高低,对此应保证退而求稳的医疗观念。

【关键词】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思考【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337-01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属于谚语,最早产生于汉代,随着学者对其的深入探索,临床学者对其产生了争议,总共有三类诠释意义:(1)有了疾病不治疗,虽然无法达到较高的治疗效果,但是能够达到中等疗效,主要寓意在于防止医药弊端,讽刺庸医;(2)疾病因误诊,导致疗效不够,强调治疗原则应符合医理,阐释治病药方;(3)患有疾病保守治疗,患者通过机体自身调节,旨在强调机体自行恢复[1]。

目前,已有学者从医学角度和语言学角度诠释,但仍莫衷一是,因此本文中针对关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思考进行了相关综述,揭示社会内涵,阐释医学意义,具体如下文。

1.“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语义谚语具有浓缩的意义和结构的整体性,属于特殊性词汇,从谚语字面意思分析,具有多重意义,其中不治表明行动,属于动词,文中“不去医治”表明结果动词,将其用于中医评判,则指示“中等水平治疗”和“中等水平医生”,其均属于动宾词,即“符合医理”、“符合治疗”[2]。

在《汉书辨疑》中有提到今吴人犹云“不服药为中医”,可见谚语中的有病不治与不去治疗和不服药同等意思。

在《可茶小传》中提到然可茶守丹溪之说,自谓恒得中医,自比李英公用兵,不大胜,亦不至大败云,而文中的“中医”主要是指不大胜、亦不大败。

中医的起源

中医的起源

中医的起源
在古代,原始人医治自己疾病的经验最初来
自生活的实践,例如,原始人在捕猎时身体 中扎进了带尖的荆棘,于是拔出木刺,他们 最初会本能地模仿许多动物那样用舌头舔伤 口,以后可能会把唾液吐在伤口上,然后用 手将唾液涂抹均匀,以便使伤口迅速痊愈。 如果伤口出血较多,他们会胡乱地抓些叶子, 挤出汁或将其揉碎涂抹在伤口上,偶尔他们 发现某种植物果然止住了血,于是便记住了 这种植物具有止血的功能。
中医的起源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是秦汉 时期(公元前221—— 公元220年)众多医学 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 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 的。本书载药365种, 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 学的初步确立。
中医的起源
我们的古人不仅用自身的五官认识药物,同样用自 身的五官认识健康的活体,以及身患疾病的活体, 这就是中医的基本诊断术——望闻问切。望闻问切 四诊源于中医首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如《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 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 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又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说:“见其色,知其病, 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 处,命曰工。”
中医的起源
中医的起源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
书· 艺文志· 经方》,其云: “以热益热,以寒增寒, 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云:“有病不治,常 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 去声,中。“中医”这个 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 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 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 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 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 一个对比。
中医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看来不仅仅是传说,因为已经有了文字 的记录,我们现在无法考证神农是否确有其人,然 而神农尝百草毕竟意味着中医的真正开始。神农作 为古代中医的先驱首先不是像西医那样应用仪器, 而是充分应用我们自身活体的感觉器官来认识自然 界的草药,用眼观察自然物的外形和色泽,用舌品 尝自然物的味道,用鼻嗅自然物的气味,甚至将自 然物吞进肚中,体验自然物对人体的反应。当然神 农不仅仅是亲尝,也会不断将这些自然物用于其他 人体,因为作为炎帝,必有无数身患各种疾病的臣 民向他求救,这无疑为他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机会。

老中医常讲,走马看伤寒

老中医常讲,走马看伤寒

老中医常讲,走马看伤寒天下之至重惟命,慎思之,不尚名医;医理之极微务精,博学之,当为名医!柳少逸两用小柴胡汤我慢慢地和柳老师亲近了起来,有困惑愿意请教于他,越请教他越高兴,讲解得越透彻。

有一天查房时他说,每次都是他讲,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他补充。

这天的查房,习惯了洗耳恭听的我们都哑口无言。

柳老师显得有些生气,匆匆查完房,撇下心神未定的我们走了。

我们为惹老师生气自责,更为不争气懊恼,我们都自觉地抱着病历逐床检查病人,认真地准备第二天的查房。

次日查房,“你方唱罢我登场”,多种观点在碰撞。

经方、时方并用,六经、八纲、脏腑、卫气营血辨证各显其通。

人人都是老师又都是学生,既讨论又争论,一些同学引经据典的说理、辨证、用药,出乎柳老师和大家的预料,一次查房就是一次小型的学术会议。

柳老师高兴地说:“以后查房就这么查,教学相长,也是'学、思、悟’的深入,学中医就要用心悟啊。

”一天,西医内科病房来了会诊单,专请柳老师会诊,查完房后,我将会诊单送给了柳老师。

柳老师说:“你没有事的话,和我一起去会诊吧。

”当听到这句话,我受宠若惊,这既说明老师对我的认可,也是想重点教我了。

一路上,我认真思考会诊单上的病情介绍,挖空心思地想着如何辨证,如何用药,不觉中来到了内科病房。

病房里的西医大夫,大多喝过柳老师的中药,对老师很敬重,给柳老师又搬凳子又倒水。

一个大夫见我和柳老师一起,调侃地说:“柳大夫也开始带徒弟了?”柳老师说:“今天就叫我的学生会诊,我给他打下手。

”在柳老师鼓励下,我将右手伸上了病人的寸口。

由于熟记了会诊单上的病情介绍,加之重新问诊。

我紧紧抓住了病人“发热、想呕”的主诉,按照老师“辨证抓要点,方证相符,但见一证便是”的教导,再参舌、脉,我征询柳老师说,应该是“少阳证”。

一个大夫问,“什么病?我怎么不知道啊?”柳老师笑笑说:“天机不可泄露啊。

”柳老师鼓励我开处方,我将小柴胡汤的原方开了出来,并加上药量。

柳老师看过我的处方,又重新摸了脉象,在我常用量的基础上,加大了用量。

用《周礼》食疗思想解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用《周礼》食疗思想解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参 考 文献
1 晋・ 皇 甫谧. 黄 帝三部 针灸 甲乙经[ M] . 明蓝格 钞本. 日 本: 东洋 医 学研究会 1 9 8 1 年1 O 月影印本。
4 晋・ 皇甫谧. 正统钞本《 针 灸 甲乙经》 残卷 [ M] . 日本 : 日本 东洋 医
学研 究会 , 1 9 8 1 .
量疾病之浅深 。假药味之滋 , 因气感之宜 , 辨五苦 六辛 , 致水火之齐 , 以通闭解结 , 反之于平。及失其 宜者 , 以热益热 , 以寒增寒 , 精气 内伤 , 不见于外 , 是
— —
此古谚也 , 见《 汉书 ・ 艺文志》 。今人言不服药为 中
医, 即本 此 。 ”
自汉 至清 , “ 有病不治 ( 药) , 常得 中医” 一 直 流 传。
2 4 — -
中医文献 杂 志
宋叶梦得《 避暑 录话》 卷下 : “ 世言不服药 , 胜中
医 。此 语 虽 不 可 通 行 , 然 疾 无甚 苦 , 与 其 为庸 医误
当于中等 的医生” , 用当今的思维和语言去解读 , 皆 易为人 曲解而终不能详 明。故现从 略早于《 内经》 、 《 汉书・ 艺文志》 成 书的先秦 “ 六经” 古籍 中, 尤其是 《 周礼》 的食疗思想中 , 或能更好解读“ 有病不治 , 常 得 中医 ” 这一 千年 古谚 。 《 周礼》 重视食医, “ 无病需调 , 已病重养” 的
食疗 思想
投药 , 反败之 , 不得为无益也 ……每记《 素问》 ‘ 劳佚 有常, 饮 食有 节 ’ 八言, 似 胜服 药也 。 ” 明赵南星《 上 医本草》 自序 日: “ ……庚 申春夏 之 间而 大 愈 , 乃 知饮 食 之 于养 生 大 矣 。治 之 未病 在 乎节 饮食 。余 大病 之 后 , 犹能 不病 , 而况 能早 服 乎 。语 日 : 有 病不 治 , 常得 中医 ……”

为什么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为什么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为什么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是《汉书·艺文志》中的话。

此为“中医”一词最早见于典籍者。

其含义有两种说法:其一为中等水平的医生,其二为符合医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了病与其被庸医误治,不如不治疗,不治反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或者说,不治反而常能符合医理(一般倾向于第一种释义)。

从《汉书》原文来看,主要指出,医药方书之学,既要测度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又要分辨药石的性味,选择寒凉或温热的方剂,用药还要考虑气候季节的不同,这样才能凭籍药物的作用使闭阻的气血得以通畅,解郁散结,让机体恢复正常。

如果诊断有误,选药失宜,用热药来治热证,助长热邪;用寒药来治寒证,助长寒邪,虽然对机体的危害未必会立即表现出来,但体内的精气必然受到很大的损伤。

治疗不当不仅无助于向愈,更会加重病情。

下等水平的医生会乱投药把病治坏,所以不如不服药治疗,这样不会造成因药物使用不当而人为地加重病情,而这倒能抵得上一个中等水平的医者疗疾的疗效。

从中不难看出,“有病不治”是指不要一得病就乱投医,服不对症的药,盲目治疗,而不是说得了病不要治疗。

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治疗,对症下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还是需要提倡的。

良工的及时诊治能既病防变,减轻疾患的痛苦,缩短病程,妙手回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说明外邪侵袭人体,若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直至内脏,使病情日益加重,以致治疗起来愈加困难。

所以有病不仅要治,而且要早治。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对病人而言,是说就医要慎重,要选择真正有水平可信赖的良医,宁可不治疗也不能冒险让庸医来耽误自己;对医者而言,就需要精研医术,刻苦求索,使自己成为能药到病除的良工。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还包含另外一层寓意,就是中医的“上工治未病”思想。

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中医心理治疗,笔者理解为:在中医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由中医专业工作者施行的、以中医心理学和中医行为科学方法为主要手段的针对身心疾病的治疗。

治疗的中心在于直接治愈情志疾病,或减轻心身疾病、提高疗效、巩固疗效,缩短治愈疾病的时间,纠正七情五志的偏盛偏衰,帮助病人正确应用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来战胜疾病。

1.古代医家对中医心理的重视《内经》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和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一曰治神,二曰治养身”杨上善在注解时说:“喜怒忧思乃生于心,今以针灸疗之,不亦迂乎?喜怒忧思伤神为病者,先须以理,清神明性,去喜怒忧思,然后以针药禆而助之。

”《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这说明在远古时期,针药知识很少,通过祝由等心理疗法移易精神,变利气血是唯一的或者说是主要的治病方法。

《内经》特别强调注意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指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真意”,《素问?移精变气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

华佗《青囊秘篆》:“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医人疾病,斯为下矣”这里特别强调了医心”的主要性,而且给予极高之评价。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人有病在七情者,非药石可治,还当以情治之”。

何梦瑶《医?碥》“其病在七情,非药可愈者,以五志相胜”,明确地指出了精神治疗在情志病中的重要地位。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便是:“痈疽发背为何生,好好身躯出此形,内被七情干脏腑,忧愁思虑总关心”,俗有“心病还得心药治”之说,“心药不知是何许药也,不详其性状,不明其用量,亦不悉其产地,但善用之者,尝能愈其他医药所不能愈之疾,而奏效其奇”(《新医药刊》1939、2、55)。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古谚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自宋以前已有之”强调了“不服药而有服药之功”的中医心理治疗。

此即古人所说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也就是说,在大多情况下,“与其被庸医误治,不如不让他治,不服其药而言”,属于生理上器质性的病变,还得服药治疗。

从杯弓蛇影话中医七情

从杯弓蛇影话中医七情

从杯弓蛇影话中医七情秦朝年间,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有个叫何解元的人,有一次他到朋友赵修武家里赴宴饮酒,喝了数杯酒后,忽然发现杯底有条小蛇,他把酒喝干以后又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但是他回家后常认为自己吞了小蛇,天长日久地就觉得心中疼痛,而且总感到小蛇在腹中逐渐地长大,在不断地啃咬自己的五脏。

他的病也日益沉重。

转年又依旧到赵修武家赴宴,这次他非常小心刚拿起酒杯,又见酒杯里有小蛇,于是放下酒杯仔细观看,原来是赵家的房梁上悬挂着一张弓,这张弓的影子映射到酒杯底,如同小蛇一般。

从此他就解除了心中的疑团,心痛病好了。

这个故事也就是成语“杯弓蛇影”由来,何解元的病是由于怀疑而引起的情志疾患,其实也就是中医的七情致病。

中医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人们很早就发现,心情活动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所以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之说,人为万物之灵,情感最为丰富。

喜恕哀乐,乃人之常情,然而任何一种感情,若反应太过,就成了异常之情。

七情异常就会伤及腑脏而出现疾病。

如:如过喜、狂喜,则易伤及心,使人精神失常、思维混乱,或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范进中举后欢喜过度致“疯”,牛皋活捉金兀术后大笑而“死”,都说明了暴喜的危害性。

怒可伤肝。

暴怒可导致吐血、昏厥、突然失明甚至死亡。

《三国演义》中周瑜气得吐血而亡就是过怒致害的明证。

忧愁或悲伤过度则伤肺,造成肺气抑郁、气机不畅、经脉不通,从而在人体内导致一系列病变。

思虑过度,则伤神致病,引起食欲不振、头脑胀痛等症状。

若长期思虑重重,极易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恐和惊,都伤肾。

过度的恐和惊,会使人出现瘫软、大小便失禁。

浑身颤抖等症状,甚至导致晕倒、痴呆、心悸而亡。

另外,中医学理论不仅认为七情会致病,还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道理,提出了情志相克,用七情治病的理论。

按照中医学原理,肺、肝、肾、心、脾五脏其性分别属金、木、水、火、土。

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根据五行相克学说提出了七情治病理论。

认识中医(一)

认识中医(一)

认识中医(一)胶州王情义中医综合诊所王情义中医是医道,是祖国的文化瑰宝,是以自然之力为自然之事。

何谓中医之大医(即真中医)?借用真人孙思邈的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中医用药、针、灸简单方便,取自自然,顺应自然,只要理法正确辩证清晰,顺手拈来即可治病。

以天、地、人的自然变化为纲;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为目;以药物的寒热温凉来调整人体的偏盛偏衰,愈病多验。

中医就是通过宏观立体的思维,针对某个个体选择最优化的理、法、方、药,一人一方进行精细治疗。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保健需求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各类养生方法,各类中医理论层出不穷,各说各是,良莠不齐,令人无所适从。

大多也是中西思想混淆,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悬壶济世的作用即成空谈,所以普遍对中医药的误解很大。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认为中医治病慢认为中医只适合某些慢性病,甚至认为只是安慰剂。

外感病,急病,就很少用中医中药。

某些绝症西医西药无计可施时方才求助中医,稍有不瘥,便道中医无能。

医圣仲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寒,鼻鸣干呕,时自汗出),以桂枝汤服一升(东汉时期一升约现在的200ml)须臾啜热稀粥待全身微汗出则愈,不必尽剂。

若一服汗未出,一时后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半日许令三服尽,遍身微汗必瘥。

外感风寒是现在普通感冒的一个证型,病程一般五天左右,而医圣治疗半日则已。

中医慢吗?余曾以伤寒理论治疗多例原因不明发热,也都经西医检查治疗过,病程都在一月以上,中药治疗都在一周内痊愈。

举一典型病例:任某,青岛市人,年三十,发热四月有余,经各大医院检查输液不效,且病因不明。

中医药文化复习题

中医药文化复习题

中医药文化复习题1、小青龙汤的方名由来?答案: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有兴云降雨之能,因本方具有发汗之力,犹行雨,故“青龙”之名。

2、金元四大家之刘河间创制了一首治疗暑热泄泻的方子,由滑石6份、甘草1份组成,名六一散,另有一名是什么?取自哪部著作?答案:又名天一散,取自《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3、二至丸方名由来?答案: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

旱莲草为草本植物,盛夏时茎叶繁茂,所以夏至日采集最佳;女贞子冬至日果实熟透,采集为佳。

本方以二药采集时间命名,故名“二至丸”。

4、二陈汤的方名由来?答案:方中陈皮、半夏宜用陈久者,因陈久者燥散之性降低,故名“二陈”。

5、《小儿药证直决》中有首方剂名“泻青丸”,主治肝火郁热,方名有何含义?答案: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在色为青,故“泻青”即是泻肝。

6、《景岳全书》卷五十一载有一首方剂名“毓麟珠”,治疗妇女婚后久不生育,方名有何含义?答案:“毓”有生养、孕育之意:“麟”,即麒麟,这里喻珍贵之子;“珠”,指珍珠,是谓该药丸形圆如珠。

7、紫雪丹的命名依据是什么?答案:是其色和用,此药如法制成之后,其色呈紫,状似霜雪;又言其性大寒,清热解毒之方,犹如霜雪之性,故而称之曰“紫雪丹”。

8、“海藻玉壶汤”方名的“玉壶”与哪首诗有关,在方名中有何含义?答案:《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代白头吟》“宜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在方名中比喻本方具有消除瘿瘤之功,难能可贵。

9、《医宗金鉴》载有一首外治方剂,名“混元膏”,方中混元是何含义?答案:此处混元指头部,本方在使用时,做成药膏敷于头顶部,故得名。

10、《审视瑶函》中载有一方名“清震汤”,方名中“震”为何义?答案:震为八卦之一,象征雷震,本方主治头痛头中雷鸣之症,故名“清震汤”。

11、中药诗“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榔读。

”中有哪几位中药名?答案:相思子、白芷、苦参、槟榔、狼毒。

怎样判断中医师的真实水平

怎样判断中医师的真实水平

怎样判断中医师的真实水平怎样判断中医师的真实水平中医纪元今天讲怎样判断中医师的真实水平。

这个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因为外行很难判断内行的水平。

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第一,大家在选择中医时候有个正确的考虑思路;第二,大家在自己学中医的时候可以对照一下,让努力有个方向。

我先来给大家讲讲中医水平有几个阶梯。

第一种:病人来了,既不摸脉也不看舌头,就问:你怎么了?需要什么药?病人说要什么药他就给你开什么药。

学过医,也当医生,但是什么也没学进去。

这类人都只是在医院里上班,谈不上任何医学水平,中西医里都有这样的人。

第二种:面对病人的时候,一般都很严肃,摸脉的时间很长,常常紧锁着眉头摸脉,问诊问得特别细,医德也特别好,但治病效果一般。

这类人非常热爱中医学,学习刻苦,但面对病人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中医判断,很难把文字描述正确对应病人的实际情况,“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眼中也难明,也就无法找到相对应的正确的治疗方案,治病基本靠碰,碰对了疗效很好,没碰对就没效果甚至反效果。

所以总是感叹中医博大精深、玄之又玄。

第三种:这类中医能够正确运用古人的治病经验,有些还能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己长期临床实践,对某些技术环节有所发展。

中医发展了几千年,对很多健康问题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只要你记住了,并能在临床上正确分辨出哪类的病人属于中医的哪种情况、对应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就会对很多常见的健康问题有非常好的疗效。

所以,这类中医一般已经是当地的名医了,有的甚至是国家级名医。

但是这类中医还没有掌握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还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在他们所学的古人治病经验的范围内,看病效果很好,如果碰到没有学习过的健康问题,就会无措,只能用简单类比的方法找自己知识范围内和这种健康问题相类似问题的现成的治疗方案来试用,比如把糖尿病类比为中医的消渴。

这类中医往往对《伤寒论》情有独钟,对《黄帝内经》不一定信奉,因为他们一般觉得《黄帝内经》太虚不实用。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

《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

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

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

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

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

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

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

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

中医名言

中医名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六腑以通为补少年进补,老来吃苦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暴怒伤肝,五志化火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六腑以通为用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氣聚則塞,氣散則通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氣--金翼匱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靈樞?五邪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大医精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

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

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1级中医学 《医古文》试卷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1级中医学 《医古文》试卷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1级中医学《医古文》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教学点(学院):东莞嘉联教学点年级专业:21级中医学专科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写出下列繁体字、异体字的简化字、正字(每小题1分,共10)。

1、煑( _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煮2、麤( 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粗3、雞( 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鸡4、懽( 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欢5、羣( 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群6、僊( 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仙7、晻( 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暗8、災( 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灾9、瞚( 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瞬10、鍼(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针二、下列划横线部分为古字或借字,在句后的括号中写出对应的今字、本字(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

( __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瘥2、故五藏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

( __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营3、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

( __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腧4、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煑之,以更熨兩脅下。

( __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剂5、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 __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脏6、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蹷而死。

( __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厥7、並平脈辨證,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 __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辨8、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

( _____ ) [填空题] *空1答案:猝9、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考罗宝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350122)摘要:“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为医学谚语,但其语义却存歧见。

本文溯源谚语出处,考察其文献语用情况,认为其义应为“有了疾病不去治疗,亦能得到中等水平的疗效”。

其内涵反映了古代医疗水平低下,民众为防止医药之弊,退而求稳的医疗观念,其医学意义应该一分为二看待。

关键词:语义;内涵;意义;基金资助: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No.FJ2015B127),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No.JAS150274)On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LUO Bao-zhen(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 China)Abstract:“有病不治,常得中医”is a proverb,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which is controversial. This paper traced its original sources, studied its pragmatic uses in documents and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overb means “Illness can be partly cured without being treated”, which implies that in ancient times, as medical treatment skills were at a low level, people preferred not to see doctors to avoid the adverse effect of medicine. But this concept should be viewed reasonably, as everything has its good and bad sides.Key words: semantics; connotation; influenceFunding: Fujian provincial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projects (No.FJ2015B127),Young and Middle-aged Teacher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Fuji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o.JAS150274)谚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产生于汉代,宋明之后被频繁征引并衍生多个谚语。

但目前此谚语义存有歧见,有四种释读:①有了疾病不治疗,常常相当于得到中等水平医生的治疗,意在讽刺庸医[1];②有了疾病不治疗,常常能够得到中等的治愈率,反映民众谨慎求治的态度[2];③有了疾病不治疗,通过机体调节可自愈,常常能够符合医理,旨在强调机体自行恢复[3];④疾病因误治而不能治,治疗的原则要合于医理,阐释方药治病须契合医理[4]。

尽管已有学者从语言学、医学角度进行考释,但孰是孰非,仍让人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应综合考察谚语语词与其语用情况,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由此出发,本文溯源谚语出处,结合文献语用情况,还原谚语语义,揭示其社会内涵,阐述其医学意义,望于古代文献研读及谚语的传承有所助益。

谚语出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始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其《方技略》将汉前医籍分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类,录其书目,再作小序总结。

此谚出自“经方”小序:“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5]由“故谚”可知,此谚产生时代应早于东汉。

除谚语外,此序有两层含义。

先言经方治病机理:考察药物性味及疾病性质,配成适宜的药剂,使机体恢复至健康状态。

次述经方误用的恶果:不明经方之理,“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会伤及病人体内正气。

而序末故谚“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是总结整个小序还是仅承误用经方而言?《方技略》篇末总序:“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今其技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此言明各小序的宗旨:既“论其书”(强调各类方技之内涵),亦申明“其术暗昧”之具体情状。

此“释术之旨意+明术之得失”之体例见于医经、神仙、房中各序,经方小序亦然。

故“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并非总结整个小序,乃承庸医误用经方而言。

由此可进一步推断:此谚语义背景与庸医误治有关,而与经方治病无涉。

谚语语义谚语属特殊词汇,具有浓缩的结构和意义的整体性,其语义并非所构成词汇的简单叠加,需要综合其语用情况加以考察。

就谚语词语而言,“不治”、“中医”具有多义性。

“不治”既可作行为动词,义为“不去医治”;又可作结果动词,释为“不能治疗”。

“中医”更具歧义:一可视为偏正词组,释为“中等水平的医生”,亦可释为“中等水平的疗效”;另一则视为动宾词组(“中”读“zhòng”),谓“符合治疗”、“符合医理”。

要厘清谚语中多义词造成的语义歧异,则需考察其语用情况。

汉代后此谚衍生出数条语义相同的谚语。

钱大昭《汉书辨疑》注此谚曰:“今吴人犹云‘不服药为中医’。

”[5]229.由此可知“有病不治”义同于“不服药”,“不治”即“不去治疗”。

明代亦见“不服药为中治”的同义谚语。

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古人以病不服药为中治。

盖谓服药而误,其死甚速,不药其死犹缓,万一得明者治之,势或可为耳。

以吾所闻见者验之,中治疗之说有以也。

”[6]此谚用“中治”取代“中医”,可见“中医”之“医”为“治疗”之义。

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轻药愈病论》详细阐述“中医”之义:“古谚有‘不服药为中医’说,自宋以前有之。

盖因医道失传,治人多误。

病者又不能辨医之高下,故不服药。

虽不能愈病,亦不至于为药所杀。

况病苟非死症,外感渐退,内伤渐复,亦能自愈,故云‘中医’。

”[7]可见,“中医”并非“中等水平的医生”,亦非“切中医理”之义,而是陈述“有病不服药”的后果:不能尽愈诸病,亦有自愈的可能。

明代史可法《可茶小传》论述朱丹溪学生可茶的治疗原则是“恒得中医”:“然可茶守丹溪之说,自谓恒得中医,至自比李英公用兵,不大胜,亦不大败云。

”[8]其言明“中医”指“不大胜,亦不大败”的治疗效果,即“中等水平的治愈率”。

对疾病治愈率的记述,古已见之。

《周礼·天官·医师》评价医生医疗水平:“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汉代郑玄注:“失四为下者,五则半矣,或不治自愈。

”周代宫廷医生“十失四”(60%治愈率)在医技上已属下等,“五则半矣”之“五”即“十失五”,仅一半的治愈率。

清代孙诒让指出“有病不治,恒得中医”与“五则半矣,不治自愈”意义相同。

[9],也就是说谚语之“中医”即“中等水平的疗效”。

综上,“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指有了疾病不服药的治愈机率,其语义应为:有了疾病不去治疗,常能获得中等(50%)的疗效。

谚语内涵谚语被誉为“人类文化的语言化石”,短小精悍的语汇中往往蕴藏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溯源“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语义背景,其真实反映了医疗水平不高的时代,民众消极的求治态度。

1. 社会背景:医生整体医疗水平平庸民众之所以“有病不治”,缘于庸医胡乱用药,谚语折射出古代整体医疗水平不高的社会现实。

古代文献记述名医虽多,但相较于整个医生群体,寥若晨星。

整体而言,民间医生技术平庸。

汉代文献对此多有述及。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东汉以来“其技(方技)暗昧”,在“医经”“经方”小序均批评了庸医“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以愈为剧,以生为死”的误治情状。

汉末张仲景《伤寒论·序》历数上古至汉代的名医后,“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而民众一旦有疾,只能“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10]张氏慨叹汉末庸医医技不精的现实。

而检视医学文献,疾病为庸医误治论述颇多,尤以伤寒为甚。

《伤寒论》:“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成无己注:“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之所坏也。

”[10]41.被庸医误治导致的“坏病”,在《伤寒论》中有多处。

故北齐宋侠《经心录》论曰:“伤寒病错疗祸及,如反覆手耳。

故谚云‘有病不治,自得中医’者,论此疾也。

”[11]庸医盛行,那么整个社会医疗水平如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列举“博而不精之士”:“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

”[12]其谓医术不精的医生仅能“治十差五”即50%治愈率,这可能就是当时庸医实际医疗水平。

孙思邈《千金要方》序:“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媱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

”[13]同书卷一又言:“古之医者,自解采取,阴干曝干皆悉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医者,……所以治十不能五六。

”[13]孙氏所谓上古医生有90%的治愈率应是崇古思想的表现,而魏晋南北朝以来医生的治愈率显然不及50%。

宋元之后,此谚频见并衍生“不服药为中医”、“不服药胜中医”、“勿药为中医”等同义谚语。

宋苏辙《栾城后集》卷十一“历代论五·宇文融”:“古今善言医者患医之难,以为有病不服药,常得中医。

盖良医不可必得,而愚医举目皆是。

愚医类能杀人,而不服药者未必死。

”[1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今称医者多庸人,治之失理,以生为死者甚众,激者至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 [15]这种观念频频见诸文字,正可折射出医人水平总体平庸的普遍性。

2. 语义内涵:为防医药之弊的消极求治观念社会整体医疗水平不高,庸医误治频见,民众对医生充满了不信任感。

在难辨医术工拙的情况下,民众宁可放任疾病不治,坐视以待吉凶自定,实为权衡利弊后不得已的选择。

汉代王充《论衡·须颂篇》:“今方板(技)之书在竹帛,无主名所从生出,见者忽然,不卸服也。

如题曰甲甲某子之方(某甲某子之方),若言已验尝试(尝试过很有疗效),人争刻写,以为珍秘。

”[16]汉时医方若无标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民众不愿服用;而方有所本且尝试有验的药方,方才受到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