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教案第14章

合集下载

管理运筹学教案

管理运筹学教案
二约束条件中右边系数bj的灵敏度分析
本章总结(10分钟)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资源的影子价格,同相应的市场价格之间有何区别,以及研究影子价格的意义。
主要
参考资料
1、韩伯棠.管理运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P43-p49
备注
教案
第10次课(2学时)
章节
第三章整数规划(1)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掌握一般整数规划问题概念及模型结构;
2.有人提出,求解整数规划时可先不考虑变量的整数约束,而求解其相应的线性规划问题,然后对求解结果中为非整数的变量凑整。试问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主要
参考资料
1、韩伯棠.管理运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P70-p72
备注
教案
第11次课(2学时)
章节
第四章整数规划(2)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掌握分枝定界法原理
重点
主要
参考资料
熊伟编著.运筹学(第二版)。P11—16
备注
1、学生交作业;
2、复习与预习
3、写出下面几个问题的初始基可行解
教案
第5次课( 2学时)
章节
第一章线性规划(4)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要能熟练准确地用单纯形表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2能准确地根据单纯形表中的检验数判别所解问题的解的类型;
重点
难点
重点:用单纯形表求解线性规划问题。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单纯形法计算的两阶段法,为什么要将计算分两个阶段进行,以及如何根据第一阶段的计算结果来判定第二阶段的计算是否需继续进行.
2、简述退化的含义及处理退化的勃兰特规则。
3、举例说明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线性规划的方面,并对如何应用进行必要描述.

大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全册

大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全册

课时:36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包括集合、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集合与函数2. 极限与连续3. 导数与微分4. 积分5. 线性代数6. 空间解析几何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第一周:1. 介绍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

2. 讲解集合与函数的基本概念,包括集合的运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

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周:1. 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等。

2. 介绍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周:1. 讲解极限与连续的基本概念,包括极限的定义、性质、运算法则等。

2. 介绍连续函数的图像特点。

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周:1. 讲解导数与微分的基本概念,包括导数的定义、性质、运算法则等。

2. 介绍导数在几何中的应用,如曲线的切线、曲率等。

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周:1. 讲解积分的基本概念,包括不定积分、定积分、积分的应用等。

2. 介绍积分在物理、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周:1. 讲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向量、矩阵、行列式等。

2. 介绍线性方程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概念。

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七周:1. 讲解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直线、平面等。

2. 介绍空间几何的应用,如立体图形的计算、投影等。

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八周:1. 讲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随机事件、概率、统计量等。

2. 介绍概率分布、统计推断等概念。

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1. 对前四周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2. 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大学数学课本教案

大学数学课本教案

一、课程名称大学数学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大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微积分(1)极限与连续(2)导数与微分(3)不定积分与定积分(4)级数2. 线性代数(1)行列式与矩阵(2)向量空间(3)线性方程组(4)特征值与特征向量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随机事件与概率(2)随机变量与分布(3)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4)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

2. 第二周至第四周:讲解微积分基础知识,包括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和级数等。

3. 第五周至第七周:讲解线性代数基础知识,包括行列式、矩阵、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和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

4. 第八周至第十周:讲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与分布、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等。

5. 第十一周至第十三周:进行课程总结,布置课后作业,组织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大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数学课程教案

大学数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授课学时:48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向量、矩阵、行列式等;2. 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包括高斯消元法、克拉默法则等;3. 理解矩阵的运算,包括矩阵乘法、矩阵的逆、矩阵的秩等;4. 掌握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并能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5. 理解二次型及其标准形,掌握二次型的正定性判断;6. 能够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向量空间与线性方程组1. 向量与向量空间的基本概念2. 线性组合与线性相关3.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4. 矩阵的秩与线性方程组的解二、矩阵及其运算1. 矩阵的概念与性质2. 矩阵的运算3. 矩阵的逆4. 矩阵的秩与矩阵等价三、特征值与特征向量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2. 特征值的求解方法3. 特征向量的求解方法4.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四、二次型1. 二次型的概念与性质2. 二次型的标准形3. 二次型的正定性判断4. 二次型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周:向量空间与线性方程组1. 介绍向量与向量空间的基本概念2. 讲解线性组合与线性相关3. 讲解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4. 练习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第二周:矩阵及其运算1. 介绍矩阵的概念与性质2. 讲解矩阵的运算3. 讲解矩阵的逆4. 讲解矩阵的秩与矩阵等价第三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1. 介绍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2. 讲解特征值的求解方法3. 讲解特征向量的求解方法4. 讲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第四周:二次型1. 介绍二次型的概念与性质2. 讲解二次型的标准形3. 讲解二次型的正定性判断4. 讲解二次型的应用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期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整体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线性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 教学课件3. 在线资源:相关教学视频、习题库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大学数学课程的教案

大学数学课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线性代数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1)线性空间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2)线性变换的概念、性质和运算;(3)线性变换与线性方程组的关系。

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3)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在矩阵运算中的应用。

3. 行列式(1)行列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2)行列式在矩阵运算中的应用;(3)克莱姆法则。

4. 二次型(1)二次型的概念、性质和分类;(2)二次型的标准形、正负惯性指数;(3)二次型的正定、负定、不定及其判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实际例子,引出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2)介绍线性代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讲解线性空间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以及线性变换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讲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以及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展示其在矩阵运算中的应用;(3)行列式:讲解行列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以及行列式在矩阵运算中的应用,并介绍克莱姆法则;(4)二次型:讲解二次型的概念、性质和分类,以及二次型的标准形、正负惯性指数,并介绍二次型的正定、负定、不定及其判定。

3.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强调重点、难点,为学生答疑解惑。

5. 课后拓展(1)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课后阅读;(2)布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数学分析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数学分析教案

数学分析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1 实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实数的基本概念和最常见的不等式,以备以后各章应用. (二) 教学内容:实数的基本性质和绝对值的不等式. (1) 基本要求:实数的有序性,稠密性,阿基米德性. (2) 较高要求:实数的四则运算.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主要复习中学的有关实数的知识.(2) 讲清用无限小数统一表示实数的意义以及引入不足近似值与过剩近似值的作用.§2 数集.确界原理(一) 教学目的:掌握实数的区间与邻域概念,掌握集合的有界性和确界概念. (二) 教学内容:实数的区间与邻域;集合的上下界,上确界和下确界;确界原理.(1) 基本要求:掌握实数的区间与邻域概念;分清最大值与上确界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具体集合,能指出其确界;能用一种方式,证明集合 A 的上确界为 λ.即: ,,λ≤∈∀x A x 且 ,λ<∀a ∃0x 0,x A ∈a >;或 ,,λ≤∈∀x A x 且 ,,00A x ∈∃>∀ε ελ->0x .(2) 较高要求:掌握确界原理的证明,并用确界原理认识实数的完备性. (三) 教学建议:(1) 此节重点是确界概念和确界原理.不可强行要求一步到位,对多数学生可只布置证明具体集合的确界的习题.(2) 此节难点亦是确界概念和确界原理.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证明抽象集合的确界的习题.§3 函数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概念和不同的表示方法.(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复合函数与反函数;初等函数. (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理解复合函数与反函数;懂得初等函数的定义,认识狄利克莱函数和黎曼函数.(2) 较高要求:函数是一种关系或映射的进一步的认识. (三) 教学建议:通过狄利克莱函数和黎曼函数,使学生对函数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4 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 (二) 教学内容: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和周期函数.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对函数的有界性的分析,培养学生了解研究抽象函数性质的方法.(2) 本节的难点是要求用分析的方法定义函数的无界性.对较好学生可初步教会他们用分析语言表述否命题的方法.第二章 第二章 数列极限§1 数列极限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数列极限概念,学会证明数列极限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1) 基本要求:理解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学会证明数列极限的基本方法,懂得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中 ε与 N 的关系.(2) 较高要求:学会若干种用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极限的特殊技巧. (三)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要强调这一定义在分析中的重要性.具体教学中先教会他们证明 ∞→n lim 01=k n ; ∞→n lim n a 0=;( )1||<a ,然后教会他们用这些无穷小量来控制有关的变量(适当放大但仍小于这些无穷小量). (2) 本节的难点仍是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对较好学生可要求他们用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较复杂的数列极限,还可要求他们深入理解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2 数列极限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数列极限的主要性质,学会利用数列极限的性质求数列的极限. (二)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和数列的子列及有关子列的定理.(1) 基本要求:理解数列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并会用其中某些性质计算具体的数列的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这些性质的较难的证明方法,以及证明抽象形式的数列极限的方法.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极限的性质的证明与运用.可对多数学生重点讲解其中几个性质的证明,多布置利用这些性质求具体数列极限的习题. (2) 本节的难点是数列极限性质的分析证明.对较好的学生,要求能够掌握这些性质的证明方法,并且会用这些性质计算较复杂的数列极限,例如: ∞→n limnn =1,等.§3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一) 教学目的:掌握单调有界定理,理解柯西收敛准则. (二) 教学内容:单调有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1) 基本要求:掌握单调有界定理的证明,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其中包括 1lim(1)n n n →∞+存在的证明.理解柯西收敛准则的直观意义.(2) 较高要求: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会用柯西收敛准则判别抽象数列(极限)的敛散性.(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单调有界定理.对多数学生要求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2) 本节的难点是柯西收敛准则.要求较好学生能够用柯西收敛准则判别数列的敛散性.第三章 函数极限 1 函数极限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能够用分析定义证明和计算函数的极限. (二) 教学内容: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基本要求:掌握当 0x x →; ∞→x ; ∞+→x ; ∞-→x ; +→0x x ;-→0x x 时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并且会用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和计算较简单的函数极限.(三) 教学建议:本节的重点是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对多数学生要求主要掌握当 0x x →时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并用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求函数的极限.§2 函数极限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二) 教学内容:函数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并会用这些性质计算函数的极限.(2) 较高要求:理解函数极限的局部性质,并对这些局部性质作进一步的理论性的认识. (三) 教学建议:(1) (1) 本节的重点是函数极限的各种性质.由于这些性质类似于数列极限中相应的性质,可着重强调其中某些性质与数列极限的相应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2) 本节的难点是函数极限的局部性质.对较好学生,要求懂得这些局部的 δ(的大小)不仅与 ε有关,而且与点 0x 有关,为以后讲解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作准备.§3 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函数极限的单调有界定理,理解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二) 教学内容:函数极限的归结;函数极限的单调有界定理;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 (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归结,理解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 (2) 较高要求:能够写出各种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柯西准则.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要着重强调归结原理中数列的任意性. (2) 本节的难点是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要求较好学生能够熟练地写出和运用各种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柯西准则.§4两个重要的极限(一) 教学目的:掌握两个重要极限: 0lim →x 1sin =x x ; ∞→x lim xx ⎪⎭⎫⎝⎛+11e =.(二) 教学内容:两个重要极限: 0lim →x 1sin =x x; ∞→x limxx ⎪⎭⎫⎝⎛+11e =.(1) 基本要求:掌握 0lim→x 1sin =xx的证明方法,利用两个重要极限计算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 ∞→x lim xx ⎪⎭⎫⎝⎛+11e =证明方法.(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与两个重要的函数极限有关的计算与证明.可用方法:1)()(sin lim 0)(=→x x x ϕϕϕ; e x x x =⎪⎪⎭⎫⎝⎛+∞→)()()(11lim ψψψ,其中 )(x ϕ、 )(x ψ分别为任一趋于0或趋于∞的函数.(2) 本节的难点是利用迫敛性证明 ∞→x lim xx ⎪⎭⎫⎝⎛+11e =.§5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一) 教学目的: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二) 教学内容: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高阶无穷小,同阶无穷小,等阶无穷小,无穷大. (1) 基本要求: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 (2) 较高要求:能够写出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分析定义,并用分析定义证明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在计算及证明中,熟练使用“ o ”与“ O ”.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 (2) (2) 本节的难点是熟练使用“ o ”与“ O ”进行运算.第四章 第四章 函数的连续性§1 连续性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连续性概念.(二) 教学内容: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分类.(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连续性概念,可去间断点,跳跃间断点,第二类间断点,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定义.(2) 较高要求:讨论黎曼函数的连续性. (三) 教学建议:(1) (1) 函数连续性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对学生要求懂得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 分类.(2) 本节的难点是用较高的分析方法、技巧证明函数的连续性,可在此节中对较好学生布置有关习题.§2 连续函数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二) 教学内容:连续函数的局部保号性,局部有界性,四则运算;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定理,有界性定理,介值性定理,反函数的连续性,一致连续性.(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局部性质概念,可去间断点,跳跃间断点,第二类间断点;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2) 较高要求:对一致连续性的深入理解.(三)教学建议:(1)函数连续性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分类,了解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对一致连续性作出几何上的解释.(2)(2)本节的难点是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尤其是一致连续性和非一致连续性的特征.可在此节中对较好学生布置判别函数一致连续性的习题.§3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一) 教学目的: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二) 教学内容:指数函数的定义;初等函数的连续性.(1) 基本要求: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2) 较高要求:掌握指数函数的严格定义.(三)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初等函数的连续性.要求学生会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计算极限.(2) 本节的难点是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第五章导数和微分§1 导数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导数的概念,了解费马定理、达布定理.(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导数,函数的左导数,右导数,有限增量公式,导函数.(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是差商的极限.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费马定理.(2) 较高要求:理解达布定理.(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定义计算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2) 本节的难点是达布定理.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运用达布定理的习题.§2 求导法则(一)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和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二) 教学内容:导数的四则运算,反函数求导,复合函数的求导,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和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三) 教学建议:求导法则的掌握和运用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要安排专门时间督促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3 参变量函数的导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二) 教学内容: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三) 教学建议:通过足量习题使学生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4高阶导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高阶导数的概念,了解求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二) 教学内容:高阶导数;求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1)基本要求:掌握高阶导数的定义,能够计算给定函数的高阶导数.(2) 较高要求:掌握并理解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的求导公式.(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高阶导数的概念和计算.要求学生熟练掌握.(2) 本节的难点是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特别是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要强调对参变量求导与对自变量求导的区别.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求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5 微分(一) 教学目的:掌握微分的概念和微分的运算方法,了解高阶微分和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二) 教学内容:微分的概念,微分的运算法则,高阶微分,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1) 基本要求:掌握微分的概念,微分的运算法则,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2) 较高要求:掌握高阶微分的概念.(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微分的概念,要讲清微分是全增量的线性主部.(2) 本节的难点是高阶微分,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第六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1 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一) 教学目的: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会用导数判别函数的单调性.(二) 教学内容: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会用导数判别函数的单调性.(2) 较高要求:掌握导数极限定理.(三) 教学建议:(1)(1)本节的重点是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要求牢记定理的条件与结论,知道证明的方法.(2)(2)本节的难点是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证明有关定理与解答有关习题.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通过设辅助函数来运用微分中值定理.§2 柯西中值定理和不定式极限(一) 教学目的:了解柯西中值定理,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 (二) 教学内容:柯西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的使用.(1) 基本要求:了解柯西中值定理,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各种不定式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洛必达法则 0型定理的证明.(三) 教学建议:(1) (1)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各种不定式极限.可强调洛必达法则的重要性,并总结求各 种不定式极限的方法. (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洛必达法则定理的证明,特别是 ∞∞型的证明.§3 泰勒公式(一) 教学目的: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二) 教学内容: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1) 基本要求: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熟记六个常见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 (2) 较高要求:用泰勒公式计算某些 0型极限.(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 (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的证明.对较好学生可要求掌握证明的方法. §4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的概念. (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极值与最值.(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极值的第一、二充分条件;学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及其应用.(2) 较高要求:掌握函数的极值的第三充分条件. (三) 教学建议:教会学生以函数的不可导点和导函数(以及二阶导数)的零点(稳定点)分割函数定义域,作自变量、导函数(以及二阶导数)、函数的性态表,这个表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凸区间,极值.这对后面的函数作图也有帮助.§5 函数的凸性与拐点(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凸性与拐点的概念,应用函数的凸性证明不等式. (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凸性与拐点.(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凸性与拐点的概念,应用函数的凸性证明不等式.(2) 较高要求:运用詹森不等式证明或构造不等式,左、右导数的存在与连续的关系. (三) 教学建议:(1) 教给学生判断凸性的充分条件即可,例如导函数单调. (2) 本节的难点是运用詹森不等式证明不等式.§6 函数图象的讨论(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图象的大致描绘.(二) 教学内容:作函数图象.(1) 基本要求:掌握直角坐标系下显式函数图象的大致描绘.(2) 较高要求:能描绘参数形式的函数图象.(三)教学建议:教会学生根据函数的性态表,以及函数的单调区间,凸区间,大致描绘函数图象.第七章实数的完备性§1关于实数集完备性的基本定理(一)教学目的:掌握区间套定理和柯西判别准则的证明,了解有限覆盖定理和聚点定理(较熟练运用致密性定理).(二)教学内容:区间套定理、柯西判别准则的证明;聚点定理;有限覆盖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和运用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2)较高要求:掌握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的证明与运用.(三) 教学建议:(1)(1)本节的重点是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教会学生在什么样情况下应用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以及如何应用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教会较好学生如何应用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2 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一) 教学目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性质.(二) 教学内容: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有界性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小)值定理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介值定理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致连续性的证明.(1)(1)基本要求: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或用致密性定理证明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有界性;用确界原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小)值定理;用区间套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介值定理.(2) 较高要求: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有界性和一致连续性.(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性质.(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以及实数完备性的六大定理的等价性证明,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这方面的习题.第八章不定积分§1不定积分的概念与基本积分公式(一) 教学目的:掌握原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积分公式(二) 教学内容:原函数的概念;基本积分公式;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原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积分公式.(三) 教学建议:(1) 不定积分是以后各种积分计算的基础,要求熟记基本积分公式表.(2) 适当扩充基本积分公式表.§2 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一) 教学目的:掌握第一、二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二) 教学内容:第一、二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基本要求:熟练掌握第一、二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三) 教学建议:(1) 布置足量的有关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的计算题.(2) 总结分部积分法的几种形式:升幂法,降幂法和循环法.§3 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一) 教学目的:会计算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二) 教学内容: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1) 基本要求: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2) 较高要求:利用欧拉代换求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三) 教学建议:(1) 适当布置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的习题.(2) 本节的难点是利用欧拉代换求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第九章定积分§1 定积分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引进定积分的概念.(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定义.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定义,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三) 教学建议: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定义,并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2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一)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二) 教学内容:牛顿-莱布尼茨公式.(1)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和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2) 较高要求:利用定积分的定义来处理一些特殊的极限.(三) 教学建议:(1) 要求能证明并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2) 利用定积分的定义来处理一些特殊的极限是一个难点,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可布置这种类型的题目.§3 可积条件(一) 教学目的:理解定积分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可积函数类(1) 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第一、二充要条件.(2) 较高要求:掌握定积分的第三充要条件.(三) 教学建议:(1) 理解定积分的第一、二充要条件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2) 证明定积分的第一、二、三充要条件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可要求掌握这些定理的证明以及证明某些函数的不可积性.§4定积分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定积分的性质.(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基本性质;积分第一中值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第一中值定理.(2) 较高要求:较难的积分不等式的证明.(三) 教学建议:(1) 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第一中值定理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灵活应用.(2) 较难的积分不等式的证明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这方面的习题.§5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一) 教学目的: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二) 教学内容:变上限的定积分;变下限的定积分;微积分学基本定理;积分第二中值定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1) 基本要求:掌握变限的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和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2) 较高要求:掌握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三)教学建议:(1)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完整的条件与结论.(2) 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要求他们了解这些内容.第十章定积分的应用§1平面图形的面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包括参量方程及极坐标方程所定义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提出微元法的要领.(三) 教学建议:(1)本节的重点是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并在应用中熟练掌握.(二) 教学内容:无穷积分;瑕积分.基本要求:掌握无穷积分与瑕积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三) 教学建议:讲清反常积分是变限积分的极限.(2) 领会微元法的要领.§2 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基本要求:掌握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1) 要求学生必须熟记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在应用中熟练掌握.(2) 进一步领会微元法的要领.§3 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一) 教学目的:掌握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二) 教学内容: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的计算公式.(1)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曲线的弧长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1) 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平面曲线的弧长计算公式.(2) 对较好学生可要求他们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计算公式.§4 旋转曲面的面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公式.基本要求:掌握求旋转曲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包括求由参数方程定义的旋转曲面的面积;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旋转曲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由参数方程定义的旋转曲面的面积.§5 定积分在物理中的某些应用(一) 教学目的:掌握定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的基本方法.(二) 教学内容: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1)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微元法导出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会用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十一章反常积分§1反常积分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反常积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复变函数教案

复变函数教案

新疆财经大学教案课程名称:复变函数
任课班级:应用数学系06级
任课教师:热西旦·湖加
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数学教研室
二○○九_二○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教案概貌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1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2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3 )
注:本单元为6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4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5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 6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7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8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9 )
注:本单元为6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0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1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2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3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4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课程单元教案(单元15 )
注:一单元为3个标准学时。

大学四年数学实验课教案

大学四年数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 深化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对象:大学四年级学生教学时长:16周,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1. 数学实验基本概念及方法2. 数值计算方法与软件应用3.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4. 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5. 微积分实验6. 最优化理论与实验7. 期末综合实验教学过程:第一周:数学实验基本概念及方法1. 介绍数学实验的定义、意义和目的。

2. 讲解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引导学生熟悉常用的数学实验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等。

第二周至第八周:数值计算方法与软件应用1. 介绍数值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数值微分、数值积分、数值解法等。

2. 利用MATLAB等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实验,如求解微分方程、计算定积分等。

3. 分析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第九周至第十四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1. 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

2. 利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

3. 学习数据可视化方法,如散点图、柱状图、折线图等,并展示实验结果。

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1. 实验一:线性方程组的求解2. 实验二: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3. 实验三:随机变量的分布律与期望4. 实验四:假设检验期末综合实验1. 选择一个与实际应用相关的数学问题,如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

2. 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

3. 利用数学软件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实验报告等(30%)2. 期末成绩:综合实验报告(40%)3. 课堂表现:出勤、提问、讨论等(30%)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实验教程》2. 教学课件3. 实验指导书4. 数学实验软件(MATLAB、Mathematica等)5. 网络资源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大学数学教案

大学数学教案

大学数学教案教案标题:大学数学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大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概述:这个教案旨在为大学数学课程提供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框架,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但不限于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验证解决方案的能力。

4. 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工程问题、金融问题等。

教学内容和活动: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示例演示,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和作业: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和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 实践项目: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项目:评估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提供教科书和参考书籍,供学生参考和深入学习。

2. 网络资源:提供在线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

3. 实验设备和工具:提供实验设备和工具,支持实践项目的进行。

4. 案例分析材料:提供相关的案例分析材料,供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大学数学课教案

大学数学课教案

大学数学课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大学数学课的教学提供指导。

本门课程涵盖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旨在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建立牢固的数学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 学生将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将发展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大纲模块一:数学基础- 数学符号与表示法- 数字与数值- 四则运算- 数学函数与图形模块二:代数与方程- 代数基本概念- 一次方程与一次不等式- 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 多项式与因式分解模块三:几何与三角- 基本几何概念- 直线与圆的性质- 三角函数与三角关系- 平面坐标与向量模块四:概率与统计- 概率基本概念- 统计数据与指标-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授课方法- 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技能的应用。

- 练:提供大量练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 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交流。

- 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和实验,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评估方式- 课堂表现:按照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 作业与练:通过作业和练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 考试:进行定期考试,测试学生对不同模块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书目- 高数教材:XXX教材- 高数题集:XXX题集- 高数参考书:XXX参考书注意事项- 学生应认真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和练,以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有问题和困惑时,应及时向老师请教和讨论。

- 课堂纪律:学生应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尊重他人,积极参与讨论。

以上为《大学数学课教案》的概要内容,供教师参考和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

《大学数学》教案

《大学数学》教案

《大学数学》教案一、引言1. 课程介绍:《大学数学》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2 极限的定义与性质1.3 极限的计算方法2.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概念与性质2.2 微分的概念与计算2.3 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第三章:积分与面积3.1 积分的基本概念与计算3.2 定积分的应用3.3 面积计算与积分的应用4. 第四章:级数与级数展开4.1 级数的概念与性质4.2 常见级数的收敛性判断4.3 级数展开的应用5. 第五章:常微分方程5.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5.2 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5.3 微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法: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进行评估,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的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习题库:提供丰富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 数学软件:运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和练习。

六、第六章:线性代数6.1 向量空间与线性相关性6.2 矩阵及其运算6.3 线性方程组与矩阵方程七、第七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7.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7.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7.3 数学期望与方差7.4 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八、第八章:离散数学8.1 集合与映射8.2 图论8.3 组合数学九、第九章:数学建模9.1 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9.2 数学建模的方法与步骤9.3 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十、第十章:数学软件与应用10.1 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10.2 MATLAB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0.3 MATLAB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数学大学讲课教案

数学大学讲课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包括高斯消元法、克拉默法则等。

2. 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运算,包括加法、数乘、乘法等。

3. 掌握行列式的概念和性质,能熟练计算二阶和三阶行列式。

4. 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掌握线性空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1.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2. 矩阵的运算3. 行列式的概念和性质4. 线性空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教学难点:1.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行列式的计算方法3. 线性空间的判定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方程组解法,引出线性方程组的概念。

2. 提出问题:如何求解线性方程组?二、新课讲解1.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1)高斯消元法(2)克拉默法则2. 矩阵的概念和运算(1)矩阵的概念(2)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3. 行列式的概念和性质(1)行列式的概念(2)行列式的性质(3)二阶和三阶行列式的计算方法4. 线性空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1)线性空间的概念(2)线性空间的性质(3)线性空间的判定方法三、课堂练习1. 求解线性方程组2. 计算矩阵的运算3. 计算行列式4. 判定线性空间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重点难点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线性代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练习环节,设计了多种题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数学教案电子版

大学数学教案电子版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运用行列式的性质进行计算。

3. 能够运用行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

2. 行列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1. 行列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行列式的计算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课件。

2. 学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矩阵的概念。

2. 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行列式及其性质。

二、新课讲解1. 行列式的定义:介绍行列式的概念,结合具体例子讲解行列式的定义。

2. 行列式的性质:讲解行列式的性质,如行列式的交换律、结合律、数乘性质、行列式的展开等。

3. 行列式的计算:讲解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如按行(列)展开法、拉普拉斯展开法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完成一些基础练习题。

2. 让学生运用行列式的性质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四、例题讲解1. 教师选取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如行列式的计算、行列式在求解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等。

2.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强调行列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些课外习题进行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行列式的基本知识。

在课堂练习和例题讲解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生数学教案

大学生数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基本性质,能够进行行列式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行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行列式的概念和性质。

2. 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行列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行列式计算中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行列式的定义。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行列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二、新课讲授1. 行列式的概念:- 介绍行列式的定义,解释行列式的构成要素。

- 通过实例演示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2. 行列式的性质:- 介绍行列式的性质,包括行列式的转置、行列式的交换、行列式的乘法等。

- 通过实例演示行列式性质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行列式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行列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行列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行列式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行列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介绍行列式的展开定理,讲解如何通过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 通过实例演示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2. 行列式的应用:- 介绍行列式在解线性方程组、求解矩阵的逆矩阵等方面的应用。

- 通过实例演示行列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行列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行列式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行列式的基本知识。

大学数学领域教案

大学数学领域教案

1. 知识目标:(1)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及运算;(2)熟悉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矩阵等基本理论;(3)学会运用线性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线性方程组2. 向量与向量空间3. 线性变换4. 矩阵5.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6. 矩阵的对角化7. 伴随矩阵与逆矩阵8. 仿射空间与射影空间9. 线性规划第一课时:线性方程组1. 引入线性方程组的概念,介绍高斯消元法;2. 分析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介绍克莱姆法则;3. 举例说明线性方程组在工程、经济、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课时:向量与向量空间1. 介绍向量的概念、运算及性质;2. 引入向量空间的概念,介绍向量空间的基、维数等;3. 举例说明向量空间在物理、几何等领域的应用。

第三课时:线性变换1. 介绍线性变换的概念、性质及运算;2. 介绍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3. 举例说明线性变换在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第四课时:矩阵1. 介绍矩阵的概念、运算及性质;2. 介绍矩阵的秩、逆矩阵等;3. 举例说明矩阵在优化、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第五课时:特征值与特征向量1. 介绍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2. 介绍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3. 举例说明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在物理、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第六课时:矩阵的对角化1. 介绍矩阵的对角化方法;2. 举例说明矩阵对角化在优化、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第七课时:伴随矩阵与逆矩阵1. 介绍伴随矩阵与逆矩阵的概念;2. 介绍伴随矩阵与逆矩阵的性质;3. 举例说明伴随矩阵与逆矩阵在优化、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第八课时:仿射空间与射影空间1. 介绍仿射空间与射影空间的概念;2. 举例说明仿射空间与射影空间在几何、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大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大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大学数学教案完整版
简介
本文档是一份完整版的大学数学教案,旨在提供给教师们一个可供参考的教学工具。

本教案涵盖了大学数学的各个重要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帮助教师们设计教学活动和提供学生教学支持。

目录
1. 引言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方法
5. 教学活动
6. 教学评估
7. 教学资源
8. 教学建议
引言
在本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大学数学的重要性和教育价值,为教师们提供背景知识和教学动机。

教学目标
本节将列出大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发展目标。

教学内容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大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知识点和相关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

教学方法
这一节中,我们将提供多种适用于大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讲授、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

教学活动
在本节中,我们将提供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示例和指导,以帮助教师们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教学评估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解释如何进行大学数学教学的评估,并提供一些评估工具和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建议
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给出一些建议和提示,帮助教师们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并解答一些常见问题。

请注意:本文档仅作为教学参考,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大学数学公开课程教案

大学数学公开课程教案

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授课时间: 2023年[具体日期]授课地点: [具体教室]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一元函数微分学:导数与微分、高阶导数、隐函数求导、微分中值定理等。

2. 一元函数积分学:不定积分、定积分、积分的应用等。

3. 多元函数微分学:偏导数、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最值、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等。

4. 多元函数积分学: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等。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多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多元函数积分学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一元函数微分学和一元函数积分学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引入多元函数微分学和多元函数积分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 一元函数微分学:讲解导数与微分、高阶导数、隐函数求导、微分中值定理等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如何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 一元函数积分学:讲解不定积分、定积分、积分的应用等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如何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3. 多元函数微分学:讲解偏导数、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最值、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等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如何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4. 多元函数积分学:讲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等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如何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三、练习1.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在课堂上进行习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数值分析》教案

《数值分析》教案

讲授新 进展内容
介绍等距节点插值公式在工程设计上的应用,例如在微电机设计在设计上的 应用。
课后总结
5
河北工程大学教师授课教案(5)
学院(部): 数理学院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数值分析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时间:
学术型研究生
授课内容
2.5 埃尔米特插值
授课学时 2 学时
教材
《数值分析》,周少玲,张振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6
河北工程大学教师授课教案(6)
学院(部): 数理学院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数值分析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时间:
学术型研究生
授课内容
2.6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授课学时 2 学时
教材
《数值分析》,周少玲,张振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2. 掌握多项式拟合方法; 3. 了解可化为多项 式拟合的最小二乘方法。
课后总结
8
河北工程大学教师授课教案(8)
学院(部): 数理学院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数值分析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时间:
学术型研究生
授课内容
3.2 牛顿--柯特斯公式
授课学时 2 学时
教材
《数值分析》,周少玲,张振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牛顿--柯特斯公式; 2. 了解低阶牛顿--柯特斯公式的截断误差。
1、复习旧课(15 分钟)
回顾差商的定义。
2、讲授部分(25 分钟)
引入重节点的差商,并于 Taylor 展开式联系,介绍两者的关系(难点)。
3、复习部分(5 分钟)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详细教案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详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导论:数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2. 函数、极限与连续:函数概念、极限概念、连续性。

3. 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定义、求导法则、微分。

4. 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高阶导数的定义、求导法则、高阶微分。

5. 导数的应用: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曲线的凹凸性。

6. 不定积分:不定积分的概念、基本积分公式、积分方法。

7. 定积分:定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

8. 积分的应用:定积分在几何、物理、经济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运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导论,介绍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第3-4周:函数、极限与连续。

3. 第5-6周:导数与微分。

4. 第7-8周: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

5. 第9-10周:导数的应用。

6. 第11-12周:不定积分。

7. 第13-14周:定积分。

8. 第15-16周:积分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准确。

2. 课后作业:按时完成作业,解题思路清晰,运算正确。

3. 期中、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 级数无穷级数是大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于进行实际计算的需要,随着极限概念的完善而同时形成的。

无穷级数是表示函数、研究函数性质及进行数值计算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章首先讨论常数项级数,然后讨论幂级数和富里叶级数。

第一节 无穷级数的概念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和发散的概念。

2、理解无穷级数的基本性质;3、熟悉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重点1、无穷级数收敛和发散的概念;2、无穷级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内容1、无穷级数的概念(1)设已给数列123,,,,,n u u u u L L ,则式子123n u u u u +++++L L或简记为1nn u∞=∑,称为无穷级数,其中第n 项n u 叫做级数的通项或一般项。

(2)各项都是常数的级数称为常数项级数。

(3)定义 当n →∞时,若级数1nn u∞=∑的部分和所成的数列{}n S 有极限S ,即lim n n S S →∞=,则称级数收敛,并称S 为级数的和,记为1231n n n S u u u u u ∞===+++++∑L L,这时也称级数收敛于和S 。

若{}n S 没有极限,则称级数发散。

例1 判定级数111111(1)122334(1)n n n n n ∞==+++++++∑L L g g g 的敛散性.例2 判定级数1111ln(1)ln(11)ln(1)ln(1)2n n n ∞=+=+++++++∑L L 的敛散性.例3 讨论等比级数(也称几何级数)1211n n n ara ar ar ar ∞--==+++++∑L L的敛散性.例 4 试利用无穷级数说明循环小数10.33⋅=.2、无穷级数的基本性质由上述关于数项级数敛散性的定义可知,级数的收敛问题,实际上就是其部分和数列的收敛问题,因此我们能应用数列极限的有关性质来推导级数的一系列重要性质.性质1 若级数1nn u∞=∑收敛,其和为S ,则级数1nn ku∞=∑叶收敛,其和为kS .这个性质表明:将级数的每一项同乘以不为零的常数后,其敛散性不变.性质2 设级数1nn u∞=∑和1nn v∞=∑分别收敛于σ和τ,则级数1()nn n uv ∞=±∑也收敛,且有111()nn n n n n n uv u v ϖτ∞∞∞===±=±=±∑∑∑.性质 3 加上或去掉级数的有限项,不影响级数的敛散性,只是当级数收敛时,加上有限项或去掉有限项,一般会改变级数的和.性质4 若级数1nn u∞=∑收敛于和S ,则对其各项间任意加括号后所得的级数仍收敛,且其和不变.性质5(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若级数1nn u∞=∑收敛,则lim 0n n u →∞=.例5 判定级数11231234n n n ∞==++++∑L 的敛散性.例6 证明调和级数111123n+++++L L 发散.四、布置作业§2 正项级数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几何级数和p —级数;2、熟练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

二、教学重点1、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2、正项级数的比值判别法。

三、教学难点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

四、教学内容1、正项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正项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部分和数列{}n S 有上界。

例1 证明当1p >时,p -级数11111123pp p p n nn∞==+++++∑L L 收敛。

2、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1)比较判别法设1nn u∞=∑和1nn v∞=∑都是正项级数,且对一切n ,有n n u v ≤,则(1)如果级数1nn v∞=∑收敛,则级数1nn u∞=∑也收敛;(2)如果级数1nn v∞=∑发散,则级数1nn u∞=∑也发散.例2 证明级数 1111135721n ++++++-L L 是发散级数.例3 证明p -级数11111123p p p p n n n ∞==+++++∑L L 当1p ≤时发散.例4 证明级数2311112222n a a a a+++++++++L L (0)a >收敛.例5 判定级数21sin n nπ∞=∑的敛散性.例6判定级数1n ∞=是发散的.说明: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设1nn u∞=∑和1nn v∞=∑是两个正项级数,如果limnn nu l v →∞=,则(1)当0l <<∞时级数1nn u∞=∑和1nn v∞=∑有相同的敛散性;(2)当0l =且级数1nn v∞=∑收敛时,级数1nn u∞=∑也收敛;(3)当l =+∞且级数1nn v∞=∑发散时,级数1nn u∞=∑也发散.例7 判定级数11sin2n n∞=∑的敛散性.(2)比值判别法设1nn u∞=∑为正项级数,其中0(1,2,3,)n u n >=K ,如果其后项与前项之比的极限存在,即1lim n n nuq u +→∞=存在,则(1)当1q <时,级数收敛; (2)当1q >时,级数发散; (3)当1q =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例8 判定级数111111!2!3!!n n n ∞==+++++∑LL 的敛散性.例9 证明级数1!nn x n ∞=∑对任何正值x 都是收敛的.(3)根值判别法如果正项级数1nn u∞=∑通项的n 次方根的极限存在,即n q =存在,则(1)当1q <时,级数收敛; (2)当1q >时,级数发散; (3)当1q =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例10 判定级数1()21nn n n ∞=+∑的敛散性.例11 判定级数1(1)12n n n -∞-+-=∑的收敛性.五、布置作业§3 任意项级数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交错级数收敛的莱布尼兹判别法;2、理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1、 交错级数莱布尼兹定理 若交错级数11(1)n n n u ∞-=-∑满足条件:(1)1(1,2,3,)n n u u n +≥=L (2)lim 0n n u →∞=则级数11(1)n n n u ∞-=-∑收敛,其和1S u ≤,其余项n r 的绝对值1n n r u +≤.例1 判定级数11111111(1)1(1)234n n n n n ∞--=-=-+-++-+∑L L 的敛散性.2、 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1)定理1 设1n n u ∞=∑为任意项级数,若1nn u∞=∑收敛,则1nn u∞=∑也一定收敛.(2)定义 如果级数1n n u ∞=∑收敛,则称级数1nn u∞=∑为绝对收敛级数;如果级数1nn u∞=∑发散,而1nn u∞=∑收敛,则称1nn u∞=∑为条件收敛.例2 判定级数211sin 5n n nπ∞=∑的敛散性.(3)定理2 若任意项级数121nn n uu u u ∞==++++∑L L 满足条件1lim n n n u q u+→∞=,则 (1)当1q <时,级数1nn u∞=∑绝对收敛;(2)当1q >时,级数1nn u∞=∑发散.例 3 判定下列级数是否收敛?如果收敛,是绝对收敛还是条件收敛?(1)111(1)2n nn n ∞-=-⋅∑;(2)1(1)!nnn n n ∞=-∑;(3)1nn ∞=四、布置作业§4 幂级数一、教学目标1、理解幂级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2、掌握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和收敛区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幂级数收敛半径和收敛区间的求法。

三、教学内容1、 函数项级数的一般概念2、 幂级数的收敛区间与收敛半径定理1 若幂级数在00(0)x x x =≠收敛,则对满足不等式0x x <的任何x ,幂级数收敛,且绝对收敛;若幂级数在0x x =时发散,则对满足不等式0x x >的任何x ,幂级数发散.定理2 若幂级数nn n a x∞=∑的系数满足 1lim n n naa ρ+→∞= 则 (1)当0ρ<<+∞时,1R ρ=;(2)当0ρ=时,R =+∞; (3)当ρ=+∞时,0R =.例1 求幂级数02nn n n x ∞=∑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例 2 求幂级数0(21)!nn x n ∞=-∑的收敛区间.例3 求幂级数0!nn n x∞=∑的收敛区间.例 4 求幂级数11(1)nn n x n∞-=-∑的收敛区间.例 5 求幂级数2(1)1212n n n n x ∞-=-∑的收敛区间.例6 求幂级数1(1)2nnn x n ∞=-⋅∑的收敛区间.3 幂级数的性质 性质1 加减法运算性质2 乘法运算性质3 微分运算性质4 积分运算§5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一、教学目标1、了解泰勒公式,泰勒级数和麦克劳林级数;2、掌握几个常用的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及它们的收敛区间;3、会求较简单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二、教学重点将较简单的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三、教学难点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和函数的求法。

四、教学内容1 、泰勒级数(1)定理1若函数()f x在00(,)x R x R-+内可以展开为幂级数即()()nnnf x a x x∞==-∑,则()()(0,1,2,)!nnf xa nn==L(2)定义若()f x在x x=处的任意阶导数都存在,则称级数()()()!nnnf xx xn∞=-∑()2000 000()()() ()()()( 1!2!!nf x f x f xf x x x x x xn'''=+-+-++L为函数()f x在x x=处的泰勒级数.当x=时上式变为()(0)!nnnfxn∞=∑()()(0)(0)(0)1!2!!nnf xf ff x x xn'''=+++++L L称为函数()f x 在0x =处的泰勒级数,也称为()f x 的马克劳林级数.(3)定理2设()f x 在0x 的某个R 邻域内有任意阶导数.若()f x 的n 阶泰勒余项在这个邻域内当n →∞时趋于0,即对00(,)x R x R -+内的一切x 都有lim n →∞()0n R x =,则()f x 在00(,)x R x R -+内可展开为泰勒级数.2 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1)直接展开法例1 将函数()xf x e =展开成x 的幂级数.例 2 将函数()sin f x x =展开成x 的幂级数.例 3 讨论二项式函数()(1)f x x α=+的展开式.(2)间接展开法例4 将21()1f x x=+展开成马克劳林级数.例 5 将1()2f x x=-展开成马克劳林级数.例 6 将()cos f x x =展成马克劳林级数.例7 将()ln(1)f x x =+展成马克劳林级数.例8 将()sin f x x =在04x π=处展开成泰勒级数.3 幂级数应用例9 求e 的近似值.例10数点后四位.五、布置作业§6 傅里叶级数一、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级数、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的概念;2、熟练掌握将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