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孔抽水试验设计
群孔抽水试验总结
群孔抽水试验总结1. 引言群孔抽水试验是一种常用于地下水资源勘探与管理的方法,通过对地下水系统进行抽水试验,可以获取关于地下水的水文参数和水力特征的信息。
本文对群孔抽水试验的目的、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进行总结,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和应用该试验的指南。
2. 目的群孔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水井的产水能力、水井周围地下水系统的水力特性以及水井间的干扰程度。
通过抽水试验可以获得以下信息:•水井的产水量与时间的关系;•水井的排水区域范围;•水井的充水能力;•水井的水位恢复速度。
3. 步骤进行群孔抽水试验的基本步骤如下:3.1. 准备工作在进行抽水试验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选择试验点和确定抽水井的参数。
试验点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试验点周围地下水系统应密封良好,避免干扰因素;•试验点应能够代表整个研究区域的地下水系统。
确定抽水井的参数包括确定抽水井的位置、深度、管径以及抽水速度等。
3.2. 进行抽水试验在确定抽水井的参数后,开始进行抽水试验。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抽水速度,然后对抽水井进行连续抽水,并记录抽水时间和抽水量。
3.3. 记录水位变化在抽水试验期间,需要在抽水井和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的观测井中记录水位的变化。
观测井的位置和水位的记录应满足以下要求:•观测井的位置应选择在抽水井周围形成一定的半径范围内;•观测井的水位记录应具有足够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
3.4. 结束试验并复原当达到试验结束条件时,需要停止抽水并记录停抽时刻的水位。
然后恢复水井的正常供水状态,使地下水系统回到先前的平衡状态。
4. 数据处理进行群孔抽水试验后,需要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相关的水文参数和水力特征。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绘制抽水井产水量-时间曲线;•绘制水位变化曲线;•根据曲线拟合方法计算水位衰减系数、渗透系数等参数;•进行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
5. 结果分析在群孔抽水试验完成后,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结果分析。
抽水试验规范
1、一般要求1.1.抽水试验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探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研究含水层重要水文地质特征,取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并为预计矿井涌水量与对地下水综合利用的评价提供资料。
1.2.抽水试验工作应在分析勘探区及邻区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的要求进行合理布置。
对富水性不均一的含水层,应注意选择遇有漏(涌)水的地质勘探钻孔改作抽水试验孔。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水量大小和设计目的,可分别选择单孔、群孔、孔组进行抽水试验。
1.3.抽水试验空必须编制施工设计书。
内容包括:抽水试验任务及要求;试验含水层(段)的起、止深度;孔径大小、止水套管的直径及下入层位、下入深度以及止水方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所采用的抽水设备;抽水试验质量要求等。
1.4.抽水试验的段距应根据抽水的目的确定,以能分别获得各含水层(带)的水位、流量、水质、渗透性为原则。
1.5.抽水试验层(段)的孔径一般不应小于100mm;下过滤器时,过滤管的直径不应小于108mm。
观测孔的孔径不应小于75mm;下过滤器时,过滤管的直径不应小于73mm。
大口径(或孔组、群孔)抽水,其抽水层(段)的孔径一般不应小于200mm。
孔深超过300m时,对于非大水矿区,其孔径可减小到168mm。
1.6.抽水试验层(段)与隔离止水层(段)必须取芯,其采取率要求见表1。
1.7.抽水试验钻孔的孔斜要求,应严于《煤田地质勘探钻孔质量标准》的规定。
使用深井泵抽水时,深井泵下放深度以上的钻孔段,其孔斜均不得超过2度。
1.8.抽水试验钻孔与观测孔,一般应采取清水钻进。
若必须采用泥浆时,在正式抽水前必须采用活塞洗井或空气压缩机反复抽洗或其它有效的洗井方法,使泥浆排出,至水澄清为止。
1.9.抽水试验钻孔与观测孔的止水层(段)必须选择在岩石完整的隔水层(段)内,且应用可靠的方法检查止水效果,并作正式记录。
1.10.抽水试验所抽放至孔外的水,若有可能重新渗入含水层时,必须有防渗漏措施,保证不抽循环水。
抽水试验规范方法及计算公式
抽水试验规范方法及计算公式第四章抽水试验抽水试验是确定含水层参数,了解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方法。
采用主孔抽水、带有多个观测孔的群孔抽水试验,包括非稳定流和稳定流抽水实验,要求观测抽水期间和水位恢复期间的水位、流量、水温、气温等内容。
要求了解试验基地及其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并掌握抽水试验的目的意义、工作程序、现场记录的主要内容、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掌握相关资料的整理、编录方法和要求,了解对抽水试验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的一般原则,能够利用学过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并对参数的合理性和精确性进行分析和检验。
§4.1 基本要求掌握抽水试验的目的、分类、方法及抽水试验准备工作。
4.1.1 抽水试验的目的(1) 确定含水层及越流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K、导水系数T、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导压系数a、弱透水层渗透系数K'、越流系数 b、越流因素 B、影响半径 R等。
(2) 通过测定井孔涌水量及其与水位下降(降深)之间的关系,分析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评价井孔的出水能力。
(3) 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如影响半径、单井出水量、单位出水量、井间干扰出水量、干扰系数等,依据降深和流量选择适宜的水泵型号。
(4) 确定水位下降漏斗的形状、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增长速度;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可开采量。
(5) 查明某些手段难以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如确定各含水层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边界的性质及简单边界的位置、地下水补给通道、强径流带位置等。
4.1.2 抽水试验分类抽水试验主要分为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采抽水。
(1)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概略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
(2)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
通过多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的渗透性能及边界条件等。
大型群孔抽水试验设计
大型群孔抽水试验设计李子园水源地勘探大型群孔抽水试验设计前言根据《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及《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44-86,》关于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相关要求、经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河南省地矿局评审通过的《河南省濮阳市地下水源给水工程李子园水源地勘探设计》的工作部署~43为了评价水源地8×10m/d允许开采量~开展本次群孔抽水试验。
群抽工作由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和濮阳市自来水公司共同组织实施。
群孔抽水试验的主要任务是:1,充分揭露勘探区水文地质条件、流场特征以及边界条件,2,确定总抽水量与水位下降的关系~提供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所需参数,如水位过程资料等,~评价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3,监测抽水过程中不同阶段、探采井水质的变化、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及其补排关系的转化,监测不良水体对水源地的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 434,提出水源地8×10m/d的开采井布置方案。
1(群抽水量的确定及时间安排1.1群抽水量确定43根据规范要求、水源地设计开采能力为8×10m/d等~将本次抽水试验设计为不小4343于2×10m/d、4×10m/d的两次降深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1.2群抽时间安排1.2.1 群抽时间安排为避开丰水期降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以及满足水量保证程度分析计算~群抽时间安排在:3,5月份~水位出现稳定则稳定延续时间不少于15天~总抽水时间约为35天。
1.2.2 水位恢复时间安排群抽水位稳定延续时间满足规范要求后~即可停抽~停抽后进行恢复水位观测~参照单孔及孔组抽水试验资料~恢复观测时间暂定为5天,届时根据水位恢复情况确定终止时间。
2(抽水孔(井)及观测孔,井,的布置2.1 抽水孔(井)的布置443群抽可利用的抽水孔共22眼~为了满足2×10、4×10m/d两次降深抽水试验~分1别需要启动10眼和21眼井。
煤矿水文地质勘探中群孔抽水试验的应用初探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浅部煤炭资源的枯竭,开采深度逐渐加大,深部开采已成为今后开采主要方向。
由于在开采过程中,遇到复杂地质条件,使煤矿资源开采呈现高温、高渗透及高地应力的特点,尤其含水层突涌水已成为影响煤炭安全开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旦发生含水层突(涌)水现象,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因此,对煤矿开采中的水文地质进行勘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 煤矿水文地质概况某煤矿区域内沉积岩发育,其形成及赋存条件受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地形及地貌等综合控制,在井筒施工中极易发生较大涌水,进而为防水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影响该煤矿主要开采煤层的地下水主要有十三、十四灰岩及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详见图1所示)。
在17煤层的底板构造地段间接充水水源(十三、十四灰岩及奥陶系灰岩)可转化为直接充水水源,十三或十四灰岩含水煤矿水文地质勘探中群孔抽水试验的应用初探董小兵(晋城市煤田地质勘探队 山西晋城 048000)摘 要:群孔抽水试验是一种技术含量高、耗时较长且管理难度较大的水文地质勘探方法,一般用于煤矿复杂地质条件的水文勘探,能够动态观测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而为开采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文以某煤矿为例重点探讨群孔抽水试验在煤矿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以望对后期类似工程勘探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煤矿 水文地质勘探 群孔抽水试验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c)-0104-02层富水性中等,而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富水性极强。
2 群孔抽水试验方法及结果当前,群孔抽水试验采用稳定流试验方法,其资料处理采用泰斯及雅各布等公式进行计算影响半径、渗透系数等参数。
在勘探过程中,进行群孔抽水试验结束后,选择最合适的钻孔作为各含水层及断层带的配套观测孔,以后可随时观测含水层地下水水位,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地下水观测系统。
2.1试验方法群孔抽水试验疏水参数的设计:群孔抽水试验采用较大流量及较长时间的稳定性流抽水,对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得以充分了解。
越流补给群孔抽水试验的含水层参数计算及应用
越流补给群孔抽水试验的含水层参数计算及应用史骥;张建华;夏岸雄;周勇【摘要】Aquifer parameters in pumping tests usually are obtained by the Theis formula or the graphical methods in-duced by formula. But all these methods didn′t tak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the influences of pumping wells between each other into account. According to this situation,based on leakage recharge boundary and superposition principle,calculation for-mula of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n pumping testof group holes with leakage recharge boundary was proposed. It was verified in pumping test in the eastern diggings of an in-situ leaching mine.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is aquifer was calculated as 5. 1 m/d by using the formula,which was used to propose the function relation between radium and drawdown in constant flow pumping test. The calculated value and observed value are basically the same with the error between 0. 7% and 6%,which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formula.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optimal radium varies from 0. 2 m to 0. 3 m,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e.%抽水试验求解含水层参数时一般采用Theis公式或由公式推导的各类图解法,但这些方法没有考虑特定边界条件和各抽水井之间的相互影响.针对此类方法的不足,根据越流补给条件,结合势场叠加原理,提出了上层越流补给条件下群孔抽水试验渗透系数的计算公式.在某地浸矿山东部待采矿区的抽水试验中进行了验证,利用该公式计算出的含矿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平均值为5.1 m/d.利用该渗透系数确定了待采矿区定流量抽水时井径与水位降深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得到的各观测孔降深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误差在0.7%~6%,验证了该渗透系数公式的可行性,并提出最优井径在0.2~0.3 m之间,为矿山基建提供参考.【期刊名称】《金属矿山》【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5页(P141-145)【关键词】越流补给;抽水试验;渗透系数;井径;降深【作者】史骥;张建华;夏岸雄;周勇【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上杭364200;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湖南长沙410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3渗透系数是评价地下水资源和推求井出水量的重要参数[1],现场稳定流群孔抽水试验是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特别是渗透系数的常用有效方法之一[2]。
深基坑群井抽水试验设计方案
群井初步抽水试验方案一、工程概况XX项目位于上海市地块,具体位置为:。
基地周边环境见图1所示。
1250K VA箱变(基坑实施时拆除)图1 基地总平面图本工程地面以上为3幢独立的超高层建筑,无裙房,但3幢塔楼在标高40m~60m有连接体将3幢塔楼连接成整体。
本工程基坑面积约为49200m2,周长约为955米。
本基坑工程普遍区域开挖深度为26.85m,邻近地铁一号线区间隧道区域写字楼基坑开挖深度约为21.4m。
本工程基坑拟采用纯地下室逆作,塔楼区域顺作顺逆结合设计方案,围护结构拟采用地下连续墙,纯地下室利用结构楼板替代支撑,塔楼区域竖向设置5道钢筋混凝土支撑。
图2基坑围护结构剖面图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1、工程地质1.拟建场地属正常地层分布区,浅部土层分布较稳定,中下部土层除⑦2 层层面埋深局部稍有起伏外,一般分布较稳定。
在135.30m 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属第四纪滨海~河口相、浅海相、沼泽相及河口~湖泽相沉积物,主要由粘性土、粉性土及砂土组成,一般具有成层分布特点2.场地地层分布主要有以下特点:(1)拟建场地第①层填土,土质非常杂乱:部分地段地面为砼地坪,填土上部一般夹碎石、碎砖、碎砼块、煤渣等建筑垃圾,局部地段上述杂物含量较多。
(2)第②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土质随深度增加渐变软,呈可塑~软塑状态,局部夹少量粘土,局部层底附近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及少量粉性土,土质不均匀。
填土较厚区域该层缺失。
(3)第③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局部夹多量薄层粉性土,呈流塑状态,高等压缩性,土质不均匀;本场地第②层之下、第③层之上遍布第③夹层灰色粘质粉土,该层厚度较薄,一般为0.9~2.9m,该层夹薄层粘性土,局部夹砂质粉土及少量淤泥质粉质粘土,土质不均匀,呈松散状态。
第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分布稳定,夹极薄层粉性土,局部夹少量淤泥质粉质粘土,该层土下部一般含有贝壳碎屑,呈流塑状态。
第③、④层土特征: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土质软弱不均匀。
天津某深基坑工程群井抽水试验研究
天津某深基坑工程群井抽水试验研究论文
天津某深基坑工程群井抽水试验研究
本文重点对天津某深基坑工程群井抽水进行实验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群井抽水的效果。
首先进行的是地质调查,以掌握现场条件,为实施群井抽水做准备。
根据地质调查,确定群井的布局,并规划井位的位置。
然后,根据地下水的情况,绘制可行性设计方案,确定抽水井的最大水深,抽水量以及抽水时间。
然后,对群井进行封闭,做好隔水防渗工程,以及安装抽水泵。
在抽水测试之前,先进行保压试验,以确定外力的影响程度,考虑到地下水的特殊性,如溃坝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一定的计算,控制抽水量,使其不超过地下水承受的极限。
接下来,开始进行抽水试验,抽水量在3m3/min ~ 5m3/min之间,试验时间在15min ~ 30min之间,监测井相关参数,如抽
水时可以观察井内水位和井内水压,同时也要观察外围环境渗漏量等。
最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与设计中的差异,由此可以得出群井抽水的实际效果,最后进行总结,对该工程的运行提供参考或指导。
以上就是本文对天津某深基坑工程群井抽水试验的研究,通过
实际抽水试验,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井抽水的效果,为该工程的运行提供参考或指导作用。
抽水试验方案
一任务来源大连地铁三十里堡隧道区间构造施工受到本线第四系孔隙潜水影响,需求取该层地下水水文地质参数。
二实验目旳通过现场实验获取实验特性曲线,选择适合水文地质条件旳计算公式求取水文地质参数,为拟定基坑降排水设计方案提供可靠根据,合理优化施工降水方案,保护水资源。
三实验任务al+pl)粉质粘土层进行带由于实验场地条件限制,拟针对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观测孔旳单井抽水实验。
实验场区位置及实验井孔平面布置见附图一。
四实验工作布置(一)水文地质钻探工作共布置抽水实验孔1眼,井深暂定33m,实际中钻至震旦系石灰岩终孔,井径Φ600mm,管径Φ219mm(井构造见附图二);抽水专门观测孔2眼,井深暂定33m,实际中钻至震旦系石灰岩终孔,井径Φ600mm,管径Φ400mm(井构造见附图二),6m间距布设1眼,20m间距布设1眼。
(二)抽水实验运用单孔抽水带多种观测孔进行旳抽水实验,可精确求取水文地质参数。
本次实验在钻孔成井后,运用单孔抽水,同步观测2眼观测井,稳定期间分别为8、16小时,小落程出水量为大落程出水量旳1/2—2/3。
(三)抽水实验观测频率、精度规定及所有实验工作时间1.抽水实验技术规定抽水实验旳布置应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旳规定,同步应观测水位和水量;抽水稳定延续时间不不不小于8H。
抽水结束后应进行恢复水位观测直至稳定。
2.静水位观测每小时观测一次,三次所测水位相似或4小时内水位相差不超过2厘米,即为静止水位。
3.抽水实验稳定原则动水位无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若有观测孔则以距抽水主孔最远端旳观测孔鉴定;同步考虑区域该时段旳自然水位变化状况,若与区域自然水位变化一致,同样鉴定稳定。
4.水跃值旳拟定在抽水井外环滤层中安放专门水位观测管,用于观测水跃值。
5.观测频率抽水孔、观测孔均按稳定流抽水实验频率进行观测,即开泵前测初始静水位,开泵后第1、2、3、4、6、8、10、15、20、25、30、40、50、60、80、100、120分各测一次,之后每隔30分观测一次直至结束。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一、稳定流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三、群孔干扰抽试验技术要求
抽水试验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分为哪两类? 稳定流抽水试验?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一、稳定流抽水试验的主要技术要求
1、水位降深的要求
正式稳定流抽水试验一般要求进行三次不同水位降深 的抽水,并要求各次降深的抽水连续进行。对于勘察精度 要求不高的地区,也可试用二次降深。下列情况,可作一 次最大降深:
301
2月21日 0:00—7:00
301
2月21日
20:00
240
20:30
227
23:00
213
23:30
200
24:00:00
189
2月22日 0:00—16:00
189
水量(L/S)
24.0 16.0 16.2 16.5 16.7 16.9 17.1 17.3 17.3 17.3 13.7 13.1 12.5 12.0 11.7 11.7
(1)水量不大(q小于0.1L/s.m)的含水层 (2)精度要求不高或研究价值不大的含水层 (3)已掌握一定水文地质资料的地区,布设一般勘探孔 或辅助勘探孔抽水时 (4)含水层补给量充沛,涌水量大,抽水设备最大抽降 能力小于1m。
一般抽水试验选择最大降深Smax: 潜水含水层:Smax=(1/3—1/2)H( H为含水层厚度,不完整井为自孔底算
当有越流补给时,S(Δh2)—lgt曲 线出现拐点,抽水延续时间宜至拐点后 的线段趋于水平。即用拐点法计算参数 ,抽水至少应延续到出现最大降深能判 断拐点为止。如需利用稳定状态时段的 资料,则水位稳定段的延续时间就符合 稳定流抽水试验稳定延续时间的要求。
抽水试验规范
1、一般要求1.1.抽水试验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探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研究含水层重要水文地质特征,取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并为预计矿井涌水量与对地下水综合利用的评价提供资料。
1.2.抽水试验工作应在分析勘探区及邻区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的要求进行合理布置。
对富水性不均一的含水层,应注意选择遇有漏(涌)水的地质勘探钻孔改作抽水试验孔。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水量大小和设计目的,可分别选择单孔、群孔、孔组进行抽水试验。
1.3.抽水试验空必须编制施工设计书。
内容包括:抽水试验任务及要求;试验含水层(段)的起、止深度;孔径大小、止水套管的直径及下入层位、下入深度以及止水方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所采用的抽水设备;抽水试验质量要求等。
1.4.抽水试验的段距应根据抽水的目的确定,以能分别获得各含水层(带)的水位、流量、水质、渗透性为原则。
1.5.抽水试验层(段)的孔径一般不应小于100mm;下过滤器时,过滤管的直径不应小于108mm。
观测孔的孔径不应小于75mm;下过滤器时,过滤管的直径不应小于73mm。
大口径(或孔组、群孔)抽水,其抽水层(段)的孔径一般不应小于200mm。
孔深超过300m 时,对于非大水矿区,其孔径可减小到168mm。
1.6.抽水试验层(段)与隔离止水层(段)必须取芯,其采取率要求见表1。
1.7.抽水试验钻孔的孔斜要求,应严于《煤田地质勘探钻孔质量标准》的规定。
使用深井泵抽水时,深井泵下放深度以上的钻孔段,其孔斜均不得超过2度。
1.8.抽水试验钻孔与观测孔,一般应采取清水钻进。
若必须采用泥浆时,在正式抽水前必须采用活塞洗井或空气压缩机反复抽洗或其它有效的洗井方法,使泥浆排出,至水澄清为止。
1.9.抽水试验钻孔与观测孔的止水层(段)必须选择在岩石完整的隔水层(段)内,且应用可靠的方法检查止水效果,并作正式记录。
1.10.抽水试验所抽放至孔外的水,若有可能重新渗入含水层时,必须有防渗漏措施,保证不抽循环水。
抽水试验钻孔方案
抽水试验钻孔方案1. 引言抽水试验是工程勘察中常用的一种地下水调查方法,通过在钻孔中抽取地下水来获取相关的水文地质信息。
本文将介绍一个完整的抽水试验钻孔方案,包括前期准备、钻孔程序、抽水装置选择等内容。
2. 前期准备在进行抽水试验钻孔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地质调查首先需要对勘察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包括了解地层分布、地下水位、含水层及其性质等信息。
这些信息将为钻孔设计和抽水试验提供基础数据。
2.2 钻探设计根据地质调查结果,确定钻孔的位置和深度。
一般来说,抽水试验钻孔需要位于目标含水层的下部,以便有效抽取地下水。
同时,还需要考虑钻孔的直径和倾角等设计参数。
2.3 材料准备准备好所需的钻探设备和材料,包括钻头、钻杆、套管等。
这些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地质情况和钻孔设计进行合理选择,以确保钻孔的质量和效率。
3. 钻孔程序根据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果,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钻孔程序,具体步骤如下:先搭建钻台,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钻台的高度应根据钻孔深度进行调整,以方便操作。
3.2 钻孔开孔使用适当的钻孔工具,如转动式钻机、滚压钻机等,按照设计要求开始进行钻孔。
注意控制钻孔速度和钻孔方向,避免损坏钻杆和套管。
3.3 删除孔内杂质在钻孔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孔内杂质,如岩屑、泥浆等。
需要使用泵浆器或其他工具将这些杂质清除,保持孔内的清洁。
3.4 安装套管根据设计要求,在需要保护地层的地方安装套管。
套管的选择和安装应严格遵守相关要求,以确保孔壁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按照设计要求将钻孔完成,即达到设计的孔深和孔径。
在完成钻孔后,需要将孔内的杂质清理干净,以准备后续的抽水试验。
4. 抽水装置选择根据抽水试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抽水装置进行试验。
常见的抽水装置有手摇抽水器、电动抽水泵等。
选择抽水装置时,需要考虑抽水量、抽水速度和抽水稳定性等因素。
5. 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一个抽水试验钻孔的完整方案,包括前期准备、钻孔程序和抽水装置的选择。
抽水试验规范
1、一般要求.抽水试验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探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研究含水层重要水文地质特征,取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并为预计矿井涌水量与对地下水综合利用的评价提供资料。
.抽水试验工作应在分析勘探区及邻区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的要求进行合理布置。
对富水性不均一的含水层,应注意选择遇有漏(涌)水的地质勘探钻孔改作抽水试验孔。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水量大小和设计目的,可分别选择单孔、群孔、孔组进行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空必须编制施工设计书。
内容包括:抽水试验任务及要求;试验含水层(段)的起、止深度;孔径大小、止水套管的直径及下入层位、下入深度以及止水方法;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所采用的抽水设备;抽水试验质量要求等。
.抽水试验的段距应根据抽水的目的确定,以能分别获得各含水层(带)的水位、流量、水质、渗透性为原则。
.抽水试验层(段)的孔径一般不应小于100mm;下过滤器时,过滤管的直径不应小于108mm。
观测孔的孔径不应小于75mm;下过滤器时,过滤管的直径不应小于73mm。
大口径(或孔组、群孔)抽水,其抽水层(段)的孔径一般不应小于200mm。
孔深超过300m 时,对于非大水矿区,其孔径可减小到168mm。
.抽水试验层(段)与隔离止水层(段)必须取芯,其采取率要求见表1。
.抽水试验钻孔的孔斜要求,应严于《煤田地质勘探钻孔质量标准》的规定。
使用深井泵抽水时,深井泵下放深度以上的钻孔段,其孔斜均不得超过2度。
.抽水试验钻孔与观测孔,一般应采取清水钻进。
若必须采用泥浆时,在正式抽水前必须采用活塞洗井或空气压缩机反复抽洗或其它有效的洗井方法,使泥浆排出,至水澄清为止。
.抽水试验钻孔与观测孔的止水层(段)必须选择在岩石完整的隔水层(段)内,且应用可靠的方法检查止水效果,并作正式记录。
.抽水试验所抽放至孔外的水,若有可能重新渗入含水层时,必须有防渗漏措施,保证不抽循环水。
群孔抽水试验总结
群孔抽水试验总结1. 引言群孔抽水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地下水动力学试验方法,用于评估地下水资源的潜在储量、流动性和水质特征。
本文对群孔抽水试验进行了总结,包括试验原理、试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试验结果的分析。
2. 试验原理群孔抽水试验是基于地下水流动理论的一种试验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地下水含水层中钻取多个孔隙,在不同孔隙中进行抽水试验,通过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来确定地下水的流动速度、渗透性和水质特征。
3. 试验步骤3.1 孔隙钻取首先需进行孔隙钻取工作。
选择合适的钻探设备,按照设计要求钻探孔隙,并记录下不同孔隙的位置、深度和直径等信息。
3.2 抽水试验在孔隙钻取完成后,进行抽水试验。
通过合适的抽水设备将地下水抽出,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
根据试验设计要求,选择抽水速度和抽水时间。
3.3 数据记录在抽水试验过程中,需要实时记录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可以使用水位计或自动记录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3.4 数据处理在试验结束后,需要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通过绘制地下水位变化曲线和计算流量、渗透系数等参数,来分析地下水的流动性和水质特征。
4. 数据处理方法4.1 地下水位变化曲线绘制将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
4.2 流量计算根据抽水设备的额定流量和试验时间,计算抽水流量。
将地下水位的变化量与时间对应,求取单位时间内的流量。
4.3 渗透系数计算通过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应用地下水流动理论,计算地下水的渗透系数。
根据所使用的试验方法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
5. 试验结果分析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从地下水的流动速度、渗透性和水质特征等方面评估地下水的潜在储量和可利用性。
6. 结论群孔抽水试验是一种常见有效的地下水动力学试验方法。
通过抽水试验和数据处理,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流动特性和水质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对群孔抽水试验的总结,包括试验原理、试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试验结果的分析。
群孔抽水试验动静储量转换的绘图计算和应用
2 动静储量转换
抽水过程中,动静储量转换规律为:
式中,Qc 为抽水量;Qj 为消耗的静储量;Qd 为
地下水径流量,即动流量
在整个群孔抽水试验过程中,其动流量、静储
量变化和转换过程分析如下。
在刚开始抽水时,承压含水层瞬时释水,消耗
静储量,地下水位下降。此时,抽水量为静储量,动
收稿日期:2020-02-12 作者简介:李红伟(1978-),女,湖南临湘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山防冶水研究工作。
抽水试验一般目的是求取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 数,为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一般采用单孔稳定流 抽水试验。但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为了使抽 水水量对天然流场有较大的扰动,尽可能暴露静储量 与动流量的转化关系和矿区的水文地质边界,人们需 要进行群孔抽水试验。在地下水渗流运动方程的基础 上,群孔抽水还应用了叠加原理,其计算过程复杂。 利用作图法和动静储量转换原理可直接忽略渗透系 数、影响半径、降落漏斗体积、给水度(或释水系数) 等水文地质参数的估算,快速求出稳定动流量。
停止抽水后,抽水量为零,动流量继续转换成 静储量,水位继续抬升。
抽水试验数据处理过程如下。 首先,根据抽水试验数据流量与时间(Qc-t)的 关系曲线图,可分别求出每次降深阶段的抽水总量, 即 Qc 与两坐标轴之间的面积,同时还可求出各降深 阶段的平均抽水量。 其次,4 个关键时间点的相对稳定状态下,根据 动静储量转换原理,求出稳定动流量。动流量关系曲
- 71 -
应用研究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第4期
流量为零,即 Qc=Qj。 随着抽水的继续,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之后
趋于平缓,抽水量由以静储量为主逐渐转为以动流量 为主。当出现地下水位匀速下降时,抽水试验处于平 衡状态,此时的动流量和静储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动流量小于抽水量,Qc=Qd+Qj。
群孔抽水试验设计
专项水文地质勘查群孔抽水试验设计目录一、目的任务 (3)二、群孔抽水试验出水量确定及时间安排 (3)三、抽水孔及观测孔的布置 (5)四、群孔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8)五、资料整理 (11)六、观测孔施工预算 (12)七、工期 (12)八、设计依据 (12)九、施工组织 (13)根据《专项水文地质勘查设计》、《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及《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要求,在井田布设群孔进行抽水试验。
一、目的任务1、充分揭露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流场特征及边界条件。
2、确定抽水量与水位下降的关系,为数值法预测矿井涌水量提供水文地质参数。
3、监测抽水过程中不同阶段水质变化,分析地表水与地下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二、群孔抽水试验出水量确定及时间安排2.1 群孔抽水出水量确定根据设计YJS-14钻孔为水文地质孔,为群孔抽水试验抽水孔。
抽水层位为二煤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含水层:336.0-534.60米。
钻孔结构为钻孔结构:一开口径Φ394:0~30m 下入套管Φ340:+0.5~30m;二开口径Φ311:30~336.40m 下入套管Φ219:+0.5~336.40m;三开口径Φ190:336.40~540m 下入花管Φ168:328.02~534.60m。
该孔于2012年7月10开钻,目前已经完成钻探任务,正在进行洗井工作,为群孔抽水试验做准备。
根据测井以及岩屑显示,该孔位揭露发育的中、新生代地层由老至新有:侏罗系延安组(J1-2y)厚度13.8m、直罗组(J2z)厚度195.2m;白垩系(K)厚度235m、下第三系(E)66m和第四系(Q)厚度32m。
根据地层变化该孔已将直罗组以上地层采用下管固井方式进行了钻孔封堵,达到封闭以上地层含水层的目的,钻孔封闭后进行了止水检查,止水效果达到预期效果,满足规范的要求。
主抽水孔抽水层位为二煤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含水层:336.0-524.34米。
抽水试验孔布置要求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4.2抽水试验孔布置要求4.2.1 抽水孔的布置要求抽水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具有控制意义的典型地段,应布置单孔抽水试验孔,根据单孔抽水试验资料计算的水文地质参数编制参数分区图;(2) 多孔抽水试验孔组,一般参照导水系数分区图,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布置,每个有供水意义的参数区至少布置一组,其抽水试验资料所求参数可作为该区计算参数(不用平均参数);(3) 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应在拟建水源地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并结合开采生产井布置。
4.2.2 观测孔的布置要求观测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为了计算水文地质参数,在抽水孔的一侧宜垂直地下水的流向布置2~3个观测孔。
(2) 为了测定含水层不同方向的非均质性或确定抽水影响半径,可以根据含水层的不同情况,以抽水孔为中心布置1~4条观测线;如有两条观测线,一条垂直地下水流向,另一条宜平行地下水流向。
(3) 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应在抽水孔组中心布置一个观测孔;为查明相邻已采水源地的影响,应在连接两个开采中心方向布置观测孔。
为确定水位下降漏斗形态和补给(或隔水)边界,应在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孔。
(4) 多孔抽水孔组的第一个观测孔应尽量避开三维流的影响,相邻两观测孔的水位下降值相差不小于0.1m,最远观测孔的下降值不宜小于0.2m,各观测孔应在对数数轴上呈均匀分布。
(5) 在半承压水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时,宜在观测孔附近覆盖层(半透水层或弱含水层)中布置副观测孔。
(6) 在进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时,应在水位下降漏斗范围内的重要建筑物附近增设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观测点。
群井抽水试验初步方案PPT20130114
大致深度段 (m)
22.50~51.00
22.50~51.00
井
孔径
数
(m m)
井深 (m)
6 Φ650 51.0
2 Φ650 51.0
井管埋深 (m)
0-50.50
0-50.50
滤管埋深 (m)
22.50~50.50
22.50~50.50
沉淀管埋深(m) 管材料
场地二可以利 用的井
50.50~51.00 钢管
试验场地优缺点对比
2)场地二的优缺点 优点: ¾场地距离目前的基坑开挖区域较远,深井及钢管井的施工对后期工 作影响较小; ¾符合设计单位对场地选取的要求; ¾对后期试桩单位施工影响较小。 缺点: ¾场地二内存在大量的堆土、水塘以及影响通视条件的围墙等; ¾场地二内预新铺设一条道路,其通过的大型车辆及预沉降会对沉降 监测精度有一定的影响。
C3
17.50~22.50 1 Φ650 22.5 0-17.50 17.50~22.00 22.00~22.50 无砂管
C5
51.00~58.00 1 Φ650 58.0 0-51.00 51.00~57.50 57.50~58.00 无砂管
C6、G2、G1 62.00~68.00 3 Φ650 68.0 0-62.00 62.00~67.50 67.50~68.00 无砂管
红圈代表 试验场地
一
工作量布置
试验场地一试 验井及监测点 布置示意图 试验场地二试验 井及监测点布置 示意图
距离约300m
工作量布置 墙外的水泥路面(过车)
工作量布置
硬的路面
试验场地优缺点对比
1)场地一的优缺点 优点: ¾目前场地相对较平整,障碍物容易清除; ¾试验期间受到外界干扰少,对测量地面沉降影响小。 缺点: ¾成井施工很难避开地下连续墙、围护桩、主体结构工程桩等基坑支 护和主体结构构件; ¾钢管井及其深井的施工会给后期施工带来风险; ¾场地一内马上要有试桩的施工单位进场,对试验期间地面沉降监测 精度有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水文地质勘查群孔抽水试验设计目录一、目的任务 (3)二、群孔抽水试验出水量确定及时间安排 (3)三、抽水孔及观测孔的布置 (5)四、群孔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8)五、资料整理 (11)六、观测孔施工预算 (12)七、工期 (12)八、设计依据 (12)九、施工组织 (13)根据《专项水文地质勘查设计》、《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及《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要求,在井田布设群孔进行抽水试验。
一、目的任务1、充分揭露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流场特征及边界条件。
2、确定抽水量与水位下降的关系,为数值法预测矿井涌水量提供水文地质参数。
3、监测抽水过程中不同阶段水质变化,分析地表水与地下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二、群孔抽水试验出水量确定及时间安排2.1 群孔抽水出水量确定根据设计YJS-14钻孔为水文地质孔,为群孔抽水试验抽水孔。
抽水层位为二煤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含水层:336.0-534.60米。
钻孔结构为钻孔结构:一开口径Φ394:0~30m 下入套管Φ340:+0.5~30m;二开口径Φ311:30~336.40m 下入套管Φ219:+0.5~336.40m;三开口径Φ190:336.40~540m 下入花管Φ168:328.02~534.60m。
该孔于2012年7月10开钻,目前已经完成钻探任务,正在进行洗井工作,为群孔抽水试验做准备。
根据测井以及岩屑显示,该孔位揭露发育的中、新生代地层由老至新有:侏罗系延安组(J1-2y)厚度13.8m、直罗组(J2z)厚度195.2m;白垩系(K)厚度235m、下第三系(E)66m和第四系(Q)厚度32m。
根据地层变化该孔已将直罗组以上地层采用下管固井方式进行了钻孔封堵,达到封闭以上地层含水层的目的,钻孔封闭后进行了止水检查,止水效果达到预期效果,满足规范的要求。
主抽水孔抽水层位为二煤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含水层:336.0-524.34米。
根据井田已施工钻孔抽水试验结果,本次群抽试验钻孔与YJS-7钻孔地质条件相当,利用YJS-7钻孔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本次群孔抽水试验抽水水量、降深。
YJS-7钻孔抽水试验数据表表1YJS-14钻孔含水层厚度76.9m,渗透系数采用YJS-7钻孔二煤顶板抽水试验成果,根据解析法计算群孔抽水试验降深80m时,出水量为28.63m3/h,影响半径为428.78m。
2.2 抽水时间安排2.2.1 群孔抽水时间安排观测孔施工结束、并充分洗井后,进行群孔抽水试验,根据规范要求,进行一次降深稳定流抽水试验,延续时间不少于7d。
2.2.2 恢复水位时间安排群孔抽水试验水位稳定延续时间满足规范后,即可停泵进行水位恢复观测,参照单孔及孔组抽水试验要求,初步确定恢复水位观测时间为3天,届时根据水位恢复情况确定终止时间。
三、抽水孔及观测孔的布置原设计主抽水孔YJS-7孔口径比较小,在泵的选型上无法满足群孔抽水要求,根据专家意见,在工业广场附近二煤顶板富水异常区施工YJS-14号大口径抽水孔。
为了节约勘探成本,原计划使用本次施工的水文孔YJS-4、 YJS-5 、YJS-9、 YJS-10 、YJS-13、 J-3、YJG-7作为观测孔,由于水文地质条件限制,影响半径较小,观测孔距离主抽水孔YJS-14孔均大于0.5Km 以上,超过群孔抽水试验影响范围,无法满足规范要求,达不到本次群孔抽水试验的目的,所以重新布置施工两个观测孔。
3.1 抽水孔根据原设计要求及设计变更要求,YJS-14孔作为主抽水孔。
根据YJS-7孔抽水资料,预计出水量为28.63m 3/h,降深80m ,影响半径为428.78m 。
3.2观测孔3.2.1新增观测孔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等规范及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施工新增两个观测孔分别为YJG-1、YJG-2。
为了准确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K 、影响半径R ,根据《供水水文地质手册》中公式111lg lg lg S S r S r S R w w m --=(公式适用条件R r r w 178.0≤≤)及YJS-7孔抽水资料计算观测孔YJG-1与主孔距离为50m,YJG-2孔与主孔距离为200m。
布设观测孔YJG-1目的是为了准确计算勘查区二煤顶板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布设YJG-2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群孔抽水试验的影响半径。
根据本次勘查施工的水文孔二煤顶板含水层水位变化,地下水径流方向为由西北向南偏东。
观测孔YJG-1布设在来水方向,YJG-2孔布设在径流方向。
3.2.2原水文孔作为观测孔为充分利用原施工水文孔,选取YJS-10、YJS-11、YJS-7、YJG-7为观测孔,属一般控制孔,观测频率可适当放宽,可一人兼顾多个孔观测。
3.2.3观测孔分级根据重要程度观测孔分为两级,YJG-1、YJG-2孔为主要观测孔(一级观测孔),由专人定岗负责观测。
YJS-10、YJS-11、YJS-7、YJG-7孔为辅助观测孔(二级观测孔),组织一组人员进行巡测,每天观测两次。
各观测孔及抽水孔的位置见附图1。
群孔抽水试验相对位置图图13.3观测孔工程量及结构YJG-1孔口坐标(X:4235042.000,Y:18656157.200),孔口标高:1344.500 m。
终孔层位侏罗系延安组二煤顶板(J1-2y)。
设计孔深:540米。
YJG-2孔口坐标(X:4234936.800,Y:18656384.200),孔口标高:1344.500 m。
终孔层位侏罗系延安组二煤顶板(J1-2y)。
设计孔深:605米。
设计两个观测孔钻孔结构如表2。
钻孔结构表表2孔号地层钻孔结构套管结构封孔止水备注开钻次序孔径(mm)起止深度(m)规格(mm)下入深度(m)YJG-1Q4一开Ф244 0~50 Ф219 +0.5~50 全段水泥封闭Q3+K1zh二开Ф190 50~336 Ф168 +0.5~336J2z+J2y 三开Φ152 330~540 Ф127 330~520YJG-2Q4 一开Ф244 0~50 Ф219 +0.5~50 全段水泥封闭Q3+K1zh 二开Ф190 50~415 Ф168 +0.5~415J2z+J2y 三开Φ152 415~605 Ф127 405~590四、群孔抽水试验技术要求4.1 抽水前的准备4.1.1 抽、排水设施钻孔施工结束后,进行了化学洗井,并进行了反复抽洗,成井质量优良,能保证抽水试验的出水量。
抽水试验开始前,对抽水场地进行清理,排除干扰及障碍物,采用人工挖填沟作排水路线,排水路线及排水能力35m3/h,排水距离为400m。
并协商好农工关系,保证抽水试验过程顺利连续进行。
抽水设备采用型号为:150QJ32-250/26型井用潜水泵。
扬程:250米,流量:32立方/小时,电机额定功率:37千瓦。
转速:2850转/分钟,出水口径:80毫米,机组最大外径:143毫米。
4.1.2 技术准备1)抽水设备为深井潜水泵。
抽水试验前,水文地质人员应对抽水设备的安装质量、测量水位、水量、水温的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做全面检查,不合格不能开工。
包括抽水设备及观测工具、堰箱,准备工作为:堰箱摆放周正水平,流水三角口朝外;测量水位的测绳检查是否漏电、标记是否正确;万用电表是否正常,保证抽水试验真实可靠。
2)对所有观测人员,进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观测要求、记录格式。
3)按照一级观测孔重点加密观测,二级观测孔适当观测的原则,进行人员分工,确保一级观测点的质量。
4)抽水试验前对所有孔观测自然水位3天,取得自然水位的日变幅资料,为数值模拟时段的选择提供依据。
5)由于本次群孔抽水试验要进行水质监测,水样采取量大,抽水试验前进行统一筹划,专人负责。
4.1.3 人员准备以抽水指挥部为核心,成立以项目部成员为主的综合技术部和以钻机成员为主的协调部。
各组人员组成件组织结构。
由于群孔抽水试验时间长,观测孔多、观测精度要求高,因此,对观测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为了保证观测质量,由项目部组成监督、检查小组,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巡视,确保观测数据的完整、准确。
4.1.4 设备准备1)抽水前应把水泵及配套设备准备就绪,排水设施完备,观测工具、人员到位。
2)所有现场的观测人员均应检查各自的测量、通讯、记录工具是否完备,一旦发现短缺,应及时汇报。
3)监督小组的车辆应及时到位,满足项目部检查时调用。
4)项目部在抽水现场设立指挥部,电脑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保证所有资料及时录入、处理。
4.1.5 试抽为确保群孔抽水试验工作万无一失,正式抽水试验以前,试抽一次,了解水泵运转、排水及观测工具人员组织等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2 观测内容、频率、方法及精度要求1)观测内容观测全部抽水孔和观测孔水位,抽水孔水量、水温、气温等。
2)观测方法用双股平行线制成的水文绳测量水位变化,三角堰箱观测出水量。
观测精度抽水孔水位到cm ,观测孔到mm ;水量精确到0.01m 3;水温、气温,精度到0.1度。
3)观测频率抽水试验时,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抽水开泵、停泵后水位、流量的观测时间一般按1、2、2、3、3、4、5、7、8、10、15分钟的间隔观测,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1次,直到稳定。
观测精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水温、气温观测时间,每隔2h 同步观测一次。
一级观测孔观测频率与主抽水孔同步进行,二级观测孔根据一级观测孔水位变化情况,每天观测两次,如果水位开始变化,与主抽水孔进行同步观测。
4)稳定要求稳定时间内水位和流量的波动相对误差要求:水位降深>5m 时,水位波动相对误差不大于1%;小于5m 时,则要求水位变化小于5cm 。
流量波动相对误差:q ≥0.01L/s ·m ,不大于3%;q <0.01L/s ·m ,不大于5%。
稳定时间内水位降低和流量波动相对误差计算方法如下: (%)波动相对误差 =%100 平均值差值观测值与平均值的最大。
5)恢复水位观测抽水试验结束后,应对全部抽水孔和观测孔进行恢复水位的观测,水位恢复观测时间视水位恢复情况而定,判定标准是连续4小时每小时水位变化不超过1cm 。
4.3 水样采取在正式抽水试验开始后,在试验开始中间最后各取一个水样进行水质全分析。
抽水过程中每天水样一个,进行水质简分析。
水质全分析选取的分析项目为:Ca2+、Mg2+、K+、Na+、Fe2+、Fe3+、NH4+、Cl-、HCO3-、SO42-、CO32-、NO3-、NO2-、硬度、总矿化度、PH值、可溶性CO2。
重金属镉、铅、汞、铜、铬。
环境同位素分析项目为:δT(氚)、δD(氘)和δO18(氧)。
简分析:分析水的物理性质、总硬度、干涸残渣、pH值、氯离子、硫酸根、重碳酸根、硝酸根、钙、镁、铁离子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