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铁新城的规划的资料共88页
高铁新城的总体规划
3.人口规划
在人口规划上,一是规划控制人口规模,通过产 业及物业功能规划配套调节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 结构比例;二是高铁新城现代服务业集中,是城 市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白领阶层将占主导地位; 三是结合区域生活成本及就业情况,通过统一安 置与自愿选择的方式调整原地居民的人口比例。 与人口规划配套的是,要优先建设优质的学校和 医院,为新城居民提供教育和医疗方便的便利条 件。
黄兴镇生态农业已经具有良好基础。2002年以来,黄兴 镇党委多次组织学习考察,优化农业规划,常年蔬菜种植 面积达20000亩,花卉苗木2000亩。现在每天供给长沙市 的蔬菜占据马王堆市场本地蔬菜的三分之一。其中传统菜 东山光皮辣椒、杜家河的萝卜远销港澳,其花木亦销江浙 一带。 针对长沙高铁东部新城特点,基于黄兴镇的农业基础,产 业规划定位以金融业,商贸旅游业,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 创意产业,生态农业为主。 武广新城产业定位:一是现代服务业,为长株潭地区提供 高品质的商贸、金融、咨询、会展等服务。二是商业,主 要为规划区服务,发展部分高端商业为长株潭区域服务。 三是休闲娱乐产业,文化活动、游乐。四是住宅开发:为 规划区的就业人员提供居住空间。 建议长沙高铁东部新城(黄兴镇)首先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 业和商贸物流,其次重点发展高科技和创意产业,再后发 展金融服务业。
我们首先应明确并非所有高铁站点周围都适合发展新 城,如法国高铁有些站点是以环境保护为主的旅游区。 高铁新城的发展要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1、城市人口超负荷,旧城已经没有空间容纳人口的迅 速 增长和产业发展,必须建设新城保障可持续发展; 2、新城的发展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和发展动力,不能 完全依靠政府搬迁和房地产带动,也不能把新城规划 建设作为普通的政绩工程; 3、政府财政状况良好,具有可支配财力用于新城的基 础设施配套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借债开发新区。
高铁新城相关研究ppt课件
商务办公
会展娱乐 混合功能
52%
商务 酒店
商务办公
居住 休闲
商业
11%
50% 19% 52% 13% 5%
56%
虹桥核心商务区 客流量:40万/日
嘉兴南站核心商务区 客流量:2-3万/日
东京、新宿等站前核心商区 客流量:百万以上/日
总建筑量158万方
总建筑量125万方
总建筑量210万方
15
二、相关量的研究
商务拓展区
——空间界限模糊、居住和商务商业功能为主的新城
特征1——根据城市能级确定新城规模
86
平方公里
30
平方公里
27
平方公里
虹桥高铁新城
苏州高铁新城
安吉高铁新城
10
第三圈层:
商务拓展区
特征2——强调生态宜居与商务办公相结合的生活特征
11
二、相关量的研究
宜宾高铁站是成贵高铁、渝昆高铁、绵遂内 自宜高铁三条高铁的枢纽站,属于区域性中 间型站点,根据一般经验,这类站点客流量 为2-3万/日。 与嘉兴南站(约3万/日)、无锡站等站点规模 类似。
3552000万。
地内商业商贸建筑总量=3552000/20000=约180万
当前商铺保本经营销售额约为6000,按年增长7%计算,2030年商铺保本经营销售额约为20000,则2030年基
大于嘉兴站第一二圈层商业商贸总和 (130万方)
22
23万日56商务办公50商务办公52商务办公总建筑量158万方总建筑量125万方总建筑量210万方15第二圈层30商务功能二相关量的研究23圈层内的功能配比虹桥核心商务区286商务办公31商务办公系列1商务办公28628系列1商务金融11111系列会展娱乐323系列居住20621系列交通枢纽12713系列1混合功能23824商务办公商务金融会展娱乐居住交通枢纽混合功能31387402902232商务办公商务金融会展娱乐居住交通枢纽混合功能嘉兴南站核心商务区总建筑量630万方总建筑量646万方16第二圈层30居住功能二相关量的研究23圈层内的功能配比虹桥核心商务区45居住功能26居住功能系列1商务办公28628系列1商务金融11111系列会展娱乐323系列居住20621系列交通枢纽12713系列1混合功能23824商务办公商务金融会展娱乐居住交通枢纽混合功能31387402902232商务办公商务金融会展娱乐居住交通枢纽混合功能嘉兴南站核心商务区总建筑量630万方总建筑量646万方17第三圈层逐步向城市功能转变无显著配比规律二相关量的研究23圈层内的功能配比18二相关量的研究24第三产业量的估算尚未形成成熟计算方法借鉴中规院相关测算经验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商务区第三产业建设总量
苏州发展布局:一核四城
苏州发展布局:一核四城2012年,苏州“一核四城”战略正式提出——以古城为核心,东边是综合商务城,西边是生态科技城,北边是高铁新城,南边是太湖新城。
10年如白驹过隙,如今的四大新城已经基本醇熟,尤其是被定义为“综合商贸城”的园区湖东,发展已经饱和,目前高贸新城成为四城之一东部新城。
高贸新城虽然是园区的重点发展板块,但是相较其它三个新城毕竟年轻,其成熟度比科技城、高铁新城和太湖新城要逊色,但发展潜力巨大。
今天,我们来说太湖新城、高铁新城和科技城、高贸新城这四个苏州炙手可热的热门置业板块。
一纸规划的太湖新城已涅槃为苏州南部的活力新城十年前,太湖新城开始建设。
2013年9月,”苏州湾”的概念出炉,整个太湖新城的发展也从此迈上了新赛道。
湖湾北边是吴中太湖新城,南边是吴江太湖新城。
两个新城虽然距离较近,发展的成熟度却存在区别。
吴中太湖新城目前仍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
约30万方的苏州超级地标“苏州湾橙天里”、苏州湾中心广场、橙天嘉禾360剧场等城市级的功能配套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和吴中太湖新城不同的是,吴江太湖新城各类资源配套的已经陆续落地,居住氛围要更加浓厚。
音乐喷泉阅湖台、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湾体育中心、苏州湾大剧院等地标建筑云集。
吾悦广场、华润万象汇、砂之船奥特莱斯等商业综合体已经投入使用。
作为区域的主流核心板块,所以板块内的人居产品皆以改善为主。
吴中太湖新城的楼盘产品定位高端改善,且在近几年户型越做越大,动辄建面约140㎡以上,200㎡以上的大平层也不少见。
且楼盘品质在全苏州都处于较高的标准,可以说吴中太湖新城新盘的产品力是位于苏州四大新城之首的,甚至超过园区核心板块的一些高端品质盘。
从目前来看,待兑现的高端资源配套和强产品力的住宅支撑起板块3万元/㎡+的房价,吴江太湖新城的楼盘皆是沿着地铁线路而建,且多为高端改善楼盘,改善的纯粹性和产品力比吴中太湖新城略逊一筹。
两个板块在战略起点方面就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的,而近期的一些重要的政策方向更是倾向于吴中、吴江太湖新城两岸合体。
苏州“三区三城”建设
规划引导发展,服务苏州“三区三城”建设在苏州面临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三区三城”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既是对苏州未来发展的总体定位,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对苏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城乡规划工作以加强规划编制,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为主线,积极建章立制,保障依法行政为抓手,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速度为突破口,以改进服务方式方法,狠抓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为保障,为建设“三区三城”大局提供了强有力的规划保障。
规划篇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在城市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空间制约、土地资源紧张、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迫切等问题,为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导城市科学合理布局,培育城市新的增长点,积极筹谋,在2007年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开展了湖滨新城、高铁新城、独墅湖地区等发展地区的规划研究。
为引领城市发展由“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跨越,把握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好、利用好苏州南部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专题开展了东太湖地区(湖滨新城)整合规划前瞻性研究。
随着沪苏浙由城际铁路联系向高铁联系转变,在原有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基础上,提前开展高铁新城规划工作,通过火车站地区、平江新城、高铁新城的连片发展,带动城市北部地区的发展。
作为苏州核心竞争力所在,苏州古城是城市发展的宝贵遗产。
为有效保护古城,市委、市政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古城保护的实践,规划工作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好古城、保持古城的活力和生机是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的关键。
一方面,严格按照规划,控制古城内新建建筑的高度、形态、体量、色彩,保护古城风貌不被破坏,文脉得到延续;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退二进三”,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了古城的环境质量,提升古城居住品质。
苏州高铁新城规划资料
中国的CO2排放趋势
根据目前的趋势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 CO2 排放还将比2005年增长60%以上。
据此,在2008年6月4日,中国政府响应联 合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公约要求,在充分考虑 目前国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10年 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相比2005年降低20%的 目标。
麦肯锡预测,如果中国能够充分应用零碳 能源技术,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 预计水平低一半左右。
在未来20年间,通过在新建商用建筑、住 宅、汽车和电厂中应用绿色技术,中国可以避 免发达国家可能需要承担的高额改建成本。
苏州高铁新城-城市定位
生态环保、节能减排、 绿色建筑等技术自主创新 的平台;
国家级环保教育研发、 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态型产 业基地;
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发展 事务交流的重要窗口;
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
智慧型高新技术产业聚 集地;
苏州城市物流基地(陆 地空港),影响全市的客 流、物流、财富流。
苏州的城市副中心
高铁新城
高新区
古城区
工业园区
国际生态环保理念与技术 的交流和展示中心;
国家生态环保技术的试验 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集聚 地;
国家生态环保等先进适用 技术的教育培训和产业化 基地;
碳
碳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引导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框架中来。
城
基础设施
市
预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从建设起点上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低碳化。
的
支
产业结构
撑
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化
体
从重工业化向轻工业、高高加工度化的转变
系
居民消费
居民的消费欲望、消费观念等需要逐步提升,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
吴中太湖新城规划
吴中太湖新城规划吴中太湖新城规划吴中太湖新城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地处太湖畔,是一个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地区。
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个地区,太湖新城规划应运而生。
以下是对这个规划的简要介绍。
一、地理环境太湖新城地理环境优越,水质好,风景宜人。
规划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打造一个绿色生态新城。
二、城市功能太湖新城将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究等。
同时,规划中还将设立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区,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
三、交通规划太湖新城交通规划以公路、铁路、水路等多元化交通方式为基础,便于居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同时,规划中还将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四、建筑布局太湖新城建筑布局注重景观和生态,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建筑物设计以低碳环保为原则,同时考虑实用性和美观性。
五、生态保护太湖新城规划中注重生态保护,致力于保护太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规划中将设立保护区和植被区,保护稀有物种和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
六、人口规模太湖新城的人口规模暂定为30万人,以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七、公共设施太湖新城规划中将配备完善的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
同时,还将建设公园和休闲娱乐设施,提供居民生活的便利和娱乐场所。
八、环境治理太湖新城规划中注重环境治理,加强废水、废气、噪音等的控制和治理,确保居民的生活环境良好。
九、文化传承太湖新城规划中注重文化传承。
规划中将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同时还将建设文化广场和博物馆等设施,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
综上所述,吴中太湖新城规划中注重生态和人文,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太湖新城将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现代化新城。
苏州高铁方案
3.环境效益:高铁项目采用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本方案旨在为苏州市高铁项目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建设方案,以期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为苏州市民提供优质的高铁出行服务,促进苏州市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第2篇
苏州高铁方案
3.提升苏州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三、项目内容
1.高铁线路规划
(1)线路走向:规划苏州市区内高铁线路,串联主要交通节点,如苏州北站、苏州园区站、苏州新区站等。
(2)设计标准:线路设计速度目标值为350公里/小时,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
(3)线位选择:充分考虑沿线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因素,确保线路安全、经济、环保。
(2)加强高铁沿线绿化、景观、照明等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3)完善高铁沿线基础设施,如:供电、供水、排水、通信等。
4.高铁运营与管理
(1)采用先进的高铁运营管理系统,确保高铁安全、准点、舒适运行。
(2)制定合理的票价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旅客需求。
(3)加强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
2.高铁站点建设
(1)站点布局:新建及改扩建苏州市区内高铁站点,提高站点容纳能力和服务水平。
(2)站点设施:站点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协调,体现苏州地域文化特色,配备完善的配套设施。
(3)交通衔接:站点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无缝对接,提高市民出行便利性。
3.高铁配套设施建设
(1)停车场、公交站点等设施:建设与高铁站点相配套的停车场、公交站点等设施,方便市民换乘。
(3)线路设计速度目标值为350公里/小时,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
2.高铁站点建设
高铁新城相关研究
52%
系列1, 商
13, 13%
务金融, 29.7, 30%
嘉兴南站核心商务区
系列1, 酒
店, 5, 5%东京、新宿等站前核心商区
客流量:2-3万/日
客流量:百万以上/日
总建筑量125万方
总建筑量210万方
二、相关量的研究
2.3圈层内的功能配比
30% 第二圈层——
商务功能
28.6%商务办公
系列1, 混 合功能, 23.8, 24%
28%
系列1, 交 通枢纽, 12.7, 13%
系列1, 居住, 20.6, 21%
系列 1, 会 展娱 乐, 3.2, 3%
虹桥核心商务区
总建筑量630万方
系列1, 商 务金融, 11.1, 11%
26%居住功能
商务办公 商务金融 会展娱乐
居住
交通枢纽 混合功能
0.2% 2.9%
4.0%
23.2%
特征2——建设以开敞空间为主导的休闲景观空 间,而不是传统火车站地区的交通集散广场形 式。
常州高铁商务核心区
苏州高铁商务核心区
第一圈层:商务核心区
特征3——体现商务与商业、娱乐、会展等功能 综合发展的趋势。
以“活力水街”主导的步行商业街,同时构筑30m 宽的“活力 水街”环,串连各商务商业街区。
围绕“人工湖”公园布置,环绕湖周边布置 会展中心、宾馆酒店、艺术中心、水上巴士 码头等
第一圈层:商务核心区
特征4——体现以小街坊为主导的商务街区。
上海虹桥枢纽街坊尺度
嘉兴南站街坊尺度
高铁商务区 第二圈层:
——半径5km 范围内的地区、就业集聚地区
特征1——开发强度高、就业人口集中
苏州市最新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2010年:320平方公里(人均110平方米) 2020年:400平方公里(人均105平方米)
2021/5/27
7
城市总体布局
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 心城为 主体、周边卫星城镇烘托的“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形态。由城市组团、山脉、河 湖、大块绿地组成完整的自然空间,各组团相对独立、集中发展,相互间以干 道串联,形成整体的组团分明、多中心、开敞的布局形态。
劣势:行政体制分治
定位:区域次级商务中心、苏州
未
来新城
重点: 体制协调、产业升级、城
市
2021/5/27
商务
19
二、苏州主城区南部发展规划
城市南部松吴地区发展规划
2021/5/27
20
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南部松吴地区发展
近期完善优化吴中片区生态环境,
远期考虑建设南部松陵生态组团
南部松吴地区发展策略
2021/5/27
5
发展总目标-----新人间天堂 “文化名城、花园水乡、宜居城市、高新基地”
在规划期内苏州全市域基本实现农业、工业、科技、 教育现代化,经济繁荣、文教科技发达、人民生活富裕、 道德风尚良好,城镇体系与城市布局合理,职能完善。 苏州中心城区城市设施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古城风貌 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发扬,成为与国际经济接轨,高度开 放,经济发达,国际上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 城市。
14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两带三环五楔”
绿地面积为6591公顷,比现状 增加了2710公顷,约占城市建 设用地的17.32%;人均公共绿 地面积达到14.98平方米。
小城市高铁tod规划案例
小城市高铁tod规划案例
11月6日,位于苏州高铁新城的一座商场开业。
227家店铺人头攒动,见证
了疫情之后实体商业复苏的旺盛人气。
这座名为吾悦广场的商场,是苏州高铁新城TOD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缩写,即公交交通(地铁、公
交站、火车站、快轨等)导向型开发。
TOD被视为治疗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
的一个良方。
包括东京、大阪、新加坡等国际都市,通过TOD模式的综合开发不仅优化了城市空间、塑造了城市形态,更提升了城市能级、提供了城市增长的经典范本。
在中国,全球首屈一指的高铁网络、叠加大力发展“城市群”的区域发展战略,让“高铁TOD”成为令人瞩目的开发模式,前述苏州高铁新城,就是这一模式的
最新成果。
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高铁车站周边开发建设要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对TOD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苏州高铁新城高质量地落实了这一要求。
在这里,中央公园、会展中心、超高层城市地标鳞次栉比;业态也极为丰富,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定制公寓、精装住宅、综合娱乐等业态一应俱全。
在建设长三角城市群这一国家战略之下,“高铁TOD”的模范生苏州高铁新城,正在成为提升区域价值、带动区域经济的一个全新样本。
辐射之变:从城市TOD到高铁TOD
从传统的城市TOD到“高铁TOD”,背后是国土空间布局的巨大变化。
01苏州市高铁新城给水专项规划文本讲解
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用水量预测 (2)第三章水源及供水方式 (3)第四章水质水压目标 (3)第五章给水工程规划 (3)第六章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6)第七章近期实施规划方案 (6)第八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6)第九章附则 (7)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编制本专项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规划区内给水管网的合理建设,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满足规划区发展的用水需求,避免重复建设。
第2条规划范围及年限规划范围与《苏州市高铁新城片区总体规划(2012-2030)》的范围一致,涉及相城区元和街道、太平街道以及渭塘镇三部分,具体为:东至聚金路、西至元和塘,北至渭泾塘,南至太阳路,总用地面积约28.9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为2013~2030年,近期调整为2013~2018年。
第3条规划依据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2 《苏州市高铁新城片区总体规划(2012-2030)》3.3 《苏州市供水系统规划图(2007-2020)》3.4 《苏州高铁站周边地区给水规划》2009.73.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3.6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3.7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3.8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3.9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3.10 国家其它相关法规、规范及规划区规划设计资料第4条规划原则4.1 规划编制深度达到专项规划深度,具有操作性。
4.2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4.3 结合规划区的建设发展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给水工程系统方案。
4.4 充分重视现状给水设施布置情况,合理利用及改造。
4.5 充分考虑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并尽量减少对其他工程的影响。
第5条规划适用范围凡在本规划范围内从事与给水工程的规划编制、设计、建设等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中规院_苏州新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_101PPT
参加公积金人数
人 180000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年
城镇职工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在过去几年批出的工业用地中,尚有约3/4的土地未得到充分 利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未体现。
园区合作区一期及蒌葑镇工业用地(代表发展成熟的工业用地)平均建筑 面积密度为0.65万平米/公顷,而其它地区则为0.15万平米/公顷。
平均建筑面积密度(万平米/公顷) 单位面积注册资金(亿美元/平方公里) 单位面积工业产值(亿元/平方公里) 单位面积利润(亿元/平方公里)
园区未来可通过征收土地税、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土地 退出机制等手段,实现从“推出增量土地”转向“盘活存量 土地”的土地发展策略转变。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Page 2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
2) 产业集群
“加粗”产业链
通过同类产业的集聚,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性服务业 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用地余量 促进产业持续、快速的增长?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公顷
2004年园区工业用地现状
1800
批出土地面积
1600
工业用地面积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苏州高新区湖滨新城总体规划
项目背景 1.0 用地条件评定
基地发展机 遇
前期方案探讨2.1——自然资源
山体
取消新加建的山体以保留现状景观,并根据现有的鱼塘及河道位置 决定内湖范围
项目背景 1.0 用地条件评定
基地发展限 制
PART I : 项目背景
太湖:年2000万人次国内外旅游; 周边城市短期度假
城市与太湖连接: 环太湖旅游度假总部基地潜质
区位分析图
项目背景 1.0 城市性质定位
城市定 位
城市与太湖的交接点,苏州未来形象和生活方式的新舞台 风景中的城市——“真山真水园中城” 吴文化的源头和未来再生地 城市水源地和水上旅游起点
项目背景 1.0 城市性质定位
未来发展:城际高速和轨道交通
项目背景 1.0 区域条件分析
区域经济定位
苏州品牌正在形成,国际投资激增 巨大商务、旅游经济机遇 东成西就,南北贯通: 长三角经济区—中心枢纽、加速器 沪宁经济带重心 锡、常城市群首领
项目背景 1.0 区域条件分析
区域旅游定位
苏州:太湖2/3以上生态旅游资源; 湖光山色、人文遗产
城市风貌与特 质
稻渔并重
对话
船桥相望
吴歌、昆曲、吴语 传承 刺绣、木刻年画
发展
古典园林——城中园
湖光山色、城市舞台
观光农业、高科产业 遗产旅游体验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生态景观——园中城
项目背景 1.0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交通关 系
机场:上海虹桥、无锡硕放机场 公交:目前缺乏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城市和场地 道路:城际—苏嘉杭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和绕城高速公路 水运:以太湖为依托,未来发展水运交通成为可能
苏州高铁新城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任务书
苏州高铁新城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任务书苏州高铁新城管理委员会苏州市规划编制信息中心2017年6月一、项目背景与概况1、项目背景高铁新城作为苏州“一核四城”发展定位的北部核心板块,对于推进苏州城市北拓战略,优化总体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构建高端服务业发展平台,集聚培育高端产业,全面提升苏州区域经济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由此,高铁新城自成立以来,就成为苏州创新发展的新名片、相城转型发展的新平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是城市发展关注的重要焦点。
五年来高铁新城聚焦南片区,统筹推进规划建设和产业项目引进,产城融合发展已初见成效。
随着新的交通发展契机的到来,贯穿我国沿海城市带的通苏嘉高铁将于2018年开工,建成后将改变整个苏州的空间格局,高铁新城作为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城市副中心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并将带动阳澄湖西板块的快速协同发展。
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推动城市发展及功能集聚,是高铁新城片区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了适应新形势做好提前谋划,研究分析高铁新城与周边乡镇关系,进一步明确高铁新城未来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形态,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构建“文商智旅”全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苏州高铁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同时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开展、切实做好城市设计工作”的会议精神,特组织开展《苏州高铁新城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工作。
为保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本次规划设计工作采用公开征集的方式,广泛征集有创意、有特色的发展理念,寻求能促使本片区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模式与思路。
2、基地区位和概况高铁新城位于苏州市相城区,距上海市约100km,距无锡市约50km。
西接无锡,东接昆山,北临常熟,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资本、经济较为活跃,发展条件突出。
从苏州市域整体的发展来看,该地区处于整个苏州“市域核心”,将是江苏接轨上海的门户地区和上海进一步辐射、服务长江经济带的首要地区,随着未来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地区将与上海共同构成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核心。
高铁新城概念规划
的大苏州意义、新枢纽地位 其内部功能定位与产业论述,概 括为:两大枢纽、六大功
无锡
常熟
太仓
高铁新城
相城区
4
昆山
能
泛 华 建 设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城市定位概括为:四新 并对高铁新城在大区域中的作了 阐述
吴江
苏州市高铁新城概念规划
Conceptual Planning of HSR New City, Suzhou
苏 州 高 铁 新 城 产 业 规 划
苏州高铁新城产业规划
<创意一阶段稿0722>
1
泛 华 建 设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12-7
苏 州 高 铁 新 城 产 业 规 划
项目简介
2
泛 华 建 设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规划范围
苏 州 高 铁 新 城 产 业 规 划
规划范围为东至聚 金路、西至元和塘, 北至渭泾塘,南至 太阳路,规划区域 涉及相城区元和街 道、渭塘镇以及太 平街道三部分,规 划总用地面积约
大苏州——一核四城
苏 州 高 铁 新 城 产 业 规 划
高铁新城
苏州北
中心城区北拓与“一核 四城”空间战略
高铁新城是未来苏州从东西转到 南北的空间格局中唯一战略发展 空间。 高铁新城
交通枢纽、知识经济、 区域联系
新区城 际站
苏州站
园区城 际站
8
泛 华 建 设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生态科技城 苏州古城
张家港
常熟
相城区
1 3
太仓
昆山
泛 华 建 设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吴江
苏州市高铁新城概念规划
Conceptual Planning of HSR New City, Suzhou
苏州高铁新城规划
苏州高铁新城规划苏州高铁新城规划是根据苏州市发展需求而展开的一个重大城市规划项目,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化、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中心。
下面是苏州高铁新城规划的700字介绍。
苏州高铁新城规划是在原有苏州市城市规划基础上进行的一个重大规划项目。
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一环,苏州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近年来也迅速发展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苏州市面临着交通压力、空地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
苏州高铁新城规划旨在解决苏州市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挑战。
该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建设一个现代化、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中心,将苏州市打造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
根据规划,苏州高铁新城将充分利用高铁交通资源,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体系。
新城将建设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网,形成一个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
这将大大缓解现有交通压力,提高城市整体交通效率。
与此同时,苏州高铁新城规划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打造一个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为特点的城市。
规划中将建设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居住区等多功能区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工作场所。
这将使得苏州高铁新城成为一个兼容发展和宜居的城市,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前来投资。
此外,苏州高铁新城规划还注重保护和发展苏州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规划中将保留苏州市现有的历史建筑和风貌,并在新建设区域注重融入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保持城市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苏州高铁新城规划旨在解决苏州市面临的交通、土地资源等问题,打造一个现代化、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中心。
通过建设高铁交通网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并注重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苏州高铁新城规划将使得苏州市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前来投资。
这将推动苏州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城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苏州高新区:“一核、两轴、三心、六片”最新规划图.2009-2030
苏州高新区:“一核、两轴、三心、六片”最新规划图.2009-2030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2010-1-11为促进苏州高新区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保障高新区山水生态格局,指导苏州高新区范围内镇、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苏州市规划局高新区分局特委托江苏省城市设计研究院编制特编制《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
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苏州高新区行政区陆域范围,总面积约223 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区、生态环保的示范区、现代化的新城区。
3、功能定位真山真水新苏州:以城乡一体化为先导,以山水人文为特色,以科技、人文、生态、高效为主题,集创新科技生产、高端现代服务、人文生态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4、规划结构总体空间结构:“一核、两轴、三心、六片”。
一核:以阳山森林公园为核心,将山体屏障转化为生态绿核,并成为各个独立组团间生态廊道的汇聚点。
两轴:太湖大道发展主轴:是新区“二次创业”的活力之轴,展现科技、人文、生态的融合。
京杭运河发展主轴:展现运河文化的精华,是城市滨河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公共功能与滨水风光的活力融合。
三心:以浒通片区中心、科技城片区中心、狮山路城市中心构筑三角状的极化空间,为各自所在的城镇建设组团提供公共配套服务。
六片:包括狮山片区、浒通片区、横塘片区、科技城片区、湖滨片区(苏州西部生态城)、阳山片区。
空间布局特征:“紧凑组团、山水环绕”规划采用紧凑组团布局模式推进城镇建设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化建设,各组团根据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及发展前景相对独立地生长,通过山水生态空间围合形成“功能相对完整,产居相对平衡,空间相对集中”的组团式紧凑城镇发展空间。
各城市组团之间强调规模、功能和区位等方面的多样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特别是新老建设组团之间在功能、空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20130426高铁新城澄阳路地块评估建议报告
新城金郡案例总结
市场竞争
推盘方式——前期少量开盘,多次加推,保证销量,提升项目影响力; 后期随着项目影响力的提升带动价格上涨,稳定去化;
吸引客户——开盘初期以低总价吸引大量刚需客户,保证销量; 经过3-4年的推广积累,吸引了吴中区改善类客户置业;
项目借鉴:开盘初期,少量开盘多次加推,以低总价吸引客户,提升项目影响力
商业配套建议
产品定位
商业设置建议
当前规划:ACD区:占地195732㎡,容积率1.25,住宅约24万方; B区:占地31296㎡,容积率3.5,其中商业1.5万方,住宅约9万方; E区:占地50896㎡,容积率4.0,其中商业8万方,住宅约18万方;
产品定位
B区
E区
分析:因B区不处于人流动线交汇处,
户型方正,多飘窗设计 南北双阳台,功能分区合理
阳光房可改3房
外立面多以涂料为主,基座部分采用面砖或石材贴面
产品定位
外 立 面
基座
高档涂料 贴砖
中海御景湾
面砖 干挂石材 宝带熙岸
高档涂料 贴砖 万科城
仿石漆 干挂石材 新城金郡
本案产品规划建议
产品定位
整体规划 立面设计 户型设计建议 景观建议
利用车库实现完全人车分流
产品定位
项目 规划 交通组织
御景湾 视野开阔,半环绕布局
环绕式人车分流
景观
特色活水景观
立面风格
新古典风格
宝带熙岸 兵营式布局 环绕式人车分流
特色活水景观
现代风格
万科城 组团围合式布局 环绕式人车分流
十字景观轴 贯穿组团景观
新古典主义
新城金郡 环绕布局 环绕式人车分流
中央景观轴
英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