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药物结合反应的名词解释
药物结合反应的名词解释药物结合反应是指在体内,药物与其他物质(如蛋白质、酶、细胞膜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药物效应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的现象。
药物结合反应对于药物的药效、毒副作用和排泄代谢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药物结合反应的相关概念和作用机制。
1. 蛋白结合反应蛋白结合反应是最常见的药物结合反应之一。
当药物在体内游离态和蛋白结合态之间发生平衡时,就会引发蛋白结合反应。
蛋白结合通常发生在血浆中的白蛋白、α-酸糖蛋白等蛋白质上。
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可以降低其自由浓度,从而减少药物的分布容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此外,蛋白结合还可以影响药物的转运、代谢和排泄。
2. 酶促反应酶促反应是药物与体内酶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种药物结合反应。
药物可以与酶结合,从而阻断或激活酶的活性,影响体内化学反应的进程。
酶促反应常见于药物的代谢过程,特别是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系统。
药物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同种酶结合,会促使酶催化底物的代谢,或者抑制酶的活性,从而改变药物的代谢速率和药效。
这对于血浆药物浓度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都有直接影响。
3. 细胞膜结合反应细胞膜结合反应是指药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或通道结合的现象。
当药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以影响受体的激活,从而改变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通路,进而调节相关的功能和药物效应。
例如,心脏细胞中的β受体与肾上腺素类药物结合,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
细胞膜结合反应对于药物的效应和药物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
4. 药物之间的结合反应除了与体内物质的结合反应外,药物之间也可以发生结合反应。
这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药物A与药物B 结合后形成复合物,可能会减弱药物A的药效,或者增加药物A的排泄速率。
药物之间的结合反应需要充分考虑,以避免潜在的不良相互作用。
5. 药物结合反应的意义药物结合反应对于药物疗效和药物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药物结合反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合理用药和调整用药方案。
非特异性结合率的名词解释
非特异性结合率的名词解释非特异性结合率是一个常见的科学概念,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以及医学领域。
它是指一种实验测定或观察结果的指标,用于描述两个物质之间的结合性质。
与特异性结合率相对应,非特异性结合率在一些实验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生物化学领域,特异性结合率是指两种分子之间以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的能力。
这种特定的结合通常是通过分子之间的互补性配对来实现的,例如酶与底物的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等。
相比之下,非特异性结合率则表示没有具体结合方式或选择性的结合。
它通常涉及物质之间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例如非特异性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结合、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蛋白质的结合等。
非特异性结合率的概念在医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其中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用于评估药物与其靶标的结合性质。
通过测定药物与靶标的特异性结合率以及非特异性结合率,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优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非特异性结合率还在分子诊断和生物传感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分子诊断中,一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往往需要与检测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非特异性物质的结合。
通过评估非特异性结合率,可以判断检测系统的选择性和灵敏性,并为检测结果的解释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或研究中,非特异性结合率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研究人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尽量减少非特异性结合的发生。
例如,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条件,调整温度、盐浓度或pH值等参数,以改变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使用特殊的试剂或材料,如阻塞剂、特异性分子、柱子或膜等,来降低非特异性结合率。
总结而言,非特异性结合率是描述实验测定或观察结果结合性质的重要指标。
它在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非特异性结合率的研究和控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研发、分子诊断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对于研究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非特异性结合率的概念和应用,对于开展有效的实验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预测
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生物学过程的机制,如代谢途径、信号传导、细胞分化和凋亡等。
而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预测则是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功能最为丰富的一类生物大分子,它们参与了生物体内的几乎所有生物学过程。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构建了细胞内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和调控系统。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不仅对于理解细胞内的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概念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质之一。
在生物体内,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弱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或者共价键来实现。
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则是描述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通常用结合常数(Ka)或者解离常数(Kd)来表示。
3.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预测方法要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1)实验方法:通过生物物理化学实验手段来直接测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是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并且需要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技术。
(2)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对蛋白质序列、结构、功能等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方法来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效率高,但是受限于计算方法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3)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已知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训练,来构建模型从而预测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处理大量的复杂数据,但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知识。
4.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应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的预测对于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很多应用价值。
可以通过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来设计和筛选药物靶点,开发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抑制剂或者激活剂;还可以通过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来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揭示生物学过程的调控机制。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
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药物进入循环后,有两种形式:结合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特点:(1)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2)体积增大,不易通过血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意义: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药库的作用。
药物进入相应组织后也与组织蛋白发生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影响药物作用和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游离型药物:未被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特点: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方式: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碱性药物与a 1-糖蛋白结合:B -糖蛋白和a -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特点:(1)可逆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极少数是共价结合(如烷化剂)。
药物在血液中转运时,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快速达到动态平衡。
游离型药物—透过生物膜—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降低—结合型药物,释出游离型药物。
(2)饱和性血浆中蛋白有一定的量,与药物的结合有限,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性。
当药物浓度大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时—饱和—游离型药物急剧增加—毒性反应。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变质(如尿毒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毒性反应。
有些药物在老年人中呈现较强的药理效应,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减少有关。
(3)竞争性两种药物T竞争结合同一蛋白T置换T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T导致中毒。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局部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包括局麻醉药、表麻醉药和弱效局麻醉药等。
以下是局部麻醉药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分类1.局麻醉药(0.5%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等):主要用于手术或治疗目的,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较强。
2.表麻醉药(28%利多卡因软膏、4%麻黄碱滴眼液等):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和疼痛缓解,作用时间短,麻醉效果较弱。
3.弱效局麻醉药(10%利多卡因软膏、2%莫比卡因软膏等):主要用于轻微手术或治疗目的,麻醉效果较弱。
二、作用机制1.阻断神经传导:局部麻醉药通过与细胞膜神经通道结合,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2.影响钠离子通道:大部分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防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作用于神经纤维:不同种类的局部麻醉药对不同直径的神经纤维有不同的作用,主要作用于细直径的传痛纤维和运动纤维,对大直径的触觉纤维的阻断较弱。
三、药物特点1.离子化与非离子化:大部分局部麻醉药处于离子化状态下具有麻醉作用,而非离子化状态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2.蛋白结合率与半衰期:局部麻醉药的蛋白结合率越高,半衰期越长,麻醉作用越持久。
3.作用时间和控制速度:药物的作用时间要与手术时间相匹配,通过调整药物浓度和注射速度来控制麻醉深度和作用时间。
四、应用注意事项1.过敏反应:局部麻醉药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苯胺类过敏者。
2.药物剂量和浓度选择:根据麻醉部位、手术时间和患者特点选择适当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度和不足。
3.神经损伤:使用局部麻醉药时应避免损伤神经,特别是在神经近端注射时要小心。
4.毒副作用:不当使用局部麻醉药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如中毒、心血管抑制和呼吸抑制等。
五、药物相互作用1.局麻醉药与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类药物同时应用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 药动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药动学知识点归纳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例题: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离度为10 7.4-8.4=10-1=0.1。
※总结: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或“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例题:某弱酸性药物pK a=3.4,若已知胃液、血液和碱性尿液的pH 值分别是1.4、7.4和8.4。
问该药物在理论上达到平衡时,哪里的浓度高?A.碱性尿液>血液>胃液B.胃液>血液>碱性尿液C.血液>胃液>碱性尿液D.碱性尿液>胃液>血液E.血液>碱性尿液>胃液『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DPMAS的基本知识
大量的研究说明机体免疫反应的参与在肝衰竭的 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内毒素与肝损伤 2.细胞因子与肝损伤 3.多器官功能衰竭与肝衰竭
内毒素与肝损伤
内毒素可降低肝脏腺苷酸和ATP/ADP值,使肝脏能量代谢发生障 碍。 内毒素可下调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的表达降低巨噬细胞的吞 噬功能,致使内毒素滞留于体内,导致肝脏发生微循环障碍。 内毒素和其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与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 巨噬细胞释放各种肝损伤因子和细胞因子。 内毒素可诱导中性粒细胞向肝内聚集,并激活中性粒细胞,促使其 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加重肝脏的炎症反应。 内毒素可上调共刺激因子CD80与CD86在肝细胞表面表达,参与 导致大块肝细胞坏死的炎症过程。 内毒素作用于肝窦内皮细胞及微血管,激活内凝系统,引起肝微循 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肝损伤,并可致大量自由基形成,造成 肝损伤进一步加重。
HBV所致肝衰竭的主要推动机制
高志良等认为:HBV导致的肝衰竭依次经受了免 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和内毒素血症的三重致 死性打击。 "三重打击"假说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肝衰竭发生 、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机制,结合肝衰竭的时 相分析,将有助于更客观准确地制定肝衰竭的治 疗策略。
5.我们可以清除内毒素/细胞因子吗?
HVHF使炎性介质水平下降
单次HVHF,24小时
血液滤过治疗MODS的机理
2.重建机体的免疫内稳状态
从免疫角度上SIRS分为三个重要发展阶段:SIRS期,促炎介质 占优势发生不可控制的全身炎症反应,此时处于免疫过度; CARS期,炎症介质占优势,产生免疫抑制;混合拮抗物反应综 合征(MARS)期,SIRS和CARS处于极端,产生免疫麻痹。 李宓等测定20例MODS患者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治疗后单核 细胞分泌TNF-α、IL-6和IL-10均明显减少(P<0.05)。 Sepsis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液滤过可清除血液中激活和 损伤的内皮细胞成分,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循环中E-选择素和 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显著下降,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通透性和内 皮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逐步减少。 认为血滤的疗效和机制不仅仅是“清除细胞因子效应”,而是调 节机体免疫功能。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理学基础及其研究进展_郭宾
HSA 的分子量 为 66248 , 其一 级结构序 列分析
很早就完成了 , 由 58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条多 肽链(牛血清白蛋白 BSA 的氨基酸残基数为 582), 含有 35 个半胱氨酸残基(Cys), 除 Cys34外 , 其余形成 17 对二硫键[ 2] 。HSA 的二级结构包括 I 、II 、III 三个 α-螺旋的结构域(domain), 其中每个结构域又分为 A 和 B 两个亚结构域(subdomain)[ 10 , 11] 。人们采用药物
和结合(saturable binding)的特点 , 但在多数情况下满
足 K a·Cu 1 , 结合率在一定的药物浓度范围内为一
常数 , 不随药物浓度而变化 ,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呈线
性结合 。根据式(3)可知 , 在一定的环境下 , 决定血
浆蛋白结合的因素有药物浓度 、血浆蛋白的结合容
量(包括结合蛋白浓度和结合位点数目)以及亲和力
情况下 , 蛋白远未被药物分子饱合 , P 可近似认为体 系中结合蛋白的总浓度[ 8] 。
简单地假设每个蛋白分子含有 n 个相互独立 、
亲和力相当(Ka)的结合位点(binding site), 由配体与
大分子表面之间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
κ1·Cu·[ 1 -Cb (n·P)] =κ-1·Cb (n·P) (2)
白结合与药物代谢动力学 , 以及与药效相关性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理论阐述 , 总结在常规的药物实践中 如何考虑这些重要因素 , 以明确哪些药物在什么情 况 , 才有必要进行药物的游离浓度监测 , 以及血浆蛋 白结合的药效和临床相关性研究 。
药理学知识整理
药理学知识整理1. 药理学的定义和作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和特性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效应和副作用。
药理学的作用在于:- 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特性,帮助理解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 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剂量选择和给药途径等。
- 提供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指导,降低药物治疗的风险。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吸收:药物在体内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吸收到血液循环中。
吸收受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药物剂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分布:药物在体内通过血液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分布受到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组织灌注等因素的影响。
- 代谢:药物在体内通过肝脏和其他组织的代谢酶代谢为代谢产物,使药物起效或失活。
代谢受到药物的代谢率、肝脏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 排泄:药物通过肾脏、肠道、呼吸等途径排出体外。
排泄受到肾功能、肠道排泄率等因素的影响。
3.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效应的重要机制。
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受体的功能,进而调节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激动剂(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激活受体,产生生理效应。
-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不能激活受体,但能够竞争性地占据受体位点,阻断其他激动剂的结合。
- 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产生较弱的生理效应,与激动剂的亲和力和效用程度不同。
4. 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 疗效:药物的疗效是指药物对病情的改善程度或治愈效果。
疗效受到药物的特性、给药剂量和频率等因素的影响。
- 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除了预期疗效外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副作用受到药物的特性、剂量、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药学基础知识精彩试题库
药学基础知识试题库单选题:1.关于药物的说法,错误的是?(E)A.药物对疾病具有预防、治疗或诊断作用B.药物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C.规定药物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D.药物可分为: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生化药物E.用于防病、治病及诊断的药物粉末或药物结晶能直接供病人使用2.任何药物在临床使用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患者使用的的给药形式,即剂型(A)A.安全、有效、稳定B.安全、有效、经济C.经济、有效、稳定D.安全、经济、稳定3.关于下列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A.将药物用于临床使用时,能直接使用原料药B.必须将药物制备成具有一定形状和性质的剂型C.适宜的药物剂型可充分发挥药效D.适宜的药物剂型可减少毒副作用E.适宜的药物剂型便于使用与保存4.关于剂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剂型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B.剂型不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C.剂型是药物的传递体,将药物输送到体内发挥疗效D.剂型对药效的发挥起极为重要的作用5.关于剂型的重要意义,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A.不同剂型不能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B.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C.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毒副作用D.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E.有些剂型影响疗效6.下列哪种剂型起效最快?(A)A.注射剂B.胶囊剂C.缓释制剂D.植入剂7.下列哪种剂型属长效制剂?(C)A.注射剂B.吸入气雾剂C.缓释制剂D.口腔崩解片剂8.药物制剂经口服用后进入胃肠道作用(A)A.起局部或经吸收而发挥全身B.起局部C.经吸收而发挥全身D.以上皆不对9.胶囊剂系指将药物而制成的固体制剂(C)A.填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B.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C.以上均可D.以上均不对10.关于胶囊剂的特点,下面哪种说法是错误的?(B)A.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B.与片剂、丸剂等相比,在胃肠道中迅速分散、溶出和吸收,药物在体内起效慢C.液态药物的固体剂型化:软胶囊D.可延缓药物的释放和定位释药:缓释胶囊E.可使胶囊具有各种颜色或印字,便于识别11.片剂指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的片状或异型片状制剂(C)A.经制粒B.不经制粒C.以上均可D.以上均不对12.关于片剂的优点,下面哪种说法是错误的?(B)A.剂量准确、含量均匀B.化学稳定性不好C.携带、运输、服用均较方便D.产量高、成本低E.可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分散片、缓释片、口崩片、肠溶包衣片、咀嚼片等13.片剂可供(D)A.只能内服B.只能外用C.以上均对D.以上均不对14.关于普通片剂不足之处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A.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B.压片时加入的辅料,有时影响药物的溶出和生物利用度C.如含有挥发性成分,久贮含量有所下降D.如含有挥发性成分,久贮含量有所增加15.分散片在21℃ 1℃下的水中即可崩解分散,并通过180μm孔径的筛网(A)A.3分钟B.15分钟C.1分钟D.以上均不对16.关于分散片的用法,哪项是错误的?(E)A.直接吞服B.加入水中分散后饮用C.可咀嚼D.可含服E.以上皆不对17.缓释片系指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以药物作用时间的一类片剂(C)A.缩短B.不改变C.延长18.缓释片具有血药浓度的优点(B)A.波动B.平稳C.与普通制剂一样19.缓释片具有服药次数的优点(A)A.少B.多C.与普通制剂一样20.缓释片具有治疗作用时间的优点(A)A.长B.短C.与普通制剂一样21.关于缓释片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A)A.直接吞服B.可掰开后服用C.可咀嚼D.可压碎后服用22.口腔崩解片可怎样服用?(D)A.可按普通制剂吞服B.可放于水中崩解后送服C.可不需用水吞咽服药D.以上皆可23.口腔崩解片可适用于哪些患者?(F)A.老人B.小儿C.吞咽困难的患者D.取水不方便的患者E.一般患者F.以上皆可24.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作用称为兴奋(B)A.减弱B.加强C.不变25.药物的选择性高是因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且组织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C)A.小,高B.大,低C.大,高D.小,低26.选择性高的药物,药理活性较,使用时针对性较(A)A.高,强B.高,弱C.低,强D.低,弱27.下面哪种说法不是选择性低的药物的特点?(D)A.作用范围广B.使用时针对性不强C.不良作用较多D.作用范围小28.一些与治疗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患者不利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B)A.有关B.无关C.相关29.根据治疗目的、用药剂量大小或所发生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不良反应按其性质不包括:(G)A.副作用 B.毒性反应 C.变态反应 D.继发性反应E.后遗效应F.致畸作用 G、疗效30.关于不良反应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A)A.几乎所有的药品都有不良反应,每个用药者都会发生B.该用药时,当用药,不要“因噎废食”C.必须注意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D.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去医院就诊31.副作用是指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B)A.用药剂量过大B.用药物的治疗量C.用药时间过长D.以上均不对32.下面关于副作用的说法,哪种是错误的?(A)A.一般都较严重,是不可逆性的功能变化B.随治疗目的的不同,副作用有时也可成为治疗作用C.因是用治疗量的药物时出现的副作用,是难以避免的,故可事先向患者说明,以免误认为病情加重D.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可以设法纠正33.下面的说法,哪种是错误的?(C)A.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B.治疗时利用了药物的一种或两种作用,其他作用则成为副作用C.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窄D.药物的选择性高,作用范围窄34.下面的说法,哪种是错误的?(D)A.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B.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称为急性毒性C.因长期用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称为慢性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D.毒性反应是不可预期的E.临床用药时应注意掌握用药的剂量和间隔时间,必要时应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35.受体的主要特征不包括哪些?(A)A.不饱和性B.特异性C.可逆性D.高亲和力36.受体的主要特征不包括哪些?(A)A.非立体选择性B.区域分布性C.亚细胞或分子特征D.结构专一性E.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F.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37.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的高低成,亦与药效的强弱有关;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量效关系(A)A.正比B.反比C.不成比例38.把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称为(C)A.最小有效量B.阈剂量C.最小中毒量D.最大有效量39.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不包括?(C)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40.药物被吸收入血后,与结合的药物量与被吸收入血的药物量的比率叫血浆蛋白结合率(A)A.血浆中特定蛋白B.血浆中所有蛋白C.组织中特定蛋白D.组织中所有蛋白41.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意义不包括哪一种?(B)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大小是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B.大多数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不可逆的C.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体内消除较慢,作用维持时间较长D.同时应用两种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42.关于药物的代谢,哪种是错误的?(D)A.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B.多数药物主要在肝脏经药物代谢酶的催化,进行化学变化,重要的药物代谢酶是细胞色素P-450C.药物代谢使药理活性改变D.所有的药物均会通过代谢43.关于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C)A.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称为灭活B.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变为有活性或活性强的药物,称为活化C.药物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药物留在体内D.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吸收、分布、代谢后,最终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44.给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血药浓度,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就可得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通过该曲线可定量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变化(A)A.动态B.静态C.恒定45.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表示在服用药物某一剂量后一定时间内吸收入血的药物相对量如果服用一种药物同一剂量的两种不同剂型后得出的AUC不同,则表明两者吸收率(A)A.不同B.相同C.恒定46.下面的说法,哪种是错误的?(D)A.潜伏期:用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的一段时间B.药峰浓度(Cmax)是指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C.药峰时间(Tmax)是指用药后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D.持续期: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其长短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率无关47.关于残留期的说法,哪种是错误的?(D)A.残留期:体内药物已降到有效浓度以下,但又未从体内完全消除B.残留期的长短与消除速率有关C.残留期长,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慢D.残留期长,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48.潜伏期主要反映了药物的什么过程?(A)A.吸收和分布过程B.消除过程C.代谢过程D.以上均不对49.药峰浓度(Cmax)是指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与药物剂量成(A)A.正比B.反比C.不成比例50.关于生物利用度的意义,下列说法哪些是错误的?(A)A.不用于评价仿制药品的生物等效性B.考虑食物对于药品吸收的影响C.考察某一药物对另一药物吸收的影响D.考察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对药物吸收的影响E.评价药物的首过效应)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D)51.关于药物消除半衰期(t1/2A.消除半衰期(也称生物半衰期,t1/2,简称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B.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药物本身的结构性质有关,还与机体消除器官的功能有关C.如果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有改变,表明消除器官的功能变化D.肝、肾功能低下者,药物的生物半衰期缩短E.药物的生物半衰期长,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水平或坪值(A)52.连续给药的情况下,需经过个半衰期(t1/2A.4~5B.1~2C.2~3D.6~753.关于稳态血浆浓度的定义,正确的是?(A)A.稳态血浆浓度是指连续多次用药后,当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时,多次用药的锯齿形药时曲线将在某一水平范围内波动,称为稳态血浆浓度,又称为坪浓度B.稳态血浆浓度是指连续多次用药后,当用药量大于消除量时,多次用药的锯齿形药时曲线将在某一水平范围内波动,称为稳态血浆浓度C.稳态血浆浓度是指连续多次用药后,当用药量小于消除量时,多次用药的锯齿形药时曲线将在某一水平范围内波动,称为稳态血浆浓度54.关于稳态血浆浓度的意义,哪些是错误的?(A)A.临床用药上,力求服药后能缓慢达到稳态血浆浓度,使药物缓慢发挥效应B.临床用药上,力求服药后能迅速达到稳态血浆浓度,使药物迅速发挥效应C.力求稳态血浆浓度维持在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D.使药物既能发挥最大的效应,又很少出现不良反应55.合并用药后,作用的总称为协同作用(A)A.增强B.减弱C.不变56.合并用药后,作用的总称为拮抗作用(B)A.增强B.减弱C.不变57.下列哪种剂型不属于胃肠道给药剂型?(D)A.片剂B.颗粒剂C.胶囊剂D.经口腔粘膜吸收的剂型58.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什么?(A)A.GMPB.GLPC.GCPD.GAPE.GSP59.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什么?(E)A.GMPB.GLPC.GCPD.GAPE.GSP60.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什么?(B)A.GMPB.GLPC.GCPD.GAPE.GSP61.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什么?(D)A.GMPB.GLPC.GCPD.GAPE.GSP62.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什么?(C)A.GMPB.GLPC.GCPD.GAPE.GSP63.经营药品的医药公司,需要进行什么认证?(E)A.GMPB.GLPC.GCPD.GAPE.GSP64.药品的生产企业,需要进行什么认证?(A)A.GMPB.GLPC.GCPD.GAPE.GSP65.关于不同剂型在体内的吸收路径,哪项是错误的?(C)A.普通片剂和胶囊剂口服后首先崩解成细颗粒状,然后药物分子从颗粒中溶出,药物通过胃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B.颗粒剂或散剂口服后没有崩解过程,迅速分散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药物的溶出、吸收和奏效较快C.混悬剂的颗粒较大,因此药物的溶解与吸收过程更慢D.溶液剂口服后没有崩解与溶解过程,药物可直接被吸收入血液循环当中,从而使药物的起效时间更短66.关于口服制剂吸收的快慢顺序,正确的是哪项?(B)A.混悬剂>溶液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B.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C.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散剂>胶囊剂>片剂>丸剂D.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多选题:1.公司主打品种的剂型有等(A.B.C.D)A.胶囊B.分散片C.口腔崩解片D.缓释片E.缓释胶囊2.分散片:遇水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分散片的特点有(A.C)A.吸收快B.吸收慢C.生物利用度高D.生物利用度低3.口腔崩解片有哪些特点?(A.B.C.D)A.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B.服用方便,提高患者服药顺应性C.肠道残留少,降低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D.起效快、首过效应小4.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的过程的动态变化;上述诸过程也称药物的体内过程(A.B.C.D)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5.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A.B.C)A.被动转运B.主动转运C.膜动转运6.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常与等密切有关(A.B.C)A.给药途径B.药物的理化性质C.吸收环境7.药物的吸收状况直接影响药物作用的(A.B)A.快慢B.强弱C.环境8.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A.B.C.D.E.F)A.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B.各器官的血流量C.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D.体液的pH值E.药物的理化性质F.血脑屏障9.药物的体内分布将影响药物的(A.B.C.D)A.储存B.消除速率C.药效D.毒性10.影响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制剂方面的因素包括哪些?(A.B.C.D.E)A.药物颗粒的大小B.晶型C.充填剂的紧密度D.赋形剂的差异E.生产工艺的不同11.半衰期(t)具有哪些重要意义?(A.B.D)1/2A.确定多次用药的给药间隔时间:多次用药的间隔时间最好等于或接近该药的t1/2B.在肝、肾功能受损时,调节剂量C.可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水平或称坪值的时间:经过1~2个t1/2才能达到D.停药后经过4~5个t1/2,血药浓度约下降95%12.药物在体内最终以原形或代谢产物从排出体外(A.B.C.D.E)A.粪便B.尿液C.汗液D.乳汁E.唾液13.药物作用有等主要的蛋白靶点(A.B.C.D)A.受体B.离子通道C.酶D.载体14.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包括哪些?(A.B.C.D)A.对因治疗B.治本C.对症治疗D.治标15.在量效关系的研究中把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最小浓度)称为 (A.B)A.最小有效量B.阈剂量C.最小中毒量D.最大有效量16.下列哪些剂型起效快,常用于急救?(A.B)A.注射剂B.吸入气雾剂C.丸剂D.缓控释制剂E.植入剂17.下列哪些剂型作用缓慢,属长效制剂?(C.D.E)A.注射剂B.吸入气雾剂C.丸剂D.缓控释制剂E.植入剂18.关于GMP的说法,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C.D)A.GMP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B.GMP的中译文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C.GMP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D.GMP的检查对象是人、生产环境、制剂生产的全过程19.关于分散片的用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A.直接吞服B.加入水中分散后饮用C.可咀嚼D.可含服20.关于缓释片的用法,哪些是错误的?(B.C.D)A.直接吞服B.可掰开后服用C.可咀嚼D.可压碎后服用21.下列的剂型,哪些是固体制剂?(B.C.D)A.注射溶液B.片剂C.胶囊剂D.颗粒剂22.关于不同剂型在体内的吸收路径,正确的有哪些?(A.B.C.D)A.普通片剂和胶囊剂口服后首先崩解成细颗粒状,然后药物分子从颗粒中溶出,药物通过胃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B.颗粒剂或散剂口服后没有崩解过程,迅速分散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药物的溶出、吸收和奏效较快C.混悬剂的颗粒较小,因此药物的溶解与吸收过程更快D.溶液剂口服后没有崩解与溶解过程,药物可直接被吸收入血液循环当中,从而使药物的起效时间更短23.关于口服制剂吸收的快慢顺序,哪些是正确的?(A.B.C.D)A.溶液剂>混悬剂B.散剂>颗粒剂C.胶囊剂>片剂D.片剂>丸剂。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重点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1.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2.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细胞膜屏障向机体可布及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3.代谢(metabolism):又称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丛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4.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5.肝首过效应(liver first passeffect):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药物部分在肝脏被代谢,或随胆汁排泄,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为肝首过效应6.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7.蓄积(accumulation):长期连续用药,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8.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口服药物部分被代谢而导致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也叫首过代谢。
9.肝提取率(extraction ratio ,ER):在肝细胞内随胆汁排出+ 药酶代谢的药物比例。
10.消除(elimination):代谢和排泄过程。
11.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e,Clr):在一定时间内,肾脏能使多少容积的血浆中的该药物清除的能力。
12.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3.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将整个机体(人或其他动物)按药物转运速率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这些隔室连接起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动力学特征,成为隔室模型。
蛋白质交联度计算公式
蛋白质交联度计算公式
蛋白质交联度是指蛋白质分子中交联键的数量和密度。
它是一种衡量蛋白质结构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功能。
计算蛋白质交联度的公式如下:
交联度 = (交联键的数量 /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量) × 100%
交联键的数量可以通过实验方法确定,例如使用质谱法或核磁共振法。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到分子中交联键的存在和数量。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量可以通过蛋白质序列分析得到,每种氨基酸的数量加起来就是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总数。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交联度。
交联度的数值越高,表示蛋白质分子中交联键的数量越多,蛋白质的结构越稳定。
蛋白质交联度的计算对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蛋白质的交联度,可以了解它们的结构差异和功能差异。
此外,交联度的变化还可以用于评估蛋白质的稳定性,判断蛋白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抗变性能力。
蛋白质交联度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实验方法确定交联键的数量,再结合蛋白质序列分析得到氨基酸的数量,就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交联度。
这个指标对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用于评估蛋白质的稳定性和抗变性能力。
知识十八白蛋白测定(精)
知识十八白蛋白测定教学目的:1、掌握白蛋白测定(溴甲酚绿法)的基本原理;2、熟悉溴甲酚绿法的试剂组成;3、掌握白蛋白的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4、了解白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重点:白蛋白测定(溴甲酚绿法)的基本原理及临床意义。
难点:掌握白蛋白测定(溴甲酚绿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实验教学巩固强化。
授课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及组织:一、测定原理溴甲酚绿(BCG)在pH4.2的环境中,在有非离子去垢剂(Brij-35)存在时,可与清蛋白结合形成蓝绿色复合物,颜色的深浅在一不定范围内与清蛋白含量成正比。
BCG与蛋白结合的特异性较低,它不仅与Alb结合呈色,还可与其他蛋白质呈色,其中α1-球蛋白,TRF、Hp最明显,但反应速度不同,Alb可立即反应(快反应),其他蛋白质反应慢(慢反应)。
二、试剂1. 10mmol/L BCG贮存液BCG1.75g,溶于5ml 1 mol/L NaOH溶液中,加蒸馏水至250ml。
2. 0.5mol/L在琥珀酸缓冲贮存液(pH4.0)NaOH10g,琥珀酸56g,溶解于800ml蒸馏水中,用1mol/L NaOH溶液调pH至4.10±0.05,加蒸馏水至1L。
3. 叠氮钠贮存液叠氮钠40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4. Brij-35溶液Brij-35 25g,加蒸馏水80ml,置60℃左右水浴使其溶解,然后加水至100ml。
5. BCG试剂于IL容量瓶内加蒸馏水400ml,琥珀酸缓冲贮存液100ml,BCG贮存液8ml,叠氮钠贮存液 2.5ml,Brij-35溶液2.5ml,加蒸馏水至刻度,配好的BCG试剂的pH应为4.15±0.05。
Brij-35可提高蛋白质与染料的结合力及溶解度,提高呈色稳定性,如无Brij-35可用吐温-20代替,叠氮钠有防腐作用。
三、正常参考范围:35~5.5g/L。
四、临床意义1.血清清蛋白(1)增高常见于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浆浓缩。
蛋白质交联度计算公式
蛋白质交联度计算公式
蛋白质的交联度是指蛋白质分子中交联的程度,通常用于描述
蛋白质的结构和稳定性。
蛋白质的交联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交联度(%)=(交联点数/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总数)×100%。
其中,交联点数是指蛋白质分子中的交联连接数,氨基酸总数
是指蛋白质分子中的所有氨基酸的总数。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
计算出蛋白质的交联度百分比,从而了解蛋白质分子中交联的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质的交联度计算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需要对蛋白质的结构和交联方式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实验条件、交联试剂的选择等因素对交联度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蛋白质交联度计算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验设计
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总的来说,蛋白质的交联度计算公式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的参考,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知识点汇总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知识点汇总1.适宜的溶剂(1)不宜选用氯化钠溶解多烯磷脂酰胆碱奥沙利铂两性霉素B红霉素哌库溴胺氟罗沙星(2)不宜选用葡萄糖溶解青霉素头孢菌素苯妥英钠阿昔洛韦瑞替普酶依托泊苷2.处方审核-规范性审核处方的书写规则专用处方、一名患者内容完整,涂改签名注明诊断,实足年龄中西同现,饮片单开每药一行,不超5种通用名称,标准单位常规剂量,超量签名急三门七,特殊延长3.处方审核-用药适宜性审核处方用药与病症诊断的相符性无适应症用药感冒-阿奇霉素无正当理由的超适应症用药1.无其他替代用药2.权衡利弊3.有必要的文献盲目联合用药1.无指征联合2.单一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3.盲目应用辅助治疗药物过度用药滥用三素一汤/蛋白有禁忌证用药阿司匹林----胃溃疡吗啡---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脂肪乳---急性胰腺炎剂量、用法和疗程儿童按体表面积算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合理性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静脉急症硫酸镁/急症用输液重复用药一药多名中成药中含有化学药物鼻炎康——氯苯那敏消渴丸——格列本脲妇科十味片——碳酸钙审核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必须做皮试的药物青霉素、细胞色素C、降纤酶、胺酶、毒素、血清制剂应该做皮试的药物XX西林、头孢类、链霉素是否有潜在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药动学影响1.作用相加或增加疗效:协同作用:SMZ+TMP;普萘洛尔+美西律保护药物免受破坏: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旋多巴+卡比多巴促进吸收:铁+维生素C延缓或降低抗药性:青蒿素+乙胺嘧啶/磺胺多辛2.减少不良反应:普萘洛尔+硝酸酯类;阿托品+普萘洛尔3.敏感化作用:排钾利尿药+强心苷4.拮抗作用:吗啡+纳洛酮;甲苯磺丁脲+氢氯噻嗪5.增加毒性:甲氧氯普胺+氯丙嗪药动学的影响吸收:络合金属离子;减慢排空,增加吸收——阿托品加快排空,减少吸收——莫沙必利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阿司匹林、依他尼酸、水合氯醛、华法林代谢:诱导剂:二苯二平,一灰一松;抑制剂:咪唑、红、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丙戊酸钠、他汀类、胺碘酮排泄:丙磺舒+青霉素;酸碱尖酸促排泄4.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5.药品服用的适宜时间清晨餐前餐中餐后睡前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泻药抗抑郁药长效高血压药胃粘膜保护药降糖药(除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多潘立酮钙磷结合剂抗菌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助消化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XX昔康奥利司他伊马替尼乙胺丁醇非甾体抗炎药所有维生素西咪替丁催眠药他汀类缓泻剂抗过敏药西咪替丁平喘药6.服用药品的特殊提示水多喝水平喘利胆抑蛋白、痛风结石电解质、双磷磺胺氨基酮限制饮水苦味健胃药、硫糖铝、止咳糖浆、硝酸甘油、抗利尿剂不宜用热水(<40℃)含酶助消化药、活疫苗、含活性菌、维生素类烟CYP1A1和CYP1A2酶诱导剂酒头孢、甲硝唑----双硫仑反应;降低降压药疗效、增加镇静作用脂肪、蛋白质硫酸亚铁减少吸收灰黄霉素、脂溶性维生素----脂肪促进吸收左旋多巴----蛋白质影响吸收葡萄柚汁CYP3A4酶抑制剂硝苯地平、环孢素、他汀类、唑仑(氨氯地平、阿普唑仑无影响)7.常见药源性疾病药源性胃肠道损害消化道溃疡及出血非甾体抗炎药、利血平、维生素D肠麻痹丙米嗪、阿洛司琼药源性肝疾病咪唑结核他汀沙坦氟烷,非甾癫痫伤肝脏药源性肾疾病磺胺顺铂氨基苷;阿昔洛韦非甾体;收缩血管马兜铃药源性神经疾病椎体外系反应:氯丙嗪、甲氧氯普胺听神经障碍:呋塞米、氨基糖苷、万古霉素癫痫:中枢兴奋药、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药源性高血压非甾肿瘤人促红、含钠激素升血压药源性血液系统再生障碍性贫血:氯霉素、非甾体溶血性贫血:苯妥英钠、氯丙嗪粒细胞减少:氯霉素、磺胺血小板减少:抗肿瘤药、氢氯噻嗪8.药物妊娠毒性分级危害药物A级使用安全维生素、电解质、葡萄糖B级相对安全青霉素、头孢、红霉素、XX西丁C级权衡利弊使用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奥司他韦D级仅对孕妇有利时使用伏立康唑、卡托普利、卡马西平X级证实导致畸形,严禁使用利巴韦林、他汀类、雌雄激素9.抗菌药物PK/PD分类短PAE:内酰胺类、大部分大环类脂类、氟胞嘧啶时间依赖性长PAE:四环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糖肽类、利奈唑胺、唑类抗真菌药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多粘菌素、达托霉素、棘白菌素10.疼痛的药物治疗疼痛类别代表药物及用药指导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不超过4g/日双氯芬酸缓释片:夜间和清晨疼,傍晚服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软组织肌肉疼塞来昔布胶囊:急性疼痛,首剂量加倍(对阿司匹林过敏者禁用其它非甾体,但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痉挛性疼痛654-2(用药24小时后为缓解立即就医)紧张性头疼地西泮、麦角咖啡因:适当+抗抑郁药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骨关节盐氨基葡萄糖:餐时或者饭后,6周一个疗程11.咳嗽的药物治疗镇咳效果:苯丙哌林>右美沙芬>可待因>喷托维林痰多咳嗽先祛痰白天哌林,晚上沙芬(妊娠期禁用)苯丙哌林整片吞,右美沙芬药睡觉喷托维林治疗百日咳,导致青光眼(5岁以下禁用)胸膜炎胸痛,成瘾性可待因(12岁以下禁用)12.口腔溃疡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用法用药指导甲硝唑含漱液、氯己定含漱液早晚刷牙后,5-10天1疗程不得饮酒、牙齿着色西地碘含片、溶菌酶含片1日3-5次刺激感甲硝唑贴片、地塞米松贴片每处1片,不超过3片,不超1周继发真菌感染冰硼咽喉散吹敷于患处不要吹气达克罗宁、复方柑橘利多卡因凝胶镇痛、局麻作用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1天3次13.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上腹痛综合征适用药物用药方法用于缓解夜间和清晨出现症状H2受体阻断剂:XX替丁1次/日,晚餐后用药用于缓解白天症状质子泵抑制剂:XX拉唑1次/日,1片/次,早餐前服用胆汁反流者抗酸剂:铝碳酸镁等症状出现前30分钟或餐前1小时用药;或临时服药餐后不适综合征适用药物用药方法食欲减退者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6、干酵母片伴有恶心或呕吐者促动力药: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餐前30分钟用药胆汁分泌不足者消化酶制剂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餐后用药(唯一)蛋白质进食过多者乳酶生、胃蛋白酶餐前用药胰腺分泌功能不足胰酶肠溶胶囊、胰酶片、多酶片餐中服用、禁止嚼碎消胀气药二甲硅油辅助用药复方乳酸菌胶囊,禁止与抗菌药、药用炭同服,用热水送服14.便秘的药物治疗分类药物用药方法用药指导容积性泻药欧车前增加含水量渗透性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早餐前一次性服用30ml有结肠胀气,硬便排出后使用乳酸酸中毒无胀气、适用于糖尿病人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酚酞、番泻叶睡前服用吞服、前后2h不喝牛奶长期蒽醌类结肠黑变病润滑性泻药多库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促动力药比卢卡比例周末停2天减少耐药性15.大便常规稀糊样便: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米泔水样便:霍乱、副霍乱冻状便:过敏性肠炎粘液便:小肠炎乳凝块状便:儿童消化不良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细条便:直肠癌粪隐血: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16.肺炎——目标性抗感染肺炎链球菌:青霉素、阿莫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苯唑西林MRSA:万古霉素肺炎支原体: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定17.哮喘——阶梯式治疗方案等级首选其它第1级按需使用低剂量ICS+福莫特罗SABA使用时联合低剂量ICS第2级低剂量ICS按需使用低剂量ICS+福莫特罗司特或SABA+低剂量ICS第3级规律使用低剂量ICS+LABA中剂量ICS或低剂量ICS+司特第4级规律使用等计量ICS+LABA高剂量ICS+噻托溴铵第5级高剂量ICS+LABA,并评估添加噻托溴铵家用低剂量口服激素18.特殊人群的降压治疗(1)老年人:降至150/90mmHg以下(2)儿童青少年:ACEI/ARB/CCB首选(3)妊娠期:>150/100mmHg开始降压,首选甲基多巴、拉贝洛尔(4)先兆子痫:硫酸镁1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预防心肌梗死病改善预后(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一二级预防的基石,维持剂量75-150mg qd氯吡格雷:维持剂量为75-150mg qd(2)ACEI/ARB:显著降低死亡率卡托12.5-50tid依那5-10bid培哚4-8qd(3)他汀类:无论血脂水平如何均应给与瑞舒伐5-20、辛伐、普伐20-40阿托伐10-80、氟伐80——口诀:阿福18开新铺,20-40好辛苦,520好舒服(4)β受体阻断剂:心率降至55-60次/分20.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xx洛尔、地尔硫䓬、地高辛、胺碘酮转复窦性心律:普罗帕酮、胺碘酮、氟卡尼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胺碘酮、氟卡尼/普罗帕酮、索他洛尔防止复发:β-R阻断剂21.失眠药的药物治疗(1)非苯二氮䓬类:唑吡坦、佐匹克隆。
药学基础知识
药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关于药物的说法,错误的是?(E)A。
药物对疾病具有预防、治疗或诊断作用B.药物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C.规定药物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D.药物可分为: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生化药物E.用于防病、治病及诊断的药物粉末或药物结晶能直接供病人使用2。
任何药物在临床使用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患者使用的给药形式,即剂型(A)A.安全、有效、稳定B.安全、有效、经济C.经济、有效、稳定D.安全、经济、稳定3。
关于下列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A.将药物用于临床使用时,能直接使用原料药B。
必须将药物制备成具有一定形状和性质的剂型C.适宜的药物剂型可充分发挥药效D.适宜的药物剂型可减少毒副作用E。
适宜的药物剂型便于使用与保存4。
关于剂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剂型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B。
剂型不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C.剂型是药物的传递体,将药物输送到体内发挥疗效D。
剂型对药效的发挥起极为重要的作用5。
关于剂型的重要意义,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A。
不同剂型不能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B.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C。
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毒副作用D.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E。
有些剂型影响疗效6。
下列哪种剂型起效最快?(A)A.注射剂 B。
胶囊剂 C.缓释制剂 D.植入剂7。
下列哪种剂型属长效制剂?(C)A.注射剂B.吸入气雾剂 C。
缓释制剂 D.口腔崩解片剂8。
药物制剂经口服用后进入胃肠道作用(A)A.起局部或经吸收而发挥全身B.起局部C。
经吸收而发挥全身D.以上皆不对9.胶囊剂系指将药物而制成的固体制剂(C)A.填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B.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C。
以上均可 D.以上均不对10.关于胶囊剂的特点,下面哪种说法是错误的?(B)A.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B.与片剂、丸剂等相比,在胃肠道中迅速分散、溶出和吸收,药物在体内起效慢C.液态药物的固体剂型化:软胶囊D.可延缓药物的释放和定位释药:缓释胶囊E.可使胶囊具有各种颜色或印字,便于识别11.片剂指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的片状或异型片状制剂(C)A。
结合蛋白质谱分析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
结合蛋白质谱分析
结合蛋白质谱分析,就是利用质谱技术对结合蛋白进行分析,包括分析蛋白部分和非蛋白部分。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提供基于质谱技术的结合蛋白分析服务。
结合蛋白
结合蛋白是一种能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结合在一起的蛋白质。
结合蛋白常常与其他化合物以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其中被结合的这些化合物一般被称为非蛋白部分。
根据非蛋白部分的不同,结合蛋白包括有DNA结合蛋白、RNA 结合蛋白、钙结合蛋白、肌动蛋白结合蛋白、铁结合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等等。
通过与不同的物质结合,结合蛋白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DNA结合蛋白中的单链DNA结合蛋白,是专门负责与DNA单链区域结合的一种蛋白质,是DNA复制、重组和修复所必需的成分;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组结合长链脂肪酸的胞质蛋白,根据其分布的组织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在长链脂肪酸摄取、转运和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结合蛋白进行分析,有助于研究结合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了解生命活动的机制等。
结合蛋白质谱分析
结合蛋白质谱分析,就是利用质谱技术对结合蛋白进行分析。
质谱不仅可以分析结合蛋白的蛋白质部分,还可以分析与结合蛋白结合的非蛋白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结合率相关知识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
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药物进入循环后,有两种形式:
结合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特点:
(1)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2)体积增大,不易通过血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意义: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药库的作用。
药物进入相应组织后也与组织蛋白发生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影响药物作用和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游离型药物:未被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特点: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方式:
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碱性药物与α1-糖蛋白结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特点:
(1)可逆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极少数是共价结合(如烷化剂)。
药物在血液中转运时,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快速达到动态平衡。
游离型药物→透过生物膜→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降低→结合型药物,释出游离型药物。
(2)饱和性
血浆中蛋白有一定的量,与药物的结合有限,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具有饱和性。
当药物浓度大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时→饱和→游离型药物急剧增加→毒性反应。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变质(如尿毒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毒性反应。
有些药物在老年人中呈现较强的药理效应,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减少有关。
(3)竞争性
两种药物→竞争结合同一蛋白→置换→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导致中毒。
如:保泰松→结合型双香豆素→游离型→浓度增加→出血倾向。
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磺胺药→置换胆红素→新生儿核黄疸症。
此外,注射白蛋白可与药物结合而影响疗效。
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时,血浆蛋白在体内的各种作用暂时消失,但是与药物分离之后,血浆蛋白各种性质基本不变,继续发挥原来的作用。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1、实验目的
测定磺胺嘧啶钠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2、实验原理
将蛋白置于一个隔室内,用半透膜将此隔室与另一隔室隔开。
蛋白等大分子不能通过此半透膜,但系统中游离配基可自由通过。
当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自由配基的浓度相等。
若系统中自由配基的总量已知,测定不含蛋白隔室中自由配基的浓度,即可推算与蛋白结合的配基量。
具有游离氨基的磺胺药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发生重氮化反应
后,可与N-(1萘基)乙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与经过同样处理的磺胺药标准液比较,用721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出组织中和不同时间的血液中磺胺嘧啶浓度。
由于亚硝酸不稳定,在实验中,用三氯醋酸与亚硝酸钠反应制的得。
剩余的过量亚硝酸影响测定,用氨基磺酸胺分解除去。
3、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兔子一只。
2、设备与器械
712分光光度计、管状半透膜(周长5cm,长约12cm)、丝线、广口瓶、移液器。
3、药物与试剂
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15%三氯醋酸溶液
0.1%亚硝酸钠溶液
0.5%氨基磺酸胺溶液
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
磺胺嘧啶钠贮存标准液
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
4、试验方法
1、试剂的制备
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0.5 g溶于95 %乙醇约400 mL中,再用乙醇稀释至500ml,棕色瓶于冰箱中保存透析液(PBS):pH7.4的 0.02M 磷酸盐缓冲液,内含0.15M NaCl 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3.75μl溶于约80ml3%三氯醋酸溶液再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备用
2、血浆制备
兔心脏采血,肝素抗凝,以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即为血浆。
3、透析
将管状半透膜一端折叠,用纱线扎紧,保留结扎线段10cm左右,以调节袋内外液面在同一水平,加血浆样品 2.0ml于上述半透膜袋内,并扎紧口袋另一端,袋口不得污染血浆。
将两端扎紧的半透膜置于盛有9.75ml透析液的30ml广口瓶中,用袋两端线段调节袋内外液面,加0.05mg/ml的磺胺嘧啶钠溶液0.5ml于各瓶袋外透析液中。
置广口瓶于冰箱中,平衡透析约60h左右。
吸出袋外透析液少许,加等量磺基水杨酸试剂,无浑浊,说明无血浆蛋白漏出。
取出半透膜,用滤纸吸干袋外壁透析液,小心解开透析袋,使袋内血浆流入干净试管。
4、用重氮化-偶合比色法测定袋内外溶液中磺胺药浓度。
取袋内外溶液各0.5ml,加水15.5ml;加15%三氯醋酸4ml,混匀,静置2min,过滤,取试管3支,各加入滤液5mL,为测定管;取
试管3支,加入空白对照液5mL,为空白管;取试管3支,加入应用标准液5mL,为标准管,在以上各管中各加入0.1%亚硝酸钠溶液0.5mL,混匀,放置3min,各加入0.5%氨基磺酸胺溶液0.5mL,混匀,放置2min ,各加入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2.5mL,充分混匀,放置10min,用721分光光度计在550nm波长处比色:以空白管校正光密度到0点,读取标准管和测定管光密度,并用公式计算:
测定管光密度
游离磺胺药含量(mg%)= ——————×应用标准液浓度×样品稀释倍数
标准管光密度
5、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
Dt - Df
fb= --------------×100%
Dt
fb:血浆蛋白结合率;
Dt:血药总浓度(透析袋内血浆药物浓度);
Df:游离药物浓度(透析袋外缓冲液中药物浓度)
五、实验结果
1、结果记录
表一:标准管和测定管光密度的测定结果
2、游离磺胺药含量的计算
计算得:透析袋内药物浓度=0.000044mg/ml
透析袋外药物浓度=0.00039mg/ml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计算结果:
兔:fb=88.9%
六、结果讨论与总结
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操作。
由于应该使用一套比色杯来测定吸光度,而在实际操作中比色杯使用混乱,而且并没有做到严格的润洗,所以吸光度的测量存在较大的误差。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应该注意的事项:
(1)为了防止光电管疲劳。
不测定时必须将比色皿暗箱盖打开,使光路切断,以延长光电管使用寿命。
(2)拿比色皿时,手指只能捏住比色皿的毛玻璃面,不要碰比色皿的透光面,以免沾污。
(3)清洗比色皿时,一般先用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洗净。
每次做完实验时,应立即洗净比色皿。
(4)测定有色溶液吸光度时,一定要用有色溶液洗比色皿内壁几次,以免改变有色溶液的浓度。
另外,在测定一系列溶液的吸光度时,通常都按由稀到浓的顺序测定,以减小测量误差。
(5)在实际分析工作中,通常根据溶液浓度的不同,选用液槽厚度不同的比色皿,使溶液的吸光度控制在0.2~0.7。
2、总结
动物的种属、生理病理状态、个体差异可以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
理论上当蛋白浓度足够高时所有与蛋白作用的药物都能被结合。
但实际情况下,当亲和力较低时不可能达到这种所谓的足够高的蛋白浓度。
蛋白浓度一定时,一定范围内当药物浓度增加结合的药量会随之增加,但结合分数降低。
相反,当药物浓度下降时,结合分数增加并逐渐趋向于一个最大值, ,因此不同药物在低浓度时的最大结合率各不相同。
平衡透析法是一种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设备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方法。
实验过程中所用三角瓶、移液管、试管等并没有经过彻底清洗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不同的动物种类以及相同的动物的个体差异会
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还有操作人员的失误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药物浓度和血浆蛋白浓度对结合率都有影响。
在报导血浆蛋白结合率时,必须同时注明实验过程中所用的药物浓度和蛋白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