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复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结构,品味优美语句。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生平事迹。
2.邀请学生分享对王安石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文章开头的感受,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结构,探讨作者如何围绕游山展开叙述。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圈出优美语句,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作业心得。
二、课堂讨论1.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对比、象征等。
2.探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课文解析1.逐段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读后感心得。
二、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三、写作训练1.以“游褒禅山记”为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修改读后感,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修改后的读后感。
二、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2.拓展阅读:介绍其他关于游山的经典文章,如《游黄山记》等。
四、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了解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讨论1.对比手法运用分析教师:“同学们,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手法?请大家找一找。
游褒禅山记复习
释义:天下太平之时,做好事的人得福,做坏 事的人得祸;到乱世之秋,做好事的人不得福, 做坏事的人也受不到惩处,这是不合常规的现 象。有智慧的人不因为这些不合常规的现象就 怀疑规律,所以顺着福气所来之处,防范祸患 所来之处。是不是机会,我不能决定,只是守 住自己的志向罢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要谨慎采 用的原因。
四.为划线部分断句并翻译(断句 不超过6处)(断句3分,翻译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 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 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 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参考译文: 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修常人之节不做浅鄙之事。魏 舒年轻时就擅长骑马射箭,进入山野,每次捕猎都收获 甚丰。魏舒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僚属比 赛射箭,魏舒是常常用筹码为他计算(射箭的成绩)。 后来恰逢人手不够,钟毓让魏舒凑数,魏舒发箭无不射 中,在加上魏舒举止娴静优雅,几乎极尽妙处。
2.世之治也 / 行善者获福 / 为恶者得祸 / 及其 乱也 / 行善者不获福 / 为恶者不得祸 / 变数 也 / 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 / 故循福之所自来 / 防祸之所由至也 / 遇不遇非我也 / 守其所志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 而已矣。 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
找到错误点就是找到增分点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
我 们 的 基 础 落 实 好 了 吗?
基础知识点
错题原因
识记方法总结
向基础要分数——积累,夯实,方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__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__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教学重点】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任务:1.翻,梳理“其”的意义和用法。
找出本课所有“其”的句子,分类整理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应义项后;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
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
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
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
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__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复习
《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复习(2)《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复习(2)《游褒禅山记》基础知识复习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父:通“甫”,字)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①、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②、道:①有碑仆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④何可胜道也哉(说)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③、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超过)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④、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⑤、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
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⑥、以: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③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
①、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②、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③、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④、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⑤、见: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象)⑥、明: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⑦、险远: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⑧、幽暗昏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⑨、谬、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使动,使。
错。
名:名作动,识其本名。
)⑩、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4、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
游褒禅山记复习课
--复习课
一、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而卒葬之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有碑仆道 4、有穴窈然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方是时 7、则或咎其欲出者 8、往往有得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于是余有叹焉 1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2、非常之观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而卒葬之
最终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已经出来,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后 悔自己跟随他出来因而不能够尽情享受那游玩的乐趣。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正在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进入,火把还足够 用来照明。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之也。
哪一个更
• 5、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 5、植物结果实,
种子成熟
翻译: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 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也。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复习(一)
《游褒禅山记》复习【每日背诵】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 ,常在于险远,”,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亦不能至也。
”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9、“ ,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 , , 。
【每日积累】主题名言——匠心:1.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
——黄成2.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了不起的匠人」3.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杜甫【每日习题】一.实词积累(抄原题并做在读书笔记上)从:樊哙从()军,从()刘邦征伐。
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良计,斥项王。
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来,欲杀之,樊哙不顾。
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良坐。
二、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直接做,不用抄题)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
游褒禅山记
然力足以至焉 而不至,於人 为可讥,而在 己为有悔;尽 吾志也,而不 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此 余之所得也!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 的(而未能达到),在 别人(看来)是可以讥 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 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 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 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 道谁还能讥笑我吗?这 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趣。
第二段:重点词语
有穴窈然 幽暗深远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更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
2014年高考语文字词复习
烟岚lán 修葺qì 笨拙zhuō 讽刺fěng 静谧mì 龋齿qǔ 编纂zuǎn 否泰pǐ 拘泥nì 蜷曲quán 羞赧nǎn 鞭笞chī 敷衍yǎn 狙击jū 确凿záo 勖勉xù 鞭挞tà 拂晓fú 巨擘bò 日晷guǐ 酗酒xù 别墅shù 俯瞰kàn 镌刻juān
以远,则至者少。 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於
伟、瑰丽奇特、非同寻 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
阻、僻远的地方。
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 以止也,然力不足 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 以怠,至於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人很少到达的地方,所 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 不能到达的。(虽然) 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 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 足的,也不能到达。有 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 从别人、有所懈怠,但 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 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 的物件来支持帮助,也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 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 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 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2023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参考译文】
苏轼到二十岁的时候,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 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 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 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 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 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主考官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 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 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 但是苏轼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
板 学案20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块 二
活动一 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①悟言一室之内 ②冯虚御风 ③长乐王回深父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通“晤”,面对面 通“凭”,乘 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其次 列坐其次
古义:_其__,__代__词__,__指__曲__水__;__次__,__旁__边___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
举匏樽以相属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 歌窈窕之章
B. 扣弦而歌之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
帝乡不可期
何可胜道也哉 D.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A项劝请/通“嘱”,嘱托。 B项均为“歌唱”。 C项至,及/期求。 D项说/道路。
5.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②顺流而东也
埋怨、怨恨
①纵一苇之所如
往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好像
游褒禅山记复习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 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 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 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 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 某记。
文章脉络:
褒禅山命 名的由来
游 褒 禅 山 记
记叙
议论的基础
游洞的经过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论
代 词
“其”字用 法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相当于“它”(他、她、他们)。 人称代词 相当于“它(他、她、他们)的”。
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
“自己”。
副词,表示反问等语气,可译为“难道”等。
如“其孰能讥之乎”;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 能。
助词,无实在意义,如“既其出”。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 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 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 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 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 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7、不随以止也 8、而又不随以怠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文言句式
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 的缘故。) 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状语后置句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3篇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1【课前梳理】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
准备教授的内容: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
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
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
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
(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1)《游褒禅山记》教案(1)[课文说明]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
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一、导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登泰山记文言文挖空训练
• 桐城姚鼐记。
• 三、易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 1.道少半,越中岭,复( )西谷,遂至其( )。 • 翻译: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
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 •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
门云。
• 翻译: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 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 理解式名句默写 •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
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 句子是: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 2.在《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两 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 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 3.在《登泰山记》中,写泰山的高峻,先用 其级七 千有余 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 和在日观亭时 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 4.在《登泰山记》中,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 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 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游褒禅山记》复习
任用
• 四、“以”作组合用时: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的原因,用来… 2、没有用来…的办法
3、因此
4、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4、把…当作,作为
练习:
1、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 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夷以 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 霄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向荣,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点击高考
(一)名句默写 1. (08年浙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 2 . (2012年北京)夫夷以近,————, 险以远,______。 3 . (07年天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 中写道:“余于仆碑,______,______,何 可胜道也哉!”
6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7 .火尚足以明也
[至,动作名,到达 的人]
[明,形作动,照明] 8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作名,险远 的地方] 9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使„„错,弄错。名,名作动, 称说,说出]
三、说明句中加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因为,介词 是、为,表判断。
一、作介词用时:
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凭借
2、王好战,请以战喻。 2、用
3、不赂者以赂者丧
3、因为
• 二、“以”作连词用时: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表并列
2、表修饰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表原因“因为”
4、无物以相之
4、表目的,“来”
游褒禅山记复习讲义
其对传而 于
因感 叹
取 独
形容词使 动
动作名,流 传的文字
名 清莫 以作能不动名深,者说,何尽可胜道道也哉…缘!…故此的 所古做以今学学异问义的者,人不可
谨慎地 选择
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复习讲义
重点字词
• 谬: 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 说清楚,名词作动词。 • 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
游褒禅山记复习讲义
熟读课文。疏通字音
1、褒禅山 (bāo chán,也就是华山
2、而卒葬之 )(zú,死后
3、庐冢
( )zhǒng,坟墓)
4、有碑仆道 (pū,倒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huā/huá/huá)
6、有穴窈然 (yǎo,深远幽暗
7、则或咎
)(jiù,责怪
8、无物以相之 ()xiàng,帮助)
而无
且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 的
奇异 雄伟
不同寻常 的景象
险阻僻远 的地方
少;而世之奇伟游褒瑰禅山记怪复习讲非义 常之观,常在于险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也。有 而
志与力,而又不随古以今怠异,至形于容幽词暗作昏名惑,而
无物以
义
词
帮
足够 用来
在
助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 学者: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读书
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
游褒禅山记复习讲义
特殊句式
• 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复习
(五)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得分点并加以解 翻译下列句子( 释)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能讥之乎? 能讥之乎?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到达,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到达,便可以 不用悔恨,难道谁还能讥讽他呢? 不用悔恨,难道谁还能讥讽他呢?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的选取 的缘故。 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基础知识】 (一) 1.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 2.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 3.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 4。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 5。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 6。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 。 错
代词, 代词, 其:1、代词,它的,代华山 2、代词, 代词 它的, 代词 代词, 代词, 那 3、代词,那个 4、代词,它 5、 代词 代词 代词,它的, 代词, 代词,它的,代仆碑 6、代词,它上 代词 代词, 好游者” 面 7、代词,代“好游者”,译作 代词 那些” 助词, “那些” 8、助词,无义 9、第一人 助词 第一人 称代词, 代词, 称代词,自己 10、代词,他们 11、 代词 副词,表示反问, 连词, 副词,表示反问,难道 12、连词, 连词 表选择, 还是…… 表选择,是……还是 还是
(六)一词多义 、 道:1、路,道路 2、道理 、 3、主张 、 4、说,讲 、 5、方法 、 文:1、文字 、 2、纹 、 3、文章 、 4、掩饰 、
赤壁游褒禅山记张衡传复习案(教师版)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张衡传》复习案(教师版)(二)要点梳理《赤壁赋》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一词多义1.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顺承)8.之:凌万顷之茫然(结构助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202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时复习教案
202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时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游褒禅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学会欣赏并评价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领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掌握常用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3. 注重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背景;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难题;3. 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理解文章主题;4. 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 深入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阅读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难题,理解文章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总结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导语:大家都学过物理,那么什么是“物理”呢?物理就是“悟物穷理”之意。
就是对事物多思考,多琢磨,钻研其中的道理。
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
”佛语说:“一花一世界”,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事物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见微知著,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今天来研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2.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21岁时中进士。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即49岁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九年,即55岁时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也称王文公。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散文以政论性为主,分析犀利,态度鲜明,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公元1051—1054年,即30岁—33岁时,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见,动作名,前进的道路,见到的景象]
6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7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作动,照明] 的地方]
8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作名,险远
9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让人迷乱的地方]
连词,表顺承 转折连词 1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 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些,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岂, 难道
“其”字意义用法归纳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用在名 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它) 的”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我的”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道
道路 1)有碑仆道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 主张 言,以愚黔首 说、讲 4)何可胜道哉 5)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3、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 对、正确 2)吴广以为然 3)有穴窈然 ……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是、然而
六、特殊句式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达(的人)又更加少了。
10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使……错,弄错。传,动作名, 流传文字。名,名作动,称说,说出]
四、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七、文言固定句式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何可胜道也哉!
难道……吗? 哪里……呢!
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八、语句翻译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原因啊。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 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 《北陂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 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 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 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 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文章脉络:
游 褒 禅 山 记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洞 记叙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1、2)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记少 悔:不得 随怠者出,所以 极游之乐 乐少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3、4)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5)
一、重点实词
1. 有碑仆道 道路 2.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刻 4.于人为可讥 是 5. 盖音谬也 大概, 错误 6.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使……错 7.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命名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说明白 9.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能够 10.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对,正确 11.此言得之
4、指示 代词,译为“那”“那(个、些、 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 二、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 1、表猜测、揣度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表劝勉、期望、命令或加强祈使语气 例: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3、用于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4、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三、连词,表假设,译为“假若、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 四、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二、重点虚词。
1 .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2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介词 是、为,表判断。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语气助词
4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 .来而记之者已少
6 .于是余有叹焉
7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用在主谓之间,助词
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 .夫夷以近 连词,表并列
因为,连词
1 而卒葬之
2 有碑仆道 3 4 5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然力足以至焉
“葬”后省略“于”
“仆”后省略“于”
“
随”后省略“之”
“以”后省略“之”
“焉”后省略“而不至”
6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7
8 9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 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 件事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五、一词多义
1、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就是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竟然,居然 何也 3)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质于齐,兵乃出 才
《游褒禅山记》复习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 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 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 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 强调“权时之变”,反对 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 家”。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
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
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
“ 其”字用法归纳
人称代词 代词 指示代词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 其中
指 代 对 象
连词 副词 助词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助词,不翻译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三、词类活用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4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名作动,命名] [侧,名作状,从旁边]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