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4ffef4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b.png)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二、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三、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通过介绍何为中古欧洲引入新课:2.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三大主题: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
通过老师讲授,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学习要点。
二、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一)社会秩序的纽带: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以讲授、图片和材料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促进了社会的大重塑和进步。
“尽管我们可以将中世纪西方混乱的根源追溯至罗马3世纪的危机,但若将5世纪蛮族入侵看做是促成变化、加速灾难、彻底改变面貌的事件,那么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雅克·勒高夫著《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2.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是什么?借助于学生的答案引入西欧封建社会特征的学习。
观看视频并且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文字材料,使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与思考的能力3.让学生阅读和思考材料一、二所提及的封建制度相关内容,指出采邑、附庸关系、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统一等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然后,以分叉图的形式先向学生介绍基本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说明它的形成背景、内涵、特点与影响。
4.设置两个课外延伸: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比较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封建制度的不同之处,指出封建制度的特征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比较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异同,指出西周与西欧的制度的异同点。
5.以讲授的方式引入基本特征之二“庄园制”,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内容、基本特点。
6.让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并指出农奴和奴隶的不同之处及中世纪庄园农奴生活。
7.以两张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庄园内的生产活动。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05c8c269eae009581bec8a.png)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本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清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教学目标】知道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
通过文献、图片资料、地图等的解读,基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视角了解中古时期西欧、拜占庭、俄罗斯等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理解这一时期欧洲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的原因。
感悟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第3课的内容,由“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三目组成。
主要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风貌,聚焦于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城市的复兴,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拜占庭与俄罗斯帝国的文明特征。
【教学资源】本课教材中“学思之窗”的材料,“一个庄园的图解”,中古西欧的“三种人”,“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问题与探究”部分的材料以及课外搜集的资料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
【内容主旨】中古时期的欧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重点难点】重点:中古时期欧洲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https://img.taocdn.com/s3/m/537dbed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a.png)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古时期的欧洲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 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欧洲历史的兴趣,增强其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中古时期欧洲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王权)的演变,以及经济形态(如庄园、手工业)的发展。
2. 教学难点:理解中古时期宗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
2.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古欧洲历史。
3. 制作PPT,用于呈现课堂内容。
4.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上课时能更好地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同时,教师还会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还会定期组织课外活动,如实地参观、讲座等,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拓宽视野。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古欧洲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欧洲城市兴起和基督教文化的背景和影响。
3. 能够分析中古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中古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文化、城市兴起与经济发展。
2. 难点:理解封建制度下社会等级制度的复杂性和基督教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说明。
2. 准备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 准备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文献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高中人教版必修2019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高中人教版必修2019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https://img.taocdn.com/s3/m/1f091c710b4c2e3f5727635b.png)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解释】通过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贵族体系与政局动荡的原因。
理解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内涵与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史料史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结合材料,比较中国西周分封制与中世一、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⑵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史料解读:史料一:史料二、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代代相传。
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垚史料三、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https://img.taocdn.com/s3/m/59710c4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a.png)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上承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时期,下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近代工业文明时期。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明白中世纪“黑暗”在何处,又要让学生理解黑暗之下的“点点星光”,卓越的近代文明在中世纪已有苗头。
以此为本课核心线索,依托丰富的史料重构历史情境,通过图片展示、史料探究、中西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
二、教材分析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1课,是继上一单元后继续探究中古时期的欧洲。
从单元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世界古代史,一共有三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本节课为此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整个古代史最为典型的欧洲,影响了后几课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要明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普遍现象。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个子目是“拜占庭和俄罗斯”,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与农奴制,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
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丰富和完善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世界古代历史这部分的基础知识还是较不了解,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概念也不清楚,基础较好的同学仅仅知道一点基本知识,对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还不理解且不构成知识体系,对东罗马和基辅罗斯也比较陌生。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观察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西欧社会的时空观念,增强学生对欧洲整体的认识,理解欧洲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且构成知识体系。
四、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和时间轴,对中世纪欧洲的整体面貌有整体认知,培养时空观念。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091095be1e650e52ea99e5.png)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教学理念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立足学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恰当的历史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历史课在学生的参与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圆满结束。
三、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东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基本社会状况。
并能够通过史料,进一步分析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特征。
在通过史料阅读,重点分析西欧封建社会如何演变的基础之上,理解欧洲社会如何走出封建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解释欧洲不同区域文明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文明的发展不是统一的,而是具有多元面貌。
四、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本专题内容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包括“西欧封建社会”、“东罗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三个标题,教材内容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广,发展时间跨度长,且三个文明发展各具特色。
在教学中应着重梳理三个文明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其发展的多元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应该重点关注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及西欧是如何走出“中世纪”。
五、学情分析本课面向的高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望,但总体水平不高。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空间广泛,学生仅有初中历史学习的一些片断记忆,对于新教材新课标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六、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古时期欧洲不同文明发展脉络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表现七、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讲述法、讲解法、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思考讨论。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教案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教案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https://img.taocdn.com/s3/m/418b7f3002d276a201292e6c.png)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I、历史纲要导引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基督教会和伊斯兰教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教权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
II、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年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及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衰亡的原因及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及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重点难点内容提要原始农耕文明初期,人类依然处于彼此格局的状态,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彼此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每一件活动仅引起当地人的注意。
然而,随着农耕文明的纵深发展,欧亚大陆曾经孤岛般分布的文明区域相互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
农耕文明所具备的天然优势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生活区域以外的认知渴求,渐渐地使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相互接触,甚至密切交流,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整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已经非常密切。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上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以及中华秦汉帝国的出现,使武力扩张成为一种可能。
然而,武力扩张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帝国统治者通过战争、掠夺等方式将帝国的文化输入到他们的未知区域,他们又从那儿获得新的文化形式。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5145e6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3.png)
第 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中世纪欧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文化,理解西欧庄园经济、封建制度与基督教文明的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历史脉络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的认知,建立历史时空的联系网络。
(时空观念)3.根据史料和示意图提取信息,概括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的特征,理解它们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衰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在继承和变异中分化出不同的文明,认识到多元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继而产生探索不同文明的兴趣和守护本国文明的担当。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教学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衰2.中世纪欧洲的多元文明教学过程导入用西欧中世纪家具史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探案的形式层层推进,从家具的发展窥视西欧发展的大时代。
分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
分析重难点重点:中古西欧的社会状况;难点: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农奴制、基督教、城市的发展;文明的多元性。
概念分析:1、中世纪:通过概念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中世纪的起止时间、性质,这样和家具呈现的阶段性变化对接上,其实也是在梳理西欧中世纪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蛮族入侵通过两幅蛮族入侵的图示的展示,体会这种大时空中持续的军事战争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如骑士文化、坞堡建筑,当然也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西欧封建社会提问学生:特征?宏观上把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这些中世纪的标志了解一下。
(一)封君封臣制度【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和视频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特点是什么?【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做好过程中的思维点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https://img.taocdn.com/s3/m/69b4f61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1.png)
2.利用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古欧洲社会的生活,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制度、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古欧洲社会的特点和变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讨论封建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3.分析城市兴起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中古欧洲社会的历史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2.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究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兴起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古欧洲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e7b78e4028915f814dc22c.png)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概况。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与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1.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2.难点: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对!反映了日耳曼人消灭了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那么,这一时期的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何表现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西欧封建社会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哪些制度?它们的概况如何?自主学习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f9f4d3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8.png)
本节课通过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以下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归纳、比较、评价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学习,认识它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尊重,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所展现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中古欧洲的变迁”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欧洲中古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欧洲中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在课程导入环节,我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幅中古欧洲的社会生活画卷,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环节,我选择了查理曼、丕平、诺曼底征服者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让学生通过分析他们的生平事迹,深入了解中古欧洲的历史发展。在小组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就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我详细讲解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些伟大发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我还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改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442caefe4733687f21aa38.png)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一、课程标准及分析】(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
这一系列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
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
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精神与经济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加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一、英国甚至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1a93d3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1.png)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通过了解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后期出现的发展趋势,并与中古东欧进行对比,说明中古文明在横向对比与纵向发展上的多元面貌。
本课一共有三个子目:“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这三个子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定义,先呈现最典型的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社会的产生与基本特征;再说明封建社会在中后期出现的新变化-城市的复兴与王权的强化。
前两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逻辑说明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与新因素的成长。
第三个子目介绍东欧文明,拜占庭与俄罗斯作为补充,在宗教、政权关系等方面与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对比,从而展现中古欧洲历史发展的整体情况。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皆在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既要通过中古前期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说明其一般特征,也要阐明随着西欧封建社会中后期王权与城市在社会体系中的力量变化,说明中古欧洲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同时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说明中古欧洲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特征及西欧封建社会完整的发展历程。
导入新课概念解释:中古也就是中世纪,英文称作The 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后期持续到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
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结束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直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提到中世纪,我们一般会有两个相反的印象。
(课件展示材料)中世纪是野蛮、专制、愚昧的黑暗时代。
-布克哈特正如布克哈特所说,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中世纪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
曾经“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将中世纪与进步的“现代文明”对立。
19世纪以来,伴随着民主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史学界主流话语权的确立,“中世纪”的形象发生了一个大反转,由“现代文明”的对立者变成“现代文明”的起源与前奏。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6af2a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1.png)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了解中古欧洲的艺术、文化等方面,撰写一篇关于中古欧洲文化特点的短文,字数5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在每个知识点结束后,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6.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中古欧洲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7.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制定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4.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事件,如查理曼帝国的建立与分裂、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并分析这些事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评价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中古时期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结合中古欧洲历史,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同时,通过比较中古欧洲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中古欧洲的图片,如城堡、骑士、基督教堂等,引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营造氛围。
(一)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古欧洲社会的影响。
2.掌握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3.分析中古欧洲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893567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4.png)
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和现象。通过问题链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亮点三: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历史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历史场景,如教堂、城堡等,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欧洲的历史氛围。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古欧洲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好奇心和兴趣。
3.提出问题,如:“中古欧洲是一个怎样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观念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历史素养的现代人。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历史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亮点四: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提升意识。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 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 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5122bb011ca300a7c39033.png)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标要求】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的状况,认识此时期欧洲文明的特征。
【教学目标】1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
2.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4.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与对外战争的影响。
5.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1.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2.难点: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概念解读材料一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
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
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材料二中世纪,为什么是中? 那是说,上面接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下面接着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进入近代了。
所以中间这段就叫做中世纪。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中古时期=欧洲封建社会,5—14世纪,分西欧和东欧。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一、西欧封建社会-- “黑暗时代”5世纪末——10世纪时间:5——15世纪形成背景: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西罗马帝国灭亡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一)政治:封君封臣制度阅读课本第15—16页第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教材第15页“学思之窗”及其他课文,思考封君与封臣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条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人教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优秀教学设计-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优秀教学设计-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8bc723ab8f67c1cfbd6b82f.png)
高中历史新教材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及反思【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情分析】:本课处于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一下学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学生对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比较陌生。
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城市发展和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内容,但对封君封臣制度之下封君封臣的关系及其影响了解不深。
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地图与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利用史料使学生明确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的显赫地位。
3.通过地图,了解拜占庭帝国的沿革,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罗马民法大全》。
4.了解俄罗斯的发端及其演变。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庄园制度下自由农与农奴的区别。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经济:庄园制度农奴制度思想:基督教控制人们的思想二、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的作为:对外扩张编订法典2、俄罗斯的变迁【教学反思】:本课内容过多,学生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清楚掌握西欧基本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赘述,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王权的衰落可以穿插在封君封臣制度之后,作为其结果,简单介绍之后形成的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之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做铺垫。
城市的兴起可以插到庄园制度之后,在封建庄园基础上工商业兴起,形成城市,城市的发展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做铺垫。
西欧封建社会思想上由基督教控制,地位显赫。
可以找一则材料,体现出教权高于王权和经济力量的强大。
说明11世纪教会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为宗教改革进行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本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清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教学目标】知道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
通过文献、图片资料、地图等的解读,基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视角了解中古时期西欧、拜占庭、俄罗斯等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理解这一时期欧洲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的原因。
感悟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第3课的内容,由“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三目组成。
主要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风貌,聚焦于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城市的复兴,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拜占庭与俄罗斯帝国的文明特征。
【教学资源】本课教材中“学思之窗”的材料,“一个庄园的图解”,中古西欧的“三种人”,“ 6-7 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 世纪)”、“问题与探究”部分的材料以及课外搜集的资料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
【内容主旨】中古时期的欧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重点难点】重点:中古时期欧洲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难点:中古时期欧洲各文明区呈现不同风貌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本课属于世界中古史,时代久远,虽然有些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经涉及,但高中内容多,难度提高,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
1、多用地图构建中古时期欧洲的时空环境;2、用各种类型的材料设计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理解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3、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教师要进行整合,聚焦核心,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南下地图,教师讲述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导入新课,了解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
环节1:出示教材中的图片“中古西欧的‘三种人'”,讲述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
以“其中僧侣代表了基督教会的力量,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为过渡,出示基督教的一段材料,提问:材料从哪些方面提到了基督教对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影响?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化,通过材料分析和概括,学生理解基督教影响了欧洲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团组织、社会秩序、权力结构并形成政教二元权力体系。
环节2:以图片“中古西欧的‘三种人'”中的骑士阶层,引出封君封臣金字塔结构图,提炼表层信息:这个结构图中,大小领主将什么授予相应的附庸?同时附庸又要向上级履行什么义务呢?出示领主与附庸关系的材料,提炼深层信息:领主和附庸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如果有一方违背了这个“双向契约” 会有什么后果?这对王权可能会有何影响?出示封建制度的一段材料,提问:材料说明这样的关系对王权、国家会有什么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文献的解读,能够将封君封臣制度置于具体的时空环境下进行分析,理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实质以及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培养从材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环节3:以图片“中古西欧的‘三种人'”中的农民阶层,引出中世纪的庄园图,由浅入深地提炼信息:庄园中的耕地有几部分组成?结合教材,说说这几部分耕地分别如何经营?庄园中除了耕地以外,还有哪些空间?由此可见庄园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以“庄园中的农奴是如何生活的呢?”为过渡,阅读教材“问题探究”材料,提问:中世纪农奴的生活有哪些不自由?但处境比奴隶好在哪里?设计意图:学会从图片资料中提取表层和深层信息,理解中世纪西欧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庄园生活的不自由与之后城市的自治形成对比。
环节4:出示中古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材料,提问:10-11 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有何变化?以“随着生产力进步,10-11 世纪,商业逐渐繁荣,西欧各地兴起了许多城市”过渡,出示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复兴地图,提问:中世纪的城市分布有何特点?出示描述中世纪市民的一段材料,提问:中古西欧市民拥有哪些“自由”?阅读教材中有关城市的描述,思考;市民的这些自由是如何获得的?自治对西欧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其中还影响到了西欧的政治制度” 过渡,出示城市复兴后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化图,分析城市复兴对西欧社会政治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文献、教材的分析,理解城市复兴的背景、特征及影响,理解生产力发展与城市复兴之间,城市复兴与西欧社会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做出恰当的历史解释。
环节5:以“以上我们学习了中世纪西欧的有关内容,那么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依旧留存下来的拜占庭帝国又具有怎样的文明特征呢?” 为过渡,出示拜占庭帝国地图,提问:从地图上可见,拜占庭帝国受哪些文化的影响?出示查士丁尼及群臣图,讲述《查士丁尼法典》的制订;出示拜占庭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地图,讲述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历史。
设计意图:以地图为载体,分析拜占庭盛衰历史,落实时空观念,理解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对区域文明的影响。
环节6:出示俄罗斯从基辅罗斯公国到俄罗斯帝国扩张的地图,讲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
提问:俄罗斯与拜占庭的文明有什么关系,又有哪些不同?拜占庭与俄罗斯同西欧社会相比,又表现出怎样的特征?设计意图:理解俄罗斯帝国的形成历史,制度特点,学会联系、比较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环节7:总结并提问,中古时期欧洲各文明区呈现的风貌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影响欧洲各文明区域形成多元风貌的因素有哪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概括本课学习内容,尝试着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视角分析历史现象,感悟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资料附录】材料1: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它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和王权,即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
——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195 页材料2:领主附庸关系是依附和被依附关系,同时又表现为相互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契约关系。
布洛赫指出,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契约,而且是双向契约。
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撤回忠诚”。
——侯建新:《欧洲文明不是古典文明的简单延伸》,载《史学理论研究》,2 014 年第2 期材料3: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
在这样的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
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
——[ 美]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耿淡如译,302页材料4:材料5:“10到11世纪的欧洲,随着铁犁等先进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主要农作物的平均产量由8世纪至9世纪的种一收二,上升为种一收五;而且由于大片荒地和森林被开垦,耕地面积明显扩大,农产品总量显著增加,在满足农村人口需要的同时开始出现了剩余。
” ——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6: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认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五、学习资源与学业评价1、洛里斯的特许状1155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颁发给洛里斯的特许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居住在教区的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房屋以及占有的土地付 6 便士作为租金;2.教区的居民不缴纳通行税,并不必为自己栽培的谷物付测量费;3.如果不能如所希望的当天回到自己家中,任何人不可派遣城市人去远行,不论是步行还是骑马;4.在前往奥尔良等地的路途上,城市人免征通行税;5.洛里斯教区的人不能因为犯罪而被罚没收财产,除非该犯罪是针对我们或主人;6.前往洛里斯市集或市场,或自该市集或市场返回的人,不能遭到逮捕或被骚扰,除非他当天犯了罪;7.我们或任何人都不得向洛里斯市民强取任何捐税或补助金;8.如果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发生争吵,双方达成了协议而没有诉诸法庭,则我们或法庭都不能收取罚金;9.洛里斯的任何居民都不为我们负担徭役,除了一年两次为我们把酒送到奥尔良,而不是其他地方;10.市民如果能够提供担保,保证在审判时能够亲自到场时,任何人不得拘押他;11.任何市民如果希望出售自己的财产,他有完全的权利,如果他接受了出售的价格,他可以如自己所希望的自由离开该城镇,任何人不得干扰,除非他在城市里犯了罪;12.任何人在洛里斯教区居住满一年零一天,没有任何追捕他的要求,他就可以自由居住而不受妨碍;13.我命令法庭在每一次变动时,新的法庭都要宣誓忠诚地遵守这些条例,新的警官也要依此行事。
——摘选自黄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阅读材料,你认为以上13 条内容可以归为哪几类?(2)结合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份特许状?参考答案:(1)分类权利:第2-12 条,免税、免徭役、提供财产和人身保护,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等。
义务:第1条交租金,第9 条服一定的徭役。
保证或承诺:第13条,保证特许状的法律效应。
(2)如何看待:(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从整体来看,特许状是洛里斯市民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取得的结果。
11 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面对商品经济的巨大诱惑,封建领主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他们将此举视为开辟新财源,特别是现金货币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期望以此招徕手工业者和商人,发展商品生产,活跃经济,进而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