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二
《短文二篇》核心素养教案
讲读课文设计(二)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准确记忆课下注释。
2.能够准确翻译课文,并能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
3.能够领略写景手法并结合语境品析语言生动的特点。
4.能够结合文本说出作者的复杂情感。
学习过程活动一整体把握1.读背默译课文。
读背默译评价量规见第92页表格《读背默译评价量规》。
注:建议采用先个人朗诵,后组内互查,再班内展示的形式。
朗读节奏划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小组探究,比较两篇文章在句式、节奏方面的不同,并体会其作用。
(1)理清文本《答谢中书书》:①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分写四季之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分写晨昏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鱗竞跃。
③总写,抒怀: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第①-③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和夜游的原因。
第④句:描绘中庭月夜及美景。
第⑤-⑦句: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2)得出答案。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人,所写《答谢中书书》带有那个时期骈文的特点,多少受到《诗经》的影响,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杂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的和谐美。
苏轼是北宋时期人,所写《记承天寺夜游》具有散文的特点,多用散句,间有整句,读起来参差变化,有一种闲适散淡的自然美。
3.小组合作,分析两篇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
分析文本。
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生词,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信息。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合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生词,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信息。
(3)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理解与运用。
(2)短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
2. 学习生词:(1)教师引导学生拼读生词,解释生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的意思,增强记忆。
3. 理解短文:(1)学生独立阅读短文,捕捉关键信息。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 拓展训练:(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作业:(1)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短文,进行阅读分享。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3)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作业评价:(1)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2)学生作业的创新性。
(3)学生作业的改正态度。
六、教学策略: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真实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短文两篇》分别选自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袁宏道的《与朱元思书》。
这两篇文章风格各异,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2.2 教学重点: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和袁宏道两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追求美好事物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5.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5.3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6.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1《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产生了广泛的应用,教学中也对英语写作与理解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中考英语中,短文的撰写与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与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短文的教学与训练短文是一种语体比较简洁的文体,其语言和结构都相对较为简单,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通常,短文的篇幅与长度较短,其风格和内容也比较精简,适合于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也便于学生模仿其语言和结构进行写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短文的教学和训练:1、教授短文的基本结构。
短文有其自身特定的措辞和语言结构,通过学生对其结构和语言的把握,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文体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短文阅读训练。
学生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阅读练习,包括语音、读音、意义、语义、结构等等。
3、引导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训练。
通过模仿并运用短文的语言结构和措辞,在学生写作中形成一定的语言素养和写作能力。
二、短文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短文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问题,也涉及到了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文学启蒙法。
通过阅读和讲解经典的英语短文,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和文学修养。
2、适时教导法。
在课堂上,通过适时讲解短文中的语言结构和语言措辞,促进学生对短文的阅读和理解。
3、超越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短文的有限理解和认识,还要引导学生超越原有思维和认知极限,积极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三、短文的教学技巧在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技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抓住关键词。
教师应该针对每篇短文的特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意思。
2、积极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文两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独立的短文。
这两个短文分别围绕什么主题展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短文两篇》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如何针对这些困难进行教学?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步骤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步骤三:合作探讨,分析主题步骤四:情感体验,感受作者情感步骤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2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4.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
5.2 教学资源利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学卡片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6.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6.3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材料和思考题,引导他们进行拓展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七章:教学实践7.1 课堂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能够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包括两篇小文章,每篇文章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篇短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理解。
(4) 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篇短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理解。
(7) 进行课堂总结,强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短文两篇》的理解程度。
3.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准备《短文两篇》的文本材料,以及与短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4.2 教学材料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课堂讨论和笔记。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的教学计划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阅读第一篇短文,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阅读第二篇短文,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讨论。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短文两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两篇》教学案(第二课时)
《短文两篇》教学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5分钟)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环节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引证法。
例证法。
2、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2、“班门弄斧”辩3、“滥竿充数”辩(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蝉》一、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蝉在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爬到灌木、杂草等地方,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实质上,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
如此煎熬的成长过程,如此短暂的生命,它的生命又怎样体现出意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美文。
品味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请同学们将第11页注释1和第12页注释4,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者,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等。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材中的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2.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3.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写好一篇好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记忆两篇短文的内容和要点;2. 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问答法,引导学生发表言论;2. 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3. 组内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进而引发整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课1)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掌握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3)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巩固练习1)组内练习,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小组练习;2)课堂演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短文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4. 课堂总结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短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好的文章来展示自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法、集体讨论、组内合作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时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应享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学会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理解和分析短文,掌握了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表达和思考能力。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初二语文教案
篇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导语】《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
⽆忧考⼩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的: 1.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2.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的⽂⾔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法。
引导学⽣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章画⾯的精美、语⾔的精练及布局的匠⼼所在,提⾼学⽣初步鉴赏⽂学作品的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师⽣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以背诵为突破⼝,指导学⽣美读课⽂;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意;激发学⽣的想象,再现画⾯,引导学⽣感受⽂章的诗情画意;深⼊研读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忆旧知,导⼈新课 1.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的记忆库,背诵⼀些描写祖国壮丽⼭河的诗⽂。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将⼀起欣赏⼀篇六朝⼭⽔⼩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境。
) 2.学⽣⾃⼰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的书信⼜叫“尺牍”或⽇“信札”,是⼀种应⽤性⽂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今茅⼭)。
他精通阴阳五⾏、⼭川地理、天⽂⽓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事,朝廷都要派⼈进⼭向他请教,故称他为“⼭中宰相”。
陶⼀⽣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进⼭,专去听⼭野松涛之声,⼈⼜称之“仙⼈”。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二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
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
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
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
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
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
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
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
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
原名陈蕴珍。
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
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
儿子:李小棠。
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
《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三、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文本探究: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
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