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合集下载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特征: 1. 顺浓度梯度运输
2.
不需要载体 3. 不需要消耗能量
球往低处滚
单纯扩散的例子: ①气体分子 ②水分子 ③脂溶性小分子,如 乙醇,甘油,苯
协助扩散
细 胞 外 细 胞 膜 细 胞 内
载体蛋白
特征:
协助扩散 1. 顺浓度梯度运输 2. 需要载体参与 3. 不需要消耗能量
协助扩散的例子:
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 红细胞
(1)物质浓度
(2)O2浓度
(3)温度
生物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
①外排作用 = 胞吐
有些物质在细胞膜内被 一层膜所包围,形成小囊泡 ,小囊泡逐渐移到细胞表 面,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在一 起,并且向细胞外张开,使 内含物质排出细胞外,这种 现象叫做外排作用。 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 运输。
②内吞作用=胞吞
浓度 载体 能量
举例
脂溶性物质
为了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 物体主要靠来 主动运输 获取营养物质。
主动运输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胞膜的主动运输是活细胞的特性, 它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 主动选择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主动排出 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1.为什么脂质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优先通过 细胞膜?
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 质附着在细胞膜上,细胞 膜内陷形成小囊,这些物质 就被包入小囊内,然后,小 囊从细胞膜上脱离下来形成 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 种现象叫做内吞作用。如: 巨噬细胞对细菌、异物的吞 噬;人体小肠上皮细胞摄取 蛋白质、脂肪等。
两者的共同点:需要消耗能 量,物质始终没有穿过细胞膜。
细胞膜 的物质运输功能
富县高级中学 左婷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 性分别是什么?
学习目标

细胞膜与运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细胞膜与运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细胞膜与运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它起着筛选物质进出细胞的重要作用。

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通过细胞膜上的运输蛋白进行。

在教学中,如何生动地向学生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运输过程,是一项关键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种教学设计和实践,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膜与运输的原理。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来展示细胞膜的结构。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气球,将气球充气后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结构。

这个结构可以代表细胞膜的双层脂质结构。

然后,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不同的物质,如葡萄糖、氧气等,让学生通过模型观察和思考,了解细胞膜是如何筛选物质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展示细胞膜的运输过程。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葡萄糖溶液和盐水溶液,分别加入两个不透明的容器中。

然后,在每个容器上面放置一个薄膜,代表细胞膜。

教师可以用一根吸管将两个容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模拟细胞的系统。

当学生用吸管吹气时,他们会观察到葡萄糖溶液会通过薄膜进入盐水溶液中,而盐水溶液则不会进入葡萄糖溶液中。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细胞膜是如何选择性地运输物质的。

除了实物模型和实验,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画和视频来展示细胞膜与运输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细胞膜与运输的动画和视频。

这些视觉化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运输过程。

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课堂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所观察到的现象。

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细胞膜与运输的理解。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

例如,某种药物能否进入细胞内部,取决于细胞膜的筛选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药物的分子结构和细胞膜的特性,来判断该药物是否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

细胞膜与运输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也是理解细胞功能的关键。

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运输的原理。

高中生物物质运输问题教案

高中生物物质运输问题教案

高中生物物质运输问题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掌握物质运输的机制和方式。

教学内容:
1. 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
2. 细胞膜的渗透作用
3.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4. 动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到的内容,引出本课主题。

2. 学习讲解:依次讲解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细胞膜的渗透作用、植物体内的物质运
输和动物体内的物质运输,让学生了解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机制和方式。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帮助他们理解物质运输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和应用。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一些相关问题,巩固他们对物质运输的理解,并总结本课要点。

5. 小结:简要回顾本课内容,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和总结。

教学手段:讲解、案例分析、讨论、总结
作业: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并尝试解答提供的练习题。

评价:根据学生对练习题的答案评价其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学习目标 1.简述物质运输的几种形式。

(重点) 2.分析植物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难点) 3.理解物质穿膜运输和膜泡运输。

(难点)一、穿膜运输和膜泡运输 1.穿膜运输(1)被动运输⎩⎪⎨⎪⎧单纯扩散⎩⎨⎧运输方向:分子密度高→分子密度低实例:水分子、脂溶性小分子协助扩散⎩⎨⎧运输方向:分子密度高→分子密度低条件:需载体实例: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2)主动运输①基本条件⎩⎨⎧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协助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②实例:无机盐离子通过细胞膜。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2.膜泡运输(1)被运输的物质: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2)运输方式图1 图2①图1所示运输方式:内吞。

a .过程:大分子和颗粒物质――→与细胞膜结合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b .主要类型: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②图2所示运输方式:外排。

过程:大分子分泌物等形成囊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到细胞外。

二、渗透作用1.渗透作用⎩⎨⎧结构基础:渗透系统发生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两个溶液体系具有浓度差2.半透膜 (1)过滤膜 ①特性:物理性。

②物质分子能否通过的影响因素:分子的直径。

(2)选择透过性膜 ①特性:生物性。

②物质分子能否通过的影响因素:生命活动的需要与否。

三、水在细胞中的含量、存在形式及作用 1.含量水在细胞中含量最高。

2.存在形式⎩⎨⎧自由水:与细胞的代谢有关结合水:与细胞的抗逆性有关3.作用(1)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各种代谢反应的介质。

(2)构成细胞的结构成分。

四、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1.实验原理(1)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2)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2.实验步骤撕取表皮:用刀片在紫色较深处划一方框,在其边角处用 镊子挑起表皮,并用镊子夹住一边撕取表皮 ↓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撕下的表 皮在水滴上展开,盖上盖玻片↓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可看到⎩⎨⎧a.有一个紫色的中央大液泡b.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绘图:↓滴加蔗糖溶液吸水纸吸引↓镜检:高倍镜观察⎩⎨⎧a.中央液泡逐渐变小,紫色加深b.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 绘图:↓ 清水吸水纸吸引↓镜检: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发生的变化⎩⎨⎧a.中央液泡逐渐胀大,紫色变浅b.原生质层逐渐贴近细胞壁运输?提示:单纯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物质运输动力都是物质浓度差,即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

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特点, 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蛋白质多样性的相关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根据观察提出问题、尝试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2、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3、通过讨论与思索、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类比法,辅以图解、多媒体课件讲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通过物理学校实验导入:运用课件展示:物理学扩散实验通过教材中的问题与探讨,阐述细胞膜与人工膜结构的区别,进一步探讨物质扩膜运输的方式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阅读课本70---71页,通过小组合作,回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些?(三)师生互动,拓展拔高1、分别展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动画,分析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

(1)自由扩散:结论:自由扩散的过程中,物质运输速率和浓度差成正比,扩散速度受浓度影响,不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量。

(2)协助扩散: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协助扩散的物质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超过范围后协助扩散过程物质运输速度受载体数量限制。

(3)主动运输: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主动运输的物质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超过范围后主动运输过程物质运输速度受载体数量或能量的限制。

2、通过比较三者的异同,引导学生联系细胞所生存的环境中的物质浓度以及细胞的需求,尝试说出主动运输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高中生物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2、主 动 运 输
无机盐离子和一些小分子有机物在穿过细胞膜 时,可以逆着物质的密度进行,该过程不仅需要载 体协助,而且必须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这种 运输方式能够按照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有选择地控 制物质的出入,称为主动运输。
例如:各种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
2、主 动 运 输
1、运输方向 可以__逆__着__物质 的密度进行 2、影响主动运输 的因素是什么?
内 1、吞 噬 作 用

巨 噬 细 胞 的 吞 噬 作 用
内 2、胞 饮 作 用

如果细 胞吞入的是 较小的颗粒 或液体物质 则称为胞饮 作用
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

泡 运



练习巩固
运 输 速 度
运 输 速 度
细 胞 内 浓 度
细胞外浓度
A
细胞外浓度
B
细胞外浓度
时间
C
2、主动运输
二、膜泡运输
1、内吞 ①吞噬作用 ②胞饮作用
2、外排
一、穿 膜 运 输
有些物质进出细胞是_直__接__穿过 细胞膜结构完成的,称为穿膜运输。
1、被 动 运 输
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和 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两种形式。
被 动
载体和能量 3、细胞中与主动 运输有关的结构 佑有哪些? 载体蛋白和线粒体
探究活动:模拟单纯扩散 、协助扩散 和主动运输 的过程
材料:圆球、人、滑雪板 环境:雪山山坡 要求:用上述一种材料或将其中几种材料组合
被动运输 与主动运输的比较
运输方式
转运方向 (浓度)
载体
能量
举例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学历案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学历案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和结构。

2、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包括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和细胞边界维持等。

3、能够解释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特点。

(2)细胞膜的物质运输方式和特点。

2、难点(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2)细胞膜的功能与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知识链接1、细胞的基本结构:在学习细胞膜之前,先回顾细胞的整体结构,包括细胞质、细胞核等,了解细胞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物质的化学性质:了解磷脂、蛋白质等分子的化学性质,有助于理解它们在细胞膜中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一)细胞膜的成分1、脂质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磷脂分子在水中能够自发地形成双层结构,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含量和种类较多。

有的蛋白质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称为贯穿蛋白;有的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称为嵌入蛋白;还有的附着在细胞膜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称为表面蛋白。

这些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运输物质、识别和传递信息等。

3、糖类糖类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

糖蛋白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细胞膜的结构1、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被称为流动镶嵌模型。

该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2、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是其重要的特性之一。

这种流动性不仅体现在磷脂分子的运动上,也体现在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上。

例如,巨噬细胞能够通过细胞膜的变形来吞噬病原体,这就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三)细胞膜的功能1、物质运输(1)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是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例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以及水、乙醇等小分子物质。

(完整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完整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I中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内容属于细胞的基本功能之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学习内容主要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及胞吐的主要特征和各自的区别。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所以本节的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以后进一步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知识.二、学习者特征分析:1、知识基础:在本章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组成、功能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一些实例,但还未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进行学习。

本节内容就是系统的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对其中涉及的知识已经有一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对于高中学生并不难理解,因此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2、认知能力:高中生已达到一定分析处理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

(2)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

(3)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4)正确解读坐标图与表格。

2、技能目标:(1)逐渐形成打破定势思维,实际问题实际解决的能力。

(2)逐渐形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3)逐渐形成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1。

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五、教学难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概念及区别;通过已知跨膜运输的特征推出跨膜运输的方式。

六、教学媒体:教科书、板书、PPT课件(包含flash动画)等.七、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引导法。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流程图十一、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及补充习题十二、板书设计: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自由扩散定义特征2、协助扩散定义特征3、主动运输定义特征4、物质运输类型5、三种运输方式的区别(表格)十三、课后评价:课后对本堂课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讲解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学生理解程度作评价。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本课首先简要介绍了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包括脂质、蛋白和糖结构;接着介绍了细胞膜中发生的一些重要物质运输过程,包括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中的被动运输、离子在细胞膜中的被动运输和活性运输、渗透压和水在细胞膜中的运动;最后介绍了细胞膜的动力学机制。

二. 教学目标1.学生能了解细胞膜的构成结构,包括脂质、蛋白和糖的结构;2.学生能够根据细胞膜的构成结构和功能,概括出细胞膜的特点;3.学生能够正确利用膜的运输过程的知识解答有关细胞膜的问题。

三. 教学重点2.膜的物质运输过程,包括脂溶性物质、离子的被动运输和活性运输、渗透压及水的运动;3.细胞膜的动力学机制。

四. 教学方法1.结合实际的图片,让学生理解有关细胞膜的一些基本概念:详细介绍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能够发生重要物质运输过程、介绍细胞膜的动力学机制,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认识膜的结构与功能。

2.深入理解:从膜的物质组成和重要物质运输过程开始,运用板块展示法,学生分解膜的结构层次,利用动态教学形象化理解膜的物质运输过程,最后,掌握细胞膜的动力学机制。

3.引导思考: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细胞膜的特性更好的调控生物学上的各种问题。

4.综合性考试:给学生开展综合性考试,考查学生对膜结构与功能的掌握。

五. 板式组织①结构层次②概念: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③解析: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细胞膜的构成结构:脂质、蛋白和糖第三部分:膜的动力学机制④ 练习:给出有关细胞膜的问题,要求学生应用细胞膜的物质运输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六. 教学评价本次教学将采取测试结合实验活动的形式进行评价:1.实验活动:学生参与实验,研究B膜的构成和物质运输过程;2.理论考试:将具体操作问题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测试学生对有关细胞膜的掌握程度;。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2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2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2)编写人:李静静审核:班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教材P48---P51的知识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完成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教材P51关于膜泡运输的相关内容,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完成合作探究和课堂检测B级题1,掌握膜泡运输方式。

2、通过完成课堂检测A级1、2、3题和B级题2,复习单纯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膜泡运输的类型。

【自主学习】一、回顾复习1、单纯扩散:。

2、协助扩散:。

3、主动运输:。

二、预习识记1、水分子、被选择的小分子和离子可以通过细胞膜,而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表现出细胞具有。

2、内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首先与结合,随着细胞膜的这些物质被包围起来形成,然后脱离进入细胞中。

如果吞入的是细菌、细胞碎片等较大的固体颗粒,称为。

如果细胞吞入的是较小的颗粒或液体物质则称为。

3、细胞内的大分子分泌物等,在细胞内形成后,移至并与之融合,继而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叫做。

【合作探究】【课堂检测】A级题:1、红细胞吸收下列物质时,需要消耗能量的是()A、钾离子B、葡萄糖C、水D、氧气2、下列符合自由水生理功能的是()A、作为溶剂,只能使无机盐成为离子状态B、溶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C、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结合D、细胞结构和组成成分3、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A、水分子通过细胞壁B、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C、钾离子通过原生质层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B级题1、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

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B、内吞、主动运输C、主动运输、内吞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2、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A、都可以从低浓度一边到高浓度一边B、都需要供给能量C、都需要载体协助D、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收获或疑问】。

中考生物教案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中考生物教案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中考生物教案细胞膜与物质运输中等考试生物教案:细胞膜与物质运输引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其各种功能的实现与细胞内部物质的运输密切相关。

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不仅保护细胞内部结构,还起到控制物质进出的重要作用。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过程。

一、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其中包括磷脂分子和膜蛋白。

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因此排列成双分子层,头部朝向细胞外、细胞内,尾部相对靠拢。

这种结构使得细胞膜具有半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1. 扩散扩散是一种无需能量消耗的物质运输方式。

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物质可以沿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由运动。

这种自发的运动方式可以使细胞内外的物质达到动态平衡。

2. 渗透渗透是指溶质通过半透膜进入溶剂的过程。

当细胞内外溶液浓度不同时,细胞膜可以起到选择性渗透的作用。

例如,当细胞外溶液浓度较高时,水会从细胞内部流向细胞外部,细胞会发生萎缩现象;而细胞外溶液浓度较低时,水会进入细胞内部,细胞会膨胀。

3.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一种需要能量消耗的物质运输方式,常涉及到细胞膜上的蛋白通道和转运蛋白。

有两种主要的主动运输方式:主动转运和胞吞作用。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通过能量的耗费,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运至高浓度区域。

这个过程与扩散运输相反。

胞吞作用是指细胞将大颗粒或大量溶质包围起来,形成泡状物质然后将其吞入细胞内部。

4. 动力学运输动力学运输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纺锤体纤毛或细胞骨架运动来实现的。

纺锤体纤毛的摆动可以使周围液体产生流动,从而带动物质的运输。

细胞骨架是由细胞内的蛋白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可通过增加细胞膜的表面积来增加物质的运输。

三、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功能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细胞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到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2. 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3. 传递信息,细胞膜上的受体通过与外界分子的结合来传递信号;4. 参与细胞内外的相互作用,细胞膜上的受体和配体可以使细胞与周围细胞或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 1教学目标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我理解这项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另外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节课制定的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模块的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

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通过性膜,而这种功能与膜的结构有关,这样进入本章的第二节内容,能进入膜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这正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这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本节内容又与本模块第五章的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及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2、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细胞膜教学设计方案

细胞膜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细胞膜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掌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理解细胞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细胞膜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细胞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基本概念。

(2)提出问题:细胞膜是由什么组成的?细胞膜有哪些功能?2. 讲解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1)教师讲解细胞膜的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和糖类。

(2)教师讲解细胞膜的功能: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细胞保护。

3. 讲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师展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讲解模型的构成。

(2)引导学生分析模型的优缺点,提高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知。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实际案例,如细胞膜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细胞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细胞膜的重要性和作用。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拓展(1)教师布置拓展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细胞膜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学领域的新动态,培养科研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细胞膜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教学设计

《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教学设计

《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教学设计实验目的: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实验原理:细胞具有细胞膜,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运输,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玻璃片、显微镜、牛蒡叶片、盐水、显微镜玻片、封口胶、酵母粉末、甜瓜皮。

2.实验一:观察细胞的大小。

a.取一块牛蒡叶片,将其放在显微镜上,加一滴盐水,用玻璃片将其压平。

b.调整显微镜的焦距,通过显微镜观察牛蒡叶片上的细胞。

c.选择一个细胞,测量其长度和宽度。

d.重复上述步骤,选取不同的细胞测量。

e.记录测量数据,并计算细胞的平均长度和平均宽度。

3.实验二:观察酵母细胞的物质运输。

a.取一小块显微镜玻片,用封口胶固定在显微镜上。

b.在玻片上涂一层酵母粉末。

c.加入适量的水,使酵母粉末悬浮在水中。

d.用显微镜观察酵母细胞的运动和物质运输情况。

e.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描述。

4.实验三:观察甜瓜细胞的物质运输。

a.取一小块显微镜玻片,用封口胶固定在显微镜上。

b.将甜瓜皮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c.加入适量的水,使甜瓜皮细胞充分吸收水分。

d.用显微镜观察甜瓜细胞的物质运输情况。

e.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描述。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一的结果,细胞的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计算平均长度和平均宽度可以得出细胞的平均大小。

实验二观察到酵母细胞的运动和物质运输情况,这说明酵母细胞具有自主的物质运输能力。

实验三观察到甜瓜细胞的物质运输情况,这说明甜瓜细胞也具有主动物质运输的能力。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细胞的大小与物质运输存在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细胞越大,物质运输能力越强。

实验拓展:1.可以选择其他植物或动物细胞进行观察,比较不同细胞的大小和物质运输情况。

2.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如标记物法、观察细胞膜结构等,深入研究细胞的物质运输机制。

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对身体和设备造成伤害。

2.操作显微镜时要小心谨慎,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和正确使用方式。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设计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设计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制作细胞膜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同细胞膜对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2、教学难点(1)理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解释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直观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外部边界,提出问题:“细胞的边界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细胞膜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细胞膜的成分(1)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功能,如分隔细胞内外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等,推测细胞膜可能的成分。

(2)介绍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

(3)讲解磷脂的结构和特性,以及它在细胞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介绍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种类和功能,如载体蛋白、受体蛋白等。

(5)简单介绍糖类在细胞膜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细胞膜的结构(1)讲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强调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镶嵌、贯穿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

(3)解释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因,如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3、细胞膜的功能(1)分隔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等方式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介绍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即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通过细胞通道传递信息。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教案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教案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理解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 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的原理及实例。

三、教学难点:1. 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分子机制。

2. 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实物或模型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如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引入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概述:介绍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包括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3. 主动运输:讲解主动运输的原理,如ATP酶的利用,举例说明如Na+/K+泵等。

4. 被动运输:介绍被动运输的原理,如扩散、渗透等,举例说明如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转运。

5. 胞吞和胞吐:讲解胞吞和胞吐的原理,如细胞膜的变形和内吞外排作用,举例说明如白细胞吞噬细菌等。

6. 课堂互动:针对所讲内容,提问学生,检查理解程度。

7.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食物消化吸收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9.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10. 板书设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 主动运输:利用ATP酶,如Na+/K+泵等。

2. 被动运输:扩散、渗透等,如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转运。

3. 胞吞:细胞膜变形,内吞作用,如白细胞吞噬细菌。

4. 胞吐:细胞膜变形,外排作用,如分泌蛋白的释放。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中的载体导入、药物设计等。

2. 介绍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的研究进展,如新型载体研究、纳米技术等。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或教参的相关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的知识进行解释。

13.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1

13.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1

No.12 第二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第7周第1课时编写人:李波审核:李永华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教材P48---P50的知识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积极完成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1、掌握单纯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2、知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运输方式。

【学习重难点】区分细胞的单纯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自主学习】一、穿膜运输1、有些物质进出细胞是完成的,称为。

它包括和。

2、单纯扩散:水分子和物质是按照一般扩散作用的原理从分子密度地方向分子密度的地方运动,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3、协助扩散:一些物质虽然按照扩散原理从分子密度大的一侧向分子密度小的一侧扩散,但必须有的协助。

例如,血浆中的。

4、主动运输:从一侧运输到一侧,需要的协助,同时还需要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

二、膜泡运输1、有些大分子和不能以穿膜运输的形式进出细胞,而是通过和两种膜泡运输的方式完成。

2、内吞的大致过程是:和物质首先与结合,随着细胞膜内陷,这些物质被包围起来形成,然后小囊泡脱离细胞膜进入中。

【合作探究】1、三种穿膜运输方式的比较运输方式转运方向载体能量举例被动运输单纯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2、膜泡运输运输方式运输物质运输方向是否耗能吞噬内吞胞饮外排【课堂检测】A级题:1、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B、细胞膜上甘油载体的数量C、细胞的供能D、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2、红细胞吸收下列物质时,需要消耗能量的是()A、钾离子B、葡萄糖C、水D、氧气3、某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该过程()A、没有载体参与B、为自由扩散C、为协助扩散D、为主动运输4、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A、都可以从低浓度一边到高浓度一边B、都需要供给能量C、都需要载体协助D、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B级题:1、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单纯扩散、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它条件不变,则()A.甲运输被促进B.乙运输被促进C.甲运输被抑制D.乙运输被抑制2、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

14.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2

14.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2

No.14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复原第七周第2课时编写人:李波审核:李永华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教材P48---P51的知识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完成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教材P48-P49探究活动,掌握渗透作用的原理,并能说出实验的大致步骤。

2、通过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能说出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条件。

【学习重点、难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过程及原理[回顾复习]单纯扩散被动运输穿膜运输物质运输方式吞噬胞饮外排【自主学习】1、实验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包括、以及两层膜之间的)与细胞壁的的不同,导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2、试剂:在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是0.3 g/mL的,使质壁分离细胞复原的试剂是。

3、活动程序(1)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①选取新鲜洋葱鳞片叶,先用刀片在处划一方框,在其边角处用镊子挑起,并用镊子夹住一边撕取表皮。

②在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将撕下的表皮在水滴上展开,盖上,放在下观察。

(2)质壁分离①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溶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重复3次。

②在下观察细胞反生的变化。

(3)质壁分离的复原①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溶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重复3次。

②在下观察细胞反生的变化。

【合作探究】1、质壁分离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紫色洋葱作为观察材料?2、半透膜与原生质层的区别?3、质壁分离的原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或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于或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4、质壁分离的表现:细胞壁与分离细胞液的颜色由(深或浅)变(深或浅)液泡由(大或小)变(大或小)【课堂检测】A级题:1、选择蔗糖作质壁分离剂的原因是()A.糖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 B.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C.蔗糖分子能溶于水而透过细胞壁D.蔗糖分子溶于水而不能透过半透膜2、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植物细胞中,水分子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细胞壁 B.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 D.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3、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之所以用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是因为这样的细胞具有()A.伸缩性很小的细胞壁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D.大而醒目的液泡B级题1、田间一次施化肥过多,作物会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苗”。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教学设计3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教学设计3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具体内容标准: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活动建议: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二)本人研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②列举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③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观察。

(2)过程与方法:①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②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③在实验操作中,养成良好的实验品质。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如何进行探究,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②渗透作用的定义;③选择透过性膜的定义。

(2)教学难点:①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③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一节。

本章与细胞膜有着重要关系。

本节课中运用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1.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2.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进而得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这一结论。

课本中的实例主要是针对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进行的,因而要运用实例让学生明白几个问题:1.扩散和渗透的区别;2.原生质层的定义;3.细胞与渗透装置的共同之处(一个成熟的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4.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和联系;5.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及结果。

本节课中的探究实验是人教版中出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因此必须利用好这个实验,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如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结果预测、设计记录表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标中图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并与后面的细胞呼吸、神经调节、免疫等知识有联系,是理解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原理的很好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类型、特点。

(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3)了解内吞、外排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出入细胞的类型及特点,提高学生知识总结和比较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物质运输的各种模式图,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小分子和离子穿膜运输的方式、特点。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并学习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为新知识(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方法
1.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把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点评法和点拔法: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贯穿点评法和点拔法,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 设计思路
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深刻的领会。

1.本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入手,通过让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变讲授式学习为启发引导式学习,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内化吸收知识。

2.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教材、课堂自主学习,掌握细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并识别物质运输的各种模式图,在识图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错误原因,寻求正确答案,使学生轻松掌握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达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目标。

3.课堂习题检测和学案上的反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知识,并能运用所学,达到所学有所用的目标。

五. 教学过程
若细胞死亡,生物膜还有选择透过性吗?
影响每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因素各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补充,完善。

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

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载体和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

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载体的种类和数量、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⑦解读坐标图(多媒体展示下图):
设疑:以上各图分别对应哪种跨膜运输方式?图中A、B、C三点物质运输速率的限制因素分别是什么?
设疑导入下一个问题::对于蛋白质⑦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讨论探究,
展示成果,相互
质疑,最后达成
共识,用规范的
语言描述总结。

学生回答导出
膜泡运输。

培养学生合
作交流,锻
炼学生有效
语言表达能
力,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
用。

承上启下,
自然顺畅过
渡。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从教学思路和方法上分析,首先对学过的内容及时引导复习,并从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入手设计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其次教师做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恰当的引导总结和适当的补充,使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辨析和理解,再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从整体上把握整节内容;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学习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通过列举实例和动画演示变形虫的细胞内消化和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使学生内化吸收知识。

最后让学生构建物质运输的概念图,强化了对知识的掌握。

从课堂教学的安排上分析,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开始引导学生把握原理,再反过来让学生用原理解释实例,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但难点知识还有待课后练习巩固。

从学生参与度分析,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喜欢竞赛、抢答的方式,以后在教学中可适当多采用。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的教学设计


.
2013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