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 名词解释
昆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相互作用的物质和能量的体系。
环境因子:是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包括气候因子(温度,适度,光和风等)、土壤因子(土壤结构,机械组成,物理和化学的特性等)和生物因子(昆虫的食料和天敌等)。
\
食性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对事物形成一定的选择性。
植物抗虫性:是指同种植物在某种害虫为害较严重的情况下,有些品种或植株避免受害、耐害或虽受害而有补偿能力的特性
种群:是指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性比:一个种群内雌雄个体的比率。
年龄组配:用以表示中群内各年龄组(成虫期、蛹、各龄幼虫、卵等)个体数的相对比率。
两性生殖:由雌雄两性昆虫经过交配,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
孤雌生殖:有的昆虫没有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幼体生殖: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时期就进行生殖。
多胚生殖: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
变态: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变化的现象。龄期两次蜕皮所经历的时间。羽化不全变态的幼虫或全变态的蛹,脱去最后一次皮变成成虫的过程。
增节变态:成虫期与幼虫期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逐渐增加。
表变态:从卵中孵化出的幼体已基本具备成虫的特征,在配后发育的过程中仅是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等,但到成虫期仍继续蜕皮。
原变态:从幼虫期到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外型上与成虫相似,初具飞行能力,并且已达到性成熟。
不பைடு நூலகம்变态: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虫态,成虫特征随着幼虫的生长逐渐显现,翅在幼虫体外发育。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一、重点1、体腔:昆虫的体壁包被着整个体躯,形成一个相通的腔,称体腔2、外骨胳:防止水份过度蒸发、调节体温、表现物理性色彩以及阻止水分无机离子、病原菌、杀虫剂等外物侵入,其内陷形成的内骨,用以附着体壁肌的肌纤维,组成昆虫的运动机构3、色素色:化学色,虫体一定部位存在某些化合物而产生,这些物质吸收某种光波反射其它光而形成各种颜色。
这些物质同多半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嘌呤色素等4、结构色:光学色,发生于表皮。
由于昆虫表皮结构性质不同,发生光的干涉、衍射而产生各种颜色。
用沸水和漂白粉不能使其退色和消失5、背血管:位于背中线体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内的一条管状构造,由前段的大动脉和后段的心脏两部分组成,心脏两侧着生有成对的翼肌6、大动脉:背血管前段,一条简单的直管,粗细一致,没有翼肌和膈膜相连,没有心门7、心脏(heart):背血管后段呈连续膨大的部分,每个膨大部分为一个心室8、辅搏动器:心脏外的一类具有搏动性能的结构,功能是辅助心脏、促进血液在部分血腔、附肢及其它远离心脏的附属器官内循环,保持血腔中各部位的血压平衡9、血液(血淋巴):体腔内循环流动的淋巴样液体,浸浴着所有的内脏器官和组织10、血液循环过程:心脏舒张,血液由心门进入心脏,心脏收缩,把血液推向前方,经由主动脉由头部前端流出,在头的内壁形成一个反作用力,使血液向后流动,由于背膈和腹膈的作用,血液由前向后流回心脏11、昆虫的呼吸系统:担负自外界吸收氧并释放出虫体内二氧化碳的器官系统12、气管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网络13、气门:气管内陷留在体壁上的开口,通常位于中胸、后胸和腹部各节的两侧;胸部气门位于侧板上,腹部气门多位于背板两侧或侧膜上14、气管:胚胎发育时外胚层沿体壁内陷形成的盲管。
15、气囊:有翅亚纲昆虫中,初级气管和二级气管可局部膨大成囊状构造16、气管纵干:各体节间的主气管,由位于虫体两侧的后生纵向气管干相联通17、扩散作用:昆虫体内代谢活动所需的氧气,靠大气与气管间、气管与微气管间、微气管与呼吸组织间氧的分压差,直接自大气中获得的;虫体内呼吸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于其浓度远较氧的浓度为大,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梯度使其易于透过组织经气管排出体外, 昆虫的这种以气体分压梯度为动力的气体交换方式,称为扩散作用18、通风作用:主要是借气管特别是气囊的伸缩进行的。
昆虫名词解释
1.两性生殖:通过雌雄交配,雄性个体把精子送入雌体与雌性的卵子结合后产生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孤雌生殖:昆虫雌性的卵不经过授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3.经常性孤雌生殖4.周期性孤雌生殖5.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即在正常条件下行两性生殖,但偶尔不授精的卵也发育为新个体。
例如家蚕便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种类。
异态交替:即孤殖生殖与两性生殖交替进行,这与其所处的季节有关,即所谓“异态交替”。
6多胚生殖:是指1 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7.胎生:一些昆虫可以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或若虫来.这种生殖方法叫胎生8.卵胎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部由卵供给,不需母体提供营养,整个胚胎发育在母体内完成,卵在母体内孵化,孵化不久后幼体便离开母体。
9.腺养胎生10.血腔胎生11.伪胎盘生殖12.幼体生殖:有少数昆虫在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13.胚胎发育14.胚盘15.胚带16.卵裂17.胚动18.背合19.胚后发育20. 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卵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21.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要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昆虫的这种由幼虫期状态转变为成虫期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22.增节变态:是昆虫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其主要变态特点是幼期与成虫期之间除身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随着脱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原尾目23.表变态:也属于原始变态类型.其变态特点是幼体与成虫之间除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附肢节数等有所变化.成虫期仍能继续脱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24.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亚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昆虫.其变态特点是从幼虫期(稚虫)转变为真正的成虫期需经过一个亚成虫期.25.不完全变态:不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外生翅类(除蜉蝣目外)的各目昆虫具有的变态类型.成虫不再脱皮,幼体无腹足,属寡足型.分为:渐变态,半变态,过渐变态.26.渐变态:幼虫期与成虫期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翅未成长和生殖器官未成熟。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1.初生分节:一般昆虫的幼期,相邻体节具环形凹陷,即节间褶,纵肌附着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故称这种体节为出生体节。
2.蜕裂线:是幼虫脱皮时裂开的线,通常呈倒Y 形,它的中干起自胸部的背中央,伸到复眼间分叉成两条测臂。
3.翅脉:翅脉是翅的两层薄壁件纵横分布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起着支架的作用,主要的翅脉有一定的名称。
4.脉序:又叫脉相,指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不同类群的脉序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在同一类群中又相对稳定。
5.消化系数:食物通过消化作用后,一部分变成为可吸收的养分,另一部分则不能吸收而排除体外,可消化吸收的部分与消耗食物的比值,称消化系数。
6.肠外消化:昆虫在取食前先将唾液或消化液注入寄主组织内,当寄主组织溶解后,再吸回肠内的过程。
7.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8.神经节:神经节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
9.突触:昆虫各类神经元的树状突、侧枝活轴突的端丛,并非是直接连着的,而是在脑内、神经节内活神经肌肉连接点等处形成突触,进行联系和传递信息的10.突触传导:神经元之间在组织学上的间断性,使动作电位不能直接通过突触,而必须借助神经递质进行传导。
11.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2.昆虫激素:昆虫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可经体液运至全身各处,对昆虫的生理机能、代谢、生长发育、变态、滞育、生殖等起调节控制作用。
13.信息素:又称外激素,是由一种昆虫个体的分泌腺体分泌到体外,能影响种件或种内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化学物质,具有刺激和抑制两方面的作用。
14.受精:是卵子和精子融合为一个合子的过程。
15.授精:两性交配时,雄虫将精液或精珠注入雌虫的生殖器管内,使精子储存与雌虫的受精囊中的过程,称为授精。
16.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指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昆虫学
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趋性:是指昆虫对刺激源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定向运动。
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2. 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由于在幼虫阶段所获得的营养还不能满足性发育的需要,生殖细胞尚未成熟,故成虫羽化后还要取食,这种取食称补充营养。
3. 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势、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
4. 保护色:指体色断裂成几部分镶嵌在背景中,起躲避捕食性天敌的作用的色彩。
5. 雌雄二型: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1 性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型、构造等(第2 性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
6. 永久性群集:是指昆虫的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产卵、越冬、迁移等共同生活的习性,这种群集一旦形成便不会分开,倾向于过群居生活。
7. 双名法: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昆虫的科学命名先冠以属名,后面写种名,后加定名人。
8. 脱皮:幼虫(若虫)开始取食后,虫体开始增长,经过一定时期要重新形成新的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这种现象称脱皮。
9. 越冬代:越冬虫态到第二年恢复发育后,继续发育至成虫的这个世代,称为越冬代。
10. 警戒色:有些昆虫既是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同背景鲜明对照的警戒色。
11. 多型现象: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
12. 多胚生殖:相对于单胚生殖。
指昆虫所产的1 粒卵中能孵化出2 个以上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很多小蜂类。
13. 两性生殖: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受精后产生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4. 伪产卵器:很多昆虫无附肢特化的产卵器,如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仅由腹末端数节逐渐变细互相套入,形成能够收缩的伪产卵器。
15. 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16. 背单眼与侧单眼:背单眼为一些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的若虫所具有,与复眼同时存在,数目为2-3个,极少为1 个。
2019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体节:昆虫的体躯是由一系列的环节组成的,称为体节。
体段:初生分节:一般昆虫的幼期,相邻体节具环形凹陷,即节间褶,纵肌附着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故称这种分节方式为初生分节。
次生分节:在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前内脊,褶前一未经骨化的窄环,成为体节的分界,这种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称次生分节。
头式:昆虫口器的形状及其在头部着生的位置。
脉序:指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纵脉、是从翅基部发出伸到翅边缘的脉,起始于足气管的气管干的分支,是翅脉的主体。
横脉、是横列在纵脉间的短脉,起加固翅面的作用。
翅室:翅脉把翅面划分成的小区叫翅室。
开室:有一边没有翅脉而达翅缘的翅室叫开室。
闭室:当一翅室的各边均杯翅脉包围或仅基方于翅基本相通时,这样的翅室称闭室。
雌雄二型:同种的雌雄个体除了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雌雄多型: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两性生殖、孤雌生殖:指一些昆虫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多胚生殖:是指1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胎生:一些昆虫可以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或若虫来。
这种生殖方法叫胎生。
幼体生殖:有少数昆虫在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
胚后发育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要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昆虫的这种由幼虫期状态转变为成虫期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
增节变态:是昆虫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其主要变态特点是幼期与成虫期之间除身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随着脱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原尾目表变态:也属于原始变态类型。
其变态特点是幼体与成虫之间除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附肢节数等有所变化。
成虫期仍能继续脱皮。
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亚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昆虫。
昆虫学名词解释
1.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几乎成直角,大多见于植食性昆虫,如蝗虫等。
2.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的前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近于一直线,大多见于捕食性昆虫,如步行虫等。
3.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的后方,头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相交,多数见于刺吸植物汁液的昆虫,如蚜虫、叶蝉等。
4.柄节:为触角连接头部的基节,通常粗短,以膜质连接于触角窝的边缘上。
5.梗节:为触角的第二节,一般比较细小。
6.鞭节:为梗节以后各节的统称,通常由于若干形状基本一致的小节或亚节组成。
7.并列像:只接受直射光点所造成的物像称为并列像。
8.重叠像:每个小眼的视觉柱不仅能感受通过本身小眼面的光线,还能感受到由邻近小眼面折射过来的同一光点的光线,可由好多个重叠的光点构成物像,形成所谓重叠像。
9.翅的连锁器:许多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以相互连接起来,使其飞行动作一致,以增强飞行效能。
这种连接构造统称翅的连锁器10.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这类昆虫一般没有雄虫或雄虫极少,常见于某些粉虱、介壳虫、蓟马等11.异态交替(世代交替):一些昆虫是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称之为一些昆虫是异态交替(世代交替)。
12.卵胎生(孤雌胎生):雌虫未经交配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的生殖方式。
13. 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出幼虫(若虫)所经过的时间。
14. 孵化:两性生殖的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即破卵壳而孵出。
15.孵化期:一批卵(卵块)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所经过的时间16. 脱皮:从卵孵出的幼体通常很小,取食生长后不断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坚韧的体壁限制了它的生长,就必须脱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的现象。
17. 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即经过若干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几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翅脉是昆虫翅面上纵横分布的管状加厚构造,对翅面起支架作用。
脉序又名脉相,是指翅脉在翅面上的排布形式,是研究昆虫分类和系统发育的重要特征。
7条纵脉:前缘脉、亚前缘、径、中、肘、臀、轭。
6条横脉:肩横脉、径、分、径中、中、中肘。
肌纤维/肌细胞是细长的单核或多核细胞,由肌膜、肌质、肌原纤维和肌核4部分组成,是昆虫肌肉的基本组成单位。
肌肉收缩的滑动学说|在昆虫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小节内的粗肌丝和细肌丝长度保持不变,只是肌小节内两端的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间滑动。
引起肌丝滑动的动力室粗肌丝和细肌丝中蛋白质的变构作用。
肌丝滑行学说认为肌小节无论是被拉长或者在主动或被动缩短的情况下,粗肌丝、细肌丝的长度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
引起肌丝滑行的动力是肌动球蛋白横桥键角的改变,在肌肉收缩过程中,主要有两个耗能过程即肌纤维分子变构和Ca2+的移除。
感觉器官感触器、听觉、感化、视觉。
复眼位于头部的前侧方或上侧方,卵圆形、圆形或圆肾形,由一至多个小眼集合而成。
日出行昆虫:并列像,夜出行昆虫:重叠像。
单眼背单眼:成虫和不全变态类昆虫的若虫和稚虫的单眼位于头部额区或头顶。
侧单眼:全变态昆虫幼虫的单眼位于头部两侧的颊区。
体壁底膜、真皮、表皮(内表皮、外表皮、上表皮(表皮质层、蜡层、黏质层))体壁功能|形成昆虫外骨骼和内骨骼,以保持昆虫的体形和着生体壁肌。
从而保护内脏器官和形成昆虫的运动机能。
是体躯的保护性屏障,即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又能阻止病原菌、寄生物和环境化学物质等外物的入侵。
也是营养物质的贮存体。
体壁一些表皮细胞特化成感觉器或腺体,接受外界刺激分泌种间和种内的信息化合物,控制昆虫生理和行为反应。
血液的功能血液为组织细胞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物理、化学环境,是合成与代谢的场所,也是细胞获取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
一、止血作用二、免疫作用三、解毒作用四、阻止天敌捕食五、营养贮藏和运输作用六、机械作用消化道前肠、中肠、后肠(前小肠(回肠、结肠)、直肠)马氏管是昆虫体内的细长盲管,其基部生于中肠与后肠分界处,端部游离于血液中或与肠壁粘连形成隐肾结构,来源于外胚气门气管在体壁上的开口,一般位于胸部和腹部的侧面。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一、重点1、体腔:昆虫的体壁包被着整个体躯,形成一个相通的腔,称体腔2、外骨胳:防止水份过度蒸发、调节体温、表现物理性色彩以及阻止水分无机离子、病原菌、杀虫剂等外物侵入,其内陷形成的内骨,用以附着体壁肌的肌纤维,组成昆虫的运动机构3、色素色:化学色,虫体一定部位存在某些化合物而产生,这些物质吸收某种光波反射其它光而形成各种颜色。
这些物质同多半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嘌呤色素等4、结构色:光学色,发生于表皮。
由于昆虫表皮结构性质不同,发生光的干涉、衍射而产生各种颜色。
用沸水和漂白粉不能使其退色和消失5、背血管:位于背中线体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内的一条管状构造,由前段的大动脉和后段的心脏两部分组成,心脏两侧着生有成对的翼肌6、大动脉:背血管前段,一条简单的直管,粗细一致,没有翼肌和膈膜相连,没有心门7、心脏(heart):背血管后段呈连续膨大的部分,每个膨大部分为一个心室8、辅搏动器:心脏外的一类具有搏动性能的结构,功能是辅助心脏、促进血液在部分血腔、附肢及其它远离心脏的附属器官内循环,保持血腔中各部位的血压平衡9、血液(血淋巴):体腔内循环流动的淋巴样液体,浸浴着所有的内脏器官和组织10、血液循环过程:心脏舒张,血液由心门进入心脏,心脏收缩,把血液推向前方,经由主动脉由头部前端流出,在头的内壁形成一个反作用力,使血液向后流动,由于背膈和腹膈的作用,血液由前向后流回心脏11、昆虫的呼吸系统:担负自外界吸收氧并释放出虫体内二氧化碳的器官系统12、气管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网络13、气门:气管内陷留在体壁上的开口,通常位于中胸、后胸和腹部各节的两侧;胸部气门位于侧板上,腹部气门多位于背板两侧或侧膜上14、气管:胚胎发育时外胚层沿体壁内陷形成的盲管。
15、气囊:有翅亚纲昆虫中,初级气管和二级气管可局部膨大成囊状构造16、气管纵干:各体节间的主气管,由位于虫体两侧的后生纵向气管干相联通17、扩散作用:昆虫体内代谢活动所需的氧气,靠大气与气管间、气管与微气管间、微气管与呼吸组织间氧的分压差,直接自大气中获得的;虫体内呼吸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于其浓度远较氧的浓度为大,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梯度使其易于透过组织经气管排出体外,昆虫的这种以气体分压梯度为动力的气体交换方式,称为扩散作用18、通风作用:主要是借气管特别是气囊的伸缩进行的。
昆虫学名词解释
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胚胎发育即依靠母体留给营养(或由卵黄供给营养)在卵内进行的发育阶段;胚后发育即从卵孵化开始发育成长到性成熟为止,这是昆虫在自然环境中自行取食获得营养和适应环境条件的独立生活阶段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两性生殖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两性生殖需要经过雌雄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结合后,由雌虫将受精卵产出体外雌虫未经与雄虫交配,产出未受精的卵细胞,能够正常孵化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现象。
孤雌生殖通常又可分为以下类型:①偶发性孤雌生殖如家蚕②经常性孤雌生殖蜂、蓟马③周期性孤雌生殖如蚜虫多胚生殖指1粒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 1个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多见于膜翅目中的小蜂科等类群。
如一种多胚跳小蜂的1粒卵可孵化出2000个左右的胚胎。
异态发育/世代交替与世代重叠世代交替: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又称为异态交替世代重叠: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和产卵期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有不同世代的不同虫态存在,而呈现“世代同堂”的现象孵化大多数昆虫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就能脱卵而出,这个现象称孵化拟态拟态(mimicry)是昆虫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
化蛹与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叫羽化蛹化: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iyige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叫蛹化雌雄二型现象与多型现象同一种昆虫的雌雄成虫除了第一性征(生殖器官)不同外,有些昆虫雌雄两性在触角、身体大小、体色及其他形态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除雌雄异型外,在相同的性别中,还具有2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称为多型现象趋性是指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面向或背向的定向行为活动优先律一个分类阶元的有效名称,是采用其最先发表的名称,以后的名称称为同物异名或异名。
这种优先律从1758年林奈的《自然学说》第十版出版开始,异名应以废除三名法,双名法昆虫的命名采用双名法,用拉丁文书写,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
昆虫学名词解释
性二型:雌雄异体的昆虫,到成虫期表示出两性的区别多型性:同一种昆虫的成虫表现2种或更多类型的个体现象有性生殖:雌雄个体经过交配受精(精卵结合)才能产生新个体两性生殖:即雌雄交配受精,经过雄性个体的精子和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受精结合孤雌生殖:雌性个体中未受精的卵被直接排出体外,发育成新个体。
幼体生殖:母体尚未到达成虫期,即在幼体阶段就能够生殖的现象多胚生殖:由一个受精卵产生两个或以上的胚胎现象孵化:昆虫从受精卵发育成熟后,破卵壳而出的过程羽化:成虫从他前一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龄期:指相邻两次蜕皮之间经过的时间变态:昆虫从卵中孵出的幼体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上要经过显著的变化增节变态:幼期和成熟期除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别外,腹部的体节数是逐渐增加的表变态:幼期已基本具备成虫特征,胚后发育仅是个体的增大,性器官的成熟等,变化不明显原变态:幼期到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的过程不完全变态:成虫期特征随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幼期体外发育,3个虫期:卵,幼虫,成虫全变态:幼虫和成虫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以及生活习性明显不同,幼虫期时,翅隐藏在体壁下发育,4个虫期:卵,幼虫,蛹,成虫补充营养:成虫为达到性成熟所必需的取食活动生活周期:昆虫从卵开始到成虫生殖腺成熟能进行繁殖的时刻为止世代交替:有些昆虫在一年中的若干世代间,存在着生殖方式、甚至生活习性的明显差异一化性:一年发生一个世代的种类多化性:一年发生多个世代的种类年生活史:昆虫从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休眠:是昆虫遇到不良环境下暂时性停止生长发育,一旦不良环境接触,便可继续生长发育滞育:是昆虫到达某一虫态阶段,无论环境适宜与否,都要停止生长发育或生殖。
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群集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剧集在一起的习性扩散: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迁飞: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转移发生地的现象假死性:昆虫受到刺激后立即收缩其附肢而掉到地上双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姓趋光性:指昆虫对光的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活动环境因子:对昆虫生长发育、生活、繁殖有影响的一切因素。
昆虫学考试名词解释重点
昆虫学考试名词解释重点一、名词解释 1、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2、变态: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状态转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
3、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出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4、作物的耐害性:是作物抗虫机制的一种,即作物在受到害虫危害后在产量或品质上无多大的损失,或作物在害虫取食后,虽不明显影响害虫的生存,但作物具有较强的增殖和补偿能力5、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响行为,分正负趋化性。
6、昆虫外激素又称信息激素,是昆虫分泌到体外,在种内个体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7、昆虫内激素:由昆虫腺体分泌的激素,对昆虫内部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8、补充营养:一些昆虫,羽化后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成熟期还必须继续取食 9、双名法:每个种都有一个科学名称,称为学名,学名用拉丁文书写,由属名加种名组成,这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双名制。
10、三名法:由属名加种名加亚种名组成11、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可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2、两性生殖:卵子和精子结合,雌性产下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这样的繁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13、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的生理现象。
14、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
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
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 15、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
昆虫纲的特征是:1.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2.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有的还有 1~3 个单眼;3.胸部生有 6 足 4 翅〔所以昆虫也称六足纲〕;4.腹部由 10 节左右组成,末端有外生殖器。
〔具有以上特征的生物称为昆虫〕16、捕食:捕杀并取食动物的行为17、寄生:以一种寄主为食,但并不立即致死寄主的行为18、微生物:生物中的一种,体微小,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 19、有益昆虫:在生态环境中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包括害虫的天敌昆虫等 20、植物检疫:又叫法规防治,它是国家或地区政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的人为引入和传播,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强制实施的保护性植物保护措施。
昆虫学考试名词解释anwar
名词解释1.生活史:是指昆虫在一年中的个体发育过程,2.羽化:成虫从它的前-虫态脱皮而出过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羽化。
3.滞育:是指当季节性的不良环境条件到来前,在某些环境因子的诱导下,昆虫通过调整体内生理代谢,在一定时间内抑制自身的某个固定虫态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4.分布型:每种昆虫或同种昆虫的不同虫态在田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形式称为分布型。
5.有效积温:生物在发育期内要求摄取有效温度的总和。
6.地下害虫: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种子,根茎)和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称土壤害虫。
1.光周期:是指一昼夜中的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节律,通常以光照时数来表示。
2.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从卵发育到成虫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器官等方面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3.渐变态:渐变态的幼期与成虫期在体型,习性及栖境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幼体的翅和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故称为若虫,如直翅目,半翅目,大部分同翅目等。
4.世代:昆虫从卵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5:雌雄二性: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了生殖器官外,还在个体大小,体形,体色,构造等(第二性征)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现象。
6: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是指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一般又可分为偶发性,经常性和周期性3种类型。
1.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的适应性强,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属于这一类病原物的大多数是真菌,如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 thora)、丝核菌(Rhizocton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的一些种(引起萎蔫)等,也有少部分是细菌,如青枯菌。
土壤习居菌一般都是低级的寄生物,它们主要为害植物的幼嫩组织,引起幼苗的死亡,如猝倒病、立枯病。
2.土壤寄居菌(soil invaders)土壤寄居菌在土壤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昆虫名词解释
昆虫名词解释昆虫学名词解释1.翅脉(vein)是翅的两层薄壁间纵分布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起支架作用。
2.脉序(venation)又叫脉相,指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3.翅室(cells)翅脉把翅面划分成为的小室翅室。
当翅室的各边均被翅脉保卫成仅基方与翅基相通时为闭室。
有一边没有翅脉而达翅缘的翅室叫开室。
4.具翅胸节(pterothorax)有翅昆虫的中,后,胸因在形态上与前胸差别较大而被称为具翅胸节。
5.并胸腹节(propodeum)膜翅目细腰亚目的昆虫腹部第一节甚至与后胸合并为兄的一部分。
6.雌雄二型(sexual dimorphism):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一特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形、体色、构造等(第二特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成为雌雄二型.7.两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经过雌雄的交配,雄性个体把精子送入雌体,在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形成新个体。
8.孤雄生殖(parthenogenesis)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9.兼性孤雄生殖(facultative parthenogenesis)大多数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但偶尔会出现不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10.专性孤雄生殖(obligated parthenogenesis)没有雄虫或只有少数无生殖能力的雄虫,所有卵都不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
11.周期性孤雄生殖(cyclical parthenogenesis)即异态交替,是指两性生殖与孤雄生殖随季节变迁交替进行的现象。
12.多胚生殖(polyembryony)由一粒卵内可产生两个和多个胚胎,每个胚胎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生长方式。
13.授精:性成熟的昆虫通过交配以不同的方式把精子送入雌虫的体内称为授精。
14.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为合子的过程称为受精子。
15.胚动(blastokinesis):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的位置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动的现象。
昆虫学名词解释
昆虫学名词解释【半变态】 (hemimetabola)为不完全变态的一种类型。
行半变态的昆虫,其幼虫在水中生活,因此在体态、器官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特化,使幼虫、成虫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保护色】 (protec(t)ive coloration)指某些昆虫具有与其生活环境背景相似的颜色。
例如,生长在草地上的蚱蜢多为绿色。
利用保护色可以使昆虫躲避其他动物的掠食,而使自己更为安全。
【被蛹】 (pupa obtecta)指触角、附肢等部位与蛹体相连,不能活动;腹节部分或全部不能扭动的蛹。
例如鳞翅目、双翅目等很多种类昆虫的蛹。
【变态】 (metamorphosis)昆虫自出生到成虫,其形态要发生几次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过程为变态。
通常将昆虫的变态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类型。
【不完全变态】 (incomplete metamorphosis)亦称不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其生活史仅包括卵期、幼虫期、成虫期三个阶段。
行不完全变态者有外生翅群,如半翅目、革翅目、螳螂目、直翅目等目的昆虫。
【成虫】 (adult)全变态昆虫具有四个不同的虫期,即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
成虫期的昆虫即所谓的成虫。
【翅脉】 (vein)指翅的两层薄膜间纵横行走的条纹,可对翅膜起着支撑作用。
通常分为横脉与纵脉两种类型。
【翅痣】 (pterostigma)在有些昆虫,例如蜻蜓的翅上,其前缘先端具一色斑,这就是所谓的翅痣。
【虫龄】 (instar)在正常情况下,昆虫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要脱一次皮。
刚从卵孵化出至首次脱皮前的幼虫称为第1龄幼虫;经首次脱皮后的幼虫称为第2龄幼虫,于此类推,这就是所谓的虫龄。
根据脱皮的次数可以用来计算虫龄大小的指标。
【臭角】 (scent gland)亦称臭腺、臭丫腺。
凤蝶科的幼虫前胸中央具一能够翻出的分泌腺,呈近V形。
当幼虫受惊时,此分泌腺可翻出体外,并散发臭气,用以驱敌,这就是所谓的臭角。
【触角】 (antenna)除少数昆虫外,绝大多数种类均生有触角,其通常着生在额区,为重要感觉器官。
昆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1、昆虫的头式:也称为昆虫的口式,表示昆虫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所指方向。
6、开掘足:昆虫的足胫节膨大宽扁,末端具齿,跗节呈铲状,便于掘土。
7、携粉足:胫节端部宽扁,边缘具长毛,形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筐。
同时第一跗节也特别膨大,内侧具多排横列刚毛,形成花粉梳,用以梳集花粉,形成携粉足。
8、翅脉:气管在翅面上的加厚,起支架作用。
9、脉相:翅脉在翅上分布排列的形式次序称为脉相。
10、模式脉相:也称康尼脉系,昆虫学家康斯托克(Comstock)和尼特姆(Needham)将昆虫的脉序归纳成假想原始脉序,这一命名系统被称为康尼脉系(Comstock-Needham system)。
11、纵脉:从翅基部伸到外缘的翅脉。
12、平衡棒:昆虫的翅退化为小形棒状体,飞行时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称为平衡棒。
13、翅连锁器:很多昆虫的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相互连锁在一起,以增强飞行的效力,这种连锁构造统称翅连锁器。
14、两性生殖:雌雄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5、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卵胎生:又称孤雌胎生。
指雌虫未经受精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
16、世代交替: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又称为异态交替。
17、多胚生殖:是指1 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8、孵化: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现象,称为孵化(hatching)。
19、变态:从卵中孵出来的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
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渐变态:发育过程中可明显区分为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幼虫随着虫龄的增长而逐渐近似于成虫,而且成虫、幼虫生活环境和习性也相同。
是不完全变态中的一个类型。
昆虫学材料
(一)名词解释1世代重叠: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同一种昆虫出现不同的虫态。
2滞育:对历史上周期出现的不良环境导致昆虫生长发育暂时停止,该现象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解除。
3休眠:昆虫在不良环境下新陈代谢降到最低,当环境条件转好时,又恢复为正常的生长发育。
4孤雌生殖:卵不经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称为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
5世代交替: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化而交替进行的繁殖方式,也称世代或异代交替。
6卵胎生:母体直接产下幼虫的繁殖方法,幼虫取食卵黄补充营养。
7胚后发育:幼体自卵内孵化成为成虫后,并能够交配产卵的过程。
8补充营养:成虫期的一切取食活动都称为补充营养。
9Cu干似三分支:鳞翅目昆虫成虫翅脉的一种形式,其M2脉居中或靠近R脉。
Cu干似四分支:鳞翅目昆虫成虫翅脉的一种形式,其M2脉靠近M3脉。
10跗节似为3(4)节:昆虫的跗节有四(五)节,跗节似3节者为第2节扩展,第3节较小而使4节跗节看似3节;跗节似4节者为第3节或第2、3两节扩展,第4节小,使5节跗节看似4节。
为元宝状或双叶形,昆虫的跗节看起来形似三(四)节。
11发育起点温度:昆虫在高于一定的临界温度时才开始生长发育,该温度称发育起点温度。
12有效积温: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1个虫期或1个世代)所需要的一定的温度积累为积温。
从日平均温度内减去发育起点一下的温度所得到的积温为有效积温。
P11413触杀剂:这类杀虫剂必须直接接触昆虫体后进入体内,使昆虫中毒死亡。
14胃毒剂:作用于害虫的胃等消化系统产生毒杀致死效果的药剂。
15内吸剂:将药剂喷到作物上,药剂先被作物吸收并在其体内传播到各个部位,当害虫取食带毒的作物时,能杀死害虫的药剂。
16次期害虫:危害不健康林木的害虫,如蛀干害虫。
17保护色:一种生物与它生活的环境中的背景颜色甚至背景形态相似的现象。
18拟态:昆虫形态与环境中其它物体相似,借以逃避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
19变态:在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会发生变化,这种生命现象称为变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世代:昆虫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世代交替:昆虫两性世代与孤雌世代交替进行,叫世代交替。
2.年生活史:一种昆虫一年内的发育史,或更确切地说,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代结束止的发育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初生分节:指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其相邻体节间以环形凹陷--节间褶相连,纵肌着生在节间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时期的体节,故称初生分节。
次生分节:指成虫和不全变态昆虫的若虫或稚虫,其体壁大部分骨化,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着生肌肉的内脊,内脊前有一窄条未经骨化的膜质区---节间膜成为体节的分界。
3.两性生殖:昆虫经过两性交配而产出后代的生殖方式叫两性生殖。
4.孤雌生殖:昆虫不经过两性交配或经交配但不产生受精卵而发育成后代的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在昆虫中,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现象。
35.雌雄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两性除性器官和外生殖器存在差异外,还存在个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现象。
43.多型现象:同种同性别的昆虫具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的现象。
62.胎生:有一些昆虫可以从母体直接产生出幼虫或若虫来的生殖方法。
63.胚后发育:昆虫由卵中孵出来起,一直到羽化为成虫的整个发育过程。
64.蜕皮:昆虫自卵中孵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将旧表皮脱去的现象。
54.蜕裂线:是幼虫脱皮时裂开的线,通常呈倒Y形,它的中干起自胸部的背中央,伸到复眼间分叉成两条测臂。
9.羽化:昆虫由蛹或老熟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叫羽化。
13.化蛹:昆虫由老熟幼虫脱皮而产生蛹的过程叫化蛹或蛹化。
14.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卵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15.虫龄:幼虫的大小或生长进程叫虫龄。
虫龄以蜕皮次数做为指标,虫龄=蜕皮次数+116.龄期: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就是该虫龄的龄期。
17.生长脱皮:昆虫在幼虫阶段所进行的蜕皮,脱皮后伴随着体积的增大,而没有重大的形态上的改变。
7.休眠:常常是由不良环境引起的昆虫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当不良环境消除后昆虫可马上恢复活动,继续生长发育的现象。
8.滞育:由光周期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一旦进入滞育,必须经过一定条件的刺激,昆虫才能在回到合适的光周期时继续生长发育。
10.补充营养:昆虫在成虫期为了生殖细胞发育成熟而进行的营养活动。
5.变态: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的状态改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
6.不全变态:一生经历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3个虫期,而且成虫期的特征随着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幼期的体外发育,称为不全变态。
12.完全变态:一生经历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时期,其翅是在幼虫的体壁下发育,不显露在体外的变态方式叫完全变态。
19.渐变态:幼虫期与成虫期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翅未成长和生殖器官未成熟。
20.半变态:幼期水生生活,成虫陆生,以致成幼期具有明显的形态分化。
41.复变态:全变态的一种特殊变态方式,其幼虫在各个时期在生活、习性、形态、结构有极大差别,比一般全变态类昆虫更为复杂。
5.趋性:是指昆虫对光、热、气味等刺激物所发生的有定向的活动。
69.趋光性:昆虫视觉器官对光的刺激所产生的向着光源或背离光源的反应。
70.趋化性:是通过嗅觉器官对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的向性反应。
拟态:是指一种动物和另一种动物很相象,因而获得保护自己的能力的现象,如双翅目的一些昆虫“模拟”有螫刺的蜂,虽然无自卫能力,但可以使自己得到保护。
保护色:指某些动物具有同它的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这有利于躲避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得到保护自己的效果。
生活在草地上的绿色蚱蜢。
警戒色:有些昆虫既有同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同背景成鲜明对照的警戒色。
如蓝目天蛾,在停息时以褐色的前翅覆盖腹部和后翅,这时与树皮颜色相似。
当受到袭击时,突然张开前翅,展现出颜色鲜明而有蓝眼状斑的后翅,这种突然的变化,往往能把袭击者吓跑。
46.色素色:又称化学色。
是由于虫体一定部位有某些化合物的存在而造成的,这些物质吸收某种长光波,而反射其它光波形成。
51.抗生性:食物不能全面满足昆虫营养上的需求,或含有对昆虫有毒的物质.或缺少一些对昆虫特殊需要的物质,因而昆虫取食后发育不良,寿命缩短,生殖力减弱,甚至死亡;或者由于昆虫的取食刺激而受伤部位产生化学变化或组织上的变化而抗拒昆虫继续取食。
52.耐害性:有些植物在被害虫为害后具有很强的增殖和恢复能力,能显著减轻被害的损失。
53.不选择性:植物不具备昆虫产卵或刺激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食物具有拒避产卵或抗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或者昆虫的发育期与食物的发育期不适应而不被取食为害。
18.离蛹:附肢和翅悬垂游离于蛹体外,可以活动,同时腹节间也能自由活动。
40.围蛹:蛹体本身为离蛹,但紧密包被于幼虫最后一次脱下的皮所形成的桶形的蛹壳中。
50.被蛹:足、翅等附肢紧贴在蛹体上,不能自由活动。
21.多足型幼虫:既有胸足又有腹足的幼虫。
28.寡足型幼虫:只有胸足,无腹足的幼虫。
34.无足型幼虫:既无胸足也无腹足的幼虫。
22.鳃叶状触角:触角端部数节扩展成片状,可以开合,状似鱼鳃。
23.具芒状触角:触角三节,第三节较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
24.丝状触角: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部一二节外,其余各节的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缩小。
27.羽毛状触角:触角柄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很像鸟类羽毛。
26.肘状触角:触角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膝状或肘状弯曲。
58.翅脉:是翅的两层薄膜之间纵横行走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所形成,对翅膜起着支架的作用。
25.脉序:翅脉的分布型式。
29.鳞翅:质地为膜质,翅面布满鳞片的翅叫磷翅。
30.半鞘翅:翅的前半部分加厚呈革质,而后半部分仍为膜质的翅叫半鞘翅。
31.膜翅:质地膜质、透明。
32.鞘翅:翅的质地为角质,坚硬,翅面无可见翅脉的翅叫鞘翅。
33.覆翅:翅的质地革质、半透明,翅脉仍可见。
57:平衡棒;双翅目昆虫和介壳虫的雄虫,后翅退化成很小的棒状构造.它在飞行中其平衡身体的作用。
36.捕捉足:足的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有刺,可以折贴镶嵌在腿节的槽内,形似折刀,用以捕捉猎物等。
37.跳跃足:足的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可折贴在腿节下,胫节可突然伸直,使虫体向前或向上跳起。
38.步行足:昆虫最常见的一种足,常较细长,各节无显著特化,适于行走。
39.携粉足:足的胫节扁宽,外面光滑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用以携带花粉(称花粉篮)。
基跗节很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刷附着在体毛上的花粉(称花粉刷)。
42.多食性:能取食不同科的多种植物或动物的昆虫。
44.寡食性:能取食一科及其近缘科的昆虫。
47.消化系数:食物经消化作用后,可消化吸收的部分与消耗食物的比值,称为消化系数。
48.肠外消化:昆虫在取食前先将唾液或消化液注入寄主组织内,当寄主组织溶解后,在吸回肠内的过程,称为肠外消化。
常见于刺吸式口器和肉食性的昆虫中。
56:外激素:是由一种昆虫个体的特殊腺体分泌到体外,能影响同种其它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化学物质。
9)内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经血液分阶段到靶器官,靶腺体,它们相互作用,协调控制昆虫生长、发育、分配、产卵、滞育、两性异态、多态现象以及一般生理代谢。
4.脑激素:由脑的特殊分泌细胞产生,激发前胸腺和咽侧体分别产生脱皮激素和保幼激素。
66.突触:昆虫各类神经元的树状突、侧枝活轴突的端丛,并非是直接连着的,而是在脑内、神经节内活神经肌肉连接点等处形成突触,进行联系和传递信息的。
5)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包括神经细胞体及由其发出的神经纤维。
8)突触传导:神经元之间彼此联系接触,其接触点称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际和突触后膜三训分组成。
当突触前膜受到神经冲动的刺激后,将其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际,然后扩散到突触后膜。
后膜内有受体,接受乙酰胆碱,改变了膜的三维结构,因此,膜电位和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后膜产生的动作电位完成突触传导。
60.趾钩:趾的末端有成排的小钩.是鳞翅目幼虫最常用的鉴别特征。
67.滤室:是大量汁液昆虫的一种适应性构造,在第一胃外方的一侧,有第三胃的后段及前后肠的前段部分,外面再包有一层围膜,即构成滤室。
71.生物群落:各种生物都是以种群围单位,维持相当的数量进行繁衍柄在生境内占有一定的空间,各种种群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生物群落。
72.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生境的气候,土壤,及其它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
73.种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75.种群结构:在种群内生物学特性有差异的各类个体群在总体内的比例分配.其中,最主要的时性比和年龄组配,其他还有翅型,生物型等。
68.发育起点:昆虫开始生长发育的最低环境温度。
76.发育历期: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世代,一个虫期,或一个龄期)所经历的时间,通常以”日”为单位。
77.发育速率:在单位时间内(如”日”)内能完成一定发育阶段数。
74.内禀自然增长率: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允许种群无限制地增长时的种群出生率。
80.生命表(life table):就是系统地跟踪一个生物种群,把种群在各个连续的时段(或发育阶段)内的死亡数量,死亡原因以及繁殖数量,按照一定的格式详细列出而构成的表格。
在对昆虫种群系统的研究中,昆虫生命表是一套重要的研究技术。
59.特定年龄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按照动物的年龄或发育阶段顺序、系统地记载种群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数量而整理成的生命表。
55.过滤却点:温度降低时,昆虫体温随着下降,当下降到零度以下的一定温度时,昆虫体温突然上升,上升至接近零度而后又继续下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
突然开始上升的温度叫过滤却点。
78.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
79.有效积温:生物在发育期内要求摄取有效温度(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的总和.附肢:胚胎分节后,每个体节上发生一对囊状突起,其中一些突起以后延伸,分节形成附肢4)开放式循环:昆虫的血液绝大部分是在体腔中流动,没有固定管道,叫开放式循环。
10)授精:交尾时,雄虫将精子注入雌虫生殖腔内,并不立即与卵进行受精作用,而精子被储藏在受精囊中,这个过程叫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