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速记第五章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经络输穴学总结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

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

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

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

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口诀速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口诀速记

中医针灸学--- (李军总结)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手三阳与手三阴交于兰花指。

(太—大拇指,厥—无名指,少—小拇指)足三阳与足三阴交于六指。

(厥阴—大足趾外侧(大敦),太阴—大足趾内侧(隐白),少阴—小足趾)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要点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要点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要点五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同名阳经交于头面(少阳—目外眦,阳明—鼻翼,太阳—目内眦);②相表里阴经和阳经交于手足末端;③首尾相交的阴经交于胸。

肺心胸(肝肺交于肺、脾心交于心、肾心包交于胸)要点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一奇经八脉的名称——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要点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相会。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要点三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

带脉约束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

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阴阳维脉具有维系一身阴经和阳经的作用。

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与寤寐。

细目四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络+任督+脾之大络十五络脉走体表。

(加强体表联系)十二经络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作用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布细目五:十二经筋要点:十二经筋的分布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分经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尺泽、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天宗、听宫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曲泽、郄门、内关、劳宫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听会、阳白、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期门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腰阳关、大椎、哑门、百会、水沟、印堂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承浆第二十一单元奇穴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太阳、夹脊、外劳宫、十宣、膝眼、胆囊、阑尾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与得气要点:1.行针的基本手法2.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平补平泻细目六: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要点: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细目七: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艾炷灸2.艾条灸3.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1.施灸的禁忌2.灸后处理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第二十六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凋和阴阳3.扶正祛邪细目二: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七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法3.头痛的处方4.头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中风要点:1.中风的辨证要点2.中风的治法3.巾风的处方4.中风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眩晕要点:1.眩晕的辨证要点2.眩晕的治法3.眩晕的处方4.眩晕的治疗操作细目四:面瘫要点:1.面瘫的辨证要点2.面瘫的治法3.面瘫的处方4.面瘫的治疗操作细目五:不寐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法3.不寐的处方4.不寐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感冒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法3.感冒的处方4.感冒的治疗操作细目七:哮喘要点:1.哮喘的辨证要点2.哮喘的治法3.哮喘的处方4.哮喘的治疗操作细目八:胃痛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治法3.胃痛的处方4.胃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九:呕吐要点:1.呕吐的辨证要点2.呕吐的治法3.呕吐的处方4.呕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便秘要点:1.便秘的辨汪要点2.便秘的治法3.便秘的处方4.便秘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一:腰痛要点:1.腰痛的辨证要点2.腰痛的治法3.腰痛的处方4.腰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二:痹证要点:1.痹证的辨证要点2.痹证的治法3.痹证的处方4.痹证的治疗操作第二十八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月经不调要点:1.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2.月经不调的治法3.月经不调的处方4.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细目二:痛经要点:1.痛经的辨证要点2.痛经的治法3.痛经的处方4.痛经的治疗操作细目三:崩漏要点:1.崩漏的辨证要点2.崩漏的治法3.崩漏的处方4.崩漏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遗尿要点:1.遗尿的辨证要点2.遗尿的治法3.遗尿的处方4.遗尿的治疗操作第二十九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要点:1.瘾疹的辨证要点2.瘾疹的治法3.瘾疹的处方4.瘾疹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2.蛇串疮的治法3.蛇串疮的处方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细目三:颈椎病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2.颈椎病的治法3.颈椎病的处方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四:落枕要点:1.落枕的辨证要点2.落枕的治法3.落枕的处方4.落枕的治疗操作细目五:漏肩风要点: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2.漏肩风的治法3.漏肩风的处方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扭伤要点:1.扭伤的辨证要点2.扭伤的治法3.扭伤的处方4.扭伤的治疗操作第三十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目赤肿痛要点:1.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2.目赤肿痛的治法3.目赤肿痛的处方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耳鸣耳聋要点: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2.耳鸣耳聋的治法3.耳鸣耳聋的处方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牙痛要点:1.牙痛的辨证要点2.牙痛的治法3.牙痛的处方4.牙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咽喉肿痛要点: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2.咽喉肿痛的治法3.咽喉肿痛的处方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一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晕厥要点:1.晕厥的辨证要点2.晕厥的治法3.晕厥的处方4.晕厥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内脏绞痛要点: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2.内脏绞痛的治法3.内脏绞痛的处方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

(斜络于颧)与脏腑器官联系: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二)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 S I 十九手小肠,少泽听宫起止详,头项耳目热神志,少泽通乳经验方。

1、少泽(Shàozé,SI1)(小肠经井穴)[定位]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

1寸。

[取法]“少泽小指尺甲角”[功能]增液通乳,清热利窍[主治]①疾患:乳痈,乳少,为“通乳经验效穴”;②高热、昏迷、中暑、癫狂等热病、神志病;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④小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操作]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孕妇慎用。

[实验研究]对产后20天以内产妇针刺少泽,结合血液化验,发现血中生乳素升高,收乳素降低。

故针刺治疗产后缺乳时机的选择是满月内,越早越好。

2、后溪 (Hu某ī,SI3)(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 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取法]“后溪握拳节后取”[主治]①痛证:头项强痛、落枕、肘臂痛及手指挛急,腰脊痛,尤其急性腰扭伤。

②神志病:尤癔病。

癫狂痫、惊厥、痴呆。

③督脉病:“大人癫疾,小儿惊痫”“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④头面、五官病。

[操作] 直刺0。

5~1。

0寸。

3、养老(Yǎnglǎo,SI6)(小肠经郄穴)[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取法]“养老转手髁空藏”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按捺在尺骨小头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壁,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

[主治]① 耳聋眼花、目视不明;头痛,面痛等;② 肩背臂肘疼痛,项强,急、慢性腰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穴位速记汇总手太阴肺经1、尺泽:①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绕侧缘凹陷中。

②功能:肃降肺气,滋阴润肺。

③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舌干,咽喉肿痛,心疼,胸满,呕吐,小儿惊风,小便频数。

2、孔最:①定位: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处。

②功能:肃降肺气,凉血止血。

(为郗穴,急症血症常用)④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等。

3、列缺:①定位:两手虎口自然交错,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②功能:列缺为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故可治肺、大肠、任脉三经的疾病,主以清头领、解表热、利咽喉。

列缺主外感咳嗽、吐痰、头痛4、少商:①定位: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②功用:清热散风,利咽止痛,开窍醒神③主治:咽喉肿痛,鼻衄,发热,癫狂,中风,昏倒。

(少商放血治疗咽喉肿痛)手阳明大肠经1、合谷:①定位。

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②功能:是全身冷静镇痛要穴,清热解表,镇惊止痛。

③主治:配伍:①合谷、复溜、汗多可止,无汗可发②合谷配太冲,名开四关穴,治疗气机不利惹起的精神阻碍;手连肩脊痛苦;鼻塞、鼻窒、鼻渊。

③''面口合谷收”,主头面疾病,如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牙痛(下牙,多取对侧)。

④合谷(补)配三阴交(泻)。

可致使流产。

2、曲池:①定位: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②功能:为浑身退热要穴,功可清热止痒,调治肠胃。

③主治:配穴,退热曲池风疹曲池泄泻曲池大椎血海足三里(天枢)此外在脑血管病中亦常用到曲池,“治痿独取阳明”3、迎香:①定位:面部,鼻翼5中点旁,鼻唇沟中②功能:散风清热,通利鼻窍③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配上星,可同时取用内迎香,在鼻孔内上方与鼻翼软骨相对处的鼻粘膜上取穴,多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足阳明胃经1、四白:①定位:眶下孔,走行眶下神经,当承泣直下。

②功能:散风明目,舒筋活络。

③主治:目疾,口眼倾斜,同时也治三叉神经痛,针刺时,要求将针刺及眶下神经,方有酸麻重胀之感。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试题_针灸学练习题(第五章).doc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试题_针灸学练习题(第五章).doc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试题_针灸学练习题(第五章)1.取头、面、胸、腹部腧穴最适宜选用A.仰卧位B.伏卧位C.侧卧位D.伏俯坐位E.侧伏坐位1A2.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最适宜选用A.仰卧位B.侧卧位C.仰靠坐位D.俯伏坐位E.侧伏坐位2D3.针刺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选用的进针方法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以上都不是3C4.针刺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采用的进针方法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以上均可以4D5.针刺胸椎、腰椎棘突下穴位A.平刺B.直刺C.斜刺D.向上斜刺E.向下斜刺5D6.在四肢上,治痰效果的是A.足三里B.丰隆C.曲池D.手三里E.承山6B7.下列哪种方法不是进针手法A.单手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E.飞针7E8.下列何穴不宜施灸A.命门B.足三里C.脾俞D.睛明E.关元8D9.容易断针的部位是A.针尖B.针身C.针根D.针柄E.针尾9C10.下列哪种疾病在针刺治疗时,适宜增加留针时间A.外感发热B.急性周围性面瘫C.目赤肿痛D.三叉神经痛E.风疹10D11.灸法具有哪些治疗作用A.温通经络、行气活血B.祛湿逐寒、消肿散结C.回阳救逆D.防病保健E.以上均有11E12.治疗因感受寒邪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常选用A.隔姜灸B.隔蒜灸C.隔盐灸D.隔附子饼灸E.癜痕灸12A13.被蝎、蜂蛰伤后,宜选用A.艾炷灸B.隔盐灸C.温和灸D.隔蒜灸E.隔附子饼灸13D14.下列哪种疾病,首选刺血拔罐法A.咽喉肿痛B.泻泄C.咳嗽D.丹毒E.牙痛14D15.对高热抽搐患者,可选用A.大椎穴拔罐B.曲池穴拔罐C.背部闪罐D.背部走罐E.以上都不是15E16.以下哪种疾病不适宜用三棱针放血治疗A.高热B.中风闭症C.急性咽喉肿痛D.中风脱症E.目赤肿痛16D17.下列哪种疾病不适于用皮内针治疗A.头痛B.便秘C.高血压病D.膝关节痛E.胃痛17D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取证梦想助力!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试题_针灸学练习题(第一章)第一章True绪论1.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A.《足臂十一脉灸经》B.《阴阳十一脉灸经》C.《灵枢经》D.《针灸甲乙经》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哪位医家A.皇甫谧B.孙思邈C.葛洪D.王焘E.王3.我国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哪个朝代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E.清朝3B4.《针灸大成》的作者是哪位医家A.王焘B.滑伯仁C.杨继州D.汪机E.李时珍4C5.明代哪一本针灸著作,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A.《针灸大成》B.《针灸大全》C.《卫生针灸玄机秘要》D.《针灸聚英发挥》E.《奇经八脉考》5A6.中国针灸是哪个世纪传到欧洲A.公元5世纪B.公元6世纪C.公元8世纪D.公元16世纪E.公元17世纪6E7.《针灸甲乙经》中所载的腧穴有A.365个B.349个C.361个D.160个E.354个7B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取证梦想助力!。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考点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经脉流注顺序、表里)考点二:互为络属---属本经、络表里手三阳:从手走头(阳明、少阳、太阳---大焦小)头--诸阳之会考点三足三阳,从头走足(阳明、少阳、太阳---胃胆膀)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内踝高点上8 寸--太厥少;内踝高点8 寸下--厥太少考点四:胸腹部:肾胃脾考点五:膀胱经(后背):1.5、3 寸考点六:手三阴阳经:手指末端手足三阳:头面部足阴阳:足末端手足阴经:胸部考点七:十二正经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考点八:1、相表里--四肢末端手(兰花指)肺大肠--食指;包焦--无名指;心小肠--小指足:肾与膀胱--足小指;肝胆--大外;脾胃--大内2、同名阳经:鼻翼(阳)、目外眦(少)、目内眦(太)-- 三角形3、心脾交接在心中;肺肝交接在肺中;肾与心包在胸中下午十二正经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1、走行考点:属本经,络表里。

胃经入:入上齿大肠经:入下齿脾经(脸皮(脾)只有一个):连舌本肾经(肾有俩):挟舌本肝经:1.直达巅顶(足太阳膀胱经、督脉)2.绕阴器十二经络与脏腑器官的联络(有能力的可以看一下这个表格总结)2、一源任脉:起于胞中,走前正中线、止于目眶下(阴脉之三岐:海)主胞胎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走后正中线,止于上唇系带(阳脉之海)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与肾经并行(腹部-2、胸部-4,止于目眶下。

(血海、十二经脉之海)3、带脉:约束纵行诸经阴跷阳跷:都起于足跟(踩高跷--足)功用:司眼睑开合、调节睡眠,调节肢体活动阴维、阳维:起于小腿内、外侧(阴维)功用:维系一身之阴阳、联络各经任脉的络脉:鸠尾—分布整个腹部络脉督脉的络脉:长强—分布整个后背连头脾之大络:(脾的络脉)大包-腋中线6 肋间隙:治疗全身痛、乏力。

4、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5、十二经别:肘膝关节附近分出离入出合: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于相表里经脉6、五输穴、腧穴俞穴的区别歌诀:手三阴经同治胸,手三阳经咽热病。

执业医师针灸速记歌诀

执业医师针灸速记歌诀

执业医师针灸速记歌诀一、十四经脉速记歌诀(一)十二经脉歌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列缺与鱼际,太渊经渠与寸口,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复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迎香列。

足阳明胃经: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眼眶下方横,再从四白入下颌,大迎颊车耳前升,犊鼻通里迎香分,足三里犊鼻穴前巨,梁丘丰隆膝眼存,再进三寸三里穴太,头维四五并角孙,再入大迎三穴接天,水突气舍连胸乡,缺盆气户连俞府,下寻极泉腋下过,进肩髃巨骨向外分,天鼎扶突接禾髎。

手少阴心经: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偏历及温溜,神门腕上锐骨获,听宫耳前珠上生,欲觅耳聋瘖变音。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承泣颧髎下关近,昆仑委中申脉接,殷门附分到秩边,委阳浮郄相并列,承筋承山相次行,飞扬跗阳至昆仑,再与申脉并相接。

五处眉本细搜寻鱼腰阳白参角内上二七从正营目系内足睛主脐腰部数循上项泥丸会阴谷最后落地是阴申初肾足少阴舌旁正当中外丘育太溪存京骨仆参附分黄活踝斜交三阴交,陷谷庭道别内外踝能诸肿至阴暴厉至喉咙大赫气穴并四满中注肓俞脐旁二寸良石门通关元募中央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紫宫玉堂膻中周荣隔下三寸关元中下二寸中极育蓓长江黄海间血室章门季胁渊液腹维海底关门幽门荡谷上巨阙幽门相表里间使大陵通劳宫中冲中府云门期门章门在中间募在膈下巨阙旁二寸陷中当脐旁二寸期门章门旁四寸五里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脾枢箕门胃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太白公孙隐白大都太冲经渠阳池液门厉兑窍阴侠溪阳辅申脉金门仆参昆仑曲泉养老至阴束骨足通谷厉兑申脉交可病患.。

中医执业医师 针灸学 第五单元 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 针灸学 第五单元 特定穴

第五单元特定穴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特定穴主治规律强,应用范围广,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五输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常考点)。

这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1.分布特点与组成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还配属五行,《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以此类推。

十二经脉五输穴的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见下表。

阴井木,阳井金?阴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表(注意阴井木,阳井金)注:手少阴心经---少海穴。

手太阳小肠经----小海穴阳经五输穴及五行属性表(注意阳井金)2.临床应用五输穴的临床运用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16年考);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201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速记

201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速记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考试速记——内科病症一、头痛1,外感头痛北风太烈。

(百会,风池,太阳,列缺)2,内伤头痛【实证】北风微。

(百会,风池,头维)【虚证】北风足。

(百会,风池,足三里)附:偏头痛:偏头龙率外孙充足威风(丰隆,率谷,外关,角孙,太冲,足临泣、头维、风池)二、面痛攒下四池谷仓(攒竹、下关、四白、风池、合谷、地仓)三、腰痛大肠适中。

(大肠俞,阿是穴,委中)四、痹症阿是,经络行痹:膈腧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五、坐骨神经痛大肠于环中要夹击阳钟虚(大肠腧、环跳、委中、腰夹脊、阳陵泉、悬钟、丘墟)六、中风1、中经络:关中三尺泉水(内关委中三阴交尺泽极泉水沟)2、中脏腑:闭证,十二井水冲河内(十二井穴水沟太冲合谷内关)脱证,水内缺元气(水沟内关神阙关元气海)七、眩晕实证:晕在太白池内(太冲百会风池内关)虚症:三里峰会干甚?(足三里风池百会肝俞肾俞)八、面瘫四车谷地煮昆仑泉白鱼(四白颊车合谷地仓攒竹昆仑颧髎阳白鱼腰)九、痿证上肢:奸雄夹击池谷(肩髃颈胸部夹脊穴曲池合谷)下肢:狡兔闭关要夹击三里泉(三阴交伏兔髀关腰部夹脊穴足三里阳陵泉)十、痫病发作期:泉水汇溪内(涌泉水沟百会后溪内关)间歇期:冲印石龙尾(太冲印堂间使丰隆鸠尾)十一、不寐海神买糖安四神(照海神门申脉印堂安眠四神聪)十二、郁证水神冲关(水沟神门太冲内关)十三、心悸神拒绝关门(神门巨阙厥阴俞内关郗门)十四、感冒何故大太阳缺风(合谷大椎太阳列缺风池)十五、咳嗽外感咳嗽:飞雀谷(肺腧列缺合谷)内伤咳嗽:娇太妃(三阴交太渊肺腧)十六、哮喘实证:飞雀穿池中(肺腧列缺定喘尺泽膻中)虚症:喜神高飞穿三里渊(太溪肾俞膏肓肺腧定喘足三里太渊)十七、呕吐十八、胃痛胃痛呕吐在关中三里处(内关中脘足三里)十九、泄泻急性泄泻:天上落泉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慢性泄泻:公孙天神住三里(天枢公孙足三里神阙)十五、痢疾古猿居天下(合谷关元上巨虚天枢下脘)十六、便秘天龙知道归来(天枢丰隆支沟水道归来)十七、阳痿三英交元神(三阴交关元肾俞)十八、癃闭实证:三英泉边望极光(三阴交阴陵泉秩边中极膀胱俞)虚证:审批边关三教(肾俞脾俞秩边关元三焦俞)十九、消渴太医审批缴费(太溪胰俞肾俞脾俞三阴交)二十、痴呆大四神终会三里溪(大钟四神聪悬钟百会足三里太溪)妇儿科病证一、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大观园三交血海(关元三阴交血海)2、月经后期:三交气归来(三阴交气海关元)3、月经先后无定期:三缸过关(三阴交肝俞关元)二、痛经【实证】痛经的终极原因是次髎【虚证】痛经的虚证是三里外的气海被三阴交关住(元)了山里三叫,气海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速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速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速记示例文章篇一:《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速记》嘿,小伙伴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里《针灸学》的那些考点,这可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呢!咱们先来说说针灸学里的经络吧。

经络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高速公路,穴位呢,就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个站点。

你想啊,如果身体是一个大国家,经络就是那些连接各个城市(器官)的大道,气血就像在路上跑的汽车,穴位就是可以让汽车停下来加油或者维修的地方。

比如说手太阴肺经,这可是很重要的一条经络呢。

它从胸部开始,然后沿着手臂一直走到大拇指。

肺经上有好多重要的穴位,像尺泽穴。

我就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个老爷爷老是咳嗽,看了好多医生吃了好多药都不太管用。

后来有个中医就给他在尺泽穴上扎了几针,嘿,你猜怎么着?老爷爷的咳嗽就慢慢好了很多。

这就说明这个穴位对治疗肺部的疾病可有用啦。

那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也是个大考点呢。

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的,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那足三阴经呢,是从足走腹胸的。

我就想啊,这是不是像树根从地下吸收了营养,然后把营养往树干上送呢?咱们再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就好像是我们的手做了什么事情,然后把成果送到脑袋这个指挥中心去。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就像是脑袋下达了命令,然后这个命令沿着身体一直到脚,让脚去执行什么动作一样。

穴位的定位也特别重要。

比如说足三里,这个穴位可有名啦。

它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怎么找呢?我就自己琢磨了个办法,你可以把自己的手掌心放在膝盖上,手指朝下,中指指尖的地方大概就是足三里啦。

这个穴位就像一个身体的小宝藏,它能调理脾胃,还能增强免疫力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邻居家的小哥哥老是肚子疼,他妈妈就带他去看中医。

中医就在他的足三里穴位上按了按,还艾灸了一下,小哥哥的肚子疼很快就减轻了。

我当时就想,这个穴位可真神奇啊。

再来说说针灸的操作。

针灸针可细啦,看着有点吓人,但是只要操作得当,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进针的手法有很多种,像指切进针、挟持进针等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刺灸法第一节概述1、刺手:针刺操作时持针的手。

押手:辅助进针的手。

2、常用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方法: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适用范围:此法多用于短毫针(小于2寸)或需双手同时进针时应用。

2.指切进针法操作方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范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3.夹持进针法操作方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右手持针柄,双手同时用力将针垂直刺入腧穴。

适用范围: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操作方法:用左手将所刺穴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从中间刺入。

适用范围: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进针。

5.提捏进针法操作方法:用左手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刺入。

适用范围: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穴位的进针。

6.管针进针法操作方法: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方法。

适用范围: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3、得气: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古称“气至”,近称“针感”。

4、行针手法: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觉;或根据病情和治疗要求的需要调节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其治病所)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基本手法1.提插法操作方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动作,使针反复上下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

作用:促使得气,加强针感。

要求:保持针身垂直;幅度一致(3~5分为宜);频率均匀(60次/分为宜)。

注意:本法痛感较小,但易刺伤血管,多适用于四肢穴位。

内有重要脏器处腧穴不可提插。

2.捻转法操作方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操作手法。

作用:促使得气,加强针感。

要求:频率要均匀;角度要一致(180 °左右),不可单方向捻转。

注意:本法容易引起肌纤维缠绕针身发生滞针,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部位。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一、针灸学基础理论。

1.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 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 奇经八脉。

-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2. 腧穴总论。

- 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 腧穴的主治特点。

-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均能治疗眼疾。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病证,还能治疗头面部病证。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穴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可提高心率。

二、经络腧穴各论。

1. 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必背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必背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必背考点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必背考点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针灸医经医籍、实验针灸等部分。

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必背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足厥阴肝经穴1.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主治概要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足厥阴肝经腧穴足少阳胆经穴1.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2.主治概要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足少阳胆经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口诀速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口诀速记

中医针灸学--- (李军总结)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手三阳与手三阴交于兰花指。

(太—大拇指,厥—无名指,少—小拇指)足三阳与足三阴交于六指。

(厥阴—大足趾外侧(大敦),太阴—大足趾内侧(隐白),少阴—小足趾)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要点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要点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要点五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同名阳经交于头面(少阳—目外眦,阳明—鼻翼,太阳—目内眦);②相表里阴经和阳经交于手足末端;③首尾相交的阴经交于胸。

肺心胸(肝肺交于肺、脾心交于心、肾心包交于胸)要点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一奇经八脉的名称——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要点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相会。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要点三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

带脉约束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

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阴阳维脉具有维系一身阴经和阳经的作用。

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与寤寐。

细目四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络+任督+脾之大络十五络脉走体表。

(加强体表联系)十二经络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二、手阳明经脉
(一)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二)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粟不复。

(三)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四)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第二节手阳明腧穴
手阳明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1、商阳* (LI1)井穴
[定位]伸食指。

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1)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

•(2)热病,昏迷。

•(3)手指麻木。

•[刺灸法]向上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二间(LI2)荥穴二间寻来本节前
•[定位]侧腕对掌,半握拳。

在食指本节(每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1)目痛,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口眼喎斜。

•(2)热病。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3、三间* (LI3)输穴三间节后陷中取
•[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

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1)目痛,齿痛,咽喉肿痛。

•(2)身热,腹满,肠鸣。

•(3)手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4、合谷* (LI4)原穴
•[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

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1)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喎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

(2)热病,多汗,无汗;瘾疹,疟疾。

(3)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4)小儿惊风,半身不遂,上肢疼痛、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

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结构。

•5、阳溪* (LI5)经穴阳溪腕上筋间是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1)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

•(2)臂腕疼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6、偏历(LI6)络穴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1)耳鸣,耳聋,目赤,鼻衄,喉痛。

•(2)臂腕酸痛。

•(3)水肿。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7、温溜(LI7)郄穴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1)头痛,面肿,鼻衄,咽喉肿痛,口舌肿痛,吐舌。

•(2)肠鸣腹痛。

•(3)肩臂酸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8、下廉(LI8) 池前四寸下廉寻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主治](1)头痛,眩晕,目痛。

•(2)腹痛,腹胀。

•(3)肘臂痛。

•(4)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