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

合集下载

重论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重论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重论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医方剂通常叫处方或汤头,它是在中医阴阳、五行、四诊、八纲的系统理论指导下,应用数种中药进行配伍组合以选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科学手段。

由于药物性质各有不同,配合后可发生各种变化。

有的可以加强疗效,有的可以降低疗效,有的可以产生剧烈毒性,有的可以消除毒性。

固此,配伍不当就台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人类或家畜的生命安全古人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则,即“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反”、”相畏”。

除“单行”可以单用,“相须”、“相使”能互补疗效外,“相恶”、“相杀”能牵制烈性或消除毒性;而“相反”、“相畏”则能增强毒性或降低疗效,原则上不可同时应用,但也有恰当应用取得显著疗效的范倒本文试图结合中医临床医学和生物化学的观点对“十八反”、“十九畏”进行粗浅的探索。

2 关于“十八反”歌括: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1 甘草及诸药甘草主要成份为甘草甙、甘草甜索,水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丰习似,能促进H2O和Na 、cl在体内的滞留和K、a、r的排出。

故有抗利尿引起水肿的作用。

而大戟、芫花、遂、海藻等都有利水消肿作用,甘草与大戟渚药的功能是相反的,此其一;同时,甘草还具有缓解胃肠痉挛、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和解毒作用。

如与大戟等泻下逐水药同用,其药理作用又是相辅相成的,能使泻下缓和而不致影响胃肠道过强蠕动,此其二故近年来出现了甘草与大戟,甘遂,甘草与海藻配伍直用而未见不良反应的成功实例。

如甘草与大戟、甘遂芫花相配伍治疗牛的前胃疾病效果甚好。

还有用海藻配甘草佐以软坚消肿之药治疗妇科子宫肌瘤获显著疗效的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峻下逐水方中不宜用甘草,因甘草可缓峻。

另据资料报道,甘草与芫花台用则利尿与泻下作用受到抑制。

2.2 藜芦与诸参等药藜芦为催吐药,主要成份古藜芦碱,具有强烈的刺激粘膜作用。

中药的配伍、禁忌、用法 PPT

中药的配伍、禁忌、用法 PPT

A.临床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 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 具体用量。
பைடு நூலகம்
A.临床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一、药物方面
药材质量:
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不必过大; 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稍大。
花、叶类用量宜轻,
药材质地: 金石、贝壳类质重者宜重;
证候禁忌
contra-syndromes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所长和 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有禁忌。
(见每味药物的使用注意)
配伍禁忌
Incompatibility of Drugs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Eighteen medicaments of mutually increasing toxicity
如:石膏配知母、大黄配芒硝、附子配干姜
3.相使
Assisting
两种以上功用不同的药物分主辅合用后, 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
黄芪(主)配茯苓(辅),茯苓利水健脾,能提高黄芪 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止 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 泻痢的效果。
简称“食忌” 俗称“忌口”
1、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
如:
常山忌葱; 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 鳖甲忌苋菜; 薄荷忌鳖甲; 人参忌萝卜; 甘草忌鲢鱼; 茯苓忌醋; 土茯苓、使君子忌茶; 蜜忌生葱; 绿豆解金、石、草、木诸毒等。
饮食禁忌
Food taboo
2、某些疾病的饮食禁忌
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第一节四气】】】1、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2011.7李冰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中药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来讲,寒性和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芩、黄连、黄伯、大黄等;温性或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脉、回阳就逆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守的用药原则。

(二)五味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此外,还有较少的淡味和涩味药,但习惯上称为五味。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后者五味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干姜、川穹、香附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如,人参、熟地、甘草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药学: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规则,六经用药

中药学: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规则,六经用药

中药学: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规则,六经用药(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①阴阳偏胜的邪气有余之实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

阳胜则热,宜用寒药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②阴阳偏衰总治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则泻热,阴盛者湿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使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回归于平衡的正常状态。

(2)归纳药物主要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沉浮来决定。

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醋炒则收敛、姜汁炒则发散而治中焦脾胃、盐炒则下行而治下焦肝肾、酒炒则升浮而治上焦心肺。

辛甘主升、温热主升、花叶枝皮质轻主升;酸苦咸主降、凉寒主降、种子果实矿物贝壳质重主降。

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药性: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

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

另外,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淡味或涩味,习惯上称为五味。

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辛散防耗气、甘补缓防壅塞、酸收敛防呆滞、苦坚阴防腻涩、咸泻防败胃。

另外,止血防留瘀、活血防耗血、补血防凝积、行气则伤气故需补气。

理气药配伍活血药,防气滞之血瘀。

辛温药散寒解表、甘温药补益阳气、酸温药收敛阳气、苦温药祛除寒湿、咸温药温阳润肠。

辛寒药清热解表、甘寒药补益阴液、酸寒药收敛阴精、苦寒药清泄阳热、咸寒药养阴生津。

(3)寒凉药虽能清热,但易伤阳;热性药虽可祛寒,但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能伤正气;滋补药固能扶正,但能恋邪。

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炮制、配伍、减轻药量、改进用药方法等以减少药物的偏性,同时要掌握药物的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中药配伍禁忌服药时间升降沉浮炮制

中药配伍禁忌服药时间升降沉浮炮制

中药配伍1.配伍的含义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2.配伍的目的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2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3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配伍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1含义: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2内容:①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八反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②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顾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中药“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嗽;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古人云:“受彼之制也;”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6相恶:1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2辩证看待相恶①两药是否相恶,与所治证候有关;②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气虚之证,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③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消除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行气消积,又会加重气虚;两者合用相制相成,故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④相恶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七情配伍总结: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妊娠禁忌1含义1妇女妊娠期间,除为了中断妊娠或引产外,禁忌使用某些药物,即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2强调妊娠用药禁忌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引起堕胎;3总的说来,凡对妊娠期的母亲和胎儿不安全及不利于优生优育的药物均属妊娠禁忌药;2分类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水蛭、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升降浮沉1.升降浮沉的含义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3.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4.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1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2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3就病位而言: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4就病势而言: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5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5.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6.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2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成,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3就炮制而言,酒制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4就配伍而言,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特殊煎法特殊煎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①先煎:a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b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②后下:a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b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③包煎:a主要指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b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c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d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④另煎另炖:a主要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b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c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角、鹿茸、虎骨等;⑤烊化溶化:a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b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c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虎骨胶、蜂蜜、饴糖等;⑥冲服:a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b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c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d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⑦泡服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⑧煎汤代水:a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b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服药时间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1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驱虫药晨起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频频起床影响睡眠;2饭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3饭后: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胃中存在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4特定时间服用: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慢性病定时服;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一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它是按照中医理论体系,把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以说明各种药物的性能;炮制对性味的影响大致有三种情况:1.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用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2.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如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则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二炮制对药物升降浮沉的影响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它是中医临床用药应当遵循的规律之一;一般而言,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属阳,作用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属阴,作用沉降;升降浮沉还与气味厚薄有关;药物经炮制后,由于性味的变化,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尤其对具有双向性能的药物更明显;1.性味改变导致作用趋势变化;药物大凡生升熟降,辅料对其影响更明显,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如黄柏原系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黄芩酒炒可增强上行清头目之热的作用;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作用于中焦,经盐炙后,可以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2.辅料具有显着影响;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由此可见,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并非固定不变,可以通过炮制改变其作用趋向;三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古代所谓的“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利用“毒”来纠正脏腑的偏胜偏衰;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辅料去毒等;一般可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所含的双酯型生物碱,是剧毒成分,经蒸煮炮制后,可使其酯键水解,成为单酯型生物碱或不带酯键的乌头原碱,毒性大大降低;2.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马钱子所含的生物碱,能使人中毒,甚至惊厥而死亡,经砂炒或油炸后,可破坏部分生物碱;巴豆、千金子所含的脂肪油,是峻泻或毒性成分,经去油制霜后,降低了毒性;斑蝥、红娘子含有斑蝥素,能刺激黏膜而引起中毒,经米炒后,可破坏其毒性成分,避免中毒;3.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经白矾、生姜制后,能消除或降低其毒性;藤黄经豆腐同制,狼毒、商陆经醋制后,可降低毒性;总之,炮制有毒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去毒与存效并重,绝不可偏废,并且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毒性表现,选用恰当的炮制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顾此失彼,可能造成毒去效失,甚至效失毒存的结果,达不到炮制目的;四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药物作用的部分常以归经来表示,它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所谓归经就是指药物有选择性地对某些脏腑或经络表现出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脏腑或经络的作用不明显或无作用;五味与五脏有着密切关系,如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如生姜能发汗解表,故入肺经,又能和胃止呕,故入胃经;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作指导的,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增强对某一脏腑经络的作用,使作用更加专一;总之,炮制对药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因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在临床应用时,又不能单纯受归经的限制,必须与整个药性结合起来考虑;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对药性的影响对升降浮沉的影响对归经的影响对毒性的影响1纠正药物偏性2增强药物性味3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1性味变化导致作用趋势变化2辅料具有显着影响增强对某一脏腑经络的作用,使作用更加专一酒制入心,醋制入肝,盐制入肾,蜜制入脾1改变毒性药物的成分2改变毒性药物的含量3辅料解毒炮制与临床疗效古代是医药一体,很多医家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对药物有深入的研究;他们在运用中药时,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因此,中药炮制与医疗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医药文献中记载较多;一净制与临床疗效由于原药材常常混有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分,或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目的,甚至造成医疗事故;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较大,若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历代医药家对中药的净度都十分重视,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亦将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二切制与临床疗效药材切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或者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药材切制前需经过润泡等软化操作,但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至关重要;若浸泡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干燥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饮片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霉烂变质,便于干燥;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很敏感的部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增加表面积,利于提高煎药质量;三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许多中药经过炒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麦芽、炒谷芽等;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香气,而且有利于溶媒渗入药物的内部,提高煎出效果,如葶苈子、莱菔子等;“逢子必炒”;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物,煅后不但能使质地酥脆,利于煎熬和粉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逢石必煅”;此外,如生地加热蒸制成熟地,其性味、功效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着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降低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四加辅料包括药汁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如苦寒药,利用酒的辛热行散作用,既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可使其寒而不滞,更好地发挥清热泻火作用;纠正药物偏性活血药酒制可使作用增强而力速,滋腻药物易影响脾胃的运化,酒能宣行药势,减弱黏滞之性,使其滋而不腻,更易发挥药力;活血药醋制能使作用缓和而持久,提高疗效,如酷五灵脂;温肾药以盐制是增强其补肾作用,如盐补骨脂;姜制药物可增强其化痰止呕的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蜜制能增强止咳药或补气药的作用,如黄芪、紫菀;药汁制可发挥辅料与主药的综合疗效,如吴茱萸辛热,黄连苦寒,用吴茱萸制黄连,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无偏胜之害,故吴茱萸黄连长于泻肝火以和胃气;协同增效;总之,中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辅料炮制后,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提高疗效;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起源与发展一古代的中药炮制专着1.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着2.炮炙大法——第二部炮制专着3.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着三大炮制专着的概况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主要特点和贡献雷公炮炙论雷敩南北朝刘宋时期约300种1.系统总结当时的炮制成就2.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3.运用辅料炮制药物炮炙大法缪希雍明代439种1.总结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2.提出药物贮藏保管之法修事指南张仲岩清代232种1.系统叙述各种炮制方法2.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二炮制发展的各历史阶段及特点春秋战国至宋代,炮制技术始形成;金元明时续发展,炮制理论独一帜;清代扩大再应用,现代炮制振兴时;三与炮制有关的主要古医籍中对炮制理论的论述1.黄帝内经:“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2.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这里的“阴干、曝干”是指产地加工,而“生、熟”则说的是药物炮制;“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3.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诸石皆细捣”,“阿胶,炙令通体沸起”;4.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的内容,记有作蘖、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法,对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载;5.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6.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黄芩、黄连、黄蘖、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去湿以生姜”,“去膈上痰以蜜”;7.张元素珍珠囊:白芍“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木香行肝气,火煨用,可实大肠;”8.葛可久十药神书:“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9.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成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10.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一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从升降浮沉的药性谈中药的配伍应用

从升降浮沉的药性谈中药的配伍应用

从升降浮沉的药性谈中药的配伍应用关键词升降浮沉中药配伍药性升降浮沉,既是四种药性,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气机升降失常,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

疾病的病机和证候,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外(如阳气浮越而发热、汗出)、向下(如泻痢、内脏下垂)、向内(如表邪向内传变,疹毒内攻)等病势趋向。

这时就可以与病势相对立的具有升降浮沉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呃,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病势下降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清热、泻下或温里、利水等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

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

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又如肝阳上亢的,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泻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止的症状。

因此,在临床上,应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药性,合理选择药物的配伍应用,例如:1 升降肺气“升降肺气”,升,是指宣通气机;降,是指肃降肺气。

因此,有时亦称为“宣降法”或“开降法”。

这是针对肺气郁滞,使之流通而言。

此法,常用于咳嗽、胸痞等症。

药物配伍,如以麻黄配伍杏仁,或紫苏配伍杏仁,一方面宣散肺气,一方面又利肺降气。

又如桔梗配伍枳壳,桔梗配伍苏子,厚朴配伍杏仁等。

亦是一开一降方法。

这些用药,对肺气郁滞,咳嗽不畅,咳痰不爽,胸中痞闷等症,都是常用的。

不过,肺气郁滞,尚有表里寒热之分,用时要按具体病情,选择更恰当的药物。

而且这些配伍,偏于实证者用得较多。

中药的配伍禁忌及用法用量,十八反十九畏歌诀及解释

中药的配伍禁忌及用法用量,十八反十九畏歌诀及解释

中药的配伍禁忌及用法用量,十八反十九畏歌诀及解释中药的配伍禁忌在临床用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相恶”与“相反”的药物,更属不宜相互配伍。

所谓“相恶”,就是两药配伍后,能相互降低或丧失药效。

所谓“相反”,就是两药配伍后,能产生剧毒作用。

现将用药时应予注意的“十八反”、“十九畏”介绍如下。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现代研究对十八反、十九畏作了探讨,但未得到明确结论。

因此,当前中医在临床用药时,应采取审慎态度。

附:十八反十九畏歌诀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第二句:半(半夏)蒌(瓜蒌)贝(贝母)蔹(白蔹)及(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第四句:诸参(人参、丹参、沙参、玄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上述“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避免配合使用。

但在古今配方中也有一些反、畏同用的例子,如临床上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腹水,可以更好地发挥甘遂泻水的效能。

但由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故用前应采取慎重态度。

此后的《本草纲目》及《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样普遍认可和传播习诵。

中药的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在一起应用。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一、配伍配伍,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能特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中药的配伍,《神农本草经》总结为“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除“单行”用单味药物防治疾病外,其余六种均指药物的配伍关系。

现将其内容分述如下:(一)相须:即性能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功效的配伍方法。

如石膏与知母、麻黄与桂枝、大黄与芒硝等的配伍。

(二)相使:即部分性能相似的主辅药物配合应用,辅药能增强主药原有功效的配伍方法。

如黄芪与茯苓用治气虚水肿的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消肿的功效。

(三)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消减的配伍方法。

如半夏的毒副作用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称半夏畏生姜。

(四)相杀:即一种药物消除或减轻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方法。

如生姜能消除或减轻半夏的毒副作用称生姜杀半夏。

可见相畏、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说法。

(五)相恶:即一种药物能消除或减低另一种药物功效的配伍。

如人参的补气功能被莱菔子的破气作用消减,故称人参恶莱菔子。

(六)相反:即一种药物和另一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副作用的配伍。

如“十八反”中的药物。

上述六种配伍关系中,相须、相使有协同作用,能提高疗效,是中药常用的配伍方法。

相畏、相杀能消除或减轻毒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相恶能消减功效,应避免使用。

相反能产生毒副作用,应禁忌使用。

二、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三个方面。

临床用药时应严格遵守。

(一)配伍禁忌即指药物配伍应用后会产生毒副作用,严重时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要禁止配伍使用的称禁忌。

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并不一致,影响较大的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分述如下: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黎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配伍禁忌规范 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药配伍禁忌规范 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药配伍禁忌规范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然而,中药的配伍也存在一些禁忌和规范,需要我们遵循,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合理。

本文将介绍中药配伍禁忌规范以及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一、中药配伍禁忌规范中药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药在特定情况下无法共同应用,因为它们之间的配伍可能会产生副作用或消耗药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规范:1. 饮酒忌与寒凉药搭配酒类是一种温热的食物,而寒凉药物具有清凉散寒的特性。

如果将寒凉药物与酒类搭配使用,容易导致肠胃寒凉、血液循环不畅等不良反应。

2. 同功效药物忌搭配在中药中,有一些药物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和功效。

如果将这些药物同时使用,会导致药物成分过多,增加机体的负担,甚至导致中毒等严重问题。

3. 禁止将药物与食物一同煎煮有些药材本身含有挥发性成分,煎煮时会被食物吸附而损失疗效,还有的药物与食物煮在一起会相互影响,减少疗效。

4. 忌与食物相搭配有些中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避免与某些食物搭配,因为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减少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5. 忌与某些具有剧毒的药物搭配有些中药本身具有一定的剧毒性,如果和其他剧毒药物搭配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

二、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中药的安全使用,我们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个体化用药原则中药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配和配伍,因为不同的患者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反应不同,所以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

2. 规范用药原则中药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药理学和临床实践的规范,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也不可随意调整临床疗程。

只有在药师或医生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合理用药。

3. 用药期限原则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循用药期限原则,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用药疗程,不可随意中断或延长用药时间。

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保存期限,过期的药物不宜再使用。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法邪外出。

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但仍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

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一般说来,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

病势逆上苔,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砺、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当时很强调药性升降浮沉与四时气候的关系:“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张元素《医学启源》)。

注意服药、服食与季节、气候的关系,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故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但对此“无”字,应理解为“多数不”。

如前所述,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概念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包含了药物作用定向的概念,也是说明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中医学认为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括,它概括了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生理活动及新陈代谢整个过程。

作为药性理论来讲,升降浮沉既有单纯的药物作用趋势的概念,又有参与调整、恢复、平衡脏腑、经络气机运动的含义。

渊源有关升降浮沉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已有论述。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并说:“四者之有,而异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指出了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发生故障便是疾病的产生。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阐明了应根据升降出入障碍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这里应当指出《内经》所提出的“越之”、“竭之”、“发之”、“收之”、“泻之”ビ包含了药物作用趋向的性能,可见《内经》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沿革自《内经》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莫定基础之后,虽早期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均未作进一步的探讨,但是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促进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发展。

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总结了汗、吐、下、温、清等治法,其中汗法、吐法、温法多是运用升浮药组成的方剂;下法、清法,则多是运用沉降药组成的方剂,充分体现并应用了药物的趋向性能。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创立了“十剂”分类理论,其中宣、补、轻等剂具有升浮趋向;通、泻、重等剂具有沉降趋向。

初级中药士资格考试各科目核心考点

初级中药士资格考试各科目核心考点

善治病证初级中药士资格考试各科目核心考点考点 1.药物的升降浮沉考点 2.药物的配伍禁忌之十九畏十九畏药组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懢炙煿莫相依。

考点 3.治疗各种头痛病的药物归经药物考点 4.黄芩、黄连、黄柏对比考点 5.能润肠通便的药物小结考点 6.化湿药重点考点 7.理气药重点考点 8.温化寒痰药重点考点 9.开窍药重点考点 10.补阳药重点考点 11.解表药的功效(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荆芥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2)发散风热药①利咽透疹薄荷: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毒,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②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③升阳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考点 12. 清热药的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1)各类清热药的适应范围清热泻火药:气分热盛证、脏腑火热证。

清热燥湿药:湿热证、脏腑火热证。

清热解毒药:急性热病、癌肿、虫蛇咬伤等。

清热凉血药:营分、血分等实热证;血热出血证。

清虚热药:虚热证(2)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①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②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③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及禁忌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及禁忌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及禁忌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药物的配伍:中药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有些药物搭配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毒性或降低药效,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

2. 注意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需要根据病情、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用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中毒等不良反应,用药剂量过小则可能会影响疗效。

3. 注意用药时间:中药的用药时间也需要根据病情、药物的性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服用,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后服用,有些药物需要在睡前服用。

4. 注意药物的炮制:中药的炮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性和药效,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炮制方法。

5. 注意药物的禁忌:中药的禁忌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药物。

例如,孕妇禁用某些活血化瘀的药物,脾胃虚寒的患者禁用某些寒性的药物等。

总之,使用中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配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炮制方法以及药物的禁忌等因素,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一、中药的四气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如石膏、知母。

温热药一般具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的功效,如附子、肉桂。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治病的法则,也是寒热药性运用的基本原则。

二、中药的五味五味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

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苦味能清泄、燥湿,能降泄肺气、胃气;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具有渗湿、利尿作用。

一般而言,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向上向外的作用,如升麻、柴胡等;而沉降药则具有清热、泻火、泻下、利尿、消食、驱虫、平肝、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向下向内的作用,如大黄、牛膝。

中药的药性之最:1.清热解毒之最:金银花2.芳香化湿之最:藿香3.重镇安神之最:朱砂4.利水渗湿之最:茯苓5.芳香开窍之最:麝香6.清热之最:石膏7.泻火之最:黄连8.降气之最:沉香9.生津之最:石斛10.温痰之最:半夏11.平肝之最:羚羊角12.辛凉之最:薄荷13.止痛之最:元胡14.止血之最:三七15.补阳之最:鹿茸16.补阴之最:女贞子17.攻下之最:大黄18.凉血之最:犀角19.理气之最:枳实20.舒肝之最:郁金21.活血之最:丹参22.补气之最:人参#快问中医#。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一、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

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

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

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

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

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

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

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

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

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

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

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

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

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

《中药口诀》大全《中药口诀》大全中药性能歌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

四气歌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成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

五味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什么是中药的升降沉浮?如何运用升降沉浮选药治病?

什么是中药的升降沉浮?如何运用升降沉浮选药治病?

什么是中药的升降沉浮?如何运用升降沉浮选药治病?中药根据性质特点不同,可分升降浮沉的属性,不同的属性作用各不相同。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当时很强调药性升降浮沉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

”张元素《医学启源》)注意服药、服食与季节、气候的关系,这,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气机升降出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

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而言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药性的开降浮沉与性味、药材质地配伍运用等具有相关性。

一、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1.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2.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

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

3.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药物的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

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

故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

中药配伍禁忌的小知识

中药配伍禁忌的小知识

中药配伍禁忌的小知识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

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

一、中药配伍禁忌1、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的配伍禁忌《中国药典》中申明了不宜同用药的规定,“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应属配伍禁忌,原则上是禁止应用。

其中“十八反”指的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而“十九畏”则是指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这些配伍原则若是违反可能会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2、有毒成分不可叠加中成药联用时,所含有毒药物的“增量”和“叠加”数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不可联用。

如大活络丹与天麻丸合用,两者均含附子;朱砂安神丸与天王补心丹合用,两者均含朱砂,均会增加有毒药味的服用量,加大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

故在使用时应考虑药物“增量”的因素。

尤其是几种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应注意有毒成分的“叠加”,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症候禁忌不同不可联用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皆需要辨证论治和注意其禁忌。

如附子理中丸与牛黄解毒片联用,附子理中丸系温中散寒之剂,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呕吐、腹泻等;而牛黄解毒片性质寒凉,为清热解毒泻火之剂,适用于火热毒邪炽盛于内而上扰清窍者,可见不加分析地盲目将两者合用是不适宜的。

再如,盲目将附子理中丸与黄连上清丸、金匮肾气丸与牛黄解毒片等合用,均属不注意证候的不合理用药。

4、产生化学变化,导致不良反应药物联合会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某些化学是不可以使用的。

例如,含麻黄的中成药忌与降血压的中成药如复方罗布麻片、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牛黄降压丸等并用;也忌与扩张冠脉的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山海丹、活心丹、心宝丸、益心丸、滋心阴液、补心气液等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配伍1.配伍的含义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2.配伍的目的(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3)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配伍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

(1)含义: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2)内容:①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②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顾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中药“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其序例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嗽;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古人云:“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1)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2)辩证看待相恶①两药是否相恶,与所治证候有关。

②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气虚之证,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

③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消除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行气消积,又会加重气虚。

两者合用相制相成,故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

”④相恶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七情配伍总结: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妊娠禁忌(1)含义1)妇女妊娠期间,除为了中断妊娠或引产外,禁忌使用某些药物,即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2)强调妊娠用药禁忌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引起堕胎。

3)总的说来,凡对妊娠期的母亲和胎儿不安全及不利于优生优育的药物均属妊娠禁忌药。

(2)分类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

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水蛭、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

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升降浮沉1.升降浮沉的含义(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3.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4.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1)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2)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3)就病位而言: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

(4)就病势而言: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5)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

5.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6.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2)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成,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3)就炮制而言,酒制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4)就配伍而言,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特殊煎法特殊煎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a)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

b)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②后下:a)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

b)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a)主要指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b)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c)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d)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④另煎(另炖):a)主要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

b)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c)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角、鹿茸、虎骨等。

⑤烊化(溶化):a)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

b)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

c)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虎骨胶、蜂蜜、饴糖等。

⑥冲服:a)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

b)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

c)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d)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⑦泡服(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⑧煎汤代水:a)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

b)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服药时间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

《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

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1)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

峻下逐水药、驱虫药晨起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2)饭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