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课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一、导入气象灾害是指由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洪涝等。

气象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工作。

二、目标1. 了解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2. 掌握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3. 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和认识。

三、进修内容1. 气象灾害的类型及特点2. 预警信号的含义和应对措施3. 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四、进修过程1. 气象灾害的类型及特点a. 台风:强风暴、暴雨、风暴潮等造成的灾害;b. 龙卷风:旋风、风暴等引起的灾害;c. 暴雨洪涝:持续大雨引起的洪水灾害;d. 冰雹:降雹引起的灾害。

2. 预警信号的含义和应对措施a. 红色预警:表示危险较大,需要采取紧急措施;b. 橙色预警:表示危险较大,需要加强防范;c. 黄色预警:表示危险较大,需要注意防范;d. 蓝色预警:表示危险较小,但仍需警惕。

3. 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a. 室内避险: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如门框下、桌子底下等;b. 室外避险:避免站在高大建筑物旁边,遥离危险区域;c. 食品储备:储备足够的食物和水源,以备不时之需;d. 紧急联系:保存重要联系方式,便于紧急情况下与家人联系。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进修《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我们了解了气象灾害的类型、特点以及应对措施,提高了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和认识。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知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珍爱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让我们共同尽力,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社会!。

新编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教案

新编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全册教案目录《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λ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λ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λ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λ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λ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λ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λ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三、自然灾害与环境λ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λ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防灾与减灾λ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λ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λ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λ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本讲重点:1.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本讲难点: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最新高中选修5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最新高中选修5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课时安排:4课时教目标: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λ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λ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λ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λ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λ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λ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λ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三、自然灾害与环境λ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λ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防灾与减灾λ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λ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λ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λ4、人类利用高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本讲重点:1.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本讲难点: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破坏的差异: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课 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

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课 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提分必备】

第一课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
.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参考答案:
检测与训练:
解析:1.A 2.D 第1题,根据关联图的箭头所示的因果关系来判断。

降水总量少,变率大,甲为春旱;接近沙源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因此丙为沙尘暴;冬季风强盛,导致较强的降温,乙为寒潮。

第2题,根据气候条件降水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可知春季降水少;接近沙源地,位于北方,植被覆盖率低可以排除B、C选项。

四川盆地春季降水多。

3.(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

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气象灾害》说课稿

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气象灾害》说课稿

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气象灾害》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气象灾害》是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气象灾害的概念、种类和防治措施。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程度以及相关的预警系统和预防准备措施,培养他们的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种类;•掌握各类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常见特征;•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熟悉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危害;•能够应对常见的气象灾害,学会自我保护和互助合作;•能够利用气象服务和预警系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和灾害防治问题;•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种类;•各类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首先,我会通过引发学生对气象灾害的兴趣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我会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气象灾害?对这些灾害你们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他们对气象灾害的思考。

2. 学习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种类 (15分钟)在导入之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气象灾害的定义和种类。

通过讲解幻灭的概念的同时,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龙卷风等。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灾害的共同特征和危害程度,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3. 掌握各类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0分钟)在学习气象灾害的种类之后,我会带领学生了解各类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比如,我会讲解台风的形成原因、龙卷风的特征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我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危害程度。

4. 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 (15分钟)在学习各类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征之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
第一阶梯以平原为主,自然灾害以旱涝灾害、地面沉 降、土地盐碱化等为主,二三阶梯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 灾害则以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为主。而且东部地区 人口经济密集,损失较重。所以自然灾害在不同的地区具 有不同的种类。
二、自然灾害的规律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分别 发生8次和11次大洪水,60至70年代,20年中仅发生4次。
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月球上的火山喷发是不 是灾害?为什么?
因遭遇雪崩而严重受伤 的荷兰约翰·弗里索王子恐 怕永远无法苏醒。
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1.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 (2)类型:按主导因素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3)基本要素:致灾因子、承灾体。
2.自然灾害
结构破坏
滑坡
暴雨
台风
大风 电路故障 火灾
泥石流 水土流失 巨浪
机械故障
决堤
1.台风能引起那些自然灾害? 2.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规律?
2.我国春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华北春旱,北方的沙尘 暴等;夏季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风暴潮、暴雨 洪涝等;秋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低温冷害、凌汛等 等;冬季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等等。
以上两段文字说明了自然灾害还有什么规律?
二、自然灾害的规律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崩塌
洪涝 风暴潮
(2)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根据前面学习,请同学们回答: 1.哪些灾害属于自然灾害? 2.和人为灾害有什么本质区别?
自然异变 自然属性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社会属性
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的特点 1.基本特点:对人类构成危害
2.其他特点:(1)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2)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3)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了解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

2. 掌握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3. 学习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二、预习任务1. 请列举你知道的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2. 了解你所在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以及当地的防灾减灾举措。

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气象灾害的防范方法。

三、导入活动1. 请观看一段气象灾害发生时的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a. 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气象灾害?b. 这些气象灾害对人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c. 你觉得应该如何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四、讲授内容1. 气象灾害的类型:a. 暴雨洪涝:指短时间内降水量较大,地面无法有效排水而导致的水灾。

b. 龙卷风:强烈的气旋风暴,具有短时强风、翻转力大、破坏性强的特点。

c. 暴风雪:大范围降雪导致交通中断、农作物受损等问题。

d. 干旱:长时间缺乏有效降水造成的干旱灾害。

2. 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a. 成因:气候变化、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等综合影响。

b. 影响: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破坏基础设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3. 防灾减灾知识:a. 加强监测预警:定期关注天气预报,遇到恶劣天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b. 合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应从规划层面入手,避免建设在易受灾区域。

c. 做好应急预案:制定家庭、学校、单位等应急预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应对。

五、巩固练习1. 请描述一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并说明该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2. 选择你所在地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针对该灾害列出三条防范建议。

六、拓展延伸1. 参观当地气象部门或者防灾减灾展览,了解更多关于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的知识。

2. 参与社区或学校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七、总结反思1. 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的知识。

2. 回答以下问题:在你看来,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防灾减灾意识?八、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的小议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气象灾害-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气象灾害-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气象灾害-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2.掌握气象灾害发生的条件及其预报方法;3.掌握气象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危害;4.掌握气象灾害的预防和科技防治手段;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防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1.气象灾害的定义、形成和预报方法;2.气象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危害;3.气象灾害的预防与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气象灾害预报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气象灾害实际防治工作中科研成果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气象灾害的概念和形成1.1 气象灾害的概念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大气层变化所引起的、在一定范围内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或损失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冰雹等。

1.2 气象灾害的形成气象灾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如气压系统变化、温度和湿度变化、大气环流变化以及地形、水文条件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

第二章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2.1 气象灾害的预报方法气象灾害的预报方法包括数值预报、卫星遥感预报、探空测量预报、雷达预警和气象观测预报等多种手段。

其中,数值预报是最主要的预报方法之一,具有准确性高、预报范围广等特点。

2.2 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包括颜色预警、数字预警和等级预警等多种形式。

当出现气象灾害的可能时,气象部门会通过媒体发布相应的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第三章气象灾害的危害与防治3.1 气象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台风、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因自然灾害引发的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3.2 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危害和损失。

台风可以通过防风、加固建筑等方式进行;洪水可以通过加强堤坝防护、维护排水系统等方式进行;其它气象灾害如干旱、冰雹,也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第四章气象灾害的防治技术4.1 气象灾害防治的科技手段科技防治是气象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课 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重点资料】【精】

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课 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重点资料】【精】

第一课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
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
参考答案:
检测与训练:
解析:1.A 2.D 第1题,根据关联图的箭头所示的因果关系来判断。

降水总量少,变率大,甲为春旱;接近沙源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因此丙为沙尘暴;冬季风强盛,导致较强的降温,乙为寒潮。

第2题,根据气候条件降水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可知春季降水少;接近沙源地,位于北方,植被覆盖率低可以排除B、C选项。

四川盆地春季降水多。

3.(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气象灾难和防灾减灾》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气象灾难类型及其特点。

2.精通气象灾难的防灾减灾方法。

3.培育同砚的观察和应急能力。

4.增强同砚的自我保卫认识。

一、观点导入1.气象灾难是指由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在一守时间内突变或突发,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风险的现象。

2.气象灾难包括风灾、洪涝、暴雨、干旱、雷电、雪灾等多种类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安全造成严峻恐吓。

二、常见气象灾难及其特点1.风灾:风灾是由强风引起的灾难,如台风、龙卷风等。

风灾的特点是瞬态、激烈,易造成建筑物倾圮、交通中断等严峻后果。

2.洪涝:洪涝是由强降雨引起的水灾灾难,如河水泛滥、城市内涝等。

洪涝的特点是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易引发水土流失和溃坝等更严峻状况。

3.暴雨:暴雨是指短时间内出现的高强度降雨,容易造成山洪、滑坡等次生灾难。

4.干旱:干旱是指长期缺乏降水导致土壤干旱,易引发农作物减产、生活用水困难等问题。

5.雷电:雷电是指雷雨天气中发生的电闪雷鸣现象,易引发雷击、火灾等安全问题。

6.雪灾:雪灾是指大范围强降雪造成的交通中断、房屋倾圮等问题,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三、气象灾难的防灾减灾方法1.风灾防范:强风天气搭建稳固的避风设施,防止外出活动,准时关窗闭门。

2.洪涝防范:定期清理沟渠,加固堤坝,保持排水通畅,遇到暴雨天气时准时转移危险区域。

3.暴雨防范:暴雨来临前加固建筑物,清理下水道,防止涉水行走,确保生命安全。

4.干旱应对: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调配,推广节水措施,缩减农作物的耗水量。

5.雷电防范:遥离高大物体,防止站在露天场地,雷暴天气时防止应用电器设备。

6.雪灾防范:保持室内暖和,防止户外长时间暴露,合理打算出行规划。

四、应急响应措施1.气象灾难来临时,应第一时间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听取政府发布的防灾指导。

2.发生灾难时,保持岑寂,迅速转移至安全地带,防止冒险行为。

3.遇险时尽量自救,无法脱险需准时呼叫求救。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导学案一、导入1.1 引入话题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因素或气象过程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灾减灾的方法。

1.2 目标设定通过本节课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其特点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二、知识讲解2.1 气象灾害的分类根据气象因素的不同,气象灾害可以分为气旋性灾害(如台风、龙卷风)、降水性灾害(如暴雨、洪涝)、气温性灾害(如高温、寒潮)、干旱等。

每种灾害都有其奇特的特点和影响。

2.2 气象灾害的特点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广泛性、破坏性和难以预计性等特点。

这使得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2.3 防灾减灾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可以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比如在台风来临前及时撤离危险地区、加固建筑物、做好防汛工作等;在干旱期间做好节水措施、开展人工降雨等。

三、实践应用3.1 案例分析请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某次气象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及防灾减灾工作的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并设计相应的应急预案。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总结反思4.1 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进修,学生应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及其特点,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应对气象灾害。

4.2 反思提升请学生思考自己所在地区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自身的安全认识和应对能力。

五、作业安置5.1 作业要求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的小短文,要求包括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及应对方法。

5.2 提交方式作业请于下节课前提交,可以书面形式或电子文档提交。

六、延伸拓展6.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

6.2 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竞争或模拟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优质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优质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尤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⑵了解我国90年代以来的洪涝灾害,重点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表格展示和阅读材料,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尤其是对中国的危害。

⑵通过1998年长江洪水和2003年淮河洪涝的案例,分析并总结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⑶通过分析我国中国洪涝灾害,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激发和加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

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近一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理解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水到渠成的学习。

但同时仍应注重对知识的升华,确有必要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

3重点难点
1.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2.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地质灾害-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地质灾害-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地质灾害-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方法。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害。

2.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方法。

三、教学难点1.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

2.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5分钟)介绍预防灾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安全问题和应对措施。

2.知识点讲解(30分钟)1.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害。

以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为例,介绍其危害和成因。

2.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方法。

结合地球构造、气候等因素,讲解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如何预防发生。

3.案例分享(15分钟)讲解一些地质灾害的实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并结合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讨论。

4.自我保护技能训练(3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模拟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进行自救逃生和应急处理训练。

5.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进行概括和归纳。

五、教学评估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交自己的防灾应急措施和思路。

2.课堂考核:根据自救演练情况,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教材:《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的相关内容。

2.视频资料:相关地质灾害事件的视频资料。

3.模拟器材:用于学生应急处理演练的模拟器材料。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反馈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课 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经典练习】【精】

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课 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经典练习】【精】

第一课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
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
参考答案:
检测与训练:
解析:1.A 2.D 第1题,根据关联图的箭头所示的因果关系来判断。

降水总量少,变率大,甲为春旱;接近沙源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因此丙为沙尘暴;冬季风强盛,导致较强的降温,乙为寒潮。

第2题,根据气候条件降水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可知春季降水少;接近沙源地,位于北方,植被覆盖率低可以排除B、C选项。

四川盆地春季降水多。

3.(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

2023-2024年鲁教版高中地理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学案)

2023-2024年鲁教版高中地理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学案)

第五单元第16讲气象灾害及其防御01班级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重点: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难点: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

【导学过程】一、基础感知一、自然灾害1、结合一轮复习144页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影响因素、危害和类型。

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带来各种间接的损失;影响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

寒潮);③(海啸、风暴潮、赤潮);④(鼠灾、病虫害、蝗灾、物种入侵)。

二、气象灾害及其防御3、结合一轮复习148页,明确全球、中国洪涝灾害的分布及其频发的主要原因。

全球分布:气候:亚热带、温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势:沿海沿河地势地区。

中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江河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

4、结合一轮复习148页,明确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二)干旱灾害1、结合一轮复习148页,明确干旱灾害的概念、分布。

全球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中国分布:空间上,、华南、西南和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时间上:我国的干旱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结合一轮复习148页,明确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与蒸发关系;异常天气影响;地形,地质保水能力差如喀斯特;缺乏地表径流或湖泊;植被缺乏,蓄水能力差。

(2)人文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工程设施和预警系统不完善;人类开垦耕地,破坏涵养水源的植被;物质污染问题(水污染)。

3、中国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1)华北春旱自然原因:雨季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人为原因:春播、冬小麦返青,农业需水量大;人口、城市稠密,生活生产需水量大;水污染、水浪费严重。

(2)江淮地区(伏旱)梅雨过后,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伏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
(2)
F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B.寒潮、台风、沙尘暴
D.洪涝、寒潮、泥石流
B.云贵高原
D.华北平原
1 •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A.春旱、寒潮、沙尘暴
C.春旱、暴雪、沙尘暴
2 .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四川盆地
C.东南丘陵3. (2011 •山东文综)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由学生自主小结,建议同学们在此处画出本课知识框架图。

参考答案:
检测与训练:
解析:1.A 2.D 第1题,根据关联图的箭头所示的因果关系来判断。

降水总量少,变率大,甲为春旱;
接近沙源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因此丙为沙尘暴;冬季风强盛,导致较强的降温,乙为寒潮。

第2题,
牯牯;曲川水•乡|人【【城巾谓比I援近沙源地
根据气候条件降水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可知春季降水少;接近沙源地,位于北方,植被覆盖率低可
以排除B、C选项。

四川盆地春季降水多。

3.(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
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
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
的原理是什么?
课后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