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合集下载

警世通言译文

警世通言译文

警世通言译文
以下是《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段的译文:
从前有个俞伯牙,那可是个弹琴的高手。

有一回他坐船出去溜达,正赶上八月十五呢。

这船走到一座山跟前就停下了,俞伯牙心里头就琢磨,哎呀,在这呆会儿也挺好。

到了晚上,月亮那叫一个亮啊,俞伯牙就把琴拿出来弹上了。

正弹着呢,就感觉有人在偷听。

他就喊了一嗓子:“谁在那呢?”就瞅见一个砍柴的从树林子里出来了。

这砍柴的就说他叫钟子期,特别喜欢听琴。

俞伯牙就说:“那我弹一个,你听听是啥意思。

”俞伯牙就弹了一段,钟子期就说:“哎呀妈呀,你这弹的好像是高山啊。

”俞伯牙心里一惊,接着又弹了一段,钟子期又说:“嘿,你这是流水啊。

”俞伯牙可高兴坏了,哎呀妈呀,可算找着知音了。

他俩就约定明年这时候还在这见面。

结果第二年,俞伯牙来了,钟子期却没了。

俞伯牙一打听,原来是钟子期生病死了。

俞伯牙那个伤心啊,就说:“这世上就你懂我弹琴啊,你没了我还弹啥琴啊。

”说完就把琴给摔了。

你说这俞伯牙多够意思,就为了这么个知音,把宝贝琴都给摔了。

这故事就告诉咱啊,知音难得,要是碰着个懂你的人,可得好好珍惜。

这故事就从《警世通言》里来的。

咱平时可得多长点心眼,别瞎混日子,多交点真心朋友。

出处就是那《警世通言》,老有名的一本书了。

咱可得
好好学学这里头的道理,别整天稀里糊涂的。

[作文素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作文素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作文素材]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荆州)人俞伯牙在山西做官,有一次与晋国君出来办事,由于留恋故土,就推病迟回,泛舟江上。

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俞伯牙泛舟汉阳江口,忽然狂风大作,便避山崖之下,命书僮取琴来弹,弹的是"孔子哭颜回"。

四句歌词才弹了三句,忽然弦断。

俞伯牙说:"莫非有人偷听?莫非有刺客?"命书僮寻找。

这时,忽然听见一个人说:"大人休怪!我是一个樵夫,因为避雨躲在山崖之下,听您弹琴。

"俞伯牙便叫这樵夫上船来,询问他关于弹琴的道理,樵夫对答如流。

俞伯牙便为他弹了一首曲子,此人说:"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多么美的曲子啊,广阔高远,您此时的心情在高山啊。

)俞伯牙又为他弹了一曲,此人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多美的曲子啊,浩渺无际,您此时的心情在流水啊。

)俞伯牙大惊,没想到一个憔夫,居然如此知道我的琴音、心音,真是难得的知己啊。

于是以礼相待,询问他的.姓名。

樵夫说:"我是汉阳钟家村人,姓钟,名子期,二十七岁。

"俞伯牙说:"我大你一岁。

"于是两个人约定第二年中秋节的五、六天之内再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果然如约而至。

来到后,便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村里人告知说:"钟子期已经死了。

"俞伯牙便拿着琴到钟子期坟前凭吊,边弹琴边唱着悲伤的歌。

众人都笑俞伯牙太傻,伯牙听后愤而碎琴。

一个老头问他: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琴摔碎呢?俞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说完扬长而去,从此以后再不抚琴。

小故事大道理: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伯牙再会子期伯牙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捧无情的黄土。

伯牙失声痛哭,说着:子期你去世后叫我怎么办?你是我的知音,今日是我与你的相会之日,我见到的却是你的墓碑,你死了,我谓世再无知音。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於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文情至厚,莫如管鲍。

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

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樁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於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当时从陆路至於郢都。

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

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

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

公事已毕,拜辞楚王。

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

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

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

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

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至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

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

舟楫不能前进,泊於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於案间。

伯牙开囊取琴,调絃转轸,弹出一曲。

曲犹未终,指下“刮剌”的一声响,琴絃断了一根。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翻译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翻译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翻译1. 伯牙摔琴谢知音整首小古文的意思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

侯想和楚国搞好关系,就派去楚国访问。

俞伯牙去楚国完成公务,告别楚王,楚王送给黄金彩绸缎,这是一种高贵的姿态。

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

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

”9ee7ad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

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

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

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

雨后的月亮更明亮。

俞伯牙在船舱里感到无聊,于是他走到船头,看着月光,拿起七弦琴,轻轻地弹奏起来。

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

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

”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

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

”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

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

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

”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

”叫书童搬个凳子,放在下面的座位上,让他坐。

樵夫见伯牙毫无礼貌,也不谦逊,便坐了下来。

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个历史典故,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两个好友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于山中,两人志趣相投,共同酷爱音乐。

俞伯牙善奏琴,钟子期则喜欢吹笛。

两人经常结伴而行,互相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

某一天,俞伯牙与钟子期一起上山游玩。

在山上的一座亭台上,俞伯牙开始弹奏琴声,声音悠扬而优美。

而就在这时,壮美的山风吹起,将钟子期的笛声吹得狼狈不堪。

钟子期心生自卑,觉得自己的音乐才华寒酸不堪,与俞伯牙相比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于是,钟子期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伤心,他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笛子摔在地上。

俞伯牙愣住了,面对这突然发生的情况,他不禁感到吃惊和心痛。

俞伯牙知道,钟子期这并不是真的要摆脱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是钟子期觉得自己与俞伯牙在音乐上的差距过大,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他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懊悔之情。

俞伯牙深深地理解钟子期的心情,他也非常珍惜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

于是,俞伯牙决定放弃自己的琴,他知道,在钟子期的眼中,他的琴声是如此激昂而高亢,使钟子期的笛声相形见绌。

俞伯牙当场把自己的琴摔在地上,表示自己也不能与钟子期相提并论。

他不希望钟子期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感到自卑,甚至放弃音乐。

两人相互抚摸着摔坏的乐器,面对眼前的情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眼中都流露出泪花。

二人毫不犹豫地决定继续他们的音乐之旅,他们约定再次相聚时,用更美妙的音乐彼此打动对方,让音乐成为他们永远的纽带。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它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理解。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音乐才华不是问题的焦点,而是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彼此之间真诚的友谊。

他们不会因为音乐上的差距而产生嫉妒和争执,而是选择互相理解,相互鼓励,让友谊得以继续。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比喻,用来形容在团队或者友谊中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人们在面对差异和问题时,不应该急于利用极端的方式来摆脱彼此,而是应该以更加和谐的方式互相协作,相互支持,从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下联和横批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下联和横批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下联和横批
横批:高山流水
上联:钟子期听曲解心志
下联: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故事讲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部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主要是讲述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的故事。

俞伯牙酷爱弹琴,而且弹起琴来已经到了非常忘我的地步。

他的琴声不仅优美动听,而且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作品通俗易懂,为世人津津乐道,非常受当代人的喜欢。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

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

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

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

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

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

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

”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

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然而断,不知是不是此意?”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分不满。

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点乐理吧?”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了!”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的小儿,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

此曲终身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的意思

此曲终身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的意思

此曲终身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的意思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的意思是:这只乐曲已经演奏结束,不会再次弹奏,为了怀念知音,宁愿摔掉这三尺长的瑶琴。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出自冯梦龙《警世通言》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诗作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内容: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琴声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文言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与翻译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

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

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

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

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

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

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到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

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8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音乐家、古琴演奏家。

他和钟子期是知音,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中国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好友,两人常一同演奏古琴。

他们会合的地方是在攸县初城,因此他们把初城称为“知音城”。

俞伯牙是一个音乐家,钟子期是一个地方官员。

两人在音乐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理念,所以他们交情深厚,并且成为了知音。

他们常常一同演奏古琴,即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也会定期相聚。

战国时期的中国非常动荡,战争频繁,俞伯牙和钟子期经常因为战乱而无法相聚。

一次,俞伯牙因为战争被迫离开攸县,去了陈留。

多年后,百废待兴,俞伯牙终于回到了攸县。

心中充满了对知音的思念和期望,他立即去了初城,希望能和钟子期再次相聚。

当俞伯牙来到初城时,却发现城市完全变了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四处寻找钟子期的踪迹,但却没有找到他。

俞伯牙心灰意冷,深感伤心和失望。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中,想起了他和钟子期共同演奏古琴的美好时光。

他想用美妙的琴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他的琴在长时间没有使用后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演奏状态。

他尝试弹奏,但发现琴声沉闷、音调不准,非常难以听受。

于是,俞伯牙摔琴摔在了地上,泪如雨下,大声痛哭起来。

他的邻居听到了哭声,纷纷前来询问。

俞伯牙告诉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和钟子期的友谊。

人们被俞伯牙的悲伤深深打动,他们纷纷为他解忧。

其中一个人告诉俞伯牙,自己有一架古琴,早就厌倦了弹奏。

俞伯牙对这个人表示感激,并请他把琴借给自己。

准备好琴后,俞伯牙紧闭门户,开始演奏起来。

他的琴音被风吹进初城的废墟中,如黄鹤大鸣,震动了整个城市。

在这美妙的音乐中,钟子期突然从废墟中出现,在俞伯牙的演奏下,两人再次相聚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难求。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人们相互交往难免会遇到误解和疏离。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及翻译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及翻译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及翻译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出自:《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扩展资料:思想感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关解释:于丹把"伯牙"说成"俞伯牙"确实有误?记者就此采访了有武汉"活历史"之称的皮明庥老人,他曾对知音文化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撰写了一系列相关文章。

皮老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于丹的确犯错了。

皮老称,早在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等五部书里都记载了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

司马迁、李白、杜甫、毛泽东等历史名人也都在作品中提到了伯牙与子期结为知音的一段佳话。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都表明,伯牙姓伯,名牙。

皮老还指出,"伯"在上古时期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誓不食周粟的伯夷,尽人皆知的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伯乐,都姓"伯"。

伯牙鼓琴知音的理解

伯牙鼓琴知音的理解

伯牙鼓琴知音的理解
表示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

出自明代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扩展资料:
原文节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伯牙和知音是历史上的一对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描述了彼此的默契和懂得。

小编整理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荆州)人俞伯牙在山西做官,有一次与晋国君出来办事,由于留恋故土,就推病迟回,泛舟江上。

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俞伯牙泛舟汉阳江口,忽然狂风大作,便避山崖之下,命书僮取琴来弹,弹的是"孔子哭颜回"。

四句歌词才弹了三句,忽然弦断。

俞伯牙说:"莫非有人偷听?莫非有刺客?"命书僮寻找。

这时,忽然听见一个人说:"大人休怪!我是一个樵夫,因为避雨躲在山崖之下,听您弹琴。

"俞伯牙便叫这樵夫上船来,询问他关于弹琴的道理,樵夫对答如流。

俞伯牙便为他弹了一首曲子,此人说:"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多么美的曲子啊,广阔高远,您此时的心情在高山啊。

)俞伯牙又为他弹了一曲,此人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多美的曲子啊,浩渺无际,您此时的心情在流水啊。

)俞伯牙大惊,没想到一个憔夫,居然如此知道我的琴音、心音,真是难得的知己啊。

于是以礼相待,询问他的姓名。

樵夫说:"我是汉阳钟家村人,姓钟,名子期,二十七岁。

"俞伯牙说:"我大你一岁。

"于是两个人约定第二年中秋节的五、六天之内再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果然如约而至。

来到后,便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村里人告知说:"钟子期已经死了。

"俞伯牙便拿着琴到钟子期坟前凭吊,边弹琴边唱着悲伤的歌。

众人都笑俞伯牙太傻,伯牙听后愤而碎琴。

一个老头问他: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琴摔碎呢?俞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说完扬长而去,从此以后再不抚琴。

小故事大道理: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中国上下五千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中国上下五千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中国上下五千年-俞伯⽛摔琴谢知⾳ 俞伯⽛任职晋国上⼤夫,且精通琴艺。

那么关于俞伯⽛的故事你知道吗?下⾯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俞伯⽛摔琴谢知⾳吧! 俞伯⽛摔琴谢知⾳ 俞伯⽛在蓬莱仙岛上学到⾼超琴艺后,被周天⼦拜为司乐太师之职。

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天,俞伯⽛带着琴僮顺汉⽔⽽下来到长江⼝,突然乌云盖顶,狂风⼤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倾盆,江⾯上⾦蛇狂舞。

船夫速将船摇到⼭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过后,再⾏开船。

狂风暴⾬直到天⿊才停。

俞伯⽛待风住⾬停,站在船头⼀看,只见⽉⼉初升,挂在崖顶,⽉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

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和浩荡的江⽔弹拨起来。

他⼀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把桨喝问:“⿊夜上船为的哪般?” 那⼈答道:“⼩⼈打柴贪晚,被暴⾬阻于此崖。

⾬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便冒失上船聆听。

”琴僮冷笑道:“⼭野打柴之⼈,也敢称‘听琴’⼆字!” 那⼈⾮但不⾛,反诘道:“若欺负⼭野之中没有听琴之⼈,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 俞伯⽛见这位樵夫出⾔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 樵夫从容答道:“⼩⼈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 俞伯⽛听这⼝⽓,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 樵夫道:“⽅才⼤⼈所弹,乃是⾬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情,随想之曲。

其商声悲凉,使⼈听了后⼗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才好,可惜琴弦嘎然⽽断,不知是不是此意?” 俞伯⽛⼀听,连忙说道:“先⽣所⾔极是!快别站⽴,坐下⼀叙!” 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坐,忿然道:“⼭野粗⼈,真不知礼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官⼉哩!” 樵夫⽩了琴僮⼀眼,朗声道:“我钟⼦期有个怪脾⽓,只看琴艺⾼低,不问官阶⼤⼩。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俞伯牙与他的知音钟子期在西陵峡听琴时,起了一场不愉快的误会。

一天,钟子期约
伯牙去听琴,约定好在西陵峡碧水亭相会。

银子山上有一洞,名叫凝碧,碧水亭下有一潭,名叫明瑟。

伯牙忘了约会,独自来到明瑟潭边。

不料,钟子期等候了许久,误认为伯牙不
来了,便匆匆而去。

伯牙琢磨着:钟子期这么忙,竟然不来?或许他在凝碧洞现学去了。

伯牙来到凝碧洞,在那里听到了钟子期的琴声,琴声那么慷慨激昂,明显表达着他对伯牙
的不满。

这时,伯牙也开始弹琴,他的琴声反映了他内心的悲哀,表达了他为失去钟子期
平淡无奇的友情而感叹。

钟子期在洞口听到伯牙的琴声,被感动了,放下琴走进去,他们
相见,相视而泪下,再一起合奏琴音,这时洞里的鸟儿、动物都凑了过来听,可惜这场演
奏是一次告别演奏,伯牙摔琴,友情为之结束,定格在了这场演奏,而俗话说俞伯牙摔琴
谢知友,应用广泛,成为一个历史典故。

这则典故说明了: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维系的,如果只有一方撑起友情这架子,
长久来看也是走不远的。

这件事在古今中外都发生过,道理也是相通的。

没了友情的人生
无异于无味的水逆,所以,我们要时刻珍惜身边可爱的人。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赏析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赏析

原文: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白话释义:俞伯牙从长江坐船回家,见两岸景色壮观,抚琴抒怀。

悠扬的琴声,引来了樵夫钟子期。

俞伯牙始则认为夜静更深的悬崖下,是不会有知音的。

但他听了钟子期畅谈乐理后,认定是遇到了真正的知音。

两人抵掌促膝,侃侃而谈,并结为弟兄。

风顺天清,将开船前行。

俞伯牙和钟子期相约明年中秋节,再到此地相会,遂依依不舍离别。

一年后,中秋佳节来临,俞伯牙践约重游旧地,但不见钟子期前来迎接,一路寻访而去,才知他已病故。

俞伯牙来到坟前,抚琴致哀,乡人鼓掌大笑,俞伯牙更增失去知音的痛苦,愤而摔琴。

赏析:小说通过俞伯牙和钟子期由陌路相逢到结为知交的故事,抨击了“势利交怀势利心”、“于今交道奸如鬼”的世态人情,提出了交友的原则:相知。

小说赞扬的主人公俞伯牙,虽是封建文人,但那种“知音说与知音听,不与知音不与谈”的思想,固然带有士大夫阶级自命清高、鄙视劳动者的某种成分,但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腹心相照”,“声气相求”的友谊观,值得称道。

它是我们民族的优良美德之一。

小说描写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在相互映照中显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

作品叙述两人结识相交的过程层次分明,非常生动。

俞伯牙先是“大笑”,对钟子期的“才情”表示怀疑。

当钟子期出言不俗,凛然批驳他“出言谬矣”后,他“回嗔作喜”,问他弹的曲名。

钟回答后,他“大惊,推琴而起,连呼‘失敬’”等等。

人物的鲜明性格,在这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中凸现。

“琴”,是小说的主要道具。

两人由“琴”而相交,俞伯牙摔“琴”而骤起高潮。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明冯梦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明冯梦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明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

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

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

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

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

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

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

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

俞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

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

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

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

公事已毕,拜辞楚王。

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

俞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

乞假臣舟揖,以便医药。

”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

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

群臣直送至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俞伯牙是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

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

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

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俞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

”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

俞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

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

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

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

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

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

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

”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

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不过断,不知是不是此意?”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分不满。

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点乐理吧?”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了!”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的小儿,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阶段
• 鼓琴弹奏 • 俞伯牙考验钟子期,鼓琴弹奏“高山流水” 的曲子,钟子期不仅看出俞伯牙鼓琴技艺 高巧,而且还听出了俞伯牙意在高山还志 在流水。钟子期听音知心,破译了俞伯牙 的隐藏的期待信息。 • 这是知音交流的验证阶段。
第四阶段
• 结为兄弟
• 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 牙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幸自己确确实实地 遇到了知音,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 因而抛弃了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 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约来 年再聚首,巩固知音, 保持知音的延续不绝。 • 二人通过初始、验证和升华,步步深入地完成了 知音的精神交流——相互交融。
问题六
• 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看待知音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晋]陶渊明《杂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岳飞《小重山》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唐]贾岛《送无可上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现代]鲁迅赠瞿秋白 士为知己者死。 [谚语]

蔓草蔽極野,蘭芝結孤根。 眾音何其繁,伯牙獨不喧。 當時高深意,舉世無能分。 鐘期一見知,山水千秋聞。 爾其保靜節,薄俗徒云云。
《贈道士參寥》-- 孟 浩 然

蜀琴久不弄,玉匣細塵生。 絲脆弦將斷,金徽色尚榮。 知音徒自惜,聾俗本相輕。 不遇鐘期聽,誰知鸞鳳聲。
问题五
• 你对本文中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人之间知音 关系的看法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又见于《列子》
【清代】丁觀鵬《伯牙撫琴圖》
俞伯牙遇知音鐘子期
武漢古琴臺
给下列生字注音 gǔ yǐng pì n zǐ
· ráo gēng
·

商贾 郢都 修聘 桑梓 驷马
· · · chēncǔnduóqiáo
兰桡 更深 回嗔 忖度 樵夫
· · zhuó lǐ · · · jiàn chóuzuò ruò
人 琴 俱 亡
《 世 说 新 语 》
王子猷(you)、子敬俱病笃,而 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 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 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 良久。月余亦卒。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明朱权成《神奇秘谱》
•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 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 乐水之意。”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 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 最高境界。 •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 后人无从 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 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 “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李


閑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郡中夜聽李山人彈三樂》白 居 易

風琴秋拂匣,月戶夜開關。 榮啟先生樂,姑蘇太守閒。 傳聲千古後,得意一時間。 卻怪鐘期耳,唯聽水與山。
《示孟郊》-- 孟 浩 然
• 艺术真理应是,高雅的内容与大众所能接 受的形式相结合,雅俗共赏,才能实现其 审美价值。“知音”之说影响这么广泛, 主要不是靠典籍记载的史实,而是靠冯梦 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小说,故事 是虚构出来的。多数人信的,恐怕只是冯 梦龙的虚构故事。俞伯牙只求一人欣赏, 岂不狭隘、偏执?那种人生究是大众为国 家还是为自己?竟有多少价值?值得我们 去效仿吗?有人曾与我争论说俞伯牙摔琴 是千古绝响,似很神圣;我总觉得是一代 又一代文人迷恋的一种幻象,又有几人真 正身体力行效仿过?
小结 • 知音缘起 • 成为知音 • 知音断绝
问题三
• 比较林黛玉与钟子期听乐的心态
• 林黛玉 • 精通音乐,但因寄人篱下,因而在理解戏 文中融入了 自己的身世处境,来感叹时光 的流逝,从而产生共鸣,是把戏文当成了 知己,和汤显祖间接地成了心灵上的知音, 因而带有一种女性阴柔、缠绵、伤感的婉 约情调。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 敬)的消息?
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 悲伤。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 床上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 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 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 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气息中止)昏过去 月余亦卒。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切,如同亲兄弟姐妹。
问题二 •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从相遇、 相识、相知进而成为知音的
• 情节如何展开
第一阶段
• 知音缘起:
• 中秋月夜,俞伯牙船上弹琴,恰巧被 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了。船上的俞 伯牙与岸上的钟子期由于身份地位不 同,发生误解,产生了矛盾——相互 排弃。
第二阶段
• 船中交谈 • 钟子期讲论琴理,尤其是那段精彩乐理独 白,深深地打动了俞伯牙,促使俞伯牙有 了进一步了解和交流的心理愿望。可见, 钟子期精通乐理,音乐造诣高,素养好, 交待了钟子期能够听琴的主要原因。 • 这是知音交流的初始阶段。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 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 弹, 3“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4、了不悲、都不哭 5、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子猷独特形象
人琴俱 悼亡友”之典。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音乐优美。
情同手足:比喻朋友之间关系密
这一段文字,描写了林黛玉偶听《牡
丹亭》曲词时产生的审美感受。 汤显祖提供的这一表达信息被林黛玉 准确地接受和破解了,达到了“心有 灵犀一点通”的审美体验,算是真正 地遇到了知音。
问题一 • 俞伯牙为什么会摔琴谢知音
•?
IT”S EASY
• 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他的琴音,是真 正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没有 了心灵相通的知音,觉得知音难求, 精神交往不复存在,于是摔琴感谢真 正听懂他的琴曲的知音人钟子期,让 摔碎的琴伴随着知音人在地下长眠。
斫成 醴泉 僭谈 酬酢 箬冠
· · · ·· ·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姊妹也不在 房 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 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 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 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 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 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 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 心乐 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 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 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 了听曲子。
• 这是知音交流的升华完成阶段。
第五阶段
• 知音断绝 • 第二年中秋节,伯牙在相约地鼓琴等知音, 知音苦等不来,事情发生突变,原来钟子 期由于劳累,已病亡。俞伯牙遂在钟子期 的坟前摔琴谢知音,原因是:“摔碎瑶琴 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 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把故事推上了高 潮,同时也戛然而止,产生余味无穷审美 期待和精神上的共鸣——相互感应。

再听时,恰唱道:“只为你如花美眷,似 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 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 住,便一蹲身坐在 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 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 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 也,天上人间”之 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 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 凑聚在一起。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 眼中落泪。(摘自《红 楼梦》第23回)
•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 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 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 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 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 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 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 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 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 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 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 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 摔琴谢知音两千年来倍受称颂,成千古绝 响。我以为可欣赏,但不必效仿。俞伯牙 弹琴达到那种高超的程度,进入极高的境 界,仅仅为求得一知音;钟子期死了,他 就摔琴谢知音,一生练琴就为弹给一人听, 那琴艺究竟有什么价值呢?艺术素有阳春 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说,有雅俗之分;阳春 白雪多为供士大夫阶级欣赏,与广大人民 群众无缘,也就有“曲高和寡”之说,陈 毅曾诗云“阳春白雪,和者必寡”;大众 只能欣赏下里巴人——通俗艺术。
• 钟子期
• 音乐素养也很高,虽很贫穷,但精 神状态很好,是以冷静的旁观者心 态听琴音的,是逐渐地通过言语交 流、弹琴听乐的来实现知音的,因 而带有一种君子阳 刚、坦荡、豁 达的豪放气派。
问题四
• 本文吸引人的原因
•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 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 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 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