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谁发现了艾滋病WhofoundtheHIV
艾滋病病毒存活时间
1.艾滋病毒存活时பைடு நூலகம்较长
艾滋病毒又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 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它会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的缺陷。
2.室温下,液体中可存活15天
研究发现,HIV在室温下,液体环境中可存活15天,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在3天内有传染性。含 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
Can I get HIV from mosquitoes?
No.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HIV transmission from mosquitoes or any other insects—even in areas where there are many cases of HIV and large populations of mosquitoes. Unlike organisms that are transmitted by insect bites, HIV does not reproduce (and does not survive) in insects.
Surface of a T Lymphocyte Infected by HIV.
CD4 细胞计数
正常CD4 T细胞大约500-1,500/ µL. 当T细胞低于350 cells/µL,应当实施 抗HIV病毒治疗; 当CD4T细胞少于200 / µL ,技术上可称为 艾滋病 AIDS
HIV 病毒量 (Load, burden)
谁最早发现艾滋病毒?
AIDS Memorial Quilt displayed on the National Mall in Washington, D.C. (1987)
艾滋病的发现
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衰竭疾病。
艾滋病首次被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为止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发现历程,以及对世界人口和医学领域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一、早期追溯艾滋病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当时,世界各地开始出现一种病毒性疾病,患者表现出严重的免疫系统衰竭,且高度易感染其他疾病。
这些患者多数来自男同性恋者和静脉吸毒者的群体。
医学界对于疾病的原因和传播方式一度困惑不解。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开始留意某些病例之间的共同特征。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首次报告了一系列艾滋病病例,患者出现了类似肺炎的症状。
这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各国纷纷成立专门的艾滋病研究小组。
二、病毒分离与确认在对病例进行广泛调查后,研究人员开始怀疑这一疾病与某种病毒感染有关。
1983年,法国研究团队由法国洛桑研究所的弗朗索瓦·巴尔西和卢塞·蒙堡勒共同领导,通过对艾滋病患者的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成功分离出一种新的病毒。
这种新发现的病毒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并被证实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艾滋病的病因,也为后续的病毒治疗和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影响与挑战艾滋病的发现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社会、经济还是医学领域。
在社会方面,艾滋病的发现引发了大规模的公众恐慌和误解。
由于对艾滋病了解的匮乏,很多人对患者持有歧视和偏见的态度。
这导致许多艾滋病患者在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也加重了持续传播病毒的风险。
经济上,艾滋病给各国的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的医疗资源被用于治疗和预防艾滋病,对国家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同时,艾滋病也对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经济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在医学领域,艾滋病的发现激发了对病毒研究和治疗的全新思路。
针对HIV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针对病毒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0.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艾滋病即为AIDS的音译
HIV
HIV是AIDS的
病原体 HIV属于逆转 录病毒科慢病 毒亚科。
(5)HIV的播散;
(6)HIV的其它病理作用。
HIV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HIVgp120和MHC-Ⅱ类分子均能与 CD4分子的相同区域结合,提示这两种 分子可能存在共同决定簇,因此针对 HIVgp120的特异性抗体能与MHC-Ⅱ类 分子发生交叉反应,破坏免疫活性细胞。
HIV的主要致病机制:
(1)CD4+细胞受损;
东欧和中亚 北美 西欧和中欧
140万
东亚和太平洋
100万
加勒比
610 000
北非和中东
110万
南亚和东南亚
440 000
拉美
540 000
次撒哈拉非洲
710万
澳新
170万
2540 万
35 000
总 数 : 3940( 3590 – 4430) 万
资 料 来 源 U N A ID S
中国AIDS的流行情况
④HIV诱导细胞凋亡;
受染CD4+细胞
凋亡小体
⑤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细胞毒性 T 细胞
HIV的主要致病机制:
(1)CD4+细胞受损;
(2)HIV干扰T细胞的抗原识别;
(3)HIV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4)HIV超抗原成分的致病作用;
(5)HIV的播散;
200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作者:佚名来源:生物秀时间:2008-10-8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30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德法三科学家分享该奖项。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 因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而获奖;法国两位科学家,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系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小组的FrançoiseBarré-Sinoussi 和巴黎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预防基金会的Luc Montagnier 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获奖。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导致严重人类疾病的两类病毒的发现。
Harald zur Hausen一反传统教条,假定瘤原性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了宫颈癌——女性第二常见的癌症。
他认识到,HPV-DNA能够存在于肿瘤非生长性状态中,而且应该能够通过对病毒DNA的特定搜寻发现。
他发现,HPV是病毒的一种异质家族。
只有一些HPV种类会导致癌症。
他的发现引发了对HPV感染自然史的描述,以及对于HPV诱导致癌作用机制和抗HPV获得性预防疫苗发展的理解。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和Luc Montagnier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产生分别在淋巴(来自在获得性免疫缺陷早期阶段带有增大淋巴结病人)和血液(来自晚期患者)中得到鉴别。
根据这一病毒的形态、生化及免疫学特性,他们将它确定为第一个已知的人类慢病毒。
HIV损伤免疫系统,因为病毒大量复制,对淋巴细胞造成损伤。
这一发现对于当前的艾滋病生物学及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来说是一个先决条件。
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 法国科学家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法国科学家Luc Montagnier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导致宫颈癌与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观点不同,Harald zur Hausen假定人类乳突淋瘤病毒在宫颈癌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HIV病毒
传播途径—任何带有足量病毒的体液交换
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
HIV存在于感染者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性行为很容易 性接触传播 造成细微的皮肤粘膜破损,病毒即可通过破损处进入血 液而感染。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 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人体被输入含有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吸毒、移 植感染者或病人的组织器官都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 感染了HIV的妇女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也可将病毒传 给胎儿,感染的产妇还可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吃奶 的孩子。
CD4受体
gp120 病毒RNA 逆转录酶 双链DNA RNA
gp41
整合酶
染色体 逆转录酶 转 录 病毒RNA 整合酶
翻译
蛋白酶
病毒蛋白
病毒RNA
蛋白酶
病毒重建
新病毒
HIV破坏细胞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起 作用:
1.由于HIV包膜蛋白插入细胞或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膜通透性 增加,产生渗透性溶解。 2.受染细胞内CD-gp120复合物与细胞器(如高尔基氏体等)的膜 融合,使之溶解,导致感染细胞迅速死亡。 3.HIV感染时未整合的DNA积累,或对细胞蛋白的抑制,导致HIV 杀伤细胞作用。 4.HIV感染细胞表达的gp120能与未感染细胞膜上的CD4结合,在 gp41作用下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而溶解死亡。 5.HIV感染细胞膜病毒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通过激活补体或 介导ADCC效应将细胞裂解。 6.HIV诱导自身免疫,如gp41与T4细胞膜上MHCⅡ类分子有一同 源区,由抗gp41抗体可与这类淋巴细胞起交叉反应,导致细胞 破坏。 7.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在艾滋病发病时 可激活细胞凋亡 (Apoptosis) 。
艾滋病的发现
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 痛等症状。
C、各种感染
患者经常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 命性感染。反复感染会加速病情的发展,使疾 病进入典型的艾滋病期。
艾滋病的危害
•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 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 被夺去生命。
•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 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 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 庭破裂。
•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 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 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 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 弱。
•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 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 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艾滋病的发现
——高二(32)班第一小组
第一例艾滋病患者的发现
1980年10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的Michelael D. Gottlieb医生遇到了一位 不寻常的患者。这位31岁的年青人的口 腔和食管发生了严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后来证实他之前已经感染了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HIV
• AIDS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AIDS),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 所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传染病。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 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 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 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 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HIV
Tat 与TAR对HIV复制的协同调控作用
•Tat和TAR结合并不能有效地激活HIV基因表达; •Tat与TAR对HIV复制的调控还需寄主细胞编码蛋 白的协同作用。
(2)Rev蛋白
rev基因由两个外显子组成,编码116个氨基酸的调控结构 蛋白表达活性的Rev蛋白, • 是一个重要的反式激活因子,调控RNA剪切和运输,与 RRE结合增加env的翻译。 • 对HIV的许多调控蛋白编码基因有负调控作用,对其结 构蛋白基因有正调控作用。
艾滋病病毒的类型
HIV I 是从欧洲和美洲分离的毒株,与猴艾滋病 毒 只 有 约 45% 的 相 似 性 , 它 的 致 病 力 很 强,是引起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病原。 HIV研究主要针对HIV I。 HIV II 与猴艾滋病毒的相似性高达 75% ,其毒力 较弱,引起艾滋病的病程较长,症状较 轻,且主要局限于西部非洲。
2. HIV编码的蛋白质及其主要功能
编码 HIV的结构蛋白主要包括4个基因:
•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 •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逆转录酶p66、整 合酶p32); •pro基因编码蛋白酶p22,在切割HIV蛋白前体的过程 中起作用; •env编码HIV包膜糖蛋白Gp160的前体,可进一步被 切割成Gp120和Gp41。
HIV感染与复制
吸附靶细胞
外衣溶解, 核心内容物释放 DNA复制与整成
T4细胞
成分合成 装配 释放
Furtado et al. N Engl J Med 1999;340:1614-22
HIV-I在人体细胞内的复制和侵染过程示意图
原病毒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无症状
寄主细胞瓦解死亡
新的病毒颗粒从寄主细胞中 释放出来侵染其它健康细胞
艾滋病的起源与发展
艾滋病的起源与发展艾滋病是一种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能够通过抗病毒治疗让患者的生命得到延续,但是由于病毒的高变异性和长期潜伏期,依然没有得到根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艾滋病的起源与发展。
目前对于艾滋病的起源,学界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结论。
但是通过对现有证据的逐步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一疾病的起源和传播过程。
首先,艾滋病的病原体HIV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的。
当时,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这些病例中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对这种疾病的恐慌和担忧。
而在1981年,美国洛杉矶地区医生们发现了9例出现持续发热、体重减轻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的同性恋男性。
这些患者中的一部分最终死亡,而死亡原因被确认为一种前所未见的病毒感染。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学者们最终认定了这种疾病为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将其命名为艾滋病。
而病毒的起源,则一直是追求者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目前较为广泛的认为,HIV最早起源于非洲的黑猩猩或者猕猴等动物身上。
根据基因测序技术的分析结果,病毒的近缘原型簇中所包含的病毒,是一种仅在非洲境内分布的病毒株。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对非洲部分地区的居民进行血清学测试的结果,发现这些人群中大量存在着针对HIV的抗体,这加强了HIV病毒来自非洲的猴子和猩猩的假说。
不过现有证据并不能够完全证明HIV的起源仅仅只有这一个来源,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病毒来源于另外一种爪蟾病毒。
但是无论是哪种假说,它们都表明HIV病毒最初是在动物体内出现的,而后经过接触、交叉感染等因素而进入到人类中。
关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这也是一段预防和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的历史。
人类很难源源不断地从动物体内感染到病毒,艾滋病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肝炎和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都极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吸毒者和因手术而接受过多次输血的人群为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成果简介
李敬云
【期刊名称】《科技导报》
【年(卷),期】2008(26)24
【摘要】艾滋病是近20多年来新发生的人类传染病,分离并鉴定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防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为艾滋病致病机理、诊断试剂、药物和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两位法国科学家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 oise Barré-Sinoussi)"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与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共享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总页数】6页(P37-42)
【关键词】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分离和鉴定
【作者】李敬云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91
【相关文献】
1.HPV、HIV的发现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工作介绍 [J], 宋伟;宋德懋
2.从核移植到核转录因子转移: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介 [J], 郭晓强;高英杰;贡树基
3.揭示基因组功能的强大工具:基因打靶技术——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介 [J], 秦川
4.子宫颈癌致病因子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介 [J], 宋国兴
5.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介绍 [J], 郗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与治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引起艾滋病的病毒,自1981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已经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并丧生。
HIV感染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对其进行研究和治疗。
HIV是一种通过体液传播的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它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削弱抵抗力,使身体容易受到其他感染的侵袭。
然而,HIV的研究是复杂的,因为它能够不断变异,很难完全消除。
尽管HIV感染无法治愈,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控制病毒的复制和减少症状。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HIV感染者的寿命。
ART通过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来控制感染,并将病毒水平降低到无法检测到的水平。
然而,ART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长期使用ART会导致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展。
其次,由于ART无法消除病毒,患者仍然需要终身服用药物。
此外,ART只能控制病毒复制,而不能修复免疫系统的损伤。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方法是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是一种最为常用的基因编辑工具,可以精确地剪切和修改DNA序列。
研究人员尝试利用CRISPR-Cas9来切除HIV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基因,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虽然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相关实验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另一个研究领域是疫苗开发。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对于HIV病毒,科学家们面临着一些挑战,因为它具有高度变异性。
然而,研究人员已经发展出一些创新的疫苗策略,例如DNA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
这些疫苗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一定的保护效果,并且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它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疫苗,科学家们还在努力改善现有的治疗方案。
他们致力于开发更安全、更有效和更方便的药物,以减轻患者的负担。
此外,他们还在研究免疫治疗的潜力,例如嵌合抗体和T细胞疗法,以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综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学校:____福建农林大学__学院:____管理学院______专业:____旅游管理______学号:____3136317026____姓名:____卜碧婷________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艾滋病以及其病程、常用药物、易感人群、传播途径、艾滋病预防途径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艾滋病;预防;危害症状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称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DIS。
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 ficiency ,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综合症。
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
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二、艾滋病的病程我国将HIV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一)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
(二)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
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不进展者。
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
病人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
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
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仅仅出现症状,如发热、恶心等,不能以此判断自己染上了艾滋病,症状是无法确诊的,一定要用科学的检测方法检查,去疾控中心或医院,咨询专业人士。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概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概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或HIV)又叫艾滋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
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属逆转录病毒。
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已知有4种病株,均来自喀麦隆的黑猩猩及大猩猩。
HIV主要型别为HIV-1和HIV-2,艾滋病大多由HIV-1引起的。
HIV形态结构病毒呈球形,直径100~120nm,电镜下可见一致密的圆锥状核心,内含病毒RNA分子和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病毒外层囊膜系双层脂质蛋白膜,其中嵌有gp120和gp41,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
囊膜内面为P17蛋白构成的衣壳,其内有核心蛋白(P24)包裹RNA。
HIV基因组长约9.2~9.7kb,含gag、Pol、env、3个结构基因,及至少6个调控基因(TaT Rev、Nef、Vif、VPU、Vpr)并在基因组的5′端和3′端各含长末端序列。
HIV LTR含顺式调控序列,它们控制前病毒基因的表达。
已证明在LTR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含负调控区。
1.gag基因能编码约500个氨基酸组成的聚合前体蛋白(P55),经蛋白酶水解形成P17,P24核蛋白,使RNA不受外界核酸酶破坏。
2.Pol基因编码聚合酶前体蛋白(P34),经切割形成蛋白酶、整合酶、逆转录酶、核糖核酸酶H,均为病毒增殖所必需。
3.env基因编码约86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并糖基化成gp160,gp120和gp41。
gp120含有中和抗原决定簇,已证明HIV中和抗原表位,在gp120 V3环上,V3环区是囊膜蛋白的重要功能区,在病毒与细胞融合中起重要作用。
gp120与跨膜蛋白gp41以非共价键相连。
艾滋病项目简介
艾滋病项目简介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病症。
为了应对和控制这一全球性的健康威胁,许多国家和组织积极开展艾滋病项目,旨在预防HIV传播、提供支持和教育,并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艾滋病项目的背景、目标、策略和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一、项目背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被发现,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震动。
自那时起,艾滋病迅速蔓延,并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有近3800万人感染了HIV,超过32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病症。
二、项目目标艾滋病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减少HIV感染率,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教育。
具体目标包括:1. 预防HIV传播:通过推广安全性行为、普及安全套的使用、提供免费的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服务,以及促进艾滋病病毒垂直传播的阻断。
2. 提供支持和教育: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心理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疾病的身体和心理影响。
此外,提供艾滋病知识普及和宣传,以消除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3. 改善生活质量:提供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和其他相关药物,以延长患者的生命,并减少其病情的恶化。
同时,提供艾滋病防治的营养辅导和改善患者的生活条件。
三、项目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艾滋病项目通常采取多种综合策略:1. 教育宣传:通过举办健康教育活动、培训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者,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理解,推广健康行为和预防措施。
2. 提供HIV检测和咨询:设立艾滋病检测点,为人们提供快速、安全和私密的HIV检测服务,并提供专业的咨询,帮助他们了解和应对HIV感染的风险。
艾滋病的历史与发展
艾滋病的历史与发展艾滋病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自1980年代爆发以来就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艾滋病的病因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这个病毒的发现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艾滋病的历史与发展,从病毒被发现的那一刻起一直到今天的抗击疫情战斗。
一、病毒的发现1980年代初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年轻男性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比如异常的皮肤感染和罕见的肺炎。
随着病例的增多,医学界开始了解到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疾病。
然而原因一时未明。
1983年,一组法国研究人员从一位患者的体液中分离出了一种新型病毒,并将其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这个发现标志着我们首次能够理解这种疾病的病因,并且有了一些基础的治疗方法。
二、疾病的传播人们首先认为艾滋病只在某些高危人群中传播,比如同性恋、静脉吸毒者和血浆产品受污染的人群。
然而,当病例越来越多时,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个病毒可以在性行为、注射毒品、以及感染了艾滋病毒的母亲婴儿之间传播。
艾滋病之所以能够传播如此迅速,一方面是因为人口流动和全球化,以及性交易和毒品买卖等危险行为的增加。
另一方面是因为病毒的潜伏期可以长达数年,让受感染的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病毒传递给其他人。
三、治疗的进展最初,对于艾滋病的治疗只是通过对症状进行缓解来提高生存质量。
在1990年代,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出现,改变了对病毒的治疗方式。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通过阻止病毒在人体中复制,从而阻断了病毒产生的能力。
但是,许多艾滋病患者在长期使用药物后仍会出现药物耐受或药物抵抗,这使得治疗方法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在慢慢的发展。
比如,基因疗法和免疫疗法都被认为是可以更加侵蚀病毒的方法。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可以为艾滋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四、社会的反应艾滋病是一种充满争议的疾病,它引发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反应。
在艾滋病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歧视、误解和恐慌感,这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治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研究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研究进展自1980年代初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在致力于研究这种致命的病毒。
几十年来,HIV感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超过3800万人感染了这种病毒,并导致逾3200万人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HIV研究取得的进展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HIV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认识到该病毒背后的复杂性质并非易事。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 T细胞,阻碍它们的功能。
科学家使用基因组学、免疫学、药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等多学科开展HIV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为HIV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在HIV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开发。
ART是一种常规治疗方法,目前已被证明是最为有效的HIV治疗方法之一。
ART通过抑制HIV感染的逆转录过程,使病毒不能复制、攻击CD4 T细胞。
研究表明,ART可大幅延长人们的寿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致治愈HIV感染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各种新型疗法,如基因疗法、疫苗和新的同源化疗法等。
目前,已开发出两种主要的HIV疫苗:单价蛋白质疫苗和整合疫苗。
单价蛋白质疫苗通过提供HIV病毒最脆弱的组成部分来刺激免疫系统生成抗体。
虽然在早期实验中疫苗显示出了一定效果,但在大规模临床实验中,这种疫苗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与此相反,整合疫苗是一种多价或多基疫苗,含有HIV病毒多种重要组分,可同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有效地预防HIV感染。
在HIV研究中,针对HIV领域进行的协作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国际HIV合作联盟(I-SERO),它是为了实现艾滋病和HIV的治疗和预防而开展的合作项目。
虽然资金和资本的问题可能会阻碍该领域的发展,但科学家们将尽力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以迈向未来。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HIV的毒性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且病毒的变异使得它极难被彻底根治。
HIV病毒的病因和起源
HIV病毒的病因和起源*养生之道玩导读:HIV病毒是一种慢性病毒,就是它导致的艾滋病。
那么下面就来认识一下HIV病毒的相关知识吧!*HIV介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或HIV),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的缺陷的一种病毒。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
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
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
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
*艾滋病起源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
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
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发病症状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导致了大量的死亡和病痛。
这种病毒对人类免疫系统的攻击性非常强,可以破坏人体内的重要细胞,如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和综合征。
本文将从HIV的发现和研究历程入手,探讨这个病毒的特性、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问题。
一、HIV的发现HIV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研究爱滋病患者的样本中发现的。
此前,在1979年,一些医学专家已经注意到美国洛杉矶和纽约城市一些同性恋人群中,一些罕见的癌症和肺炎疾病的患病率有了显著的增长。
学者们对这种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1981年,美国的一些医生首次提出了“爱滋病”这一概念,指的是一种可以透过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体液途径传播,引起免疫系统受损,并导致一系列疾病的新型疾病。
此后,研究者们开始逐步揭示这种疾病的致病原因。
在1983年,法国的一个团队揭示了HIV病毒的存在。
这些科学家通过分离出一个从爱滋病患者体内提取的淋巴细胞的样本,分离了一种新病毒,命名为“淋巴结细胞病毒3型(LAV-3)”。
几乎同时,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也发现了该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二、HIV的特性HIV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
其病毒颗粒包括一个核心、外壳质量约120nm的球形、一层脂质膜和一组糖蛋白。
HIV的基因组比较简单,只包括9个基因,其中6个编码蛋白质,包括病毒颗粒外部的外壳蛋白和被膜蛋白以及病毒颗粒内部的盖蛋白、核心蛋白和酶蛋白等。
HIV的感染主要靠外层被膜上的gp120蛋白和人体细胞表面上专一性受体CD4相结合来实现。
一旦HIV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它就会释放自己的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的核内,利用宿主细胞的内部机器制造新的病毒颗粒。
HIV可以感染多种类型的细胞,尤其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细胞,如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艾滋病起源
艾滋病起源艾滋病发源于非洲,1979年在海地青年中也有散发,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1981年美国报道发现一种能对人免疫系统产生破坏力的反转录病毒后,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Montagnier等首先分离出一株病毒,当时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LAV)。
1984年美国Gallo等又从1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活体组织中分离出病毒,命名为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同年Levy又分离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病毒(ARV)。
经鉴定证明这些病毒为同一病毒,归入反转录病毒科。
随后于1986年7月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RNA病毒,可在体外淋巴细胞系中培养,属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rus)。
迄今已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有两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型(HIV-2)。
1.HIV-1 起源于中非,扩散到海地、欧洲、北美及全世界,它选择性地侵犯CD4 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亚群,也能感染B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及骨髓干细胞,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主要毒株。
(1)HIV-1的形态及结构:电镜下观察HIV-1呈圆形颗粒,直径约110nm。
病毒外膜由两层类脂组成,它系新形成的病毒从人的细胞芽生至细胞外时形成,既有病毒蛋白成分,也含有宿主细胞膜的蛋白质。
锚定在外膜上的外膜糖蛋白(Env)由三分子的球状物gp120和三分子的主干gp41组成,gp120呈球形突出于病毒包膜之外,gp41与gp120相连,另一端贯穿病毒包膜。
包膜内是呈钝头圆锥形的核,位于中央,核壳蛋白是p24。
核内含两条完全相同的单链病毒RNA链、Mg2 依赖性反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等成分。
在病毒的外膜和核壳之间,有一基质蛋白P18,见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思考
谢亚南(3100000304)
摘要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给了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等3人,其中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本文介绍了他们的获奖成果及其意义,并重点介绍了笔者对该项成果的思考。
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防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
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后天性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导致严重随机感染及/或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
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被识别并发展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累计导致两千余万人死亡,死亡率几乎达到100%,2008年感染人数已达3340万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对艾滋病传播的防控以及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市先后报道了一种新的医学综合症[1],这种新的医学综合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艾滋病。
但其早期的病人都是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曾一度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并被称作“同性恋病(gay disease)”,没有得到当时里根保守政府的足够重视[2]。
后来发现血友病人通过输血竟也能够感染这种疾病,立刻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重视。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立即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对该疾病进行调查与研究,确定了这是一种新的疾病,并根据其特征首先将其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为艾滋病(AIDS)。
这种疾病传播很快,在美国首次被发现后很快在欧洲也有发现。
很多科学家都开始研究这种疾病的病因。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疾病研究室主任蒙塔尼
教授首次报告他和同事巴尔‐西诺西从一例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综合症(Lymphadenopathy Syndrome, LAS)的男同性恋患者取出肿大的淋巴结组织,在体外进行细胞培养,经过培养,他们在电镜下见到了一种与逆转录病毒相似的病毒并通过多种方法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 LAV)。
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种新病毒,他们曾将病毒送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盖洛教授的实验室请求帮助鉴定。
受蒙塔尼小组发现LAV的影响,1983年,美国的盖洛教授也报告从艾滋病病人的周围淋巴细胞中分离到了一种新病毒,并命名为人类嗜T细胞病毒III(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III, HTLV‐III)。
随后,美国的旧金山加州大学的里维教授也从艾滋病病人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艾滋病相关病毒。
以上三种病毒的形态、核酸序列、蛋白结构、细胞嗜性均相同,但各自命名不同。
1986年6月,国际微生物学会计病毒分类学会将这三种名称统一起来,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3]。
事实上,这三种病毒都是HIV‐1,1986年蒙塔尼小组又发现了第二个病毒—HIV‐2[1]。
2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重大意义
蒙塔格尼尔和巴尔一西诺西对HIV的发现及其相关机制的阐明为HIV的进一步研究和艾滋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从他们发现HIV开始,有关HIV的研究迅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工作使得艾滋病的相关机制陆续被人们发现,为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和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蒙塔格尼尔和巴尔一西诺西的另一贡献是开发出了艾滋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有效地减缓了艾滋病的大流行。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无法根治艾滋病,但得益于HIV的发现和相关的后续工作,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或提升。
成功的抗病毒治疗已可使感染HIV的病人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1]。
3 对HIV发现的思考
2009年11月份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9年艾滋病流行性更新》(AIDS epidemic update 2009)显示2008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数量已经超过3340万例,其中不超过15岁的儿童有210万例,占总数的6.3%。
2008年新增感染者270万例,死亡200万例[4]。
由于暂时还没有能够有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人数将进一步增加。
右图(图1)为UNAIDS 和WHO 制作的
1990年至2008年艾滋病全球情况估计数据统
计图。
尽管艾滋病患者在不断增加,但从1996
年开始增加速度一直在不断减缓,年新增感染
人数已有1996年的近400万人降低到270万
人。
由此可见,自1983年艾滋病病毒首次被
人类发现以来的27年中,艾滋病的预防工作
已取得较大的进展。
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同时也指出艾滋病的流行是在不断进化的(The epidemic is evolving )
[4],因此有关的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流行模式变化的观察和研究。
图2是1996年到2008年全球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和接受当前水平下的逆转录病毒预防性治疗的与艾滋病有关的
死亡数的估计数据统计图[4]。
当前的治疗
手段已经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艾滋病与普通传染疾病存在很
大的不同,艾滋病无法治愈而且通过性、
血液和母婴传播等特点导致艾滋病的防
治工作不能单纯关注医疗技术手段,还需
关注经济、文化以及政策的有关问题。
报告显示,07年我国新增艾滋病感染者5万人,其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0%;母婴传播占1.1%。
在我国,性传播已经成为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由于性服务行业在我国大陆地区尚不合法,故监管、干涉工作难以进行。
UNAIDS 与WHO 的文件显示,在泰国的性服务行业实行的100%避孕套计划使得艾滋病在女性性工作者中的患病率从1994年的33.2%下降至5.3%。
而从2009年开始,中国台湾已经开始了性服务行业合法化的工作,给性工作者提供公正的对待[4]。
大陆的许多民间组织也已经开始针对性服务行业宣传推广艾滋病预防知识,但限于政策原因这些活动目前还只是小规模的,浅层次的。
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防治艾滋病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提供支持。
图 1
图 2
在我国,艾滋病传播的另一大途径是注射吸毒。
《禁毒法》与减少危害战略(Harm Reduction Program)在我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艾滋病通过注射吸毒方式的传播。
针对静脉注射吸毒者的交换清洁针具和美沙酮治疗从国外和国内的经验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大在这两个方面上的资金投入。
艾滋病对感染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产生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如加大贫富差距、加剧性别不平等、减少贫困家庭儿童教育机会、加重国家公共医疗负担等。
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金、政策上的投入,以降低艾滋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郭晓强,高英杰.200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生物学教学,34(4):6~8
[2]/zh‐cn/HIV
[3]曾毅.1999.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及其起源(一).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5(6):285~287
[4]/pub/Report/2009/2009_epidemic_update_en.pdf
[5]于宁,翟晓梅,邱仁宗.2009.我国《禁毒法》对艾滋病减少危害战略的含义. 中国医学伦理
学,22(3):68~70
[6]袁建华,刘康迈,徐熙阳,姜思宇, Edmund Settle,高育华,常春,姜涛,邓昱晨,王强,林聃,夏志
勇,蒲洪波.2009.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科学决策,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