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古书的装订形式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3。

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1。

简策体式•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

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1)卷轴装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

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卷子装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3. 折叠体式•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1)蝴蝶装简称蝶装。

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

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

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3)线装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

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

因此,多为线装书。

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

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

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1。

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可见,目录,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要目录,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对于读书治学确有释疑指径、事半功倍的作用。

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古典文献期末复习资料文献的物质载体:甲骨:龟甲和兽甲的合称。

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盛行殷商时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甲骨文最早出土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

金石:从商到汉,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的铜器,叫金文。

礼器,乐器。

钟鼎文。

石鼓文,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刻石立碑,是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今有残石。

完整保存至今的有晚唐文宗开成年间的“开成石经”。

竹木:即竹简与木版的合称。

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木版称为“牍”或“版”。

汗青是竹简的代称,烤干竹子里面的水分的这道工序叫杀青。

韦编三绝:指读书非常用功。

用牛皮编连的称“韦编”。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

古代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成为帛书或者素书、缯书、缣书。

缣帛与竹木同时使用。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有《老子》、《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及兵书、医书、历史、哲学、历史等著述,有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文献装订形式:一、简策体式: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

简策本”(册),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图书版本形式。

编简在战国到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期任然是主要的形式。

《孙膑兵法》竹简出土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

二、卷轴体式:卷子装。

When,where出土卷轴?1900在敦煌藏经洞出土六万多字的卷轴三、折叠体式: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

1.梵夹装:因古印度的佛教经典,曾长期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为贝叶经。

将贝叶重叠,以木板上下相夹,再以绳捆扎,故称梵夹。

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2.经折装:按照一定的尺寸,或者字的行数,将长卷左右反复连续折迭,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迭,前后再各粘裱一张质地较厚的纸,作为封面或封底,可将卷子装改变成为互相连续的一册,形同旧时记帐的经折,称为经折本,又称折本。

一、著作:属创造性的,价值高,作用大。

如五经中的《周易》,诸子的老、庄、孟、荀、申、韩,史部的《史通》等。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 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名词解释) 11、(P57)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 作品集。(名词解释) 12、(P60)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 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其特点是保留各 书原名和原有体例。《四库全书》为丛书集大成的一部著作。(名词解释) 13、(P64)类书,是我国古代分式的搜集两种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 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 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 引。(名词解释) 14、(P64)政书“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
15、(P76)“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 16、(见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目录”一词在现存文献中以班固《汉书》最早,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 17、(P80)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
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 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 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名词解释) 18、(P86—87)四部分类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简答) 四部分类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曹魏时,秘书郎郑默“考 核旧文,删省浮秽”,制成国家藏书目录《中经》(失传)。稍后西晋秘书监荀勖 因《中经》而著《中经新簿》,分群籍为甲乙丙丁四部,据《隋书·经籍志·序》, 其分类如下: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 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 荀勖四部实际即经、子、史、集。此当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开端。又据《隋 志》,其后经“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至东晋,方才重 新搜集整理图书。大著作郎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调整荀勖四部为“五经、 史记、诸子、诗赋”。后世经史子集分部顺序“自尔因循,无所变革”。(《隋志》)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经、史、 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隋志》分经部 10 类,史部 13 类,子部 14 类,集部 3 类,附加道、佛 15 类,构成 55 类图书分类。从此,经史子集四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1973年12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的空前发现,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认识,拓开了我们的眼界。

2.北宋中叶,()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3.宋代类书编篡,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其数量与种类也均已超过唐代。

官修的《》《》《》被称为三大类书。

4.“三通”是指《》《》《》三部政书。

5.我国最早的记版本目录是宋代尤袤的《》,开后世记版本目录之先河,多为文献版本学者所重视。

6.明代中期刻本的风格是()、()、()。

7.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

版心大都是(),左右双栏,没有耳子。

纸张洁白,校勘精当。

8.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谈到校书的具体方法时,把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结为()和()两种。

9.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时期的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所著《》的最后,指出考辨伪书的八种方法。

10.清代辑佚成就最大的是:①严可均辑《》,②黄奭辑《》③马国翰辑《》。

二、选择题: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指盛行于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甲骨文只在殷商时期使用。

C.王国维的《殷墟书契》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

D.甲骨文最早出土于陕西西安。

2.《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A.甘肃武威磨咀子B.山东临沂银雀山C.湖南长沙马王堆D.湖北云梦睡虎地3.“以杂见称”为其特点的古文献是()A.总集C.丛书 C.别集D.类书4. 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很有参考价值的清代类书是( )。

A.《丛书集成》 B.《古今图书集成》 C.《佩文韵府》 D.《格致镜原》5.现在流传的裱本字帖,多采用的装裱形式是()。

A.经摺装 B.蝴蝶装 C.旋风装 D.包背装6.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别录》 C.《七略》 D.《隋书·经籍志》7.主要采用欧体书写的宋刻本是( )。

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

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最为系统的古文字。

主要记载的是殷商时期商王占卜的记录,涉及征伐、狩猎、畜牧、农事等等,距今约3000多年历史。

它是研究殷商社会的宝贵资料,也是最早的用甲骨文记载历史资料的文献资料。

2金文:青铜器上多刻有文字,叫做“铭文”,古人也称青铜器为金,故又称之为“金文”。

青铜器以钟鼎为代表,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

铜器铭文价值很高,反应的内容极其丰富,是研究先秦史的第一手资料。

3 简牍简牍是较为正式的书籍。

我国先秦两汉以至魏晋古文献大多是写在简牍上的。

用竹制作的叫“简册”,用木制作的叫“版牍”,合称“简牍”。

4 帛书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也叫“缣帛”。

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在简牍出现的时代,同时出现了帛书,帛书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

5 经书“经”本为织物的纵线、直线。

引申为“常道”,即经久不变的义理、法度或原则。

后来又把含有这种常道、可作为典范的书叫经。

6 易传《易传》产生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伪托孔子作的较早的释《易》著作,有7种10篇,称为《十翼》,即为“经”的羽翼。

它作为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是我们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篇目。

7 政书政书是记述历代王朝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书籍。

把这类史书称作“政书”,始于清代修《四库全书》。

A 有把古今制度联系起来讲的,如《通典》《文献通考》等;b有把某一朝制度分类编纂的,如《唐会要》《五代会要》等;c 有把当时制定的文件汇集成册的,如《大明会典》《大清会典》等;d 还有专讲某一部分制度的档案书籍,如《唐律疏议》《大清律例》等。

8 九流十家指的是先秦各派学说,即九流指的是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外加“小说家”成“十家”。

9 总集指的是汇录多人的多题材的作品成为一书,创始于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10 别集同“总集”相对,指汇录一人的诗文等作品成为一书,此类著作集非常多,内容非常广泛。

MJ PARK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含万能模板)

MJ PARK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含万能模板)

PART 1、概论板块一、文献学WHAT1、范围:以文献自身为研究的本体,区别于文学、史学等学科。

主要包括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类编目、收藏、形成发展史、检索、各种文献的特点和用途。

2、中国古典文献学特点:(1)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不断发展,源远流长。

(2)传统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学为中心。

(3)基本分为考据学派和义理学派。

WHY意义: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文献学是方法之学、用器之学,从事大多数工作都有必要从相关文献中汲取营养,因此对文献学进行学习必不可少。

学习文献学我们就能全面认识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所需资料;并能够对其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找到较为可靠的版本;此外还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自己之外的更多人能够使用文献。

在传统文化被重新重视的如今,文献学还承担着极强的当代意义,它承担着为一系列工作提供可靠文本的重任。

二、文献文献1、概念:“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文”指文本形式存在的各类典籍,“献”即是“贤”,指通晓典制的人。

而文、献相通,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今天的献又未尝不能是将来的文,因此“文献”可以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资料的总称,它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

今天提到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重古代的“文”,是出于词的偏义现象。

2、形成方式:分为著、述、编、译四种。

“著”指著作,是将从感性认知所得的经验上升到理性后,抽出最为精要的结论形成创造性理论的过程。

“述”指对前人的著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消化、理解、再创造,可以对其少处进行增益、对其多处进行删订、对其隐晦处进行探微索隐和注释工作。

“编”指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中大量内容都是其他文献中的原文,编者一般不对原文进行篡改,只会注明出处。

“译”指翻译,是将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我国文献中影响较大的有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三种。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精简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精简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导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探讨,出现在20世纪初。

学者们的共同看法,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基础。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目前较为经典的文献学著作主要有:《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中国文献学》(张舜徽)、《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等。

虽然文献学作为独立学科近代才出现,但“文献”一词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请同学们翻译)•一、“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1.“文献”最早的出处及含义:《论语·八佾》“文献”最初之意,以郑玄、朱熹的释义为代表,二字分解为书面记载(文)与耆旧言论(献)。

2.宋末元初马端临取义《论语》,首用“文献”自名著述《文献通考》“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3.文献的现代含义•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思考:当代记录文献的载体与方式有哪些?二、古典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何为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古典文献的存亡概况•《隋书·牛弘传》载,隋文帝开皇初,秘书监牛弘曾上表请广开献书之路,指出古今图书遭遇了五次灾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又补论牛弘“五厄”为“十厄”。

3.古典文献学•是关于文献形成、形态、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即古典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

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都应包括在内,并把这些融为一体,进行系统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向、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容真实性的辨析);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守节《史记》(注)、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范围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范围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范围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试题一、文献的类型1.总集与别集的概念,举出10种文学总集(1)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而言,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2)别集:相对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3)10种总集:南朝梁萧统《文选》,晋挚虞《文章流别集》,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宋吕祖谦《宋文鉴》,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董诰《全唐文》,清彭定求《全唐诗》,唐圭璋先生《全宋词》,南朝梁徐陵《玉台新咏》,北宋杨亿《西昆酬唱集》。

(今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全明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元文》,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全清词》)2.丛书概念、25史(含修撰人)、10种清代著名丛书(1)丛书: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刻”“汇抄”“全书”等。

(2)25史(修撰人):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班昭《汉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唐房玄龄等《晋书》南朝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陈书》北齐魏收《魏书》唐李百药《北齐书》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唐魏徵等《隋书》唐李延寿《南史》《北史》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元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明宋濂等《元史》清张廷玉等《明史》民国赵尔巽(xun)《清史稿》(3)10清丛书:曹溶《学海类编》,张潮《昭代丛书》,卢文绍《抱经堂丛书》,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张海鹏《学津讨原》《墨海金壶》《借月山房汇钞》,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孙星衍《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卢见曾《雅雨堂丛书》,毕沅《经训堂丛书》,钱熙祚《守山阁丛书》。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1.文献: 所谓的文献, 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 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 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 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 文献, 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 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 文, 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 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 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 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 “续集、翻译、编纂诸端, 谓之文, 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 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 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 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 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 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 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 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 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 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写出书名或作者(15个,15分)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玉书等编《佩文韵府》、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溥《唐会要》、阮元《宛委别藏》、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孙星衍《岱南阁丛书》、卢文弨《抱经堂丛书》、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朱彝尊《经义考》、鲁迅《古小说钩沉》、张心澂《伪书通考》、章学诚《校雠通义》、荀勖《中经新簿》、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阮孝绪《七录》、王俭《七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二、名词解释:(6分,5个)1.熹平石经(一字石经)、2.正始石经(三体石经)、3.银雀山汉简、4.郭店楚简、5. 马王堆帛书、6. 石鼓文、7. 旋风装、8. 蝴蝶装、9. 卷轴装、10. 百衲本、11. 监本、12. 错简、13. 《永乐大典》、14.《四库全书》、15. 辑佚、16. 辨伪、17. 甲骨四堂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

清初人宋犖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

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

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

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继续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新版为“新监本”。

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监本”和“北监本”的区别。

错简:指由于篇章简策错乱,或一篇错入他篇,或一篇之内段落文字互错致使古籍失其原貌。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复习题一、掌握和熟悉基本常识1,后汉熹平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堪称文献传播之大事。

2,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

3,旋风装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的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4,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5,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

它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以刻印主体论,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6,卷轴装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

7,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8,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9,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0,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容量大。

11,张之洞《书目答问》为近代目录名作。

12,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本校。

13,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14,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方面内容。

二、基本概念要熟悉和掌握1,善本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2,讹、脱、衍、倒说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反切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

此法注音即反切法。

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4,经折装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三、文献检索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