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
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
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
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
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
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
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
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
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
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对转变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对优化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以下是我对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1. 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合理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
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和拓展,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集初级中学王钰 744507现在学校里最时髦的词是“杜郎口模式”,最流行的话是“课改了没有”,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的思考与研究。
现就结合本人的课改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的认识跟不上。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要使课程改革的措施、方案、目标落到实处,关键就在于教师。
但由于管理的问题、决策的问题、评价的问题等原因,教师普遍有职业倦怠感:既不钻研现代教育理论,也不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你大谈课改,我沿袭“传统工艺”,你要开放课堂,我就放手不管。
既没有尝试课改的热情,也没有实践课改的信心,更谈不上教育的幸福感。
二、课堂流于形式。
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大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部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没有必要展示的问题,也在积极展示。
相反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些需要拓展、挖掘的内容,却只给不到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就草草收场。
三、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课堂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
事实说明,有些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
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我任班主任十年,非常幸运完整经历了课程改革的十年。
新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把“以学生发展为主”作为基本理论,提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作为一线教师,我受益匪浅。
同时,也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有一点自己的思考。
下面是我认为在新课标实施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践行新课标,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书记说。
“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
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
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由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活用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
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充分运用好教具,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操作。
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
此外,改革练习设计,提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新时代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新时代课程改革心得体会新时代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精选20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时代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时代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1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
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简答理由。
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责任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 等词语。
这正是老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
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 与“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写。
( 作者 单 位 :河 南 省荥 阳 市第 一初 中 )
新 课 程 改 革 已经 在 各 个 学校 如 火 如 荼地 开展 。一 边 是 教 了多 年 的老 教 材 ,沿 袭
了 多年 的 老观 念 ,一 边 是全 新 的教 学 内容和 理 念 ,作 为 教师 该 怎 样继 续 自己的 言传 身教 呢 ?摸 索 了 一段 时 问之 后 ,我 有如 F感 想 :
比如在教 《 伤仲永 》一课时 ,我先指导
学 生读 题 目,让 他 们 猜 测 仲 永 是 一 个 什 么样 的人 ,作 者 为 什 么 会 为 仲 永 感 到 惋
中 , 我 们 不难 发现 ,课 前 预 习做 得 好 的 惜 ,然 后 再 让 学 生 带 着 问题 阅 读 课 文 。
学 生 ,他 们 的课 堂 效 率 无 疑 是 很 高 的 ; 通 过 朗 读 , 学 生 就 会 大 概 了 解 课 文 内 相 反 ,那 些 没 有 做 课 前 预 习 的 , 听 课 效 容 。教 师 再 加 以引 导 , 他 什 么 时 候 已 经
欣 然 忘 食 ” 中的 “ 求甚 解 ”, 际 上就 应 注 意 用 读 写 结 合 的 方 法来 促 读 促 写 。 不 实
对 篇 章 整 体 及 其 意 义 整体 的 准 确 把 握 。 模 仿 性 的 写 还 是 创 造 性 的写 , 它 的前 提 因此 , 学 生 在 进 行 快速 阅读 时 ,有 时确 都 是 认 有 必 要 逐 个 破 译 每 个 文 字 的必 要 , 现 形 式 与 主 旨 意 图 , 之 后 才 能 加 以仿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1《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第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了诗歌的现实。“ 仿佛一切已不存在 , 而一条通向远方 的路
了质 疑 之 外 , 加 有 效 的 方法 是 深 入 的思 考 , 更 以及 对 诗 歌 本
诗人 对于 自身命运进行思 索 ,诗人 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 步得 到确 认 、 展 和坚 守 。 发 不争 的事实是诗歌精 神大规模 的退 守 ,将知识分子置 于 十分 尴 尬 的境 地 , 家 新 对此 有 清 醒 的认 识 。回国后 王 家 王
思、 反省基础上的调整 、 提升 。2 0世纪 8 0年代以后 , 随着新
的执 政 理 念 的 实施 ,市 场 经 济 逐 渐 成 为 主 题 的社 会 经 济 运
行模式 ,从而实现了就业模式从政府计划到市场选择的根
本转 变 。大 学毕 业 生 不再 包 分 配 , 择 什 么样 的人 才就 由市 选
2 新课程 改革的 内在原 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 是由我国课程 面临的许多 内部问 题决定的。以往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 , 忽视 了对学生积极 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 。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 目过多 、 科 缺乏整合 , 忽视 了课程结构均衡性 、 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
内容 “ 、 、 、 ” 过 于 注 重 书本 知识 , 略 了与 学 生 生 繁 难 偏 旧 且 忽
4 5 0 C o g ig C ia 0 4 0, h n qn , h n
每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基本 的教育价值取 向背道而驰 , 教育 内容的老化使学生 的视野脱离 了时代。教育方式 的落后摧 残 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的观念 陈旧导致 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 。而课程内容不符合社会 的需求 , 导致 大堆精力充沛 、 活力 四射 的学生学非所用 , 无法满足国家
新课改的问题与反思
新课改的问题与反思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
自实施以来,新课改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
一、新课改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部分学校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全面,导致课程内容繁多,学生负担加重。
同时,部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新课改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部分教师在转型过程中存在困难,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影响教学质量。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
然而,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导致新课改在不同地区的推进程度不一。
4.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新课改强调过程性评价,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学校仍然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二、新课改的反思1.调整课程设置:在保证课程全面性的基础上,适当删减部分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3.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降低考试分数在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业绩中的地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突出融合面向: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突出融合教学面向,即让学生
在听课,讨论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把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科目教学。
比如学习外语时,不仅要让学生去学习发音,语法,翻译等,还可以融合语言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文化,进而拓展视野,对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
2、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反馈机制: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强化反馈机制,即在
课堂教学中,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及时就能根据老师的指正做出调整,而不是把学生就性能结果进行排序,导致性能得分差距过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提倡教与学的合作: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倡导教与学的合作,即让
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意见,让老师把教学中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教学成果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多提出见解,为老师提供宝贵的意见,而不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让老师在课堂上的的位置不再是傀儡,而是真正的习与练的合作伙伴。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大家应该都知道,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目标定位在实施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角度。
要求我们的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改变我们老师的观念。
一、课程理念要转变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换教材,而且是一次洗刷传统教育观念,改革思想的洗脑活动,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其实我们教师不应该做学生灵魂的设计者,不要预先去设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其实我们就是个教练,教练就是教人怎么去练,而不是由我们来把人做成个什么样。
二、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角色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
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教师的职责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人格完善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学识修养,完善自己的职业光辉和事业追求,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如此,才有我们这次课改的成功。
教师应该吸取更广泛的知识。
原来的那句:要想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思想已经不合乎现在教育的理念了。
要想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应该常流水。
教师要掌握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广泛的吸取各种知识。
所以,新的课改就要求教师有广泛的知识,随着社会的改变随时改变自己。
并且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这才是课改的真正意义!一个学有所成的教师,如果没有继续学习,大约就只能够对付5-10年。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一今天的新课程改革针对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缺陷与不足,借鉴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等。
这些主张对于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有极大价值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尊重都是空前的。
正由于此,新课程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尤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但人们也同时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课程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载体。
人的社会化不仅是水平和程度,也包含着社会化的方向。
人的社会化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是人与社会的平衡。
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宣传与实施过程中,就要努力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既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也要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突出人的培养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方向性。
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服从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总方向,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些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无须强调。
但在人本主义思潮日盛的现实条件下,在人们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对教育的总体体认还不十分一致的情况下,一些教育实际工作者也难免对新课程改革发生歧义或误解,甚至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如在课程的实施上,就可能出现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学习的层面,只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层面,而忽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等倾向。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就应率先把这一点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说清楚,解释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课程改革既要适当借鉴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方法,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地位,使人们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要求和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的培养质量。
新课程课改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课改的几点思考新一轮的课改正在进行中,.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理念,正逐渐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1.课改关于课程实施方面的主张和建议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要由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以及在实践中学习上,倾注更多的心血。
2.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的突出表现从近几年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来看,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希望的。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尊重学生,鼓励学生1.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的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给大家汇报一下?”“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倍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作出的努力。
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
其实这一点已经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如,有些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即使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而被指出问题的同学也能够坦然接受。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系统在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这项改革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以下是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新课程改革注重全面素质教育。
全面素质教育是指在知识教育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能力为重点的一种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实践操作,倡导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长。
其次,新课程改革推崇多元化教学与评价。
多元化教学和评价指的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个性化评价,从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出发,评价学习成果,而非仅仅评价学习成绩。
这种教学和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实效性,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第三,新课程改革推行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把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网络、数字技术等手段,创造更加灵活、多元化、智能化的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加跨时空和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学习方式也更加方便和自主,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最后,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角色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
新课程改革尊重每一个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鼓励教师参与到课程编写以及教学实践当中,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通过对教学评价的改革,调整教师评价的机制,打破对教育局部的评价,从全局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和进步,适应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在未来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公众需要不断关注课程改革的进展,投身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努力推动中国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第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开江县沙坝初级中学蒋祖勇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位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下面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
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
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
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当打比方;精讲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发言的环境,提供各种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充分运用,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姻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
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一、以人为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
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
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
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
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
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
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
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
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
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3、在分组讨论中,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分组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第一篇: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例如考察“许市中学”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现行的教改模式,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其内容十分广泛,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讨论、演示、游戏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加有趣。
其次,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更好地掌握知识。
再次,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如计算机、互联
网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加有效。
最后,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
加有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更加有效。
总之,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举措,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加有趣,
更加有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例如考察“许市中学”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现行的教改模式,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其内容十分广泛,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首先,现今的农村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新的教学模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做,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对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智力支撑型”特点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必然要带来教育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必然要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去完成,达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目的。
面对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我们认真研读《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认真领悟课程改革内涵,更新理念,调整角色,与时俱进,大胆实践。
下面浅谈对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一)领悟课改实质,让教材是教本,更是学本、读本本次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新的教材,更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
我们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全面贯彻好新课标精神的。
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每一位教师就会有全新的教法。
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
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变成教本,更变成学本和读本,因为教材只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媒体和凭借,而不是知识的全部。
(二)在“双基”达标的前提下,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新课改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也就是说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以往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以往的教学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
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
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
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
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
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
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
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
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
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
理想的教育特色应该是“大家都不同,大家都很好”。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社会很宽容地平静地等待教育自身的变化,教育内部很儒雅地很大气地传授知识,传递智慧,培养习惯,让每个学生健康阳光地成长,让每个老师从容不迫地教书育人。
三、新课程并不神秘,要创新,但更要传承,要循序渐进,不要奢望大变革,不要希望翻天覆地。
许多人天真地认为,新课程能够包治百病,能够疗治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社会痼疾。
新课程来了,我们就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我们师生就能快乐地成长,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不明智的。
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做法那是“文革”的做法,是很危险的,而且是会付出沉重代价的。
回想70、80年代的教育,何尝不是新课程教育?学生参与意识浓,动手参加了很多劳动,参与了很多的活动,大家收获很多,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品质。
但现在社会发展了,进步了,教育为何又失败了?无非是人们对教育寄予的期望值太高,把教育神圣化了,于是本该让孩子们做的事老师做了,家长做了,就是不让孩子做。
许多事情往往因噎废食,比如从安全考虑,现在的孩子不让参加集体劳动,不让集会,不让郊游,一些手工制作的玩具统统废弃不用,动辄成百上千购买成品玩具等等。
反映到课堂上,自然是老师代劳的多,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不用思考,无
需动手,不睡觉还干吗?教育无非是让孩子们回归本位,让老师和学生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而已。
四、基础教育最有发言权的是中小学老师,而不是那些东拼西凑、夸夸其谈的所谓课改专家的大学教授们。
多年了,大学教授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自己的责任田荒草萋萋,却忙着去点种别人的试验田,这是一种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
他是间离的,而非融入的;他是旁观者,而非参与者。
他会用两面派的手法笑看试验田庄稼的丰收与歉收,他不伤皮毛而羽毛渐丰,他甚至用别人的失败来充实自己空虚的理论。
所以,课程改革不要听他们的。
但现在却很奇怪,国家在中小学搞课程改革,指手画脚的却是那些不务正业的大学教授们。
他们背着电脑,坐着飞机,周游列国,贩卖他们的屠龙之术,他们一面在指导中小学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自主,要探究,要合作,但他们哪一场报告不是满堂灌,不是大讲特讲,只讲得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所以中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要按照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去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让学生汲取知识,增长才干,强健体魄,养成习惯就行了,至于后续发展的事情,那是社会的事情,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
谁见过吃鸡的要把母鸡背在肩上,喝牛奶的要把奶牛牵在手中。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人们头脑更清晰,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而不要一窝蜂,一轰而上,教育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稍不留神几代人就毁了。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是增强人们的信心,除此之外,不要奢望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