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构建的女性主义问题
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摘要:影视广告作为广告传播方法之一,具有高效率和覆盖面较广的特点。
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但是,由于受到性别偏见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广告中的女性往往被赋予“贤妻良母”或“贤内助”的社会身份,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权视角的价值观,这不仅消除了广告中的女性主义,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
本文通过对影视作品和影视广告的分析,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一些观点。
希望能从而促进我国影视广告行业的发展。
在电影和影视广告的领域中,有一项研究发现。
妇女往往被描绘成男性的依附者、下属或产品配件。
广告中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女性文化健康发展的性别歧视。
80年代末,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和传入中国,中国社会的女性观念发生了变化,妇女解放了思想,不仅更深层次地加深了公众对女性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的认识,也为女性广告形象设计和促进女性广告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
同时,女性主义不同于女权主义,它是对中国女性价值的重新思考。
在此基础上,如何扭转广告中强男弱女、支配女性、严重弱势女性形象的现象,如何在广告中正确塑造健康美丽的女性形象,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影视广告;女性形象一、女性主义和女性广告形象分析(一)女性主义从人类社会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权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人权的概念里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并不包括女权。
而1791年《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的出现代表着女性主义运动已经拉开了序幕。
第一波女性主义浪潮发生在18世纪末期——20世纪20年代,其重点是“人权观念”。
主要目的就是争取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当中的平等权利,女性应该尽可能的在政治地位、工作、受教育的机会上与男性平等。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她著名的观点:“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认为人类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则是他的“他者”,是没有自我主体意识的。
因此在这场女性主义运动中,首要目标是提高女性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的参与度,并且逐渐开始争取妇女参与政治权力的顽强斗争。
当代女性性别困境——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
当代女性性别困境——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发布时间:2021-03-28T06:00:49.740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2期作者:苏卓航[导读]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中提出女性主义理论,她认为在电影叙事中,存在着性别的潜规则。
在性别的“潜规则”下的女性,有着无法回避的困境,但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声,本文就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女性“性别”的定义以及女性的观影进行梳理。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中提出女性主义理论,她认为在电影叙事中,存在着性别的潜规则。
在性别的“潜规则”下的女性,有着无法回避的困境,但也发出了自己的呼声,本文就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女性“性别”的定义以及女性的观影进行梳理。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女性形象在现代化的今天,女性主义、女性权力成为热议,谈起女性,首先进入脑海中的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坚毅的、勇敢的、软弱的或是虚荣的,借助形象方法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也正是从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和其所借助的女性形象序列、类型来对电影展开批判。
在中国影片《找到你》、,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有着身份相同却行为不同的女性形象,对性别构建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各种困境下女性的心理状态得以呈现。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在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发表之前,梅杰里?罗森和莫利?哈斯科尔相继写出了《爆米花维纳斯》与《从敬畏到强奸》。
莫利?哈斯科尔沿着罗森的论题——电影塑形妇女形象展开了自己的阐说,她将女性人物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划分,如“牺牲” 类型,通常由母亲充当;“受难” 类型,如女主人公疾病缠身等等,她指出,仅把电影看作男性幻想是不符合事实状况的,它还包含着施虐、屈从和解放等不为人知的性幻想,这些都充当着妇女理解自我和解放自我的关键,罗森和哈斯科尔的研究探讨了电影的女性形象如何在父权制社会的宰制之下,历经时间考验,依然在一条 “他者” 的道路上滑行。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 引言1.1 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是一种理论和运动,重点关注女性的权利和地位,致力于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认为,社会文化中存在着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和偏见,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不公平待遇。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推动社会改革,争取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当时女性开始反抗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社会束缚,争取选举权和教育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女性主义倡导的核心理念包括性别平等、女性权利、性别身份和性别政治等,对于推动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性别平等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权利和地位,倡导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女性主义通过批判现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促进女性的自主和解放,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平等的方向发展。
女性主义的定义和价值观对于理解和解决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广告中,女性形象往往被理想化和性别化,呈现出一种对女性的片面和刻板的呈现。
女性通常被定位为家庭的贤良淑德者、职场的成功女性或者性感的物品,这些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强调外表美和性感化,缺乏对女性内在价值的尊重和体现。
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经历了从家庭主妇到职业女性、从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的转变。
仍然存在一些广告在呈现女性形象时存在性别歧视和偏见的问题,如对女性的肤色、体型、年龄等方面的标准化和美化。
女性主义运动对于改变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起着积极的作用,倡导真实、多元、平等的女性形象,提倡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使女性在广告中得到更好的呈现和认可。
女性形象的变化趋势是朝着多样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的方向发展的,这将有助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和对待方式,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发展。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
道家文化中的隐逸思想对女性角色的影响。例如,《红楼梦》中的妙玉等角色体现了道家隐逸思想的影 响,她们追求超脱世俗的生活。
佛家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影响
佛家文化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在《红楼梦》女性形象中的体现。例如,王熙凤等 角色的命运都体现了这种观念,她们的善恶行为都得到了相应的报应。
对性别平等的呼吁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 呼吁我们应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不以性别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注重个人的能力和 品质。
倡导性别平等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们仍然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体现了 性别平等的思想。这呼吁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和偏见,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 等的权利和机会。
女性角色与男性角色的对比
将女性角色置于与男性角色的对比中,揭示性别差异和性 别不平等现象。如王熙凤与贾琏、贾元春与皇帝等。
女性角色自身前后的对比
通过女性角色自身前后的变化,展现她们的成长、蜕变和 人生轨迹。如贾迎春从懦弱到勇敢的转变、薛宝钗从冷漠 到关爱的转变等。
象征手法
01
花卉象征
以花卉象征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如林黛玉的芙蓉象征其清高孤
女性主义理论概述
女性主义定义
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
女性主义是一种关注女性地位、权利 和性别平等的理论与政治运动。
主张消除性别歧视,追求性别平等, 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女性主义流派
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 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等。
从女性形象的解构看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以《生死场》为例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女性形象的解构看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以《生死场》为例庞婧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性别角度对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通过其独特的身体叙事方法再现了底层女性被压抑被损害的真实面貌,颠覆了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萧红在民族话语大背景下对于女性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消解与批判。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作者简介:庞婧(1993.4-),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56-01《生死场》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与“死”的故事,在8万字的小说中,萧红成功塑造了王婆、金枝等经典女性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女性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强烈的性别意识和清醒的女性立场,以绝不自恋的态度对女性自我世界进行解剖,从而显现了超越时代的文学意义。
一、女性形象特征长久以来女性处于被言说、被塑造的地位,因此女性基本上以“天使”或“妖妇”的面目出现。
萧红以独特的女性角度展现了女性生活的真态,塑造出挣脱固定模式的女性形象。
(一)女性形体形象女子的美貌一向是文人墨客乐于描写歌颂的,女性的容貌成为了 女性的根本存在价值。
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描写并非是为了给读者绘制一幅仕女图,而是为了真实展现女性躯体是如何饱受摧残的。
首先是动物化的劳作形象:女性在田间的劳作多被描写成力与美的典范,但辛苦的劳作对于女性身体和性别身份的摧残却鲜有人注意到。
萧红通过描述如牛似熊一般的王婆书写女性柔软的身躯逐渐被生活压垮的过程。
其次是似鬼的病中形象:即使是被病痛折磨不堪的女性躯体,展现在文学中却被包上了华丽柔美的裹尸布,萧红直写下了女性肉体遭受病痛后的惨状:“病”将月英由美人虐成了鬼,牙齿变成惨绿色,臀下满是蛆虫。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冰雪奇缘》是一部备受关注的迪士尼动画电影,不仅在影片质量上获得了普遍好评,更在社会议题和深层文化内涵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意义。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影片中的女主角艾莎和安娜。
艾莎作为女王,不仅有着令人艳羡的外貌和魔法能力,更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不愿意被拘束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决心去改变命运和捍卫自己的权利。
她所表现出来的自我解放和对自我认同的追求,与女性主义理念中对女性自主和自由的追求密切相关。
与艾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娜,她是一位活泼可爱、勇敢善良的女孩,她在整个故事中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和寻找真爱。
安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她没有等待王子的拯救,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勇气去挽救姐姐和王国。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清新可爱、坚强独立的感觉,与传统女性形象中的柔弱和依赖有所不同。
除了艾莎和安娜外,影片中还有其他一些女性形象值得关注。
比如安娜的朋友奥拉夫,她是一只聪明机智的雪人,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一个自由、乐观、不受限制的形象,她不断的解放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这种形象也与女性主义的坚定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念相契合。
在影片中,女性角色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情感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都与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她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柔弱、依赖的“公主”,而是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世界的力量。
影片中也有不少反面角色,比如安娜与艾莎的父亲国王,以及安娜的未婚夫哈恩斯。
他们代表了传统意义上男权社会中对女性自由和权利的限制和束缚。
特别是哈恩斯,在影片中以雄霸的姿态试图阻止安娜和艾莎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他占有和控制的意图使得他成为了一位典型的反女性主义形象,也成为了安娜与艾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障碍。
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冰雪奇缘》所传递的女性主义观点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观念与女性形象
文學中的女性主義觀念與女性形象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表达思想、传递价值观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文学的世界里,女性主义观念和女性形象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观念与女性形象,分析其变迁和影响。
一、女性主义观念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源于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与追求。
起初,女性主义以争取妇女平等权益为中心,呼吁消除性别歧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主义观念逐渐深化,开始关注更广泛的领域,如性别角色、家庭与职业选择等。
女性主义观念在文学中的呈现,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
英国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主人公们》中,她通过对数位女性事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妇女面对男性支配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困境。
这种呈现女性内心世界的方式,使得女性形象在文学中开始崭露头角。
二、文学中女性主义观念的演进随着女性主义观念的不断演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多样的发展趋势。
从19世纪到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经历了多个阶段。
19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主要呈现了一种反叛的精神。
美国作家查尔洛特·勃朗特和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通过塑造自立、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婚姻与家庭对女性的束缚,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20世纪初的女性主义文学更加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性别角色。
美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通过探讨女性内心世界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彰显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意识。
随着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主义文学更加关注女性权益和性别歧视的问题。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的《女性神话》,以及欧洲作家米兰达·法斯特的《女性的性与生活》等作品,探讨了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呼吁女性为自己争取平等权利。
三、女性形象的多面性与变迁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刻画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尽管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是强大、独立的形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女性形象都是如此。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导语: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掀起了一股女性主义浪潮。
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开始关注女性议题,并且以女性的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当下中国电影中,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和女性意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兴起女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自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在电影创作领域,女性主义的影响力并不显著,大部分电影仍然依赖传统的男性主导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电影界开始涌现出更多关注女性主义议题的作品,例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闺蜜2》等。
通过这些电影,观众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和价值。
二、女性电影的崛起与影响女性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以女性视角、女性体验为核心,通过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来探讨女性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女性电影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电影如《后来的我们》、《我的姐姐》等讲述了女性在婚姻、亲情和职场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抉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女性电影的崛起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内容,也提高了女性在电影创作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传播女性意识是指女性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意识。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女性意识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成为传递女性意识的重要媒介。
例如,电影《芳华》讲述了几位女性在大时代中的成长和坚韧,激发了观众对女性主体的思考和认同。
女性电影人的涌现也为传播女性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探索当下中国电影中女性话题的意义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女性话题的兴起和关注,是中国社会进步、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别话语与女性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别话语与女性主义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别话语与女性主义成为了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女性的权益和生存状态,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性别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别话语与女性主义。
首先,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别话语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传统上,女性形象往往被刻画为柔弱、依赖、婚姻和家庭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塑造独立、自主、勇敢的女性形象。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既有传统的贤妻良母,也有勇敢无畏的女战士。
这种多样性的描绘使读者对女性形象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别话语在探讨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的权益和社会地位,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绘和探讨,呼吁社会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例如,王安忆的小说《边城》中,女性主角孙少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也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别话语还涉及到家庭关系和婚姻问题。
传统上,婚姻往往被视为女性的唯一出路和归宿。
然而,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质疑婚姻的意义和制度,并通过文学作品探讨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和挣扎。
例如,韩寒的小说《后会无期》中,女性主角小晓通过离婚和重新开始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幸福。
这种对婚姻的重新思考和探索,使读者对婚姻问题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最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别话语也在探讨性别歧视和性别平等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对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揭示和批判,呼吁社会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平等和尊重。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性主角白玫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摆脱了男性的束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思考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引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问题逐渐受到广 泛。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大众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并对女性主义中国化进 行思考,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四、结论
四、结论
女性视角下的大众传媒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不 仅揭示了大众传媒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现象,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工具以 改变这种现象。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判仍然面临 着许多挑战。例如,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媒体改变其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的现象;如 何在保持批判性的同时避免过度强调问题而忽视媒体的积极贡献等。这些问题需 要我们在未来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女性主义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首先,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平 等,主张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开 始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和有决策力。其次,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多元性,认为女 性不应当被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或刻板印象中。这种观点促使广告创作人员开 始女性的多元需求和兴趣爱好,从而呈现更加丰富的女性形象。
结论
结论
女性主义、后女性主义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女性主义 和后女性主义理论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广告中存 在的问题。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的全面发展,应当在广告中消除歧视和刻板 印象,呈现女性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并赋予女性更多的决策权和表达权。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女性主义和第三类女性对大众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女性主义和第 三类女性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受众结构。传统上,大众传播的受众主要是男 性,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触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这使得大众传播更 加和尊重女性的需求和声音。其次,女性主义和第三类女性的出现也推动了大众 传播内容的改变。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一、女性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广告中,女性角色的呈现通常都会带有某些与女性性别刻板印象相关的元素。
例如,女性通常被描绘成柔弱、需要男性保护的形象,以及展现出一种被动和顺从的性格。
在这
样的形象呈现中,女性被定位为男性的配角或是消费品的装饰品。
另外,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经常被刻画成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甚至夸张到虚无缥缈的
程度。
这种刻板印象会给女性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让她们感到自己需要满足某些
标准才能被接受和“好看”。
二、女性形象的性别偏见
广告中女性形象所呈现的性别偏见与女性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十分相似。
这些偏见通
常是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在广告中的体现。
例如,女性在广告中经常被塑造成家庭的“主妇”或是负责生育和照顾孩子的角色,而男性则普遍被呈现为事业上的成功者。
这样的差异可
以被视作对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上的削弱,让她们感到在某些方面不被尊重和平等看待。
三、广告背后的性别暴力
除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外,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还会涉及到性别暴力的问题。
广告中的女
性形象往往被描绘成性感、放荡、妖娆和亲昵,这样的形象则会让女性感到被视作淫荡和
肉体化的物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告中展现的女性身体被视作商品,女性身上的性暗示
和妖媚的认知会让女性遭受到性骚扰和暴力的风险。
综上所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会呈现出各种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见以及性别暴力,这些让女性感到自己在职场和社会中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我们需要从女性主义的角
度来审视和批判这些广告中的形象,力争创造一个更为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女性意识与解放:探讨《嘉莉妹妹》中的女性主义
女性意识与解放:探讨《嘉莉妹妹》中的女性主义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和权益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逐渐兴起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运动。
《嘉莉妹妹》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揭示女性生活、女性角色困境和女性主义观点等方面贡献了重要的思考和探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嘉莉妹妹》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特别关注主人公嘉莉及其与社会规范的冲突;接着探讨女性受压迫与自我解放的问题,包括新旧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影响、传统价值观下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自我认知与行动对于实现解放的重要性;然后我们将聚焦于爱情、婚姻和性别角色扭曲对于女性身份意义带来的限制,并探讨如何重新定义真实而独特的身份;最后,我们将总结《嘉莉妹妹》中涉及到的女性主义议题,并分享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意识与解放的启示和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前进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嘉莉妹妹》中的女性主义议题,呈现出女性意识与解放的重要性,并为读者提供一种思考女性地位、权益和身份的新视角。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发更广泛的关于女性主义话题的讨论,并促进社会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保障的重视。
2. 嘉莉妹妹中的女性形象:2.1 主人公嘉莉的背景与成长经历:《嘉莉妹妹》是一部以主人公嘉莉为中心展开的小说,通过她的故事来探索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嘉莉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被期望遵循传统的女性角色设定。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她开始对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产生质疑,并试图推翻这些束缚。
她渴望摆脱单一定义的女性身份,并追求自我实现和自由。
2.2 嘉莉对社会规范的反抗与挑战:在小说中,嘉莉表现出对传统女性角色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她拒绝顺从父母和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勇敢地选择了独立生活,并在追求知识、权力和事业上展现出非凡才华。
她挣扎着摆脱固有思维模式,并通过行动来重新定义自己。
2.3 嘉莉所代表的女性主义观点:嘉莉在小说中代表了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追求。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与当代女性主义的视角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与当代女性主义的视角1. 引言1.1 概述《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被广泛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细腻,以不同个性和背景展现出了各种特点和情感。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并从当代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讨这些形象对于当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启示和对比小说中女性形象与现实状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文章的概述、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介绍《傲慢与偏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并描述她们各自的特点。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这些女性形象如何反映当时社会中关于女性地位和社会观念的看法。
第三部分将从当代女性主义的定义和发展出发,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对于当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启示,并探讨当代女性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第四部分将比较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当代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状况,并总结《傲慢与偏见》对于当代女性主义运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观启示,同时反思并展望未来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方向。
最后,结论部分将指出文章核心论点和最终观点,并提供给读者思考问题的启示,同时简明扼要地总结全文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当代女性主义对于这些形象的收获和启示。
同时,通过比较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当代社会现实中女性状况之间的异同,评估《傲慢与偏见》对于当下女性主义运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观启示。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当代女性主义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以及其所带来的意义。
最终目标是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形象和当代女性主义视角之间关联的文章。
2.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2.1 主要女性角色简介《傲慢与偏见》这部经典小说中有几个关键的女性角色,每个角色都展现了独特而鲜明的性格和特征。
最值得注意的是伊丽莎白·班内特,她是主角之一,并代表了作者对理智、才智和坚持自我的女性形象的塑造。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传播已成为构建和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大众传播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因为它与社会、文化以及女性自身的地位息息相关。
本文将综述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并思考如何将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实现女性主义的中国化。
一、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1.1 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表现随着媒体的普及,女性形象在电视、广告、电影等传媒中得到广泛呈现。
然而,过去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定型化为无害而弱势的角色。
女性在广告中常常被描绘为性感的物体,而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则经常被定位为依赖男性的角色。
1.2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的影响与反思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形象给女性带来了身体上、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加剧了身体焦虑和自我否定。
其次,它们也给男性带来了对女性的固有性别角色认知,将女性定位为弱势和依赖的一方。
这种定型化的表现对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推进产生了阻力。
二、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结合2.1 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理论框架,强调性别平等和性别正义。
这一运动和理论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显著的影响,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和发展上存在着差异。
2.2 女性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特点在中国的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义的中国化具备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女性主义需要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相融合。
其次,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女性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需要反思和超越传统的性别观念。
2.3 实现女性主义中国化的途径与挑战实现女性主义的中国化需要在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进行努力。
首先,政府应推动性别平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女性赋予更多的机会和权益。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转向以及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我们将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如何从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视角逐渐转变为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这一转变对于理解和塑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如何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对传统的、线性的、历史进步观念的质疑和超越。
它强调文化、社会和个人身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框架。
在这种背景下,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不再仅仅关注女性的权利和平等,而是进一步探索女性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实现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建构。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理论上,我们将梳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并探讨它们如何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践上,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索女性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中实现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建构,以及这种建构如何影响她们的生活和社会。
本文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为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推动性别平等和文化多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融合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女性主义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二者之间的融合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理论工具。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非线性和碎片化,这些特性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武器,使得女性主义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和机制。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尤其是对理性主义、普遍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批判,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女性主义开始质疑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挑战男性中心的权力结构,强调女性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下,女性主义不再追求单一的、普遍的解放路径,而是尊重女性的多样性,倡导女性根据自身经验和需求来寻求解放。
农村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建构与问题反思
随着《都挺好》《三十而已》等都市女性情感剧的热播,女性题材电视剧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这不但是“她力量”崛起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映射,也体现了当下女性题材电视剧在现实主义创作上的深化和突破。
都市女性情感剧所具有的现实感、当下性以及社会关联度,包括围绕“女性主体意识”的话题讨论,在依赖新媒体得以展开和传播,引发大众关注和共鸣的同时,也以其对女性人生观、婚恋观的深刻思考对观众给予引领与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对应的以农村为背景的女性题材电视剧创作风潮也正在兴起,尤其是2018年至今,出现了《初婚》(2018)、《岁岁年年柿柿红》(2018)、《春暖花又开》(2018)、《刘家媳妇》(2018)、《麦香》(2019)等多部以塑造农村女性形象为主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这一类型可以定位为“农村家庭伦理剧”[1],它以展现女性命运的跌宕起伏为主要内容,以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状态为辅,是目前流行的“大女主戏”的当代农村版。
同时,这一类型创作因为契合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和主题创作导向,获得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其中有相当部分农村题材电视剧进入国家广电总局的百部重点剧目名单,并在央视1套、8套等高规格平台播出,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
如《岁岁年年柿柿红》在央视播出后收视率一路领跑,单集最高份额7.03%,[2]《麦香》以平均收视率1.31%和平均收视份额5.57%位列2019年上半年央视1套黄金档首位宝座,[3]并获得主管部门和宣传系统的嘉奖。
不容否认,这些剧作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主题演绎和艺术表达上均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电视剧在豆瓣等网络平台上的关注度和口碑评分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在于豆瓣用户不太认同其中的女性观念和女性形象,进而以略显极端化的评价和情绪化的打分拉低了它们的豆瓣评分。
虽然因女性观念问题而对剧作进行“一票否决”的现象非常不可取,但是,当前农村家庭伦理剧所建构的女性形象整体略显陈旧也是客观的事实。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一、引言自从大众传播媒体的出现以来,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女性形象的呈现在媒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大众对于女性的认知,还引发了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
本文将对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女性主义的中国化提出一些思考。
二、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1. 女性形象的塑造大众传播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又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年龄段的女性。
然而,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例如,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往往被呈现为温柔、柔弱和依赖的形象;在广告中,女性往往被用作产品的陈列物,被过度强调外貌和性感特征。
这样的塑造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地位产生了影响。
2.女性形象的消费化在大众传播媒体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消费化,成为商业利益的工具。
品牌和广告商利用女性形象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女性的物化和性别歧视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被视作商品,被用作推销产品的手段,使得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受到限制。
3.女性形象的反抗尽管女性形象在大众传播媒体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女性也在积极地反抗和改变这种现象。
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声音,并推动了女性形象的多样和平等。
通过媒体的曝光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女性更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三、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1.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在推动女性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只有通过学习和反思,才能辨别和拒绝那些对女性有害的观念和行为。
此外,我们也应该提倡媒体素养的教育,让公众更加理性地对待媒体传播的信息。
2.多元化女性形象的呈现在大众传播媒体中,女性的形象应该是多样而真实的。
我们需要推崇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体型的女性。
女性的声音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议题
女性的声音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议题女性主义是一种追求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思潮和运动,其影响深远。
在文学领域,女性主义议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声音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更是成为了表达女性主义意识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就女性的声音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议题展开探讨。
一、涉及身体与权力的议题在女性的声音文学中,身体与权力的议题被广泛地探讨。
女性的身体被长期以来视为男性的附属物,受到了各种限制和压迫。
然而,女性的声音文学通过叙述女性的身体经验,追寻自我解放和权力争夺的道路。
作家们通过对身体的描写,反映出权力关系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和剥夺。
她们以强大的声音反击,探索身体权力对女性的影响,呼吁性别平等的价值观。
二、对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的颠覆女性主义文学在女性的声音文学中经常挑战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女性一直被视为柔弱、温柔、依赖的存在。
然而,女性的声音文学通过突破性别的边界,展现出多样和独立的形象。
她们声援女性拥有自主的意识和选择权,为女性角色赋予了更多的深度和多样性。
通过这种方式,女性主义文学为女性传达了一种强烈的积极性别认同,同时也引起了公众对性别角色的重新思考。
三、关注妇女权益和社会问题妇女权益和社会问题也是女性的声音文学中经常关注的女性主义议题。
女性一直以来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却经历了各种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女性的声音文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呈现,呼吁对妇女权益和社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作家们通过文学形式表达了对性别不平等、家庭暴力、职场歧视等问题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激发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回应女性主义文学的争议与批评女性主义文学不仅仅在女性的声音文学中得到回应,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女性主义文学仅仅关注女性的声音而忽略了其他群体,也有人对女性主义文学中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分裂性别表达担忧。
女性的声音文学通过回应这些争议和批评,不断丰富和拓宽了女性主义的话语空间。
迪士尼公主形象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解读
迪士尼公主形象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解读迪士尼公主形象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有些人认为其反映了女性的被动与依赖,而有些人则认为这是女性主义的一种不断演进的过程。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迪士尼公主形象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解读。
一、公主形象中的女性角色迪士尼公主形象中经常出现的女性角色一般都是美丽、柔弱又富有女子气质的形象。
她们常常需要被救助,缺乏独立与自主性。
这被一些观点解读为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边缘化,以及对她们能力的怀疑。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看待这些形象。
二、公主形象的反思与演变随着女性主义意识的提高,迪士尼也开始重新审视公主形象,并进行改良。
他们将越来越多的公主角色设计成拥有独立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勇敢传说》中的黛莉公主,她拒绝了被安排的婚姻,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勇敢的射手。
这表现了对女性权利与自由的追求,展现了女性主义的一面。
三、公主形象对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迪士尼公主形象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深深地影响着女性的认知与观念。
虽然初始的公主形象会对女性主义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影响的重要性,并开始利用公主形象来传达女性主义的理念。
一些女性主义者也将迪士尼公主形象作为争取女性权益的象征,借助其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力,来推动女性平等的议题。
四、迪士尼公主形象的现实意义尽管迪士尼公主形象一直备受争议,但也不能忽视其对年轻女性的激励作用。
这些形象能够激发女性自信心与勇气,并激发她们追求梦想与实现自我。
同时,女性从公主形象中也可以看到自己作为女性的独特优势与价值。
这种现实意义使得迪士尼公主形象成为女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迪士尼公主形象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解读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话题。
虽然初始的形象有一些问题,但通过演变和反思,公主形象逐渐成为女性主义运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迪士尼公主形象不仅仅是对女性的框架化,还是对女性力量的一种认可与探索。
女性主义视角下电视剧《流金岁月》的形象建构
女性主义视角下电视剧《流金岁月》的形象建构摘要:电视剧创作中,以女性为题材的“大女主剧”在女性观众市场获得欢迎。
此类作品大多标榜女性独立,打破传统电视剧中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形象,展现女性自我成长的过程。
电视剧《流金岁月》以“去他者化”的独立女性形象构建,结合“双面叙事”,塑造一对非血缘姐妹在困境中携手成长并找到自我的故事,但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剧中多处崇尚符号化消费,对于女性受众的消费观造成不良影响。
文中将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来分析电视剧《流金岁月》的形象建构。
关键词:《流金岁月》;女性主义;双面叙事;消费文化电视剧作为大众最常见的文化传输方式,其背后映射出当代的思想和潮流。
“大女主剧”成为热潮也映射出当代女性对于“自我认同”的思想朝向。
电视剧《流金岁月》由亦舒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剧中以“双女主”的人物设定,塑造了一对非血缘关系的姐妹在困境中携手成长并找到自我,并将女性独立、职场斗争、女性友谊、原生家庭等话题汇聚一起,运用镜像结构、双面叙事将南孙与朱锁锁形成互补的镜像关系,成功满足了当代女性的审美想象,但是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剧中多处崇尚符号化消费,过度夸张女性通过消费而获得的“身份认同感”,对于女性的消费观产生不良影响。
文中将从“去他者化”“自我认同”“身份符号化”三个角度来简要分析女性主义视角下电视剧《流金岁月》的形象建构。
1.独立的女性:“去他者化”的女性形象构建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性之所以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作为男性中心文化的“他者”而被建构的,是对主体的彻底放弃,在顺从和崇拜中,心甘情愿地变成客体。
”1但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他者”地位逐渐被模糊。
纵观全剧,蒋南孙、朱锁锁等几位女主角的定位不再是传统电视剧中女性的“他者”,而是作为“自我”成长的认同,剧中所有男性角色只是围绕女性而旋转的次要人物,这种人物关系设立本身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社会地位上升的一种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NWEN AIHAOZHE2011·2(下半月)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是对大众媒体性别规范作用的监督从以往对传媒的女性形象构建的研究中发现,传媒存在着对女性形象构建失衡的问题。
在当今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和社会性别观念发展得到长足进步的情况下,传媒产业是否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大众传媒是否仍然存在着女性形象构建的失衡和性别歧视,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性别形象的构建和认知有赖于大众传播。
大众传媒往往会通过选择性报道和对某些议题的反复强调来构建一种文化规范,而这种文化规范的传播对受众的个人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媒介中女性形象构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媒介内容中女性形象构建存在的女性主义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造成女性自我认识的困境和女性地位的相对低下。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本课题主要采取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院线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样本进行分析,分析其女性形象构建和性别描述。
媒体选择:2009年度上海地区放映的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在内的院线电影。
时段界定:从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样本筛选标准:电影中的一号、二号女主人公,且累计出镜时间不少于10分钟,若累计出镜时间少于10分钟则视为无效样本。
分析单位界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影片为单位的研究,一是以电影中出现的女性角色为单位的研究。
影片筛选标准是包括除了动画电影之外的全部电影,影片共计90部,其中中国内地45部、美国20部、香港22部、台湾3部,在影片女性角色的筛选中,根据按重要程度排序的影片的演员表顺序选取。
院线电影中折射出的女性主义问题透析男权视角下的美女经济批判与审美偏颇。
在抽样的90部院线电影中,仅有2部为女性导演执导,而其中的88部皆为男性导演执导,男性导演比例高达97.78%,可以说院线电影是男性叙事和符号构建的天下。
从对女性角色塑造的4个维度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整体描述可以定义为近现代的城市职业的美貌年轻女性。
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男性的审美标准是美貌的、年轻的、城市的,这种暗含着的价值评判和宣扬,一方面造成了女性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其角色塑造的偏颇造成了审美价值的扭曲,因为这种有意选择的叙事的同时就意味着容貌不好的、年老的或未成年的、非城市的就是不值得受到重视的。
院线电影中的女性角色美貌程度比例中,塑造的女性美貌的角色比例高达73%,而这点在中国大陆和中国港台、美国的电影角色的塑造中无显著差异,即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均首选美女角色作为院线电影中的票房保障,其次的比例为普通24.6%、丑陋2.5%。
院线电影在对女性美貌程度的苛刻要求的同时还存在着对女性内涵赋予的不足,这将导致女性对自我价值判断的迷失和扭曲。
院线电影中女性角色归属与性别气质刻板印象的延续。
中国学者卜卫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
”媒介从业人员既是刻板印象的持有者,同时又是刻板印象的制造者。
在以往的媒介性别研究中发现,与男性角色比起来,大多数的女性形象在媒介中的角色构建和选择十分有限,女性常常被塑造和表现为母亲、家庭妇女等形象。
媒介所表现的女性形象未能反映出多样化的社会现实,而是夸大了社会中的某一种生存状态,表明了媒体仍存在着忽视女性对社会贡献的倾向。
院线电影媒介中,男性导演占据了相当的数量,而男性大多本身就是自身男权的维护者和刻板印象的持有者,这种主导的男权文化将使得电影媒介女性话语权缺乏甚至丧失。
在角色归属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大陆、中国港台、美国院线电影塑造的女性角色倾向家庭的角色比例分别为52.8%、52.6%、29.0%,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对女性的家庭属性是非常强调和重视的,而美国在角色归属上则比较突出女性的社会功能,是民族意识和文化相对先进和开放的体现。
角色理论与地位期望理论在角色塑造上的验证。
角色理论涉及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冲突问题,传媒的传统教条认为当这两种角色发生冲突的时候,女性需要舍弃工作角色而服从于家庭角色。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院线电影中塑造的倾向家庭的女性角色总体比例高达46.7%,她们以追求家庭的美满和谐为人生的唯一诉求,在角色的表现上缺乏对女性职业的体现,在电影故事的脚本中不乏在家庭和社会角色面临冲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社会角色来满足家庭需要的女性角色。
院线电影在女性角色塑造的信息上传达了新闻与传播研究女性形象构建的女性主义问题□燕捷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角色塑造描述、角色功能性倾向、角色性别气质三个方面,对2009年院线电影塑造的女性形象构建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当今电影媒介对女性的性别规范以及身份认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媒介与性别理论这一传播学研究领域,挖掘媒体背后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指导媒体提升媒介素养。
关键词:院线电影女性形象女性主义42XINWENAIHAOZHE2011·2(下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这样的观点,即女性的角色扮演是囿于家庭领域的角色扮演,而社会和工作这一领域是属于男性的,这种观念的传达直接削弱了女性的自我社会意识。
地位期望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
在本项目的研究中,对女性的功能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总体上看女性角色具有主动性的角色比例占56.2%、被动的比例占43.0%、功能性非常弱的比例占0.8%。
可以看出院线电影中缺乏主动性的女性角色比例仍比较高,在电影故事的叙事中也可以看出男性角色一般都设定为英雄式的人物,他们往往带领女性脱离困境、解决问题,而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往往被设定为需要保护、需要拯救的依赖者。
在对2009年院线电影中女性被救助的影片数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影片出现女性被救助的镜头的比例为37.78%,中国港台电影的比例为40%,美国电影的比例为60%,这样的影片叙事给了女性观影群体一种非常不利的文化暗示,说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就是她们是被拯救和被保护的弱者,这种性别期望模式的固化是一个削弱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的过程。
在以往的研究中也证明在男孩女孩从小的教育中,女孩的地位期待相对弱于男孩,这是造就性别差异鸿沟的又一因素。
文化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在价值传达中的光芒。
不是所有女性主义都是站在女权角度上的一味批判,如文化女性主义主张重估与女性有关的价值,弘扬女性的精神价值。
文化女性主义者致力于认同、培育、复兴女性品质。
代表人物吉利根认为要重估女性的关爱价值,认为男性看重公平和个人权利,而关爱并不比公平低下。
在女性角色气质体现中总体比例超过50%的女性性别气质分别为“有感情的”81.3%、“对他人需要敏感的”56.9%、“善解人意的”54.5%,其次为温柔的47.2%,这些女性性别气质都是女性关爱价值的体现,都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平稳定发展的女性性别特质,是值得媒体弘扬和体现的女性精神,这种关爱文化的女性特质的体现是有利于女性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认知的。
媒体对性别气质模式的教育和构建并非要完全消除性别气质差异,而是要做到弘扬那些值得倡导的女性特质和女性性别气质,这才是真正有利于文明进步的正确性别文化导向。
在2009年院线电影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中,我们看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不是与人对立的,而是与人是有机的整体,在这种关系中并不以人为中心,他们不声讨是由男性还是女性统治世界,而是主要声讨社会的非正义的统治秩序和支配结构、二元论的价值立场。
”纵观《阿凡达》整部影片实际上不是女性与男性的对抗,而是被压迫与压迫的对抗、被统治与统治的对抗。
这里的女性尤指其社会性别,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具备“女性气质”。
影片以人类的溃败为结局,宣告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纳美人”的胜利,瓦解和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影片处处闪烁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光芒。
院线电影中女性形象构建评述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影片的性别统计来看,中国大陆地区和中国港台地区表现女性的性别比例相对比较平衡,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男女均有体现的比例为中国大陆57.8%、中国港台36%,而美国只有15%,这是与美国的男性英雄主义情结分不开的。
从影片的总体比例上来看表现女性的比例也达到了42.2%,这说明院线电影的角色塑造已经越来越重视女性的审美价值,开始在媒体的人物塑造中给予女性角色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从角色的塑造来看媒体仍然存在女性角色相对单一和刻板印象的因素,女性角色6个最突出的维度分别为:美貌比例73%、青年86.9%、近现代77.9%、城市职业女性86.3%、角色设定女友50.4%,在职业体现上排名前三的为白领、家庭妇女、特工。
由此看出院线电影媒体的角色塑造有着明显的偏向性和片面性,造成了传媒价值传递上的误导和偏颇,向社会传达的是不真实的女性群体印象。
从角色的功能倾向来看,媒体塑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女性角色的比例比较相近,为56.2%和43%;在角色归属倾向上,偏向家庭的女性角色比例为46.7%,偏向社会的女性角色比例为41.8%,均有体现的女性角色比例为11.5%,虽然还是偏重女性的家庭属性,但是女性的社会属性也有相对的体现,是传媒尊重女性和培养女性自我意识的良好开端。
在女性角色气质的体现上可以看出,由于文化的开放和融合,院线电影中女性角色对爱情表现得更加主动,比例为55.8%,相对保守的比例为12.5%,塑造的女性角色对性的态度也都相对开放,比例为39.2%。
另外,媒体评论者常常归纳的女性三种偏离行为也很少表现,影片中未表现出以上3种偏离行为的占76.4%。
总体看来,影片的女性形象构建上遗留的女性主义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影片的角色的性别也表现得相对多元化和平衡。
媒体工作者有意识地平衡性别差距,在褒扬传统女性特质的基础上也凸显了一些值得表现的男性性别气质,给予了女性群体一定程度上的正确的文化引导,但传统的性别规范仍然存在,这种性别规范的存在对社会的功用性仍是需要探讨的。
对优良的女性气质的宣传确实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好更和谐的文化氛围,但对这种女性气质错误的规范和运用往往又是造成女性囿于家庭范围的原因。
女性的解放是一条曲折和漫长的道路,媒体在其中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和怎样正确地传递性别规范的信息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1.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利群:《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金循出版社,2007年版。
3.赵慧娟、郭永玉:《性别差异研究的四种取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
4.李静、赵伟:《社会性别角色获得与民族文化系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