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文言课本
文言传全文及译文

文言传全文及译文《文言传》文言者,博大精深之言辞也。
自古圣贤之人,皆以文言为表达思想之工具,传承千载而不衰。
其独特之美,如同古老的织锦,编织着历史的篇章,述说着智慧的传承。
本文将探讨文言之深远内涵,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
文言之特色,在于其言简意赅,婉约而含蓄。
《庄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古人言简意赅,深刻而直白,使得思想之道理得以贯通,不露痕迹而深入人心。
文言之美,正因其深沉的内涵,如同一潭深邃的清泉,让人心灵得以净化。
文言之魅力,在于其表达思想之艺术。
《论语》中孔子言:“巧言令色,鲜矣仁。
”文言之巧妙之处,在于言之有物,意之有理。
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古人表达出对人性、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文言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人生百态,使人对生命有更为深邃的认识。
文言之传承,在于其历史的积淀。
古代经典如《左传》、《史记》等,皆为文言之代表作品。
这些文学巨著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更传递了先贤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文言如一座古老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使得文化之根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
文言之教育价值,在于其培养人的思辨能力。
古代经典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和道德规范,通过学习文言,人们能够培养出深刻的思考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文言如同一位智者,引导着后人在复杂的社会中明辨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
文言之当代意义,在于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发展为简练而通俗的口头语言,但是文言作为一种文学语言,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当代社会,重拾文言,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一种文学情怀的追求。
文言如同一座沉睡的文化瑰宝,等待着现代人去发掘和珍视。
综上所述,文言传承千古,其深邃内涵和独特魅力令人为之倾倒。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重视文言的学习与传承,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焕发新的光彩。
文言如同一颗恒久不灭的文化明珠,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着人类思想的前进方向。
学好文言文,重拾“断句”必修课

59EDUCATOR提到文言文,很多学生会认为文言文距离现实生活太过久远,难学,不好理解……尤其对我所教的农村学生来说,多数学生文言文阅读积累仅限于教材,知识面窄。
因此到了高中,仍有很多人谈文言文色变,强烈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排斥文言文的学习。
然而,文言文学习在高中学段是至关重要的。
先说教材:以人教版为例,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五个模块,共65课,涉及古诗文的31课,占48%,其中文言文19课,古诗歌10课(22首);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中国优秀经典文化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教材,古诗文篇目多,教学压力大。
尤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更是任务艰巨。
再看考试:在2018年北京语文高考卷中,古诗文在高考试卷(150分)中的考查分值达44分之多(2019年高考北京卷),若再加上名著阅读部分,比重就更大了。
如何让学生既能保证一定的文言文阅读量,又能逐渐克服畏难情绪,还不过多挤占本已紧张的教学时间呢?我想谈谈断句的作用。
教学中提到的断句指的是用“/”给没有标点、没有注释的文言文点断。
2004年高考北京卷,断句题被列入高考考查内容,此后连续11年,北京卷都考了断句题,分值为5分。
近些年全国卷及多个省市卷也将其列入高考考查内容。
作为文言文传统考查方式的断句试题,已被人们重新审视,也引起了师生们的高度关注,成为备考的必讲内容。
断句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常见的命题形式,还在于它有很多优势:首先,断句使用的语段篇幅短小,不会给学生带来“压迫感”;其次,断句要运用到几乎涵盖文言文学习的所有知识点,如实虚词、特殊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第三,占用时间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的边角时间随时随地做断句训练。
久而久之,必能训练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言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断句教学训练?首先,就地取材,从教材中选取断句材料。
每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诵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开发了很多读书方式,比如接龙读书法、速读法,以及断句读书法。
重返巅峰文言文翻译

昔者,余游历江湖,遍访名山胜水,得遇高人指点,习得武艺,遂名震四海,威震八方。
然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余渐感力不从心,武道之巅,渐行渐远。
今日,余决意重返巅峰,重振雄风,以慰平生之志。
译文:昔日,我游历江湖,遍访名山大川,有幸遇到高人指点,习得武艺,因而名扬四海,威震八方。
然而时光如梭,岁月如箭,我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武道巅峰,渐行渐远。
今日,我下定决心,重返武道巅峰,重振雄风,以此慰藉我平生之志。
原文:余昔游历江湖,足迹遍布名山胜水,得遇良师益友,传授武技,技艺精进,声名远播。
岁月蹉跎,风霜刀剑,余虽历经磨难,然武道之志,未曾稍减。
今日,余欲重返昔时巅峰,重拾昔日豪情,以证明余之武道,犹在昨日。
译文:我昔日游历江湖,足迹遍布名山大川,有幸遇到良师益友,传授武技,技艺日进,声名远播。
岁月流转,风霜刀剑,我虽历经磨难,但武道之志,未曾有丝毫减弱。
今日,我欲重返昔时巅峰,重拾昔日豪情,以证明我的武道,犹在昨日。
原文:昔余登山涉水,遍访名师,得武道真谛,登峰造极。
然而,岁月如梦,岁月无情,余渐感武道之艰,巅峰之遥。
今余立志,重返武道之巅,重整旗鼓,再创辉煌,以不负平生所学。
译文:昔日我登山涉水,遍访名师,领悟武道真谛,登峰造极。
然而,岁月如梦,岁月无情,我渐渐感到武道之艰难,巅峰之遥远。
今日我立志,重返武道巅峰,重整旗鼓,再创辉煌,以不负我一生所学。
原文:余昔日纵横江湖,技艺超群,名动四方。
然今时今日,余已年过半百,武道渐衰,心有余而力不足。
今余欲借昔年余威,重返江湖,挑战自我,再攀武道高峰,以证明余之武道,仍可傲视群雄。
译文:昔日我在江湖中纵横驰骋,技艺超群,名动四方。
然而如今,我已年过半百,武道日渐衰落,心有余而力不足。
今日我欲借助昔年的余威,重返江湖,挑战自我,再攀武道高峰,以证明我的武道,仍可傲视群雄。
原文:余昔年仗剑江湖,一剑斩尽英豪,独步武林。
岁月流转,英姿不再,武道渐失。
今余欲奋发向前,重返巅峰,重振雄风,以证明余之剑,犹能破浪前行。
文言文演讲稿三分钟

文言文演讲稿三分钟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日有幸在此,与诸君分享我对文言文之浅见。
文言文,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承载着千年之智慧与文明。
其语言凝练,韵味悠长,寥寥数语,便能描绘出一幅生动之画面,传达出深邃之思想。
遥想古人,以文言文记史、抒情、论道,留下无数传世之作。
《论语》中,孔子之教诲言简意赅,启迪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史记》里,司马迁以精彩之笔,叙写历史之兴衰,人物之荣辱;唐宋八大家之散文,更是文采斐然,情真意切,令人赞叹不已。
文言文之美,首先在于其简洁而不失精准。
古人用词极为考究,一字一词,皆蕴含着丰富之意蕴。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生动地描绘出春天之生机勃勃,让人仿佛亲眼所见江南之美景。
又如“推敲”之典故,贾岛为“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而苦思冥想,足见文言文对于用词之严谨。
其次,文言文之句式多样,灵活多变。
有骈骊对仗之工整,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展现出和谐之美;有长短交错之错落,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磅礴,豪放不羁。
这种句式之变化,使文言文富有韵律与节奏,读来朗朗上口。
再者,文言文蕴含着深厚之文化内涵。
其中之典故、成语、礼仪制度等,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之传统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通过阅读文言文,我们能领略到古人之智慧与品德,汲取其中之营养,以滋养我们之心灵。
然而,在当今社会,文言文似乎渐行渐远。
人们更习惯于白话文之便捷与直白,对于文言文之学习与欣赏逐渐减少。
这实乃一大憾事。
我们应当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并非仅仅为了传承文化,更是为了提升自身之素养。
文言文能锻炼我们之思维能力,让我们学会精炼表达,深入思考。
同时,通过文言文,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其一,多读经典之作。
如《诗经》《楚辞》《古文观止》等,通过阅读,感受文言文之韵味与魅力,积累词汇与句式。
其二,注重字词之理解。
文言文之字词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我们认真揣摩其含义,掌握其用法。
让学生重拾畅游文言文之海的兴趣

处处都 能用到 。然而事实 上,看似最 简单 、最 易学的语 文
而对 学生而言 ,尤其是高一学生,最令他们头疼的语文
却 是 许 多 学 生 最 薄 弱 的 学 习 环 节 ,究 其 原 因 , 除 却 学 生 的 项 目有 二 ,一 为文 言 文 , 二为 作 文 。前 者 属 于 中 国文 化 的 积 轻 视 心 态 外 ,更 重 要 的是 , 语 文 并 非 仅 是 一 种 交 流 工 具 , 累 ,后 者 则 是 中华 文 化 积 累 升 华 为 自身 内容 的最 终展 现 。
其 一 ,文 言 文 本 身 具 有 一 定 的 时 代 局 限性 。 文 言 文 不 些 心 智 尚 未 成 熟 、 坚 韧 度 不 足 却 自我 感 觉 颇 好 的 高 一 学 生 论 是 其 产 生 的 背 景 、 表 达 方 式 ,还 是 所 反 映 的 思 想 都 与 当 受 到 挫 折 ,久 而 久 之 , 为避 免 遭遇 挫 败 ,会 慢慢 地 在 心 里 竖
、
以下 , 笔 者 将 结 合 执 教 经 验 , 谈 一 谈 个 人 对 于 高 中 文 着 的无限魅力 。另外文言 文本身 的局 限也为学生 的阅读理 解 设 置 了障 碍 , 使 得 学 生 在 学 习 阅 读 过 程 需 要 翻 越 字 义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笔 者 发 现 学 生 对 于 文 言 文 的 学 习 有 一 理 解 两 座 山 , 既 然 是 爬 山肯 定 需要 花 费 时间 精 力 , 甚 至 还 种 莫 名 的 恐 惧 与 抗 拒 , 究其 原 因 ,笔 者 认 为有 三 : 要避免 “ 摔 下 山 ” 的危 险 ,而 这 一 艰 难 的过 程 必 然 会 让 这
让 学生 重拾 畅游文 言文之 海 的兴趣
高考语文大二轮第二章 课本文言文再回归(回归训练一)

6.更 莫辞更 坐弹一曲(《琵琶行》) 再 . 洗盏更 酌(《赤壁赋》) 重新 .
回归训练(一)
7.害 争宠而心害 其能(《屈原列传》) 忌妒 . 邪曲之害 公也(《屈原列传》) 妨害 .
8.忽 其可忽 乎(《谏太宗十思疏》) 轻视 . 日月忽 其不淹兮(《离骚》) 迅速的样子 . 9.加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逍遥游》) 更加 .
不正常情况(发生)。
翻译要点 “所以„„者„„也”,固定句式;“出入”, 偏义词;“非常”,古今异义词。
回归训练(一)
8.使来者读之,悲 予志焉 . 误:悲伤。 正:同情。 9.既而以吴民之乱请 于朝 . 误:请示。 正:申告。 10.视 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误:观察。 正:比较。 11.越国以鄙 远 . 误:把„„当成边境。 正:把„„当成边邑。
回归训练(一)
12.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 误:治理。 正:治理得好(太平、安定)。 13.王必 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误:一定。 正:果真。 14.故 遣将守关者 . 误:所以。 正:特意。 15.拖其衣裘取戈剑者 误:拖住。 正:剥下。
16.齐 时运不齐 (《滕王阁序》) 济,好 . 而气候不齐 (《阿房宫赋》) 一样 .
17.爽 爽 籁发而清风生(《滕王阁序》)参差不齐 . 酌贪泉而觉爽 (《滕王阁序》) 精神清爽 . 屡试不爽 .差错
回归训练(一)
18.斯 逝者如斯 (《赤壁赋》) 这,这样 . 斯 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则,那么 .
【温馨寄语】 考前要回归课本,老师反复叮咛。对于语文来 说,回归课本的最大收获,莫过于文言文了。高考文言文阅 读不少内容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真正的“老家”,实乃 “熟悉的陌生人”。 回归课本, 除加强复习要求背诵的文言 文外,要重点突出下列课文: 《六国论》 《指南录后序》 《五 人墓碑记》 《烛之武退秦师》 《谏太宗十思疏》 《寡人之于国 也》 《陈情表》 《鸿门宴》 《廉颇蔺相如列传》 《报任安书》 《逍 遥游》等。对于上述文言文再复习,重点要放在实词上,尤 其是一些次常用实词。 当做文言文试题有困难时,你所学的 课本将是你有力的支持者。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上册 Ⅰ 课文1 劝学

四、名句默写
1.《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 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_故__不__积__跬__步__,_无__以__至__千__里__;_不__积__小__流__, _无__以__成__江__海___”。 2.《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 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 助外界条件的重要性,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获 得 更 显 著 的 成 效 。 最 后 由 此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_君__子__生__非__异__也___ , _善__假__于__物__也___”。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①木直中绳, 以为轮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本字及意义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同“又”,复、再/同“曝”,晒
同“智”,见识 同“性”,天性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 广泛地学习
参省乎己
学问广博精深
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 ②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
的风气,倡导从师学习的 连珠句,气势恢宏
风气。
3.丰富的语气表达
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
1.写景、抒情、议论的
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
紧密结合
赤 山水
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
2.“ 以 文 为 赋 ” 的 体 裁
壁 游记 苏轼 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心情,
形式
赋 散文
既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情绪,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
课题 文体 作者
核心内容
艺术特色
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 1.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2020届高考文言文回归课本:再读教材古诗文(练习+答案)

回归课本——再读教材古诗文(带★为重点难点)篇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无能为也已通,2、共其乏困通,3、秦伯说通,4、失其所与,不知通,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认为3.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襄、箱子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5.且贰于楚也古义:今义:“二”的大写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晋军函陵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2.夜缝而出 9.既东封郑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0.若不阙秦★4.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 11.与郑人盟5.越国以鄙远★ 12.因人之力而敝之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7.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 14.且贰于楚也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对省略句与倒装句作出修改。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邻之厚,君之薄也★()3.夫晋,何厌之有()4.供之狐言于郑伯曰()5.以乱易整,不武()6.以其无礼于晋()7.且贰于楚也()8.是寡人之过也()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五、应知应会的重点词语。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师:若:师: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犹: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益:敢:4.焉用亡郑以陪邻★陪:5.朝济而夕设版焉★济:版: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肆: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唯:图: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及:9.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敝:10.失其所与,不知与:11.以乱易整,不武易:武:12.吾其还也。
亦去之去:六、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及释义。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君知其难也★1.其③共其乏困④失其所与⑤吾其还也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2.以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阙秦以利晋⑥以乱易整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3.焉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七、积累课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
2015高考语文考前微专题:第2章 熟记文言基础知识 微题1 课本文言文再回归

微专题一课本文言文再回归温馨寄语考前要回归课本,老师反复叮咛。
对于语文来说,回归课本的最大收获,莫过于文言文了。
高考文言文阅读不少内容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真正的“老家”,实乃“熟悉的陌生人”。
回归课本,除加强复习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外,要重点突出下列课文:《阿房宫赋》《赤壁赋》《师说》《项脊轩志》《与妻书》《劝学》《孔孟两章》《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陈情表》《鸿门宴》《逍遥游》等。
对于上述文言文再复习,重点要放在实词上,尤其是一些次常用实词。
当做文言文试题有困难时,你所学的课本将是你有力的支持者。
回归训练(一)一、看一看,你能否“忆”起它们(写出它们的意思)1.拔过蒙拔.擢(《陈情表》)提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抽出2.比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等到行比.一乡,德合一君(《逍遥游》)合,顺应3.独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单独4.抚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对待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抚育,抚养5.更洗盏更.酌(《赤壁赋》)重新6.忽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轻视7.加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更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加上,放上8.简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选拔9.景承天景.命(《谏太宗十思疏》)大赢粮而景.从(《过秦论》)通“影”,像影子一样10.可不可.!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可以,能够11.每每.谓予曰(《项脊轩志》)常常每.移案(《项脊轩志》)每次12.匹众人匹.之(《逍遥游》)比13.齐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一样14.斯逝者如斯.(《赤壁赋》)这,这样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则,那么15.岁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年成16.特诏书特.下(《陈情表》)特别二、写一写,你能否“译”出它们(翻译下列句子)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024届高考回归课本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梳理

3.多义实词 请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思。 (1)敏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_勤__勉__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_聪__敏__
(2)目 ①请问其目:_条__目__,__细__则__ 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递__眼__色___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_亲__眼__ ④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织》):_眼__睛__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 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吾__止__也___”,而能够持 之以恒是因为“_吾__往__也__”。 (4)小刚买了一本《诗经》,觉得里面有很多草木鸟兽的名字,很有趣。 小刚的老师给他说,这本书还有其他用途。在古代,学习《诗经》对于 修齐治平都有好处,即“_迩__之__事__父____,_远__之__事__君__”。
(3)事 ①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_实__践__,__从__事___ 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_侍__奉___ 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事__情__,__情__况____ ④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_特__指__战__事__ ⑤世世以洴澼 为事(《五石之瓠》):事__业__,__职__业___
3.基础双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 太宰嚭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犹大山林 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 夫赐犹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知。”太宰嚭曰:“然 则子有所酌也。”对曰:“天下有大樽而子独不酌焉,不识谁之罪也。”赵襄 子谓仲尼曰:“先生见人主七十君矣,而无所通,不识世无明君乎?意先生之 道,固不通乎?”仲尼不对。异日,襄子见子路曰:“尝问先生以道先生不对 知而不对则隐也隐则安得为仁?若信不知,安得为圣?”子路曰:“建天下之 鸣钟,而撞之以梃[注],岂能发其声乎哉?”(节选自《说苑·善说》,有删改) 注 梃:同“莛”,草本植物的茎。
重操旧业文言文翻译

昔者,余以少年之志,怀揣壮志,投身于江湖之中,研习医术,以求济世救民。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经年累月,世事沧桑。
今余已步入中年,岁月在脸庞刻下沧桑的痕迹,而心中那份对医术的热爱,却依然如故。
一日,余游历至一古村落,见村中老少皆病,哀嚎之声,响彻云霄。
余心中一动,遂决定重操旧业,施以医术,为村中病患解除病痛。
于是,余放下尘世纷扰,重返医道,重拾当年所学。
余重返江湖,仿佛回到了当年初出茅庐之时。
那熟悉的草药香,那熟稔的医术,一切皆似昨日。
然而,岁月已逝,昔日同窗好友,早已各奔东西,音信杳然。
余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余在村中设帐行医,虽条件简陋,却尽心尽力,为村民诊病施药。
每当病患康复,欢呼雀跃,余心中亦感欣慰。
然医者仁心,余深知,医术之道,永无止境。
故余每日研读医书,勤练医术,以求精进。
岁月流转,村中病患逐渐减少,余的名声亦随之远播。
时有远方病患闻风而来,求医问药。
余虽疲惫不堪,却欣然接受,以示对医术的执着与热爱。
期间,亦有不少同门师兄弟前来拜访,共叙旧情,探讨医术。
一日,余在山间采药,偶遇一位老者,神情憔悴,步履蹒跚。
余上前询问,得知老者因久病卧床,家中贫困,无法就医。
余心生怜悯,遂决定免费为老者治病。
经过一番诊治,老者病情逐渐好转,感激涕零。
自此,余在村中声名鹊起,被誉为“神医”。
岁月如梭,转眼间,余已在这古村落行医多年。
期间,余不仅治愈了无数病患,还传授了弟子,使得医术得以传承。
然而,余心中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未能找到当年的同窗好友。
一日,余在村中散步,忽见一人影从树后走出,正是昔日好友。
余惊喜交加,与之相拥而泣。
原来,好友当年因家道中落,被迫放弃医术,漂泊四方。
得知余在此行医,便不远万里,前来寻访。
两人相谈甚欢,感慨万千。
余对好友说:“岁月如梦,人生若戏。
今日重逢,实乃天意。
愿我们重拾旧业,共赴江湖,继续传承医术,救死扶伤。
”好友点头应允,两人携手离去,继续追寻那逝去的青春岁月。
重拾友谊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吾友李生,翩翩公子,才情横溢,与吾同窗数载,情谊深厚。
然岁月流转,人事变迁,李生因家事远赴他乡,自此音讯全无,吾心中不禁怅然若失。
时光荏苒,不觉已过数载。
一日,闲步街头,忽闻一曲清扬,如泉鸣幽谷,如风拂琴弦。
吾驻足聆听,顿觉心中一震,此曲似曾相识,似曾相伴。
不禁回想起与李生共度时光,琴瑟和鸣,诗酒趁年华的情景。
吾寻曲源,只见一位白衣少年,手执瑶琴,神态悠然。
少年见吾注视,微笑点头,邀吾共赏。
吾遂与之交谈,方知少年乃李生之子,因李生久未归乡,少年亦寻至此地。
少年言,其父曾言,若吾等重逢,必当重拾旧谊,共话当年。
闻言,吾心中喜悦,急欲寻访李生。
少年告之,李生已于数日前归乡,现居于城中一隅。
吾遂与少年同行,寻至李生居所。
推门而入,室内陈设依旧,墙上挂着的字画,仍是我俩少年时所作。
李生正与一老者相对而坐,谈笑风生。
吾疾步上前,与李生相拥而泣。
李生抚吾肩曰:“吾等多年未见,心中挂念不已,今日得重逢,实乃天赐也。
”自此,吾与李生每日相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
昔日同窗,今又重逢,犹如梦中。
李生之子亦与吾结为好友,四人欢聚一堂,畅谈往事,笑语盈盈。
岁月如梦,转眼又过数月。
一日,李生忽言:“吾等久居此地,恐误了人生大事。
吾欲赴京赶考,以求一官半职,以报答家国。
”吾闻言,心中虽有不舍,但亦知李生志向远大,遂劝其早行。
临别之际,李生赠吾一诗,诗曰:“昔日同窗共论道,今朝重逢泪满巾。
人生如梦何所惧,共话当年情更真。
”吾读罢,心中感慨万千,知李生此去,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自此,吾与李生虽相隔千里,但心中仍时常挂念。
每当夜深人静,独坐窗前,望月思人,心中不禁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
而李生亦时常寄来书信,述说在京中的种种经历,令吾欣慰不已。
岁月悠悠,友谊长存。
吾深知,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与李生的友谊,将永远如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愿吾等旧谊重拾,再谱新篇,共度余生。
鼓励人读书的句子文言文

鼓励人读书的句子文言文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途径,它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古代,读书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行为,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以下是一些鼓励人读书的句子,它们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希望能够激励人们重拾读书的乐趣。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如果只是死读书而不思考,那么所学的知识将会变得毫无意义;而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进行实际学习,那么也会陷入危险之中。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结合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
2.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句话出自培根的《论学术》一书,它表达了知识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走上成功的道路。
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句话出自高尔基的《我的大学》。
它与前一句的意思相似,强调了书籍对于人类进步的作用。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话出自刘克庄的《劝学诗》。
它告诉我们,读书就像攀登一座山,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
而学习则如同航行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这句话鼓励人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不畏艰难。
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出自《老子》。
它强调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知识,但只有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力量。
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出自《荀子》。
它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一点一滴的知识,才能够达到更大的成就。
读书也是如此,每天坚持阅读,积累的知识将会逐渐积累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的学问。
7.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这句话出自刘向的《说苑》。
它比喻书籍就像药物一样,只有善于读书,才能够治愈我们的愚昧。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智慧。
8.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文言文版检讨翻译

余某,生于乱世,幼承家训,虽读书不多,然自幼好学,心向往之。
不幸天命不齐,误入歧途,今日痛定思痛,特此书以自省。
吾自幼失怙,家道中落,赖父辈教诲,得以存活。
然余性贪,好逸恶劳,每遇困境,辄思逃避。
及长,学业荒废,道德沦丧,渐入下流。
兹述其过,以明悔意。
一、背师叛道,忘本逐末。
昔余幼承师教,虽未能深究经典,然亦知尊师重道。
不意长成,竟忘师训,肆意妄为,贪图名利,丧尽天良。
今日思之,悔恨不已。
二、交友不慎,误入歧途。
余生平好交朋友,然择友不慎,与二三不良之徒为伍,以致误入歧途,违背正道。
今日痛定思痛,始知交友之重要,悔不当初。
三、自私自利,不顾他人。
余平生自私自利,只图自己之快活,不顾他人之感受。
致使家人失望,朋友疏远,孤身一人,形影相吊。
今日悔之,愿以余生弥补。
四、懒惰成性,无恒心毅力。
余性懒惰,一事无成,学业无成,事业无望。
每日得过且过,不知进取。
今日悔之,愿痛改前非,重拾信心,努力前行。
五、品行不端,道德沦丧。
余平生品行不端,道德沦丧,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害人害己。
今日悔之,愿洗心革面,修身齐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今余悔过,已决心痛改前非,以诚心向善,洗涤心灵。
愿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重拾学业,充实自己。
余当发奋读书,以求真知,充实自己,不负师恩,不负父母养育之恩。
二、慎择朋友,以正道交友。
余当慎择朋友,以正道交友,远离不良之徒,共同进步。
三、关心家人,孝顺父母。
余当关心家人,孝顺父母,弥补昔日之过,共创美好未来。
四、勤奋工作,努力进取。
余当勤奋工作,努力进取,为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五、修身养性,弘扬道德。
余当修身养性,弘扬道德,以身作则,影响他人,共创和谐社会。
余愿以此悔过书,警醒自己,痛改前非,不负此生。
若能如此,虽死无憾。
谨此悔过,望天鉴之。
愿余从此改过自新,不负韶华,不负自己,不负天下人。
年月日。
渔夫_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渔夫者,山野之人也。
居海滨,捕鱼为业。
性刚毅,不事权贵,自食其力。
每晨,披星戴月,驾小舟出江海,逐波涛,竞鱼鳖。
日暮归来,携鱼满载,虽风雨交加,亦不以为苦。
渔夫之居,简陋而洁。
一室,一床,一桌,一凳,一炉,一灶,一瓢,一箪,一壶,一剑,一笠,一蓑,而已。
虽贫贱,而渔夫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渔夫之渔,不拘一格。
或用网,或用钩,或用篓,皆随其意。
得鱼之后,或卖于市,或赠与邻,或自食,无一定之规。
渔夫之心,纯朴而仁,与人无争,与世无争。
一日,有士人过渔村,见渔夫捕鱼,问:“子何以自食?”渔夫答曰:“吾生于斯,长于斯,捕鱼为业,自食其力耳。
”士人曰:“吾闻君子食于力,子可谓之君子矣。
”渔夫笑而不答。
渔夫虽居海滨,然心胸开阔,不恋红尘。
每遇风雨,即披蓑戴笠,立于船头,观潮起潮落,听海鸟飞翔,心旷神怡。
士人见之,叹曰:“渔夫者,真隐士也。
”岁暮,渔夫之舟失事,漂流至海中孤岛。
岛上无水无粮,渔夫以树皮草根为食,饮露水,度日如年。
然渔夫不屈,筑屋挖井,寻草药,终使岛上生机勃勃。
数月后,士人访渔村,见渔夫已归,问其故。
渔夫曰:“吾在海中孤岛,虽苦,然心无挂碍,得以修身养性,今归来,欲重拾旧业,以养家糊口。
”士人闻之,感慨良多。
渔夫者,虽身处海滨,心系天下。
不以富贵荣华诱,不以贫贱困顿屈。
其人其事,足以启迪后人,使人明白,人生在世,当如渔夫,自食其力,安贫乐道。
译文:渔夫,乃山野之间的人。
他居住在海滨,以捕鱼为生。
性格刚毅,不巴结权贵,自食其力。
每天清晨,披星戴月,驾驶小舟出海捕鱼,追逐波涛,竞捕鱼鳖。
日暮归来,满载而归,即使风雨交加,也不以为苦。
渔夫的住所简陋而干净。
一间房屋,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张凳子,一个炉子,一个灶台,一把瓢,一个竹篓,一个酒壶,一把剑,一顶斗笠,一件蓑衣,仅此而已。
虽然贫穷,但渔夫自得其乐,不因物质而喜悦,也不因自己而悲伤。
渔夫捕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
有时用网,有时用钩,有时用篓,都随他的心意。
重拾文言课本

重拾文言课本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重拾文言课本,品味纯正汉语(原载《文汇报》)七八十年前老课本的文字可以为现在的孩子培养语言感受力“现在小学文言教学几乎成为空白,优雅的汉语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孩子。
”丁慈矿捧着一叠泛黄的老课本心痛地说。
丁慈矿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近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民国时期的老课本。
阅读整理过程中,他渐渐爱上了这些七八十年前的文字,并在课余时间推荐给学生阅读,和孩子们一起品味纯正汉语的味道。
老文言课本被冷落媒体前一阶段热炒《开明国语课本》,引得大家开始关注起民国老课本。
丁慈矿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当时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质量很高,参与编写的大多是像蔡元培、叶圣陶、丰子恺、黎锦晖、陈鹤年、陈伯吹这样的大家。
”但他也感到有些遗憾,相比国语课本的广受追捧,民国时期的文言课本显然被大家冷落了。
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是不分科的,因此也就没有按照学科分类而编辑的教科书。
据丁慈矿考证,我国第一套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科书诞生于1897年。
当时南洋公学外院(即小学)教师陈懋治、沈心工等自编三册《蒙学课本》,供本校学生使用。
这所小学的后身之一正是丁老师所执教的上海交大附小。
民国时期各大书局竞相编写出版教科书。
其中“国文”课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言课本,从1912年启用到1922年废止,存续十年间大概有十多套流传较广。
受白话文运动影响,自1920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初完全替代国文课本。
“这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感到有些可惜。
”丁慈矿对收集到的老课本细细研读,发现这些小学国文课本至今仍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现在小学文言教学几乎空白苏州中学的创办人、教育家汪懋祖在上世纪30年代曾撰文力挺文言教学:“小学高年级必须教学浅易文言,这不仅为升学及社会应用所需,即使对于不升学者,也不会断绝其研习文言的机会。
重返文言教材:让高考作文语言更有表现力

作者: 卢敬华
作者机构: 浙江省金华艾青中学,321000
出版物刊名: 学周刊:上旬
页码: 164-16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高考写作 文言教材 古诗词经典 语言表达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及“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如何实现?如何解放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的美好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还得“向古人”学。
重返文言教材.再学经典.寻求突围。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材古诗文识记第1部分文言文理解与背诵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24苏武传

课文24 苏武传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第1段,完成题目。
武,字子卿。
少以.( 凭借 )父任,兄弟并.( 都 )为郎。
稍.( 渐渐 )迁.( 升迁,升任 )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 屡次 )通使相窥观..( 窥探观察 )。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十几批 )。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 对长辈的尊称 )行.( 辈 )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 准备,备办 )币.( 财物 )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趁此赠送丰厚的礼物给单于,回报他的好意。
(得分点:嘉、以、因、赂、答,“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二)阅读第2段,完成题目。
方.( 正要 )欲发.( 打发,派遣 )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 陷入而不能脱身 )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 一向 )与副张胜相知..( 相熟识,有交情 ),私候.( 拜访 )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 希望 )蒙.( 蒙受,得到 )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 财物 )与常。
3.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4.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缑王)连同卫律所率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得分点:将、阴、相与)(三)阅读第3段,完成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拾文言课本,品味纯正汉语
(原载《文汇报》)
七八十年前老课本的文字可以为现在的孩子培养语言感受力
“现在小学文言教学几乎成为空白,优雅的汉语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孩子。
”丁慈矿捧着一叠泛黄的老课本心痛地说。
丁慈矿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近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民国时期的老课本。
阅读整理过程中,他渐渐爱上了这些七八十年前的文字,并在课余时间推荐给学生阅读,和孩子们一起品味纯正汉语的味道。
老文言课本被冷落
媒体前一阶段热炒《开明国语课本》,引得大家开始关注起民国老课本。
丁慈矿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当时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质量很高,参与编写的大多是像蔡元培、叶圣陶、丰子恺、黎锦晖、陈鹤年、陈伯吹这样的大家。
”但他也感到有些遗憾,相比国语课本的广受追捧,民国时期的文言课本显然被大家冷落了。
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是不分科的,因此也就没有按照学科分类而编辑的教科书。
据丁慈矿考证,我国第一套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科书诞生于1897年。
当时南洋公学外院(即小学)教师陈懋治、沈心工等自编三册《蒙学课本》,供本校学生使用。
这所小学的后身之一正是丁老师所执教的上海交大附小。
民国时期各大书局竞相编写出版教科书。
其中“国文”课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言课本,从1912年启用到1922年废止,存续十年间大概有十多套流传较广。
受白话文运动影响,自1920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初完全替代国文课本。
“这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感到有些可惜。
”丁慈矿对收集到的老课本细细研读,发现这些小学国文课本至今仍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现在小学文言教学几乎空白
苏州中学的创办人、教育家汪懋祖在上世纪30年代曾撰文力挺文言教学:“小学高年级必须教学浅易文言,这不仅为升学及社会应用所需,即使对于不升学者,也不会断绝其研习文言的机会。
”丁慈矿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
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一般到四年级才出现文言课文,但一学期也就一两篇,一些选文也不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可以说,整个小学阶段文言教学几乎就是空白。
而上了初中,文言课文一下子增多,每个学期都有十多篇,很多学生感觉不适应。
“小学文言教学的缺失,导致学生对汉字汉语缺乏感受力,其实是阻断了孩子们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丁慈矿这样认为。
他曾在汪曾祺的文章里看到作者回忆童年的文字:
“一年级有《咏雪》这样的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
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
”
“文言简洁、轻便,能一字传神。
但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有这种语言感受力。
”丁慈矿不无遗憾地说。
“小学阶段适当补充文言教学,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
文言课文清浅有味精粹凝练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文言材料汗牛充栋,但未必都适合小学生阅读。
丁慈矿发现民国小学国文课本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
“当时各大书局都聘请专业人士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教材编写,像蒋维乔、庄俞、胡怀琛等知名人士都编写过国文课本。
这些课本内容浅显,文字优雅,贴近儿童生活,充满趣味,孩子们一读就喜欢。
”
“1926年出版的《新撰国文教科书》第七册中有一篇《观影戏记》,课文记述了一个小学生观看电影《鲁滨孙飘流记》的经历,煞是有趣。
”丁慈矿翻开课本抑扬顿挫念了起来:星期日,父母携余观影戏。
至戏院,已开演。
目光所及,但见波浪滔天,汪洋无际。
海鸥三五,翱翔自如。
旋有巨舶,冲浪而来,令人作海天万里之想。
倏忽之间,风涛骤至。
船不能支,侧卧海上,徐徐沉没。
船中人奔走往来,惶恐万状……
“文言文虽然有些难懂,但文字、声音、节奏都很美,这是纯正汉语的味道,香醇可口。
”丁老师对文言有着特别的喜好。
他手头有一套商务印书馆1912年编撰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国文教科书。
它注重趣味,注重实用,书信、日记、请假条、演说稿等应用文体都被编入书中,还选取许多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丁慈矿对这套教材很是推崇:“它最打动我的,是课文语言朴实无华,精粹凝练,生动传神,朗朗上口。
”
丁老师随手翻到一篇《不倒翁》:“不倒翁,状似老人。
头大。
身短。
须长。
发秃。
耳、目、口、鼻皆全。
上轻下重。
以手推之,随倒随起。
”寥寥数语,不倒翁即跃然上纸。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还大量收录《桂》、《杨柳》等描写自然风物的课文,文章清浅有味,三言两语,十分传神。
“这样的文章读多了,自然会明白什么是纯粹的汉语。
”丁慈矿说。
捕捉机会让学生和老课本相遇
有学者统计,民国老课本的种类大概有四五百套之多。
“这里面埋藏了多少宝藏啊!”丁慈矿认为,无论是国文课本还是国语课本都应该去收集整理,“尤其是国文课本,在流行文化日益粗鄙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有重读的必要。
”
在日常教学中,丁慈矿时时捕捉机会让学生和老课本相遇。
一个夏日的午后,闷热至极,
课堂上孩子们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此时窗外传来隆隆雷声,他们再也无心上课。
丁老师忽然想到有一篇描写雷雨的老课文,连忙找出来抄在黑板上。
伴随窗外雷声雨声风声,教室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午饭既毕,天气郁蒸,苍蝇纷飞庭前。
少顷,大风陡起,沙尘扑面。
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沟浍皆盈。
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
雨停了,课文也背出来了。
这之后,只要一下雨,就有学生随口说“看呐,黑云自西北来啦!”
在丁慈矿的引导下,两三年时间里学生们积累了大量文言老课文和古典诗词。
丁老师的感觉是,学生们读书作文更加通畅了。
有学生用“蓦然回首,那猫正在绿叶葱茏处”来描写流浪猫,让丁老师拍案叫好。
上学期,丁慈矿在班里组织了一次“古文擂台赛”,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上传文言作文。
有写小葱“长相似杂草,其身细如针”,有写桂花“其瓣如米,如蚁”,也有写梅“与竹、菊、兰皆为江南四友,白者,最美也”。
虽然文字仍显稚嫩,但是孩子们对文言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文言老课文欣赏
●物分天生人造说
天下之物,有天生者,日月、山川、禽兽、草木等类是也。
有人造者,房屋、衣服、船车、几凳之类是也。
天生者虽小如一花一叶,人亦不能仿造。
人造之物,有极大者。
然天不生棉葛,虽有缝工,不能成衣;天不生木石,虽有巧匠,不能造屋:则虽谓天下之物,皆由天生可也。
——南洋公学外院自编《蒙学课本》
●杨柳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
春初发叶,旋开黄花。
及春末,叶渐多。
花中结实,细而黑。
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6册
●水
地面之水,大者曰洋,其次曰海,海水弯入陆地,可以泊舟者,曰海湾,亦曰港。
大陆之上,有低地潴水者,曰湖曰泊,其小者曰池。
流通于地面之水为江河,在山间者,为溪为涧,其自高处倾泻而下,遥望之,如悬空之布,是为瀑布。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5册
●雾景
春日晓起,旭日未出。
天色濛濛,似雨非雨,似阴非阴。
推窗远望,数尺之外,迷离莫辨。
庐、舍、树、木,在若有若无之间。
如蒙薄罗,如隔疏帘。
路上有行人,但闻人语,不见人迹。
余乃启户而出,行数十步,即觉细雨霏霏,沾衣欲湿。
行稍远,回望吾家,已迷其处。
此时余已入雾中矣。
顷之,雾散,日出,天清,气朗。
春日雾景,真奇观也。
——《新撰国文教科书(初小)》第7册
●泰山观日出记
泰山,我国名山也。
名胜古迹,不能尽述。
而以登山观峰看日出为最著。
某月日,登泰山,至绝顶。
晚宿于南天门之古庙中。
次日,天未明,登山观日。
时则天地茫茫,东方微白。
遥见海天相接处,浮日光一线。
忽化为万道金蛇,闪烁不定。
而一轮红日,遂自海中跃出。
排云破雾,呈于吾人之目前矣。
日之出于海上也,如沐浴然,故又称为“浴日”云。
泰山诸圣,当别记之。
兹不赘。
——《新撰国文教科书(初小)》第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