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变形的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总结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分层总和法的计算结果, 作必要的修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提 出的一种计算方法——简称“规范法”。 《规范》法的要点:
(1)引入平均附加应力系数的概念
(2)引入一个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则 修正后的地基沉降量为:
S =s s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n
p0 ( i zi i 1 zi 1 ) Es i
s s s s

i 1
i n
p0 ( zi i zi 1 i 1 ) Esi
《规范法》地基沉降计算简图:
2.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地基压缩层厚度)
对于地基的计算深度,即地基压缩层厚度,可分两种情况: ⑴ 有相邻荷载影响:
⑴、计算基底压力
基底处总压力
Q 1134 p= = = 189kN/ m 3 A 2 ×3
基底处的附加压力 p0 p- cr 189 36 153kN / m 2 -
0.153N/ mm2
⑵、计算压缩层范围内各土层压缩量 计算过程见图表
基础Ⅰ zi (m)
0 2.0 4.0 3.7
3.倾斜(‰) 定义:指独立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以‰表示。 作用:若建筑物倾斜过大,将影响正常使用,遇台风或强烈 地震时危及建筑物整体稳定,甚至倾覆。 4.局部倾斜(‰) 定义:指砖石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m~10m内基础两点的沉 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以‰表示。 作用:若建筑物局部倾斜过大,往往使砖石砌体承受弯矩而拉 裂。
连接处。 (3)数量一般不小于6点,间距一般为6~12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仪器与精度 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精度为0.01㎜。 •6.观测次数和时间 •民用建筑每增高一层观测一次; •工业建筑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施工期间不应少于4次; •竣工后第一年不少于3~5次; 第二年不少于2次; 以后每年一次,直到稳定。(稳定标准为半年沉降量不超过2㎜) 7.观测资料的整理
i i =1 n
∑A
n
查表4-2得ψs=0.9。 ⑸、计算基础最终沉降量
s = ψss′ 0.9 ×37.8 = 34.02mm =
4.2 地基变形类型
(一)地基变形分类
建筑物地基变形的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 斜4种。 1.沉降量(mm) 定义:特指基础中心的沉降差,以mm为单位; 作用:若沉降量过大,势必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2.沉降差(mm) 定义:指同一建筑物中相邻两个基础沉降的差值; 作用:若沉降差过大,建筑物将发生裂缝、倾斜和破坏。
n
s n
s
i 1 i
n
0.88 0.02 0.025 37.8
故所取沉降计算深度 z n = 4m 满足规范要求。
⑷、确定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压缩层范围内土层压缩模量的平均值
2.091 Es = = = 8.47MPa 1.522 0.569 Ai + ∑E 8 10 i =1 si

自重应 力
zi
附加应力
hi
(d)计算每薄层土沉降量Si
zn
压缩层下限(沉 降计算深度)
e1i e2i pi zi Si hi或si hi hi 1 e1i Esi Esi
(f)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实际就是将各薄层土沉降量之和s=Si
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方法
基础Ⅱ对基础Ⅰ的影响 aⅠi
1.000 0.7576 0.5085 0.5365
n=l/b
1.5 1.5 1.5 1.5
m=l/b
0 2 4 3.7
n=l/b
3.3 2.0
m=l/b
0 1.3 2.7 2.5
aⅡi
0 0.0042 0.0142 0.0130
ai
0.7607 0.5227 0.5495
减速沉降(沉降速率减少到0.05㎜/d以下时):认为沉降趋于稳定。 等速沉降:导致地基丧失稳定的危险。 加速沉降:表示地基 已丧失稳定,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zi aiz i (m) (m)
0
2.0
aizi- ai1zi1 (m)
Esi (kPa)
△si=p0(aizi-ai-1zi-1)
/Esi(mm)
∑△sI △sn/∑△si (mm)
0
1.52 2 2.09 1 2.03 3 1.522 8 29.1 29.1
4.0
3.7
0.569
0.058
美国双子大厦受外力撞击建筑物倾 斜
沉降2.2米,且左右两部分存在明显的沉降差。左侧建筑物
于1969年加固。
墨西哥某宫殿地基:20多 米厚的粘土
(二)地基变形允许值
4.5 建筑物沉降观测与地基容许变形值 一、建筑物沉降观测
1.目的
(1)验证工程设计与沉降计算的正确性; (2)判别建筑物施工的质量; (3)发生事故后作为分析事故原因和加固处理依据。
式中b-基础宽度,适用于1m~30m范围。
计算层厚度 △z值的选取:
基础宽b(m) ≤2 △z(m) 0.3 2<b≤4 0.6 4<b≤8 0.8 8<b≤15 1.0 15<b≤30 1.2
表3-5
>30 1.5
在计算地基变形时,应考虑相邻荷载的影响,其值可按应力 叠加原理,采用角点法计算。
(1) 计算基底附加应力; 规范法计算基础沉降量的步骤为: (2) 以天然土层作为分层面(即按Es分层); (3) 确定压缩层厚度zn,采用变形比 (4) 分别计算每层土的变形量 (5) 计算基础总沉降量 i n p
一般情况:软粘土(应力集中)S偏小, Ψs>1 硬粘土(应力扩散)S偏大, Ψs<1
1.计算原理
设地基土层均质、压缩模量不随深度变化,则:
zi s' hi i 1 Esi
n
A

Z
0
Z dz p0 0 dz
z
,A—应力面积
A3456 A1234 A1256
p 0 z
s n ' 0.025 si ' 或
i 1
n
s n
i
i 1 s i :在计算深度zn范围内,第i层土的变形值 s n :在zn处向上取厚度△z土层的计算变形值, △z按规定确定。
s
n
0.025
⑵ 无相邻荷载的基础中点下:
z n b(2.5 ln b)
§4.3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地基表面的竖向变形,称为地基沉降,或基础沉降。 p
t
可压缩层 不可压缩层 σz=p
S
S
最终沉降量S∞:
t∞时地基最终沉降稳定以后的 最大沉降量,不考虑沉降过程。
一、地基最终沉降量分层总和法
1、基本假定和基本原理 (a)假设基底压力为线性分布 ,认为土质是均匀的
(b)采用基础中心点下附加应力为计算依据
①不同土层界面; ②地下水位标高处; ③每层厚度≤0.4b(基础宽度);
(b)分别计算每分层界面处的自 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并画出应力 图形 (c)确定地基中压力层厚度zn。采用 应力比:
① 一般土层:σz/σsz ≤0.2; ② 软粘土层:σz/σsz ≤0.1 ;
地面
p d d szi
p0
基底
(c)不考虑土的侧向变形,因压缩性指标是在侧限条件下测定的 (d)地基最终沉降量等于各层土沉降量之和:
eli e2i s si hi 1+eli i 1 i 1
n n
si第i层土的 沉降量
理论上不够完备,缺乏统一理论; 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是一个半经验性方法。
2、计算公式:
各分层沉降量:
:深度Z范围内竖向附加应力面积A的等代值

:深度Z范围内竖向附加 应力系数,
A1234 i p0 zi
s'
A1234 i p0 z i
A1256 i1 p0 zi1 i 1
A1256 p0 z i 1

i 1
n
A1234 A1256 Esi

i 1
10
10
8.7
0.88
37.8
0.023
⑶、确定压缩层下限
= Δ i = 在基底下4m深范围内土层的总变形量 s′ ∑ s′ 37.8m ,在 z = 4m i =1 处以上 Δz = 0.3m (基础宽度 b=2m,查表4-3得 Δz = 0.3m )厚土层变 形值 Δs′= 0.88mm 。 n
e1i e2i ai (p2i p1i ) pi zi Si hi hi hi hi 1 e1i 1 e1i Esi Esi
e1i———由第i层的自重应力均值从土的压缩曲线上得到的相应 孔隙比 e2i———由第i层的自重应力均值与附加应力均值之和从土的 压缩曲线上得到的相应孔隙比
s s s s
s n
s
i 1 i
n
0.025
p0 si (z i i z i 1i 1 ) Esi
E
i 1
0
( zi i zi 1 i 1 )
si
【例】试按规范推荐的方法计算图 所示基础Ⅰ的最终沉降量,并考虑 基础Ⅱ的影响。已知基础Ⅰ和Ⅱ各 承受相应于准永久组合的总荷载值 Q=1134KN,基础底面尺寸 b×l=2m×3m,基础埋置身度d=2m。 【解答】 其他条件见图。
2.必要性
能够及时发现建筑物变形并防止有害变形的扩大。
3.水准基点的设置 (1)埋设地点要靠近观测对象,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以外。 (2)在一个观测区内,水准基点≥3个,埋置深度应与建筑物基础的埋深相应。 4.观测点的设置 (1)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结构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考虑布置观测点。 (2)一般设置在四周的角点、转角处、纵横墙的中点、沉降缝和新老建筑物的
最终沉降量:
s s1 s2 s3 sn si
i 1 i 1 n n
zi zi 1 h
E si
i

i 1
n
zi
E si
hi
Esi———第i分层土的压缩模量; σzi———第i层土上下层面所受附加应力的平均值
3、计算步骤: (a)划分薄层h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