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机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高校学生党员是共产主义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其政治觉悟、党性修养直接决定着党在未来的执政能力。对于目前高校培养党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笔者认为应通过号召学生党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志愿服务

A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 Training Mechanism Based on Voluntary Services//Yao Yuan, Lin Xiaolong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 is the backbone stre-ngth of the cause of communism in the future,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party spirit,deciding a pa-rty directly in the ruling ability.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more theory and less practice"for the training of party members in college,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e should by calling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 join the cause of volunteer service actively, who increase the ability in practice,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own self-cultivation of party spirit.

Key words college;training of student party member;voluntary services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Energy,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510006,Guangzhou,Guangdong,China

在信息传递高速化、各类思潮激荡化的21世纪,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摇篮,必须根据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及党和国家的要求,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信仰信念等进行全面培养。

目前,志愿精神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党员群体中同样也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因此,研究并探讨党员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对党员队伍的教育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特点

1.1自愿性与责任感相依托

自愿性是志愿服务的基本要素之一,体现了服务行为的自觉性,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意志。志愿服务除少量由个体呼吁并组织之外,多由政府或社会团体发起,由社区或学校等机构负责具体招募,通过政策宣传、价值塑造等方式积极引导个体自愿参与。一般而言,由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及价值追求高于普通大学生,因此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能将个体的社会责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其对志愿及责任的理解更为深刻。1.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志愿服务要求服务个体为被服务群体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通过智力与体力的付出,达到实践自身、提高自我的目的。大学生党员经过数年的培养,其理论水平及党性修养已有一定的基础,亟须得到实践的检验,而参与中短期志愿服务无疑成为最好的选择。

1.3公益性与广泛性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群体为提高社会公共福利及整体幸福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有组织地为被服务群体提供智力、体力服务的活动,其“普遍受益”的特点比较显著。

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早,目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社区学习、生活,大到生态环保、国家安全,其志愿服务的意识已根深蒂固。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范围正在不断由大型化、集中化向微型化、普遍化快速转变,呈现出广泛参与、广泛受益的趋势。

2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缺乏对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引导

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不断高涨,其服务范围已遍布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也有不少党员参与其中。然而,由于高校或社会团体往往并未清楚区分参与服务的是党员还是团员,因此大多数参与服务的党员学生也仅仅只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服务,并未以一个更高的要求来锻炼自我。

2.2高校学生党员缺乏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检验与反思

高校学生党员由于党龄不长,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实践中将所见、所闻、所想与提高自身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再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使之在志愿服务中往往呈现出“重实践,轻理论”态势。这样,实践中的收获往往仅停留在表面阶段,对其政治觉悟的提高及党性的培养并无太大帮助。

2.3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存在短时性、盲目性与功利性

高校学生党员的主要职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参与的志愿活动存在“短平快”的特点,往往集中在周末或寒暑假中的几天或不太长的时间内,通过走访、参观后便草草收场,难以取得实际的成果。同时,其服务的内容往往也只是停留在便民服务及社会公益等普通志愿服务上,未能结合党员自我锤炼的要求培养党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另外,有些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正,为了证书、表彰或其他奖励而参与志愿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3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鼓励并引导高校学生党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既满足

中图分类号:G4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5-0016-02

(上接第16页)

了青年党员群体“尽我所能,全心为你;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强烈诉求,又丰富了党员及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当前实现创新党员教育长效化的新途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

第一,加强思想引导,注重志愿服务中的党性培养。高校党员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即重视党的历史、理论的学习,缺乏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体验真谛,这样容易导致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其党性的培养。这也是很多学生党员入党多年,党性却无法得到显著提高的原因。因此,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理解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之缘由、体现工人阶级“先进性”之涵义,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党性。

第二,重视业务水平,创建党员志愿服务培训体系。高校学生党员参加志愿服务往往受到专业能力的限制,以致其服务水平、意志毅力等方面与其他志愿者并无太大区别。应在志愿服务之前通过开设培训班,加强党员志愿者的技能与方法并加以训练,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准。同时,应重视党员志愿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

第三,拓展服务范围,充实党员志愿服务基本内容。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所参与的志愿服务往往较为低端,如体育赛事或旅游景区的安保与指引、社区安全与卫生、孤寡老人与儿童的关爱等,会让志愿者产生“这些都是小事”的观念,缺乏吸引力。因此,应从国家和政府层面重视党员志愿群体的巨大力量,积极拓展党员志愿者的服务范围,引发党员志愿群体强烈的兴趣与精神动力。

第四,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党员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完善与扎实推进对志愿者制度的长期化、常规化、全民化意义重大,这是对志愿服务的正面支持,是对志愿精神的倡导与肯定。对于高校学生党员,应着重精神层面的激励方式,如证书、奖章、榜样塑造、公开报导等,可通过评选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志愿者先进分子树立全体党员志愿者的优秀榜样。

总之,吸纳更多的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并提高现有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不仅符合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将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着手实施的重要步骤。政府、高校与社会各界应共同携手,不断深化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体制机制,将中国志愿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胡蓉.我国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2.

[2]梁绿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形式[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2):54.

编辑孙静

性工作。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在网络技术课程中增加了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单独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如美国许多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规范网络环境的作为往往停留在意识上,提倡呼吁辅以暂时的课外活动,这些往往因其短暂性、体验不深刻等原因而收效甚微,不能形成长效机制。

2.3建立网络教育阵地

建立一支强大的工作队伍,倡导工作环境净化,再构建一种工作平台以巩固已有的工作成果。这是一种模式化运作。把高校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是大多数高校的选择。

3师生共建——

—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分析

为行政管理工作增添一些亲民色彩在当今的高校管理工作中渐渐赢得好评,受到越来越多的师生欢迎。引入“亲民”理念,做好与学生的低姿态(低姿态并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低三下四,是对学生尊重、亲和的基本表现,是摆脱“官架子”的基本要求)沟通,往往事半功倍,因为这样的做法降低了行政管理工作的僵化色彩、非人格色彩,迎合了当下高校学生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增强,要求得到更多尊重和发挥主动性的空间的心态。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体系,构建师生互

爱的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永恒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政治上爱护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准教育引导学生的切入点。“思想支配行为”是教育的秘密所在。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原因,因此,抓好学生思想管理,是做好一切管理工作的关键。对学生心怀爱心,理性认识其所需所求,对其合理需求迎合,对不适的价值观予以指导,引导学生既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信,又要做好思政教育管理,守好教育底限。唯有二者良性结合,才是做好高校教育管理的真谛,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

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中国教育年鉴,2005. [2]池有忠,余顺兴.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念与举

措[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范洪涛.浅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J].今日科苑,

2008(2).

[4]周德全,李朝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点研究[J].思想

教育研究,2008(9).

[5]万丽萍,魏茜茜.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1,11(40).

编辑孙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