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实用授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课件(共59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课件(共5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684505827284b73f24250d7.png)
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 的影响?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孝文帝 前秦衰败 改革
汉化 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北魏统一
1 2
4
5 3
1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C、许 B、洛阳 D、殷
历史七年级上册( RJ )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 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淝水古战场遗址
学习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
然性。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 胜的原因 (2)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 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前情回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3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
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 学习?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孝文帝 前秦衰败 改革
汉化 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北魏统一
1 2
4
5 3
1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C、许 B、洛阳 D、殷
历史七年级上册( RJ )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 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淝水古战场遗址
学习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
然性。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 胜的原因 (2)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 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前情回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3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
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 学习?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5张PPT)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76952ca52ea551811a6873e.png)
材料三 :对鲜卑族“定姓族”……并鼓励其与汉
族高门通婚。
通汉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改革的内容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改汉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4、改革的内容
一、迁都洛阳 二、推行汉化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二、北魏合孝作文探帝究改革的影响
结果 东晋大败前秦
影响
前秦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
一. 淝水之战
因素 领军人物
前秦失败原因
内因
外因Βιβλιοθήκη 骄傲自大前秦苻坚 害怕畏惧 战术失误
东晋谢安 运筹帷幄
用计得当
军队素质
前秦87万拼凑军
风声鹤唳
军心不齐
东晋8万精兵 团结一致
一. 淝水之战
你知道与淝水 之战有关的成
语吗?
一.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 次战争相似?
民族交融
生产方式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边境汉人《放牧图》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饮食
汉人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胡人汉服
服饰
汉人胡服
ˇ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zhe)服的汉人乐队
三、北方的民族交融
生产方式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生活方式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前情回顾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7张PPT)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b70c207a417866fb84a8ed5.png)
1、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改鲜卑姓为汉姓;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改革的历史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势文,帝促改进失鲜革了去卑顺民有自族人应族己消说的亡了大,民的历交“族千孝史融特古文色罪发,帝,人展对的所。改的历以”革说趋史使孝鲜文卑帝族是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苻坚拥有八十多 万兵力,却不能统一 江南,这究竟是为什 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 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 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 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 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 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 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 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 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 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 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 教育的皇帝。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 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 ……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 方后,面对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以及 民族交融的趋势,如果你是孝文帝, 你该怎么办?
30岁以下的鲜卑官员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
要罢官降爵。
学汉话
——《资治通鉴》
穿汉服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改汉姓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 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 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通汉婚
(3)改革的历史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势文,帝促改进失鲜革了去卑顺民有自族人应族己消说的亡了大,民的历交“族千孝史融特古文色罪发,帝,人展对的所。改的历以”革说趋史使孝鲜文卑帝族是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苻坚拥有八十多 万兵力,却不能统一 江南,这究竟是为什 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 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 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 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 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 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 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 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 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 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 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 教育的皇帝。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 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 ……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 方后,面对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以及 民族交融的趋势,如果你是孝文帝, 你该怎么办?
30岁以下的鲜卑官员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
要罢官降爵。
学汉话
——《资治通鉴》
穿汉服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改汉姓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 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 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通汉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8d0e9cf76eeaeaad1f3304c.png)
拓跋部
北魏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 据的局面。
穿越历史
北 北魏的统治地盘是中原地区,而鲜卑拓跋 魏 落 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 后 好广大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如果你是北 的 魏皇帝,你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文 化 和 统 治 方 式
改革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中 原 先 进 的 文 化 和 生 活 方 式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北魏
平城 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中原地区
,也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气候干旱,经济落后。 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洛阳
南齐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 越,便于举兵南下。
二、孝文帝改革
①迁 都: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一: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这究竟是为什么? 前秦 东晋 领军人物 符坚骄傲轻敌, 将领足智多谋, 指挥失误 指挥得当 军队的民族成分 团结一致, 军队素质 复杂,军心涣散 士气高昂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 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北 方 统 一
1、民族: 鲜卑族 2、政权名称: 3、统一时间: 4、影响:
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
②推行汉化措施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二、孝文帝改革
①迁 都: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 鲜卑姓 汉姓 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 拓跋 元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改鲜卑族姓为汉姓;(改汉姓)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改鲜卑姓为汉姓 独孤 刘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带来的影响: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 新的活力 ;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0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3f12bca84254b35effd341f.png)
温故知新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 南方相对安定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经济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北方政局
政权分立、 民族斗争、 民族融合 (主流)
北魏
宋、齐、梁 (鲜卑族拓跋部)
西魏
东魏 梁
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坐具:汉族席地而坐,现在胡床(交椅)流行。
《本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 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 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从《本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 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 机旁织布劳动。 《本兰辞》的最后,借“两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 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
地方实行 三长制
政治上: 冯太后改革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汉服 胡族 ③穿 ,禁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 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 的融合和进步。
三、民族大融合
1、特点: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
(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大一统”思想
2、意义: (1)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2)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看 图 学 史
服装:“胡人汉服”——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种风尚,同时,胡人的窄袖紧身、圆领、开衩也 被汉族吸收。 食品:汉人胡食——蒸馍、烙饼 床榻:原来汉族床较矮,上面铺一层席子。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 南方相对安定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经济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北方政局
政权分立、 民族斗争、 民族融合 (主流)
北魏
宋、齐、梁 (鲜卑族拓跋部)
西魏
东魏 梁
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坐具:汉族席地而坐,现在胡床(交椅)流行。
《本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 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 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从《本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 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 机旁织布劳动。 《本兰辞》的最后,借“两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 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
地方实行 三长制
政治上: 冯太后改革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汉服 胡族 ③穿 ,禁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 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 的融合和进步。
三、民族大融合
1、特点: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
(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大一统”思想
2、意义: (1)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2)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看 图 学 史
服装:“胡人汉服”——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种风尚,同时,胡人的窄袖紧身、圆领、开衩也 被汉族吸收。 食品:汉人胡食——蒸馍、烙饼 床榻:原来汉族床较矮,上面铺一层席子。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3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28bc22a5ef7ba0d4a733bd8.png)
5.在古代史上提倡使用汉语,穿汉服,用汉姓等措施的一次 著名改革是:
A.商汤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C 6.孝文帝叫拓拔宏,又叫元宏,你知道为什么吗?
A.皇帝赐姓元 B.他喜欢银元 C.改用汉姓 D.讨厌自己的复姓
C 7.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
进行的迁都是:
C
10.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 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 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 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
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 要迁都,迁都 后产生了什么 影响?
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孝
原因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文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帝
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迁
都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孝文帝,在 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 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11 . 都 城 能 反 映 一 个 朝 代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的 发 展 , 其 中 为
C 接受
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ecc1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5.png)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 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 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政 治 制 度 的
十六国北朝政 权的统治者,与 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 有的统治方式,
交 实行君主专制制
融 度。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起来,并统一了北 方的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 很高,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前秦逐渐强大起来。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 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 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 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洛阳卧居中原,山川纵横、气候宜人、 交通便利。迁都洛阳,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 于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 魏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论从史出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 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 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联汉姻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汉化措施
减少了民族隔阂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 化的认同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 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 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政 治 制 度 的
十六国北朝政 权的统治者,与 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 有的统治方式,
交 实行君主专制制
融 度。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起来,并统一了北 方的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 很高,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前秦逐渐强大起来。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 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 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 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洛阳卧居中原,山川纵横、气候宜人、 交通便利。迁都洛阳,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 于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 魏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论从史出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 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 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联汉姻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汉化措施
减少了民族隔阂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 化的认同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 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共30张PPT)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质课件(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fa33e6f705cc1755270941.png)
北魏文官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改鲜卑姓为汉姓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 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
D
)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 ,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 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 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 些变化?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 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 积极作用。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此间(指平城)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
平城
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 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优》P49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人的穿衣习俗是男子穿裤褶(zhě)服,女子穿 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话,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 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不擅长农业,人心恋旧。如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 生产方式的交融 方 少 数 民 族 向 汉 族 学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习 农 业 技 艺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4ed8c302af90242a995e504.png)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淝水之战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为了维护北 魏政权的统治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 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课堂小结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一、淝水之战
(一)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二)交战时间: 383年
(三)交战双方:东晋——前秦
(四)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取得战役胜利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88页第三段文字,说一说魏晋 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表现是怎样的?
魏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鲜 面对这些困难,你会 卑 族 怎样解决?
民 族
生产 方式 以农 耕 为主 以游 牧 为主
生活 政治 方式 制度 定居 比较 完备 逐水 相对 草 落后 而居
文 化 先 进 相 对 落 后
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迁都洛阳 2.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学说汉语 与汉族通婚 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
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 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 xiá o 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5834026c5da50e2534d7f08.png)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游牧民族 (胡人)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中原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农耕民族 (汉人)
民 族 交 融 之 成果 ——民族大交融
汉 人 “胡食”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
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苻的坚统拥治,有希八望十秦多军失败 ,以摆脱氐族贵万族兵的力控,制却,秦不军能中统的一汉人更 是 队从希指东望 挥晋东 不方晋当面军,看队战江么,能线南?广够过,大打长这将胜 也士究仗 是在。 失竟保此 败是卫外 的为江, 原南什前 因、秦 。恢军复
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
一、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混战的状态。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
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 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 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 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 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 趋向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 象。
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 民族融合的特征?
说明: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 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 国文化。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民 族的特征。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相 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b5d92a727d3240c8447efee.png)
交往中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阅读课本94-95页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①迁都洛阳
措
说汉语
施
穿汉服
②推行汉 改汉姓 化措施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孝鲜文为卑帝什)姓么诏要不汉迁得姓都以洛北俗阳鲜之?卑语姓言于朝汉廷姓,若
有“卑改违官说今丘 步者员汉欲地拓穆 六平,要语断方跋平城免 逐 ,北,陵孤城地想所 步 故语为处进居 改 意,鲜偏一官 说 说一元穆陆卑远步。 汉 鲜从族,深语 卑正保不化, 语音守利改贺独贺的”3势于革0,,赖孤楼平力岁对很要3比以城广—难0罢较下岁大。—官集的以中《贺刘楼中降要上原魏的爵地立的书。即鲜》
交往中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阅读课本94-95页,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然后与组员分享答案 1、北魏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建立于何时?何时统一北方? 2、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
交往中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 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
文化艺术的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 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北方民族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 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 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区的统治。
—洛—阳《资治通鉴》
对鲜卑族“定姓族”……并鼓励其与 汉族是高中门洛原通阳的婚曾政经。治是、东经汉济、、西文晋化的中都心城。,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9991f5b27284b73f24250d3.png)
前秦政权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割据状态。
你认为前秦失败原因有什么呢?(小组讨论 )
第一,淝水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后的六七年进行的。当时,前秦只是军 事上的统一,内部统治不稳,更没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苻坚连年征战, 致使人民厌战,军队的士气不高,缺乏群众基础。 第二,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又是其在淝水之战中遭到失败的一 个重要原因。苻坚宠信投降前秦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忠奸并蓄,而对于一 心忠于他的汉族官员却存有戒心,不加重用。 第三,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冷朴的客观分析,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 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重 要原因。 第四,东晋的北府兵保卫家园,战斗力远胜于前秦军。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 革内容涉及到哪些方面,分别是什么?
1. 迁都洛阳
“此间(指平城)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
平城
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 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 ①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说汉语
投鞭断流何雄壮,
你知道与淝水之战有 关的成语吗?
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
东山再起新局开。
时间
383年
作战 双方
交战 以少胜多 原因 兵力 对比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0万对8万
结果 东晋大败前秦
时间
383年
作战 双方 交战 原因 兵力 对比
结果 影响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0万对8万 东晋大败前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029c0560722192e4536f6b5.png)
1、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2、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3、长途跋涉
达标测评:
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为第二组添一个
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B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战役
2、谢玄是东晋名将,他因为一场战役,以少胜多,打
败了南下伐晋的前秦王苻坚,从而名垂千古。这场战役
是中原的
政治、经
济、文化
中心。
第二步:推行汉化政策
1)汉化政策的目的?
进一步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主要内容:
移风易俗: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与汉族通婚
史料研读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 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 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 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 深戎。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 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 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 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 族通婚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探究: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
大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北魏的建立及统一等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
3、长途跋涉
达标测评:
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为第二组添一个
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B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战役
2、谢玄是东晋名将,他因为一场战役,以少胜多,打
败了南下伐晋的前秦王苻坚,从而名垂千古。这场战役
是中原的
政治、经
济、文化
中心。
第二步:推行汉化政策
1)汉化政策的目的?
进一步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主要内容:
移风易俗: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与汉族通婚
史料研读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 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 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 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 深戎。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 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 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 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 族通婚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探究: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
大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北魏的建立及统一等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434f51467ec102de2bd898f.png)
2、表现
(1)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
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
和接受他们的食物、腐蚀、用具等,并融入到汉
族生活之中。
(2)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了 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3.影响: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
(5)洛阳汉文化积淀深。
影响:
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同时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
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
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元 穆 陆 贺赖 独孤 贺楼 贺 刘 楼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317年,司马睿重建 晋朝,史称“东晋”。 4世纪后期,前秦统 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 区,统一全国。
1.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
前秦
2.淝水之战的特点 和影响 特点:以少胜多。 影响:北方地区重 新陷入割据混战的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
说汉语、改汉姓。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 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
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
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 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 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57ed2cf0975f46526d3e10a.png)
淝水之战 赤壁之战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
平城
洛阳
穿汉服
鲜卑族姓 拓跋
汉族姓 元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尉迟 达奚 勿忸于
长孙 穆
陆 贺 刘 尉 奚 于
改汉姓
联汉姻
说汉语
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 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族大交融
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的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一、能说出淝水之战史实 二、能说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
分析其影响
三、能选出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
并分析其意义以及对多民族国家发展的 启示。
淝水之战基本史实
战争时间
交战双方 交战民族 战争结果
383
前秦vs东晋
氐vs汉
前秦战败,之后前秦瓦解 , 北方再度混乱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马陵之战 官渡之战
桂陵之战
巨鹿之战 长平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连一连
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倒履相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生活方式
汉族 匈奴 中华 文明
羯
鲜卑
羌
氐
……
【知识构建】
课堂检测
1.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
役,其交战的双方是 ( ) A A.前秦与东晋 B.前秦与西晋 C. 北齐与东晋 D.北周与西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0bc5f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9.png)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评价孝文帝。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 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 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你同意哪 种观点?为什么?
评价孝文帝,主要根据他的改革;评价他的改革,主要 根据以下两个标准: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2、民族融合的表现:
①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②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生活
方式并融入自己。 ③ 少数民族使用汉语。 ④ 汉族人民接受少数民族的歌舞、乐器等。
3、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有何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 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入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 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新课导入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 语。你知道鲜卑族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你知道他们 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吗?你知道那个时候的北方又发 生了什么吗?
新课展开
一、淝水之战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以少胜多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 平城 鲜卑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 融合的趋势。
3、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
①社会大环境: 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 最终失败的教训;
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比游牧 文化更为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 上讲是顺应时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19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34eb1200740be1e650e9a77.png)
胡床、方凳
席地而坐
使用胡床
• • • • •
匈奴贵族刘渊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孙子兵法》 居住在边境的汉族从事畜牧业 少数民族(游牧)开始农耕生活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少数民族食物) …………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融合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课堂练习
5. 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 原因是( A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B
在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 “匈奴”、“氐”这些民族呢?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 穿 汉 族 服 装 的 少 数 民 族 贵 族
汉族服饰
裤褶服
少数民族服饰有何变化?
小袖上衣 窄腿裤子 袖子变宽 裤腿肥大
汉人“坐”的方式有何变化?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1.说汉语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 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 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2.穿汉服
北魏文官俑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改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元
穆 陆 贺 刘
改鲜卑族的 姓氏为汉族 姓氏
4.结汉亲
56个民族:
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 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 黎、傈傈、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 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 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 怒、乌兹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 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 珞巴、基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方式 居无定所
定居
政治制度 原始落后 比较完备
婚姻习俗 近亲结婚 同姓不婚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族 拓跋部建立 北魏, 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北
魏
落 后 的 文
改 革 迫
化
在
和 统 治
眉 睫
方
式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中 原 先 进 的 文 化 和 生 活 方 式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 文化的交往、交流和融合。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能够灵活迁移运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 感知身边民族交融的事例。养成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 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 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 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 表现和影响。 【学习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人的穿衣习俗是男子穿裤褶(zhě)服,女子穿 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话,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 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不擅长农业,人心恋旧。如 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的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 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
意 各践族踏在当汉生时人产北。、方生各北活族和人方习民出俗长现上期了,杂民与居族汉,族民交已族融无聚的明落趋显已势的不区多别见。。内迁的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为什么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 江南?
前秦
东晋
民族矛盾严重, 将相意见一致,坚决 军心离散。 抵抗、士气高昂。
苻坚骄傲轻敌, 将领足智多谋,
指挥失误。
指挥得当。
长途跋涉
以逸待劳
认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 而在于人心的向背;关键在于战术的得当等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
内容:1)孝文帝迁都
孝
原因:①平城气候干燥,
文
出产的粮食不足。
帝
平城
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
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根本原因
洛阳
根本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巩固鲜卑贵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影响: 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 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改汉姓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 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通汉婚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 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2.汉化措施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 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说汉语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北魏文官俑
穿汉服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目的 主要人物 结果 特点
383年 淝水 前秦:80多万 东晋:8万 前秦意图统一全国
前秦:苻坚 ;东晋:谢安 东晋大败前秦 以少胜多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影响
原因
前秦 东晋
前秦的统治瓦解, 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Hale Waihona Puke 取胜,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南方 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
利 员品开的始办公法开贪,污统阶受一贿北级,方矛搜后盾刮,激百战化姓争。与霸掠占夺农的民机土会地少,了农,民于流是离,失官 所,激化了阶级民矛盾族。矛盾激化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1. 迁都洛阳
平城
“此间(指平城)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
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思考:为何迁都洛阳?目的何在?迁都后有何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融合的高潮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实用授课ppt课件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 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 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 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 教育的皇帝。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 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 ……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北魏政治和北 方民族 大交融 》实用 授课ppt 课件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噶 仙 先洞 祖 所鲜 居卑 石拓 室跋 。部
—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 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 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 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 惯同匈奴相似。
民族 鲜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游牧为主 农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