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萃之八

合集下载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到八章图解知识讲解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到八章图解知识讲解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到八章图解跆拳道品势----太极一到八章图解太级一章太极一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乾]的意思,因为[乾]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所以太极一章也是跆拳道品势的根本。

太级二章太极二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兑]的意思,[兑]的含义为内刚外柔因此表现时应注意外在柔的表现和内在强烈的攻击力度。

太级三章太极三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离]的意思。

[离]的含义为如火一般的明亮。

因此表现时应注意动作的活跃性。

太级四章太极四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震]的意思。

[震]的含义就是要时刻有着警备及虔诚的态度。

因为套路中的动作难度比较大,所以表现时应注意动作的准确性。

太级五章太极五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巽]的意思。

[巽]的含义为风,因此表现时要注意如风一般越演越烈的精神。

由动作刚开始时的单调沉静至渐渐强烈。

太级六章太极六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坎]的意思。

[坎]的含义是象水一般的柔软。

套路的表现应以柔为重点,突出万物生长以水为育的真理。

太级七章太极七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艮]的意思。

[艮]的含义是山。

套路的表现应包含山一般厚重的力度,并注意动作的节奏。

太极七章的技术动作比较多样化,与前几章比较难度较大。

太级八章太极八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坤]的意思。

[坤]的含义是大地。

大地为万物之源,因此太极八章也是跆拳道练习者在习级中最后的过程。

由于学习者对各技术动作均已熟练,所以表现时反而减去了重复的动作,动作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太极八章之后还有高丽,金刚,太白,平原,十进,地跆,天拳,汉水,一如。

고려(高丽)高丽人是跆拳道的宗主国,再混合韩国精神,而后用动作表现出来的,既高丽品势。

此高丽型之练习进行线路乃采「士」字型,随着动作之演变,展现出朝鲜民族之各种悠美姿势形态,且含有精巧奥妙之技术。

这一型所表现的,乃混合先人之精神,将节度和缓慢性,表现无遗。

금강(金刚)金刚在智、德方面非常坚固,拥有不致受外部强烈攻击,而遭受伤害的力量,在庆州石窟庵入口处雕刻着金刚力士像和天下,表露出霸王举鼎的金刚山威容,且将其雄状无比之气势,溶入了金刚型之中。

太极拳八大劲法

太极拳八大劲法

太极拳八大劲法太极拳八大劲法太极拳八大劲法1、��拳论曰:“�蚓⒁搴谓狻H缢�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颍�屈臂呈弧形举于体前,掌心朝内,力达前臂外侧。

向外走劲叫�颉�虻奈恢靡匀说墓亟诨蜣执ξ�佳,这些部位一旦�蜃。

�对方不易化脱。

�蚓⒁�以意贯注下丹田(会阴穴),引气使手臂向前上方沿立圆离心旋转。

�蚓⑹�48式太极拳八劲之本源,是48式太极拳最基本的劲,一般把向上、向前、向外的劲统称为�蚓�。

�蛭�进攻之法,是向外的弹性劲,在做�蚴址⒕⒌氖焙颍�意想命门穴,去找前腿胯旁的环跳穴,实际就是一项腰胯之劲。

意想�蚴直塾胙�胯相连,并意念远放,虽然向前撺(向前蹭步)但后足意念插在地下,此时的�蚓⒕头浅3涫怠�使用时要求圆转灵活,忌“滞板迟重”。

拳谚云:“手从腰出,劲大如牛,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

在练�蚴址⒌难�胯劲时,意想“腰中摧手走,踢打摔拿九拾九”。

�蚓�、是各劲之源,有了�蚓⑵渌�劲很快生成。

48式太极拳的八种劲力中,都含有�蚓�,这种�蚴职稻⒑偷�劲都从腰间滋生。

只有骨坚,才能骨髓满,骨髓满则内气腾然。

学习48式太极拳要掌握气沉丹田,丹田在人体肚脐下方,当练到气沉丹田时,腹部会有中暖意,此时可以爆发无穷的力量。

太极拳八大劲法2、捋拳论曰:“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时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被他人乘”。

捋,臂呈弧形,单手或双手向左(或右)侧后牵引叫捋。

臂需外旋或内旋,动作走弧形。

捋的关键动力在于腰腿与意气而非手臂。

以捋发劲时,须全身精神贯注,眼神更须注视对方,捋劲要以意贯注祖窍穴,引气使手臂由前伸回收;并向左或右沿平圆旋转。

捋劲可以补其它发劲的不足。

捋法即用单手或双手黏住对方腕与肘,引进落空并顺势发劲之法。

也把横向引化称为捋捋为化解之法。

可为顺敌之势而取之,舍己从人,变被动为主动。

形式上有定步捋和退步捋及转身捋等。

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

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

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太极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别,也是八种手法。

这八种劲法是太极拳技击术的精华和主要招法。

《太极八字歌》曰:“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便捷,粘连黏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太极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我们从这两首歌诀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太极八法在太极拳技击术中的重要地位。

但太极拳流派纷呈,师传不一,各流派对八法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各有千秋,在理论和体用上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所学所知和体会,把王培生老师所传的吴式太极八法的内涵、外延、练用方法做一简单介绍,供太极拳爱好者研究参考。

一、吴式太极八法的技理与特点/?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老师认为,太极拳和八卦掌一样,都是以《易》理为拳理的,他在教拳时总是强调“头顶太极,胸怀八卦,脚踩五行”。

他认为,太极拳通过长期缓慢轻柔、细致入微的拳架练习和经年累月、反复不停的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推手实践,主要是从知己知彼的层面和舍己从人的高度锻炼自身末梢神经,感知对方“动静之机”的灵敏度,在感知的同时,神形意气自然与对方阴阳相合。

王培生老师所传的吴式太极八法,在体用上强调八方力圆中走,不凹不凸,不丢顶,一动即变劲,遇力即合助,一劲一卦象,一运一太极。

处处强调天人合一,要求八法之劲,每一劲都要清楚其源于哪个穴位,对应哪个卦象,冲合哪一干支,出现哪种技击效果,有何健身作用。

他认为,八法之劲,全在中正安舒、自然旋转的运动中顺势而生,进攻化解勿自伸屈,无自主张,不可用力,纯任自然,纯以意行,纯是循客观规律,合阴助阳,阴阳相合,于自然而然中求自然。

没有独阳进攻或孤阴化解的现象。

如同地球绕太阳之运转,公转自转同时进行,两仪(阴阳、昼夜)、四象(四方、四季)、八卦(风、雨、雷、电、地震、洪泛、火山爆发等各种自然现象)自然而生,对这些自然现象只能顺势循规、利用,不能违逆、抗争、逞强,人和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都是与天同性的。

道家太极内功八式

道家太极内功八式

道家太极内功八式髙嗣斋先生是河北人,自幼习武,精少林、形意、八卦、太极诸技。

中年出家为道,云游四方,曾被杨虎城将军聘为武教官。

解放后定居在陕西凤翔县城,以给人看病为生。

笔者于七十年代在凤翔县工作时,曾有幸认识高先生。

时年高先生已逾八十高龄,虽身高不满五尺,然三缕飘髯垂下,颇具一派仙风道骨。

鹤发童颜,目光内敛,两侧太阳穴鼓起,望而可知为内功深湛之人。

经笔者请求,高先生将自己一套秘而不授的道家内功练法传与笔者,此功为髙先生一生练功的心血结晶,并命名为“道家太极内功八式”。

本功分为基本功与发力功两部份,各为四式,共八式。

简单易学,无副作用。

功法的特点在于松静自然,心意领先,一动百动,处处暗合阴阳太极之道。

基本功除了对于一般习练者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尤适用于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去除疾病,恢复健康。

发力功则对于进一步修练者而言,对强壮身体,增强内力大有助益。

基本功第一式活腰功:身体站端,两脚并拢,膝微曲,头项正直,虚灵顶劲,略收下颏,舌顶上腭,双手在身体背后相握。

静站片刻,自然放松,心静意凝,调匀呼吸。

先按逆时针方向活腰转动,此时,背后双手手心相对,左手手背贴腰,手心向外,握右手四指前端;右手中指则抵住左手手心劳宫穴,然后以腰为轴,作逆时针转动。

不仅腰动,而且腿、膝、脚腕俱动,所谓“一动百动”,成为一种全身性的整体转动。

或快或慢,或小或大,或轻或重,皆从心愿,不应勉强,更不可用拙力。

初练时一个方向可连转四、五十下,渐增到七、八十下,一百、二百,乃至更多,以个人身体舒适为度。

一般情况下,转至上百下后,小腹部会出现肠鸣声阵阵,咕咕作响,或出现命门枸紧,督脉感应,肩背上劲等自我感受。

若继续练下去的冲动减弱乃至消失,即可停下来,但停时,切记不可骤然而停,而应渐慢渐小渐停,然后静站片刻,此时,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即已完毕。

稍事休息,再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在身背后的双手互换位置,其它则与上述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要求一样。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太极拳的偈语,亦隐语。

是大师们的心得体会之精华,历来为不传之秘。

读懂他就像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如能对他的心得正确理解,对练拳帮助匪浅,但是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吃到螃蟹才知道螃蟹的味道。

别人的描述,自己理解可能有所偏差,何况他的意识有些不能用文字表达的尽善尽美。

象佛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不能死理解,断章取义,更不能无端瞎琢磨。

只要练得对,时间长了,功夫到了,自然能理解其中含义。

如能理解领会了,在这个起点再提高自己,对练功毕竟也是一个捷径。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不传之秘。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一:陈鑫《太极拳轮》: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强为着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二:孙禄堂先生一生无形物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泉清水净。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武功出神入化。

爱好武术的人们看这首诗会有启发的。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和来万法皆无用,形体应当似水流。

——孙禄堂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三:无名大师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水走船不走。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四: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写到: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五:太极拳论: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六:一代宗师太极拳名家杨露禅对全佑说过:“圈内打,圈外推人”。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七:内家拳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见真意”,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八:陈鑫《太极拳轮》:每势将成“迹似成,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自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彦云:“接骨斗荀,细心揣麽。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九:陈长兴:《用武要言》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太极八章动作构成特点探析

太极八章动作构成特点探析

太极八章动作构成特点探析作者:刘期努来源:《体育时空》2014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摘要文章对太极八章的演武线内涵进行关联性理解,继而从演武方向、动作构成、段的划分进行套路特点分析,并就把握变异动作实质、加强动作的差异性理解提出代表性建议。

关键词太极八章动作构成特点太极八章作为初级品势的最后一章,是有级者在套路修炼上的最后过程,也是有段者的最初阶段。

能升为有段者,即表示技术上的成熟。

换句话说,这种形态是将基本的姿势经过整理后重新复习一次,所以演武方面重复动作减少,构成多变化的动作[1]。

一、演武线释义太极八章的演武线是由“ ”坤卦演变而来的“王”字。

坤卦,阐释地的法则。

在宇宙创始万物的过程中,天创生万物,地负载完成生命。

地的法则,是安详与纯正,柔顺的遵循天的法则,而刚毅行动;安静的谨言慎行,但行动方正;追随而不超越,包容而不排斥;具备至柔的性格,这正是为人的基本态度,应当见微知著,了解一切结果,都有累积而成的必然性,必须防患于未然。

应当直率、方正、宽大、含蓄而不炫耀,收敛而言行谨慎,谦逊坚持中庸的原则、应当外柔而内刚,外圆而内方[2]。

二、动作构成分析(一)演武方向由图1所示:由A方向的BH中点开始,按顺时针把行进线的“王”字依次标注B、C、D、E、F、G、H方向。

本章行进的演武路线为:由基原点的BH中点开始,先向B方向演练,再折回相反的H方向,然后由BH中点演练至CG中点;由CG中点,先向C方向演练,再折回相反的G方向,然后由CG中点演练至A方向的DF中点;由DF中点开始,先向F方向演练,再折回相反的D方向,然后由DF中点返回至E方向的BH中点。

(二)动作构成太极八章动作的构成,是以品数为单位来进行描述。

所谓品数,是品势演练过程中,上下肢动作的攻防技术合为一组,“品”是指手脚攻击或防御动作很自然停止的姿势,通常以不同的步型为分界点,来进行品数的界定。

太极八法最全解析

太极八法最全解析

太极八法最全解析百年太极,杨氏老谱及各家各派的太极拳理论推介中,均将“太极八法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列入首版头条或重要版面。

在《吴家太极拳》专刊中称八法为《八法秘诀》,可见吴家对太极八法的重视。

太极八法每一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挤劲……这个说法延用至今。

此“劲”非劲力之劲,“是精气之内壮也”。

练家如果以“劲”实实在在用于“外操”,便不是“精气之内壮”,外力不是太极拳修为的大成。

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说,在运用太极八法时,掤里有捋、挤、按、採、挒、肘、靠,挤里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太极拳内功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综合功夫。

太极八法的运用也不是单一的招术,请同道辨别明理。

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大多都习练杨氏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

太极基本功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八法秘诀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窪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採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根据多年修炼传统太极拳对太极八法行功的体验,初探,现介绍如下:掤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

太极八劲的由来及其用法

太极八劲的由来及其用法

太极八劲的由来及其用法推荐文章愚人节的由来以及祝福短信幽默热度:关于愚人节日的由来热度:党的生日的来历由来热度:中国建党节的由来热度: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是什么热度:太极拳是中国武术,谈到武术便会涉及到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八劲的由来及其用法。

欢迎阅读!太极八劲的由来及其用法练太极拳讲求的是用意不用力,有的人错误的认为太极拳完全不用力,练武没有力,那还是武术吗?力就是劲,文中的太极八劲对你有很大的启示。

练太极拳的人大都知道“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门别劲,但以往对这八门别劲的公开解释有很多错误之处。

以下就说说这些个错误也说说十三门的解释。

第一个错误就是说练太极拳的慢架子也可以练出这八劲来,但实际上,这八劲的大部分(除了掤、采、之外)是用在实战中的爆发劲,是发劲如放箭的快劲,是怎么都没法慢练出来的啊。

说到这里,我们不需要多想都知道,有些人说慢架里有这些劲,都是错误的观念,练习太极拳要把握好节奏。

第二个错误,是对掤的解释为,“掤在两臂”其具体解释是说手臂抱园外撑,但这个解释是根据套路动作编出来的,是根本就不可能用于实战的。

而实际上,十三门里的“掤”就是蓄劲,说白了,就是发爆发劲前的准备姿态,是一种发劲前的准备姿态和心态,而这些准备姿态在套路里是有表现的,但发爆发劲的心态在套路里是没有的,所以这个“掤”也是不能通过盘架子来练的。

而只能通过拆招格斗来练的。

所谓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决八十一式注解》之中的“十八在诀”很大一部分是按套路和推手的样式编出来的,而不是按十三势格斗招法总结的,而十三门里的拳诀,其实只有一句叫做“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练习太极八劲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将这八劲运用到太极拳技击和推手中,可以将对方处于不利位置,顺势将对方拿下。

第三个错误,是对捋的解释为捋在掌中,其具体解释为用手掌捋对手的手臂,而这也是按一些套路的样式和推手的动作编的,而在实战中用手去捋对手的手臂是会弄伤自己的手指和手腕的。

太极拳之体用八要

太极拳之体用八要

太极拳之体用八要意、气、劲、神之四要,亦称体之四要;发、拿、化、打为推手之四要,亦称用之四要。

如果在推手时“意、气、劲、神”有一方面为对方所拿到的话,我方是必败无疑的。

所以,我们对于这些方面要多多实习,才能悟出其中之真理。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一下关于:太极拳之体用八要。

太极拳之体用八要1.意专。

练拳、推手都要求心静,因心不静则意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所以要心静意专。

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则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即不为人制了。

太极拳之体用八要2.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亦散乱。

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开为拿,呼为合为发。

如果吸气能够很自然地提得起来、也能把人系得起来的话,那么,呼气便会更自然地沉得下去、也可以把人放得出去了。

这是以意运气,而不是用笨拙的力气拿起来、放出去的。

太极拳之体用八要3.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部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出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

这就是所说的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的意思。

太极拳之体用八要4.神聚。

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

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右实,右虚左实。

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腾挪;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要贯注。

紧要全在胸中腰问运化,不在外面。

力从人借,气由脊发。

何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由下而上谓之开。

开便是吸,合即是放。

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

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也就是说再没有不如意的地方了。

太极拳之体用八要5.发劲。

太极八劲详解

太极八劲详解

太极八劲详解即使盘养身架子,学者也应理解太极拳八劲的涵义,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力的功能和应用,使太极拳的习练,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1)掤劲,乃八劲之本。

掤式,如图104.1中甲的右手所示,手臂向外、向上掤托,掌心由内向外缠丝,屈肘要大于直角,呈弧度撑开、撑圆。

掤劲,不仅用臂力, 而且要与肩、肘、胯、腰、腿和意气配合。

掤劲,要富有弹性,不可硬顶,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犹如棉里裹铁,具有粘随的灵活之劲,用于听劲。

所以,太极拳出手,以掤劲为先行,迅速判断对方运力的大小和方向,彼来我走化, 彼走我粘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掤劲,不是简单的技击手法,而是其它技击手法前的试探劲,贯穿于太极拳整个运动过程,例如揽雀尾、单边、云手、白鹤亮翅和抱虎归山等招式中,都含有掤式。

图104.1掤式(2)捋劲,用于化劲,順其來势,引进落空,用小力使对方受制于我。

捋式,如图104.2中甲的右手所示,右手捋其腕,左手按其腰, 含胸转腰坐胯, 顺其来势,将彼捋到己身一侧,使之失去平衡。

揽雀尾、提手上势、手挥琵琶和抱虎归山等招式中,都含有捋式。

图104.2 捋式(3)挤劲,乃压击之劲,一般用于化解对方捋劲,所谓“挤劲破捋”。

挤式,如图104.3中甲的双手所示,用前手背或小臂抵住彼身,用两手合劲挤击彼身中心,顺彼捋劲,破坏对方重心,将其连根拔起。

使用挤劲时,必须自身下盘稳健、灵活,上身中正、放松,内含掤劲。

挤不可过,也不可不及。

过,则出界失重;不及,则反被牵制。

揽雀尾和抱虎归山等招式中,都含有挤式。

图104.3 挤式(4)按劲,乃推压之劲,使彼劲不能上犯,一般用于化解对方掤挤之劲。

按式,如图104.4中甲的双手所示,先由前往后回收,以引化彼方攻击之势, 而后向前按击之, 前进后退有升降之势。

按劲,可单手,也可双手。

无论单手或双手按时,均须精神贯注,含胸塌腰,立身中正,用腰腿之劲。

不可直按,否则反被牵制;也不可前俯后仰,使己出界失重。

张耀忠:文化武艺太极八法与人体八卦

张耀忠:文化武艺太极八法与人体八卦

张耀忠:文化武艺太极八法与人体八卦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据、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拥、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撮、按、采、捌四手为化解手,即报破拥、按破挤、采破肘,捌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搌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捌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揽雀尾式是精华,拥挤肘靠进攻法。

据按采捌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卦象符号是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其歌诀如下: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筷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捌与坤、据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采求乾三连,执行坤六段。

报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一、采求乾三连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上丹田位于两眼两眉当中的玄关窍水平往里、头顶囱门穴垂直往下,两者相交的90度角处;中丹田在肚脐往里、命门往前的前十分之三处;下丹田在二便当中的会阴穴。

杨式太极拳循环8势动作分解及口令

杨式太极拳循环8势动作分解及口令

楊式太極拳循環8勢動作分解及口令第一勢﹑起勢﹕口令﹕1﹑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全身放松站直﹑眼視正前方2﹑兩臂向前平舉﹑與肩同高同寬3﹑沉肩﹑垂肘﹑坐腕于胯前胯旁第二勢﹑攬雀尾﹕“左堋”口令﹕1﹑重心右移﹑擺腳下蹲﹑兩臂外擺2﹑轉腰﹑兩掌相合﹑提膝上步3﹑弓步前堋4﹑轉腰右手下采﹑松(右)腳尖“右堋”口令﹕1﹑轉腰﹑提膝開胯﹑左手旋臂折疊﹑右臂翻掌內抄2﹑上步合掌3﹑弓步轉腰旋臂平送“捋”口令﹕屈膝開跨﹑旋臂翻掌﹑坐腿﹑轉腰兩掌平帶“擠”口令﹕旋臂回腰﹑弓步﹑兩掌相合﹐左掌推右腕“按”口令﹕1﹑旋臂府掌﹑屈肘坐腿﹑兩掌收于胸前2﹑合掌坐腕﹑弓步平推第三勢﹑單鞭﹕口令﹕1﹑松腕扣腳﹑轉腰平抹﹑豎掌回腰平帶2﹑鉤手翻掌提膝﹑開跨轉腰上步3﹑弓步翻掌坐腕碾腳跟第四勢﹑提手上勢﹕口令﹕1﹑扣腳(15°)轉腰﹑沉肩松腕2﹑側腰撤肘﹑沉掌提膝3﹑轉腰提手合掌上步前送第五勢﹑白鶴亮翅口令﹕1﹑提膝合抱2﹑原地上步﹑弓步合掌3﹑提膝﹑轉腰上堋下采﹑左腳尖虛點地第六勢﹑左摟膝拗步口令﹕1﹑翻掌沉肘提膝2﹑轉腰回頭上步豎掌3﹑摟膝弓步轉腰推掌第七勢﹑十字手﹕口令﹕1﹑左手上移于右手平﹑扣腳轉腰﹑雙手上移2﹑分掌提膝﹑沉掌并步3﹑旋臂合掌起立﹑腳尖微翹第八勢﹑收勢﹕口令﹕1﹑旋臂翻掌﹑自然分開﹑松腳尖踏實2﹑沉肩墜肘﹐坐腕3﹑手腕慢慢放松注﹕循環方法-左摟膝拗步轉上步攬雀尾“右堋”口令﹕1﹑擺腳轉腰﹑左埒右采2﹑轉腰合掌﹑提膝上步3﹑弓步轉腰旋臂平送其余口令同攬雀尾循環方法:起勢→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左摟膝拗步→十字手→收勢↑(除起势和十字手收势外中间五势可反复循环以增加运动量)↓。

解读太极拳身法八要

解读太极拳身法八要

解读太极拳身法八要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

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

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

”武禹襄出身于武术世家,本人也熟悉弓马武艺,而射箭能否命中与身法之是否正确有很大关系。

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

各地修炼太极拳术者,虽然各有损益,但基本要求一致。

尤其是武禹襄先生手订的“身法八要”,不仅被各地武派太极拳传人视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对其他太极拳传人及其他武术也都具有指导意义。

为便于太极拳爱好者研习参考,将以上身法要求浅释于下。

(一) 提顶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

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

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

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

提顶有益于气血运行,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

(二) 吊裆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

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尤如悬吊一般。

如此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

全身产生一种虚实交相运用的弹性,发放时才能做到力整。

能提顶吊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太极入门须知八法

太极入门须知八法

太极入门须知八法初学太极拳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是正常现象。

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练习太极入门须知八法内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入门须知八法。

欢迎阅读!太极入门须知八法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思想提升的过程,常练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修身养性。

太极入门须知一:明理太极拳是将中国的阴阳古典哲学原理,用之于拳理的拳法,使人们能够至大至极地发挥其各项能力和能量的拳种。

它来源于‘道德经,易经;主道家一脉,旁及儒释医兵。

把老庄道学的无为,虚静不争,柔弱胜刚强,知机,积气。

孔孟学说之中庸之道,佛家之空灵舍己,无形无相,医理之气血,经络关系,兵法之动静虚实等,融合为一体,皆为太极之用。

太极内功心法,则是从文化源头儒.道.释三家形成(无极图说)用于内丹修炼,后经宋理学继承推演形成阐明理学奥妙的(太极图说),从而太极哲学渗入武术文化。

因此,习练太极拳应该从中国古老的哲学修身养性入手,认真体悟神意气的妙用,这样才能悟到太极拳的奥妙。

太极入门须知二:懂法就是正确的练习方法来自于师傅的正宗传授,常言说:一要名师,二要传,三说功夫,四谈拳。

明师并不是有名气的老师。

而是真正明白理论结合实践,能因材施教的师傅。

可以说没有明师的指点和真传,就是功夫下的再大但收效却甚微。

太极入门须知三:修德习武先习德,太极拳之修炼,以道为终极。

以德为基础,修德为达道。

德行行德,功德圆满,乃能达道。

故而德是主观的努力,思想的净化,思维的创新,境界的提高。

道以得彰,德以道显。

积德而成道,故而要修德。

太极拳界有句古话:有德者得之,无德之失之,太极入门须知四:财力即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常言说的好;穷文富武,如果连日常的生活来源都维持不了,家里一团糟。

就是武圣人来教你功夫,你也没有心思去练拳啊。

学习太极拳前要做到心静体松,太极拳是一项陶冶情操的功夫,当你静心打完整套拳法后,身心都会感到轻松愉悦。

太极入门须知五:伴侣即练拳的伙伴.拳友。

太极拳论之身心八要

太极拳论之身心八要

太极拳论之身心八要众所周知,太极拳不仅是门武术,也是门养生术,太极拳将健身和武术合为一体,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身拳之一艺,虽是小道,然未尝不可即小以见大。

故上场之时,不可视为儿戏。

而此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一端正,则作事无不端正矣。

大体不可跛倚倒塌。

况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

手虽领身,而身自有身之本位。

论体则身领乎手;论耍手,则以手领身。

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

不可拘泥。

能循规蹈矩,不妄生枝节,自然合拍。

合拍则庶乎近矣。

太极拳对身法有严格的要求,在练习太极拳中,要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这样才能稳固周身。

心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

而心有为五官百骸之灵。

故心为一身之主。

心一动而五官皆听命焉。

官骸不循规蹈矩者,非官骸之过,实心之过也。

孟子曰:出入无时,莫知其向者,惟心之谓。

又: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鸹将至。

可见人之有心,但视其操与不操耳。

能操则心神内敛,故足重手恭,头直目肃,凡一切行为无不皆在个中;不操则心外驰,故视不见,听不闻,食亦不知其味,凡一切行为,无不皆在个外。

况打拳一道,由来口授居多,著述甚少。

盖由义理,则经史备载,子集流傅,不必再赘。

打太极拳讲求用意不用力,也就是要用心练拳,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边练边领悟。

但打拳之势,人皆不知皆由太极而发。

其外面形为,与里面之精意,往往视为拳势理路。

是拳势理路是不能合到一处。

是皆不知由理而发之于势故也。

不知运势者,气也;而所以运势者,理也。

其开合擒纵,无可加损,无可移易,动合自然。

是皆天理之应然而然也。

苟细揣摩,如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则由浅入深,不躐等而进,不中道而止。

以我之智力,穷道之旨归。

一志凝神,精进不已,层累曲折,婿致其极。

虽高远难至之境,莫非眼前中庸之境?是在操心。

意意者,吾心之意思也。

心之所发谓之意。

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之意。

意于何见,于手见之。

此言意之发于外也。

意发于心,传于手,极有意致,极有神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12太极文萃之八2008年9月21日目录郝月如太极拳著录 (2)郝少如先生图解太极拳起承开合要领 (10)太极老六路练法 (11)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 (15)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 (17)太极拳讲稿 (19)太极功夫,三层九段论 (48)习武练功养生八法 (60)王选杰先生说站桩 (63)郝月如太极拳著录作者:郝月如郝文桂,字月如,是郝为真的儿子,郝少如的父亲,由武禹襄算起是武式太极拳的第四代。

郝月如少从其父学武,又在李亦畬的蒙馆学文,功夫深厚,文字通畅,其所著数篇短文,讨论太极拳比较具体。

需要注意的是郝月如认为「偏沉则随」不对,其实「偏沉则随」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最精要内容,合乎太极原则,是对的。

另要注意郝氏常用的「托起」、「上抽」等词,都不是用力的。

现把郝月如的各篇要论附录如下,原文载于郝少如着《武式太极拳》﹕郝月如着《身法要点》太极拳身法主要有: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共十三条。

1. 何谓涵胸?曰﹕心以上为胸。

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

能涵胸广才能以心行气。

2. 何谓拔背?曰﹕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3. 何谓裹裆?曰﹕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谓之裹裆。

4. 何谓护肫?曰﹕两胁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谓之护肫。

5. 何谓提顶?曰﹕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挚全身,谓之提顶。

6. 何谓吊裆?曰﹕两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势,谓之吊裆。

7何谓松肩?曰﹕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8. 何谓沉肘?曰﹕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要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9. 何谓腾挪?曰﹕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10. 何谓闪战?曰﹕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发箭,迅若雷电,一往无敌,谓之闪战。

11. 何谓尾闾正中?曰﹕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

12. 何谓气沉丹田?曰:能做到尾闾正中、涵胸、护肫、松肩、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13. 何谓虚实分清?曰﹕两腿虚实必须分清。

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

腾挪者,即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

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

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郝月如着《武式太极拳要点》1. 手、眼、身、步、精、气、神手法须要气势腾挪,有预动之势,无散漫之意。

两肩亦须松开,不使丝毫之力。

手势本无一定,不管抬起垂下,伸出屈回,总要有相应之意,何时意动,何时手到。

所谓「得心应手」是也。

腾挪之势,即「有意」,「运气」「精神贯注」是也。

以意运气,久而能精,精而愈精则神,神而愈神则灵,领悟此理,当有神明之妙。

神聚于眼,眼是心之苗,心从意中生,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亦直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

身法先求「尾闾正中」。

正中者,即是「脊骨根向前」也。

又须护肫,肫不护则竖尾无力,一身便无主宰矣。

我意欲向何处「脊骨根」便直对何处。

转变在两腰眼中,左转则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右转则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则尾闾自然正中。

总之,各条身法必须一一求对,结合起来只有一个身法,一处不合,全身都乖,所以身法是永不许错的。

虽千变万化,总难越出此身法也。

所谓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必须精神贯注。

腾挪谓之虚,虚中有实,精神谓之实,实中有虚。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即此意也。

2.起、承、开、合太极拳走架,每一架式分四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起」(如「左懒扎衣」第一式),第二个动作是「承」(如「左懒扎衣」第二式),第三个动作是「开」,也即是发(如「左懒扎衣」第三式),第四个动作是「合」,也即是收,收是蓄的意思(如「左懒扎衣」第四式)。

但不是呆扳的,有开中寓开,有合之再合,所谓不丢不顶,处处恰合也。

郝月如着《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琼,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

两手无论高低屈仲,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

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

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

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圾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

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

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

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文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握之意也。

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

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

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

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

又须护肫,肫不护则竖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

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

又须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须蓄敛于脊骨之内。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入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遣气,非以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请读者不要误会)。

太极拳之为技也,极精微巧妙,非特力大手快也。

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赋有,又何须学焉。

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求之。

这些对了,再求敛气,气敛脊骨,注于腰间。

然后再求腾挪。

腾挪者,即精气神也。

精气神贯注于两脚、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间。

彼挨我何处,我注意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

旋转枢纽在于腰隙。

能旋转自如,丝毫不乱,再求动静之术,静则无,无中生有,即有意也。

意无定向,要八面支撑。

单练之时,每二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

一字一问能否八面支撑,不能八面支撑,即速揣摩之。

如二人打手,我意在先,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彼以巨力打来,我以意去接,微挨皮毛不让打着,借其力,趁其势,四面八方何处顺,即向何处打之。

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不可顶,不可丢,须要从人仍是由己,得机得势,方能随手而奏效。

动亦是意,步动而身法不乱,手动而气势不散。

单练之时,每一动要问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转换,不能八面转换,即速揣摩之。

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将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对定彼之重点,笔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应手,一呼即出﹔如彼之力顶来,不让其力发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丢不顶,顺其力而打之,此即借力打入,四两拨千斤之妙也。

此全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能以意打入,久之则意亦不用,身法无所不合。

到此境界,已臻圆融精妙之境。

说有即有,说无即无,一举-一动,无不从心所欲。

真不知手之舞之,蹈之足之矣。

习太极拳者,须悟太极之理。

欲知太极之理,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气势腾挪,腹内鼓荡。

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

如同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变化万端,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外无内,形神皆忘,乃能遗于精微矣。

在打手时,我意须要在先,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以己之意接彼之力,非以己之力顶撞彼之力,恰好不后不先,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谓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者是也。

习太极拳者,须悟阴阳相济之义。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分者,开大也。

合者,缩小也。

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

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

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

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

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

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根,注于腰闻,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

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竟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

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乎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

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

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腾然。

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入骨(脊骨)。

然后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尾闾从丹田往上翻之。

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运气,遍及全身。

彼挨我何处,我即意即到何处,气亦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

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此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亦即,「意到气即到」是也。

又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迨至功夫纯熟,炼成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物来顺应,无不恰合。

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

郝月如着《舍已从人》太极拳有舍已从人之术,挨何处,何处灵活。

假使挨手,手腕灵活,挨肘,肘能灵活,挨胸,胸能灵活,周身处处如此。

又: 挨手意在肘,挨肘意在肩,挨肩意在胸,挨胸意在腰,挨腰意在股。

以此推之,如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皆此意也。

郝少如先生图解太极拳起承开合要领涵胸:心以上为胸。

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前合,谓之含胸。

能含胸,才能以心行气。

拔背: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裹裆:两膝着力,有向内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档。

护肫:两胁微敛,快,谓之护肫。

提顶:头颈正直,身,谓之提顶。

吊档:两股用力,谓之吊档。

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势;松肩: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