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瘅
糖尿病分阶保健操——脾瘅后期
![糖尿病分阶保健操——脾瘅后期](https://img.taocdn.com/s3/m/b4d7d243c850ad02de804185.png)
感觉很好时 ,可重、快、多 ,但不能 侧 胸 胁 腹 部 会 感 到 轻 松 ,有 痰 可
会觉得全身舒服有劲 。
20 0 9年 3月
]7
ii i I
糖尿病 分 阶保健操
脾 瘅 后 期
文 /北京 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 吕仁和 肖永华 刘滔波
该期 由脾瘅早 、 中期逐 渐发展
而来 ,体力 明显下降 ,应选择活动强
度较 小 而且 缓 和 的运动 方 式煅 炼 。 除选用早 中期 自己可做 的运动外 , 可 以做 以下三种 运动 ,更有 利于体 质 的改善 。
第二节 : 选合阳穴 , 部位在小腿 现 尖角凹陷处 。
后面,当委 中与承山的连线上 ,委中 下 2寸。
脉通行 .使其疼痛、酸胀逐渐减轻。 第三节做完后 ,可使第二节的作
右腿成曲膝位 ,左小腿搭在右膝 上 ,用左小腿的承 山穴在右膝顶部轻
用加强 ,另外对小腿、脚部疼胀都有
较 好的效 果。
经,其前面有阴维、阴 脉相伴 。人 之下肢轻健有力 、耐劳 ,多由此处主
@ 两互利身 腿助全
第一节 :选委阳穴 .部位在
动作要领:平躺位 .两手十指交
叉放 在枕部 ,使 全 身放 松 。选用 委 阳、合阳、承山三穴为中心交替揉搓
帮助诸 经脉通 行 ,可 防治膝 关节疼 痛 以及减轻 骨质 疏松和增生 。
宰 ,若过 度劳 累得 不到休 息可致经 或敲打 ,分一 、二 、三节做 :
0 马经疲 推 面解劳 揉
动作要领 :正坐 。用两手掌推揉
马面 经 (大腿 前面 和两侧 面前形 似 ” 马面 ” .各推揉 1 0次 以上 ,以有 ) O 温 热感为度 。
消渴病脾瘅的饮食疗法
![消渴病脾瘅的饮食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eed3aece6137ee06eff918e1.png)
点 ” “ 吃 一 顿 ” 声 音 随 处 可 见 。大 天 工 作 后 感 觉 异 常 疲 乏 。 脾 瘅 中 期 患 或 大 的
取 药物 之 性 , 食 物 之 味 , 辅 相 成 , 疾 病 的重 要作 用 。 用 相
食 借 药 力 , 助 药 威 ” 从 而 达 到 药 物 食 , 治 疗 和 食 物 调 养 的双 重 功 效 。
如 何 调 整 日常 饮 食 结 构 ? 经 临 床 调 查 研 究 总 结 , 瘅 初 期 患 者 应 “ 证 脾 保
寐 少 不 实 , 唇 樱 红 ,目 赤 干 涩 , 躁 口 急
煮 半 小 时 加 葛 根 粉 拌 匀 , 至 米 烂 即 可 。每 日早 晚 服 用 , 连 服 3~4 可 3. 气 阴 两 虚 : 见 形 体 虚 胖 症
充 沛 , 常 工 作 , 食 旺 盛 , 苦 口 干 , 本 方 具 有 清 热 生 津 、 烦 止 渴 的 功 正 饮 口 除
饮 食 治疗 同样 功 效 显 著 ,历来 为 中 医
一
切 其 他 治 疗 措 施 的 基 石 , 绝 不 是 可
医 家所 重 视 。 中 医理论 认 为 , 疗 、 食 药 有 可 无 , 听 可 不 听 的 。 因 此 , 改 变 可 要 膳 最 宜 扶 正 固 本 。 饮 食 疗 法 所 用 之 物 “ 针 吃 药 ” 才 是 治 病 的 陈 旧 观 念 , 打 要 多 品 性 温 和 , “ 为 食 品 , 为 药 品 , 充 分 认 识 合 理 饮 食 对 保 持 健 康 和 防 治 其 形 性
中国古代是如何诊治糖尿病的
![中国古代是如何诊治糖尿病的](https://img.taocdn.com/s3/m/ef9c4d5da8956bec0975e380.png)
中国古代是如何诊治糖尿病的中国古代是如何诊治糖尿病的发表者:杨辰华_好大夫在线(一)病名、症状记载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其基本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其主要特点为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和糖耐量减低。
症状典型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症候群。
糖尿病并不是现代病,而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糖尿病。
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最先见于中国、印度、埃及、罗马等国家,约有1000余年至数千年的历史。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治疗、预防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医学家在疾病现象、性质或治疗方法等方面都积累大量的珍贵资料。
现代的糖尿病中国古代叫消渴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消渴症”这一病名。
消渴病名的提出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
消、渴均是以症状而命名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消:涸,尽也,为消瘦、消耗、消散之意;渴,则是干而欲饮之意。
直到将近公元元年,罗马的两位医生又对本病作了描述,并命名为“diabetes me11itus”,即糖尿病(Diabetes的含义为外流、消耗,me1litus为蜜样或糖样的)。
可见中国医学对该病认识较早。
中国医学文献最早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三多一少)的记载由简到繁,颇为详细。
如《皇帝内经》对消渴临床证状的的描述较丰富。
《素问·气厥论》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内经名词解释
![内经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e010cd3ce2f0066f533220b.png)
【神机】:生命内气化活动规律的枢机。
【气立】:生命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化活动规律【无形无患】:如果没有发生气化活动的事物,就不会有一异常的运动状况。
行,形体,此泛指人们可感知的食物。
患,即灾难或疾病,此泛指异常运动。
【飧泄】:大便中夹杂有未消化事物的泄泻。
【瞋(月子旁)胀】:胸脘胀满。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人其真气虚弱,少火之人其真气盛壮。
【壮火食气】:气味浓烈的药食可以消耗人体正气。
食,吃,通“蚀”。
引申为消耗。
【湿盛则濡泻】:湿胜伤脾,运化失常,症见大便清稀。
濡泻,又称湿泻,即稀便。
【痎虐】:泛指各种疟疾。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静藏于内是阳的镇守,阳行动与外故为阴之役使。
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
【煎厥】:病名。
过度烦劳,阳气炽张亢盛,煎熬阴精,反复至盛夏,两热相和以致阴气竭绝而昏厥的病证。
【薄厥】:病名。
因大怒而气血上迫所致的突然昏厥的病证。
薄,迫也。
【痤疿】:由阳气郁闭发生的皮肤疖疹类疾患。
痤,即小疖。
疿,即汗疹、痱子。
【皶(zha一声)】:生长于面部的粉刺【静则养神,柔则养筋】:当作“养神则精,养筋则柔”解,指阳气具有温养精神和筋脉的作用。
精,指精神爽慧。
柔,即筋脉柔和,活动自如。
【大偻】:严重的背曲不伸状。
【气门】:指汗孔。
【肠澼为痔】:下利脓血或为痔疮等病证。
【洞泄】:泛指重度泄泻。
【痿厥】:肢体枯萎不用而逆冷的病证。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类胚胎是由父母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成。
【法于阴阳】:仿效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法,仿效。
阴阳,此指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
【和于术数】:协调各种养生的方法。
和,协调、整合。
术数,各种养生的方法。
【不妄作劳】:不随意进行超越自己能力的劳作。
妄,毫无约束、随意。
劳,包括形劳、神劳和房劳。
【形与神俱】:形体与精神共存、协调、统一。
俱,偕同。
天年:自然寿命。
【不时御神】:不善于调控精神。
时,善也。
【虚邪贼风】:泛指致病的气象因素,包括非时之寒、暑、燥、湿、风、热和疠气之类。
脾瘅
![脾瘅](https://img.taocdn.com/s3/m/8a6dbd92b9d528ea81c77939.png)
消瘅
• 《灵枢·五变》 曰 : “ 五藏皆柔弱者 , 善病 消瘅 。 ”《灵枢· 本藏》 : “心脆则善病消 瘅热中 …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 …肝脆则善 病消瘅易伤 …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 则善病消瘅易伤。”
• 气血衰少亏虚 , 导致五脏失养 、失调 , 为 引发消瘅的主要原因 。由于气血亏虚而致 五脏失养 , 使肺失养不能主精水化生之源 ; 脾失养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 肝失养而疏泄失 常 , 或致相火妄动 , 内烁津液 , 肾失养而精 血亏少 ,封藏失职 , 一不能蒸腾津液上承 , 二不能蒸腾卫气上运温肺固表 , 而使饮入于 胃 后不经布散而直趋于下 ,流失于外 。如 此种种 , 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
晋唐时期
• 此时期文献多是对《素问·奇病论 》的注释或引 用。如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注 :“ 五气 , 五谷之气 。 液在脾者 , 五谷液也 。 肥羹令人热 中 , 故脾行涎液 , 出廉泉 ,入口中, 名曰脾 瘅 。 内热气溢 , 转为消渴 , 以兰为汤饮之 , 可以除陈气也 。 ”
宋金元·《圣济总录 》
明清时期
• 《温热论 》首次描述了脾瘅舌相 : “ 有舌上白 苔黏腻 , 吐出浊浓涎沫者 , 其口必甜 , 此为脾 瘅 , 乃 湿 热气聚 , 与谷气相抟 ,土有余也 , 盈满则上泛 , 当 用 佩兰叶芳香辛散以逐之 。 ” • 《 温热经 纬 》 :“ 舌上白苔黏腻 , 吐出浊浓 涎沫 , 口必甜味 也 , 为 脾瘅病 , 湿热气聚 , 与谷气相搏 , 土有余也 , 盈 满 则 上泛 , 当用 省头草 , 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 。 ” “ 浊泛口甜 者 , 更当视其舌本 , 如红赤者为热 ,浊 ; 如 色淡不红 , 由脾虚不能摄涎而上泛 , 当健脾以 降浊也 。 ”
糖尿病分阶保健操——脾瘅中期
![糖尿病分阶保健操——脾瘅中期](https://img.taocdn.com/s3/m/47e3900b03d8ce2f00662371.png)
侧 肩井穴 ,右手 握拳扣打左侧 肩井 穴 ,两侧交替进行 ,力度由轻到重 速 度可快可慢 ,一般左右各 扣打 2 6
足 少阳胆 经通畅 ,两侧 的组织
胸 两 乳 之 打与膻 中 部 ) 左 右 ,
器官轻松 ,《 内经》 日 “ 胆者 ,中正 之官 .决断出焉。 如果身体有什么 不适 ,能够使您判断得更准确 :《 内 经》日 “ 三焦者 ,决渎之官 , 水道出
焉。 手少阳三焦经通畅 , ” 气道通、水
快可慢 ,1
肩井穴 :位于肩上 ,前直乳 中
线 ,正当大椎穴 与肩峰端连线的 中 点上 ,也就是乳 头正 上方与肩线交 接处。它是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
经 、阳维经三经之交会穴 。
膻中
上, 平第4 也就是人 头之 间连
道利 一身轻松 ,可以缓解您 的疲
加不足.这样就造成 了恶性循环。这 个 时期您更需要寻 找一项短时 间就
可 以疏通全身经络 、使气血流畅 ,逐
渐恢 复精 力的运 动。 脾瘅 早期的①送气清脑 :②头
手对抗 :③盘腿摇摆 ;④伸伸懒腰 : ⑤下蹲放松运动 ( 2O 年第 1 ) 见 O9 期 在 脾瘅 中期仍然 建议 您坚持做 ,另
快可 慢 。
送宗气 的经脉 .可 提高机体 的生机 和活 力 ,促进代谢 ,增加人体免 疫
力 ,保护心肺和肝胆。在扣打至阳穴 的 同时常常要连带上膈俞 和膈关 二
作用 : 膻中穴位居人体胸腺的
位置。中医讲此处是 宗气 的发源
地( 宗气是由先天 肾产 生的元气 ,后
天脾 胃产 生的水谷之气 加上肺 吸 入的天元之气 .三气相合而成 ,此气 流于血脉 .灌注全身 ,滋润各组织器 官 ) 可见对人体免疫 力的提 高和促 ,
对瘅的理解
![对瘅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79f946877232f60dccca12a.png)
第七节瘅《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篇解】奇;奇特。
本篇讨论了瘖、息积、伏梁、厥逆、脾瘅、胆瘅、厥、胎病、肾风等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
因所论述的均是异于一般的、奇特的疾病,故以“奇病论”名篇。
丹波元简:“此篇所载重身身瘖、息积、疹筋等,率皆奇特之病,故以‘奇病’名篇”。
【原文】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知?歧伯曰:此五气[1]之溢也,名曰脾瘅[2]。
夫无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3] 在脾,故令入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4],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5]。
治之以兰[6],除陈气[7]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8]。
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知?岐伯曰:病名曰胆瘅[9]。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10]。
此人者,数谋虑不決,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释义】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麽?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经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
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
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
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仍然不愈,这是什麽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
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
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胆俞穴,这种治法。
【校注】[1] 五气:张介宾注:“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杨上善注:“五气,五谷之气。
”即五谷化生的精气。
[2] 脾瘅:病名。
恣食肥甘,湿热蕴脾所致的以消渴、口甘、中满为特征的病症。
脾瘅期(糖尿病前期)运动治疗
![脾瘅期(糖尿病前期)运动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269cf128bcd126fff7050b18.png)
手 向上 托 同 时 吸 气 ,可 以 使 人体 上 、中 、 下三 焦 气
机 理顺 ,气 顺 则血脉 行 ) 当双手 举 过头 后 ,头 可后 。
先 将 左脚背和外 踝搭 在右大 腿上 ,盘 累了交换一 仰 ,两 眼望着双 手 ,向上 伸展的 同时 可缓缓 吸气 ,并
着重介 绍相应 的运动 治疗 ,这 是使患 者健 康长 寿的又 手心向上 ,配合缓慢吸气 ,双手举向头顶部( 百会穴
一
重要基 石。
上) 行十指 交叉 ,然后呼 气同时交叉两手抱住头 后 部 ,接着头部轻轻向后仰,双手轻轻向前上方用力,
1脾瘅早期
形 成 了头手 对 抗运 动 的状 态 ,一边 做 一边 数次 ,1 、
中期 则不 易缓 解 ,到后 期 则不能缓 解 。头手 对抗加 伸 际上这是一个全身性运动 ,五脏 、六腑 、筋 、脉、
懒腰运动对预防和治疗以上症状都有较好的作用 ,可 肌 、骨无处 不在 运动 。练得 深入 了可以 不单纯 是蹲起
运 动 ,还I 以 蹲着走 、跳 、跑 。既锻烁 四肢肌 肉以健 胆 经、阳维 经三经之交 会穴 ,俗 话说 : “ l 『 少阳经通 ,
成一个容易疲乏、没有精神的 “ 懒人”。根据我们临 不引起疼痛。然后交叉双手从枕部向天空伸展,似双
床所 见 ,此期 不运 动的原 因主 要是 工作繁 忙 。现介 绍 手 托 天理 三 焦 的姿 势( 这是 古 代 八段 锦 中一 段 ,即双 几种不影 响工作 ,在繁忙 中可 以进 行的运 动方法 。
( ( 脾瘴期( 尿病 前期) 食治疗》一 文 经常练 习直到运 动 自如 。 糖 饮
上中
,
我 们 曾经介 绍 了脾瘅 早 、 中、晚三 期
糖尿病就是脾病。“脾、肝、肾”三脏同调
![糖尿病就是脾病。“脾、肝、肾”三脏同调](https://img.taocdn.com/s3/m/5a62a1f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60.png)
糖尿病就是脾病。
“脾、肝、肾”三脏同调•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糖尿病与脾失健运+ 试论糖尿病与脾的关系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在我们中医看来,糖尿病是跟脾特别密切的病,简单地说,糖尿病就是脾病。
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主”,你可以理解为主要负责的意思。
比如主运化,就是指脾的功能是把食物消化和运送到全身。
我们说糖尿病是脾病,说法最早来自2000多年前。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对白。
黄帝问:“有的人生病,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又是怎么发生的?”岐伯回答说,这种病是由于脾气堵塞,脾里面的津液上升到嘴巴上引起的,病名叫“脾瘅”。
我们吃进去的五谷,先到胃里,再由脾将五谷所化的精气传输到五脏六腑,现在脾堵住了,精气津液积在脾里面,满到嘴巴里,嘴就发甜。
这是油腻的、甜的东西吃太多引起的疾病。
生这种病的人,很喜欢吃油腻的食物,甜的食物,所以人很胖,肥胖容易使人产生内热(肥者令人内热);甘甜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堵塞腹中(甘者令人中满),时间长了就变成消渴病。
消渴的主要特征就是嘴巴干,老要喝水,这个特征跟Ⅱ型糖尿病吻合。
1 志抑郁,肝失疏泄,横逆犯脾,或因“思则气结”,忧思伤脾日久,导致脾失运化,精微未经利用,下趋膀胱,而成糖尿。
关。
糖尿病的症状与脾肾为先天之本,靠后天以善之,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化生无源,则肾失充养,下焦虚衰,摄纳无权,津液外泄,小便味甘,如脂如膏;症状期患者口渴,乃脾气不升,津液不能上承;脾失健运,水液运行失常,水湿聚而成痰,痰阻血瘀生,上可蒙蔽清窍,发为偏枯;脾虚气滞,心血瘀阻,心脉不利,则胸闷胸痛;下可及肾,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而出现水肿;气血不能上承于目,故视物不清;痰瘀阻于四肢,筋脉失养,则四肢疼痛;痰湿之邪性多黏滞,若发痈疖破溃,则经久不愈,病程迁延日久,护理不当则易内陷脏腑,危及生命;出现酮症时,患者厌食恶心,是脾气败绝,胃失和降所致。
糖尿病的治疗与脾脾为后天之本,精气升降的枢纽,故在糖尿病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治法。
糖尿病古籍整理
![糖尿病古籍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b0b46d1b14e852458fb57db.png)
糖尿病中医古籍1.病名: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素问·气厥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素问·脉要精微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素问·奇病论》渴利者,随饮小便故也。
夫人渴病者,皆由脏腑不和,经络虚竭所为。
《诸病源候论》有病口甘者名為何。
何以得之。
此五氣之溢也。
名曰脾癉。
《外台秘要》渴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腎。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有婦人產蓐去血過多而渴者,名曰血渴,非三消類,不可不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
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
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
《河间六书》故《素问》有消瘅、消中、消渴、风消、膈消、肺消之说。
《儒门事亲》2.病因病机: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
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素问·脉要精微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
石药发阗,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歧伯曰:夫芳草之气疲于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素问·腹中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灵枢·师传》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瘅,或为积聚。
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曰:何以知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中医说的“甜入脾”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甜食吃得越多对脾胃越有利
![中医说的“甜入脾”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甜食吃得越多对脾胃越有利](https://img.taocdn.com/s3/m/838c21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9.png)
中医说的“甜入脾”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甜食吃得越多对脾胃越有利展开全文甘入脾——甘甜的食物适宜补脾胃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主要的是它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甘味食物:◇ 山药◇山药味甘,性平,归脾经、肺经、肾经.生山药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常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咳喘、肾虚遗精、带下、尿频等症;熟山药能补脾健胃,常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等症.总的来说,补阴宜用生山药,健脾止泻宜用熟山药. 1.生山药以汤匙刮成泥,配热饭吃,或煮熟?常食用,在养胃补虚上最佳. 2.山药藤上所结的小山药煮熟后去皮,加少量的糖,在睡前食用,可以止梦遗,兼补肾健胃.将山药洗净切块,加排骨、蔬菜煮成汤,可健胃补脾,促进身体长高,小孩子适宜常吃,女性朋友常吃还能养颜美容,帮助美白又补钙. ◇ 大枣◇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平,可补中益气、安中养脾、养血安神.《本草备要》记载大枣可“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食物本草会纂》记载大枣“久服轻身延年,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民间也有“一日仨枣,长生不老”之说. 大枣不仅对脾有益处,还能补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朋友,可以煮粥食用或者切碎晾干泡水、代茶饮.大枣还可以在铁锅里炒黑后泡水饮用,对缓解胃寒、胃痛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 葡萄◇葡萄性平,味甘酸,具有补气血、强筋骨、益肝阴、利尿、舒筋活血、暖胃健脾、除烦解渴等作用.现代医学则认为,其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容易被人体直接吸收,所以非常适合于脾胃虚弱、咳喘、胃痛、贫血、肝炎病人和孕妇食用.据说,每天饮用红葡萄酒15 毫升,3次,可暖胃解痉,祛寒止痛,促进消化,有益心脏. 注意,容易腹泻的人要少吃葡萄,否则容易拉肚子. ◇ 甘蔗◇甘蔗性味甘平,有止渴生津、消痰止咳、解酒除烦、清虚热、止呕吐之功,适于病后体虚、胃肠虚弱者.用新鲜的甘蔗汁1 杯,生姜汁少许,和匀后一次性喝下,可改善胃病所致的呕吐或脾胃虚弱.尤其是神经性胃炎或慢性胃病所致的反胃,效果突出. ◇ 香蕉◇香蕉性味甘寒,有清热、生津止渴、润肺滑肠的功效,可以润便、润肠、降血压.中医认为,“甘易肉肿”,因此像香蕉等太过甜的食物,对正有扭伤的人不适合,应等痊愈后再吃,否则会更严重. 当然,香蕉也要少吃,吃多了容易胀气,尤其是糖尿病人、肥胖的人更要少吃. 在现实生活中,甘味食物有很多,像蜂蜜、糯米等,都有很好的养脾胃作用. 当然,不论是甘味食物,还是甘味药物,也需辨证对待,体质不同选择不同.中医认为,“甘味”还可分为“甘温”和“甘凉”.对于阳气不足的人来说,最好选择“甘温”的药物或食物(如面粉、糯米、南瓜、莲子、芋头等);对阴气不足的人来说,最好选择“甘凉”的药物或食物(如绿豆、丝瓜、冬瓜、茄子、白菜、黄瓜等). 就脾胃来说,“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润”,因此要治脾病,可多选择“甘温”以助其升;而“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因此在治胃病时,最好多选择“甘凉”以助其降. 另外,从养生角度来看,春天最好适当多吃一些甘味食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指出:“肝者,通于春气.”就是说,肝的生理活动与春季的阴阳变化是相互通应的.春为肝气当令,肝气易于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太旺容易克制脾土,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食滞,或者不爱吃东西.而甘入脾,所以春天适当多吃一些甘味?品,可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适当吃甘味食物可养脾,但是过食则会伤脾.甘味食物吃得太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脾瘅”.什么是“脾瘅”?“瘅”在这里有“热”之意,脾瘅即脾热,也就是说吃多了甘美的食物,容易壅滞脾气,使脾气日久郁而化热.这种脾热,最早是灼伤胃阴出现“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的症状,再往前发展就是糖尿病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物极必反,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_______。
黄帝内经 瘅
![黄帝内经 瘅](https://img.taocdn.com/s3/m/66a6a2f389eb172ded63b7c4.png)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瘅黄帝内经瘅《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原文】825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
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
治之以胆募俞。
学习内容如下:释“瘅”“疸摘要:结合古辞书、医籍、其他古籍文献中关于“瘅”和“疸”的相关记载,以形、音、义三方面为基础,对早期文献的论述进行详细考察。
经考释,“瘅”有3 种含义: 一指一类由于虚劳导致气逆的病证; 一指风邪侵袭手足所致疾病; 一指火瘅,为小儿病,或同“火丹”。
“疸”为酒食过度导致脾胃湿热瘀结,热气郁蒸所致的病证,表现为目黄、身微黄、齿黄、爪甲黄,并伴身痛。
早期医籍中记载的“瘅”和“疸”的主要区别在于“瘅”以虚劳为前提,以气逆为基本病机,此气为胆气、全身阳气或五藏之气等; 而“疸”为湿热蕴脾所致,其所郁蒸之气则为脾气。
后来由于通假混用及其病证表现上的某些相似之处,二者在医籍中的病因病机、病证表现、证治方药等都出现了混同的情况。
第一段“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译文: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麽?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经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
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
黄帝内经白话文:病能论篇
![黄帝内经白话文:病能论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2ec4f152d380eb63946d22.png)
黄帝内经白话文:病能论篇有的妇女怀孕九个月,而不能说话的,这是什麽缘故呢?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麽得的?叫做什麽病呢?黄帝问道:有的妇女怀孕九个月,而不能说话的,这是什麽缘故呢?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阻绝不通所致。
黄帝说:为什麽这样说呢?岐伯说:宫的络脉系于肾脏,而足少陰肾脉贯肾上系于舌本,今胞宫的络脉受阻,肾脉亦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养,故不能言语。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不需要治疗,待至十月分娩之后,胞络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
〈〈刺法〉〉上说:正气不足的不可用泻法,邪气有余的不可用补法,以免因误治而造成疾病。
所谓“无损不足”,就是怀孕九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
所谓“无益有余”,就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泻法,用泻法则精气耗伤,使病邪独据于中,正虚邪实,所以说疾病形成了。
黄帝说: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麽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时切不可用艾灸和针刺,必须逐渐地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慢慢调治,若单靠药物也是不能治愈的。
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麽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
邪气流溢于大肠,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
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
黄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麽病呢?岐伯说:这就是所谓诊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麽得的?叫做什麽病呢?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
黄帝说:好。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麽?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经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1e0fd6dd3383c4bb4cd2f0.png)
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结合脾瘅(糖尿病前期)患者临床特点,拟诊断标准如下:(1)患者多形体肥胖或超重,可有易疲倦、失眠或多寐、多食或纳差、口干多饮、腹泻或便秘、小便多等表现;(2)平素多食肥甘、久坐少动或情志失常等;(3)有消渴病家族史者,可作为诊断参考。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
6.1mmol/L(110mg/dl)≤空腹静脉血浆血糖≤7.0mmol/L(126mg/dl),或(和)7.8mmol/L≤OGTT试验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肝胃郁热证:神疲体倦,体重下降或肥胖,心烦失眠,尿多,大便秘结。
口渴咽干,喜冷恶热,语声高亢有力,口苦,纳多,或有头晕,胸胁苦满,善太息,舌红苔黄,脉有力。
2.气滞痰阻证:形体肥胖,腹型肥胖,或见脘腹胀闷,心烦口苦,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
3.气虚痰湿证:形体肥胖,腹部增大,或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淡无味或黏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濡缓。
4.阴虚气滞证:形体中等或偏瘦,或见口干口渴,夜间为甚,两胁胀痛,盗汗失眠,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5.阳虚寒湿证:神疲体倦,体形瘦弱或虚胖,但欲眠睡,夜尿频多或小便少,大便溏或先硬后溏或下利。
畏寒喜热,肌肉松弛,面色萎黄、晄白、淡白或晦暗,语声低微,手足不温,纳呆,腰膝酸软,口水多,舌淡,脉无力。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肝和胃。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柴胡、黄芩、黄连、大黄、枳实、瓜蒌、白芍、法半夏、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小柴胡片、龙胆泻肝丸、丹栀逍遥丸等。
2.气滞痰阻证治法:理气化痰。
推荐方药:越鞠丸加减。
苍术、黄芩、香附、栀子、神曲等。
金实从脾瘅论治糖尿病经验
![金实从脾瘅论治糖尿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ce549bd569dc5022abea0016.png)
黄某,男,45 岁。 初诊日期:2017 年 5 月 4 日。 患者因发现血糖增高 5 年来诊。 患者 5 年前发现 血糖增高,平素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血糖较 用药前有所降低,但仍未达标,且波动较大。 餐前波动 在 7. 0 ~ 9. 5 mmol / L, 三 餐 餐 后 血 糖 波 动 在 11. 0 ~ 15.5 mmol / 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 2 周前测得为 7.6%。 刻下:患者诉口苦而黏,时有甜味,无明显口干、饮多、 尿多“ 三多” 症状,形体 肥 胖, 怕 热, 出 汗; 食 欲 极 好, 口 有异味;舌稍红、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诊断:脾瘅;辨证:湿热内蕴;治法:清化脾胃湿热; 方用二陈平胃散,重加黄连、佩兰。 处方:黄连 6 g,佩兰 30 g,陈皮 10 g,苍术 10 g,炒 白术 10 g,法半夏 10 g,茯苓 30 g,砂仁 3 g,豆蔻仁 3 g, 生薏苡仁 30 g。 每日 1 剂,水煎服。 二诊(5 月 18 日) :口苦而黏症状明显好转,出汗好
20(5) :51⁃ 52.
[ 9 ] 李锟,王树真.益母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广东化 工,2014,41(2) :54⁃ 55.
[10] 王均,颜乾麟.试论痰浊血瘀与脑血管疾病[ 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7,27(3) :1⁃ 2.
[11] 李辉,徐贵成,刘坤.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临床调查分析[ J] . 中西 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3) :142⁃ 144.
金教授认为 可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进 行 鉴 别, 探 寻 辨 病的眼目:其一是形体肥胖与否;其二是口中的感觉, 究竟是口干或口黏、口腻;其三是舌苔的薄腻程度;其 四是脉象是否表现为滑脉。
加味二陈汤治疗脾瘅疗效观察
![加味二陈汤治疗脾瘅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a4e3a52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6.png)
加味二陈汤治疗脾瘅疗效观察
廉波;赵泉林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4(0)6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二陈汤治疗脾瘅的疗效。
方法:脾瘅患者9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给予饮食、运动等生活干预指导,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二陈汤治疗,两组均治疗60 d。
结果:两组治疗后身体质量指数(BMI)、餐后2 h血糖、中医证候积分总体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总体疗效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6个月后治疗组在保持正常糖耐量及减少糖尿病转化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加味二陈汤治疗脾瘅疗效显著,能够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总页数】3页(P437-439)
【关键词】加味二陈汤;糖尿病前期;脾瘅;脾虚痰湿证;疗效观察
【作者】廉波;赵泉林
【作者单位】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9
【相关文献】
1.自拟抑糖汤治疗消渴病脾瘅期30例疗效观察 [J], 段萍;姚家勇
2.回医热香净透疗法治疗气滞痰阻型脾瘅的疗效观察 [J], 于晓宁;汪燕燕;邓自辉
3.瓜蒌枳壳二陈汤加味治疗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疗效观察 [J], 罗军民
4.二陈汤加味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型临床疗效观察 [J], 徐迎春
5.加味二陈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AECOPD痰浊阻肺证的疗效观察 [J], 徐慧平;钟瑞媚;叶志韧;陈奕涛;陈洪;黄桂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
1. 饮食所伤
"食则腠理致密,阳气不得外泄,故 食则腠理致密,阳气不得外泄, 气 ,故
——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病案一则
宋 女 ,49岁 岁 患者主诉中秋节因多吃几块月饼后,已知自觉口中甜腻, 患者主诉中秋节因多吃几块月饼后,已知自觉口中甜腻, 而不知食物之味,甚至连服中药也觉不出苦味, 而不知食物之味,甚至连服中药也觉不出苦味,察其舌质 略红苔厚腻,脉沉略数. 略红苔厚腻,脉沉略数. 诊断为脾瘅 处以泽兰,佩兰各 处以泽兰,佩兰各10g,栀子 天后, ,栀子10g,煎水代茶频饮.4天后, ,煎水代茶频饮. 天后 即诉其已有改善,口中已知药物之苦,又继以上药续服, 即诉其已有改善,口中已知药物之苦,又继以上药续服, 10天后,病人述其口中甜腻已去 天后, 天后
虚证
3. 脾肾阳虚
症见口中发甜,食减纳呆.饮食无味, 症见口中发甜,食减纳呆.饮食无味,腹 泻便溏,畏寒喜腰,腰酸阳瘙,舌质胖淡, 泻便溏,畏寒喜腰,腰酸阳瘙,舌质胖淡, 苔白滑, 苔白滑,脉沉弦 治以温肾暖脾. 治以温肾暖脾.补阳消甘 处方: 处方:四神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参考文献
01)《增补临症指南医案》 叶天士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增补临症指南医案》 02)《中医奇证新编》 ) 中医奇证新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03)《杏林医选》 ) 杏林医选》 04)《中医脾脏论》 ) 中医脾脏论》 中医古籍出版社 05)《黄帝内经临症切要》 ) 黄帝内经临症切要》 06)《证治准绳》 ) 证治准绳》 07 )《世医得效方》元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08)《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09)《脾瘅病治验》 李进爵 福建中医药 1983年 总1第11卷第四期 ) 脾瘅病治验》 年 第 卷第四期 10)《脾瘅证治微探》 陈和红 张永涛 王停 河南中医 80页 2001年 ) 脾瘅证治微探》 页 年 11)《脾瘅治验》 韩如章 湖北中医杂志 57页 1984年 第四期 ) 脾瘅治验》 页 年 12)《脾瘅》 舒寿群 云南中医杂志 64页 1983年 第四卷第六期 ) 脾瘅》 页 年 13)《脾瘅病症初探》 杨晋翔 中医函授通讯 84页 1993年 第二期 ) 脾瘅病症初探》 页 年 14)《内经临证发微(一)》 王庆其 ) 内经临证发微( 15)张毅之 内经 素问疑难问题助读 北字 中国医药出版社 1973.12 ) 16)杨晋翔 脾瘅病症诊初探 中医 ) 17)孙玉甫 讨论脾瘅的证治 );31 ) 广州医学学院学报 1988,I(2); , ( ); 18)于珠莹 脾瘅 山东中医杂志 1988.7(2)31 ) ( ) 19)兰少敏 脾瘅一例治验体会 );54 ) 北中医 1984.(5); ( ); 20)郭安英 脾瘅一例治验体会 江西中医药1984.(5)63 ) 江西中医药 ( ) 21)黄山峰 江苏中医 1998.(6).16 ) ( )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实证
2. 外感寒湿之邪
李氏, 岁老妪 缘于两个月前,浴后感寒, 岁老妪, 李氏,82岁老妪,缘于两个月前,浴后感寒, 而病寒热,头痛,咳嗽,虽迅即解除, 而病寒热,头痛,咳嗽,虽迅即解除,但觉口 腹胀纳减,大便仍泻,且每日凌晨5时左右 甘,腹胀纳减,大便仍泻,且每日凌晨 时左右 必中一次,晚上1至 次 渐至精神疲乏, 必中一次,晚上 至2次.渐至精神疲乏,头晕 耳鸣,下肢酸痛,卧床不起. 耳鸣,下肢酸痛,卧床不起. 脾肾阳虚,湿热郁阻, 脾肾阳虚,湿热郁阻,寒热错杂之证 半夏泻心汤合四神丸
小组成员
林庄微 张艺 邹倩 蒋燕 蔡兰兰 肖定洪 郑晓岭 王骆冰 朱垠
�
-------《素问. 奇病论》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脾瘅的病机
"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 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 舌上白苔粘腻 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 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 相搏,土有余也. 相搏,土有余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素问 五脏生成篇 五脏生成篇》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奇病论》所言"病口甘", 奇病论》所言"病口甘" 应为"口不知五味,唯觉口甘" 应为"口不知五味,唯觉口甘" 苦于口中甜腻"方为病态. 或"苦于口中甜腻"方为病态.
特殊案例一则
掌甘
施某, 53岁 施某,男,53岁, 主诉:两掌心甘甜7 .(掌背不甜 掌背不甜) 主诉:两掌心甘甜7天.(掌背不甜)近7天来双 手掌心发甜,自用舌舔甘甜如糖味, 手掌心发甜,自用舌舔甘甜如糖味,请他人试之 亦如然.患者试取少量水洗手,洗后掌心已不甜, 亦如然.患者试取少量水洗手,洗后掌心已不甜, 但洗手水亦有甜味;洗手约20 20分钟后掌心甜味恢 但洗手水亦有甜味;洗手约20分钟后掌心甜味恢 复如前.先后经20余人舔试均如此. 20余人舔试均如此 复如前.先后经20余人舔试均如此.
叶香岩(天士) 《外感温热篇》 叶香岩(天士) 外感温热篇》
"脾热则口甘" 脾热则口甘" 脾热则口甘 "脾冷则口甘" 脾冷则口甘"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脾 脾 欲甘……生于脾 如以缟裹栝楼实. 生于脾, 欲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
光 影 中 医 —— —— —— 课 件 大 赛
虚证
2. 脾热伤阴
吴鞠通谓:"湿久生热,热必伤阴." 阴 热 湿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张千里医案
杭州裘.五内如焚,起灭无定时,易怒多 杭州裘.五内如焚,起灭无定时, 舌腻口甜,脉弦,左尤甚, 疑,舌腻口甜,脉弦,左尤甚,肝热由于 胆寒,脾瘅由于胃滞,所谓五志火动, 胆寒,脾瘅由于胃滞,所谓五志火动,神 明内扰也, 明内扰也,隆冬蛰藏之时 宜用育阴潜阳法. 宜用育阴潜阳法.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甜 在 口 病 在
内 经 论 脾 瘅 —— 今 读
脾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病口甘者,病名为何? 病口甘者,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 何以得之?
脾瘅的辩证论治
用药
《内经》 内经》 兰草汤 除陈气也
《证治准绳》 证治准绳》
三黄丸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治口甘当分虚实, 治口甘当分虚实,随症而治 实证
饮食所伤 外感寒湿之邪
虚证
脾虚湿盛 脾热伤阴 脾肾阳虚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虚证
1. 脾虚湿盛
症见口甜不甚明显,时时吐涎白沫量 症见口甜不甚明显, 形体肥胖.少气懒言, 多.形体肥胖.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或圯白,舌淡苔白, 或圯白,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以健脾益气,化湿消甘 治以健脾益气,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佩兰等 处方: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脾瘅的转归
《证治准绳论》中提出 证治准绳论》
三阳结谓之消…..常因数食甘美而 多肥,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根据内经的原旨 凡是以"口甘"为主诉的疾病 凡是以"口甘" 都可作出"脾瘅" 都可作出"脾瘅"的诊断结论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
虚证
※过食肥甘,湿困中焦,脾气不足,运 过食肥甘,湿困中焦,脾气不足, 过食肥甘 化失健,或湿郁不化,久滞生热, 化失健,或湿郁不化,久滞生热,伤 阴化燥,或湿盛伤阳,久及于肾, 阴化燥,或湿盛伤阳,久及于肾,火 不生土,而成脾肾俱伤之证. 不生土,而成脾肾俱伤之证.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 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 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 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 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 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大熟地三钱 阿胶一钱五分 天冬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竹茹八分 牡丹皮一钱五分 牡蛎三钱 佩兰叶一钱 莲子心十粒 白芍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枣仁二钱 黑芝麻三钱
另服朱砂安神丸,莲心糊丸 另服朱砂安神丸,
光 影 中 医 —— —— —— —— 首 届 丁 香 园 原 创 中 医 多 媒 体 课 件 大 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