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课件(三课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部编人教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一、导入新课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二、解诗题,知作者1、简介作者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
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1、一读(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
(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
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出示挑拨、挑逗、挑染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3)齐读全诗。
2、二读(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江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3、三读(1)理解“注释”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促织”吗?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部编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反思
部编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反思教材解析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寒”点明深秋季节,“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
“有人家”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
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课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坐:因为 爱:喜欢 晚:黄昏,夕阳下的傍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霜叶:红色的枫叶 于:比……
译诗
• • • • 远处高山山间小路曲曲弯弯 , 深山密林中升腾着缕缕炊烟 。 停车是因为我爱看枫林晚景 , 经霜的红叶比春花更加鲜艳 。
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 君须记,
正是\ 橙黄橘绿时。
擎雨盖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 :完,指败尽。 擎 :举,往上托 。 擎雨盖 : 指荷叶(比喻)。 残 :枯萎、残败 。 犹:依然。 傲: 坚强不屈的样子。 傲霜:不畏寒霜。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自由读】
1、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用笔画下 来, 再联系课文注释、课文插图或上下文 来想一想。
【我会读】
萧萧
促织
梧叶
篱落
挑动
月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夜书所见:在秋天的夜里 作者写下自己所见到的听 到的东西。
叶绍翁,字嗣(sì )宗,号靖(jì ng)逸 (yì ),南宋诗人。所写的《游园不值》 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应怜屐(jī)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fēi)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欣赏和感悟,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
3. 解读: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齐声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6. 欣赏:欣赏与古诗相关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诗意: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友情、抒发思乡之情4. 意象:寒山、石径、白云、枫林、荷塘、菊花、篱落、梧叶、秋风等5. 情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配画创作。
3. 搜集其他古诗中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解读诗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课前解析】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
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课件
字词乐园
会认字
jú
橘 组词:柑橘 橘子 橘树
tiǎo
挑 组词:挑拨 挑战 挑逗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擎:举,向上托。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字词乐园
词语积累 描写秋天的成语
橙黄橘绿 秋风习习
Hale Waihona Puke 金风送爽 天朗气清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难点解析
题解
赠刘景文:送给刘景文。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 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 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 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 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含义: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 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 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 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运用: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 和感受;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 写的景物之中;再次,写景是次,抒情 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拓展延伸 描写秋天的古诗
重难点解析
橙黄橘绿
重难点解析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重难点解析
题解
夜书所见: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 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 婉转的小诗。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1
风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一、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1个生字。
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出古诗中的秋天。
2.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学习《山行》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
2.讲解古诗的字词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描绘的秋天的美景,如枫叶、霜叶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赠刘景文》1.教师介绍古诗的背景,引出古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
3.教师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分析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福。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学习《夜书所见》1.教师提问学生在夜晚看到的景象,引出古诗。
2.学生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分析古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如“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总结拓展1.总结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强调古诗的魅力。
2.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分享感受。
3.布置作业:默写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
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熟悉(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2.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消失的生字。
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课方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课方案夜书所见预习作业: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每日练》。
4、读课文起码三遍。
一、板书课题 , 《夜书所见》,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说明理解诗意,领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留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畅。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光景?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要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频频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睁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二)学生自学(三)后教:学生沟通,教师板书六、当堂训练。
1、睁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小河畔,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书斋里,诗人和小伙伴在2、读背古诗。
板书:梧叶秋风(动客情)一灯明《山行》教课方案教课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教材剖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道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暮秋节气的枫林风景,描述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组成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境界之美呼之欲出。
我们能够在赏析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觉秋天山林的勃勃活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小学语文三上《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景的。
《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和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更加勾起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
三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学情解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三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而这三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和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积累。
教学理念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
教学本课,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诗的意境,从理解到感悟,到情感的升华,再到背诵。
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
诗的侧面提供了一些词语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书写“寒、径、霜"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
3.学习运用借助插图、结合注释、查阅字典的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4.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感悟形成画面感,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1.揭示单元主题“金秋时节”。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课件(三课时)
赠姓
送 刘 你 放
还在
认词
识里
吗, ?
残犹
菊有
傲君
霜 子 你 放
还在
认词
识里 吗,
橘橙
?
绿黄
生 字 书 写
大
声
赠刘景文
朗
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词语理解
•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 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 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 以诗歌唱酬往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目录 CONTENTS
1
2
3
《 山 行 》
《 赠 刘 景 文
《 夜 书 所 见
》
》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 川居士,汉族,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杜牧是唐代杰出 的诗人。
新 字 读 认
h1n j#ng xi9 shu`ng
寒径斜霜
你放
残 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
荷花凋谢了,巨大如盖的荷叶消失了。
我问你答 通过图片比较盛菊和衰菊。
菊花干枯了却还留在枝头,似乎在斗寒霜。
我问你答
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景色呢?
诗歌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 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 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新 字 读 认 sh3o xi`o ti2o c& l!
邵萧挑促篱
你放
促 挑 还 在
认词
织 战 识 里
吗, ?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组讨论、资料搜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2. 生字词: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和运用。
3.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3.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和运用。
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6. 诗歌鉴赏:通过对比、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叶绍翁3. 诗句:摘录三首古诗的重点诗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能明白得古诗内容,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把握借助注释明白得古诗的方法,提高阅读、明白得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明白得古诗内容,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难点:在明白得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1、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明白得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2、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爱好。
3、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揭题导入1、师:小孩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诗人,他叫:——(板书:叶绍翁)他是南宋闻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如此一首诗。
板书课题。
2、读题,释题。
二、初读读顺,感受韵味1、自由读2、检查反馈,正音(1)生词“促织”的读音(2)借助注释明白得“促织”的意思,相机揭示注释的作用师:注释,能关心我们明白得一些难明白的词语。
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第一次显现注释,借助注释读明白古诗是一种专门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可要好好的把握(3)出示“挑”的两个读音及意思(4)说明“挑促织”,进一步明白得多音字“挑”的读音师:说到蟋蟀,你们明白吗,秋天的蟋蟀最成熟,个儿最大,现在斗蟋蟀也最有味,但是蟋蟀专门机警,躲在草丛旁边的洞穴里,洞专门深,如何才能抓住蟋蟀?(让生说)最好的方法依旧用细长的东西伸进洞里挖,等蟋蟀从洞里跳出来,小孩们就能够捉住它了,因此在这儿该选择哪个说明?那就该读——)这就叫“字义决定字音”,再读词语。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味(1)师范读古诗,感受古诗韵味(2)师生合作读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1、师:诗人叶绍翁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边读边到诗中画出有关词语。
2、生汇报过渡:你们说的这些确实是显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看到如此的景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四、深入感悟,朗读品析(一)明白得前两句1、师: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指的确实是诗人叶绍翁,你能找出来吗?(板书:客)师:他什么缘故称自己为“客”呢?(生:说明诗人离开家乡)师:对,像如此离开故乡和亲人,独悠闲外漂泊的游子,我们称他为“客”。
三年级上册 语文 4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背诵全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枫林景色的喜爱。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觉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这种对比手法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走进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秋天,去领略那别具一格的秋景。
(板书课题:山行)2. 了解诗人杜牧(1)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杜牧的资料。
(2)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如“径(jìng)”“斜(xiá)”。
3.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检查。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坐:因为。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2. 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教师可以结合简笔画,画出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高山,山上有几处房屋被白云缭绕,帮助学生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1.背诵古诗。 2.背诵课外收集的写秋 的诗歌。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 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 弟苏辙并称“三苏”。
新 字 读 认 z-ng li% c1n y5u
赠刘残犹
3o j$n ch9ng j%
•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 促织:俗称蟋蟀,又叫蛐蛐
• 篱落:篱笆。
闪仔 现细 出读 怎诗 样, 的你 画的 面脑 ?海
里
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背井离乡、独 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 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孤寂落寞、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小结
“动客情”即作客他乡因 某事某物触发了思乡、思 亲的情思。本诗中,前两 句的“萧萧梧叶”“江上 秋风”触发诗人动了客情; 而后两句的儿童夜捉蟋蟀 的场面又一次使诗人动了 客情。
名家点评
“声华馥似当风桂, 气味清于著露兰。”
归纳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
我会写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 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
作业
在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
再见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 车:轿子。 • 坐:因为。 •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走沿 向着 秋弯 天弯 的曲 深曲 山的 。山
路
我问你答 这深山里有人居住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我问你答
诗人进入深山,坐在石头上是为 了看什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目录 CONTENTS
1
2
3
《 山 行 》
《 赠 刘 景 文
《 夜 书 所 见
》
,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杜牧是唐代杰出 的诗人。
新 字 读 认
h1n j#ng xi9 shu`ng
寒径斜霜
你放
新 字 读 认 sh3o xi`o ti2o c& l!
邵萧挑促篱
你放
促 挑 还 在
认词
织 战 识 里
吗, ?
书 法 作 品
大
声
夜书所见
朗
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意 象 赏 析
意 象 赏 析
理 解 词 义 •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 擎:举,向上托。 •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
舒展的样子。
• 菊残:菊花凋谢。 • 犹:仍然。 •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对方的尊称,
您。
• 须记:一定要记住。 •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
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火红的枫林
我问你答
能否找出诗人喜爱枫林的句子?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问你答
通过图片比较二月花 和枫叶,谁比较红?
我问你答
“二月”是什么意思?是指 我们一年中的第二个月份吗?
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 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 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经秋霜染过,比二月春花还红。
残 荷 图
荷花凋谢了,巨大如盖的荷叶消失了。
我问你答 通过图片比较盛菊和衰菊。
菊花干枯了却还留在枝头,似乎在斗寒霜。
我问你答
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景色呢?
诗歌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 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 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拓展学习
请大家再背诵积累 一首写秋的古诗。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这秋叶物“《容节 《
首,绍色春文易候 情写翁之秋心引迁 思下客动代雕起移
夜 书
婉了居,序龙旅, 所
转《异心, 人景 的夜乡亦阴物的物 小书,摇阳色乡变
·
见 》
诗所静焉惨》愁换
。见夜。舒说。,
》感”,: 最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 靖逸,龙泉(今浙江 丽水龙泉市)人,南 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傲君橙菊
赠姓
送 刘 你 放
还在
认词
识里
吗, ?
残犹
菊有
傲君
霜 子 你 放
还在
认词
识里 吗,
橘橙
?
绿黄
生 字 书 写
大
声
赠刘景文
朗
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词语理解
•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 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 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 以诗歌唱酬往来。
石 斜 还 在
认词
径 坡 识 里
吗, ?
大
山行
声
远上/寒山/石径斜,
朗
读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山行:在山中行走。 • 远上:登上远处的。 •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 石径:石子的小路。 • 斜:倾斜的意思。 • 生:另有版本作“深”。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