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法的发展历史.
盈建科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盈建科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盈建科在结构动力学领域应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分析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以及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盈建科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原理。
该方法基于振型分解原理,通过将结构动力学问题转化为模态坐标下的一系列单自由度系统,进而求解得到结构的振动模态及其对地震激励的响应。
通过振型分解,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结构的各个振动模态对地震荷载的响应程度,从而为结构的设计和抗震评估提供依据。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盈建科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具体步骤。
首先,需要确定结构的振型和振型参数。
这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实测数据或者经验公式等方法来获取。
然后,我们可以得到结构的振型矩阵和振型频率。
接下来,需要求解各个模态下的约化质量、模态合成系数和模态质量参与系数。
最后,将得到的各个模态的反应谱与相关地震谱进行叠加计算,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
除了上述步骤,盈建科还将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应用于多个工程案例中。
以某高层建筑为例,盈建科使用该方法对其进行抗震性能评估。
通过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分析,我们得到了该建筑在不同振动模态下的反应值,进而评估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安全性。
通过该方法,我们发现了一些振动模态下结构的薄弱部位,并进行了相应的结构加固设计,确保了建筑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盈建科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一种有效的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
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结构的振动模态及其对地震荷载的响应,为结构的设计和抗震评估提供依据。
通过应用实例的案例分析,我们证明了该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盈建科将继续致力于研究和应用结构动力学领域的先进方法,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课后习题解答(部分)
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习题解答土木工程学院二0一二年秋Chap11、高层建筑定义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将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住宅建筑结构和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建筑,划为高层民用建筑。
1)层数大于10层;2)高度大于28m;3)水平荷载为主要设计因素;4)侧移成为控制指标;5)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不可忽略;2、建筑的功能建筑结构是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骨架。
其功能为在规定的设计基准期内,在承受其上的各种荷载和作用下,完成预期的承载力、正常使用、耐久性以及突发事件中的整体稳定功能。
3、高层按结构体系分类结构体系是指结构抵抗外部作用构件的组成方式。
从结构体系上来分,常用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侧力体系主要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悬挂结构及巨型框架结构等。
Chap 21、为什么活荷载的不考虑不利布置?计算高层建筑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一般不考虑楼面及屋面竖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而是按满布考虑进行计算的。
其一,在高层建筑中各种活荷载占总竖向荷载的比例很小,尤其对于住宅、旅馆和办公楼等,活荷载一般在1.5~2.5kN/㎡范围内,只占全部竖向荷载的10%~20%,因此活荷载不同的布置方式对结构内力产生的影响很小;其二,高层建筑结构是个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层数与跨数多,不利分布的情况复杂多样,计算工作量极大且计算费用上不经济,因此,为简化起见,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可以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分布,按满布方式布置作内力计算后再将框架梁的跨中弯矩乘以1.1~1.3的放大系数。
2、高层建筑结构抵抗水平力的构件有哪几种?各种构件有哪些类型(1)有:梁、柱、支撑、墙和筒组成;(2)梁:钢梁、钢筋混凝土梁、钢骨(型钢)混凝土梁;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钢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等;支撑有: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等;墙:实体墙、桁架剪力墙;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等;筒有:框筒、实腹筒、桁架筒、筒中筒、束筒等;3、如何确定高层建筑的结构方案(1)、结构体系的确定:按:高度、风荷载、地震作用;功能、场地特征;经济因素、体型等因素确定采用以下结构体系;(2)、构件的布置(3)、对构件截面进行初选;4、如何确定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1、风荷载的确定:大多数建筑(300m 以下)可按荷载规范规定的方法计算;少数建筑(高度大、对风荷载敏感或有特殊情况者)还要通过风洞试验);规范规定的方法:0k z s z w βμμω=z β--基本风压;s μ--风载体型系数;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β--z 高度处的风振系数;2、地震荷载分为: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抗震规范》要求在设计阶段按照反应谱方法计算地震作用,少数情况需要采用时程分析进行补充;5、减少高层建筑温差影响的措施是什么?减少温差影响的综合技术措施主要有:(1)采取合理的平面和立面设计,避免截面的突变。
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高层抗震计算中的对比分析
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在高层抗震计算中的对比分析
王兆泉
【期刊名称】《砖瓦》
【年(卷),期】2024()3
【摘要】为了解决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以山东省潍坊市某超高层商住一体建筑为研究对象,选取2个不同的天然地震波,运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分别计算结构的楼层剪力和抗倾覆弯矩。
结果表明,在不同天然地震波条件下,时程分析法和反应谱法得到的X向和Y向楼层剪力均随着楼层的增加呈现指数降低的趋势,建筑物底层的剪力最大;天然Hector Mine地震波和天然Imperial地震波作用时,采用时程分析法得到的X向楼层剪应力值相近,采用反应谱法计算时,天然Hector Mine地震波作用下的X向楼层剪力明显大于天然Imperial地震波作用的X向楼层剪力;采用时程分析法和反应谱法计算Y向楼层剪力时,结果均为天然Hector Mine地震波作用下的Y向楼层剪力明显小于天然Imperial地震波作用的Y向楼层剪力。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王兆泉
【作者单位】潍坊瀚诺置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73.31
【相关文献】
1.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抗震分析对比
2.隧道抗震设计中反应位移法与时程分析法的对比分析
3.时程分析法在高层建筑抗震支吊架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抗震分析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数值仿真比较
5.大跨径悬索桥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规范反应谱理论介绍
的算式。如果考虑单自由度结构的变形, 考虑动力放
大效应, 则相应的算式应为:
P=( W g)·Sa( T; l )
⑼
式中: Sa( T; l ) 为加速度反应谱的谱值( 周期 T 和阻尼
比 l 已取单自由度结构的对应值) 。上式可改写为:
2008 年 4 月 第 4 期
广东土木与建筑
APR 2008 No.4
第4期 2008 年 4 月
广东土木与建筑 GUANGDONG ARCHITECTURE CIVIL ENGINEERING
规范反应谱理论介绍
No.4 APR 2008
杨穗华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州 510060)
摘 要: 近年计算机辅助建筑结构设计的能力不断加强, 新的结构抗震计算方法使得结构地震反应的精确计算 成为可能, 结构设计规范中已明确提出一般高层建筑都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分析, 文中从规范的要求 出发详细介绍反应谱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关键词: 反应谱的概念; 地震反应谱的方法; 加速度反应谱方法; 振型参与系数
应谱也是一种标准反应谱, 它们比场地相关反应谱
包含更多的统计信息、震害经验和设计实践经验, 适
用范围自然更广。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列入的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a ( T) 虽然也是一种谱曲线, 但与
上述经统计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 Sa( T) 或动力系数 b ( T) 有区别, 其关系式分别为:
a ( T) =cSa( T) g =kcb ( T)
目前规范中对不同结构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在各 国的抗震规范中均有体现, 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 法仍是基本方法, 时程分析法则作为补充计算, 对特 别不规则、特别重要或较高的高层建筑才要求采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地震作用
水平荷载与结构计算简化原则
第二节 地震作用
一、特点
地震时,地震波产生地面运动,通过房屋基础使上部结构产生振动, 这就是地震作用。地震作用使结构产生的运动称为地震反应,包括位移、 速度、与加速度,加速度将使结构产生惯性力,过大的惯性力将会影响 结构的正常使用,甚至造成结构的破坏。 地震波使建筑房屋产生竖向振动和水平振动,一般对房屋的破坏主要 由水平振动造成。设计中主要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只有震中附近的高烈 度区域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地震动三要素: 1、强度:反应地震波的幅值,烈度大,强度大。 2、频谱:反应地震波的波形,1962年墨西哥地震时,墨西哥市a=0.05g, 但由于地震卓越周期与结构接近,从而破坏严重。 3、持时:反应地震波的持续时间,短则对结构影响不大。
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但振型反应谱法或底部剪力尚无 法对此作出估计。出于结构安全的考虑,《高层规程》规定了结构各楼层水平地 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给出了不同烈度下的楼层地震剪力系数(即剪重比),结 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应据此进行相应的调整。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要 求:
1、计算范围: 水平地震作用:
• 6度区 (除甲类建筑和IV类场地上的较高房屋
外)可不算 • 7-9度区 (除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房 屋外)均算
竖向地震作用:
•8、9度大跨度结构和长悬臂结构 •9度的高层建筑
2、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原则: – 一般正交布置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可沿纵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 – 斜交布置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宜按平行于抗侧力构件方向计算 – 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 扭转影响
5、动力时程分析法
国家开放大学2016春本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业答案4y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专升本)阶段性作业单选题1. 多遇地震烈度所对应的超越概率为_(D) 63.2%____。
(5分)(A) 10%(B) 2%(C) 3%参考答案:D2. 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___(D) 地震烈度__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
(5分)(A) 加速度峰值(B) 频谱特性(C) 地震持时参考答案:D单选题1. __(A) 底部剪力法___适用于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
(5分)(B)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 时程分析法(D) 顶点位移法2. 下列__(B) 半挖半填的地基土地段___地段属于对抗震不利的地段。
(5分)(A) 稳定岩石地基地段(C) 中密的砾砂地段(D) 平坦开阔的中硬土地基地段5. 为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完整性,对于多高层钢结构的所有节点连接,除应按地震组合内力进行弹性设计验算外。
还应进行__(A) “强节点弱构件”___原则下的极限承载力验算。
(B) “强构件弱节点”(C) “强梁弱柱”(D) “强柱弱节点”多选题3. 地表破坏表现为__ A,B,C,D ___形式 (5分)(A) 地裂缝(B) 地面下沉(C) 喷水冒砂(D) 滑坡4. 地震的破环作用主要表现为__ A,C,D ___三种形式。
(5分)(A) 地表破坏(B) 人员伤亡(C) 次生灾害(D) 建筑物的破坏5. 影响地震反应谱的两个主要因素是__ A,B ___。
(4分)(A) 体系阻尼比(B) 场地条件(C) 地震动(D) 地震波类型6. 场地类别时根据__ A,B ___两个指标综合确定的。
(4分)(A)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B) 场地覆盖层厚度(C) 岩石阻抗比(D) 场地的固有频率7. 下面__ A,B,C,D ___是影响土的液化的因素。
(4分)(A) 土中黏粒含量(B)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C) 土的密实程度(D) 地震烈度和震级8. 体波的两种形式为__ C,D ___。
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的发展沿革和最新修订_王亚勇
建筑结构学报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第31卷第6期2010年6月Vol131No16June2010002文章编号:100026869(2010)06200072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沿革和最新修订王亚勇,戴国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北京100013)摘要:在回顾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历次版本的主要特点,着重阐述G B50011—2001规范的最新修订情况。
这些修订包括:建筑抗震设防水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基本要求和概念设计、场地分类和评估、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等基础性内容,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计算方法和抗震措施,新增加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以及大跨度空间结构、地下建筑等内容。
1976年7・28唐山地震造成未设防或设防能力低的各类房屋建筑严重破坏和倒塌,通过对地震区建筑震害的调查研究,吸取经验教训,对TJ11—78《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时进行了修订。
2008年5・12汶川地震全面考验了各类建筑结构,凡按照现行规范设计建造的建筑都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在震中地区,由于实际地震影响烈度远高于设防烈度,致使具备一定抗震设防能力的建筑结构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破坏。
通过对这些震害的研究,对多道抗震防线、强柱弱梁、剪力墙连梁、砌体结构整体性、楼梯间、非结构构件等抗震设计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及时地体现在G 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中。
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被明确地编入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充实了中国特色的“三水准两阶段”抗震设防理念。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震害;规范修订中图分类号:T U31814 文献标志码:AEv oluti on and p resent updati on of‘Code f orseis m ic design of buildings’WANG Yayong,DA I Guoying(I 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China Acade my of Building Research,Beijing100013,China)Abstract:A general review of devel opment and evoluti on of seis m ic design codes in China is p r ovided in the paper. Major features contained in several versions and the p resent update of‘Code for seis m ic design of buildings’are summarized.Main item s regarding to earthquake levels,design earthquake acceleration,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seis m ic design,site assess ment and classification,seis m ic res ponse s pectra,seis m ic alalysis as well as regulations of seis m ic calculations and detailing for each type of structures,including s pacious and undergr ound buildings have been seri ously revised in the past.The revisi on of the Code TJ11—78was ti mely execut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 on on damages and collap ses of different buildings caused in the1976Tangshan Earthquake.Buildings and infrastructures were put int o the real tests in the May12,2008GreatW enchuan Earthquake,revealing that the three seis m ic goals in ter m s of operational under the m inor earthquake,repairable under the moderate earthquake and life2safety under the maj or earthquake can be achieved as l ong a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 on foll owing the code requirements.Building damages and failures,of course,occurred unavoidably due to the much higher intensity than ex pected by design code. Based on extensive reconnaissance investigation of building damage in the regi ons with moderate t o severe earthquake intensities,regulati ons of the‘Code for seis m ic design of buildings’(G B50011—2001)are updated regarding to the multi2fortification,strong column2weak beam,link beam of shear walls,integrati on and ductility of masonry structures,exit ways and stair shaft,non2structural elements,etc.The concep t of perfor mance2based seis m ic design has been i mp lemented in the new version of the code that i mp r oves and enriches the seis m ic design app r oach of s o2 called t wo stages for three earthquake levels.Keywords:Code for seis m ic design of buildings;earthquake damage of building;revision of code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50011—2001)修订课题。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发展历程及展望_罗开海
1 前言我国的抗震防灾技术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个别到系列化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对技术立法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充分说明抗震防灾技术立法是客观必需。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是按苏联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规范设计的,为建设工程的抗震防灾做出了贡献。
而一般的工程如按苏联的技术标准设计,则纺织厂的土建投资,7度要增加10%~12%,8度要增加15%~16%,8度区住宅的土建投资也要增加8%。
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困难,又未发生强烈地震,对地震的危害还缺乏感性认识,于是规定一般的办公楼、学校、车站、码头和俱乐部等均不设防。
执行的结果是,一般工业建筑也都不考虑抗震设防,当然更不会有我国自己的抗震技术标准。
以后,在1959年和1964年,我国曾两次编制过包括多种工程建设的《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但未正式颁发,只起指导和参考作用。
在1966年邢台地震、1967年河间地震后,随着人们对震害认识的提高和地震经验的积累,1974年才正式颁发《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
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了近代世界地震史上少有的灾难,也全面推动了抗震防灾技术的发展,形势的发展要求我国的许多抗震技术标准进一步修订或制定,使抗震技术标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人们对地震震害经验教训的不断积累和对结构地震反应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先后制定、修订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以抗震防灾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标准,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特点鲜明的抗震防灾技术标准体系。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1 研究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起始,到20世纪70年代初截止,期间产生了1959版和1964版《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
1955年翻译出版了苏联《地震区建筑规范》,1956年编制了第一个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未正式使用。
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选取及地震波的反应谱化
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选取及地震波的反应谱化摘要:目前我国规范要求结构计算中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一般为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在不规则、重要或较高建筑中采用。
进行时程分析时,首先面临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问题。
时程曲线的选择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则需要首先将时程曲线进行单自由度反应计算,得到其反应谱曲线,并按规范要求和规范反应谱进行对比和取舍。
本文通过介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计算步骤,实现将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计算转化成反应谱曲线,从而为特定工程在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选取提供帮助。
关键词:时程分析,地震波,反应谱,动力计算1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发展过程结构的地震反应取决于地震动和结构特性。
因此,地震反应分析的水平也是随着人们对这两个方面认识的深入而提高的。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发展可以分为静力法、反应谱法、动力分析法这三个阶段。
在动力分析法阶段中又可分为弹性和非弹性(或非线性)两个阶段。
[1]目前,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广泛采用反应谱法确定地震作用,其中以加速度反应谱应用得最多。
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如加速度、速度、位移等)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反应谱理论是指:结构物可以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可以按振型分解为多个单自由度体系反应的组合,每个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反应可以从反应谱求得。
其优点是物理概念清晰,计算方法较为简单,参数易于确定。
反应谱理论包括如下三个基本假定:1、结构物的地震反应是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来进行振型组合;2、现有反应谱假定结构的所有支座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的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而与其他动力反应参数,如最大值附近的次数、概率、持时等无关。
[1]时程分析法是对结构物的运动微分方程直接进行逐步积分求解的一种动力分析方法。
由于此法是对运动方程直接求解,又称直接动力分析法。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与理论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与理论随着人们对地震和结构动力特性认识程度的加深,结构的抗震理论大体可以划分为静力分析、反应谱分析和动力分析三个阶段。
2.2.1静力分析理论水平静力抗震理论[25]始创于意大利,发展于日本。
该理论认为:结构所受的地震作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载乘以地震系数,即: /F G g kG =α= (2.1)静力理论认为结构是刚性的,故结构上任何一点的振动加速度均等于地震动加速度,结构上各部位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地震作用是相等的。
它忽略了结构的变形特征,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
随着工程抗震研究的发展,对地震认识的深入,此法已经淘汰。
2.2.2反应谱理论上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取得了较多的强震记录的基础上,产生了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分析方法[25][26]是一种将模态分析的结果与一个已知的谱联系起来计算模型的作用效应的分析技术。
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最大地震反应与结构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为了便于计算,《抗震规范》采用相对于重力加速度的单质点绝对最大加速度,即/a S g 与体系自振周期T 之间的关系作为设计用反应谱,并将/a S g 用α表示,称为地震影响系数,如图2-5所示。
单自由度弹体系水平地震反应微分方程为:()()()()0mx t cx t kx t mx t ++=- (2.2)由上式得:()()()()0m x t x t k x t c x t-+=+⎡⎤⎣⎦ (2.3) 上式等号右边的阻尼力项()cx t 相对于弹性恢复力项()kx t 来说是一个可以略去的微量,故:()()()0m x t x t kx t -+=⎡⎤⎣⎦ (2.4)由反应谱理论,水平地震作用为:/a a F mS S gG G ===α (2.5)/a S g α= (2.6)α——地震影响系数;a S ——质点的绝对最大加速度;图2-5 地震影响系数α曲线Fig.2-5 seism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α vurves上升阶段 ()max 0.45 5.5T α=+α (00.1T ≤≤) (2.7) 水平阶段 α=max α (0.1g T T <≤) (2.8)曲线下降段 max g T T γ2⎛⎫α=ηα ⎪⎝⎭(5g g T T T <≤) (2.9) 直线下降段 ()max 0.25g T T γ21⎡⎤α=η-η-α⎣⎦ (5 6.0g T T <≤) max α——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g T ——场地特征周期。
《地震反应谱》课件
新材料与新结构
随着新型材料和结构的出现,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特性,对于完善地震反应谱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多维地震动输入
目前地震反应谱主要考虑水平地震动输入,未来研究可以 扩展到多维地震动输入,包括竖向和扭转分量,以更全面 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跨学科合作
加强地震工程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物理学、数学、生物 学等)的合作,从多角度深入研究地震反应谱的内在机制 和影响因素。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 等方面具有优势,未来可以应用于地 震反应谱的计算和分析中,提高计算 效率和准确性。
复杂结构体系的研究
高层建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 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对高层建筑 的地震反应谱研究将更加深入。
地下结构
地下结构如地铁、隧道等在地震 作用下的反应与地面结构有所不 同,未来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详细描述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地震反应谱用于描述结 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性,包括加速度、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谱等。这些数据可以帮 助工程师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优化结构 的设计,提高其抵抗地震的能力。
结构健康监测
总结词
结构健康监测是另一个地震反应谱的重要应 用领域,通过实时监测结构的反应谱数据, 可以及时发现结构的损伤和异常,保障结构 的安全。
地震反应谱的重要性
总结词
地震反应谱是抗震设计的基础,有助于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程度。
详细描述
地震反应谱在抗震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地震反应谱,工程师可以了解结构在不同频率的地震 作用下的响应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设计和优化。这对于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避免或 减少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
S = E √∑s K
( 9 )
其 中, w为水平地震 作用标 准值 的效 应 , S 包括 内力 和变 形 ; 多 自由度弹性 体系在地震作用 下 , 质点所受 的惯性 力就是质 S 为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 值的效应 , , 包括 内力和变形 。 点 的地震作用 。故质点 i 的地震作用 为 : 上
S, a (0 1)
由于 :
> , =1 )
() 2
=
其中 ,,为多 自由度弹性体系在地 震反应 中第J振型 的振型 ) 。 参与系数 ; 为多 自由度弹性体系在 地震反 应 中第 J振 型 质点 x
的振 型 位 移 。
此反应谱 由 4部分 组成 : 线上 升段 ( ≤ T<0 1 ; 平段 直 0 . )水
() t =一优 [ () 墨 () 艾0t + t]
为质点 i 相对加速度 。 的
() 1
2 地震 反 应谱 的确 定
最大加速度
谱, : 且
其 中, 为质点 i的质量 ; ( ) 优 艾0 t 为地 面运 动加速 度 ; ( ) t
文献 [ ] 1 采用地 震影 响 系数 , 即相对 于重 力加 速度 的绝 对 与结 构 自振周 期 T 之 间的关 系作 为设 计反 应
(.≤ T 0 1 ≤ ) 曲线下降段 ( <T≤5 )直线 下降段 ( < ; ; 5
T≤6 0 , . )其数学表达式 为 :
0. 5+ (0 ̄—4 5 T] 4 11 2 .)
2 №
则: 又 于: 由
的加 速 度 反 应 。
艾( =∑ 0 ) 0) £ ( £
( 一 争
r 0. / 2 z
一
建筑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历程
建筑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历程引言古往今来,地震给全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抵御地震的方法,但限于古时候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实践能力,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抗震设防方法。
现代的抗震设计理论是从20 世纪初才开始建立起来的。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地震动特性和结构动力特性理解的不断加深,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从最初的静力阶段和反应谱阶段,发展到动力阶段及目前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
1. 静力法在20 世纪初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在结构抗震设计当中采用一些经验的法则。
1920 年,日本大森房吉教授提出了所谓的静力理论。
假设建筑物为绝对刚体,地震时,它和地面一起运动而无相对于地面的位移。
建筑物各部分都有一个与地面加速度大小相同的加速度,取其最大值用于抗震设计。
因此,作用在建筑物每一楼层上的水平向地震作用就等于该层质量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乘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静力理论”。
由于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用这种方法设计的建筑物大都也经受住了一般地震的考验,所以,稍作修正后至今仍然被某些国家的设计规范所沿用。
但这种方法完全忽略了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的影响,对多、高层建筑,烟囱等具有一定柔性的结构物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显得既不经济又不合理。
2、反应谱法1943 年美国皮奥特( M.A.Biot )发表了以实际地震记录求得的加速度反应谱,提出的“弹性反应谱理论”。
由于反应谱理论正确而简单地反映了地震特性以及结构的动力特性,从而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承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反应谱计算得以实现,并运用到抗震设计上,反应谱理论基本取代了静力法,为世界上普遍采用此方法。
地震作用力的计算常常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概念是:假定建筑结构是线弹性的多自由度体系,利用振型分解和振型正交性的原理,将求解n 个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解为求解n 个独立的等效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最大地震反应,进而求得对应于每一个振型的作用效应。
抗震结构设计重要习题及答案
抗震结构设计重要习题及答案1、《抗震规范》给出的设计反应谱中,当结构自振周期在~Tg之间时,谱曲线为A.水平直线 B.斜直线C.抛物线 D.指数曲线2、实际地震烈度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A.建筑物类型B.离震中的距离C.行政区划D.城市大小3、规范规定不考虑扭转影响时,用什么方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计算? A.完全二次项组合法 B. 平方和开平方法 C.杜哈米积分 D.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4、基底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可用于下列何种建筑( C )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B.自振周期T1很长(T1>4s)的高层建筑 C. 垂直方向质量、刚度分布均匀的多层建筑 D. 平面上质量、刚度有较大偏心的多高层建筑 5、地震系数k 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A )A.地震基本烈度B.场地卓越周期C.场地土类别D.结构基本周期6、9度区的高层住宅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Geq为 A. (恒载标准值GK+活载标准值QK) B. (GK+Qk) C. (GK+) D. (GK+)7、框架结构考虑填充墙刚度时,T1与水平弹性地震作用Fe有何变化( A ) ↓,Fe↑↑,Fe↑↑,Fe↓↓,Fe↓8、抗震设防区框架结构布置时,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A.柱宽的1/4 B.柱宽的1/8 C.梁宽的1/4 D.梁宽的1/89、土质条件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很大,土质越松软,加速度谱曲线表现为A.谱曲线峰值右移B.谱曲线峰值左移C.谱曲线峰值增大D.谱曲线峰值降低10、震中距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很大,在烈度相同的条件下,震中距越远,加速度谱曲线表现为A.谱曲线峰值右移B.谱曲线峰值左移C.谱曲线峰值增大D.谱曲线峰值降低 11、为保证结构“大震不倒”,要求结构具有( C )A.较大的初始刚度 B.较高的截面承载能力C.较好的延性D.较小的自振周期T1 1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为A.最顶层B.中间楼层C. 第二层D. 底层13、多层砖房抗侧力墙体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 B ) A.与楼盖刚度无关 B.与楼盖刚度有关C.仅与墙体刚度有关D.仅与墙体质量有关14、场地特征周期Tg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C )A.地震烈度B.建筑物等级C.场地覆盖层厚度D.场地大小15、关于多层砌体房屋设置构造柱的作用,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A.可增强房屋整体性,避免开裂墙体倒塌 B.可提高砌体抗变形能力 C.可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D.可抵抗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16、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可对框架结构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A.梁端塑性调幅应对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B.梁端塑性调幅应对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C.梁端塑性调幅应对内力组合后的负弯矩进行D.梁端塑性调幅应只对竖向恒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17、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的大小除了与质量,地震烈度,结构自振周期有关外,还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B ) A.场地平面尺寸 B.场地特征周期 C.荷载分项系数 D.抗震等级 18、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要素A.加速度峰值B.地震烈度C.频谱特性D.地震持时19、震级大的远震与震级小的近震对某地区产生相同的宏观烈度,则对该地区产生的地震影响是A.震级大的远震对刚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大 B.震级大的远震对柔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大C.震级小的近震对柔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大 D.震级大的远震对柔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小20、地震烈度主要根据下列哪些指标来评定A.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B.地震时地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C.地震时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D.地震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该地区的土质条件和地形地貌21、一般情况下,工程场地覆盖层的厚度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多少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A.200m/s B.300m/s C.400m/s D.500m/s22、关于地基土的液化,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A.饱和的砂土比饱和的粉土更不容易液化 B.地震持续时间长,即使烈度低,也可能出现液化 C.土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容易液化 D.地下水位越深,越不容易液化23、某地区设防烈度为7度,乙类建筑抗震设计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设计A.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8度考虑B.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7度考虑C.地震作用按8度确定,抗震措施按7度采用D.地震作用按7度确定,抗震措施按8度采用 24、框架柱轴压比过高会使柱产生A.大偏心受压构件 B.小偏心受压构件 C.剪切破坏 D.扭转破坏 25、钢筋混凝土丙类建筑房屋的抗震等级应根据那些因素查表确定 A.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层数B.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C.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型和房屋层数D.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型和房屋高度26、纵波、横波和面波之间的波速关系为A.VP > VS > VL B.VS > VP > VL C.VL > VP > VS D.VP > VL> VS27、位于软弱场地上,震害较重的建筑物是: A.木楼盖等柔性建筑 B.单层框架结构 C.单层厂房结构 D.多层剪力墙结构28、强剪弱弯是指: A.抗剪承载力Vu大于抗弯承载力Mu B.剪切破坏发生在弯曲破坏之后 C.设计剪力大于设计弯矩 D.柱剪切破坏发生在梁剪切破坏之后29、下列结构延性哪个延性在抗震设计时要求最高A.结构总体延性B.结构楼层的延性C.构件的延性D.关键杆件的延性30、强柱弱梁是指: A.柱线刚度大于梁线刚度 B.柱抗弯承载力大于梁抗弯承载力 C.柱抗剪承载力大于梁抗剪承载力 C.柱配筋大于梁配筋1、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是什么?如何通过两阶段设计方法来实现?答: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结构抗震理论发展
结构抗震理论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静力、反应谱和动力三个阶段。
(一)静力理论阶段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受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F,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载G乘以地震系数k,即:F = kGk为地震系数,其数值与结构动力特性无关,是根据多次地震灾害分析得出的,k≈1/10。
(二)反应谱理论阶段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
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FEK = kβ(T)G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局限性:1. 反应谱理论尽管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然而在结构设计中,它仍然把地震惯性力作为静力来对待,所以它只能称为准动力理论。
2. 表征地震动的三要素是振幅、频谱和持时。
在制作反应谱过程中虽然考虑了其中的前两个要素,但始终未能反映地震动持续时间对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
3. 反应谱是根据弹性结构地震反应绘制的,引用反映结构延性的结构影响系数后,也只能笼统地给出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的结构整体最大地震反应,不能给出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更不能给出地震过程中各构件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内力和变形状态,因而也就无法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
(三)动力理论阶段即时程分析法。
规范描述在《工程抗震术语标准》(JGJ/T 97-95)中的描述如下:5.4.2.1 反应谱response spectrum在给定的地震震动作用期间,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最大速度反应或最大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1) 设计反应谱design response spectrum结构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反应谱。
(2) 楼面反应谱floor response spectrum对于给定的地震震动,由结构中特定高程的楼面反应过程求得的反应谱。
框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加速度反应谱及计算简析
框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加速度反应谱及计算简析作者:李静贾鹏程浩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第01期摘要:大量的地震灾害的研究报告表明竖向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能造成较大的影响,相对于水平地震我国对竖向地震作用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三种应用较为常见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将其中的反应谱法与静力法做了简单的比较;阐述了对结构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比值(V/H)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关键字:竖向地震;静力法;反应谱法;竖向加速度反应谱中图分类号:TU31 文献标识码:A地震作用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两个方向的作用,在以往的观念中,竖向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所造成的破坏远不如水平地震作用所带来的大。
但是自1995年日本的阪神大地震后竖向地震作用这一概念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
我国现行的抗震规范中也只对在高烈度地区的高层建筑及一些特殊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才会在设计中考虑加上竖向地震作用对其的影响,而在一般的建筑设计中则不会考虑到竖向地震作用所带来的影响。
根据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加速度的比值(V/H比),我们可以据此了解某次地震中竖向地震作用相对于水平地震作用所带来的危害大小。
根据多次的地震记录,在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的加速度V/H比值大约在0.5~0.65左右,而在现有的国内外许多资料中,不难发现许多的地震记录中V/H比达到1甚至有竖向地震加速度超过水平地震作用加速度的记录。
例如,1979年的美国帝国山谷地震[1]中V/H比值平均分布在0.77左右,但其中的最大值达到了2.4,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记录到V/H比值约为1.79,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和我国的唐山大地震的某次余震的记录中也发现,V/H比值约在1.0左右。
综上所述,竖向地震作用的危险性不容忽视,在对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中,必须要考虑到竖向地震作用对其的影响,尤其是在高烈度地区和地震频发区中更是不容忽视。
由于V/H比值的不确定性,所以对其直接取值0.65是不准确的,对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的研究也有待完善。
高层结构设计第3章 高层建筑的荷载和地震作用
3、抗震设防目标
具体通过“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和 “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实现。
三水准地震作用的标定
三水准:“小震”“中震”“大震” 地震影响 众值烈度(多遇地震)小震 基本烈度(设防烈度地震)中震 罕遇烈度(罕遇地震)大震 50年超越概率 63.2% 10% 2-3% 地震重现期 50年 475年 1642-2475年
:空气密度
2014-11-16
15
(2)风荷载体型系数 s 风对建筑表面的作用力并不等于基本风压值,而是随建筑物的 体型、尺度、表面位臵等而改变,其大小由实测或风洞试验确定 s =垂直于建筑表面的平均风作用力/基本风压值
2014-11-16
16
(2)风荷载体型系数 s 风对建筑表面的作用力并不等于基本风压值,而是随建筑物的 体型、尺度、表面位臵等而改变,其大小由实测或风洞试验确定 s =垂直于建筑表面的平均风作用力/基本风压值
吸力
2014-11-16
27
4、总风荷载
各个表面承受风力的合力,沿高度变化的分布荷载
Z Z 0 (1 B1 cos1 Zn Bn cos n )
α2 =900 α1=0 μs= +0.8 B1 wind B4
μs=-0.6
2014-11-16 28
μs=-0.6
4、地震作用计算原则
一般情况下,计算两个主轴方向的地震作用;有斜交抗 侧力构件(角度大于 15 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 方向的地震作用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 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地 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8 度和 9 度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 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高层建筑结构复习思考题(1)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特点是什么?设计时应考虑哪些问题?(2)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的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应符合哪些要求?(3)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选用?什么情况下应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效应?(4)为什么要限制结构在正常情况下的水平位移?哪些结构需进行罕遇地震下的薄弱层变形验算?(5)剪力墙根据洞口的大小、位置等共分为那几类?其判别条件是什么?各有那些受力特点?(6)什么是剪力墙的等效刚度?各类剪力墙的等效刚度如何计算?(7)试述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平面协同工作的假定和计算方法。
(8)说明用连续连杆法进行联肢墙内力和位移计算的步骤,以及多肢墙和双肢墙在计算方法上有何异同?(9)试说明整截面墙、整体小开口墙、联肢墙、壁式框架和独立悬臂墙的受力特点?说明剪力墙分类的判别准则?(10)与一般框架结构相比,壁式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是什么?如何计算带刚域杆件的等效刚度?(11)试从变形和内力两方面分析框架和剪力墙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计算简图有何物理意义?(12)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简图中的总剪力墙、总框架和总连梁各代表实际结构中的哪些具体构件?它们是否有具体的几何尺寸?各用什么参数表示其刚度特征?(13)什么是结构刚度特征值?它对结构的侧移及内力分配有何影响?(14)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扭转分析中,怎样确定各榀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如何确定结构的刚度中心坐标?扭转对结构内力有何影响?(15)从结构布置上,如何减小框筒和筒中筒结构的剪力滞后?(16)高层建筑结构可采用下列计算模型:平面协同计算;空间协同计算;空间计算,楼板为刚性;空间计算,楼板为弹性。
试分析这几种计算模型的差异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17)什么是剪力墙的边缘构件?什么情况下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什么情况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各应符合那些要求?(18)跨高比对连梁的性能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对连梁的剪力进行调整?如何调整?连梁的配筋构造主要有哪些?高层建筑结构复习思考题(1)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特点是什么?设计时应考虑哪些问题?答: 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特点:随着高度增大,位移增加最快,弯矩次之,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移急剧增大;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大,结构的高宽比增大,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弯曲影响越来越大,轴向变形也影响越来越大; 与多层建筑结构相比,高层建筑结构的最主要特点是水平荷载成为设计的主要因素,侧移限值为确定各抗侧力构件数量或截面尺寸的控制指标,有些构件除必须考虑弯曲变形外,尚须考虑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结构还需要控制结构和构件的延性指标。
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定义:由结构基本运动方程沿时间历程进行积分求解结构振动响应的方法。
概述:时程分析法是世纪6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抗震分析方法。
用以进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和工程抗震研究等。
至80年代,已成为多数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或规程的分析方法之一。
原理:时程分析法在数学上称步步积分法,抗震设计中也称为“动态设计”。
由结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地面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求解,以求得整个时间历程的地震反应的方法。
此法输入与结构所在场地相应的地震波作为地震作用,由初始状态开始, 一步一步地逐步积分,直至地震作用终了。
是对工程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对应于工程场地的若干条地震加速度记录或人工加速度时程曲线,通过积分运算求得在地面加速度随时间变化期间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并以此进行结构构件的界面抗震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
时程分析法是世纪6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抗震分析方法。
用以进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和工程抗震研究等。
至80年代,已成为多数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或规程的分析方法之一。
“时程分析法”是由结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求得整个时间历程内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一种结构动力计算方法,也为国际通用的动力分析方法。
“时程分析法”常作为计算高层或超高层的一种(补充计算)方法,也就是说满足了规范要求的时候是可以不用它计算结构的。
规范规定:对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及超过一定高度的高层建筑,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所以有较多设计人员对应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设计感到生疏。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和复杂结构的发展,时程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
地震动输入对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非常大。
目前的现状是,输入地震动的选择大多选择为数不多的几条典型记录(如:1940年的El Centro(NS)记录或1952年的Taft记录),国内外进行结构时程分析时所经常采用的几条实际强震记录主要有适用于I类场地的滦河波、适用于II、III类场地的El-Centrol波(1940,N-S)和Taft波(1952,E-w)、适用于IV类场地的宁河波等。
《反应谱理论》课件
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桥梁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反应谱理论的应用能够为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震动输入和桥梁的重要性、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
反应谱理论能够综合考虑地震动输入的特性、桥梁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为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详细描述
时程分析法与反应谱法结合应用是将时程分析法和反应谱法结合起来,用于更准确地模拟结构的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法能够模拟地震动的时域历程和结构的非线性行为,而反应谱法可以快速计算结构的反应谱。通过结合两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结构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响应特性。该方法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桥梁等重要结构的抗震设计。
在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震动输入和地下结构的重要性、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
反应谱理论能够综合考虑地震动输入的特性、地下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为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地下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反应谱理论的应用能够为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反应谱的形成机制
01
02核心,可用于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进行抗震设计。
01
结构反应计算是指根据地震动输入和结构动力特性,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响应。
02
结构反应计算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有限差分等方法。
反应谱分析方法
反应谱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结词
研究复杂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特性,包括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等。
详细描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等复杂结构体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工程实践中。这些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复杂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特性,对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保障结构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奥多·冯·卡门,出生于布达佩斯,匈牙利(1881年至1963年),工程师,应用科学家,教师和空想家,是航空丹尼尔·古根海姆研究生院加州技术研究所的第一任主任,在那里他于1930年从抵达德国亚琛。冯·卡门有先见之明、创造力和非凡的天赋让人们共同跨越专业、国家和语言障碍。他是航空和空间技术的世界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参见,例如,冯·卡门和埃德森(1967))。
论力学方面非常活跃的,后来以反应谱法在地震工程中闻名。这些想法在1932年首次提出,在1942年得到全面的发展。70年后的今天,这一理论基本上保持不变,并且仍然形成地震工程线性力学框架的核心。
在他关于地震工程的状态的总结评论中,继1980年第七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后,克里希纳在1981年发表声明:“地震工程中理想化的结构地面运动反应的概念可以认为是毕奥与生俱来的”,在这里,克里希纳是指比奥在加州理工学院于1932年的博士论文答辩的第二章和标题为“建筑物在地震时的振动”(比奥,1932年)。毕奥的想法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在西奥多·冯·卡门教授的建议下进一步细化的,而毕奥在1932年是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员(毕奥,1933,1934)。在他1933年的论文中,在加利福尼亚长滩第一次强劲的加速度之前从1933年1月19日到1993年3月10日,只有50天被记录。毕奥声明:“对地震记录的频谱分布尚未作出,但是,笔者认为,这项研究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两个原因:(1)频谱曲线的峰值表明在一个给定的位置上土壤存在一定的特征频率,(2)通过运用前面的定理,该地震对建筑物的最大效果会很容易评价。”毕奥暂时回到地震工程学科,通过力学描述反应谱计算分析仪(毕奥,1941)、制定响应分析和响应的一般理论和原则谱叠加(毕奥,1942)。
RSM延伸到结构的非线性响应已被广泛研究并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下文中,我们将只引用几个例子,为未来的不同的文件留下完整的这种回顾分析。这里我们将关注(1)对于结构“线性”响应的RSM的发展,(2)它在当前设计方法和规范的作用和影响,(3)它与冲击载荷的瞬态响应分析的适应性。
反应谱
1.历史记录
在20世纪30年代初,西奥多·冯·卡门1和莫里斯·比奥2教授都是在理
2莫里斯·A·毕奥,出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1905-1985),是一名工程师,物理学家和应用数学家。在毕业后从鲁汶大学(比利时)获得电和采矿工程和哲学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他去了加州理工学院,在那里他获得了博士学位,1932年,在航空科学。他是学生,然后西奥多·冯的合作者Kärnan与他写了经典的教科书“数学方法在工程”(冯卡门和毕奥,1940)。他曾在鲁汶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布朗大学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顾问,他为外壳的开发工作,康奈尔大学航空实验室和美孚研究。毕发表了179篇文章,三本书(数学方法与工程,与西奥多·冯的Kärnan,麦格劳希尔1940年;力学增量变形,Wiley出版社,1965年;变分原理的传热,牛津,1970年),他是七项专利的持有人。毕奥的二十一页的多孔介质的理论被Tolsloy(1992)重新编辑和重印。一个人的伟大和独特的天分,毕奥没有为他工作的学生,他在本质上是孤独的。
强震地面运动的结构反应也许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研究,其中之一包括构建的结构模型和计算准确的动态响应为基础的假设运动。这一方法已被频繁用于重要的结构最终设计。其他近似方法制定的方式,允许特殊结构的特性从地震中被分离出来,后者由“反应谱”给出。这种方法被用于许多抗震结构设计,并且它往往是对初步设计的主要工具,在最终的设计之前,通过第一种方法来进行测试和检查。由于这种利用反应谱的设计的重要性,并因为频谱包含有关记录的强震地面运动的特点有价值的信息,一些基本事实的使用和演变RSM将概述为以下部分。
关键词:反应谱,线性响应,频谱形状
引言
2002年是反应谱法诞生70周年。它也是毕奥在地震工程最后一篇论文中第四次提出如何在设计中使用反应谱法(RSM)的一般原理的60周年。最后,它是继1971年加利福尼亚 圣费尔南多地震后,被普遍接受的RSM的大约30周年。为了纪念这些纪念日,本文概述与考察了,第一次是如何利用其局限性制定出的这种方法,以及在过去30年的使用中和它未来使用的发展前景。
反应谱法的发展历史毕奥谱7 Nhomakorabea周年M.D. Trifunac(南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系,加利福尼亚州 洛杉矶,90089-2531,U.S.A.)
摘要
反应谱法的概念是在1932年系统阐述和提出并用于抗震结构的分析和设计,为了纪念这一事件70周年,本文综述了毕奥创造这个方法的开创性贡献,然后简要概述了里程碑反应谱法的一般演变。该方法频谱幅度的计算和频谱形状的研究被描述为近现代时期的数字计算机时代,反应谱在设计规范的从静态过渡到动态的使用方法的分析说明的发展中起着影响作用,例如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代码开发。最后,线性响应迭加法局限性被认为是抗震设计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