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答案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_《华罗庚》阅读练习2

《华罗庚》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作文习作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
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信的大意是___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___(2)文中“明星”指的是________,“微尘”指的是________。
(3)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________,陈景润是一位________。
(4)陈景润在信中写了三层意思,分别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本文赞扬了华罗庚的哪些品质?【答案】(1):;《;》,;。
;,;,;,;。
(2)华罗庚;计算错误(3)著名的数学家;普通中学青年教师(4)《堆垒素数论》这本书写得很好;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希望能更正(5)谦虚、真诚、实事求是。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理解答案

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理解答案数学奇才华罗庚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一)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一)(一)华罗庚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
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
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 根据下列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3分)①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
()②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的错误。
()③不停地称赞。
()2.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分)普通()错误()3. 陈景润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景润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4. 读第三自然段,“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中“明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粒微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5. 用“√”标出下面正确的答案。
(2分)①本文歌颂了华罗庚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发现人才的精神。
()②本文赞扬了陈景润钻研学问,认真严密的精神。
()③本文赞扬了陈景润敢于向专家提意见的精神。
()(二)献给母亲的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身上天把这洁白的云轻轻摘下献给妈妈,作她的围巾。
雪梅峰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小鸟啾啾细柳枝,春花遍地开。
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今年要在那亩地开辟一片瓜地,让瓜结得大大的,甜甜的,让儿女们假期美美地吃上好瓜;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能吃上甜甜的高粱饴、香喷喷的玉米棒。
数学奇才华罗庚

•
答案: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 助与指教,提高自己; 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 主动指出来; 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 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 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 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 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 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数学奇才华罗庚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 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
审题不准不细,没理解“漫”的内涵 ① 敢于退却,重新选择,在新的领域寻求 突破; ② 把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 贯通,提炼关键性的问题来; ③ 敢于暴露缺点,以便改正,提升。
答案: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 的高水平; 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 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 大; 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 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意思答 对即可。)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 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 必到班门”; 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 棋不语非君子”; 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 子有悔大丈夫”。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白这些熟语的常用意义。 然后,找出华罗庚在文中是如何解读的。根据这些,结合 你自己的理解来谈看法。注意,分析时,首先要表明自己 的观点,然后具体展开,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没想清楚思路就下笔答题
• • 答: 我认为有道理。 “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虽是流传 至今的熟语,但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必有不同 的含义,而华罗庚正是站在数学的角度深读 具有一学上多于有高 深思想的人交流,及善于指出他人缺点和自 己缺点等精神。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华罗庚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
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伊大学高薪聘为(终身终生)教授。
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依然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他在信中袒露出了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他开始了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的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打“√”。
2.【概括内容】请你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句子】华罗庚为什么写信告诉留学生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A.美国虽然繁华,但住久了就会不习惯。
B.他认为留学生们应当回国报效祖国。
C.美国虽然舒适,但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
D.美国虽然繁华,但不如自己的家乡。
4.【理解句子】对文中画“_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数学是属于世界的,但是数学家对自己的祖国有深厚的感情。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慷慨掷此身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金坛区。
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
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等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后来,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左腿却落下残疾。
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
杂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与培养。
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
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
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
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
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
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
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
高中语文(实战演练+智慧阅读)2.5 华罗庚(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

5华罗庚华罗庚趣事1953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许多人。
途中闲暇无事,华罗庚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
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隔了一会儿,华罗庚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华罗庚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
华罗庚诗词选(一)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勤劳一分才。
(二)向来城市里,今来大地边。
东风勤拂拭,绿满万顷田。
规划处处用,数学入田间。
移植谁之力?靠党非靠天!(三)杜甫有诗古柏竹,他为大树鸣不平。
我今为之转一语,此树幸得到门庭。
苗长易遭牛羊践,材成难免斧锯侵。
怎得参天三千尺,端赖丞相遗爱深。
树大难用似不妥,大可分小诸器成。
小材充大倾楼宇,大则误国小误身。
为人休怪做小事,小善原是大善根。
自负树大不小就,浮薄轻夸负此身。
十六字令——读《攻关》难?英雄岂惧书千万。
纵险阻,苦战能过关。
难?不畏艰辛向上翻。
从头越,群山脚下看。
难?科学高峰竞登攀。
集众智,更上出云端。
难?最怕刻苦与顽强。
年继年,战果数不完。
难?科学顶峰是峰峦。
登攀上,远望喜开颜。
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署名(ǔ)苏家驹(jū)(fēi)戎马倥偬(zǒnɡ)B.怠慢(dài)吴筱元(ǎo)(fēi)呱呱坠地(ɡū)C.怜悯(mǐn)停滞不前(ì)(ōu)聊以慰藉(è)D.追溯(sù)置若罔闻(wǎnɡ)(è)汪洋恣肆(zī)解析:D.汪洋恣zì肆。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一)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新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作文习作

新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
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信的大意是___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___(2)文中“明星”指的是________,“微尘”指的是________。
(3)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________,陈景润是一位________。
(4)陈景润在信中写了三层意思,分别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本文赞扬了华罗庚的哪些品质?【答案】(1):;《;》,;。
;,;,;,;。
(2)华罗庚;计算错误(3)著名的数学家;普通中学青年教师(4)《堆垒素数论》这本书写得很好;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希望能更正(5)谦虚、真诚、实事求是。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小学阅读题及答案——华罗庚

小学阅读题及答案——华罗庚
小学阅读题及答案——华罗庚
①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的太好了。
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②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o
③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
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地方计算错了。
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④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o
⑤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⑥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练一练
1、把上面这段错乱排列的文字整理成一篇短文,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排列的。
3、在下面找出能正确概括这篇短文中心的一句话,在后面括号里打。
A.本文歌颂了华罗庚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发现人才的
精神。
()
B.本文赞扬了陈景润钻研学问认真严密的精神。
()
C.本文赞扬陈景润敢于向专家提意见的精神。
()
4.给这篇短文选个题目,下列短语哪个合适?在后面括号里打。
A.华罗庚和陈景润
B.明星上的一粒微尘
C.人才难得
答案:
1.(6)(4)(3)(1)(2)(5)
2.事情发展的先后
3.A
4.A。
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答案

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答案我读书!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东西是:知识。
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了我的见识。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暑假阅读理解作业(四)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暑假阅读理解作业(四)从勤杂工到数学家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炼后才有望获得成功。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
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国外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
华罗庚是他的得意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
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兼做杂务。
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
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眉梢。
他为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感到骄傲。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
华罗庚的身体被一场伤寒病拖垮了,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
但是死神终究没把华罗庚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行———勤杂工。
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奥妙中,把病痛抛到了九霄云外。
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就像一组奇妙的音符,草稿纸上的运算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的王冠。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
机遇垂青这个下苦功夫的有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为他成为大数学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这就是至今传为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岁的华罗庚带着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
他曾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名勤杂工。
1评价鉴赏文章的第 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形成解释“华罗庚是他的得意门生”中“得意门生”的意思是。
3整体感知阅读文章,将下列句子正确排序。
( )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被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得知后,熊庆来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工作。
( )75岁的华罗庚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
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大全5篇)

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大全5篇)第一篇: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数学奇才华罗庚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题目]阅读理解华罗庚温室里难开...
![[题目]阅读理解华罗庚温室里难开...](https://img.taocdn.com/s3/m/c9e9055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7.png)
【题⽬】阅读理解华罗庚温室⾥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只有经过苦难磨炼才有望获得成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
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师从国外学成归来,出任⾦坛中学校长。
华罗庚是他的得意门⽣。
他⼀⼼要接济华罗庚。
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坛中学做了勤杂⼯。
华罗庚⼿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
王校长看在眼⾥,喜在眉梢。
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华罗庚被⼀场伤寒病拖垮,医⽣作出“⽆法医救’’的诊断。
全家⼈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分惋惜。
但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他⼜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残疾。
华罗庚⼀瘸⼀拐地⼜去上班了。
⼀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中。
对华罗庚来说,枯燥⽆味的阿拉伯数字就像⼀组奇妙⽆9l的⾳符,草稿纸上的运算好⽐⾳乐演奏⼀样,给他带来了⽆穷的乐趣。
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
由于他信⼼百倍地不懈努⼒,终于有⼀天,他的⼀篇数学论⽂发表了。
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夫的热⼼⼈。
清华⼤学的数学教授能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学⼯作。
这就是成为荚谈的“熊庆来睿(ruì)门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岁的华罗庚带着微笑欣慰地离开了他追求了⼀⽣的数学事业。
他叮嘱⼈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位勤杂⼯。
1.缩写⽂中画线的句⼦。
2.认真阅读⽂章,下⾯说法正确的⼀项是()A.温室⾥很容易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
B.华罗庚曾经是⼀位锅炉⼯。
C.华罗庚的成功是侥幸的。
D.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
【答案】1.阿拉伯数字、运算给他带来了乐趣。
2.D【解析】略。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3《中外优秀传记选读》第一单元 少年心事当拿云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3《中外优秀传记选读》第一单元 少年心事当拿云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样稿】2.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课前新知导学】 【助读平台】 作者名片 顾迈南,新华社专职科学记者,以大量新闻,长篇通讯和特写著称,出版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写作背景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
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
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有小洋楼和汽车。
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
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
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以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
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
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实践论》的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际,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他也因此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华罗庚传》是华罗庚先生的权威传记版本之一,书中对华老的生平和事迹进行了翔实的介绍;该书对了解中国科学文化的演进、科学人才的成长以及当前的创新文化建设有重要启迪。
文体知识 传记 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部编六年级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1)

部编六年级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1)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
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信的大意是___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___(2)文中“明星”指的是________,“微尘”指的是________。
(3)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________,陈景润是一位________。
(4)陈景润在信中写了三层意思,分别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本文赞扬了华罗庚的哪些品质?【答案】(1):;《;》,;。
;,;,;,;。
(2)华罗庚;计算错误(3)著名的数学家;普通中学青年教师(4)《堆垒素数论》这本书写得很好;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希望能更正(5)谦虚、真诚、实事求是。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小学语文-小学阅读理解——华罗庚

小学语文-小学阅读理解——华罗庚①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的太好了。
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②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o③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
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地方计算错了。
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④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o⑤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⑥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练一练1、把上面这段错乱排列的文字整理成一篇短文,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排列的。
3、在下面找出能正确概括这篇短文中心的一句话,在后面括号里打“√’’。
A.本文歌颂了华罗庚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发现人才的精神。
( )B.本文赞扬了陈景润钻研学问认真严密的精神。
( )C.本文赞扬陈景润敢于向专家提意见的精神。
( )4.给这篇短文选个题目,下列短语哪个合适?在后面括号里打“√’’。
A.华罗庚和陈景润B.明星上的一粒微尘C.人才难得答案:1.(6)(4)(3)(1)(2)(5)2. 事情发展的先后3. A4.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奇才华罗庚》阅读答案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
‘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
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
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
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
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
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
”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
“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
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
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1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15.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16.“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4. (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弄斧必到班门”的道理,并没有说一定要到国外数学界“弄斧”,另外句子中“只有……,才能……”的条件关系也不成立,不符合原文,故D错。
E项说描写了华罗庚刻苦自学成才,属无中生有,另外说本文是为了表现华罗庚的重要成就和贡献也是错误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表现他的思想和原则,故E错。
C项表示不够精确,王元在国际数论学术会上是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报告,并非只代表他本人,故选C得1分)
15. 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16.观点一:有道理。
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1)“弄斧必到班门”,敢于同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2)“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3)“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
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1)“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
(2)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3)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1)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2)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