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盐民盐文化
盐城地名与其盐文化探析 民俗学论文
俗话说:“咸菜烧豆瓣——有言(盐)在先”。
盐,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现在已不仅仅局限于其实际功用本身,而更加侧重于其文化内涵。
我国盐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
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
煎盐之法,盖始于此。
”(左树珍:《中国盐政史》)。
梁代的陶弘景就曾将盐品大体划分为五种:东、北、南海之盐;河东池盐;蜀井盐;西北山盐和木盐。
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篇中则划分为末盐(海盐)、颗盐(池盐)、井盐和崖盐。
由此可见,海盐在整个盐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而江淮地区作为主要的海盐产区,在整个盐业经济中,更是举足轻重。
《宋史》中就有记载:“绍兴末年以来,泰州海宁一监支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则是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之数矣。
”(《宋史·食货志》)。
由此可见,唐宋时期江淮盐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曾起到过经济支柱的作用。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刘晏领东南盐铁使,其时“吴越扬楚,盐廪数千,积盐二万余石。
”当时朝廷所设盐业生产管理机构共有十监:“海陵、嘉兴、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侯官,富都。
”盐城为全国十大盐监之一。
据《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盐城县……本汉盐渎县,属临淮郡,晋安帝更名盐城县……阮之南兖州记云,上有南兖州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或曰:“沙洲长百六十里,在海中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所,每岁煮盐四十五百石”(《太平寰宇记·淮南道二·楚州》;《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
可见盐城一带的盐业在南北朝时朝已达到相当规模。
盐城境内盐区东濒黄海,北抵灌河,南至老坝港,海带线长达582公里。
早在战国时即已产盐,《史记·货殖列传》述及盐城为“东楚有海盐之饶”。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置盐渎县时,即设盐铁官署管理盐铁生产。
晋时,盐业繁盛,“环城皆盐场”。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营销方案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营销方案摘要:海盐文化,作为盐城三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盐城独特的文化名片。
本文就目前盐城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欠缺,资源维护不足,宣传力度欠佳、旅游交通线路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海盐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营销方案。
关键词:盐城;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营销盐城地处江苏的黄海之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产盐历史,其物种丰富,资源独特。
盐城的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省的67%,是江苏省最大、最具潜力的后备土地。
盐城凭借悠远的海盐文化,成为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一、海盐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自古今来,海盐文化始终是盐城文化的精髓,已成为盐城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中国海盐历史文化博物馆的落成,是盐阜大地800万父老乡亲的追求和期待,也是传承海盐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
中国海盐博物馆是盐城市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带有“国”字号的重点建设工程,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座反映悠远中国海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为放大海盐文化品牌的效应,让来中国海盐博物馆的游客们充分领略盐城的新形象,感受盐城“盐”文化的底蕴和新品位,盐城每年都积极筹备最具地域特色的节庆活动“海盐文化节”。
中国海盐博物馆已经成为盐城市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牌,以海盐文化为载体,彰显出盐城市丰富多彩的海盐文化内涵。
同时,海盐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为盐城海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海盐文化研究会的努力与推动下,盐城海盐文化的发展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学术化、科学化,不仅在研究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层次的提高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以后的发展中,盐城海盐文化将会进一步的提升整体水平,为盐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海盐文化”的旅游资源尚欠深入挖掘盐城许多的旅游资源还是只停留在了表面的包装,缺乏对它们的更进一层次开发和利用,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1.“海盐文化”的名气比较薄弱。
盐城的特色
盐城的特色
盐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盐城海盐文化:盐城因盐而兴,有着悠久的海盐文化和丰富的盐业遗迹。
盐城的海盐博物馆、盐城工农路老盐仓等都是海盐文化的代表。
2.湿地生态:盐城拥有大片的滩涂和湿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
这里有着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3.淮剧与杂技:淮剧和杂技是盐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盐城淮剧博物馆和杂技博物馆等场馆展示了淮剧与杂技的历史和技艺。
4.东沙美食:东沙是盐城沿海的一个小镇,这里的美食以海鲜为主,以新鲜、原味为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5.民俗文化:盐城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盐城十番、跑马灯、踩高跷等传统表演和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6.革命老区: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等地是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场所。
7.人文历史:盐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盐城的名人、名胜、名居等资源丰富,如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彝、明未清初著名书画家胡启用、晚清著名小说家李伯元等历史名人和古云梯关、古海春轩等历史遗迹。
总的来说,盐城的特色涵盖了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盐城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盐城海盐文化PPT
海盐历史
海盐资源
海盐风貌
商业前景
多元化的海盐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把城市 建设的个性特色定位于“盐”上,还“盐”于 城。加快海盐文化人文景观旅游业的建设,并 推进以海盐文化为内容的服务业的发展。
大丰海洋公园
大丰博物馆
海盐历史
海盐资源
海盐风貌
商业前景
盐城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沿海滩涂总面积45.5万公顷,海 岸线长582公里,海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沿海建有三个 国家级渔港,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旅游景区
主馆区
主馆区坐落在建军东路北侧,于1986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主 馆区南北长33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50亩。共分群雕、碑 林、展厅、园林四个景区。
旅游景区
特色景观
新四军纪念馆不仅有精妙绝伦的石雕,还有整个大楼都是展厅、 序厅、6个展室、将帅馆。 六个展厅,据有关数据显示,该展厅展出了新四军在华中坚 持敌后抗战8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发绣、 铁画、泥塑、油画等文艺作品。
铁军精神
红色文化展现的具体策略
以先锋岛的开发为契机,实施瓢城文化复兴工 程。 在城市景观节点,增加精心设计的反映新四军 文化的城市小品,如陈毅塑像、刘少奇塑像、 新四军将帅群雕。 建设陈毅诗社、新四军将帅名人馆,树立名人 文化魅力。 充分考虑新四军老领导、老同志的热心与关怀, 建成新四军与现代国防兵器馆,增加爱国教育 新内容。
旅游景区
珍贵藏品
“满州”自行车是一件有传奇色彩的 战利品。
新四军将领遗物:刘少奇、陈毅、邓 子恢、谭震林等新四军高层人物在抗 战时期遗存的实物。
湿地简介
规划范围
鹤鹿故乡
商业前景
湿地简介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
国古代 民族 的一个 分 支 。与 中原 政 权 夏 、 、 本 不 商 周
属 于一个 族 氏 , 有 过 多 次 战争 。 到 了秦 朝 , 夷 才 曾 淮
“ 国之 乱 ” 息 后 , 位 的 汉 武 帝 对 盐 业 的 生 产 经 七 平 继
考证 , 今 约 50 距 3 0年 前 左 右 ; 9 5年 东 台 溱 东 开 庄 19
遗 址 发 现 的 石 器 和 陶 片 , 今 约 5 0 年 左 右 。 说 明 距 50
在 50 5 0年 之 前 , 阜 一 带 的 先 民 就 生 活 在 这 块 滨 海 盐
17 9 8年 1 月 , 阜 宁 施 庄 东 园 遗 址 出 土 的 石 器 0 对
杂性 , 时也决 定盐 阜 的文化 以盐 为根 、 盐为魂 。 同 以
2 .因 盐 设 县 。从 汉 武 帝 元 狩 年 问 , 行 盐 铁 官 实
营 , 府募 民制盐 , 收、 运 、 销 , 设 置盐官。 官 官 官 官 并 元 狩 四 年 ( 1 9) 古 射 阳 县 东 部 地 区 的 沿 海 单 独 前 1 在 建 县 , 盐 渎 县 。建 县 初 , 廷 未 派 县 丞 到 任 , 设 即 朝 仅 盐 官 , 留下 有 县 无 治 之 说 。这 也 恰 恰 说 明 了制 盐 便 在 相 当 长 的 时 间 是 新 置 县 的 全 部 内容 。盐 城 的 置 县 与 汉初 吴 王刘 濞有 很 大 关 系 。他 在 海 边 募 人 煮 盐 , 产 业越 做 越 大 , 可 敌 国 , 合 同 姓 王 抗 拒 朝 廷 。 富 联
Hale Waihona Puke 居 的历 史 。 长 江 、 河 两 大 水 势 的 汇 合 , 带 的 大 量 黄 夹 泥 沙 靠 黄 海 岸 沉 积 , 岸 线 不 断 东 移 , 地 也 不 断 伸 海 陆 展 , 而 形 成 了 今 天 的 盐 阜 冲 积 平 原 。 这 里 的 先 民 从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
浅谈盐城传统文化盐城,又名盐渎、万河之都。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
市内大多数人口是历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传统文化和民众的心理状态都属于传统的江南文化范畴。
同时,盐城东临黄海,拥有582千米的海岸线,占全省总长的56%,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苏东海洋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海盐文化在盐城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一座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那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
盐城,以盐命名,海盐文化是盐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体,是盐城的文化之根。
海盐文化渗透进了盐城的历史、盐政、经济、地名和盐民的性格、斗争、文艺、民俗等各个领域。
首先,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炼成为海盐,在这千百年间与自然抗争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普遍共性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艰苦节俭。
以煮盐为业的盐民,面对宽阔之大海,在风吹、日晒、卤蒸、烟熏等十分艰苦的劳动中,在贫困艰辛的生活磨炼中,熔铸出了勤劳淳朴,粗犷果决,耐苦耐劳,艰苦节俭的基本性格特征。
《隋书•地理志》谓:“淮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俗尚淳质,好俭约”;崇尚武力,有较强的反抗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毅力。
盐民的劳动、生活条件无比艰苦,身分地位十分低下,常年遭受官府盐商的压榨欺凌,从而滋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其斗争性也无比坚强。
盐枭出身的张士诚就是具有坚毅斗争精神的典型代表。
在“城中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
鼠尽至煮履下枯革以食”的状况下,仍旧坚守平江城十个月有余;仇恨贫富不公,向往均平生活。
平均主义思想在阶级压迫十分严重的阶级社会中,是进步的革命的思想。
广大盐民在苦难中看到达官贵人和盐商巨富们过着“食肉被纨”、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产生平均主义思想是十分自然的。
古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盐城古盐文化一提到中国古代文化,人们常常想到的是,青铜文化,陶瓷文化,丝绸文化,玉文化,茶文化,而对于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史上同样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盐文化,却很少有人问津。
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我们都知道,盐业在中国古代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历朝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盐业的兴衰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关系其社会的稳定与政权的存亡。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双脚终于踏上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他激动地在自己的游记里这样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而在唐之前的这片土地,还只是“海中之洲,长百六十里,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
”唐初泥沙淤海,洲,方与大陆相连。
其实这片土地就是盐城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曾三次访问苏北,到盐城看滩涂,并写下情真意切的《盐滩行》。
戈宝权先生在阔别故乡半个世纪后回到盐城,他深情地说:“我的根在这儿。
”然后他吟唱起一首《颂盐城》:“盐城,盐城,顾名思义,你是出产盐的名城!……”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
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
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
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
在那个年代,盐铁之重,重于泰山。
见之于史书的第一位县丞是孙坚,他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父亲。
然,当盐渎在那一年那一天真的要成为盐城时,明人杨瑞云不胜感慨:“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
绕城惟见水,临海故无山。
”盐城无山不假,但有城。
“城形似瓢也”,故又称“瓢城”。
盐城虽取大海之盐,但也屡有水患之害。
盐城“城形似瓢也”,如此盐城便可“瓢浮于水,永不沉没”,你不能不佩服盐城人奇妙的想象!“直到清代,盐城一直是海盐生产中心,乾隆时期“淮盐”产量达到全国海盐产量的1/2。
江苏盐城民俗民风简介
江苏盐城民俗民风简介开船习俗满载会与满载酒旧时,渔民,们在汛期出海之前,要举行贡会,贡会的宗旨是“龙王保佑,满载而归”。
因此又叫满载会。
下海若能满载而归,便认为是龙王发了慈悲,船主须备足酒菜,拜谢龙王。
然后全船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称之为满载酒。
此俗已延续许多年,直至现在,渔船出海归来,家家都有饮酒放鞭炮的习俗。
开网门每年的正月初,渔民出海之前,都要举行开网仪式。
这天船主装点香烛、恭奉三牲(猪头、鸡、鱼),船主领头,阖船渔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后,众船民在船主家吃“满载酒。
酒后,由船老大主持祭网仪式:敲锣鸣炮,将渔网平放海滩上,请一孕妇在网上剪2--3个眼,然后再拖网上船,起锚开航。
开船是,先将船调个头,谓之“攘风”。
无风是,船老大站立船头,领头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唤风,说是风在天上转,船上要人唤。
三月踏青农历三月,平原水乡已是草长莺飞,水和土柔。
丽日春风之下,桃花绿水之间,度过了严冬的人们纷纷来到郊外田野,嬉戏闲游,踏青漫步。
三月三,晋化称上已节。
《周礼春官》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衅浴,就是用香草熏汤沐浴。
春秋时,郑国于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来水边,执兰招魂,戏谑恋慕。
到汉朝,官吏定于上已之日,“皆禊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疾”。
上已节由此而形成。
晋代以后,这一节日改为固定日期,“多用三月三日,不复用已日”。
过去,三月三这天,盐平原的百姓们,无论男女老幼均可携手至河边举柳枝洒水嬉戏。
有的带着风筝去郊外放飞,或在乡间野外拔茅针,采野花,挖荠菜。
尽情娱乐一天之后,夕阳西下时才带着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门。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习俗虽已部分消失,但人们在三月三前后去郊外春游的却日益增多。
春日郊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乐事了。
美丽的三月三,源远流长,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华时近春节,盐城的街头巷尾不时传出炸米的爆谷声。
成群的孩子提篮挂兜争着炸炒米,主妇和老人也不甘落后,凑合其中。
盐城市的特色文化
盐城市的特色文化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苏北平原地带,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盐城市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与其地理地位和历史沿革密不可分,其内涵丰富而又独特,充满人文气息,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盐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一、盐城的历史文化盐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盐城地区就有人类生息。
孔子曾说:“盐有五味而为之者,莫加于江淮之间”。
在古代,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货币和交换媒介,盐城是最早炼盐的地方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盐城一直是个以盐业闻名的城市,盐是盐城最主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盐城的历史文化丰富而又多元,古时候盐城是冶铁之地,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冶铁遗迹,如戚墅堰、金山岭等,其中的金山岭矿区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之一。
此外,盐城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渔业和农业文化的城市。
漫长的江海河湖天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从长江到东海,从潮间带到滩涂,盐城的水产资源在江苏省内独树一帜,盐城市也以其海鲜美食而多次荣膺全国农业展示交易会金奖。
而盐城的作物品种也繁多,如盐城竹笋、盐城杏花草茶等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
二、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盐城的民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百姓的日常衣食住行到娱乐活动,中式弹唱、米袋戏、镇海龙灯、铜钱铺床、盐城民间民俗体育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几乎涵盖了盐城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
米袋戏是盐城传统非常独特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一般是在年夜饭、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时演出。
该戏曲主要以说唱为主,器乐的演奏也是其中一大特色,器乐演奏除了可以为戏曲添彩增色之外,也能让现场的观众互动参与,会使得观众更有感觉、更投入。
铜钱铺床是盐城传统民间的婚嫁习俗之一,铜钱的来源多数是自家积蓄,或者是回收,由于铜钱的数目是以百计或千计为单位,而且在婚礼上要铺床枕袋,十分用心繁琐,也可以看作是新人对新家前途美好的一个寄托和表示。
另外,盐城的民俗体育,如镇海龙灯、蛙跳、夯土坨等也有着自己的风采,具有独特的魅力,目前也成为了盐城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之一。
盐城地名中的海盐文化体现
盐城地名中的海盐文化体现摘要:地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某一地区在其历史发展历程中各个发展时期的文化遗留。
作为我国海盐文化重要代表的盐城,其海盐文化就在其地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笔者试图从地名的文化功用出发,展现盐城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盐城地名文化盐城位于黄海之滨,是江苏省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也是江苏最主要的产盐区。
其所属的两淮地区东临黄海,西连运河,南北广袤数百里,有盐场二三十处,都可以煮海为盐,造价低廉而且产量极丰富,加之水网交错、航行便利,广销河南、江苏、安徽诸省。
因此,“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两淮盐场因此成为全国盐产量最大、销路最广的地区。
同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立国的“财赋之源”。
至今,盐城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虽经数千年历史的涤荡,至今在盐城地区仍然保留着诸多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名就给我们传递了跨越千年的有关盐的讯息。
地名作为语言里的专有名词的一部分,是地名的表层结构。
通过它,可以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这是地名的深层结构。
因此,盐城的地名也必定可以反应特定时期盐城的盐文化与盐业制造的历史。
一、盐城的制盐历史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曾描述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从卤,监声。
”这是最早对盐的解释。
我国盐业历史最为悠久,正如《中国盐政史》所言:“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
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
煎盐之法,盖始于此。
”进入有文字时代后,最早出现的有关盐业史料是《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供百事之盐。
”由此可见,盐是“国之大宝”,早在奴隶社会,政府已设置官吏专门管理全国盐业。
此外,从对盐的分类也可以看出我国盐业之早之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盐的来源及制作方法的不同,很早就对盐品作了划分。
海盐文化视域下的盐城城市精神
2020年第!"期(总第864期)丈敖冬‘科海盐文化视域下的盐城城市精神仇玉文(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盐城224000)摘要:盐城地区拥有几千年的海盐生产历史,海盐地区的每寸土地、每个建I、每种生产等都打上了浓郁的盐卤味,城市的每个地名、每个街道都带有浓重的“咸”味,形成了独特的盐民俗文化和盐民间文艺。
如今海盐文化已深深融入盐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融入盐城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
应当大力V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敢刚毅的盐城城市精神,打造盐城海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盐城的城市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海盐文化盐城城市精神盐城是一座长期被盐卤浸泡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盐城。
在长期发展中海盐文化已经深深融入盐城之中,成为盐城城市文化的灵魂$从古老的范公堤、母亲河串场河等都可以窥见海盐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精神。
应当从海盐文化出发考察盐城城市精神,把握盐城城市精神的内在本质,推动盐城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一、海盐文化是盐城地区的地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盐城发展史是一部海盐生产史,因为海盐地区的每寸土地、每、每种生产等都上了的盐卤,成了独特的海盐文化。
盐城,城市的每个地名、每都带有重的“咸”味,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也为盐所浸泡,形成了独特的盐民俗文化和盐民间文[1I(56)O(一)盐城地区最常见的地名。
进入盐城以后,我们可以发、、中海盐生产有的地名特,如“咸”“盐”“场”“”“仓”等,这些地名往往与海盐生产和海盐生产等$以“场”为,盐城地区曾经有的盐场,盐场化为当地的地名,盐城的、、、等,是“场”“场”“场”“场”等盐场发展的$以“团”为例,“团”原来是盐城地区的海盐生产组织,在盐业生产中有“”的传生产,在场、等有、、、等$期盐城地区的生产为,此产生、、、等。
“总”是盐场中民的,盐场有“总”,因海盐地区的乡一总、二总等地名,以“总”名$“”是海盐的盐,期盐之上,因而盐城地区的许多乡镇都以“仓”命名,如东台三仓镇就是盐的盐所在地。
盐城四色文化采风报告总结
盐城四色文化采风报告总结
经过对盐城四色文化的采风调研,我们得出以下总结:
盐文化是盐城的核心文化,得名于盐城这座城市的名称。
盐城历史上
是中国著名的盐都,有着悠久的盐业传统。
盐文化主要包括盐产品的生产
工艺、盐业的历史演变以及盐的文化象征等方面。
盐城地区的盐业历史悠久,制盐工艺也非常独特,如传统的风车盐田、盐道等都是盐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鱼文化是盐城的另一大特色文化,源于盐城地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
盐城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养殖业在当地经济
中占有重要地位。
盐城的鱼文化主要表现为对于鱼的崇尚和热爱,如盐城
地区盛产的鳗鱼、鲤鱼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当地民间艺术、
饮食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碱文化是盐城地区另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源于盐城地区丰富的碱资源。
盐城地区的碱业也是盐城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盐城的碱文化主
要体现在对于碱的生产工艺、应用方式以及碱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如盐城
地区著名的碱沟、碱场等地都是碱文化的代表。
总之,盐城四色文化是盐城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不仅体现了盐城地
区的地理特点和人文历史,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盐城四色文化的采风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为盐城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我们的报告,能够加深人们对盐城四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和
传承。
论盐城海盐文化遗存及其现代价值
论盐城海盐文化遗存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薛佳妮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盐城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是黄海之滨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遍及盐城各地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海盐历史文化遗存已成为了解盐文化的重要内容,大丰市草堰镇和中国海盐博物馆则是了解海盐文化的重要窗口。
盐城海盐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海盐生产对于弘扬城市品格、锻造现代城市精神以及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盐城;海盐文化;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盐城资源丰富,生态独特,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产盐历史,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底蕴丰厚的文化遗存充分反映出了盐城的城市之魂、城市之根就是海盐文化。
盐城海盐生产发展史折射出中国海盐文化的缩影,彰显了中国海盐文化的积淀。
本文将探究盐城与海盐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古迹,零距离接触盐场和海盐,充分感受海盐文化的无穷魅力及其丰厚底蕴,彰显出特有的现代价值。
一、盐城海盐文化历史遗存盐城东面黄海,滩涂广阔,是海盐生产的天然之地。
盐城的历史是一部盐文化的发展史。
盐城生来姓“盐”,以盛产淮盐享誉华夏,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气息,成为国内唯一一座因盐命名的城市。
据有关资料记载,盐城早在战国时即“煮海为盐”。
《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是“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地。
盐渎县建立于公元前119年,“渎”即运盐之河的意思。
盐城县之名开始出现于东晋。
唐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在这块地区,如今还遗留着大量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遗存,成为海盐文化的历史见证,并形成了包蕴着海盐气息的思想性格特征。
所谓海盐文化物质遗存是指海盐生产场地、工具、运销码头、器具、盐政管理官署建筑、碑刻、盐民日常生活场所、用物等;海盐文化非物质遗存是指海盐生产的变革、运销形式的发展、管理政策的变化以及通过文字、口传等方式流传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资料、哲学思想观念、文艺作品、民俗风情等。
大洋湾历史文化介绍
大洋湾历史文化介绍?
答:大洋湾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大洋湾历史文化的一些介绍:
1.悠久的历史沉淀:大洋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这里曾是海洋与陆地的交替地带,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和史前时期。
在公元八世纪至明代嘉靖年间,黄河夺淮填海造陆,使得大洋湾地区形成了新的地理风貌。
这里也曾是里下河地区最宝贵的湿地,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2.独特的盐文化:盐城以盐立城,因盐而兴,因盐而盛。
在大洋湾地区,盐文化的影响深远。
这里曾是重要的盐业生产地,盐民们在这里辛勤劳作,创造了丰富的盐业文化。
如今,在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内,还可以看到盐渎古镇等历史遗迹,感受到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3.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大洋湾地区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如观贤堂等。
这些古建筑和历史遗迹见证了盐城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4.丰富的民俗文化:在大洋湾地区,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
这里有着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民间艺术,如淮剧、杂技等。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
总之,大洋湾历史文化悠久而独特,盐文化、古建筑和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见证了盐城地区的历史发展,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海盐文化的思考
关于海盐文化的思考盐城自古以来与盐相依共存,结下了数千年不解之缘。
盐城的历史,就是一部海盐文化史,海盐文化铸成了盐城之灵魂。
深入研讨海盐文化,将海盐文化打造成盐城靓丽的城市名片,应该是一个长久课题。
一、关于海盐文化精神近几年来,我们盐城努力打造“海盐文化”这张城市名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国唯一的海盐博物馆落户盐城就是一个明证。
探讨海盐文化,打造海盐文化城市名片,根本的是为了发扬海盐文化精神,将传统优秀的海盐文化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赋予时代特征内容,这是我们打造这张城市名片之根本。
但“海盐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我们似乎研究得还不够,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还不广泛,更谈不上深入。
人们总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何人都会表现出某种地方烙印。
盐城人有盐城人的特征,盐城人有盐城人的品质,盐城人表现出来的“机敏、刚强、自力、开拓”的品质特征正是与“海盐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
海盐出自海洋,沧桑巨变,盐城海岸线千百年来不断东移,特殊的地理特征决定了“煮海为盐”工程的艰辛。
猛烈的海风海潮、贫脊的盐碱土地、恶劣多变的自然条件,注定了“以盐为生”的盐城人祖祖辈辈都是拓荒者。
千百年来艰辛的煎盐劳役、风餐露宿的家常生活,造就了盐城人的主体——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灶(盐)民“以海为家、互帮互助;不畏强权、不畏艰辛;开拓奋斗、志在成功”的朴素品质和不屈精神。
从而在这块土地上走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走出了率领“十八条扁担”盐民起义反抗元朝统治的张士诚;走出了倡导“百姓日用即道”哲学思想的“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
盐城近郊“伍佑”地名的由来也反映出这一点。
伍佑古称珠溪,之所以又改名为“伍佑”,是因为纪念兴复盐场有功之臣“伍祐”这个人。
据“商务印书馆”编辑的《中国人名大词典》介绍:“伍祐,(宋)正己曾孙,字祐之,大中祥符进士。
历知雩都、海昌,以廉能称,寻差楚州团练推官。
州有盐场欠废,祐议兴复。
役不及民,甫期而就,岁入缗钱数万。
海盐文化
海盐文化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坐落在江苏省盐城市。
盐城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省的67%,是江苏省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海岸线占全省的56%;盐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产盐历史,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古往今来,海盐文化始终是盐城文化的主体、精髓,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建设一座海盐历史文化博物馆,是800万盐阜人民多年的夙愿和追求,也是传承海盐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
中国海盐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反映古老的中国海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盐城市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带有“国”字号的重点建设工程,2007年由市委、市政府明确盐城城投集团负责投资实施。
中国海盐博物馆座落于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总投资1.9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200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2007年10月8日正式开始破土动工,2008年11月18日在盐城建成并对外开放。
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让人领略先祖“煮海为盐”的历史文明。
建成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系统反映了我国海盐发展史,展示介绍海盐文化的研究成果,收藏陈列我国海盐历史的文物和资料。
博物馆采用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
海盐历史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
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
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
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
盐城文化传统文化
盐城文化传统文化
盐城,位于江苏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
盐城的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盐城文化。
盐城的传统文化以勤劳、朴实、勇敢和开放为特点。
盐城人民勤劳好学,注重
教育,尊师重道。
他们勇敢拼搏,敢于创新,追求进步。
盐城的传统文化也注重家庭和睦,尊重长辈,敬爱子女,传承着家庭的美德和传统。
盐城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
盐城的美食以海鲜为主,
口味清淡,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盐城的传统服饰以绸缎、丝绸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体现了盐城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盐城的传统建筑以古典园林为主,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盐城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在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方面。
盐城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盐城秧歌、盐城民歌、盐城剪纸等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盐城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人们在节日里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弘扬盐城的传统文化。
盐城的传统文化是盐城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盐城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盐城的传统文化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盐城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盐城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盐城的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盐城的传统文化将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风采,为盐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盐文化
盐城的盐文化“盐城,盐城,顾名思义,是出产盐的名城”,这是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的话。
由于盐资源存在的方式不同,盐可分为海盐、井盐、池盐、岩盐等,其生产技术、管理方式对特定地区社会生活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据我市海盐研究专家朱贻生先生介绍,翻开我市厚重的历史,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部海盐文化史。
春秋时期,在盐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有先民以煮海盐为生。
几千年的海盐生产史,在盐城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因而该市有丰厚的海盐文化积淀。
如当初盐业生产单位亭、场、灶、团、仓等,往往成为后来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该市重要的交通设施和古建筑如范公堤、串场河、海春轩塔等,包括淮剧,都是海盐文化的产物。
盐城生来产盐。
在古代,淮河在盐城北部出海,西周时这里被称为"淮夷之地"。
汉代以前,有人在淮河南北的海边煮海水为盐。
淮地有南北,盐城与扬州、南通等在淮南,这些地方产的盐,称淮南盐。
西汉初,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封地的一部分,他靠煮盐获利,富可敌国,于是便起兵造反,争夺皇位。
汉朝廷认识到盐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物资,又是与社稷安全休戚相关的物资,盐利又大,大臣桑弘羊发表了《盐铁论》,力呈盐铁由朝廷控制的必要。
因此,汉武帝时,"笼天下盐铁",实行盐铁官管,由政府募民利盐,官收、官运、官销。
后来,管理的官员称为盐铁官。
不久前在盐城出土了一件古代制盐的大铁盘,上面铸有盐官铸发的字样,说明古代制盐紧紧控制在盐官手中。
以后历代王朝都从汉制,盐务由中央统治机构直接管理,汉代由中央政府的大司农管,唐代由户部管,宋代特设提举盐事司管盐,元代由中书省管,清代设巡盐御史。
下面有专门的、严密的管理体系,地方官员不准插手。
销售则由盐务管理机构选定、批准的盐商经办。
普通百姓如果违禁制盐、运盐、贩卖盐,则要受到重处。
制盐最初是直接用海水煮盐;宋以后发展为先将海水制成含盐量较高的卤水,然后再用锅、钅敝以卤水煎盐;从清末开始,逐步发展为利用太阳的热力来晒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报/2006年/3月/23日/第006版
文化镜像
盐城盐民盐文化
周玉奇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双脚终于踏上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他激动地在自己的游记里这样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
这位西方探险家惊叹的地方就是中国的盐城。
古老的盐阜大地,一派生机盎然,它东倚黄海,有着582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滩涂广阔、地势平坦,达到45.7万公顷,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5。
当年“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浩瀚的大海、广阔的滩涂、茂密的盐蒿草,是盐民“煮海为盐”取之不竭的“粮仓”。
《后汉书》有言“东楚有海盐之饶”,一个“饶”字道出了盐阜大地的产盐之盛。
而在唐之前的盐城,还只是“海中之洲,长百六十里,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
”唐初泥沙淤海,洲方与大陆相连。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曾三次访问苏北,到盐城看滩涂,并写下情真意切的《盐滩行》。
戈宝权先生在阔别故乡半个世纪后回到盐城,他深情地说:“我的根在这儿。
”然后他吟唱起一首《颂盐城》:“盐城,盐城,顾名思义,你是出产盐的名城!……”
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
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
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
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
在那个年代,盐铁之重,重于泰山。
见之于史书的第一位县丞是孙坚,他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父亲。
当盐渎在那一年那一天真的要成为盐城时,明人杨瑞云不胜感慨:“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
绕城惟见水,临海故无山。
”盐城无山不假,但有城。
“城形似瓢也”,故又称“瓢城”。
盐城虽取大海之盐,但也屡有水患之害。
盐城“城形似瓢也”,如此盐城便可“瓢浮于水,永不沉没”,你不能不佩服盐城人奇妙的想象!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从卤,监声。
”显然,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
煮海为盐,起于西汉吴濞。
当时盐城境内已有盐业生产活动,有文字记载的产盐历史达1000多年。
唐宝应年间,全国设“四场十监”,盐城境内即有海陵、盐城二监。
海陵监“岁煮盐六十万石”,盐城监“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元和郡县志》)。
元中叶,两淮29个盐场产盐380万石,居全国产盐区之首,盐城境内13个盐场产盐290万石,占淮盐总产的76%。
“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由于两淮地区东临黄海,西连运河,南北广袤数百里,盐场二三十处,皆可煮海为盐,造价低廉而产量极丰,且水网交错、航行便利,广销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
因此,自古以来,两淮盐场便成为全国盐产量最大、销路最广的地区。
同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立国的“财赋之源”。
直到清代,盐城一直是海盐生产中心,乾隆时期“淮盐”产量达到全国海盐产量的1/2。
至今,盐城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黄海之滨有着富饶的海水资源,是大海托出了一座盐城,是大海养育了千百万的盐民。
盐城
的水是咸的,土是出卤的,扑面而来的风是涩的。
翻开盐城的历史,我们感到它的“盐分”太重了。
古代盐民,又称“灶民”、“盐丁”,因盐置县的广袤盐区里有着终日煮海的灶民。
灶民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最被看不起的人,他们中多为朝廷流放的罪人。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移民屯垦,从苏南迁移4万多居民来到两淮地区从事煎盐劳役。
这些灶民处于社会最底层,但就是他们创造了盐城多姿多彩的盐文化。
东台安丰场平民诗人吴嘉纪在他的《陋轩诗?绝句》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盐民熬盐艰辛的场景:“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
盐民不仅在生活上艰苦,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视和奴役。
从宋代起,历元、明、清三代,都用特殊的户籍管理盐民。
这种特殊的户籍不能改变,盐民们只能世世代代积薪、晒灰、淋卤、煎盐,以致蓬头垢面、胼手胝足,所产食盐要全部交公,而其所得仅仅维持活命。
盐民在行动上有一定的限制,若出灶区需经官方批准,且不能持器械或三五人结伴同行,类似奴隶生活。
正如《淮南中十场志》季寅在《盐丁苦》诗中所说:“盐丁苦,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
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饥衣难补。
每日凌晨只晒灰,赤脚蓬头翻弄土。
催征不让险天阻,公差迫捉如狼虎。
苦见官,活地府,血比连,打不数。
年年三月出通关,灶丁个个甚捶楚。
”
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逼使盐民们负重前行,百炼成钢。
他们利用盘铁轮流煎熬取盐,24小时为“一伏火”。
由于盘铁厚大,难以烧灼,因此每举火一次,通常需要连续生产15 天左右,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团煎共煮。
这种生产方式历经唐、宋、元、明四代。
境内像西团、新团、南团等数十个乡镇、村、组的地名就是取之“团煎共煮”的“团”的。
在煎盐过程中,盐民们非常注重团结配合、协作支持的团队精神。
唯其如此,才使得盐城在唐代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列全国产盐地之首,让“两淮盐税甲天下”。
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盐民们却不乏粗犷豪放的文化。
他们与天斗、与地斗,苦中作乐。
他们“横吹笛子竖吹箫”,盐号子伴随着草丛旷野里的箫笛之音在一望无际的盐滩上回响。
这一片卤水浸泡的土地,就是因为一大批文人墨客和盐商、盐民、盐官们的砥砺和撞击,使得盐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海盐文化。
用白哗哗的盐粒扬弃出的白色文化,终于有一天与代表新四军的红色文化和东方湿土地的绿色文化一起,呈现在世人面前。
“海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
盐城,无疑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代表。
从今天的地理位置上看,盐城处于江苏沿海中部,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盐城置身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虽兼容并蓄却又不倚不靠。
今天,从盐阜大地考古挖掘出的与盐有关的遗迹、文物达860多处(件),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如塔、民居、桥、堰、闸等,这些是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反映海盐文化的非物质遗产1200余种,让你目不暇接。
你会发现,这就是历史上盐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遗存,从中我们能够触摸到先民的体温和气息。
只要你细细打量中国的版图,就会发现,与盐相关的地名有10处,盐城和盐都就占了其中两个,十有其二,非同小可;而盐城沿海的乡镇地名大多为盐卤“浸泡”过的,灶、堰、冈、仓、团、盘、圩、滩、垛、荡等,成了海盐文化非物质遗产最为鲜活的符号。
当你有一天走进苏北历史文化名镇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走进北极殿,你会感到与元末盐民领袖吴王张士诚贴得那样近,因为他当年和18位好汉在这里揭竿而起;栖身白驹场的施耐庵耳濡目染了盐民的悲欢离合,见识了一代豪杰的怒发冲冠,他不能不奋笔疾书《水浒传》……
微风细雨中,漫步204国道――当年的范公堤,远眺大海东去,你对曾经在东台西溪当过盐官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盐民出身的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就有着很深的海盐文化的烙印。
清代盐民诗人吴嘉纪曾就范公堤写下不少诗篇,歌颂范仲淹的功绩……
你也许读过清代文学巨匠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但可能你不太清楚他与大丰西团曾结下的一段情缘。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多年往返于盐城各大盐场,曾留下了不少墨宝。
山东人孔尚任,
一出昆曲《桃花扇》名扬天下,一首《泊盐城》亦别有情趣,你听:“津头晚垂垂,客宿孤城吏未知。
晓雾漫帆秋波澜,早潮平岸夜船移。
长淮忆散金陵气,沧海真同五垒诗。
一自神功溟漠后,东流水性亦多移。
”
盐城,这里高唱过新四军“东进序曲”,这里是“二乔”(胡乔木和乔冠华)的故乡。
只要你有雅兴,沿海而行,那碑亭石刻、古楼深井,那石闸石桥、寺院晨钟,那诗词歌赋,那战斗遗迹,那有关盐和盐业的神话传说、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地方会节、行业神,有关盐业的典章、制度、盐法、盐政……宛若星星点缀在这片东方湿地之都上,你激动,你沉思,你不免生发思古之幽情。
“人是大地的盐。
”盐城的历史是一部海盐文化的发展史,盐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无不深深打上了海盐的烙印,而且这一部历史从未中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