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照相实验的报告材料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如何做全息照相实验?实验报告又是如何写?那么,下面请参考公文站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
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
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
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
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感光底板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
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
我们用O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
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
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
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I=(O+R)(O*+R*)=OO*+RR*+OR*+O*R=IO+IR+OR*+O*R(式1)式子中,O*与R*分别是O和R的共轭量;I。
,IR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的放光强度。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2. 掌握全息照相的拍摄方法和实验技术。
3. 通过实验观察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过程,理解全息成像的原理。
4.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全息照相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实验仪器1. 防震光学平台2. 氦氖激光器3. 高频滤波器4. 扩束透镜(两个)5. 分束器6. 反射镜(两个)7. 全息型干版8. 显影液和定影液9. 暗房设备三、实验原理全息照相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进行三维成像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如下:1. 全息记录:将物体发出的光波(物光波)与参考光波进行干涉,在感光材料(全息干版)上记录下干涉条纹,这些条纹称为全息图。
2. 全息再现:将全息图置于适当的照明条件下,通过衍射原理,使全息图中的干涉条纹重新产生干涉,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图像。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按照实验原理图搭建全息照相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分束器、反射镜、扩束透镜、全息干版等。
2. 拍摄全息图:将物体放置于全息干版前,调整光源和反射镜的位置,使物光波和参考光波进行干涉。
使用相机拍摄干涉条纹,得到全息图。
3. 冲洗全息图:将拍摄得到的全息图放入显影液中浸泡,待显影完成后,取出放入定影液中定影。
4. 观察全息再现:将冲洗好的全息图放置于适当的位置,调整光源和反射镜的位置,观察全息再现的物体图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全息图的记录:通过实验,成功记录了物体的全息图,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2. 全息图的再现:调整光源和反射镜的位置后,成功再现了物体的三维图像,观察到的图像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
六、实验总结1. 全息照相技术具有记录物体三维信息的能力,能够再现物体的立体图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全息照相实验操作较为复杂,需要精确控制实验装置和光源,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全息图。
3. 全息照相技术在光学、医学、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全息存储、全息显示、全息测量等。
全息照相 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引言:全息照相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的三维信息的技术。
它不同于传统的摄影技术,能够捕捉到更加真实的物体形态和细节。
本实验旨在探究全息照相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一、实验装置与原理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激光器、物体、全息板、参考光源和干涉平台。
激光器产生单色、相干的激光光源,物体是待记录的三维物体,全息板是记录物体信息的介质,参考光源提供参考光波,干涉平台用于固定和调整装置。
全息照相的原理是利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的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叠加,形成干涉图样。
这些干涉图样被记录在全息板上,通过再次照射全息板,可以重建出物体的三维信息。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激光器和参考光源的稳定输出。
2. 将物体放置在干涉平台上,并调整合适的位置和角度。
3. 调整全息板的位置和角度,使其与物体和参考光源的光波相交。
4. 打开激光器,照射物体和全息板,进行记录。
5. 关闭激光器,移除物体,重新照射全息板,进行重建。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小玩具作为物体,通过全息照相技术进行记录和重建。
在记录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物体的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叠加,形成了一幅干涉图样。
这个图样记录在全息板上,呈现出一种类似彩虹的条纹纹理。
在重建过程中,我们重新照射全息板,发现原先的条纹纹理被再次呈现出来,并且物体的三维形态也被恢复出来。
这种全息照相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物体的真实形态,使得观察者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更加真实的观感。
四、全息照相的应用全息照相技术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艺术创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全息照相可以用于记录微小物体的形态和运动,为研究者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
在工程设计中,全息照相可以用于检测和分析物体的缺陷和变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艺术创作中,全息照相可以用于创造立体感和动态效果,为艺术家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
然而,全息照相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程子豪12 少年班01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息照相记录和再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2.学习全息照相的操作技术;3.观察和分析全息图的成像特性。
二、实验原理:全息照相原理的文字表述:普通照相底片上所记录的图像只反映了物体上各点发光(辐射光或反射光)的强弱变化,显示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平面像,丧失了物体的三维特征。
全息照相则不同,它是借助于相干的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相互干涉来记录物光振幅和相位的全部信息。
这样的照相把物光束的振幅和相位两种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因而称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早在1948年就由伽伯(D. Gabor)发现,但是由于受光源的限制(全息照相要求光源有很好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激光出现以前,对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在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全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全息技术在干涉计量、信息存储、光学滤波以及光学模拟计算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伽伯也因此而获得了197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照相在记录物光的相位和强度分布时,利用了光的干涉。
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自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
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具体来说,全息照相包括以下两个过程:1、波前的全息记录利用干涉的方法记录物体散射的光波在某一个波前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这就是波前的全息记录。
通过干涉方法能够把物体光波在某波前的位相分布转换成光强分布,从而被照相底片记录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两个干涉光波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决定着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所以在干涉条纹中就包含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
典型的全息记录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波被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照在被摄物体上,经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的光再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物光波;另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直接照射在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波。
全息照片的摄制 实验报告

全息照片的摄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全息照相的原理2. 学习拍摄全息图的技术3. 了解全息照相的特点及全息技术的应用【实验仪器】全息实验台、半导体激光器、分束镜(7:3)、反射镜、扩束镜、载物台、底片夹、被摄物体、全息干板、曝光定时器、显影及定影器材等。
【实验原理】1.背景知识全息照相就是一种能够获得光场相位信息的技术。
全息照相通过将物体反射或散射光(物光)和参考光发生干涉,把来自物体的光波波阵面(物光波前)的振幅和位相信息以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和强度的形式记录在感光的全息干板上,因此保留了光波的全部信息。
在一定条件下,将所记录的全部信息完全再现出来,再现的物像是一个逼真的三维立体像。
2.全息照相的原理设想物体在空间的左侧。
光源照射物体,反射或散射光从物体表面出发,经过中间的平面传播到右侧。
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右侧的光场可以看成在中间平面的子波源发出的波的叠加。
因此,如果能够用某种方法产生一个光场,它与原始光场在中间平面附近相同(振幅和相位都相同),那么它向右传播,会在右边产生一个和原来的光场完全一样光场。
这时从右侧向左看过去,感觉和看一个实物没有任何区别。
全息照相就是通过复制一个面的光场达到复制空间光场的目的。
全息照相分为透射式全息和反射式全息两种。
透射式全息:由激光器发出激光束,通过分束镜BS 一分为二,其中透射光经反射镜M1反射和扩束镜L1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然后经物体表面反射,照射到全息干板H 上,这束光称为物光。
而反射光经反射镜M2反射、扩束镜L2扩束后,直接照射到干板H 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
普通物理实验讲义2020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131 - 物光和参考光在干板H 上叠加,干涉形成明暗有规律的图样,干板上的感光介质可以记录下来这些图案。
反射式全息:其原理与透射式全息照相类似。
其特点是记录时物光和参考光分别从干板的前后方入射,再现时从干板的反射光看回去可以看到拍摄物。
全息技术照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拍摄方法。
2. 掌握全息技术拍摄过程中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全息图像的再现效果,加深对全息技术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全息技术是一种记录和再现光波振幅和相位信息的照相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将物体光波和参考光波进行干涉,形成干涉条纹,将干涉条纹记录在感光材料上,从而获得全息图像。
当用激光照射全息图像时,由于干涉条纹的存在,光波发生衍射,从而再现出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全息实验台2. 半导体激光器3. 分束镜4. 反射镜5. 扩束镜6. 载物台7. 底片夹8. 被摄物体9. 全息干板10. 曝光定时器11. 显影及定影器材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全息实验台、半导体激光器、分束镜、反射镜、扩束镜等仪器连接好,确保光路畅通。
2. 调整光路: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光路参数,使物光束和参考光束满足干涉条件。
3. 拍摄全息图像:a. 将被摄物体放置在载物台上,调整物体位置,确保物体与全息干板之间的距离适中。
b. 开启激光器,调节曝光时间,使全息干板充分感光。
c. 拍摄全息图像,记录曝光参数。
4. 显影及定影:将拍摄好的全息干板进行显影和定影处理,以增强图像质量。
5. 观察全息图像:a. 用激光照射全息图像,观察再现效果。
b. 从不同角度观察全息图像,比较立体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拍摄出全息图像,并观察到再现的三维立体效果。
2. 实验过程中,调整光路参数和曝光时间对全息图像的质量有很大影响。
合适的参数可以使全息图像更加清晰、立体感更强。
3. 全息技术在艺术、防伪、光学测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对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拍摄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全息图像的再现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调整光路参数和曝光时间,提高了实验技能。
全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全息技术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全息照相大学物理实验总结8篇

全息照相大学物理实验总结8篇篇1引言全息照相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和再现物体三维图像的技术。
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验操作,对全息照相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全息照相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并分析实验结果及结论。
一、实验原理全息照相的原理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通过记录物体发出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再利用这些信息还原出物体的三维图像。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激光器发出激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反射的光波会携带物体的振幅和相位信息。
这些信息会被记录在全息胶片上,形成全息图。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激光器、全息胶片、支架、物体(如字母表、小物件等)。
2. 安装激光器:将激光器固定在支架上,调整激光器的角度和位置,使其发出的激光能够照射到物体上。
3. 放置全息胶片:将全息胶片放置在激光器和物体之间,调整全息胶片的位置和角度,使其能够记录物体发出的光波信息。
4. 照射物体:打开激光器,照射物体,使物体反射的光波照射到全息胶片上。
5. 记录全息图:当全息胶片记录足够的光波信息后,关闭激光器,并将全息胶片取出保存。
6. 再现图像:将全息胶片放置在再现台上,利用激光器发出的再现光照射全息胶片,即可观察到物体的三维图像。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1. 全息图记录结果: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记录了物体的光波信息,形成了全息图。
全息图上的条纹清晰可见,分布均匀。
2. 再现图像结果:当我们使用再现光照射全息胶片时,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物体的三维图像。
图像的立体感强,细节清晰可见。
3.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例如,激光器的角度和位置调整不准确可能导致光波信息记录不完整;全息胶片的位置和角度调整不准确可能导致图像变形或模糊等。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仔细调整实验器材的位置和角度,以获得最佳的实验结果。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全息照相大学物理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全息照相技术的原理和实验过程。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学⽣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实验时间:⼀、实验室名称:全息照相实验室⼆、实验项⽬名称:全息照相实验三、实验学时:四、实验原理:普通照相是把物体通过照相物镜成像于照相底⽚上,每个物点转换成⼀个对应的像点。
并将被摄物体在某个瞬时漫射的光波(物光波)所反映的物体的亮度分布成像于底⽚上,底⽚记录的是与物光波振幅的平⽅成⽐例的强度分布,它丢失了物光波的相位信息,所以普通照⽚上的物像没有⽴体感。
全息照相虽然也是⼀种照相过程,但在概念上同普通照相根本不同。
全息照相记录的不是物光的强度分布,⽽是⼲涉条纹。
⼲涉条纹的可见度反映了物光波的振幅,⼲涉条纹的疏密和取向则由物光波的相位决定。
物体上每个点发出的光波记录在整个底⽚上,换⾔之,底⽚上的每个点都记录了所有物点发出的光波。
这样⽤⼲涉法把物光波场的“全部信息”都记录下来所获得的照⽚,称为全息照⽚或全息图。
由全息图可以再现物光波,从⽽形成与原物体逼真的三维像。
这个物光波的完整记录与再现的过程,便称为全息术或全息照相。
(⼀)透射式全息照相1. 物光波波前的记录物光波波前信息包括它的振幅和相位,⽽现有的记录介质只对光的强度即振幅的平⽅产⽣响应。
因此,在波前记录时必须把相位信息转换为强度信息。
为此,⼈们借助于参考光与物光的⼲涉来实现上述转换。
显然,参考光和物光应具有很好的相⼲性,⽽且记录物光波波前的光路需按⼀定的规则布置,以保证获得更佳的⼲涉效果。
⼀种常⽤的静物全息记录光路如图所⽰。
激光束经分束镜分为两束光,⼀束经全反射镜反射并扩束后,均匀照明被摄物,再经被摄物漫反射,带有了被摄物的信息,照射在记录介质——⼲板上,这束光称为物光;另⼀光束经全反射镜反射与扩束镜扩束后,直接均匀地照明⼲板,这束光不带物的信息,称为参考光。
两光波在⼲板上相遇产⽣相⼲叠加形成⼲涉图样,使感光物质感光记录在⼲板上。
经暗房操作处理后,成为可永久保存并随时重现光波波前的全息照⽚。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学习全息照相的实验技术,拍摄合格的全息图实验原理一.透射式全息照相1.全息记录将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用感光底片记录下来,即记录了底片所在位置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光可看作由物体上各点所发出的球面波的叠加。
P(x0,y0,z0)发出的球面波为设感光底片所在平面为z=0,则此平面上物光波前为若参考光为一束平面波,其传播方向在y-z 平面上,且与底片法线成α角,z=0 处参考光波前可表示为底片上总复振幅分布为底片上的光强分布则为以上式得或适当控制曝光量及显影条件,可以使全息图的振幅透过律t与曝光量E(正比于光强I)成线性关系,即式中t0和β为常数。
全息照相和普通照相的区别:(1)普通照相中,物通过透镜成像在底片上,物、像之间有点点对应关系。
全息照相中不用成像透镜,物、像之间不存在点点对应关系。
物上每一点发出的球面波照在整个底片上。
反之,底片上每一点又记录了所有物点发出的光波。
(2)普通照相中,底片记录的是光强分布,而全息底片记录的则是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光强有极大值光强有极小值干涉条纹的反衬度γ定义为对于一定的参考光(Ar为已知),γ取决于A0。
干涉条纹的反衬度γ反映了物光振幅A0,而干涉条纹的间距则决定于φ0−φr随位置变化的快慢。
也就是说,对一定的φr来说,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取向反映了物光波前的相位分布φ0(x,y)因此底片记录了干涉条纹,也就是记录了物光波前的全部信息-振幅A0和相位φ0整个物是由无数个点光源所组成,因而整个全息图就是无穷多个球面波与参考波干涉所组成的复杂干涉条纹。
2.物光波前的重现用一束与参考光完全相同(即波长和方向相同)的平面波照在全息图上,则在z=0平面上全息图透射光的复振幅分布为将之前式子代入得到这样,透过全息图以后z=0平面上波前可以分成为上式所表示的三项。
第一项0级衍射,平面波。
第二项+1级衍射,重现了和原来物体发出的光波完全一样的波前,虚像,球面发散波。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学院土环学院班级采矿1502 学号41501556 姓名殷苑文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实验目的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掌握全息照相方法及底片冲洗方法;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激光器,成套全息照相光具原件及隔振光学平台,白屏,硅光电池及电压表,全息干板,被照物体,显影液和定影液等。
二、实验原理(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全息记录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
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和位相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
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上,这部分光叫物光。
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
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
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
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
因此,被摄物体反射光中的全部信息都以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疏密分布的干涉条纹形式记录下来,经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这种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一般在全息照片上只有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明暗程度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的干涉条纹。
由于干涉条纹密度很高,所以要求记录介质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达1000 条线/毫米以上,故不能用普通照相底片拍摄全息图。
物象再现由于全息照相在感光板上纪录的不是被摄物的直接形象,而是复杂的干涉条纹,因此全息照片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衍射光栅,物象再现的过程实际是光的衍射现象。
要看到被摄物体的像,必须用一束同参考光的波长和传播方向完全相同的光束照射全息照片,这束光叫再现光。
全息摄影实验实验报告

全息摄影实验实验报告全息照相实验实验报告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报告姓名:张皓景学号:20111359069班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2班实验名称:全息照相实验任课教师:裴世鑫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学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拍摄方法和实验技术。
3(了解全息照相再现物像的性质、观察方法。
二、实验仪器三、实验装置示意图45底片图1 全息照相光路四、实验原理全息照相是一种二步成像的照相技术。
第一步采用相干光照明,利用干涉原理,把物体在感光材料(全息干版)处的光波波前纪录下来,称为全息图。
第二步利用衍射原理,按一定条件用光照射全息图,原先被纪录的物体光波的波前,就会重新激活出来在全息图后继续传播,就像原物仍在原位发出的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物”并不是实际物体,而是与原物完全相同的一个三维像。
1(全息照相的纪录——光的干涉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
一列单色波可表示为:x?Acos(?t???2?r?) (1)式中,A 为振幅,ω 为圆频率,λ 为波长,φ 为波源的初相位。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x??Acos(?it??i?i?1n2?ri?i) (2)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A)和位相(ωt+φ-2πr/λ)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
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叫物光。
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
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
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
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完全版)

实验5.5 全息照相实验分析:在这次光学实验中,拍出来的全息照片图像模糊,而且曝光范围小,基本算失败,对此我觉得我们必然在某处有错误,或者是由于实验仪器造成,因此我展开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可能有:1.在曝光过程中有振动或位移,由于全息图上所记录的是参考光和物光的干涉条纹, 而这些条纹非常细, 在曝光过程中, 极小的振动和位移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模糊不清, 甚至使干涉条纹完全不能记录下来。
2.没有更好的调整好参考光和物光的光程差。
参考光和物光的光程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不能大于所用激光的相干长度, 否则两者不能相干, 无法在全息干板上获得干涉条纹。
3.没有更好的调整好参考光和物光的夹角。
假设全息干板上干涉条纹的间距为d, 光源波长为λ。
根据干涉原理, d 与参考光和物光之间的夹角θ关系为, 而干板分辨率η 与d 的关系为。
可以看出, θ愈大, 所记录的干涉条纹就越细, 对干板的分辨率要求越高,故夹角θ不能太大。
而夹角θ对全息图再现像时的观察窗(视角) 有影响, 夹角大, 可在较大范围内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 反之, 观察窗则小, 因此夹角θ也不能太小。
4.光路中使用过多反光镜导致光强过小,从而影响干涉效果。
5.曝光时间没有控制得很好,曝光时间太长, 导致干板太黑, 光线的透过率降低。
C C6.在用清水清洗干版时水温没有严格控制在30-32,影响实验结果。
7.在显影定影时,冲洗时间不够,导致成像范围过小,成像不清晰。
实验结论:实验中获得清晰的再现像的关键是要选用具有良好的相干性和稳定性的激光作为光源。
光路的调整更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好的光路,既要使物光和参考光能够发生干涉,还要保证干涉条纹间隔清晰,反差合适。
所以要首先调整好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以保证干涉能够发生,然后再调整物光与参考光束之间的夹角及物光和参考光的光强比,保证全息照片的清晰度和反差。
另外,在曝光时系统要稳定。
全息摄影实验实验报告

全息摄影实验实验报告本实验是一项关于全息摄影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全息摄影的原理和技术,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息摄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原理全息摄影是利用相干光的干涉现象,将三维物体的交叉光束叠加起来,记录下它们相互干涉的图案,再通过激光扫描或透底光反射将此图样重新复原成二维图像,观察到的图像几乎等同于三维实物。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仪器:自制全息摄影仪、He-Ne氦氖激光器、平面反射镜、蒸发皿、金属网片、莎草纸、显微镜。
材料:鱼线、黑色胶带、闪光灯、白色背景纸、玻璃盒。
三、实验步骤1、组装全息摄影仪:将自制的全息摄影仪组装好,包括闪光灯、黑色胶带、鱼线以及背景纸。
保证仪器安装稳固并且底板平整,便于放置物品。
2、制作莎草纸全息照片:将平面反射镜固定在全息摄影仪上,调整镜头方向,确认光源位置。
取一张莎草纸,放置在平面反射镜下方约20cm处。
将氦氖激光器点亮,调整出最大的相干光波长,并调整准直光束,使其照射到莎草纸上。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全息摄影仪的稳定性,不能被风吹动或者出现抖动。
3、拍摄全息照片:将需要拍摄的物品放置在平面反射镜上方约20cm处,调整相机角度,观察拍摄的画面。
调整完毕后,稳定相机平衡,并慢慢按下快门,拍摄物品的全息照片。
4、影像复制:将拍摄得到的全息照片通过特殊的复制技术复制到胶片上,制成相应的全息照片。
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胶片的稳定性和光线的均匀性,并且要保证复制的全息照片清晰可见。
5、观察全息图:将复制好的全息照片放置在玻璃盒上,与氦氖激光器进行交叉照射,再用显微镜观察全息图形态和属性。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中,通过构建全息摄影仪,拍摄物体的全息照片,再通过复制技术制成全息照片,并交叉照射得到全息图。
观察全息图时发现,通过全息摄影所得到的影像显示了明显的三维立体效果,与实际物品非常相似。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全息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尤其是全息摄影的制作过程和影像复制过程,这对于理解其实用价值和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息照相物理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物理实验报告全息照相物理实验报告引言:全息照相是一种利用激光光源记录并再现物体三维信息的技术。
它在物理学和光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全息照相的原理和实验过程,并观察全息图像的特点。
实验材料和仪器:1. 激光器:用于产生相干光源的激光器,波长为632.8纳米;2. 全息板:用于记录和保存全息图像的特殊光敏材料;3. 物体:选择具有明显轮廓和细节的物体,如一个小雕塑;4. 干燥器:用于保持全息板的干燥状态;5. 光学台:用于支撑和调整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全息板放入干燥器中,确保其表面干燥无尘;2. 激光照明:将激光器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和角度,照射到全息板上;3. 物体设置:将物体放置在激光器的照射范围内,调整物体的位置和角度,使其轮廓清晰可见;4. 曝光时间:调整激光器的曝光时间,使物体的全息图像能够被完整地记录在全息板上;5. 感光过程:将全息板从干燥器中取出,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感光过程;6. 固定全息图像:将感光后的全息板放入定影液中,固定全息图像;7. 冲洗全息板:用流动的水冲洗全息板,去除定影液的残留物;8. 干燥全息板:将冲洗后的全息板放入干燥器中,使其完全干燥;9. 全息图像再现:将全息板放入适当的光源下,观察并记录全息图像的再现效果。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记录并再现了一个小雕塑的全息图像。
观察全息图像时,我们发现它具有以下特点:1. 三维效果:与传统的二维照片不同,全息图像具有明显的三维效果。
观察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物体的不同部分,仿佛物体真实地悬浮在空中。
2. 深度感:全息图像中的物体具有明显的深度感。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物体前后的空间关系,感受到物体的远近。
3. 全息干涉条纹:全息图像的背景通常会出现干涉条纹,这是由于全息照相原理中的干涉效应所导致的。
这些干涉条纹增加了全息图像的艺术感和科学美感。
全息照相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全息照相的拍摄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
3. 观察并分析全息图像的再现效果。
二、实验原理全息照相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将物体的三维信息记录在感光材料上,并通过特定的光照条件再现物体的三维图像的摄影技术。
其基本原理如下:1. 干涉原理:全息照相利用两束相干光(参考光和物光)的干涉,在感光材料上形成干涉条纹,这些条纹记录了物体的三维信息。
2. 衍射原理:再现时,利用衍射原理,使全息图上的干涉条纹重新形成干涉,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图像。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全息实验台2. 激光器(氦氖激光器)3. 分束器4. 反射镜5. 扩束镜6. 载物台7. 被摄物8. 快门9. 干板架10. 全息干板11. 显影液12. 定影液13. 暗房设备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按照实验要求,将全息实验台、激光器、分束器、反射镜、扩束镜、载物台等设备安装调试好。
2. 拍摄全息图像:- 将被摄物放置在载物台上,调整其位置和角度,使参考光和物光能够同时照射到被摄物上。
- 打开激光器,调整光路,使参考光和物光在分束器处汇合,形成干涉条纹。
- 调整干板架的高度,使全息干板与干涉条纹垂直。
- 打开快门,曝光一段时间,记录下干涉条纹。
3. 冲洗全息干板:- 将曝光后的全息干板放入显影液中,进行显影处理。
- 显影完成后,将干板放入定影液中,进行定影处理。
4. 观察再现图像:- 将冲洗好的全息干板放置在光源前,调整光源的角度和距离,观察再现的三维图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全息图像的拍摄:通过调整被摄物、参考光和物光的位置和角度,成功拍摄到全息图像。
2. 冲洗全息干板:按照实验要求,对全息干板进行显影和定影处理,得到清晰的全息图像。
3. 再现图像:通过调整光源的角度和距离,成功再现被摄物的三维图像。
六、实验结论1. 全息照相是一种记录和再现物体三维信息的高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全息照相论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2. 掌握全息照相的拍摄方法及底片冲洗技巧。
3. 通过实验观察物象再现,理解全息照相的三维立体特性。
二、实验原理全息照相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并再现三维立体图像的摄影技术。
与普通照相不同,全息照相记录的是物体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从而可以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
实验中,使用激光器产生相干光,通过分束器将光分为参考光和物光。
参考光直接照射到全息干板上,而物光则照射到物体上,经过物体反射后照射到全息干板上。
参考光和物光在干板上发生干涉,形成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记录了物体的光波信息。
在观察全息图时,通过适当的光照和角度调整,可以观察到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
这是因为干涉条纹具有衍射特性,可以产生物体的虚像。
三、实验仪器1. 防震光学平台2. 氦氖激光器3. 高频滤波器4. 扩束透镜(两个)5. 分束器6. 反射镜(两个)7. 全息型干版8. 显影液和定影液9. 暗房设备四、实验步骤1. 将全息干版放置在防震光学平台上,调整激光器,使激光束通过分束器。
2. 调整分束器,使一部分激光束作为参考光照射到全息干板上,另一部分激光束作为物光照射到物体上。
3. 调整反射镜和扩束透镜,使参考光和物光在干板上发生干涉,形成干涉条纹。
4. 关闭激光器,将干板取出,放入暗室中进行显影、停影、定影等处理。
5. 显影后,将干板取出,进行水洗和冷风干燥。
6. 在白光下观察全息图,调整观察角度,观察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干板上形成了清晰的干涉条纹,表明实验成功记录了物体的光波信息。
2. 在白光下观察全息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证明了全息照相的再现效果。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曝光时间、显影时间等参数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2. 全息照相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三维显示、光学存储等。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1. 引言全息照相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来记录和再现物体的三维图像的技术。
全息照相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加真实和立体的图像显示方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全息照相装置,探索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材料•激光器•分束器•反射镜•全息板•物体样品•照相底片•摄像设备3. 实验步骤3.1 搭建实验装置首先,我们需要搭建一个全息照相实验装置。
将激光器放置在固定支架上,保证激光器正对着全息板。
使用分束器将激光束分成两个相干光束,其中一个光束作为参考光束,直接射向全息板;另一个光束经过反射镜照射到待记录物体上,然后再反射回全息板。
3.2 进行全息照相记录将待记录物体放置在全息板的一侧,并让反射光束照射到物体表面。
调整激光器和物体的相对位置,确保物体表面被光束充分照射。
然后,打开激光器,让光束通过分束器和反射镜,射向全息板。
全息板会记录下物体的干涉光场信息。
3.3 进行全息照相再现将已记录好的全息板放入装置中,然后将参考光束射向全息板,使其通过全息板。
全息板会发生衍射现象,将被记录物体的三维信息重新构建出来,并形成一个立体图像。
使用摄像设备拍摄这一立体图像,并将其放大。
3.4 验证全息照相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全息照相再现的立体图像,可以验证全息照相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比较立体图像与实际物体的相似程度,评估全息照相技术的性能和应用价值。
4.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记录和再现,我们成功地获得了物体的全息图像。
通过观察图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物体的立体效果,即使在不同角度下观察也能感受到物体的深度和立体感。
全息照相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用于记录和分析微小物体或生物样本的三维结构,为科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此外,全息照相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遥感图像的记录和处理,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然而,全息照相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全息照相设备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普及程度。
全息照相大学物理实验总结6篇

全息照相大学物理实验总结6篇篇1一、实验目的本次大学物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相关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波动光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验技能与创新意识。
二、实验原理全息照相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与衍射原理记录物体三维信息的技术。
全息照片上记录着物体光波的振幅与相位信息,通过复现过程,可以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
本次实验将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全息照相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激光器、全息底片、干涉仪、待拍摄物体等。
2. 调整激光器与干涉仪,使其产生相干光束。
3. 将待拍摄物体置于相干光束之间,记录物体光波的振幅与相位信息。
4. 曝光后的全息底片进行显影、定影处理。
5. 在特定的角度与光源下,观察全息照片,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拍摄了全息照片,并在特定条件下成功复现了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
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清晰的干涉条纹,验证了光的干涉现象。
同时,通过对全息照片的再现,验证了全息照相技术的有效性。
2.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光源的稳定性、干涉仪的调整等。
此外,全息底片的处理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显影、定影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了解全息照相技术的局限性,如拍摄角度、光源波长等对再现图像的影响。
五、实验总结本次大学物理实验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掌握了全息照相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验证了光的干涉现象和全息照相技术的有效性。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锻炼了我们的实验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其次,要熟练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确保实验安全;最后,要善于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全息照相技术的基本知识,还了解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程子豪 2010035012 少年班01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息照相记录和再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2.学习全息照相的操作技术;3.观察和分析全息图的成像特性。
二、实验原理:2.1全息照相原理的文字表述:普通照相底片上所记录的图像只反映了物体上各点发光(辐射光或反射光)的强弱变化,显示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平面像,丧失了物体的三维特征。
全息照相则不同,它是借助于相干的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相互干涉来记录物光振幅和相位的全部信息。
这样的照相把物光束的振幅和相位两种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因而称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早在1948年就由伽伯(D. Gabor)发现,但是由于受光源的限制(全息照相要求光源有很好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激光出现以前,对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在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全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全息技术在干涉计量、信息存储、光学滤波以及光学模拟计算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伽伯也因此而获得了197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照相在记录物光的相位和强度分布时,利用了光的干涉。
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自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
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具体来说,全息照相包括以下两个过程:1、波前的全息记录利用干涉的方法记录物体散射的光波在某一个波前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这就是波前的全息记录。
通过干涉方法能够把物体光波在某波前的位相分布转换成光强分布,从而被照相底片记录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两个干涉光波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决定着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所以在干涉条纹中就包含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
典型的全息记录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波被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照在被摄物体上,经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的光再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物光波;另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直接照射在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波。
由于这两束光是相干的,所以在感光底片上就形成并记录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形状和疏密反映了物光的位相分布的情况,而条纹明暗的反差反映了物光的振幅,感光底片上将物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了,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便形成与光栅相似结构的全息图—全息照片。
所以全息图不是别的,正是参考光波和物光波干涉图样的记录。
显然,全息照片本身和原来物体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2、衍射再现物光波前的再现利用了光波的衍射。
用一束参考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记录全息图时用的参考光波完全相同)照射在全息图上,就好像在一块复杂光栅上发生衍射,在衍射光波中将包含有原来的物光波,因此当观察者迎着物光波方向观察时,便可看到物体的再现像。
这是一个虚像,它具有原始物体的一切特征。
此外还有一个实像,称为共轭像。
应该指出,共轭波所形成的实像的三维结构与原物并不完全相似。
2.2双曝光全息技术用于微小位移(形变)的测量:图一双曝光法光路图(上述文字节选自《利用双曝光全息干涉场测物体微小位移》的论文)2.3、像面全息的实验原理:将物体靠近全息记录介质,或利用成像系统将物体成像在记录介质附近,再引入一束与之相干的参考光束,即可制作像全息图。
当物体紧贴记录介质或物体的像跨立在记录介质表面上时,得到的全息图称为像面全息图。
因此,像面全息图是像全息图的一种特例。
像面全息图的特点是可以用宽光源和白光再现。
对于普通的全息图,当用点光源再现时,物上的一个点的再现像仍是一个像点。
若照明光源的线度增大,像的线度也随之增大,从而产生线模糊。
计算表明,记录时物体愈靠近全息图平面,对再现光源的线度要求就愈低。
当物体或物体的像位于全息图平面上时。
再现光源的线度将不受限制。
这就是像面全息图可以用宽光源再现的原因。
全息图可以看成是很多基元全息图的叠加,具有光栅结构。
当用白光照明时,再现光的方向因波长而异,故再现像点的位置也随波长而变化,其变化量取决于物体到全息图平面的距离。
可见,各波长的再现像将相互错开又交叠在一起,从而使像变得模糊不清,产生色模糊。
当全息干板处于离焦位置(即不在成像面上)时,再现像的清晰度将下降。
离焦量越大,再现像就越模糊不清。
然而,像面全息图的特征,是物体或物体的像位于全息图平面上,因而再现像也位于全息图平面上。
此时,即使再现照明光的方向改变,像的位置也不发生变化,只是看起来颜色有所变化罢了。
这就是像面全息图可以用白光照明再现的原因所在。
2.4、实验基本条件:1、一个好的相干光源。
全息原理在1948年就已提出,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光源而难以实现。
激光的出现为全息照相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光源,这是因为激光具有很好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
,应尽可能使两光束的光程接近,以使光程差在激光的相干长度内。
2、一个稳定性较好的防震台。
由于全息底片上所记录的干涉条纹很细,相当于波长量级,在照相过程中极小的干扰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模糊,不能形成全息图,因此要求整个光学系统的稳定性良好。
从布拉格法则可知:条纹宽度2sin 2d λθ=⎛⎫ ⎪⎝⎭,由此公式可以估计一下条纹的宽度。
当物光与参考光之间的夹角︒=60θ时,nm 8.632=λ,则m d μ6328.0=。
可见,在记录时条纹或底片移动1 μm ,将不能成功地得到全息图。
因此在记录过程中,光路中各个光学元件(包括光源和被摄物体)都必须牢牢固定在防震台上。
从公式可知,当θ角减小时,d 增加,抗干扰性增强。
但考虑到再现时使衍射光和零级衍射光能分得开一些,θ角要大于300,一般取450左右。
还有适当缩短曝光时间,保持环境安静都是有利于记录的。
3、高分辨率的感光底片。
普通感光底片由于银化合物的颗粒较粗,每毫米只能记录几十至几百条,不能用来记录全息照相的细密干涉条纹,必须采用高分辨率的感光底片要获得最终的全息图,充分了解和学习感光底片的显影、定影、冲洗等有关摄影的暗室技术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实验步骤:3.1、同轴全息照相实验:1、调节防震台,调节各光学元件的中心等高,,使激光光束大致与实验台平行。
2. 打开He-Ne 激光器,摆好光路,使光路系统满足下列要求:(1)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大致相等;(2)经扩束镜扩展后的参考光应均匀照在整个底片上,被摄物体各部分也应得到较均匀照明。
(3)使两光束在底片处重叠时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5到45度为宜。
(4)在底片处物光和参考光的光强比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3. 关上照明灯(可开暗绿灯),确定曝光时间,调好定时曝光器。
可以先练习一下快门的使用。
4. 关闭快门挡住激光,将底片从暗室中取出装在底片架上,应注意使乳胶面对着光的入射方向。
静置后进行曝光。
曝光过程中绝对不准触及防震台,并保持室内安静。
5.显影及定影。
显影液与定影液由实验室提供。
显影定影温度以20摄氏度最为适宜。
显影时间0.5到1分钟,定影时间3~5分钟。
定影后的底片应放在清水中冲洗5~10分钟,晾干。
图23.2、双曝光全息术测微小位移:过程与3.1类似,只是将物体替换为小铁片,将它处于竖直位置及加应力之后偏离竖直位置时的全息图都记录在一块底版上,观察干涉条纹以获取数据。
3.3、像面全息图(白光再现):1.选择元件:根据光路图选择合适的光学元件及镜架。
2.调整光路:选择其中一条光路按照光路图拼搭和调整光路。
通过移动反射镜调整参考光的光程,使参考光与物光的光程差接近于零。
物光与参考光的夹角不要太大,一般在15到45度之间。
全息干板应位于物体的共轭面(即成像面)上。
物体像的大小可通过调整物体和全息干板的位置来控制。
最好将物体置于两倍焦距处,使之1:1成像。
以防止像的失真。
3.调整光束比:根据物体的反射性能,通过调节分束镜,使参考光与物光的光束比为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
4.曝光记录:在暗室中稳定后进行曝光。
显影时间0.5到1分钟,定影时间3~5分钟。
定影后的底片应放在清水中冲洗5~10分钟,,即得到吸收型像面全息图。
5.漂白处理:为了提高衍射效率,用漂白液进行漂白处理,把黑色部分消除后再稍做浸泡,水洗数分钟后晾干,即得到相位型像面全息图。
图3四、实验记录与数据分析:4.1 数据记录表一 D-19显影液配方成分用量作用温水(50℃)800ml米吐尔2g 显影剂(快速还原,显像较软)无水亚硫酸钠90g 保护剂(防止药液氧化)对苯二酚8g 显影剂(慢速显影,显影较硬)无水硫酸钠48g 促进剂溴化钾5g 抑制剂(防止产生灰雾)注:溶解后加水至1000ml。
成分用量作用温水(60℃-70℃)600ml硫代硫酸钠240g 定影(溶去未感光的溴化银)无水亚硫酸钠15g 保护剂(使硫代硫酸钠遇酸不分解)醋酸45ml 停显剂(中和显影液,以停止显影)硼酸8g 坚膜剂(使乳剂药膜坚固)硫酸铝钾矾15g 抑制剂(防止亚硫酸铝沉淀产生)注:溶解后加水至1000ml。
成分重铬酸铵浓硫酸溴化钾水用量20g 14ml 92g 1000ml表四全息照相(及双曝光全息测微小位移)实验数据(请结合图2)分束镜→全反镜M1 79.0cm物光光程113.6cm 全反镜M1→物体23.1cm物体→感光底版11.5cm分束镜→全反镜M2 38.0cm 参考光光程113.6cm 全反镜M2→感光底版75.6cm室温20.2℃显影时间1min定影时间3min曝光时间2sHe-Ne激光器波长632.8nm表五白光再现像面全息实验数据(请结合图3)分束镜→全反镜M1 17.2cm物光光程136.1cm 全反镜M1→物体74.1cm物体→感光底版44.8cm分束镜→全反镜M2 76.1cm 参考光光程136.1cm 全反镜M2→感光底版60.0cm室温23.6℃显影时间30s定影时间3min曝光时间2sHe-Ne激光器波长632.8nm4.2 实验掠影按照图2搭建的光路全息照相双曝光全息法测微小位移白光再现像面全息4.3实验结果分析:4.3.1 对全息照相实验的分析:一、系统稳定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由于全息图上所记录的是参考光和物光的干涉条纹, 而这些条纹非常细, 在曝光过程中, 极小的振动和位移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模糊不清, 甚至使干涉条纹完全不能记录下来。
二、光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1) 参考光和物光的光程差的影响。
参考光和物光的光程差不能太大, 不能大于所用激光的相干长度, 否则两者不能相干, 无法在全息干板上获得干涉条纹。
(2) 参考光和物光的夹角的影响。
假如全息干板上干涉条纹的间距为d, 光源波长为λ。
根据干涉原理, d 与参考光和物光之间的夹角θ有关d=λ/2sin(θ/2), 而干板分辨率η与 d 有关η=1/d=2sin(θ/2)/ λ。